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2-08-26 14:05:3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通用13篇)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 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探索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

  2、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1、猜测法。

  2、验证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

  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2745= 8(725) = 3425=

  (二)学习新课。

  1、师:学校在假期位每个班级的墙上都铺了瓷砖,咱们现在估计咱班东墙和北墙一共铺了多少块瓷砖,好吗?

  2、学生汇报:有的说100块,有的说90块。

  3、详细汇报

  生1:我将瓷砖分成两部分,两部分的和就是瓷砖的总块数。列式是69+49=90(块)

  生2 :我也发现有90块,因为有10行瓷砖,每行9块。

  生3:那么是不是说明69+49=(6+4)9大家说的对不对呢?再举一些例子验证一下吧。

  4、请大家观察这些例子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

  生1:从左到右是相同因数乘不同因数的和。

  生2:从右到左是相同因数分别乘不同的.因数,再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5、师:我们把乘法这样的规律叫乘法的分配律。如用A、B、C

  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6、(A+B)C=AC+BC叫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35(2+5)=352+35( ) (43+25)2=( ) ( )+( )( )

  2、拓展练习。

  运用学的规律,将计算过程变得简便些。

  201950= 632547=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会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吗?

  (五)布置作业。

  第49页练一练第2、3题。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

  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 B

  (2+8)5 25+85

  (2+10)3 23+103

  (9+11)6 96+116

  (12+18)5 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 +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 648+368

  (28+32)7 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 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略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会运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

  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昨天,同学们通过微视频自学了什么内容?(乘法分配律)

  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乘法分配律。

  二、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

  师:通过观看《乘法分配律》的微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如何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小组交流:任务一

  1、任务一: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从“举例”、“意义”和“用字母表示”这3点展开交流。

  2、学生汇报:

  师:谁有不同的举例?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多少个?(无数个)

  通过举例,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师:“分别相乘”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字母表示说一说。

  (二)小组交流:任务二

  1、任务二:理解乘法分配律

  从“画图”、“乘法的意义”这2点展开交流。

  2、学生汇报:(画图理解)

  师:谁有不同的画法?(课件演示)

  仔细看图和等式,谁看懂了?说给大家听。

  1、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4×2+6×2=(4+6)×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看来,我们在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中就孕伏了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2、组合图形大长方形的面积:

  4×2+6×2=(4+6)×2

  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中也有乘法分配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很好。

  3、结合乘法分配律来理解多位数乘法的笔算。

  25实际上是把12分成25×12×12()+()进行计算=25×(+)

  师:同学们能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真棒!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其实数学中有些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

  4、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

  4×2+6×2

  表示:()个2()个2

  一共()个2

  所以:4×2+6×2=(+)×2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说说判断理由。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脱式计算:(两种方法计算)

  (8+4)×25(8+4)×25

  师: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5×48 34×72+34×28

  99×38+38 73×30—3×30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套运动服上衣65元,裤子35元。李阿姨购进了42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15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二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l、2题。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 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例6,练习十四的第3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32(200+3) 8.323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组、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2、4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l、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3组做第5、7题,第2、4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2、4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6。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道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一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3.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9题和第lo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做第19*题。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采摘园图片。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出示

  60米 30米

  20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 ( )米

  20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

  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 )米 ( )米

  ( )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字母表示为(a+b)×c=a×c+b×c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大屏幕演示。

  (四)借助图形,拓展模型。

  1、采摘大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30米,问:原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多多少?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算一算。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可以把所求问题想象成是两个长方形,沿着宽重合,然后求出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大屏幕演示。

  2、20×60-20×30=600与(60-30)×20=600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新规律呢?

  师板书:(a-b)×c=a×c-b×c

  三、科学练习: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

  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

  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

  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3、汇报交流:

  (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列式为:(100 70)×5

  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即:上衣价钱 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

  (2)探讨第二种方案。

  (3)探讨第三种方案。

  (4)探讨第四种方案。

  教师板书:

  一套 ×套数 = 5件上衣 5条裤子

  (150 100)× 5 = 150×5 100×5

  (150 70)× 5 = 150×5 70×5

  (100 100)× 5 = 100×5 100×5

  (100 70)× 5 = 100×5 70×5

  4、生列举例子。

  (1)出示:活动要求

  A、写出三个这个的算式。

  B、交流: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2)汇报、师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证明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5、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算式?

  6、学生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 20)×12=□×12 □×12

  25×(4 9)=□×4 □×9

  8×(10 5)=□×□ □×□

  30×24=30×□ 30×□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 52×12 15×18 26×18

  (15 18)×26 25×40 25×4

  25×(40 4) (48 52)×12

  14×(45-5) 11×4 25×4

  (11×25)×4 14×45-14×5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的吗?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 0×17+20×15

  (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篇13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教案09-23

大班优秀公开课教案11-03

小班优秀公开课教案11-15

分数乘法的教案11-03

分数乘法教案11-12

《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04-06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优秀11-05

大班语言优秀公开课教案11-19

小寒小班公开课优秀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