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悟课文意境美、韵律美。
2.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敢于追求美好的童年,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品格。
2.增进孩子对诗歌的喜爱,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每小节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再设计及随笔
一、激趣引入
1.(对于城市的孩子可以这样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城市里,你最愿意做的事是什么呀?你觉得怎样呀?”
2.(对于农村的孩子可以这样问)“孩子们,我留心观察了你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做的事特别的多,你最愿意做的事是什么呀?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3.师:“你们的故事真动听。可是我也认识一个小朋友,他生活在乡下,他的生活呀极为丰富。你们想知道他生活得如何吗?都做什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
4.师:“那好,我们就一同进入他的世界吧!“
5、.揭示课题《乡下孩子》。 用孩子熟悉的事导入课题,孩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学生各抒己见,抒发自己的个性化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二、诵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自学要求: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新词。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内合作交流、互评互纠,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问:“你认识哪个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开始认字,在这个环节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提问题,还可以组词和造句。)
教师随机问“编织”、“撑圆”和“含”的意思,学生可以做动作来理解。
(2)学生在书上圈出这些字。
(3)指名读课文。
(4)分小组读课文。
互评朗读,共同进步。
学生充分经历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弱势学生识字。
互动。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1.问:“孩子们,读完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有可能回答:
我明白了他很勤劳,经常挖野菜把小猪喂饱、还逮小鱼喂小猫;
我明白了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很快乐;……)
2.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后可以由学生回答,教师也可做适当点拨)
3.师问:“生活在乡下的孩子快乐吗?为什么?”
(请学生讨论、交流)
4.师:“看来,同学们对课真的已经理解了,那我们再来感悟感悟课文吧!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节好吗?”(配乐齐读)
5.请会背诵的同学试着背一背。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师:“同学们真聪明,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老师真佩服你们!可是,有几个生字朋友还等着和大家交朋友呢!你们一定很高兴吧!(教师出示生字)
2.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教教我们大家吧!看谁的这个小老师当的好,你就是这节课的‘小博士’!”
(小组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取长补短)
3.师:“小组长派代表来抽签!谁抽到哪个字,你就要给我们讲一讲呀!”
4.十个小组各抽一个。
5.活动开始。
6.书写生字。(学生认真观察后独立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问:“你做过像课文中类似的事情吗?请你和我们大家说一说吧!”
2.出示课文第二小节,(齐读)
3.你能仿照着写一写自己有趣的童年吗?(写在小本本上)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接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生答。
(三)交流研讨。
1.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支:通“肢” 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汤:热水。
沃灌:浇洗。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缨:帽带。 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緼袍敝衣 :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 破 。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通过朗读词语、背儿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3、练习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
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
3、练习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进入第二关“日积月累”
1、词语关:
课件出示:
娃娃 胳膊 光盘 名片 旅游团
山峰 巨石 枫树 菊花 风景区
翠鸟 甲鱼 高粱 橘子 降落伞
勤劳 观察 认识 尤其 奇形怪状
⑴ 学生自由读词语。
⑵ 读给伙伴听,互相正音。
⑶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找相应词语,当小老师领读。
⑷ 齐读。
2、儿歌关:
⑴ 创设情境导入: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田野、果园。
⑵ 课件展示:秋天田野、果园风光。
⑶ 学生谈感受。
⑷ 带着美好的感受自读儿歌。
⑸ 读给小伙伴听,互相正音。
⑹ 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⑺ 教师指图画引读。
⑻ 试着背诵。
⑼ 检查背诵情况。
二、第三关:“展示台”
1、激发兴趣:同学们一定收集了许多赞美秋天的.作品。这节课就来展示一下吧!比一比谁的收获最大。
⑴ 在小组内,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
⑵ 评议谁的作品好。
⑶ 选出小组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2、评选收获之星。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案设计》。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
1、能看清图意(或人物动作),把上课前师生的一系列活动用一段话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连贯。
2、培养学生尊师守纪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看懂图中人物的一系列动作训练说一句话。
2、难点:把观察到的一幅图中的现象怎样合理地进行前后想象联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要上好几节课,你是否留心观察过上课前,老师是怎样站在门口等候的,当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起立致敬的,老师又是怎样亲切地问候大家的`。今天这堂课,就是要把上课前的情景写下来,看谁写得好。
2.引导看图,思考问题。
(1)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书上问题,并把几个问题答案连起来自己说一说。
(2)分小组,讨论。
(3)教师指名在课堂上说。要求以中下学生说为主。教师及时讲评。(让学生说说这些同学哪些方面说得较好,不够的地方可以怎么说)
3.师生共同表演,边演边说。
(1)模拟演示:教师手捧课本和一叠作业 本站在教室门口,面带笑容地看着同学们做着上课前的准备。铃铃铃随着一声铃响,老师快步走进教室,随手轻轻地关上门,走上讲台,放下手中的课本和作业 本,亲切地向同学们问好。(教师的动作演示尽量要将动作、表情外化,使学生便于观察到。)
(2)说话练习。(按下列提示说话)
①老师是怎样站在门口等候上课的?(动作、神态)
②同学们是怎样等待老师上课的?(做什么,表情又怎样?)
③老师走进教室时怎么做的?老师和同学是怎么互相问候的?
④老师、同学互相问候后,老师又说了做了些什么??(按要求自已说一说,再集体讨论,并连贯他说一说)
4.写作练习。
(1)提出目标:优等生要求把过程写具体,特别动作、语言、种态进行具体描写;一般同学要求把过程能较完整地写下来。
(2)学生练习,教师巡查。
5.讲评。
学生写作时,教师要根据巡查时发现的情况,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讲评。例如:①某一动作描写写得精彩的;②神态描写较为入神的;③语言、对话写得好的等。特别要鼓励有困难的学生,师生帮助他完成。
6.小结:要写好作文,必须注意观察,观察越细致,写起来就越具体。写作时,要把事情过程写明白,写连贯。(表扬达到写作要求的、有进步的学生,激发起写作兴趣)
7.课后巩固练习。
让学生回家观察,写一个生活片断。
以下三题自选1题,或自己确定写作题材。
(1)妈妈看电视。
(2)奶奶洗碗。
(3)爸爸上班去。
语文教案 篇6
一、 谈话导入
“路”是本单元的主题,看到这个主题,你能想到些什么?你都知道些什么?
你都知道些什么样的路呢?(柏油马路、水路、海上航路、山间小路、商路、邮路、空中走廊、人生之路等等)
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路的风采。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从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开拓新路的艰辛,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明白,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把握好方向更好地前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来看看诗人通过这首诗向我们传递些什么信息。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自由练读,争取读得流利。
3.课件出示下列字词:
丝绦 缔造 干涸 险峻 沟壑 颠簸 匍匐
侏儒 丰沃 开拓 万顷 波涛
4.理解字义。课件出示课文中句子:
(1)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
丝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丝绦、绦带。
(2)这一串串珠宝交错相连,便把我们的锦绣江山缔造。
缔造:A?结合。缔结、缔交。
B?创立,建造。缔选。
C?禁止。取缔。
(联系句子进行选择)
匍匐:爬行。
开拓:开辟,扩充。拓荒、拓展、开拓。
5.字形记忆。
条( )绦( )
帝( )缔( )
固( )涸( )
石( )拓( )
匍( )葡( )
6.指读分小节朗读课文,想想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首小诗的语句都是很优美的,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要把诗读得流利。边练习边思考:这首诗共有四节,每节都写了些什么?
2.学习诗歌第一节。
(1) 第一节中分别用了两个比喻句,把乡村大道比喻成了什么?
“乡村大道,好像一座座无始无终的长桥!”
“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
这两个比喻句说明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可以结合插图来理解。
(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美丽)
(2)“那两道长城般的高树呀,排开了绿野上的万顷波涛。”这一个“排”字用得十分准确,请大家想一想,说说这个“排”字用得好在哪里。
(准确地表达出路边树木的状态:整齐的一排,很高大,郁郁葱葱,有风吹过时,就像海面上翻涌的阵阵波涛,十分壮观)
(3)“所有的城市、乡村、山地、平原,都叫它串成珠宝;这一串串珠宝交错相连,便把我们的锦绣江山缔造”一句中,“它”指的是什么?“一串串珠宝”指的.又是什么?
(“它”指乡村大道,“一串串珠宝”指的是被乡村大道串起来的城市)
(4)让我们一起继续感受郭小川的诗歌魅力,相信大家对诗中那些优美而又充满豪情的句子过目不忘,现在我们一起来带着激情朗读。
3.学习诗歌第二节。
(1) 想一想,在第二节中,诗人又把乡村大道比做了什么?这些比喻又说明了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好像一条条险峻的黄河”、“好像一道道干涸的沟壑”;说明乡村大道曲折,充满坎坷)
(2) 诗中是怎样形容这些曲折和坎坷的?
(3) “每一曲,每一折呀,都常常遇到突起的风波”这一句怎样理解?这里的“风波”指什么?
4.指名读第三节诗。
(1)“匍匐”是什么意思?“我”真的曾在乡村大道上面爬过吗,你怎样理解?
(2)“侏儒”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诗人所说的“英雄儿女”呢?
(4)“前来的”和“不来的”分别怎么理解?
(5)齐读这一节。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的生活,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一节?不要这部分可以吗?
5.自读最后一节诗,想一想,这一节诗与前三节有什么样的联系?
(最后一节诗,是对前三节诗的总结和概括)
(1) 为什么诗人说不但爱“你的长远和宽阔”、“你的明亮和丰沃”,还不能不爱“险峻和突起的风波”、“坎坎坷坷、曲曲折折”?险峻和风波、坎坷和曲折也值得爱吗?
(2) 如何理解“在花砖地上旋舞”?
(3) 你认为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算是诗人说的“伟大的生活”?
(4) 练习以激情澎湃的语气来朗读诗歌。
四、 再次朗读感悟
全班饱含激情地朗读全诗。整首诗都学完了,你怎样理解“乡村大道”?这仅仅是指一条乡村的道路吗?还有哪些其他的用意?
学完诗后你有什么感想?(生活只有历经锤炼才能称之为伟大,我们要热爱生活)
五、 小结
著名诗人郭小川用优美而又富于激情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乡村大道”一语双关,既指自己家乡的道路,也指人生之路的起点,二者都抒发了诗人扎根生活和人民之中、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情怀。
通过学习,我想大家也一定会有许多收获,人生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错误都是对我们的磨练,只有历经磨练,我们才能更健康地成长,才能更坚强地走向成功!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二、绘春 (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 味:泥土气息 草味 花香
声: 鸟声 清脆 宛转
笛声 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 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 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赞春 三个比喻句:新美力
语文教案 篇8
四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
1.能够独立完成是自学词的任务。
2.学习独立完成识字学词的任务。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利用背景资料帮助学习。
5.学习修改习作,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6.(认字183;写字214)×80%
7.背诵≧15(;段)×2
8.习作≥12次/学期
9.综合性活动≥4次/学期
复习要点:
一、积累与运用:
1.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正楷字。(运用钢笔)
2.充分利用摘录笔记,从生字的音、形、义进行辨析,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五六年级的生字学习打下基础。
3.积累语言材料,正确地运用于表达中。
①分类积累。
②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目及课文中的精彩、重要句段。
③结合单元主题词,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4.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遵循“知——懂——会——熟”的过程)
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能运用。
(如比喻句、反问句、祈使句)
②认识连绵词,理解语气词表达的情感。
③成语中的对应。
④在原有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⑤理解同一字或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二、阅读与理解:
方向:阅读即思维
1.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阅
读速度。
2.感受不同的文体样式。
①读文学作品,能通过分段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概括或复
述,要素完整。
②读信息类文章,能抓住关键词语、题目等获取重要信息。
3.根据不同的文体提出问题,并自行解答。
4.理解课文题目,能抓住重点词语、动词理解课文。
5.能设身处地地阅读,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6.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7.对照阅读古文和译文,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
三、习作:
1.引导学生本期习作及课堂练笔,根据学生习作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叙事及想象的评改,做到文从字顺、内容具体、层次清楚,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2.习作修改标准:
①有根有据——真实;
②有情有意——有真情、有中心;
③有血有肉——内容充实具体;
④有声有色——语言生动(尽量做到)
错别字控制在2%以内
复习建议要点:
1.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学习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复习。
2.在复习中,重方法的领悟,获得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重视金钥匙,课后思考题的教学要落到实处。
4.以儿童的视野,设计复习活动。
5.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阅读资料,通过语文小报、自制的阅读卡、习作集等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10-05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精选】09-06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树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