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6 07:19:0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合作,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介绍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名不虚传 气势磅礴 广袤无垠 干戈扰攘 浑然一体 捍卫忠贞 慷慨悲歌

  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

  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

  (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落。

  (1)城楼(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

  出示问题(小黑板)

  比一比,组词语。

  嘱 泳 抢 员

  瞩 脉 沧 贞

  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铮 铮 响 嗬 渤 海 嘉 峪 关 纵 缰 驰 马

  广袤 盔甲 干戈 扰壤殷红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

  板书设计:

  城楼

  2、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颂,并把握文言文的特殊性。

  2、同时要在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的同时,注意欣赏包括本文在内的《左传》的文学价值,如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如果说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下,大凡事物总是现在的比过去的好的话,那么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在文化艺术的某些方面,有没有与一般规律相反的情况呢?(这样一来一往的问答,并不难引导学生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罗马为代表的雕塑,比如据说维娜斯女神的断臂今人就无法设想能够补得很好,以及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似乎不是今人可以写出当时那样的水平的。然后接着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看它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精美以至妙不可言呢!

  二、让大家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以较高的水平先把课文诵读一遍。

  三、承接第二单元所学的“理清思路”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本课后面的练习题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而实际上等于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1、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说“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的问题;

  2、第二自然段是说“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问题;

  3、第三自然段是说“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4、第四自然段是说“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进攻的原因”。

  在上面问答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

  四、让学生在已经看过课本中注释的情况下提一提文中还有哪些实词的意义不清楚,还对哪些虚词的用法或古汉语现象不理解。这其中由学生提也好,由老师问也好。

  1、第一段中两个“于”均解为“对于”之意,两个“军”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当“驻扎”讲。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两句均为古汉语中所谓省略句,即均在“军”字之后省掉一个介词“在”,而就这一点,已能证明古今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习惯,这对让学生逐渐习惯看文言文是大有好处的。

  2、在第二自然段中应让学生弄清楚:“言于”当“告诉给”讲;“若使”中的“使”当“让”讲;“臣之壮也”中的“之”是典型的结构助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例句;“也已”不仅注释上有“已,同‘矣’”的字样,关键是要解释这种“语气词连用”的古汉语现象;从“今急而求子”中不难看出,根据上下文,“而”在此只能当副词“才”讲;至于“是”通常在古文中多当代词“这”讲,只是为了上下文意思的通顺而把它整个译作“这是”罢了;最后“然郑亡”一句,和今意相对照,显然是个被动句。

  3、第三自然段:“夜缒而出”里的“而”强调是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若亡郑”中“亡郑”是“亡”的使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一句的注释中虽然说明了其中的“鄙”,“边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而“远”是形容词活用为“远地”的名词用法,但整句意义的通俗理解应该是“越国以远鄙”;“邻之原,君之薄”中的两个“之”直译时,还是应当看作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此时是起“动宾倒置”标志作用的,即意义上应看作“有何厌”;“既东封郑”一句应强调就其直译而言,“既”当“等到……以后”或“已经”之类意思讲,“东”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名词当状语,译作“向东”,“封”,名词“疆界”,此处当动词用,译作“作疆界”,而“郑”作为句子的'补语,也是以名词当状语的形式理解的,应译作“以郑”,于是整句的确切直译应该是“等到向东以郑国作了疆界以后”等。

  4、最后一段中则应该让学生承认,看过书上的有关注解之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可感到难解的地方了。

  上述程序之后即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其中不乏用多种形式背诵。比如教师先领背、分段集中背等,因为字面意思过得较为彻底了,所以背诵起来就应该相对容易。同时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反映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上的精妙,比如可以对比同样或类似意思表现在古今语言形式的不同上,应该承认文言文形式上的言简意赅和音韵方面的朗朗上口等,而这些,也正是《左传》等的文学价值。

  五、课后练习

  关于多义词辨析的题。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课题:

  美在学习中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出学习中的美,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乐学好学意识。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3、进一步弄清语文学习的范围和方法,体现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改革宗旨。

  4、渗透美育教育。

  三、活动准备:

  1、分组完成学校校门设计,手工作品制作等工作,评出优秀作品,准备参赛。

  2、准备录音机,朗读带,投影仪,影碟机,电视机等电教器材。

  四、活动形式:

  分组进行擂台赛

  五、活动过程:

  〈一〉导语:教师提出方法、要求,设奖等情况。

  〈二〉组织比赛:

  1、每组必答:

  ⑴在“美”和“丑”之间,你怎么选择?(满分1分)

  ⑵用一句话评价大家的选择。(满分2分)

  ⑶说出带“美”字的词语(各组不重复)。(满分2分)

  ⑷投影显示问题:(逐行显示)

  下列词语或句子,各指什么美?(每题2分)

  a、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c、对不起,请原谅!()

  d、拾金不昧()

  2、抢答题:

  ⑴欣赏歌曲《什么是美》,然后抢答:

  歌曲中指到了生活中的哪几种美?最后一句歌词是(满分2分)

  ⑵听录音带

  教师播放课文《春》的朗读磁带(片断),谈谈你的感受。

  ⑶看投影,作简要评说

  教师放一组学生作品投影片。

  ⑷看投影,快速记忆

  (说明:②——④题思考2分钟,回答1分钟,每题满分2分)

  ⑸“大宝,明天见!”,“大宝啊!天天见。”这是一则广告中的`句子,请简要分析意思。(满分2分)

  3、才艺展示题:

  (说明:①凡参与者,不管回答是否出众,奖该组全体同学一分。②出题后,可思考1分钟。回答2分钟。)

  ⑴投影:水、作文本、自行车

  请讲一则故事,分别用上片中三个词,注意不准简造句。

  ⑵展示你所设计的学校校门示意图,并加以解说。

  ⑶入新闻录相,汇报你所写的新闻述评,

  〈三〉算总分,发奖

  〈四〉教师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古诗教案05-27

[精选]语文教案09-29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精选】09-06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