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7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1
一、教材分析: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有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寓意深刻,通过一个平日生活的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歌曲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向你讲述一个故事似的,通过八度大跳、切分节奏、旋律的起伏体现出在宁静在夜晚,主人公对妈妈的热爱之情,以及生动地描绘了妈妈入睡时露出甜美微笑的生动情景。此曲给人柔美的感觉,从中让学生体会对妈妈的爱。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让学生会用慢速体会歌词意境,并能用深情、轻柔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歌中宁静、和谐、温馨的画面。
2、通过学习、聆听歌曲,感受、体验爸爸、妈妈为我们倾注的爱,并懂得要回报爸爸、妈妈。
3、通过歌曲情景表演,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创编能力及表演的能力,挖掘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深情、轻柔的情绪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用歌声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难点:3—5的跳进,一字多音的准确歌唱。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快乐的'音乐课又和大家见面了,让我们先复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跟着音乐跳起来吧!(师生跟着音乐共同律动)
跳累了吧!坐下来休息一下。
3、情境导入:听《小宝宝睡着了》。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熟悉的歌曲,请你听一听、想一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可以跟着歌曲轻轻地唱一唱!(生边听边唱)
这是什么时候,是谁唱给谁听的?你觉得这首歌应该怎样唱?(生个别说一说)
拥有妈妈的关爱,这小宝宝可真幸福呀!那你们呢?你的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的?(生举例说一说)
(二)、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
今天,老师还带了一首特别的摇篮曲,请你们听听这首摇篮曲特别在哪里,音乐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听后交流)
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仔细地、美美地听一遍。(生闭上眼睛听一听,师在结束句时用“呣”哼唱)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歌里的孩子给妈妈送去了幸福。你也想给妈妈送去幸福吗?让我们学好这首歌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好吗?
2、学唱歌曲。
(1)、模唱旋律。
你得应该用什么情绪、声音和速度来演唱,才能表达出你对妈妈的爱呢?(用深情、轻柔的情绪,轻柔,柔美、圆润的声音,注意适当的呼吸,慢速有感情地演唱)
妈妈睡着了,我们用“呣”,跟着优美的音乐轻柔地、有感情地唱一唱。(师生哼唱歌曲)
这声音真好听,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再来一次吧!(师生哼唱歌曲)
带有感情的歌声,即使没有歌词也会让妈妈感动的,如果加上歌词效果就更好。
(2)、学习歌词。
请大家跟着老师按音乐节奏来念念歌词。(跟师念一念)。
让们跟着音乐轻柔地念一念。(跟音乐念一念)。
(3)、分段学唱。
多么优美的歌呀,我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唱唱第一段好吗?(跟音乐唱第一段)
注意:四分休止符、连音线的地方要唱好,唱准低音“5”、切分音,比较拖足3拍半和不拖足3拍半的感情,“2”的时值唱足。
重点学唱“妈妈屋里静悄悄”。妈妈屋里怎样静悄悄的?
3325│253│2—│2·0│
妈妈屋里静悄悄
桌子变成摇篮摇
披上我的小花袄
3325│1—│76765│2—│
伏在桌上睡着了
一直摇到太阳照
梦中正在微微笑
注意:重点练唱第一段歌词。解决第一段的重点后,可以将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这一句也来唱一唱。
跟音乐唱第二段、三段。
最后一句的音高用手势来表示,帮助学生就体会这个旋律的唱法和所表达的感情。
“呣”在歌曲中的作用是什么?(能进一步深化母女之间的感情和自己更得意的内心感受)
尾句虽然只有一个字,是用哼鸣来演唱的,但却包含着我们对妈妈深深的感情,因为们对妈妈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要求:哼名音要唱准,唱时眉毛稍微抬起一点。小声地用气息垫住,顶着模唱。(师做范唱,生比较正误)处理歌曲。
有没有觉得什么地方唱的不好?在练一练。
(4)、演唱歌曲。
要求:
A:心中一定要有故事的画面。
B:演唱时必须是作为第一主人翁投人角色。深情的表演,眼前仿佛妈妈就伏在桌子上睡觉,你在唱摇篮曲。
C:速度在本歌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速度适当,表演才会更为入情。
D:声音的轻柔是表演本歌在音色上的重要特征,只有轻柔的声音才能表现宁静的气氛与情景。
完整地演唱(看课件演唱)。
师:唱的真好,我想妈妈听到你们这样的歌声,一定会被感动的。
(三)、创编歌曲同时情景表演。
我们除了可以给妈妈唱摇篮曲,还可以给谁唱摇篮曲?
我们一起来试试《唱给的摇篮曲》
要求:
1.听录音,每组选2名学生,分别扮演妈妈与孩子或爸爸与孩子,其他学生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或编创《唱给爸爸的摇篮曲》。
2.边唱边随着音乐摇动身体,也可自由表演。(师生评价)
(四)、感情升华。
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做的。(欣赏<给妈妈洗脚>)
你们想做些什么呢?(学生说说)
(五)、小结:《感恩的心》。
我们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父母的爱却是无止境的,让我们用一颗感恩之心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吧!回家给妈妈唱一首《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给爸爸唱一首《唱给爸爸的摇篮曲》,他们一定会很感动的。就让我们在歌声中表达对父母无限的爱吧!(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曲调深情、优美,歌词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对妈妈那种浓浓的、真挚的爱意。现在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情况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我以《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理念为原则,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感受、模仿、体验、实践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创编能力。
在整节课中,浓浓的母子、母女情这一主题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对歌词中关键词的模仿,再加上看照片、送祝福等音乐活动的实践,来体验小朋友们爱妈妈的真挚情感,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并达到了设计的教学目标。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学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表达对妈妈的爱。
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体会妈妈的辛苦,懂得感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难点: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弱起节奏的演唱。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段关于妈妈照顾孩子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妈妈的爱。
(2)提问学生:妈妈平时是怎么照顾你的?你想为妈妈做些什么?
新授
(1)初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2)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着轻声哼唱。
(4)学习歌曲的歌词,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5)逐句教唱歌曲,重点教唱装饰音和弱起节奏。
(6)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
拓展
(1)分小组进行歌曲表演,可以加入动作、表情等。
(2)让学生自己创编歌词,表达对妈妈的爱。
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感恩妈妈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回家为妈妈唱这首歌,并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钢琴、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通过导入、新授、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妈妈的爱,并用歌声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之情。
成功之处: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视频,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示范和引导,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逐渐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
拓展环节让学生进行歌曲表演和创编歌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不足之处:
在教唱过程中,对于个别学生的演唱指导还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在演唱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拓展环节的时间过长,导致总结环节比较仓促。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各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3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并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用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的二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
教学方法:
听唱法、示范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播放一段温馨的音乐,展示一些妈妈和孩子的图片,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2)请学生分享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温馨故事。
聆听歌曲
(1)初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节奏特点。
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着轻声哼唱旋律。
(2)学习歌曲的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
(3)逐句教唱歌曲,重点教唱二声部合唱部分。
(4)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歌曲表演
(1)请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动作,进行歌曲表演。
(2)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感恩妈妈?
(2)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恩之情。
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感恩妈妈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回家为妈妈唱这首歌,并给妈妈一个拥抱。
教学资源:
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学习《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成功之处:
创设情境的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采用了听唱法和示范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歌曲表演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不足之处:
在二声部合唱部分的教学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之情时还不够真诚。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二声部合唱的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妈妈的爱,从而更加真诚地表达感恩之情。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4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感受妈妈的爱,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的音乐符号的理解和演唱。
教学方法:
体验法、探究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婴儿的哭声和妈妈哄孩子的声音,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声音。
(2)引出课题《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感受歌曲
(1)初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2)再次聆听歌曲,让学生跟着音乐轻轻摆动身体,感受歌曲的节奏。
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用 “lu” 轻声哼唱旋律。
(2)学习歌曲的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
(3)逐句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如休止符、连音线等。
(4)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
歌曲表现
(1)分小组进行歌曲表演,可以用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方式表现歌曲。
(2)各小组展示表演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
(1)让学生欣赏其他关于妈妈的歌曲,如《烛光里的妈妈》《听妈妈的.话》等。
(2)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妈妈的爱和感恩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为妈妈做一张贺卡,写上对妈妈的祝福和感谢的话。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钢琴、乐器、教学课件。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和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歌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之处:
导入环节新颖有趣,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音乐符号的含义和演唱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演唱水平。
歌曲表现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演唱和表演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
拓展延伸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合理安排拓展延伸环节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体会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对妈妈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能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会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出对妈妈的爱。
难点:准确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特别是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演唱。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段关于妈妈照顾孩子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妈妈的爱。
(2)提问学生: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你们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聆听歌曲
(1)播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提问学生: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着轻声哼唱旋律。
(2)学习歌曲的节奏,重点讲解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演唱方法。
(3)学习歌曲的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
(4)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指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表现出对妈妈的爱。
歌曲表演
(1)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2)每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关于妈妈的歌曲。
(2)引导学生回家为妈妈唱这首歌,或者用其他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和学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学生们的积极性较高,能够较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演唱附点音符和休止符时还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节奏训练。同时,在歌曲表演环节,学生们的创意还不够丰富,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去发挥想象力。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6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通过演唱和表演表达对妈妈的爱。
引导学生了解摇篮曲的特点,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正确的声音和情感演唱歌曲。
难点:掌握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弱起节奏的演唱。
三、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1)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营造温馨的.氛围。
(2)讲述一个关于妈妈和孩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聆听歌曲
(1)播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2)提问学生: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学唱歌曲
(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2)重点练习装饰音和弱起节奏的演唱。
(3)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
歌曲处理
(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如何用声音来表现对妈妈的爱。
(2)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演唱歌曲,感受不同的效果。
表演展示
(1)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可以加入简单的动作和表情。
(2)每组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总结拓展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妈妈的爱和感恩之情。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为妈妈唱这首歌,并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和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演唱了《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学生们在演唱中能够投入情感,用柔和的声音表达对妈妈的爱。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歌曲处理环节,部分学生对力度和速度的把握还不够准确,需要进一步引导。此外,在表演展示环节,有些学生比较害羞,不敢大胆表现,以后要多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 7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并能加入简单的动作进行表演。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增强学生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的情感。
难点:歌曲中的二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妈妈和孩子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妈妈的感受。
(2)播放一首关于妈妈的歌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聆听歌曲
(1)初次聆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再次聆听歌曲,让学生注意歌曲的歌词和情感表达。
学唱歌曲
(1)教师教唱歌曲的主旋律部分,学生跟唱。
(2)学习歌曲的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
(3)重点练习二声部合唱部分,教师分声部进行教学。
(4)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声部的和谐。
歌曲表演
(1)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动作进行表演。
(2)学生分组进行表演,互相评价。
拓展延伸
(1)让学生欣赏其他不同版本的《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2)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唱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妈妈的感恩之情。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心妈妈,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对《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学唱和表演,学生们不仅提高了音乐演唱能力,也增强了对妈妈的感恩之情。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二声部合唱部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有所收获。
【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精品教案03-22
音乐教案教学反思01-27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放牛山歌》教案及教学反思05-29
中班音乐教案及教学反思01-21
大班音乐教案与教学反思11-21
大班音乐教案:采茶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小学音乐教学教案11-09
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2-01
音乐教案教学反思15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