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30 13:56:4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反义词在词义上的特点,并通过反义词识字。

  2、初步认识近义词。

  3、感知感叹句与陈说句的句式特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积累语言。

  4、模拟“游客”和“导游”进行口语交际,提高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反义词识字。

  【教学难点】

  认识近义词,模拟“游客”和“导游”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1、收集风景名胜地区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让同学自身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反义词,再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身是否发现这几组词的一起点(每组的两个词意思相反)。

  2、师范读,生注意听老师的读音。

  3、师生互读,读准字音。

  4、小组交流认记生字,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5、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字,检验认字情况。

  6、给生字找朋友:

  退──腿 险──脸 读──卖 反──饭 间──简

  7、“我说你说”──师生对说反义词:

  ⑴ 说教材里的词:

  补充:好──坏 新──旧 上──下 高──矮

  明──暗 开──关 来──去 前──后

  多──少 重──轻

  ⑵ 生生对说反义词。

  二、学习“日积月累”──我会选

  1、同学自读词语,看能否发现什么。

  2、教师引导:

  ⑴ 老师站在脚室的中央。

  ⑵ 老师站在教室的.中心。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样?说明了什么?

  (中心与中央意思相近,是近义词。)

  3、选词配对,在读一读。

  4、扩展:你还能说出一些近义词吗?

  三、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对反义词竞赛:师与生对。比一比看谁对得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连线:

  ① 找近义词 ② 找反义词

  美丽 著名 正 简单

  特别 漂亮 复杂 反

  中心 非常 买 关

  有名 中央 平安 卖

  愉快 快乐 开 危险

  二、学习“读读说说”

  1、出示“!”与“。”,讲解感叹句与陈说句。

  2、读句子,体会感叹句与陈说句的特点。

  3、教师引导同学分析句子:

  ⑴ 前是感叹句,后是陈说句。

  ⑵ 因为“花坛真漂亮“,所以“我要把他拍下来”。

  4、方照例句说句子:

  北京真________啊!我多么想________。

  5、 仿照例句完成第三句。

  6、 同桌互相仿说句子。

  三、学习“我会读”

  1、同学自读诗歌。

  2、小组互读,比一比看谁最先背诵。

  3、小组交流: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四、展示台(交流课外识字的途迳)

  1、展示课外识字效果。

  2、展示自身搜集的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明信片。

  3、展示自身的艺术才干。

  第三课时

  一、展示资料,选择伙伴

  1、展示自身收集的风景名胜资料,让同学在展示出的资料中了解自身关心的风景名胜。

  2、在展示过程中选择好自身的交流对象,组成“旅游团”。

  二、分组交流

  同学自由选择下列交流方式:

  1、 “导游”介绍自身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2、“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布置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3、“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身认为有必要讲的情况。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推选最好的“导游”,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并进行交流。

  2、各小组推选出来的“导游”互相交换到别组带队。

  四、总结

  1、简单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一起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交际的经验。

  2、评出“最受欢迎的‘导游’”,“最受欢迎的‘游客’”等。注意转变角度,考虑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语文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情景随笔课《抢凳子》,对此我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说课。

  一、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了人教版上册第五组初识鲁迅,课文中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这些描写不仅把人物写活,而且以小见大,蕴含哲理,把事情写清楚了。为把这些细节描写方法熟练地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我选用了《抢凳子》情景随笔课指导学生习作。

  二、说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本节课就是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在活动中观察,在情景中感悟,在交流中提高。活动是随笔化习作的载体,目的是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于高年级习作的要求中,有这样的论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随笔化写作教学体系》中要求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要达到“真”、“情”、“趣”、“多”,基于以上认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从活动入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细致的观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然后过渡到写具体活动过程,达到准确、流畅地进行细节描写,用上好词佳句,有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上课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的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游戏,获得冠军的同学还有一份奖励。”,游戏和奖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到游戏中来。

  (二)活动准备。首先出示规则:在音乐声中,大家一齐围着凳子走,当音乐声突然停止时,每人奋力抢坐到凳子上,未能抢到凳子的人被淘汰,抢到凳子的人再组成新的一组,并减少一个凳子,再次游戏,直到最后。获胜的同学获得奖励。接着对全班25名学生进行分组:男生组、女生组、男女混合组,每组六人。一名学生自告奋勇负责管音乐的停放。最后学生将课桌凳靠边放,空出中间的场地,放上五个凳子,六名学生在凳子四周朝顺时针方向站好,一切准备就绪。

  (三)体验游戏。游戏前,我让同学们齐说习作六到:看到、听到、说到、想到(想象联想)做到、悟到。游戏中,我不时的悄悄提醒负责音乐的同学,要把时间控制的长短不一,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同时我又有意识地煽动抢凳子的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以期望生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个同学不小心被另一个同学挤下凳子,摔倒在地上,引来观看的同学一片善意的笑声,我立刻喊停,对这个同学进行采访,让他说原因、谈心理感受,其他同学也发表自己对这一画面的看法。一组比赛结束后,冠军获得了奖品,一本阅读笔记本。然后我对获得冠军的同学进行采访,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有什么经验要表达等,我还请作为观众的学生说说游戏中最有趣的镜头和画面,也可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他们的情况描述出来。这些都为下一步学生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四)师生同写。活动之后,我说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刚才同学们都有出彩的表现。请动脑想一想,理一理思路,然后拿起笔,把印象深刻、情节难忘的地方赶快写出来,和大家分亨你的精彩吧。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写,还要和同学们一起展示习作。写完的同学请到黑板前把自己的名字、习作的字数和名次写上,只写前六名。

  (五)展示评改。最先完成习作的同学可以先自己读一读,再改一改。30分钟后,让生生交流,评出小组中最好的。再全班交流。交流时,先让学生自愿主动展示,然后小组内最好的展示。展示后,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通过读评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习作的水平。最后展示老师的习作,目的是用老师的作品实现榜样和引领作用。

  五、说教学得失:本节课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先调动孩子们想要游戏的兴趣,让学生“动心”,再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体验感悟、观察场景。从始至终,孩子们活动的热情始终高涨,再让学生“动笔”。使习作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出自己的习作。

  我的说课完毕,欢迎大家指导。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一、情景导入

  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并比较与同学们的介绍有何不同。

  明确: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引导学生对事物作生动介绍。

  2.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3.学生相互介绍蝈蝈的特征。

  三、重点研读,合作交流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学生在研读讨论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传神,拟人贴切自然,突出事物特征。

  四、问题研究

  有人说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不相吻合,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

  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教师相机加以点拨。

  三、学生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小组。

  四、学生写一篇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课前布置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进行扩展阅读。

  教学步骤:

  一、提前两周布置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二、课前任选某一章节写一篇读书笔记。

  三、课堂交流读书笔记,评出最佳读者。

  四、老师出示《绿色蝈蝈》的有关问题,学生作答。

  五、布置作业:细心观察某一小动物并写成文。

  [资料整合平台]

  1.法布尔与《昆虫记》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见《中华读书报》20xx年5月8日)

  2.扩读材料

  大肚子蝈蝈

  大肚子蝈蝈趴在倭瓜花上唧唧地叫着。他在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大肚子:“瞧,我这大肚子,谁比得了,这里面全是智慧呀。”

  小蚂蚁过来了,他拦住不放,非要和人家比比肚子不可。小蚂蚁说:“我不比肚子,我还要劳动呢。”大肚子蝈蝈并不介意,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小蚂蚁的肚子没有他大,便得意地说:“哼,我就知道你不敢比。”

  大肚子蝈蝈一边啃着倭瓜花,一边喝着露水,他完全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过来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过来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顾地飞走了。

  大肚子蝈蝈气坏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只水牛从那儿路过,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浑身的腱子肉,圆圆的肚子,大肚子蝈蝈可没法相比。可大肚子蝈蝈天生比别人要强,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还行?大肚子蝈蝈要跟水牛比试比试,他一口气一口气地往肚子里运气,要用气儿把肚子充实起来。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来了。肚子已经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还没赶上。于是又继续吸气,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气球一样又圆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蝈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个烂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蝈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为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蝈蝈撑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后来,还是小蚂蚁帮忙,一针一线地帮大肚子蝈蝈把肚子缝起来。大肚子蝈蝈接受教训了没有呢?那还得看他的行动。

  最能使人意会到“立秋”已过的是那叫蝈蝈儿挑子。那一大担鼓鼓囊囊、数以千百的小笼里发出来的共鸣声,使城里人耳目一新,似乎给炎热捎来一丝清爽和喜悦。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们可来精神了,嚷着,笑着,兴冲冲地捧着回家去。

  乡里人摸准了城里人的脾性,不化本钱,只跑跑腿儿,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来。捧回去傻瞅着,心里直纳闷:小小篾编笼儿,掉头转身都难,可它却闲舒安然,还不时地振翼歌吟,难道它忘却了与生俱来的那一片篷勃青翠,那湿润的泥土芳香,而满足于投饲的毛豆瓜皮以及笼中的自吟自唱!

  然而,几天之后,叫蝈蝈死了。原因是家人对它那没日没夜地劲歌产生了厌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进食,活活给饿死了。

  夜半醒来,我于沉寂之中颇有一种失落之感,淡淡而又无奈。于辗转反侧之际,忽然省悟:倘它不如此地善叫,虽无进城之荣幸,怕也不至于有笼毙之命运吧?

  以上两篇短文同是写蝈蝈,可将二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从不同侧面描写同一事物的方法。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任务分析

  《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文章。写的是一位名叫查理的孩子调皮、爱搞恶作剧、没有人喜欢,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杰西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人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立志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汉。故事温馨,语言真切,很有感染力。

  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调皮善良,喜欢帮助别人,言行举止很有“好汉”的做派。他非常珍视别人对他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杰西虽然是残疾人,但心态健康,对查理真诚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

  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在对话、行为中感受查理和杰西的思想感情,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进而体会理解与信任也是一种爱,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学情分析

  略读课文,学生在二年级已有接触,加上本册教材前七个单元都曾学习过,估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但肯定不扎实。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要巧妙地发挥“导”的作用。另外,这是本册最后一篇课文,学生也许还没学习第八单元的其它课文,对单元主题“献出我们的爱”缺乏感性的积累和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老师要尽量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抓住语言文字,引领学生感悟查理与杰西之间的温馨与快乐,进一步挖掘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学习目标

  1、自读自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朋友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是爱的表现,丰富“爱”的含义,受到“爱”的感染与熏陶。

  四、设计理念

  1、凸显略读课文特点。

  (1)实现与精读课文的整合。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

  (2)在方法上,提倡自读自悟,提高阅读能力。导语提示语,抓住主要问题阅读课文,组织学生读书、感悟、交流,明白查理前后行为的变化,探究变化的原因,从中悟出友好、尊重、理解、鼓励等美好的品质带给人的精神力量,充分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人文关怀。拓展相关阅读,加强积累,内化认识,强化情感提升。

  (3)在要求上,不求字斟句酌,突出阅读重点。充分初读之后,学生最大

  大范围参与交流,相互补充,相互碰撞,提升主题。朗读的重点则放在几处人物的语言上。

  2、充分利用文本。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文本是师生活动的载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导语导读,插图辅助理解,借助人物语言感悟,既快捷方便,又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对农村学校实际困难的考虑。

  五、教学准备:相关

  谚语、词卡、课文插图投影片等

  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朋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是爱的表现。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重点:理解查理变化的原因。

  难点:从杰西的话中体会杰西对查理的尊重和信任。

  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揭题读题 明确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做端正,睁大眼睛看老师写 师板(好汉)齐读一次,提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好汉?(行侠仗义 爱帮助的人)

  (2)从古自今,人们对好汉的理解各不相同。我们来读读吧,学生自由读,齐读(课件出示)

  谚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二、解题:

  今天要学的《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先听一下课文录音,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这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判断句。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5.我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那第二段写到的鲲鹏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先请女生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讲什么。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志:记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抟: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一种旋风(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大风。以六月息者去,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游气。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以:用。息:气息。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其:指鲲鹏。【是:指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5.这段话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

  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因此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3.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

  (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补充: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4.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学来思考这个问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决:迅疾的`样子。抢:突过,着落。榆枋:两种树名。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议为“飞不上去”。控:投下,落下来。奚以:介宾倒置,何以,凭什么。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奚以…为:为何要…呢?之:去到,动词。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犹:还。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适:去,往。宿:这里指一夜。之:这,代词。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译文: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它们为什么笑?因为它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那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看】

  【作者态度如何?(批驳)那又是怎样批驳的呢?明确: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无知。用原文的话即:小知不及大知。】

  7.我们知道,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间有没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这段主要是讲什么?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动词,比得上,这里意译为“了解”。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匹:配,比。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8.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明确: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9.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确: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10.小结:本段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他们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段是对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重点字词句解释: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是”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那么这个道理指什么?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修:长。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绝:穿过。斥鴳:一种小鸟。彼且奚适也:倒装句,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仞:古代长度单位。至:极点,飞之至:飞翔的最高境界。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这里,作者对斥鴳嘲笑鲲鹏的态度如何呢?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明确:反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来概括斥鴳对鲲鹏的笑叫什么?明确: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3.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不免要发问,这里不是对第1—4段内容的重复吗?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明确:

  不完全重复。一是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二是内容也不同,汤之问棘是史事,《齐谐》是俳谐之书,记载怪异之事的,所以用贤君贤人作印证;这里明确将凭借云气,上文形象地称“野马”“尘埃”;这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这里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4.我们知道,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论述了万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写了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及奋飞时气势壮美的景象,但鹏鸟南飞, 必待巨风,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风”才能离开,如此神奇巨大的动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紧接着,作者通过“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为舟,杯水负载”的例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手法向我们论述了这一道理。还举了蜩与学鸠,无知小虫的例子,论证自然界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嘲笑鲲鹏,作者还用“行路备粮,所待不同”的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紧接着作者又向我们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实际上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

  5.可见,自然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还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那在社会中呢?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

  思考一下,这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回到刚才的问题:这里作者讲到了哪些人?

  明确:(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知”通“智”,才智。效:胜任;比:符合;合:投合;征:使动用法,使信任。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请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品行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行能够符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

  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实际写的就是一种人,即“征一国者”。

  对这几种人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明确:“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2)宋荣子。作者说“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样的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举:全。誉:赞誉,夸赞。加:更加。劝:劝勉。非:非难。沮:沮丧。定:认识。分:分别。辩:通“辨”,分别,分辨。境:界限。数数然:这里可解释为急功近利。那这几句话连起来怎么解释呢?(一生回答)明确: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而不更加感到劝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不感到更加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分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子。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呢?明确:反驳。“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可见,宋荣子也还是不自由的。

  (3)紧接着,作者又举了第三类人: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夫:发语词。御风:乘风。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风而行,轻妙之极,十五天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虽然。在作者看来,他还是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

  6.我们刚才讲到了三种人,他们都是不逍遥的,未达逍遥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应。御:驾御,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辩”通“变”,变化。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整句话什么意思呢?(请一生回答)明确:顺应天地万物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什么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没有名实的偏见。无己:自我的偏见;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无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即: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即: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7.你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人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逍遥游》

  2.完成《导与练》相关内容。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6自然段,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能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夜景描写与小艇的关系。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能模仿课文写一些家乡的某处景物。

  课前准备:

  了解威尼斯城有关的知识,收集介绍威尼斯小艇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知识。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浏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威尼斯美在哪里?

  2、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3、全班交流:

  威尼斯城市风光美;威尼斯小艇的美。

  请学生读读描写威尼斯风光的句子。

  自由交流感悟。(河道纵横交叉,精巧灵活的小艇来回穿梭,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于两岸的古建筑,夜色中的威尼斯)

  三、直入课文,感受小艇“形之美”:

  1、出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3、交流指导:“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

  4、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小艇只能设计成这样一种独特的.式样。

  5、读出小艇的美。

  四、再读课文,体会小艇“坐之舒”:

  1、小小的一轮“新月”引起了我们的无限遐想。这弯“新月”飘进了清清了河里,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想不想坐坐这种小艇呢?

  引出第三自然段:坐在小巧玲珑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3、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4、小结: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读写结合,复习引入

  1、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二、读、说、想、演,感受船夫“驾技之美”:

  1、读: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船夫一流的驾驶技术的句子。

  2、说:交流哪里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之高超。

  3、想象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船夫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拥挤场面,船夫会怎么做呢?

  4、演:造型独特的小艇带领我们浏览威尼斯风光,小艇随着浪花时起时伏,我们的心也随之忐忑不安,真怕一不小心随时坠入船下水中成了“落汤鸡”。如果此时你就是我所坐的小艇的船夫,你会怎样来帮我?(介绍自己的驾驶技术;唱歌助胆;介绍威尼斯风光;播放威尼斯地方的音乐......)

  5、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船夫“驾技之美”。

  三、感悟朗读,品味小艇与人们之间“和谐之美”:

  1、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自由想象:人们还用威尼斯的小艇做什么?

  用上“......可以......可以......可以......”说话。

  3、威尼斯人是海洋的儿女,懂得欣赏威尼斯水城之美的人,应是在月夜中,招手叫一只“冈多拉”,沿着运河曲折的水道,让自己迷失在迷蒙的夜色中,领略这座水上古城永恒的魅力......

  引出第六自然段,静静地朗读。

  4、引出课文“阅读链接”,自由读后说感受。

  5、如果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配一首曲子,你想选择哪一类的音乐?(抒情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配乐朗读。

  6、小结: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但晚上,当小艇载走最生一批威尼斯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整座威尼斯城就沉沉地入睡了......小艇与威尼斯,与威尼斯的人们,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要写出特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2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3白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4鹤群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语文教案 篇8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

  (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三)学生质疑;

  (四)教师点拨归纳:

  1、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

  (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重要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记忆重要的词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15——35节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

  2、翻译重要的句子;

  3、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1、重点词语;

  2、重点句子(倒装句);

  3、句子翻译;

  二)、疏通15—35节大意;

  1、学生自行翻译;

  2、学生质疑;

  三)、问题讨论:

  1、教师提议并引领学生把齐宣王所有的问题都挑选出来,对其进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线索,反观孟子的理论论述过程。

  ——从齐宣王的问题变化可以看到他的关注点的变化,由此可见,孟子的诱导重点不断深化。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1)齐宣王问“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3)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板书: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迂回论战、弃异求同)

  3、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气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板书: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4、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1)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

  恩、制产还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谕,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

  (3)“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书: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动——“推恩”(乘虚而入由近及远)

  5、“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宣王去“大欲”的?

  ——(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3)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板书:

  第四部分:只有实行王道才是前途光明的。(明知故问步步紧逼)

  (4)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板书:

  第五部分:“保民而王”的措施——“制产”

  四)、课堂总结:

  全篇的主旨:说明

  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

  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恩于民;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经典)语文教案12-06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精选】09-06

(精选)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经典)02-26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经典)语文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