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必备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2、让学生搜集、筛选、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直接导入,教师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学生说说读完课题之后的感觉。
3、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谢冰莹的脚步一起走进她的家乡,看一看她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设计意图】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并在此基础上美读题目,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丽情境中,为学习课文作伏笔。然后设下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检查预习,重点指导
1、学生拿出自主预习卡,教师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2、出示本课生字词
①指名读
②指名领读
3、重点探究词语“唱和”中多音字“和”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力求做到步步扎实。抓住“和”这个多音字,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让学生渐渐触摸词语的温度,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面,感受本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初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热爱家乡)。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那段日子,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2、引导探究:究竟有哪些美好的印象,让作者一辈子不会忘记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相应的地方圈画批注。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全班交流,重点探究 :
师顺学而导,或点拨偏差、或引发讨论、或指导朗读等。
预设如下:
(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体会得较“到位”,师不必作过多的引导。)
1、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把家乡的景色写得很美丽,从中可体会到他对家乡的热爱。(板书:美景)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师动情地描述:
“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环绕着村庄,婀娜的垂柳画着粼粼的波纹,水鸟婉转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相唱和着”,在你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读)
(3)学生自由想象,描绘出眼前的画面
(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的写作特点: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5)除了作者笔下的这一景一物,在这优美的描述中,你还能看到什么?
(6)仿照这样的写作手法,学生自由说说
(7)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声再一次走进这诗一般的家乡吧!(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想象中读、在读中想象,无不体现“以读为本”。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学生经历由对文字的整体感知到抓重点词句品读再到想象配乐美读,环环相扣,既品味了语言、体会了情感,还从中领悟了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过渡:在作者记忆中,除了家乡的美景,还有哪些让她难以忘怀呢?
(1)指名学生说
预设:家乡的往事(板书:往事)
(2)作者童年生活可真是丰富多彩,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读一读,读出你的感情来。
①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②其他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过渡:家乡的小桥流水可真美啊,那住在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快速找一找。
2、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2)这段文字中哪三个词语最能概括这里的生活特色?
(3)出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重点探究“守望相助”
①“守望相助”是什么意思?
②比如说,他们会在哪些事情上“相助”?
过渡:在这美好和谐的村庄里,有着我的家,我的家是什么样的?
(4)指名学生读相关语句
出示: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①引读:我的家宽敞吗?只有——
我的卧室明亮吗?光线——,地面——
② 但我非常爱它,为什么呢?
出示: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齐读)
③引读:即使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但我非常爱它,因为——
即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因为——
(5)我爱我的老家,不仅爱那几间矮小的平房,爱光线很暗,地面潮湿的卧室,还爱什么?
指名学生说
预设:父亲的卧室、日出、 凉爽的清风、、、
(6)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第五自然段
4、感情升华,走进作者内心,诵读小诗。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融于教学过程中,符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五、总结与运用
1、借助三组句子,引导学生总结本篇文章的表达方法
①学生自由读每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说说每组句子的特点
③师生交流总结: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2、小练笔
以“家乡”为题,写一两段话,抓住家乡景物的特点,运用直接抒情或者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表达你对家乡的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总结课文、领悟写法,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怎么表达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六、作业(二选一)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背一背。
2、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可以搜集有关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也可以为家乡作画、写诗,来表达你对家乡的爱。
【设计意图】二选一的作业设计,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展露自己的才华,在轻松惬意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投影:课文插图及最后一句话。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握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二、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思考题。
(1)交流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看法。
A、小组内交流。
B、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引导重点交流:
出示投影片:插图及课文景后一句话。
C、读、齐读这句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D、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
E、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读书,找依据,讨论交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讲:
第一: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
指导读时注意读好“那么粗状、结实、挺拨,就像摹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第二:工程师沉默,工人也不语,都叹气,他们深恐伤害了橡树,可又想不出办法保护它。
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第三:“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
第四: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路呈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证明,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了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没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3、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抄写练习(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宽阔 平坦 漂亮 笔直 粗壮 结实 沉重 赞叹 高尚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
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
(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们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她的演唱,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作者这样描写黑妞的作用,在于:
①详写黑妞的外貌,是为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作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
②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
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二)文中白妞进行了哪些正面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写从出场、演唱和反映三方面来描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1)白妞出场:对于白妞的出场,先写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后着重以梨花简的几声丁当,鼓锤子的两下轻点以及两眼的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这些简单的动作所产生的效果。
(2)白妞说书:描写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为了更清晰地表现这转瞬即逝,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作者首先根据白妞演唱时声音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当然光有这样段落的划分,还不能表达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如果在描写上不比对黑妞演唱的描写更加具体与美妙,便不会产生“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效果,观众所说的黑妞“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写作上,就没落到实处。为此,作者又从听众的感受出发,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们的感觉和视觉形象,赋形于声,把每一个阶段又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
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1)有的用人们的感觉(感受)设喻,比如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通过这个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使音乐成为一种不但可以用耳闻听,而且可以用心来感受,从声音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与欢畅。
(2)有的是用视觉设喻。比如描写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的声音时,说它“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在描写那“迥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时,又用“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这样就把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用层层叠叠的山峰形象凝固了下来,形成一幅由声音构成的立体图画。
如果说用层层叠叠的山峰来比喻一句比一句更高的演唱,在读者面前所出现的,还只是凝固的、静止的画面,那么,当作者在描写那“陡然一落”,“千迥百转”的声音时,就选用了一个活动画面,用一条“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的飞蛇作比,把白妞那轻快、曲折、甜润、宛转的歌声写活了。
《明湖居听书》..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作者以视觉设喻不但善于绘形,而且还点染以色彩。比如描写“陡然落下”,“忽又扬起”的声音时,作者就选用了一个“东洋烟火”上天的比喻,使扬起的声音形、色兼备,更体现了白妞演唱的美妙。
(3)作者也选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如用“花坞春晓,百鸟乱鸣”来比喻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以“百鸟”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作者通过这多角度的描写,精彩的设喻,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白妞演唱的妙处。通过他的描写,观众对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可以看到参差错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赏到那委曲宛转,盘旋穿插不断流动的音响,而且可以体会到沁人肺腑,令人轻松畅快的感受。
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在描写中除了运用大量比喻以外,作者也还反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层层烘托,步步映衬。
从总体上说,作者一共写了三个人物,但却并不平均使用精力,写琴师是为了衬托白妞,写黑妞更是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艺。
具体来说作者运用对比,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在对同一人的描写中进行对比。如写老琴师,初时“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样前后一比就突出了老艺人演奏的成功。写黑妞的表演,是用“铮铮”,“丁丁当当”看似平常的伴奏和那“百变不穷”叹为观止的演唱进行对比,来突出黑妞的动人歌喉。写白妞则是以她那相貌的平常和演唱的绝妙进行对比,以增强读者的美感享受。
(2)通过人物的评论进行对比对黑妞的演唱,人们议论说:“他(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议论的重点不在黑妞而在白妞,处处说白妞的好处;而对白妞的演唱,在观众中也有议论,议论的重点仍在白妞,总觉得听了白妞的演唱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三日”,改为“三月”才透彻些。通过议论的对比就更突出了白妞的演唱的精妙。
(3)通过观众的不同反映进行对比对琴师的弹奏,台下是“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对黑妞的演唱,台下是“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而对白妞的演唱,台下却是“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通过观众对三人演出的不同反映,也突出了白妞演唱的技艺。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学习生字,并且书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 我知道你们都非常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一定少不了。 请同学们用上“称赞”一词来说一句话。
师:(你表现得那么好,的确该得到称赞;发现了别人的优点,是该好好称赞一番啊!)真为你们高兴,得到了那么多的称赞!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目的文章,随机出示:称赞(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学生问)
4、同学们问的题目非常好,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图,思考课文讲了谁称赞谁?
出示:小刺猬——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
学习生字“猬”跟读正音(注意:词语连读时这个字念轻声)
看图片:我们对刺猬已经很熟悉了,浑身长满了刺,圆滚滚的,可爱极
了!可对于獾我们并不了解,那就一起看看它的长相吧!看图片
点击这两个生字:“猬”和“獾”都是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类,所以
都是反犬旁。
2、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读通每句话,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三、认读感知(检查自读效果)
1、我能认
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刺猬 小獾 板凳 粗糙 但是 泄气 傍晚 椅子 瞧 留下 (学生读,教师及时正音)
认读没带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2、我能记
出示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3、我能读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名读。
四、书写指导。
1、我发现
出示本课的8个生字,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我会写
每个生字写三个。
五、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知道了课文讲小刺猬和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的事,那他们为什么事而称赞对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语文教案 篇5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3个字,会写“介绍、声明”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王葆的形象。
3.从奶奶讲的故事中选一个,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离不开奇妙童话的陪伴,请大家谈一谈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童话人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美人鱼、白雪公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是——宝葫芦的秘密。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看过动画片、看过书。)主人公是谁呢?(王葆)是的,这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写的童话故事,20xx年被拍成彩色动画电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接触这个王葆,看看宝葫芦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识记生字词,互相指读,提醒同学注意哪个生字。
说说自己预习中的疑惑,组内初步解惑,解答不出的标注问号,留作集体交流探讨。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生字词识记;课文朗读;解疑释难,提出未解答的问题。
3.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规矩(jǔ) 撵(niǎn) 拽(zhuài) 舔(tiǎn)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乖、溜、葵、瘦”,并且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乖”注意和“乘”区分,第三笔是悬针竖。“溜”是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留”的“丶”不要漏写。“葵”是上下结构,下面“癸”注意最后一笔是“丶”。“瘦”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叟”注意笔顺,“丨”要出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不费事、不操心地获得一切。)
2.通读课文,说说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
3.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王葆,并且了解了他和宝葫芦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王葆和宝葫芦结下“情缘”。
1.读课文,想一想,王葆是怎样知道了关于宝葫芦的故事的?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说一说。
王葆与奶奶的规矩:每逢奶奶要求王葆干什么,都得给他讲一个故事。就这样,王葆听到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2.理解“规矩”:这里的“规矩”是什么意思?(约定、承诺……)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规矩吗?
3.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我和奶奶守住了彼此的“规矩”,我才听到了那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我们也要做守规矩的人。
4.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奶奶和王葆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5.王葆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一直听到十来岁,而且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读课文,找出文中都列举了哪些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6.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奶奶故事中这些人得到宝葫芦的方法都不同。那得到宝葫芦的结果呢?(都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7.哇!原来宝葫芦这么神奇啊,那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这几个宝葫芦的故事吧。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任选一个故事,进行交流合作,创编故事。(注意:根据已有内容进行创编。)
交流、评价。(注意:是否根据已有内容;想象力是否丰富等。)
8.总结、过渡:看来啊,同学们都掌握了王葆奶奶讲故事的'独门秘籍,想象力都很丰富。整天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顺理成章地,王葆对宝葫芦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向往——他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二)王葆对宝葫芦的向往。
1.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让生活中一切的不顺利都变顺利,没有烦恼,省心了。)
的确,每当面对困难,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王葆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不会做题、种向日葵比赛输了、与同学闹翻。)
如果有了宝葫芦,这一切会是什么样子?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渴望。
2.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需要宝葫芦的时候?如果你有了它,你会让它做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过渡:看来,成长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啊!想一想,当王葆真的拥有了一个宝葫芦,他的想法都能实现了,但他的问题就真的都能得到解决吗?
不会做的数学题——仍不会做
不会种的向日葵——还不会种
不会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还是不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没有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培育,用自己的真情去投入,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做。
总结: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幸福是真的幸福吗?不是。
三、延伸拓展。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学生读。
当王葆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他逐渐认识到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带给他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宝葫芦的秘密
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宝葫芦的秘密》中的部分章节,但不能上成导读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是如何塑造的。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角色,体会人物特点,学习阅读方法,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课堂对朗读指导引导不够,对学生的创编时的引导铺垫不够,打算在推荐阅读之后的阅读交流会中继续交流创编故事。
语文教案 篇6
一.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借助汉语拼音来识字了.识了字我们就可以读书看报学到很多知识,大家高不高兴啊?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在齐读)
(过渡)要想知道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就跟着陈老师一起参观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1.(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那些景物?(房屋\袅袅的炊烟)
2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3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蓝蓝的天空\开得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
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课文用一首诗把它描写了出来.你们想读吗?
(过渡):要想读好读对就必须把音节读准
二.复习音节
1(出示课文音节)请一位同学们又快又准地找出其中的整体认读音节.(yi si wu shi zhi )齐读一遍.
2(出示er )你们认识这个由特殊韵母组成的音节吗?请 读,读时注意舌头由平到卷,领读
3( 出示ting san cun )你能分辨两组韵母有什么不同?请你读出他们的不同.请XX读,领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拼音学得都不错,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三.读课文
1.(出示课文拼音)下面陈老师要求把音节连起来拼成
一句话,先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少量时间自由读)
2你读熟了吗?那位小朋友敢来试一试?请四位小朋友一人读一句.
3他们读得真棒,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请第一小组读第一句,依次类推.准备好了吗?起――
4(出示拼音加汉字)下面我要求你们联系拼音读课文,这有一定难度,但陈老师相信这么聪明的你们只要认真读肯定会读.我先请四个同学试试,每人读一句.
5他们读的真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还是每一小组读一句.
6(出示古诗)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先跟老师读一遍,读诗的时候要加入一些感情,想想刚才那副美丽的图画,看见标点稍微停顿,不能拖声拖调.(领读)
7我们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学生字
1.(课文显出生字)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生字了,这篇古诗要求我们学会的生字是"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读了这么多遍书有人肯定已经认识他们了.(出示卡片)我请小朋友带着大家看陈老师的卡片再拼读一遍.(请小朋友领读)
2我折去拼音你们还会读吗?我们来开火车.(请两组小朋友)
3我们重点来学习一 二 三,先看"一"一起读.你能用一组词或说个句子吗?
4我们来学写"一","一"是由笔画"横"组成从左下格靠近横中线的地方起笔,向右横,当左右相等时在横中线上收笔,收笔要停顿.看陈老师写一个.跟我一起说.(边写边说)2再看电脑老师给我们写一遍.3打开习字本(学生唱儿歌)试着描一个写一个.4
5我们再来学习"二"一起读.2你能用"二"说句话或组词吗?3二有个特点第一笔比第二笔长.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二的两笔住在田字格的那里?4你们说的很对,看老师写,(板书)(二也是由笔画横组成,第一笔横短应该写在横中线上面,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的下面比较长.)5拿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写一遍6在习字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6请 XX 读(出示三)齐读.2你能用"三"组词或说句话吗?3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有什么特点?("三"由三笔横组成,第一第二笔比第三笔短.)他们分别写在田字格的那里?4看老师写一遍,再看电脑老师写一遍.5在习字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一去二三里>>和三个生字"一 二 三"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我希望你们能以同样的态度上每一节课.
语文教案 篇7
语文技巧解析:现代文阅读方法
时间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活学、精思、善用。
--------高立志寄语
现代文阅读方法
一、现代文文体划分:
表达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
二、现代文阅读需要要点培养的能力有哪些方面?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
3、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4、体会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从哪几个方面来整体感知、领会文意?
1、理解思想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2、分析结构,理清层次。
(1)熟读课文,了解全文梗概。
(2)理清内容的排列组合顺序,把握作者表达的思路,抓住主体内容的内在联系,确定划分依据。
(3)划分段落,注意过渡自然节的划分。
(4)仔细阅读各段内容,找出重点,概括段意。
常用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3、强阅读理解,提高语感能力。
4、了解各种表达方式。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
5、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四、怎样理解关键字、词及重点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1、对关键字的理解和作用的掌握,应侧重于揣摩作者的“炼”字功夫。
2、应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一方面要注意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注意词的特定含义。
3、重点句的含义和作用,则需要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来领悟和理解。
五、如何把握文章的线索、思路和结构?
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结构,即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事物为线索。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5、以“情”为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六、怎样理解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连贯,就是前后句子的意思连续贯通,没有阻碍。它的要求有:1、有统一的话题,包括在一个较长的单句中主语要一致。2、有合理的句序。3、有过渡衔接的句子。4、构成一组整句的句式要统一。
七、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略)
如何区别倒叙和插叙?
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入另一件事情。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
八、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的顺序与结构。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3、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九、描写分为哪几种?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十、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十一、怎样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分析文章的题目2、分析文章的开头3、分析文章的结尾4、分析文章的抒情议论段落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十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十三、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四、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燕子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