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3 15:28:0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精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甲午海战中,邓世昌那大义凛然的行为,那掷地有声的语言,那慷慨激昂的神情,无不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第1段用简短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邓世昌。第2段讲了甲午海战爆发的时间和地点。第3~6段详细刻画了邓世昌带领“致远”舰英勇杀敌、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面。第7段歌颂了邓世昌的英雄行为,表达了人民对他的敬佩之情。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们的心随激战的变化与发展而被牵动着,无限的敬意涌动心间。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横冲直撞”、“慷慨激昂”、“置之度外”、“乘风破浪”、“手足无措”、“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了解邓世昌的英雄行为,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 能复述这个故事,对邓世昌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高尚品质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从读中体会邓世昌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捍卫民族尊严的高风亮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电影《甲午风云》片段)。

  学生:搜集有关甲午海战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谈话引入:(播放CAI课件)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无数优秀儿女为捍卫祖国的利益,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其中的一位。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 交流搜集资料:关于甲午海战,你了解哪些?

  3 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4 抽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5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甲午海战的经过?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 读具体描写海战经过的.3~6段,找出最受感动的情节。

  2 用心读最受感动的情节,找出重点词句,特别是从描写邓世昌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中去想象邓世昌和官兵们当时的内心活动。

  3 全班交流: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情节,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指导朗读,读中生情,在情中去悟。

  4 (播放CAI课件)让我们再次走进“致远”舰撞向“吉野”号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中,一起去感受邓世昌及官兵们热血沸腾、为捍卫民族尊严不惜牺牲个人的高尚情操。

  三、课外结合、交流拓展

  1 读第7段。

  2 邓世昌只是无数民族英雄中的一位,你还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事迹?学生交流。CAI课件播放一些民族英雄的影像资料,同时提供相关的网址,拓展学生知识。

  四、总结全文

  回扣课题。记住爱国将领邓世昌,记住所有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他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座丰碑,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 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 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会写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感受汉字的和谐美。

  2、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动词,在阅读中感悟词义,在运用中加深对词义的感受。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喜欢读课文,有主动阅读课文的兴趣。初步形成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品格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

  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我有一双勤劳的手》这首歌;在美术课上学画手。

  教学难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质疑激趣,引入新课。

  读课题和文末的一句话,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平平有一双怎样的'手?)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平平画了一双小手,长辈们都夸平平的手真能干。)

  三、自主识字,互相评议。

  1、学生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桌互查互评。

  2、 交流难点之后,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四、再读课文,自主释疑。

  平平有一双怎样的手? (尊敬长辈的手,劳动的手,给人带来欢乐的手。)

  五、升华情感,总结学法。

  1、你喜欢平平吗?为什么?

  2、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用自己的双手做过什么?给大家介绍介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这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bpmf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

  2.认识音节,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拼成音节的两拼法。

  3.学会带调拼读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学会正确书写bpmf。

  第二部分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声母b和p、韵母a的卡片。

  3.拼音翻台卡片。

  4.做游戏的小纸条。

  教学板块与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一——读准认清

  一、巧用情境图,引出bpmf

  导入:小朋友好!就在这个暑假里,有个小女孩妞妞跟着爸爸一起出去旅游,他们到了很多地方。请小朋友先自己看一看书上12页的这幅图,看清他们去了哪里?会发生什么事情?(插入动画:请看图说一说)

  1.认识“f”

  (教师指情境图)大家看啊,这幅图上告诉我们爸爸带妞妞去看什么了呢?(生:看大佛)。对,看大佛。这就是大佛的f(点击课件,让f出现在大佛的旁边)。

  2.认识“p”

  他们要爬上什么才能看到大佛呢?(做出斜坡的手势,让学生能根据图画和手势很快领悟)(生:要爬上山坡)是的,要爬上山坡才能看见大佛。这是山坡的“p”(点击ppt课件)

  3.认识“m”

  这佛可真大呀,妞妞看到了大佛非常好奇。看,她想干什么?她呀,想要用手去——(教师在大佛前做出想摸的动作)摸一摸。瞧,这就是“m”(点击ppt课件)。

  4.认识“b”

  就在这时候,大喇叭开始广播啦:各位游客请注意,大佛是珍贵的文物,人人都要爱护它,可不能摸呀!瞧!这大喇叭正在广播呢,广播的“b”(ppt显示)。妞妞一听啊,懂事地缩回了手。

  二、读准音认请形

  过渡:(鼠标滑过这四个声母)这四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声母。(插入动画:注意喽!声母)小朋友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准,认得清,记得住这些新朋友。

  1.读、认“b”

  (点击课件,出示b)我们先学第一个声母b。来,请小眼睛这台摄像机看着老师,看老师怎么读:(教师读bb,学生学会看老师口型)

  请跟我读:bb(速度慢一些,师每一次读中间留空,便于学生跟读)来,我们自己读一读(插入动画:请自己读一读)

  小朋友,会读b了吗?听一听,跟老师读得一样吗?bb。

  你们发现了吗?要把声母b读好,就要读得又轻又短(教师随之作出手势)(插入动画:注意喽!又轻又短)

  我们怎么记住b这个声母呢?来,这儿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点击ppt,出示b的`表音表形图),再看看声母b。不少小朋友发现帆板在水上冲浪的样子与声母b形状很像。有的小朋友还发现波浪的波就是声母b,它们的读音是一样的呀!我们看明白了这幅图,就能很快把声母b读音和形状都记住了。老师还把它编成了一句顺口溜呢:帆板冲浪bbb(重复)。来,看着图自己多说几遍(插入动画:请自己读一读)

  2.读、认“p”

  (点击课件,出示p)请小耳朵这台录音机听好老师读,pp。请跟我读:ppp。声母p大家要想读好,同样,也要又轻又短。

  p这个声母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下来?书上也教了我们一个办法,来,看一下小猴推车图,小猴推着车子上坡就是p,那车子的形状也正好和声母p一样呢。请跟我说一句顺口溜:小猴推车ppp。小朋友,你会看着图说一说吗?

  3.做游戏

  教师:好,休息一下,我们来玩游戏好吗?

  老师手里有一张纸条,当我对着它读不同的音时,纸条会有什么变化呢?请看好。(老师对着纸条读bp)是不是发现读b时纸条不太动,读p时纸条动得很厉害。了不起,发现了这两个声母发音时的小秘密了。你们也可以照样子试一试。(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

  B:辨析bp

  (手拿声母b和p的卡片)声母b和p长得很像呢!我们怎么分清它们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

  C:听音游戏

  现在,我们都学会分清b和p了,老师想考考你们的小耳朵。如果你听到的是b,就请站起来,如果你听到的是p,就请蹲下去。游戏开始了。(插入动画:请开始做游戏)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用看图认读声母、做游戏的方法记住了b和p。现在,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声母m和f吧。

  4.读、认“m”

  (点击课件m)摄像机、录音机都要动起来哦!(教师手指眼睛和耳朵):mmm。请跟我读:mmm。有没有读得又轻又短?m这个声母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下来呢?

  来,我们看一下小兔采蘑菇这幅图,小兔面前有三个大蘑菇,蘑菇的蘑就是声母m。那三个大蘑菇组成的图案正好像声母m(可以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请跟我说一句顺口溜:兔采蘑菇mmm(教师一边说,一边出示课件。教师重复示范,帮学生加深记忆)。小朋友,请看着图自己多说几遍。

  5.读、认“f”

  (出示课件f)今天要认识的最后一个声母:ff。请跟我读:ff。f这个声母怎么记住它呢?

  (指着表音表形图)这图就可以帮助我们。图上这人是干什么的呀?对了,是魔术师,他用来玩魔术的拐杖不就是声母f吗,魔术师正用手扶着呢,扶着的扶正是声母f的读音啊!(可以用课件边讲边演示)。我们也来说一句顺口溜:手扶拐杖fff。小朋友,请看着图说说这句顺口溜。

  6.诵读“语境歌”,巩固声母认读效果

  小朋友,bpmf这四个声母你们都读准了,认清了,也记住了。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儿歌,请听我读(课件出示语境歌,旁边配上情境图)。

  爸爸带我爬山坡,

  爬上山坡看大佛。

  大喇叭里正广播,

  爱护大佛不要摸。

  好听吗?老师还会把它读得更好听一点呢?来,跟着我读。(老师击掌而读)

  小朋友,儿歌有意思吗?很喜欢吧!来,自己读一读。(插入动画:请一起读儿歌)

  教学板块二——学习拼读

  三、学习拼读

  1.学习拼读方法

  韵母α听到你们读得这么好听,也来到了我们中间。它想跟声母b交朋友呢!(点击课件,出示b和α)

  请听我读:b—α→bα。瞧,把声母和韵母拼到一起,就成了——音节(插入动画:注意喽!音节)。b和a在一起是怎么拼出ba这个音节的呢?请大家看,(点击课件)一个小猴推着b,前音要轻短,一个小猴推着a,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课件随老师话语动画演示)

  跟我说一说拼读的儿歌。(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来,你们说给老师听听。

  再跟我读:b—α→bα(让学生有跟读的时间)请同学们自己拼拼看。

  拼读时,可千万别忘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插入动画:注意喽!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拼读翻台卡

  一听到声母b与韵母α交上了好朋友,成了音节,其他声母和韵母也想这样做呢!(老师拿出拼音翻台卡)它们在这儿,谁它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请跟我读。(老师边翻卡片边教读)你们也可以自己翻到14页,把小猴下面的四组音节拼一拼。(插入动画:请自己拼一拼)

  教学板块三——带调拼读

  四、学习带调拼读

  1.学习带调拼读

  咦,韵母这回带着帽子出门了,该怎么拼读呢?来,跟着老师读一遍。(师示范,学生跟读,注意留白)听出来了吗?老师是在最后把帽子给加上去,读出来的。再跟我读一读四声。

  小朋友们,书上还有三幅图,你们自己试着去读给你们的老师听一听,好吗?(插入动画:请自己拼一拼)

  2.寻找拼音字

  有了带调音节啊,就可以给汉字注音啦!大家看,(点击课件)斧,就是斧头的斧,那么夫呢,可以是夫人的夫,扶,扶手的扶,父,父亲的父。拼音就是这么神奇,可以帮我们认识好多汉字。书上的其他音节,你看看还可以给什么汉字注音?自己试着说一说吧!(插入动画:请自己试一试)

  教学板块四——书写练习

  五、书写练习

  1.咱们再来观察一下,bpmf这四个声母在四线三格这个家里,怎么住下的呢?(插入动画:请认真看一看)

  2.看得越认真,就能写得越正确。看,b、p(教师鼠标滑动,不讲解)特别要注意m,它是由三笔写成。第三笔右弯在第二笔右弯的右上处起笔。再看看f。

  3.看清楚了吗?就要写字了。写字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一下电视机里的小朋友正确的写字姿势。(播放课件:写字操完整版)

  4.小朋友们,开始写字吧!可要注意你的写字姿势哦,要跟电视机里的小朋友比一比。(插入动画:请认真写一写)

  5.:小朋友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会读、会认,会写,还会拼。课后,我们可要多多拼读,先把第十四页书上的拼熟了,再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字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拼音拼读。如果坚持这样去做的话,拼音会和你们成为好朋友的。

  第三部分教学备注

  重点难点

  1.bpmf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是重点。

  2.带调拼读音节是难点。

  使用注意:

  1.看情境图时,要求学生放胆说一说。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努力把话说清楚。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2.声母的读音方法为“又轻又短”;两拼的方法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3.本课第一次出现名词——声母、音节,要通过看图认读等多种方式要让它们搞清这两者的含义。

  4.读语境歌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诵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请用好教具中的拼音翻台卡片,它可以扩大学生的拼读量,使学生很快掌握拼读方法。

  6.在寻找拼音字时,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学习中寻找可以被注音的汉字。

  7.这是学生的第三次书写,要讲,但不要太细,书写是为了强化汉语拼音的识记。

  8.以上教学环节可以选用。因为这是声母第一课,所以建议上三课时。第一课时,上第一板块与第四板块,读准认清并学会书写;第二课时,上第二板块,学习拼读音节;第三课时,练习带调拼读。

语文教案 篇5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 ”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语文教案 篇6

  学生视角:

  课文优美生动,定会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学生会对燕子的样子和燕子飞行时的特点感兴趣,更会在图文对照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小燕子;

  教学难点:

  应如何理解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句话?

  教师思考:

  燕子是学生都能见到的小动物,但不会用三言两语即把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得如此生动,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燕子外形的描述手法;注意图文对照,找到与文中相对应的燕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与文中的语言比较,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准确;指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设计特色: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板书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展示自己优美的字迹,体会做教师的骄傲。)

  1.对于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2.师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梳理后的问题请学生写于板侧。

  (梳理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去掉,把暂时弄不懂的按教师意图排列。这样,学生自己的问题会激发自身的关注,以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3.交流光于查询到的燕子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1)有能力自学生词。认识生字,拼读正确,组词扩词。并提出形近词

  (2)有能力解决书中不太理解的词语,查找工具书、字典,把不理解的词语做出合理的注释,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有能力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得有感情,并体会为什么会喜欢它.怎样才能读好它。

  (4)有能力把每个自然段都写些什么讲清楚。初步理清作者的思路;

  (重视学生自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合作解决大量的问题。自学要有层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小组的同学再进行交流,相互弥补自学中的遗漏,这样的合作,会给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带来解放。)

  2.汇报报自学所得。按照字、词、句,段的顺序展开汇报.组内同学相互补充,其他同学边听边记,适时把自己的想法与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3.教师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给予肯定,找出学习中的闪光点,提出思考过程的遗漏之处。)

  1、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俊()凑()谱()沾()

  竣()揍()普()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你都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哪些内容?

  2回答上节课我们未能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可以解决。

  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品味其表现魅力

  1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眼中的燕子什么样,可以概括地说,也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说。

  (学生可以概括,找出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词;也可以画画,简单的几笔勾勒,还可以用朗读等自己喜欢的其它方法,以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

  3喜欢这段吗?为什么?

  (经过上个问题的铺垫,自然引起学生对这一段落的注意,也自然能体会抓住特点、语言简洁的好处。)

  4,你还喜欢哪部分,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和自由鉴赏的空间,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

  自由结组,第二自然段,拟人的写法写明艳的春天,燕子助春天展示生机;第三自然段,写燕子飞翔的'姿态、速度等,抓住掠、一转眼、沾、停等词语,写出燕子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理解最后一句话,这一比喻句不仅形似,更表达出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学生的学法也自己选择,可以读、可以画、可以说,从各个角度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5学生汇报。把黑板交给学生,小组可以边讲,边读边展示,(教师要肯定地听,建议地改,指导地读。提倡和鼓励其他的学生边听边修改与补充。同时,把学生讲解过程中理解了上一课时未能解决的问题擦掉。)

  6.朗读比赛。

  (欣赏了作者的文章,感受了作者的独特的语盲魅力,就要把这些读出来,感受出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无疑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操的好办法。)

  三、总结

  教师、学生分别从总结中再次感受课文的内容

  四、课堂练习

  仿照句子特点写句子

  (1)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2)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五、实践活动

  在光彩夺目的春天里,岂能只有小燕子为它带来生机,我相信,还有很多小动物也为美妙的春大带来生气,说说你观察到的,再把它有条理地说下来。

  1、训练点

  《燕子》的第l自然段: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2.训练目的

  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并进行迁移,练习抓外形特征来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3.训练过程

  (1)默读片断,思考:片断中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

  (2)听教师读、删减比较。

  a.你们发现老师读的与原文有哪些不同?有**标出。

  师读: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学生标出不同之处;乌黑光滑的、俊俏轻快的、剪刀似的、活泼可爱的)

  b.读这些词语,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分别写出了燕子的什么?

  c.讨论:这些形容词删与不珊,哪种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3)替换比较、巩固练习。

  学生尝试换上其他词来说说小燕子的外形,并与原文比较。(进一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4)新旧比较,知识迁移。

  a.把《燕子》中的燕子外形描写与《翠鸟》中的翠鸟外形描写进行比较: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2.查资料,了解贝多芬生平经历,主要故事。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重点与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知识链接: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820年两耳失聪,但仍坚持音乐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16部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鸣奏曲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称为乐圣。

  预习检测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女佣()重荷()丧()失深suì()

  chóu()躇喧xiāo()níng()重pán()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喧嚣:

  杂乱无章:

  惹人注目:

  2、认真阅读(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2)课文写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中,写了哪几件事?

  (3)在文中圈画描写贝多芬的精彩语句和你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自主学习:

  一、展示“预习1、2”成果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展示“预习3”

  (二)本文层次清晰,是按照拜访的先后顺序,从三个角度表现贝多芬这一形象的。请浏览全文,思考,然后具体说说是从哪三个角度表现的?

  小组合作探究:

  走进贝多芬心灵,感受贝多芬形象。

  1.读完全文,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他的什么精神?

  2.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课外作业:

  P99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人物形象及刻画的方法。

  2、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自主学习:

  1.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

  2.跳读课文,圈画出这些语段(指刻画贝多芬形象的语段),反复诵读,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小组合作:

  认真品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分小组讨论,弄懂这些句子的含义,最后和全班同学交流。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淌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课外作业:

  课后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古诗教案05-27

[经典]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精选】09-06

语文教案(经典)11-16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10-05

[精选]语文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