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周围有许多人,人有性别、年龄、种族以及身份、职业的不同。
2、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部特征。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媒体
整体性教学
个别性教学
引入
观察交流:以外滩为背景的一群人展开讨论,产生身为上海人的自豪感。
说说图中的人有什么不同,由此展开对不同人的年龄、性别、外貌特征等的讨论。
设问:回家怎么向家人介绍自然老师。
图片。
研究与实践(一)
观察第7页图片,根据图中服饰判断职业,并进一步讨论哪些职业有特殊的着装。
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他们的不同身份、职业。
完成活动记录册第2页
自带的家庭成员照片,剪贴成一幅全家福照片。
图片。
研究与实践(二)
游戏:为国际夏令营的小朋友分组。
根据图中小朋友的发色、肤色进行比较并分类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还根据性别进行双重标准分类的训练,结果填在活动记录册第3页。
观看不同人种聚居地的民俗风情录像带,渗透地球大家庭的意识。
录像。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写的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故事,都体现了美的情感,爱的奉献这一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这种感情。《给予树》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有关圣诞节资料。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游戏:看图猜节日
(课件出示相应节日中秋节、感恩节、春节和圣诞节的图片)
2、了解圣诞节(课件出示圣诞节图),
对西方人来说,圣诞节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一样。圣诞节的时候,孩子们能收到很多礼物,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有关圣诞节送礼物的故事,相信你们会有很大的收获!
一、课题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____树。(学生齐读)
2、指导学生读准给予一词。理解给予的意思吗?想象一下,给予树什么样?会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边读边想,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习生字新词:
⑴投影打出本课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⑵在认读圣诞节一词时,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
⑶在认读沉默不语时,让学生找出书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⑷在认读援助一词时,投影打出有关句子,让学生读一读,教师直接做出解释:援助中心就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⑸在学习如愿以偿、仁爱、体贴等词语时,教师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指导学生读好。
二、再读课文,粗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
要求:⑴读通课文,把不易读准的地方多读两遍。
⑵想一想,课文中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完成下面的填空:在()到来之前,()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送给了一个()的女孩。金吉娅是个()的孩子。
板书:金吉娅陌生女孩
三、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1、在田字格中书写12个生字。
2、练习组词:
予()买()即()
矛()卖()既()
3、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两个泡泡。
4、家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通读全文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一些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他们的世界里缺少亲人的关爱,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架起了这爱的桥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给予树》这篇课文,一起来重温这感人的爱的故事。(指名5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披文入境,体会情感
1、教师引读:在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只有金吉娅(课件打出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指名学生读。
2、金吉娅为什么会沉默不语呢?她内心的难过还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引导学生阅读后文金吉娅的自述。)
3、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如果你是妈妈会怎么想?(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家里并不宽裕来体会。体会分享与分的不同。
4、引导想像:让我们跟随着金吉娅一起来到这棵给予树下,取下那张牵动人心的小卡片(音乐声起,课件打出根据课文内容写成的小卡片,指名学生读一读。)
5、看了这张卡片,金吉娅会想到什么呢?请你默读课文,读后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重点体会以下两层意思:
⑴小女孩太可怜了。
⑵只有20美元,买了洋娃娃哥哥姐姐的圣诞礼物怎么办?
(学生发言中教师指导朗读。)
6、观察书上的插图:当金吉娅把洋娃娃和那张卡片送到援助中心的礼品区,她又会和工作人员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学生和老师一起演一演。
(教师扮演工作人员,相机向金吉娅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金吉娅善良、纯洁的爱心。)
7、听了金吉娅的话,妈妈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指名学生读。
8、想象一下,那个得到圣诞礼物的小女孩会怎样想?你能替她说两句感激的话吗?
9、如果你们就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当得知这一切,你们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互动,进行口语交际。
10、在这个圣诞节,你认为除了棒棒糖,大家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
三、深入解读,适度拓展
1、谈一谈你怎样理解给予树的含义?它到底给予别人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愿望快乐爱心友谊真情
2、从下列口语练习中选择一条,练习复述:
⑴如果你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明天你打算怎样对你的同学说起这件发生在你家里的事?
⑵如果你是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到家里,在与家人聊起这件事时,你又会怎么说呢?
⑶如果你就是金吉娅的妈妈,第二天早上一出门,就遇到热心的邻居,听说昨天你的女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说给我听听吗?你该怎么说?
⑷如果你就是那个得到礼物的小女孩,你又会怎样对别人提起这件事呢?
3、小结:勾画板书,画出树形图案。
语文教案 篇3
一、复习内容
第四单元:《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百花园四》
二、复习目标
1、读熟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古诗的意思。
3、能正确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4、练习写一处景物,写出它的特点。
三、复习重点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运用多音字。
2、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正确合并句子。
四、复习方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长负责检查背诵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合并句子。
3、互相交流应用文“请假条”的写法。
4、独立完成比较形近字、多音字并组词及复习训练题。
五、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cuìliǔzēngtānmímànānxián
()()()()
ǒuěrlǒngzhàoguāngmánghuīwǔ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尤()漫()该()挥()
龙()慢()刻()浑()
辉()岭()资()铺()
晖()邻()姿()捕()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变()无()()息()变()连忘()
一()千()千()百()双()戏()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两岸猿声啼不住,。
2、,一行白鹭上青天。
3、庐山的云雾的特点是和。
五、合并句子
1、我们穿过山谷。我们闻到野花的香味。
。
2、小秦来到小河边。小秦看见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
六、扩写句子
1、的山路伸向远方。
2、的窗台上摆放着的鲜花。
七、缩写句子
1、勤劳的.蜜蜂是一种会“跳舞”的昆虫。。
2、五颜六色的菊花在秋风中不停地点头。。
八、修改病句
1、我们要爱护宝贵的时间。
2、每个人从小就要爱戴自己的国家。
九、仿写句子
例: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dānɡ)花,
散(sàn)发着阵阵清香。
花园里百花盛开,争奇斗妍。
十、发挥你的智慧,笔下生辉。写一关于景物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诗歌,掌握其主要内容。体味诗歌的内涵以及外国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教师对创作背景稍加介绍,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疏通文意,最后通过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朗读作品,体味诗歌意境和语言风格以及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体会作品深意。
教学准备
朗读,解决字音,初步感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这片槐树叶触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对祖国的思念)其实,在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事物触动我们的思绪,比如搁置在箱底的一个布娃娃,一辆玩具车,甚至一本书,一支笔,都可能引起我们的对往事的回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感受一棵老橡树给作者的触动。
二、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朗诵技巧:
①停顿
②重音。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③速度。表现激动、愤怒等内容速度较快;悲伤失望、哭泣等内容速度较慢。
④语调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等感情;
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一般叙述、冷淡、庄严;
曲折调,表示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第一次齐读)
情感要充沛:对老树要深情,对樵夫要立场鲜明。
三、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和朗诵,你能不能理解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与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在文中圈划句子。
按诗节可以归纳为4方面
我和老树关系久远。名扬四海,根深叶茂。
老树见证美好往昔。我与老树血脉相连。
(老树是作者往昔生活的一个背景,它承载着作者和亲人温馨生活的记忆)
3、老橡树在作者心中是什么形象?
(老橡树成了庇护者,是欢乐的源泉,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朋友、亲人)
4、为了保护这么一棵意义重大的老橡树,作者在诗歌中多次呼喊“樵夫,别砍那棵树”,作者劝说的态度、语气有什么变化?
平和真诚,老树和我关系久远。(娓娓叙说)
动情责问名扬四海,根深叶茂赞美老树,责问樵夫
苦苦恳求回忆老树见证美好往昔
严厉警告直诉衷情,血脉相连,情感强烈
平和劝说——动情责问——苦苦恳求——严厉警告
随着他对老橡树感情逐渐深入,对樵夫态度就愈加强硬。
(作者把对老树的深情转化为誓死保卫它的力量)情感逐步升华
朗读要求:
你还要将它砍下?(反问)加重语气,高升语调。
流泪恳求。(语速较慢,语调低沉)
严厉警告,(语调下降、掷地有声、表明坚决态度)
展示学习成果,请一生读。
五、小结
作者强烈要求保护这棵老橡树,实际上是想要留住些什么东西?
保留对美好往事和珍贵情感的记忆。(对先祖的记忆,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记忆。)珍视那些承载了自己情感和记忆的'事物!
六、拓展延伸
这首诗自1830年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狂飙突进的时期。先进技术带动整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和城市的扩张破坏了乡村的景象,现代文明强烈冲击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在新事物层出不穷又转瞬即逝的时代,人更加怀念往日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所以人们就特别珍爱这首诗。
其实我们中国现在也处在类似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在现代化的路上一路狂奔。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那么一天,
当门前的大树被移走之后,你还记得回家的路吗?
当古街、老房子被拆迁的时候,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往日生活的痕迹呢?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便捷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许多类似老橡树这样承载这人类情感和记忆的事物正在逐步消失,传统生活和现代化进程是否完全对立呢?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呢?
文化宣传、立法、实际保护(城市规划时保留他们、修缮、维护)
1、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它的老城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现在保持着古香古色的风格。这里有中世纪建筑物,街道狭窄,一派古城风貌。老城的中央广场还保留着一口古井,据说这是几百年前供居民饮用的惟一一口淡水井。夕阳西下时,夕阳年龄的人们在握手楼下沉思、发呆的生命状态。
2、台湾路的保护3、欧洲许多城市保留存储了大量历史记忆的老街旧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甚至有法律规定,不能随意改变建筑的外观,即使是私人住宅。
4、桂溪花园里的那座庙。
文化保护:
免费开放博物馆,让人们了解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国家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设为法定节日,
这些都是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我们保护老橡树、保护古街旧巷、重视传统节日,
实际上是对我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关照!
总结: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再回头来看课文里的诗歌,如果还有人把这首诗的主题仅仅理解成宣传环境保护,你有什么看法呢?
(它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留恋,对乡村生活、传统生活的珍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节家庭聚会,夏夜庭院树下乘凉聊天)
八、布置作业
如果说老树是作者美好生活的记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那么,有没有什么事物承载着你的情感和记忆呢?请自拟题目,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抒发你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扩写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东施或以路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则寓言;
(2)可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续写要求:
(1)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连贯;
(2)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 自然流露赏心悦目
东施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乐文中品读 趣中体味 明辨美丑 感悟生成
教学理念:
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同时还要与同学交流合作,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借用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皱眉而变得更丑这件事,说明了人对自己要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合实际的模仿,否则只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文章短小精炼,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绵长。
教学策略:
用富有动感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采用自读感悟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感悟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通过重点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渗透古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
以学生感兴趣的参与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主题,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悟与收获。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生成,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在导入时我主要采取观看视频的形式引出课题,并随机拓展与文章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这则寓言有个感官的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范读,指导停顿,注意节奏感,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自读,相互校音,做到通顺流利。学生再读体会,初步感受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领会每句的意思。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借助肢体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将文章以创编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课堂生动有趣。复述之后,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几个重点词语颦捧坚挈走是否强调到位。除此之外,我把东施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共同品味。从而理解和体会文章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东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苦恼,学生帮助解决:如:西施皱眉很美,我只是模仿她,可是为什么却招来很多人的恐惧与笑话?那么我今后该怎样做呢?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结尾我用富有感染与启迪性的语言总结全文,并留下深深的思索。西施之美固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东施之丑也令我们回味无穷,问世间:美与丑难道真的那么容易区分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耷、潘、岔”等3个生字,会写“莺、掏”等7个生字。能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凝神、寂静、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4、进行概括课文内容的训练,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认识夜莺。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语文课,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
生:顺师的手势齐读课题,夜莺的歌声。
师:大家知道夜莺吗?
生:知道!
师:谁来介绍一下?
生1:夜莺是一种羽毛呈灰褐色的鸟,它的叫声极为动听。
生2:夜莺的音域很宽,连人类的歌唱家都羡慕不已。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都预习了,看图片,这就是夜莺,我们来听一听的它的 声音,谁能一个词性形容它的的歌声,(婉转)我们课题中所说的夜莺指的是这种鸟吗?
生:不是。
师:那指的是谁呢?
生:一个苏联的小男孩,会学夜莺的叫声,是一个小英雄。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苏联的小英雄——夜莺,
二、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都预习了什么?
进入高年级以后,我给我们班同学归纳了预习的方法,你们看看如果认为好,以后也可这样预习: (师出示幻灯片)
生:读一读 了解主要内容。
拼一拼不认识的字。
查一查不懂的词,作者及背景资料。
写一写不会写的'字。
再读读想每节写什么试着理清层次。
试一试回答课后问题。
画一画画出好词佳句。
问一问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师:共八步
师:这节课是我们学习新课文的第一节课,我们要完成哪些目标呢?
生:了解文章大意,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层次。
师:也就是这八个步骤中的前六步,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一部分同学老师还要要求你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
师:老师要抽查本课的一部分生字词,拿出练习本,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来写。
第一个词语:模范,注意圆唇音,开火车读一读,说一说它的另外一个音,
生:模样;
师:第二个词语:分岔,什么意思?说不清楚的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解释,比如说你可以用图画来表示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道路等出现分支的地方。
师:第三个词语:老师说这个词的意思,同学们写出这是哪一个词,毁坏,消灭(毁灭)。这个词比较
简单,意思中已经包含了词语中的两个字了。第四个词与上一个要求一样,低着头,情绪低落的样子(垂头丧气)。你是怎么理解垂头丧气的?
生:垂头是指低着头,丧气是指沮丧的样子。垂头丧气就是低着头,神情沮丧的样子。
师:把一个词语分解成若干个词素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同学们看看黑板有没有写错的字?刚才老师注意看了这位同学写字的过程,其中有一个老师很担心的字的笔顺他都写对了,很值得表扬,师指导写“毁”的笔顺。其他的同学同桌交换过来看看有没有写错的。有错的怎么办?
生:下课后监督改正。
师:字写得不错,词语理解得也很好,通过抽查能看出大家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预习,咱们学习课文还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你们查了吗?谁来汇报一下?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侵略苏联,苏联人民反抗敌人的侵略,保卫自己的祖国。
师补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发起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全民皆兵,抵抗侵略,就像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一样,小夜莺就是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个英雄人物。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师:资料查得很详细,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很好,老师有个问题,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回答的,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
生:故事发生在一场战斗结束后的一个小村庄旁边的树林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夜莺、游击队员和德国兵。
师:从大家争先恐后的小手中老师就知道大家一定读了好多遍课文,是吗?说说你读了几遍?你呢?最多的读了几遍?真好,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读课文的情况,你知道我要检查什么吗?
生:老师要检查我们把课文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是不是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
师:好,老师再给大家一遍读课文的时间,然后检查。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标好序号了吗?我们先来读1~19自然段,这部分老师找三个同学来读(板书1~19)。指第一名同学读1~3自然段。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耷拉”,这个“耷”字是本课要求我们会认的生字,大家读一遍,你知道“耷拉”是什么意思吗?
生:耷拉是下垂的意思。
师:第二名同学读4~11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读感情强烈的或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句子。第三名同学读15~19自然段。每4~19自然段的对话比较多,老师想跟大家配合着分角色来读一下,好吗? 师生配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合作愉快!现在同学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德国兵发现了夜莺,并让他带路。
师:“发现”是指夜莺想隐藏自己的身份,不想让敌人看到,但是被看到了,夜莺是想隐藏自己的身份吗?
生1:不是。
生2:这部分主要写了夜莺故意暴露身份,引起德国兵注意,并为他们带路。
师:接下来我们读第20~34自然段,这回老师改变策略了,在同学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随时叫停,所以你要凝神地听,看看哪位同学的注意力最集中。
随机解释“凝神”的意思。读后再想想你能象刚才那样概括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陆续有同学举手后,老师鼓励发言,已经有两名同学举手了,五名了,十多名了,好,先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
生1:夜莺把敌人带进了包围圈,并向游击队员传递了情报。
师:怎么传递的?
生2:用歌声传递的。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好不好?好在哪?
生3:很巧妙。
生4:夜莺把敌人带进了包围圈,并向游击队员巧妙地传递情报。
师:35自然段,男同学读文我们一起思考段意。
生:游击队员消灭了敌人。
师:36~37自然段齐读,想这部分又写了什么?
生: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四、指导概括,总结方法。
师:课文读完了,老师不但检查了你读文是否正确流利,而且进一步检查了对词语的理解,知道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看板书)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文章分为了四个大部分(板书:一、二、三、四)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指板书),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写事的文章都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起因、经过、结果。像这样篇幅比较长的也可以叫做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故事情节最曲折,矛盾最突出的部分)、结尾。
像这样写事的文章我们把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连起来,再加上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能试着按照老师教你的方法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先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概括。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次战斗刚刚结束后,在一个村庄旁边的小树林里,小夜莺故意暴露身份给敌人,并为他们带路,把敌人带进了游击队员的包围圈,然后用歌声巧妙地为游击队员传递了情报,游击队员消灭了敌人,夜莺又重新投入到了新的战斗。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以后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这样概括出来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完整又简练。
五、提升认识,总结小标题。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本节课的目标完成了没有?
生:完成了。
师: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扫清了字词障碍,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并且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看大家的表现这么棒,老师想在这节课的最后提一个更高的要求,你们想挑战吗?
生:想!
师:这一单元的课文比较长,你能把这篇课文的四个部分也概括出小标题吗?
生:能。
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
生:诱敌上钩。
师:概括小标题时要抓信这部分中最重要的内容,选择最恰到好处的词语来概括,这样的小标题才更有具有准确性。第二部分呢?
生:巧传情报。
师:第三部分怎么概括?
生:痛歼敌人。
师: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又该怎么用词呢?
生:重新战斗。
师:缺少一点夜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盼望参加新的战斗,盼望消灭新的敌人,做好了准备,可以用哪个字来形容呢?
生:重迎战斗。
师:太棒了!
六、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师:有了充分的预习我们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有许多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扫除了字词障碍,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还为每个部分分别加了小标题,同学们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吗?(生质疑)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走近夜莺这个小英雄来学习他的勇敢和机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书写姿势。
2.掌握书写姿势、执笔姿势,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拼音内容。
3.培养学生对汉语拼音的书写兴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内容。
教学难点:会正确规范书写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新一年的学生,刚刚步入小学的大门,老师一定给同学们讲了很多小学生的规范要求,谁来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上课时应遵守哪些规范?(引导学生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二、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教学:
1.学习正确写字姿势、执笔方法:
(1)写字姿势要求: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2)执笔方法: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正文并向手心弯曲。笔杆倾斜地靠在虎口内,笔杆和纸面的夹角约为45度,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2.按上述要求做好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三、汉语拼音书写教学:
1.教学“a”:拼音“a”在书写时占拼音格子的中格,由两笔写成,第一笔书写要圆润、流畅,第二笔要直。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按照“a”的写法,完成“o、e、u、m、n、x”这些拼音的书写,这些拼音的书写都是在中格书写,具体书写笔顺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4.教学:“i”:拼音“i”在书写时占上中格,也是由两笔写成,第一笔是“丨”,占中格,要直,第二笔是实心的圆点,在竖的正上方书写。
5.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按照“i”的写法,完成“b、f、d、t、l、k、h”这些拼音的书写,这些拼音的书写都是在上中格,具体书写笔顺要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7.教学“g”:拼音“g”的在书写时占中下格,也是由两笔写成,这两笔书写都要圆润,第一笔的书写和“a”的第一笔书写的写法相同。
8.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9.按照“g”的写法,完成“q”的书写,书写占中下格,具体书写笔顺要仔细观察书中提示。
10.教学“j”:“j”是拼音教学里唯一一个占上中下格的`拼音,分两笔写成,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独立完成书写。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写字课对于孩子来说很枯燥,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刚刚入学,但对拼音的书写并不陌生,所以本节课教学内容完成很好,但是学生的写字姿势及执笔姿势要慢慢的去纠正,在课堂练习写字过程中,也要经常提醒。看来纠正学生的书写和执笔姿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心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4、教育学生懂得只有受到严格的教育并勇于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鲈鱼的相关资料。
2.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我了解他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却能把一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与学生共同理解“启示”一词的含义。
3、读课题,从题目中,你提出哪些问题?
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
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三,钓鱼的启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环节做到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努力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移情美读。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获得真切的感受。同时,在朗读中,自觉地发现诗歌独特的句式特点,让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在心中形成整体的观照。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夏天鲜花的美丽和星星的可爱,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能根据本诗的句式特点,调动生活经验进行诗歌创编。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夏天是鲜花怒放的季节,所有这些开的很旺盛很鲜艳的花,我们就统称为“鲜花”。(出示:鲜花)谁来读一读?看谁的花开得最鲜艳!
夏日晴朗的夜空还有许多小星星呢!(板书:星星)来,一起和小星星打招呼。(板书:和,补充完整课题后生齐读。)
那《鲜花和星星》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别急,让我们一起去读读书本上的小诗吧!
二、初读全诗
1.师(出示全诗):请小朋友们看着拼音,自由、轻声地读渎这首诗,注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和带轻声、儿化的词语,指名读。如果读对了,全班跟读;如果读错了,请其他同学纠正或教师示范,全班跟读。
满地 真多 一朵 一颗
最喜欢 那里 数着
晚上 星星 睡了 花儿
3.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诗歌中,你还能读准它们吗?整个句子能读顺吗?(同桌互读,互相帮助纠正字音及不通顺的句子。)
4.师:再读一遍全诗,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明确这首诗是说“我”喜欢鲜花,也喜欢星星。)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词语朗读的正音,再通过听辨,学生对于正确的认读有了认识。初读是学生一个自我感悟的阶段,也是个性化生成的起步阶段,因此,每一遍的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能读有所依、读有所思、读有所获,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三、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小节:说说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多)
2.师: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鲜花很多吗?(相机点红“满地”、“这里”、“那里”等体现鲜花多的词语。)
3.课件展示多幅鲜花图片:看到这些鲜花,你想说什么?这些鲜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相机板书:美)
4.指导读: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读好“这里”“那里”“真比……还多”。男女生赛读。
【设计意图:第一小节的教学主要采用“扶”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并通过画面形象化的展示,帮助低段的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和具体可感的画面进行有机结合,在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
四、学习第二小节
1.师:不知不觉,夜晚悄悄地来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睡着了,白天的热闹变成了夜晚的宁静。“我”最喜欢的花儿睡了,是不是就没有可爱的东西了呢?(出示星星图)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的想象多神奇多美妙啊!你们喜欢这满天的.星星吗?那就把你心中的喜欢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
2.再次朗读,启发:通过这次朗读,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预设一:写了星星的多、美。
预设二: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的结构句式差不多,都用了“这里”“那里”“真比……还多”来表示多。
3.指导朗读,突出“睡了”、“满天”等词,体会夜晚的宁静和星星的繁多。
4.学生自由练读,教师配乐指名读,小组分读,全班齐读。
五、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1.展示全诗,应答思考:第一小节末句说鲜花“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第二小节又说星星“真比地上的鲜花还多”。这么说,矛盾吗?(学生讨论,明确:不矛盾。鲜花、星星数不胜数、惹人喜爱,都是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同样喜欢。)
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的反思
鲜花和星星》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联系,体现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这首诗歌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是一篇朗读的佳作。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的兴趣很重要,所以首先要激励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文导入时,给学生展示美丽的画面,把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真切的感受语言文字给大家带来的美。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课文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在学习第一部分——鲜花满地,抓住“满地”“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还多”等词语,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夏天到处开满了鲜花。随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行想象。“满地”一词,满地的鲜花是怎么样的多呢?仅仅是到处开了花吗,我想这样的感知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是不够的。所以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除了草地上开满鲜花,哪些地方也是鲜花盛开呢?针对低年段孩子的特点,用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副副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眼中的鲜花丰满起来,充分地感受到鲜花数不胜数的情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12-30
(精选)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2-06
(经典)语文教案01-19
【经典】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小学教案10-21
[精选]语文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