教案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优秀

时间:2023-02-02 21:00: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优秀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优秀1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丧失勇气——镇静、自信、充满勇气

  失败再失败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论赵丽宏的散文世界

  赵丽宏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不少是写人的'。众所周知,散文写人,不要求精雕细刻,只写“人的轮廓”;不要求描绘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抓住某些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独特、鲜明的个性或心境。赵丽宏较好地发挥了散文写人的特点和优势,绘出许多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概括一下,赵丽宏主要描写了三方面的人物: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家,如,作家、诗人、画家、舞蹈家、小提琴家、女书法家;二是普通人物,像“乡下人”、知识青年、“扫地阿婆”、门卫老师傅、守灯老人、顶碗少年、山乡邮递员;三是外国人,如,墨西哥老作家、斗牛士、兽师、美国诗人、唐人街华人、乌克兰的诗神、基辅街上的歌者。相比较,三类形象中,普通人物刻画得较为生动感人。赵丽宏曾直率地承认:“我的散文,没有什么惊人之谈,也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有的只是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一点感受,对身边一些普通人的认识和赞美。”

  力作《秋风》以凝重的笔触,记叙了“扫地阿婆”的悲惨结局。作者没有写她的一生,而是选取她晚年遭遇最惨的几个片段来写。尽管她的外貌是“丑”的,“斑白的头发,皱纹密布的脸,一双浮肿的眼睛”等,然而作者凸现了她忠于职守、善良诚实的优美心灵。《顶碗少年》表现手法不同,它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一位英俊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是个敢于拼搏、献身技艺的强者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还如《青鸟》里那位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张头”以及《厚朴》中的“不为人注目,却用整个生命为人类作贡献”的“门卫秦师傅”,等等。作家都能从这些普通人中揭示出他们不普通的内涵,在平凡中闪烁着不平凡的光芒。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三、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表演么?在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杂技是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的表演性节目,“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位顶碗少年的故事。(展示课件1)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学习

  1、我们先来学习这课得生字、词语。(展示课件2)

  2、现在,让我们带着几个问题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展示课件3)

  三、问题反馈、整体感知

  1、谁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课文讲述了什么?

  3、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四、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文中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让我们再次快速地读文,找出描写少年表演时情形以及描写观众的句子。(展示课件4)

  (一)第一次表演

  1、提问(展示课件5),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对比读(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3、指名读,全班齐读。

  4、少年那原本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此时,却戛然而止,叫人感到多么遗憾啊!在场的观众是怎样的反应呢?(展示课件6)

  5、少年的反应是怎样的?(同)你体会到了什么?

  6、让我们像顶碗少年那样镇定从容的读着两句话。

  (二)第二次表演

  1、谁来说说描写顶碗少年第二次表演的句子?

  2、你觉得那些词语需要重读才能体现顶碗少年的技艺高超?谁来试试?

  3、观众们耐心的等待少年的精彩表演,结果,却仍然失败了,他们是怎样的反应呢?(课件展示7)

  4、指名回答,男女读。

  5、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位顶碗少年,面对在场观众各种各样的打击,而且我

  们知道,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6、是啊,顶碗少年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啊,面对这样的场面,他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8)你体会到了什么?

  7、此时,他呆呆地站着,他已经不知所措了,他还有勇气重新站起来吗?是什么力量让他又一次的鼓起了勇气?

  8、想想,老者会说什么呢?听了老者的话,少年又是怎样想的?

  (三)第三次表演

  少年第三次捧起了碗,向观众第三次鞠躬,音乐也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同学们,假如你也是当时在场的观众,你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

  1、作者觉得,这不仅仅是表演了,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谁来读一下少年第三次拼搏的句子?

  2、你体会到了什么?

  3、顶碗少年终于成功了!他战胜了自己,把前两次的失败踩在了脚下!同学们,你们觉得,顶碗少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你知道哪些名言警句能用在此时此刻的?(课件展示9)

  5、这位年龄和同学们相仿的少年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

  (四)最后两个自然段

  1、我想,观看了这场演出的所有观众都不会忘记这位顶碗少年在遭遇失败后,那种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展示课件10)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谁能联系课文中的顶碗少年说说?

  五、小结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绝境,只有被困难吓倒而绝望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丢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触,把你的体会整理一下,写成一篇读后感!(展示课件11)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明白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初步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

  【教师活动】交流预习资料。教师导入新课。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在课前查找到的作者资料,及需要理解掌握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设计意思】通过交流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两次失败,顶碗少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把握人物当时内心的思想情感。

  【教师活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2-6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面对这两次失败,他的表现如何,观众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活动】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则边听边圈画出描写顶碗少年和观众表现的语句,并且交流分析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把握人物性格。

  【设计意图】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促使学生沉入文本的情境,感受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顶碗少年那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师活动】请同学在分析人物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饱含感情的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次失败,和第二次失败的'段落。

  【学生活动】学生依教师的要求,先在小组中朗读

  给组员听,再推选几位同学在班级中朗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关键是读出当时的气氛,能够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三、探究质疑,把握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且明白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教师活动】

  思考:

  1、作者花很多笔墨,描写在场观众的表现有何作用?

  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三次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写?

  3、“那位白发老者嘴里低声说了句什么”,根据上下文,你想想他可能说了什么?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中交流。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着眼,考虑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拓展。

  【设计意图】

  通过写下想对顶碗少年说的话,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赵丽宏的散文感情真挚,文风细腻,引导学生阅读他的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教师活动】

  1、如果你是现场的一位观众,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赵丽宏的其他散文。

  【学生活动】

  把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并且借阅赵丽宏的其他文章。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优秀4

  一、导入

  1、师:同学们,看过杂技表演吗?都看过哪些杂技表演呢?

  2、师:同学们,我们看到的都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但在这成功的背后,饱含着演员们多少汗水和泪水。正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吧,让我们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3、教师板书课题。

  二、提纲挈领,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引导整本感知。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位顶碗少年的?

  2、交流、反馈。

  三、品词析句,强化语感

  师:在文中,作者称这位顶碗少年为“强者”。作者为什么会称他为“强者”呢?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他是一位“强者”?自由地读课文,你可以边读边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一)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段,感悟哲理

  1、预设(一)第一次表演

  出示:“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那一大叠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1)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教师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同学们,少年娴熟柔美的动作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可那摇摇晃晃的碗却让我们不由得紧张起来,让我们把那份紧张读出来。

  (2)师: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那一大叠碗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此时观众的反映怎样?少年的表现又如何?

  出示:“台上,却并没有慌乱……”

  (1)师:此时少年的心情是怎样?(引导学生抓住神态“微笑着,动作鞠了一躬”来体会少年歉疚的心情)

  (2)师:此时此刻,少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小结

  2、预设(二)第二次表演

  出示:“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碗,又掉了下来……”

  师: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很沉着”、“不慌不忙”等词体会少年的沉着坚定,毫不气馁)

  师:是呀,当音乐再次响起,我们多么希望表演能顺利完成,可表演还是失败了,此时此刻,少年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师:看到少年的再次失败,观众有何反应呢?观众在议论写什么呢?

  师引读:是呀,再一次的失败严重地打击了少年的自信心,这使他——面对如此多热情的观众,又一次的`失败,让少年愧疚不已,于是他——

  3、预设(三)第三次表演

  出示:“当那叠碗又剧烈晃动起来,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2)师:同学们,顶碗少年的成功容易吗?他经历了几次失败?为什么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少年还能成功?

  (一方面来自老者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少年有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师:那位白发老者对顶碗少年说了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同学们,少年的成功容易吗?他经历了几次失败?

  (2)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你们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3)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少年终于获得了成功,每当作者想起这个?

  (4)顶碗少年,心里总会有微微的激动,在作者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是他给了作者人生的启迪。

  “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次,也许就能看到柳安花明!……启迪。

  (5)拓展练习,补充句子

  在_______________,再搏一下,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时此刻,你想对顶碗少年说些什么?

  (7)再次朗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提练,升华情感

  (1)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

  (2)老师引导再读最后一段。

  (3)推荐相关文章阅读,开阔视野。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自信→紧张失败

  丧失勇气→镇静再失败

  自信→充满勇气成功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出示预习提纲: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并认真体会他是怎样进行拼博的?

  三、汇报展示:

  1、学生自主汇报字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深入理解:

  (1)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2)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抓住文中描写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

  (3)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会含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4、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五、反馈检测: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表演顶碗

  19顶碗少年

  深爱启迪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北京版六上《顶碗少年》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顶碗少年教案12-08

《顶碗少年》教案02-26

顶碗少年的教案03-23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12-31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12-29

顶碗少年的教学教案09-04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9篇12-31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9篇)01-01

《顶碗少年》教学教案8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