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12 22:23:33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集锦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计算类课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学到了什么)认识、了解、掌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会/体会/初步了解了……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兴趣;

  体会与生活密切相关;

  提高交流合作的意识;

  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三、教学重点

  本章的知识点(宏观的、具体的)

  四、教学难点

  易错点

  五、教学方法

  1. 讨论法

  2. 情景教学法

  3. 问答法

  4. 实验法

  5. 讲授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以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例)

  通过设计悬念导入,以实际生活为例,运动会需要人手一面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五元钱,班级一共四十八名学生,如何计算;如果每人再加一个袖标,每个袖标七元钱,又如何计算。引出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来探讨问题。

  2. 新课教学

  ① 通过学生讨论,计算例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② 进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③ 归纳总结出竖式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

  3. 巩固练习

  练习一:

  练习二:

  4.课题总结

  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来回顾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代表来回答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5. 作业

  通过视频展示/绘制卡片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今天的作业内容。

  七、板书

  (有标题、图形、例题、专业术语)

  八、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知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是l,从而加深对分数的知识.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 是几个 ? 是几个 ? 是几个 ?

  (2)填空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 56+6 139+2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 , 是1个 ,2个 加上1个 是3个 ,就是 .因此

  (板书: )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

  思考: 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 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 、 、 )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 ”“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画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生开窗户。

  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

  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为什么?

  生活中的平行线

  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画平行线

  教师演示三角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学生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概括新知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解答求百分率(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百分数意义——直奔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还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其实,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人们经常用百分数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板书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第(1)题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提问:你能提一个求分率的数学问题吗?

  (已达到《标准》的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20÷160=

  师:你知道这个题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出示问题)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什么疑问?(生质疑)师解疑,板书什么是达标率。

  让学生说说六年级的达标率是什么意思?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进行交流)

  生:表示已达标的人数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为单位“1”。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

  师:从这儿,我们就可知道求百分数的方法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样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5页例1的第1部分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写法不同,书本写成分数的形式了,而且多了“乘100%”

  师:谁知道为什么要“乘100%”呢?不乘行吗?

  生:因为如果不乘100%,结果是分数的形式;而乘了100%结果就是百分数了。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达标率,也知道了怎样求达标率,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计算)汇报板书

  师:对达标率的计算你还有疑问吗?

  生:0.75×100%怎样计算呀?

  师:问得好,那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我知道,可以把100%看作1,再把0.75化成75%就可以了。

  生: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可以把100%中的100乘0.75,“%”照写。

  老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两种理解方法都可以,你认为哪一种更适合你学习的,你就可以选用那一种。

  (板书: ×100%=0.75×100%=75%)

  师:同学们现在你对求达标率这种问题会了吗?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灵活处理)

  (二)教学例1的第(2)题

  解决了达标率问题,下面我们到生物组去看一看。这里有一个还没完成的试验报告。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什么是发芽率?(师板书)知道了什么是发芽率,怎样计算呢?你又能否像达标率一样把发芽率用公式表示出来?(让同桌带着问题讨论)学生汇报,老师完善板书。

  师:现在分3大组完成这个试验报告并汇报结果,看哪一组最快最好。

  师:你可以为这次试验作个总结吗?

  生:从这次试验可知绿豆的发芽率最高。

  生:我从这次试验可知大蒜的发芽率最低。

  生:我知道花生的发芽率比大蒜的发芽率高。

  (有利于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与学习。)

  你们知道计算发芽率有什么作用呢?(生答,师小结)

  三、小结运用

  师:同学们对比求达标率和发芽率,你能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都是部分与整体的比较、都要乘100%、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公式的分母都是单位“1”等等

  师:同学们发现的真多,求百分率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特点,都是部分量与整体的'比较。

  师:其实,现实生活中像达标率、发芽率这样的百分数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例出其他的百分率吗?试试看。

  学生举例:学生的出勤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花生的出油率等等,师板书。这些百分率怎么计算呢?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学生以4人小组合作写百分率的公式。(组长负责作好记录并汇报。)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求花生出油率的问题,想去看看吗?出示做一做第2题。

  学生做题汇报。

  精明小法官:

  1、学校上学期种了105棵花苗,现在全部都成活,这批花苗的成活率就是105%( )。

  2、王师傅生产的98个零件,全部都检测合格,这些零件的合格率就是98%( )。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

  4、某工人加工了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这些零零件的合格是100%( )。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又是怎样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生活中的数

  1、数铅笔---(100以内数的认识)

  2、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

  3、动物餐厅---(100以内数的比较)

  4、小小养殖场---(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加减法 (一)

   1、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法计算)

  2、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

  3、青蛙吃害虫---(两位数加整十数。)

  4、拔萝卜---(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5、回收废品---(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加与减(二)

   1、图书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2、发新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3、小小图书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4、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5、小小运动会---(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购物

  1、买文具---(小面额的.人民币)

  2、买衣服---(大面额的人民币)

  3、小小商店---(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加与减(三)

   1、套圈游戏---(连加运算)

  2、乘船---(连减运算)

  3、乘车---(加减混合运算)

  二、观察与测量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有趣的图形

  1、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动手做(一)

  3、动手做(二)

  4、动手做(三)

  四、 统计与概率

  1、组织比赛---(认识简单的纵向条形统计图)

  2、买气球---(认识简单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与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小小运动会

  利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对图形的认识。

  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今天我当家

  利用100以内加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成绩!希望提供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入语:(课件播放鞭炮声)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起来,原来呀,是猪八戒的超市开张了,咱们一起去逛逛,好吗???

  2、(出示情境图)师:这是超市里的食品专柜,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如果要买两种东西,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评析]: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交流,构建新知。

  (一)探索“乘加”的运算顺序。

  1、小熊也来了,看看他要买什么?小熊:我要买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需要多少钱?(师在黑板上贴出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

  师:买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需要多少钱呢?请每个同学先自己想一想怎样算,然后围成四人小组,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并认真听一听别人是怎样想的。

  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师相应板书)

  ①3×4=12(元),12+6=18(元)

  ②4×3=12(元),12+6=18(元)

  ③3+3+3+3+6=18(元)

  ④3×4 +6=18

  ⑤6+3×4=18

  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入开展的有效做法。

  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

  师:算式3×4+6,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4是12元,再加上一瓶饮料价钱6元,所以得数是18元。

  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4得12,然后加6,可我忘了用谁加6了,怎么办呢?

  生:是先把12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记在哪里更好?

  生:就记在3×4的下面吧。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

  3×4+6

  =12+6

  =18(元)

  师:这就是脱式计算。

  [评析]在教学脱式计算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记下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帮助老师的成功感。

  3、独立进行脱式计算6+3×4

  板书各种不同的算法,有:

  6+3×4 6+3×4 6+3×4

  =6+12 =12+6 =9×4

  =18(元) =18(元) =36(元)

  师:以上这些算法,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如果你认为你们大家的对,谁愿意站出来说服他?

  生3:我认为生1就是不对,不能先算加法,因为我爸爸告诉过我,有加有乘应先算乘法。

  生4:我还知道,想先算加法要在有小括号时,要不然,就得先算乘法。

  生5:我们用3×4先算出的是4个面包的价钱,再加上一瓶饮料价钱6元,正好就是18元了。那生1,你是先算什么的?

  师:那你们再想想,第二种写法对不对?

  4、引导小结: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板书)。

  [评析]教师敢于暴露学生做题中两种不够成熟的思考方法,通过学生生成的资源,让他们在阐述和争辨中进行分析,明晰解题思路,完善解题方法,教师只在关键处给予引导,在情境中使学生再次理解了“减乘”的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再算加”的合理性。在此,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得到了较为和谐的'统一。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比较、理解、思考、表达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精神都得到发展。

  (二)探索“乘减”的运算顺序。

  1、师:大家看,又有谁来到了百货店?

  (课件播放小熊来到百货店及说的话)小熊:我有20元钱,想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师在黑板上贴出该问题)

  同桌两人,右边的同学当售货员,左边的同学拿出20元钱向售货员购买3包饼干,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怎样算出应找回多少钱。(最后集体交流,贴出“有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小熊购物”学会了两步计算,有乘有加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有乘有减时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变式练习:同学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现在也给你一个机会,可以任选超市中的两种食品,每种可以是一件,也可多件,但总钱数不能超过20元。将你的解决方法列成一个算式,并计算。

  2、试一试(2)

  7×3+5 50-4×5 7+6×2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

  (2)反馈交流时,发现错误资源及时呈现进行集体评议;

  (3)你们认为递等式计算需要注意什么?

  [评析]板演,这一古老、传统、而又有效的教学方式成为了本堂课的又一亮点。一方面,它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运算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它又为学生提供了评价、交流的平台,实现错误资源价值的化的利用。

  3、数学游戏:结合小熊购物图,说说上题中各算式的意思,并猜猜同桌的想法。

  四、回顾反思,梳理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课前考虑: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保守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布置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笼统到笼统,没有同学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同学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同学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假如能借助同学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同学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同学获得的概念必定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同学,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同学充沛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胜利的教学标明,在教学中为同学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相互分享经验、沟通考虑,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同学的智慧生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同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考虑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同学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同学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同学从中感受到数学考虑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考虑。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单位:时、分、秒和长度单位千米、毫米的认识和理解,会运用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利用所学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计量单位)想一想,本学期的计量单位包括了哪些内容?(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在这些知识中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二、整理与复习时、分、秒

  (1)出示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能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交流想法,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

  ①时针、分针、秒针的认识;

  ②1时、1分、1秒在钟表上怎样规定的;

  ③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做练习,出示课本132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汇报时,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整理与复习长度单位

  (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并板书: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2)做练习,出示第132页第4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形,说说每个图形各呈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信息,找出合适的长度单位。窗户宽120(),三峡大坝高185(),飞机每分飞行13(),小朋友每时步行3()。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做练习第104页的'第13题。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四、解决问题

  我们前面整理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下面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呈现课本第105页第15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思考,梅花鹿、长颈鹿的高各是多少?

  C班内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和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D学生解决第15题的第(2)小题,并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回忆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7

小学数学教案02-04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30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8-29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08-27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09-03

【优】小学数学教案09-04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09-08

(优选)小学数学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