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1至4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词语。
2、懂得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具体些,能正确填写“的、地、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1题。
1、自由拼读,作好答题准备。
2、指几名中下生拼读。
3、指名在小黑板上正确填写相应的词语。
二、指导练习第2题。
1、读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2、指名读第(1)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指名中等生读第(2)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填写后的两个句子,注意把填写的词语读出重音。
三、指导练习第3题。
1、谈话导入。
2、自学准备。
3、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写,然后逐题讨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4、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几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体会“的、地、得”的用法。
四、指导练习第4题。
1、这两个句子分别在哪两篇课文中出现过?
2、自学准备。
填上适当的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句子中几个“多么”要读出重音。
五、完成《作业本》第1至4题。
课后分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3、小小竹排画中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三个字。认识2个新笔画和3个偏旁“山、木、草字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
教学重点、难点:
同目标1和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播放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看图,一边欣赏乐曲。
2、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3、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正音。
3、自由读课文,开展朗读竞赛。
4、小老师领读,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首诗歌,我们都知道江南很美,美在哪里,谁能说一说。
结合看图,理解“竹排、顺水流、树木密”。
指出图中的禾苗。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江南鱼米乡”。
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儿?哪里告诉我们这里稻米多、稻米香?
3、教师叙述: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因为江南鱼米乡很美,就像一幅画。所以就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四、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2、请学生读。先个别读,再小组读,最后全班伴随乐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会背课文了,现在哪个小朋友最勇敢,把课文背给大家听。
二、激发想象,丰富情感。
1、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老师朗读课文,想象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2、联系自己旅游的`见闻,说说江南的美丽景色。
三、复习巩固生字词。
1、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学生认读。
2、显示红色的生字,学生记忆生字的字形。
3、出示课后我会读的词卡让学生认读,自由读,再同桌互相考一考。
4、游戏:汉字开花。
四、练习用“ABB的什么”说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如:绿油油的小草,白茫茫的大雾,亮晶晶的星星等。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日”,先跟老师书空,认识新的笔画横折,再仔细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2、“中”先引导小朋友学会寻找压线笔,再跟老师一起书空。
“口”由学生自己观察后再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前后文对比,深化认识,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故事揭示的意义——表现了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学准备:有关大禹的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说说天神鲧用了什么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最终的结果如何?
2.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善良的鲧冒险偷取天帝的宝物——息壤,想借助神力,用息壤驱赶洪水,这是一个充满危险但十分快捷的方法。但很快就被天帝发现惨遭杀害,无情的天帝夺回了息壤,使人们再次身陷洪灾。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鲧死后,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
4.指名反馈,介绍鲧死后的表现。
(尸体三年不腐,某一天,随着一声巨响,肚子裂开,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5.教师描述导人:这大禹同父亲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大禹又是如何治理洪水的。
6.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长到10多岁了,跑出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觉悟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二、继续学文,了解禹治水
1.认真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最后结果如何。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治水方法: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⑵治水结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3.教师导言:治服洪水谈何容易,十三年的苦战中,大禹付出多少的努力啊。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三部分内容,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4.学生独立阅读,品析语句。
5.四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教师针对重、难点处引导深人品折,从中了解大禹所作的努力,体会其精神品质。
⑴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①理解“走遍”“山南海北”,体会大禹在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为了摸清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翻山越岭,四处跋涉,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②理解“摸清”,体会大禹之所“走遍山南海北是为了弄清洪水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清理的办法。
③理解“引洪水入大海”,出示地形图,了解要想消除水灾,只能将洪水引流进大海,从中体会大禹的智慧。
⑵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①理解“亲自”一词,体会大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②理解“成千上万”,体会受灾百姓之多,他们积极响应大禹的号召,投身于治洪行动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在百姓心中的威望。
③理解“挖槊开山,疏通柯道”,观看地形图,了解要想让洪水流入大海,就应当在洪水与大海之间挖出水渠,打通挡住洪水的山峰,从而疏通河道让洪水流走。从中再次体会大禹的智慧。
⑶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夏天,烈日当空,山石被晒得滚烫,大禹汗流浃背,仍然不停地干着;到了晚上,还要对付毒虫猛兽的袭击。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大禹一镐一镐地挖着冻得坚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下,又干了起来。为了治水,大禹还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
①展开想象,理解“汗流浃背”“磨出了血泡”“毒虫猛兽的袭击”“冻得坚硬的土地”,体会环境的恶劣,以及大禹为开凿龙门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②理解“仍然不停地干着”“毫不在乎”“三过家门而不人”,体会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③有感情地朗读以上句子。
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事例围绕一个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⑷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①理解“由南到北,由西到东”,体会大禹带领人们所疏通的河道之长,治理水灾的地域之广。
②理解“十三年”,体会治理水灾的时间长。
③理解“苦战”,体会治洪工程犹如一场艰苦的战役,体会治理洪水之艰辛。
④理解“终于”,体会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不易,多么艰辛。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7.教师小结: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凶猛肆虐的洪水终于被治服了,顺着河道乖乖地流人大海,天下太平了,一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大禹也被推举为治理天下的君王。
8.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对比鲧禹治水,再悟精神品质
1.鲧禹治水的原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身陷洪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一心想拯救人类,让他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2.鲧禹治水所用的不同方法:鲧是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借助神力治水;大禹则通过挖渠开山疏通河道,用引洪水人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3.鲧禹共同的精神: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鲧为治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为治水不怕辛苦,不畏艰险,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的出世”“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在这篇神话传说中,人们通过天帝的冷酷表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但灾难无情人却有情,善良的天神鲧偷取宝物拯救人类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美好愿望;而大禹率领百姓挖渠丌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却有着现实的意义。从中也告诉我们,虽然灾难可怕,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运用智慧,通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灾难的。
2.出示洪水被治服后的太平景象,学生欣赏感悟。
3.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大禹的资料,进一步认识人物。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1、知道上课用眼、用耳、用脑的重要,初步学会专心听讲的方法。
2、懂得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后发言,初步养成发言声音响亮的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上课学会用眼,用听老师指挥。
2、上课时耳朵要仔细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想,不懂要问,双手不搞小动作。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了解学生对眼睛、耳朵在上课时的作用知道多少。
2、一只眼睛模型,一只耳朵模型。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出示模型导入:出示眼睛模型。提出问题:小朋友,这是什么?你知道眼睛有什么用处?
对呀!解放军叔叔用眼睛来保卫祖国,科学家用眼睛来搞科学实验,工人叔叔用眼睛来制造机器,农民伯伯用眼睛来插秧、锄草。我们小朋友要用眼睛来学本领。
2、激情明理导行
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的'小朋友会用眼睛来学习,有的小朋友却不会用眼睛来学本领。。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
(1)游戏明理:人体照相机。
老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一位同学用眼睛看老师,另一位背超着老师,眼睛看不到老师。教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是小学生。请这两位同学讲,老师卡片上写了什么字?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位小朋友讲得出,另一位讲不出?
(2)怎样才算会用眼睛呢?
讨论后归纳:老师讲话,眼睛看着老师;老师写字,眼睛看着黑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学发言,眼睛看着同学;读书时,眼睛看着书本。
(3)训练用眼听指挥。
教师用不同内容训练学生用眼。如老师讲话,同学发言,翻书朗读等等。
学习儿歌:眼睛眼睛很重要,学好本领少不了。
老师讲课看老师,同学发言看同学。
看图看书要仔细,边看边想动脑筋。
认真真学本领,学会用眼顶重要。
(4)出示耳朵模型明理。
耳朵和眼睛是好朋友,眼睛是人体的照相机,耳朵是人体的录音机,它能把听到的声音都录在脑子里,所以我们学习也要学会用耳朵。
(5)怎样才算会用耳朵呢?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讲课用心听,同学回答仔细听,边听边想边动脑,认认真真学本领。
(6)训练用耳听。秒度十时毫在教室的各个方位讲话,请学生听后回答讲什么,看看学生是否听得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培养学生学生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
品味细节,感受课文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饭后散步——一般都谁去?喜欢去什么地方?意见一致吗?记忆中争执最激烈的一次是怎样有]的?结果呢?
【设计理念:阅读为写作服务。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 “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一家人有分歧,到底怎样解决?有一位莫老师也遇到这类似的事,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的?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设计理念:阅读感知是最必要的一步,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对文章的理解。这种理解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散步的原因。 )
②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老了,走远了会累 )为什么又出来了呢?(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对儿子怎样?(母亲也很听话)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
③“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④最后,我打算怎么办?(委屈儿子。)
为什么?(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摸摸 )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⑤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⑥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理念: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新学期开始了,希望这篇初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能够帮助各位老师与同学。祝大家学习愉快!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区别同音字、正确书写,积累词语、区别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读音,能够用多
音字组词。
(2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3)阅读短文
(4)收集资料了解谚语。
(5)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重难点:
1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2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语文天地的“月积月累”部分。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同音字组词
1出示几组同音字,让学生认读。
2学生用这些字组词练习。
3集体评讲。
二、抄一抄
1出示几组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大家读一读。
3学生抄写词语。
4摘抄课文中的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三、用关联词语造句
1学生读句子
2找出加点的词语
3引导学生再读句子,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递进、条件)
4学生练习造句。
四、总结
五、课外作业。1写词语。2用“只有……才”,不但……而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短文,体会魏格纳善于观察、发现坚持不懈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导入阅读。
1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
2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读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文,不懂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指名说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老师提要求:
(1)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说”的?
(2)文中列举了哪些材料证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
2集体交流老师点拨。
四、总结
1从人类提供出并证实“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2学生自由反馈老师引导。(善于观察,大胆设想,努力探索、实践)
五、总结:是啊,大自然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证明,希望你们能够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探索实践的科学的态度。
六、课外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收集资料,了解并收集气象的谚语,并试着自己写。
2、懂得澳门、按照方法到图书室里查找资料,并能够对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分类写目录。
教学过程:
学习谚语:
1、学生自由读文中的谚语。
2、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谚语都与什么有关系?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简单介绍谚语。
4、学生再读文中的.谚语。
5、指名反馈收集的谚语。(板书)
6、学生读一读这些谚语
笔下生花:
1、引导学生观察今天的天气,说说可以用刚才学过的哪一条谚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
2、引导学生积累谚语,懂得用谚语形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天气变化。
3、自己试写谚语。
4、集体评议
金钥匙:
1、启发谈话
2、指名读课文中小姑娘说的话。
3、指名反馈、查目录。
4、教给学生方法。
自检,学会编目录:
1、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课外都读了什么书籍。
2、小结
3、反馈自检情况。
课时总结
作业: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04-29
语文教案【精选】09-06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精选]语文教案09-29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精选)11-20
(精选)语文教案11-25
语文教案(经典)11-16
【精选】语文教案10-05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