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2-10-05 21:03:19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摘 要】本文阐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历程,并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基于此分析,探索了未来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对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有参考指导意义。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发展历程 关键技术 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

  它不是上述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合理配置各功能单元,使得整个系统具有高质量,高可靠性的特点。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扑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仲,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机电一体化经历了长期的产生于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萌芽阶段。

  由于电子技术发展迅速,人们逐步使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使得许多性能优良的产品出现,对战后经济的恢复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是蓬勃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主动地利用新技术的巨大成果创造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日本在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面起了主导作用。

  日本政府于1971年3月颁布了《特定电子工业与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要求企业界“应特别注意促进为机械配备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从而实现控制的自动化和机械产品的其他功能”。

  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点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智能化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称为智能化阶段。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新阶段迈进。

  人工智能技术及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新天地。

  大量的智能化机械产品不断涌现。

  出现了“模糊控制”和“混沌控制”等新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系统高附加值化,即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可靠化、省材料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多样化需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并不是拼拼凑凑的“混合”设计法,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采用现代设计分析方法,充分发挥边缘学科技术的优势。

  2.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发展所采用微电子技术必须解决一些共性关键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密机械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

  各部分所包括的内容如下:

  检测传感技术: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对象有位移、压力、温度、速度、加速度、流量等物理量,其检测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好坏。

  检测传感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提高可靠性、精度和灵敏度。

  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输入、变换、运算、次数和输出技术。

  信息处理是否及时正确,直接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因而成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关键技术。

  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减轻重量、提高处理速度、提高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以及标准化、提高操作性及便于维修保养等。

  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包括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技术。

  其技术难点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工程化与实用化,以及优化控制模型的建立等。

  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指执行元件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伺服驱动包括电动、气动、液动等各种类型。

  希望之星元件满足小型、重量轻和输出功率大等三个方面的要求,以及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对精密机械提出的新要求有:减轻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改善动态性能等。

  系统总体技术:系统总体技术是以中国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将总体分解成若干功能单元,找出能完成各个功能的技术方案,再把功能和技术方案组合成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

  机电一体化产品要求系统的协调性很好,否则即使各个部分的性能、可靠性都很好,性能和产品也很难保证正常运行。

  3.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出现了新的概念。

  如数控技术、CNC、FMS、CIMS及机器人等都被一致认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高性能化:高性能化一般包含高速化、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新一代CNC系统就是以此“四高”为满足生产急需和人诞生的。

  可实现告诉数据传递,在相当高的分辨率情况下,系统仍有高速度,此外其效率也非常高。

  智能化:人工智能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其中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智能机器人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各类传感器检测工作状态,根据实际变化过程反馈信息并作出判断与决定。

  数控机床智能化,使用各类传感器对切削加工前后和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监测,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做出判断,自动对异常现象进行调整和补偿。

  此外,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还有系统化,轻量化及微型化等

  参考文献: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梁俊彦

  [2]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张建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2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 梁景凯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1

  [4]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 吕强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1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2】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讨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改变整个机械制造业面貌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从对机电一体化的认识出发,概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工业;机电一体化;应用;发展方向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1.1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WOP技术和智能化。

  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1.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

  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

  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1.3 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

  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1.4 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2.1 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2.2 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

  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

  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2.3 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

  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2.4 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

  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3.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

  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

  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

  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

  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

  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3.2 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

  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3.3 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

  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3.4 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3.5 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

  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

  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3.6 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

  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4.结论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 2006(6).

  [4]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2006(7).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思考【3】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工程领域内的技术在不断革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集机械、电子、光学等多种技术为一体,它是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我国工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了该项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现状 发展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的基础之上,利用机械设备的自动处理技术,对机械设备进行多功能整合,有效改善设备精度、提升设备性能,使其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促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微电子技术、传感测试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也逐步融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中,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绝不是这些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将这些技术有机结合,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适用范围更加广阔,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智能洗衣机、空调、照相机等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代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机械工程技术的效率,使机械工程的要求得以更好的满足,实现了机械产品的自动调节、控制与检测,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项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企业界就提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他们将这一技术取名为“Mechatronics”,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融为一体。

  直至70年代,人们都把机电一体化看成是机械与电子技术的结合。

  到了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促使微处理机的性能有所提高,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也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融入了通信技术,使得机械设备变得更加智能,便于操控。

  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的功能更加多样,性能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微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与半导体技术、机电一体微型化方法相结合,形成了更加精密和集成的“微机电一体化”。

  随着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光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科学体系。

  2.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国务院对这项技术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863”计划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为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发展这项技术的具体实施策略,并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小组,着重研究如何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快的进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机械与电子技术实现了有机结合,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尤其是我国自主研发出了微型计算机以及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这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条件。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各种高科技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当中,使机电一体化系统更加智能化,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计算机集成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很多企业通过实施计算机集成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计算机集成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得到了各行各业人们的关注。

  另外,我国现在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及程序优化等技术,能够独立生产机器人的关键元器件,开发出适合各行各业作业的多种机器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机械产品的制造和加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智能将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机器人将变得更加普及。

  在控制系统的指引下,智能机器人将会具有一定的判断及推理能力,并根据不同指令自主学习相关知识,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复杂的生产工作,使人们得到所需产品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高智能化将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研究人员将会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编写不同的控制系统,让机器人可以更好的为人类的生产生活而服务。

  机电工业的不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及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对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恶劣影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生产、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因此,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朝着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即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或对环境无危害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的回收与利用报废设备及产品,使用更加环保的生产原料及生产技术,使研发过程及产品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以保证产品的市场价值。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且充分将全球资源整合,使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中,不仅实现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远程自动化控制,而且使我国对于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促使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于成熟。

  可以说,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会更加网络化,使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无人值守运行成为现实,同时也能够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新产品通过便捷的途径得以向市场推广。

  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生产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但是由于所生产的产品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生产过程以及以后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麻烦。

  因此,这就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模块化,即将这些产品划分为独立的模块,使每个模块可以在机械设备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以适应不同生产的需要。

  模块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品开发及生产的成本,使不同产品的零部件之间实现通用,这对产品的维修性、装配性与拓展性的提高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模块化的设计与制造也将成为未来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微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普及。

  利用这些模块,可以方便快捷的生产出各种新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很多领域的生产设备实现了“由大及小”的过渡,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也逐渐朝着微型化方向发展。

  微型化,即机电一体化设备向微型机器及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微型化产品的体积小,耗能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微型化使得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由此来看,微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结论

  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我国的机电一体化领域在某些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因此,为了使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技术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家应该继续鼓励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开发,加大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发能力,以促进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宝. 浅谈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展望[J]. 科技信息. 2013(18)

  [2].胡家华.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21)

  [3].刘庆民.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2)

  [4].郑明辉. 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23)

  [5].田鸣,李硕. 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与发展[J]. 民营科技. 2011(0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相关文章: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10-08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10-08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10-08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0-07

机电一体化中继电器保护的现状与发展10-0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10-09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0-08

国内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10-08

浅析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