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3 12:29:4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未来的理想,

  体会妈妈的心愿。

  ⒊能读懂文中的^对`话,初步认识冒号、引号。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学写8个字。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懂文中的^对`话。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014

  一、导入新课。

  有谁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

  学生自由回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5摘星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帮助。

  3、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评价,教师指导,初步认识冒号和引号。

  4、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了解课文内容。

  6、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自主质疑解疑。板书:

  淡淡的月色闪闪的星星

  凉凉的夜风幽幽的花香

  7、分组学习要求会认字。

  8、抽读生字卡片。

  9、找出带有会认字的句子,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品位语言,体会情感。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问话的语气。

  2、读了课文,你认为未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分组讨论:未未长大后要给妈妈摘一颗最大最亮的星星,他能摘到吗?说说你的理由。

  4、分组反馈。

  5、全班齐读课文。

  作业:

  读课文。

  第二课时015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卡片。

  2、读课文。

  二、感悟朗读。

  1、分组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

  3、自由组合表演朗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

  摘未想端面镜叔船

  2、读一读,说词。

  3、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同桌说一说书写规律。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作业展示,大家评价。

  四、积累词语。

  作业:

  1、写字。

  2、和家人表演读课文。

  3、画一副夜空的画,把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6朱德的扁担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全文讲述了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脱离苦海,不顾主神宙斯的反对,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火种,把火带给人类,教给人类用火取暖做饭的本领,让人类过上幸福的新生活。

  他的做法激怒了宙斯,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在巨大的苦痛面前,他毫不退缩,不乞求仁慈,决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懊悔,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他不惜忍受痛苦,成为人类心目中伟大的英雄。

  本课篇幅较长,要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细致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抓准文章的主线索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成为人类心中的英雄?这一切入点展开教学,层层深入,感受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神话故事,内容生动感人,情节起伏跌宕,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并能在阅读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印象最深的细节去体会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着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另外,学生已具备了查找,筛选,运用资料的能力,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认识本课11个生字,在课文中能正确认读,并做到正确书写,准确运用。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做法,感悟这位人类的英雄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雄的行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快速浏览课文中,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做法,感悟这位人类的英雄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课文中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雄的行为。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找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资料。

  通过翻阅书籍,了解普罗米修斯这一西方神话中的人物。

  制作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的教学,制作普罗米修斯受难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引入新课。

  1、(出示燃烧的火)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能离开火吗?火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火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如果生活中离开了火,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3、远古时代的人类就过着没有火的生活。课前你们通过预习,查资料,对当时人类的生活有哪些了解?

  过渡:此时,天神普罗米修斯来到了人间。(出示课题: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4、在这个故事中,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点评:在开课初,为学生创设燃烧的火焰这一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习任务,从而展开学习活动。特定情境的创设,引发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火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没有火是万万不行的。远古时代的人类就过着没有火的生活,很自然的引出天神普罗米修斯,引发学生思考,他能拯救人类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巩固生字。

  1、在预习中你发现了哪些容易读错的字词,想提醒大家注意?

  2、学生互相领读易读错的字词,为阅读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独立识字,并把自己学习中发现的易读错的字词提醒别人,互帮互学,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记住同学们的提醒,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课文,普罗米修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普罗米修斯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从整体入手注重培养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普罗米修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一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去思考,为下一步深入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四、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1、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成为人们心中一位伟大的英雄?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仔细体会。

  (点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2、全班交流。

  (1)学生抓住相关词句体会(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的悲惨生活,为了帮助人类寻找幸福生活,放弃神仙的生活,来到人间,鼓足勇气去向宙斯求火。是一位关心人类生活的英雄。)

  (2)出示句子普罗米修斯把长芦苇的一端触到火焰,绒髓点着了,慢慢地燃烧起来了。他端着那个宝贵的火种赶回出发前的地方。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体会到普罗米修斯发现绒髓可以点火,为了人类他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火种。真是位英雄。

  (3)他教给人类用火取暖,做饭的本领,教给人类制造工具的本领,让人类过上幸福的新生活,是一位教会人类生活的英雄。

  (4)抓住句子(出示):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普罗米修斯忍受了这一切苦痛而不哼一声,决不乞求仁慈,决不对自己做过的事说一句懊悔的话。从中体会出普罗米修斯被捆在峭壁上,受到各种痛苦的折磨,但他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决不懊悔,决不屈服,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英雄。

  3、有感情朗读普罗米修斯受难的情景,此时的他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印象?

  4、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的做法不仅感动了人类,也感动了天地神灵,他们是怎么做的?读读书中是怎么写的?

  (点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围绕着中心问题自主阅读,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层层深入,感受普罗米修斯为拯救人类的生活,不惜忍受痛苦,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从而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

  五、回归整体,升华感悟。

  1、再读全文,普罗米修斯的哪些英雄行为令我们敬佩?

  2、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对英雄行为是怎样理解的?

  (点评: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的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环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既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们对英雄有了真正的认识。)

语文教案 篇3

  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教师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在制订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成果展示。

  3.指名反馈。

  (1)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小结: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学时光匆匆而过, 在即将毕业之际,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册吧!

  四、明确方向。

  1.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教师小结: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策划:

  1.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主要包括“成长的足迹”)

  2.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集体分类整理。

  3.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成长的足迹”包括以下栏目:

  (1)我们的骄傲:获奖证书、成绩单、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精彩的瞬间:学校生活的照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我们的佳作:优秀习作、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4.制作成长纪念册: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同学和家长,也可以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六、学习借鉴。

  1.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布置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揭题。

  1.引语: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2.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善讲故事;谦虚;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导语: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不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是什么样子的,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指名反馈。(“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5.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父亲的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该如何理解?

  (提示:“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提示: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还可以是“做了一件好事后的微笑”。)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

  (3)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

  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讲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从神话这个角度初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学情分析

  四年级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激发想象力。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 让学生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偏小、想象力丰富、喜欢读故事,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字形式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给他们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因为神话与现实毕竟差异太大。本课我将主要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情景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真真正正学语文,通过学会达到会学。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在老师的主导下以“朗读感悟、角色体验、自主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4、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复述课文。

  难点: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6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文中词的活用现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讽刺的写法。

  2.分析理解在短小生动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文中越巫的可笑、可鄙、而又可怜的表演及其不幸的结局,教育学生要尊重、学习科学,反对迷信,不自欺欺人。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本文浅易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文意不难疏通,可让学生对照注释认真自学,采用质疑问难,集体讨论的方法,疏通课文内容。对于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寓意,宜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文中关

  键语句的分析来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生动有趣的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进行讽刺。

  2.难点:理解本文的寓意。

  3.疑点:本文只是告诫人们不能欺骗人吗?

  4.解决办法:“重点”可采用让学生参照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自学、质疑讨论,在读懂字面

  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感受、体会。“难点”宜在教师提示关键语句后,分析讨论来解决。“疑点”

  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辩论,努力达成共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2.教师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着重对关系到本文中心的理解的重点语句进行提示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自读课文,理解在短小生动的故事里所寓含的深刻道理,领会课文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整体感知

  愚蠢迷信的人,耍弄手段欺骗,蒙蔽别人,既是为了从受骗人那里得到钱物的馈赠,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科学知识,愚昧无知。这些人害了别人,他们自己也往往不会得到好结果。《越巫》一文作者就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实在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三)教学过程

  1.导人,教师可结合身边“FLG”练习者害人害己的惨痛事例引入课文。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一遍,画出不会读的字,不理解意思的语、句。

  3.指一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对其读音、断句有误的地方作标记。

  4.学生对照注释自学,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讨论,力求理解文章大意。

  5.投影下列练习,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禳(rang2)之馔(zhuan4)酒食赀(zi)推诿(wei3)

  愠(yun)手栗(li)心大骇(hai4)岑(cen2)

  (2)解释下列加点字

  自诡(欺诈,说假话)

  病幸已(治愈)

  持其赀去(通“资”资财)

  相去各里所(距离,左右)

  下砂石(撒下)

  心大骇(吃惊,害怕)

  (3)下面几个“角”怎样解释?

  鸣角振铃(名词,一种用动物的.角制成的吹奏乐器)

  角{且角且走(动词,吹奏角)

  又旋而角(动词,吹角)

  (4)用“/”为下列句子画出朗读节奏,并作翻译。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译文:越巫自己欺诈说他擅长驱除鬼怪异物。)

  终不自信,其术之妄。(译文:始终不相信他的方法的荒诞。)

  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译文:我善于驱除鬼怪,鬼怪没有敢和我对抗的。)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译文:越巫到死也不知道那不是鬼怪。)

  6.齐读全文,对疑难词句作补充理解。

  7.阅读第2节文字,画出描写越巫三次遇砂石袭击时不同反应的语句,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思考这样描写有怎样的讽刺作用。

  明确:第一次遭袭击时的动作:“即旋其角,且角且走”。神态:“大骇”

  第二次遭袭击时的动作:“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神态:无

  第三次遭袭击时的动作:“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

  “号求救于人甚哀”。神态:“手栗气慑”。

  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了越巫惧怕、恐慌的心理,三次袭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越巫的恐惧心理由轻到重一层深一层地展示出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8课《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王二小正在干什么?(板书:放牛、放哨),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5.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讨论: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1)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2)”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3)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齐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经典]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经典)02-26

语文教案(经典)11-16

(经典)语文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