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习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平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近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37+25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43=
2)学生尝试笔算。
3)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4)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26=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归纳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76334
+243+646+569
20871289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85+143=85+126=
8585
+143+126
208211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喜欢做什么?你能把图上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2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说图。
独立探究,小组交流方法。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试一试,有30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想一想,说一说。
你能列式解决吗?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橘子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用竖式计算。
56÷7 42÷6 32÷8 35÷5 81÷9 21÷3 16÷2 63÷9
2、谈话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分橘子有余数的除法
二、互动解疑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课件显示14个橘子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14个橘子,如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全班进行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圆片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4=3盘……2个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4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4”表示把14个橘子拿去分,“4”表示每盘放4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2”表示3盘共12个4×3=12。“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5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6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启思导疑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 “试一试”。
2、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1、2、3、4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內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班级情況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二十一名,大部分来自移民家庭,经过两年的学习,这个班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探究,乐于合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品盒,大家想看看吗?(出示课题:看一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观察,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能左瞧右看,随意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
2、观察后要说清楚自己看到的是几号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我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圆满完成观察任务的,有没有信心?(出示标有序号的长方体)
二、参与活动,探究新知。
(一)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也有不同。
1、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
2、通过讨论、交流,指名不同位置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看到了几号面?是什么形状?
3、师:同样一个长方体,怎么有的同学看到的.面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面却是长方形呢?
4、生讨论、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课件演示)
(二)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师:我刚才听有的同学说只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却看到了两个面,还有的同学看到了三个面。请看到一个面的同学挥挥手、看到两个面的同学点点头、看到三个面的同学拍拍手。
提问:为什么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
2、同学中有没有看到更多个数的面?那么,在同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呢?
3、生再次保持不变的观察姿势和位置,进一步细心观察,并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课件演示)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不仅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真棒!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做一个拍手游戏,想不想做?(师带领学生做拍手游戏,回顾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三)认识各个面的名称。
1、师:老师带来的礼品盒上标有数字序号,同学们说的时候很方便,可是生活中不可能给每个物体的面上都贴上这样的序号,怎样才能正确说出各个面的名称呢?其实,人们已经习惯给物体的各个面起一个名字了,大家在书上26页迅速地找一找,看看各个面都叫什么?
2、谁能给老师的礼品盒上各个面贴上他们各自的名称?(出示另一长方体纸盒和名称标签)
3、师:一般,我们把物体朝上的面叫“上面”,那么朝下的面呢?和观察者正对的面叫“正面”,那背后的面呢?相对于观察者右侧的面叫“右面”,那左侧的面呢?
4、出示不同的长方体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各个面的名称,使学生加深对各个面名称的理解,知道这些面的名称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游戏一:猜一猜。出示26页情境图,先说说每个人各站在讲桌的什么位置,再猜猜他们各会看到讲桌的哪些面?最后动手连一连。(课件演示)
游戏二:练一练。出示27页“练一练”4题,今天智慧爷爷买了生日礼物要给一位朋友过生日,淘气、笑笑和机灵狗也去凑热闹,他们各自看到礼物盒的那一面呢?先说说,在连连。(课件演示)
游戏三:标一标。出示27页“练一练”1题,同学们还认识了物体各个面的名称,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标出“正面”“上面”和“右面”。(课件演示)
游戏四:摸一摸。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摸它的各个面,并对同桌说说每个面的名称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6
一、观教材编排体系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本册教学内容编排思考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3)数据的提炼;(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课时划分建议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什么、
再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步算什么、
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
④经过,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
⑤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
教师总结:解答应用题关键是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再解答、
3、完成“做一做”、
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
(2)引导学生画出:
①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
②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
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3)学生、解答、
(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法、
随堂练习
1、(1)河边有24只鸭,游走了7只,还剩多少只?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题进行比较:两题的第一个条件相同,即河边有24只鸭,问题相同,都是求还剩多少只、但第1小题的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从24只鸭中游走了一次即7只,求剩下的,可一步解答、第2小题是从24只中游走两次,第一次游走7只,第二次游走9只,求剩下的不能一步解答,必须先求出游走7只后还有多少只、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2、缝纫组买来35米花布,30米蓝布、做衣服用去59米,还剩多少米?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解答、
指名叙述解题思路及答案,集体订正、
布置作业
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10筐,下午卖11筐,还剩多少筐?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一支铅笔约重1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教学反思: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
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
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
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
C、千克与克的关系。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1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呢?
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
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红的.体重是35Kg。( )
(5)一箱苹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 )
2、称一称
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
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
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
4、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
(五)课后实践
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第二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内容:P17-18“辨认方向”
教学目的: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期于的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准备:用辨认方向的主题图和我国行政区域图。
制做方向板的卡纸。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复习
说一说,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3)引入。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方向。
4)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顺着教师所指的4个方向观察)发现剩下的4个方向分别在学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两个方向的中间。如:图书馆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间。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学生讨论后回答:少年宫在西面和南面的中间,电影院在东面和南面的中间,动物园在北面和东面的中间。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学生讨论后得出:图书馆在学校得西北面。少年宫在学校得西南面。电影院在学校得东南面,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面。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得出这些名称的。
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3.试一试(小组活动)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四.练一练
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地图的`形状像什么?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观察地图时,教师让学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标。
借助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识别方向的训练,教师说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图中将其指出。
教师让学生懂得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并在图中指出北京的位置。再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中找出家乡的位置,并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
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书中的几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在书上,学生做,教师巡视。
最后,还可以利用中国地图,问问学生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请其他学生回答。
五.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观察地点面朝方向西北方向东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观察后,到班级交流观察的结果。
五.你知道吗?读书中的一段话后,说一说自己对指南针的了解,再让学生回家去找资料,查找有关指南针的知识,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 一个橡皮头。 ……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 (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袋盐,(出示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 (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 (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 (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 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三角尺、活动角、学具盒:小棒、活动角、圆形的手工纸、吸管、剪刀、钉子板
学具准备:三角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五角星,引出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认识角
1、画角,反映最初心中的角
(1)同学画角
(2)老师画角
2、摸角,体会数学世界的角
(1)摸三角尺上的一个角,感受角的特点。
(2)寻找小朋友画的角、老师画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的共同点。
(3)揭示:顶点、边的名称。知道“角有( )个顶点,( )条边。”
(4)练习:想想做做1
3、找角,发现身边的角
(1)寻找生活中的角。
(2)寻找平面图形中的角。
(3)想想做做2。
(4)想想做做3。
4、做角,用身边材料创造角
(1)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2、比较2、4的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
3、汇报方法。
4、小结比较方法。
5、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四、感受角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乘法引入
教学内容:P9-10页教学目标:
1、从图中发掘重复的行为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2、同数连加和几个几是几。
3、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同数连加时几个几的语言表述是乘法引入的关键。教学难点:分清几个几。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主题图,游乐场。
师:今天我们的四个学习小伙伴要带我们一起去游乐场,这里有很多好玩的游戏。看这里有些什么?2、学生独立思考。
3、师:(引用学习小伙伴的话)这里有小汽车。一辆汽车坐2人有这样的6辆
4:生:模仿小伙伴的表述,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5、学生汇报:
(1)小汽车。一辆汽车坐2人有这样的6辆(2)划船一条船上坐3人有这样的6条(3)转杯车一只转杯车中乘4人有这样的5只
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主题图的内容丰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用学习小伙伴的话示范说一个,让学生感悟观察重点的内容,由多次的相同加数相加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感受身边的数学。
二、探究新知:
几个几的语言描述。
1、师:小朋友玩累了,来到了儿童餐厅,看到里面摆放了很多椅子,这些椅子是怎么叠放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4把一叠
师:(板书)1叠1个4 4
2、师:依次观察每幅图的椅子数。生:回答,教师板书。
2叠2个4 4 + 4 = 8 3叠3个4 4 + 4 +4 = 12 4叠4个4 4 + 4 + 4 + 4 = 16
小结:每叠是4,也就是每份是4,算式中的加数就是4,
有几叠,也就是有几份,相同加数的个数就是几个。板书:每份数——相同加数
份数——相同加数的个数
3、师:小丁丁他们坐下后开始点点心,点了些什么?(1)香肠:
师:能用每盘是几?有几盘,就是几个几表示吗?生:回答,教师板书。
每盘4根,有6盘6个4?
师:6个4中6和4分别表示什么?师: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
(2)吃完了,每盘0根几个几?
6个0 =
师:6个0中6和0分别表示什么?师: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p9页第2题,并交流核对。
小结:6个4中,每份是4,有6个,用加法计算时,加数是4,个数时6个。
[策略说明:用情景餐厅发生的事件作为一条线索,突出用语言表述几个几,感悟几个几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因为在语言的表述中几个几,这样表述,同时出现两个几,学生不易分清,因此,我们教学时可以引用学生熟悉的每份数与份数来区别抽象的几个几。]三、尝试应用
1、点子图
(1)师:看一看有每份是几,有这样的几份?用加法表示是生:每份是2,有6份,就是6个2,
用加法表示2+2+2+2+2+2= 12
(2)师:还可以怎么圈?每份圈几,有几份?是几个几?(3)独立完成p9第3题并交流反馈。
师:比较从这四幅图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虽然总数都是12,由于每幅图的一份量不同,因此份数不同,他
们的圈法也不同。用加法表示时,每份数是加数,加数的个数就是份数。
2、看加法算式,填空。
加法算式:2+2+2+2+2相同加数是几?就是()个()
5+5+5+5相同加数是几?就是()个()3+3+3+3+3+3相同加数是几?就是()个()
[策略说明: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总数相同,每份数与份数可不同,可有不同的几个几表示,看算式填空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个几与相同加数连加之间的关系。] 3、手上的数学
请用几个几和加法算式表示。(1)每人2只手,4人有几只手?
(2)每只手有5个手指,6只手有几个手指?学生独立练习后评讲。
生:(1)每份是2,有4个,就是4个2 。算式2+2+2+2=8生:(2)每份是5,有6个,就是6个5。算式5+5+5+5+5+5=30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从加到乘
教学目标:
1、懂得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知道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几乘几。 3、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会对同数连加得到的和与乘式的积标出单位名称。
教学重点: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教学过程:一、出示游园图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啊?(游乐园)你们想去玩吗?我们的小伙伴们都来了,(游乐园图2)玩得可开心了!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活动项目?你最喜欢玩哪一项呢?二、出示划船图
1、你们看,游乐园里每只小船上规定坐几个人啊?
(1)游乐园里的景色真美啊!有一条船慢慢地划到了这里,我们看到了几个3?板书:1个3又划来了一条船,现在有几个3?加法该怎么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板书:2个3 3+3=6,3个3 3+3+3=9)
(2)老师还看到远处也有些小朋友在划船,现在一共有6个3(板书:6个3),你知道远处有几条船?每条船上有几个小朋友呢?(有3条船,每条船上有3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4个3、5个3、6个3。)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板书:3+3+3+3+3+3=18
(3)小船越来越多,现在有(7个3、8个3、9个3、10个3)如果写成加法算式是越来越长了。板书:10个3 3+3+3+3+3+3+3+3+3+3 2、仔细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加法,加数都是3。)我们发现这些算式都是由相同加数3连加起来,这里的3是指?(加法中的加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数连加”(板书:同数连加)“同数”是什么意思啊?(加数都相同)原来,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题目可以用同数连加的这种加法算式来表示。
3、刚才,我们数到10个3,算式已经很长了,如果再多,黑板上都要写不下了!(1)我们的小伙伴想和大家说:小胖:算式太长了!
小亚:同数连加,我有好办法!
你猜猜是什么好方法?(乘法)板书:乘法听到过乘法的小朋友举手。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加到乘”(出示课题,齐读)4、我们就先来看6个3这道题目。
6个3已经能用同数连加的算式来表示,用乘法算式表示,该怎么写?怎么读呢?让我们来看书P12。 6个3 6×3=18 6乘3等于18。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符号“乘号”,乘号怎么用一个叉来表示呢?你们想知道吗?让乐乐来告诉我们吧。(原来发明乘号的数学家是这样想的,既然乘法表示一种特殊的加法“同数连加”,那就把加号转一转,由十字变成叉,用来表示乘,这样乘法和加法的关系也包含在里面了。)6写在×的前面,有6个几?6个3,3写在×后面。几个几的个数现在×前面,相同的加数写在×后面,这样用乘法表示几个几的读、写顺序都一样了。 5、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几道同数连加的题目改写成乘法算式。 2个3 3个3 6个3 10个3
3+3=6 3+3+3=9 3+3+3+3+3+3=18 3+3+3+3+3+3+3+3+3=30 2×3=6 3×3=9 6 × 3 = 18 10×3=30 1个3呢?1×3=3了不起,1个3也会用乘法表示。
6、我们都学会了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一下,用乘法表示和原先用同数连加相比?(式子就简便了。)
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式子就简便了。(补充板书)齐读7、我们知道在加减法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乘法也一样。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0页课堂活动。
摆一摆,填一填
⑴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几份?
2、练习十六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2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7
上海二年级上数学教案06-23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1-25
单元练习十五二年级数学教案03-29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10-2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10-23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12-12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1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