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4-06-09 18:08:41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经济学论文(通用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济学论文(通用15篇)

经济学论文1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可以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内容,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经济学论文2

  论文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假定;参数枯计;检验

  论文摘要: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面广、计算复杂的较难学的课程。从学这门课应具备的知识条件入手。分析了学好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几个基本假定,要学会建模,要懂得几种参数估计的方法,还要明白模型检验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内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以统计知识、数学方法为基础,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经济政策效果的一门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现在很多专业都开设这门课。但由于这门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计算公式多而复杂,要求的应用手段高,所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比较困难,且学的效果也不太理想。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学好这门课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学生学这门课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统计学、数学和经济学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且缺一不可。

  (一)对统计学而言,为了测定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计量经济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的方法以及建立模型所需要的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等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因此,统计学就成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系统性就成为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好坏、参数估计代表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二)对经济学而言,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计量经济模型描述的是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研究必须以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机制作为建立模型的理论基础。如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建立,就是以不同的消费理论和投资理论为前提的。此外,计量经济研究的结论反过来可以验证有关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

  (三)对数学而言,为了将经济理论和客观事实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由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多个因素之间静态或动态的随机关系,所以需要引人数理统计以及微积分与矩阵等理论方法,这些方法成为计量经济研究的建模工具。如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就利用到微积分中的极值原理,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要用矩阵理论推导参数的性质,在搜集资料时要用抽样理论等。现在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经济学科学化的标志。这种科学化推动了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如微分学与边际理论,优化方法与最优配置理论,所以,数学是计量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这是计量经济学的关键。

  (四)对计算机技术而言,社会发展到今天,计算机已普遍运用到定量分析中,定量分析是依据数理统计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其多数方法复杂,计算工作量大,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学好计量经济学,学生就必须要有厚实的统计学基础,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否则,分析问题时将会很困难,甚至分析不下去,即使分析出来,结论和实际也会有很大偏差或者根本和实际经济运行规律相违。

  其次,学生学这门课必须注意把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几个基本假定。

  (一)几个基本假定是运用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条件。对于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估计的任务是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常用的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简称ors法,为保证参数估计量具有良好的性质,就需对模型提出几个假定。如果实际模型满足这些假定,ors法就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如果实际模型不满足这些假定,ors法就不再适用,这就需要发展其它方法来估计模型。因此它是运用ors法的前提。

  几个基本假定是:1、假定解释变量xi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且之间互不相关。( 是第i个解释变量);2、零均值假定,即,其中为随机误差项;3、同方差假定,即,其中为方差;4、无自相关假定,即COV;5、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之间互不相关假定,即;6、随机误差相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假定,即 。

  (二)几个基本假定是贯穿计量经济学的一条主线。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检验,目的是检验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一般是检验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是否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问题、解释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以及解释变量是否是随机变量,这些问题都是根据这几个基本假定而来的,即如果违背了同方差假定,模型就存在异方差,即;如果违背解释变量之间互不相关假定,模型就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即0;如果违背随机误差项在不同样本点之间互不相关假定,模型就存在自相关问题,即0;如果违背解释变量是确定性变量的假定,那么模型就存在解释变量是随机变量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它产生的原因,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因此,就有不同的模型检验、处理和估计的方法,所以学生要特别注意把握这几个基本假定。

  第三.学生学这门课要了解为什么要建模.以及如何建模?

  模型就是表达研究系统内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或一组数学方程式。它是根据经济行为理论和样本数据显示出的变量间的关系建立的。如生产函数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经济过程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除了存在经济行为理论上的相互联系之外,还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关系可通过模型来表达。通过模型可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模型研究的是当一个或几个变量发生变化时,会对其它变量以至整个经济系统发生影响。如果人们不通过建模,而过分依赖直觉,即凭经验和学识去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则会很危险,因为可能会忽略或者错误地使用某些重要的关系。另外,凭直觉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充其量只能算作定性分析,它只能分析出变量发展的趋势,而不能分析出当一个或几个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时会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动几个单位,也就是说,它不能进行定量分析,不能证实变量变化的度以及进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

  检验。再有,经济预测时,要提供预测的精度,凭直觉的方法通常会阻碍预测结果置信度的.数学度量。所以,只有通过建模,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现象中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合理的建模?建模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因为它主要依赖建模过程中的直觉判断,而这些判断又没有清楚的准测。一般建模的方式有四种:一是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运用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判断变量间的关系,推导出模型的具体数学形式;二是根据实际统计资料绘制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图,由相关图现实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如果相关图中的点大致呈一条直线,那么就建立直线回归模型,如果大致呈一条指数曲线,就建立指数曲线回归模型;三是如果数列是时间数列,可根据时间数列的特点确定模型。例如,若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K次差大致为一常数,一般说可考虑配合K次曲线模型,若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对数一次差大体为一常数,可考虑配合指数曲线模型;四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无法事先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那么就可采用各种可能的形式进行段模拟,然后选择其中较好的一种。这几种方式都是对理论模型的初步设定,在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过程中还需逐步调整,以得到一个函数形式较为合理的模型。一个合理的模型应包括三点:(1)要符合经济现象的行为理论;(2)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参数的估计方法要科学;(3)数据要真实可靠。

  第四.学生学这门课必须掌握几个主要知识点。

  这门课主要学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模型的应用,其中又以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不管什么样的模型,都要涉及到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以及模型的检验,这些其实就是这门课的主要知识点。模型的建立前己述过,这里主要谈谈参数估计的方法和模型的检验方法。

  (一)参数估计的方法。模型建立以后,要想在实际中对经济现象进行估计和预测就必须估计模型的参数。参数是模型中表示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系数,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它是未知的,需要估计。因此参数估计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原理构造不同类型的估计方法。主要方法有:

  1、普通最小二乘法(OIS法),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估计的参数具有线性性、无偏性和最小方差性,即参数具有优良的性质。这种方法是从最小二乘原理出发的其它估计方法的基础,如加权最小二乘法、折扣最小二乘法、间接最小二乘法、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它的理论前提是各实际观察值与理论估计值离差平方和最小。

  2、最大或然法(ML法),也称最大似然法。这种方法是从最大或然原理出发发展起来的一种估计参数的方法。虽然其应用没有最小二乘法普遍.但在计量经济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原理是当从模型总体中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之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从模型中抽取该n组样本观测值的联合概率最大。这个联合概率又称为变量的或然函数,通过对或然函数极大化以求得总体参数的估计量。

  3、高斯—牛顿迭代法。对于有些不能转化为线性方程的非线性方程模型,估计参数时用高斯—牛顿迭代法就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泰勒级数展开式去近似地代替非线性回归模型,然后通过多次迭代去多次修正回归系数,使回归系数不断逼近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最佳系数,最后使原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它的程序是:(1)选择初始值;(2)把泰勒级数展开;(3)估计修正因子;(4)检验精确度;(5)重复迭代。

  (二)模型检验的类型。参数估计出之后,模型便已确定。但模型是否符合实际,能否解释实际经济运行过程,是否最大限度地拟合了样本数据,还需要进行检验,检验类型包括:

  1、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各个参数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数值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合理。例如,需求函数中,需求量一般与收人正相关,与价格负相关。所以,收人与价格的参数估计值分别应取正值和负值,如果结果相反,就应调整模型。又如,食品支出的恩格尔函数: 其中: 表示人均月食品支出水平,表示人均月收人水平,那么的取值区间应在。到1之间,因为食品的增长幅度一般低于收人的增长幅度,如超出这个范围,则不能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

  2、统计检验,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推断方法,对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一般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法、模型的显著性检验法(F检验法)和解释变量检验法(T检验法)等。统计检验是对所有现象进行回归分析时都必须通过的检验。

  3、计量经济检验,主要用于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如回归模型的前提条件(基本假定)的检验、模型的识别性检验等。

  模型如果通过上述检验,则表明所估计的计量经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进一步用于定量分析。若有些检验未通过,则表明:或者模型设定有错,或者搜集的统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这就需要重新设定理论模型或重新搜集统计数据。

经济学论文3

  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浅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3.论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4.西部大开发与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

  5.浅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产权问题

  6.国有大型企业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7.假日经济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索

  8.欠发达地区人才外流对策研究

  9.论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经济学论文4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影响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经济体制的构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全面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

  一、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可行性。西方经济学是来源于现实的科学,是对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的解释。它的大量经济理论与模型能够在完全或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西方经济学本身是问题导向性的,即经济问题在先,经济理论在后,而建构主义则侧重于问题导向,符合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特质,这就为用建构主义模式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建构主义教学使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对复杂的经济理论推导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学科内容决定,另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关。与传统直接教学相比,学生更偏爱课堂灵活、能给予学生适当引导、多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而建构主义教学具有生动、灵活、学生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特征,自始至终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顺应了学生对教学方式选择的需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构主义教学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正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经济类人才,尤其是面向基层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目前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念占主导。在教学中许多老师仍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理念,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习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受到限制,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已有的经验建构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也无法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解决教学时间与教学任务的矛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把理论融合到含有问题的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相关理论;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年轻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出高校,入高校”就造成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完全胜任全部教学工作。而且很多教学性的实践活动在课堂和实验室中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学“接地气”,必须“走出去”,也就是与企业开展定期的多层面的交流。建构主义的这些要求提高了对教师理论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三)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限制。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总是希望老师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头到尾“灌”给他们,而他们只管“听”就行了,不愿独立思考,更不愿创新思考。时间一长,最初不良的条件反射就会变成一种恶性的惯性循环、思维定式,而培养学生能独立、创新思考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就限制了建构主义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四)课时的限制。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现象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高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分别在两个学期讲授,每学期54个学时。这要求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避免传统教学目标分析过度抽象、过分细化、过分分散、过分单调的'逻辑关系,而应该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基于建构主义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问题导入式教学。经济学来源于经济现实,反过来又可以解释经济现实,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讲授基本理论,而且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努力构建问题,组织学生研讨、激发学生观点、让学生的观点得以碰撞、智慧得以迸发,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让学生感觉经济理论不是那么抽象。在问题导入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首先教学设计要突出“专”的特点,不能搞“小而全”;其次导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总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学习共同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建构。

  (二)引入模拟实验教学。课堂模拟实验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经济社会的某些经济活动,通过收集数据、归纳整理、观察趋势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规律。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最经典的例子是供给需求模型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参与某个商品市场的买卖,了解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是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的及背后有怎样的深刻原因。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训练学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三)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安排学生认识实践,如安排学生“走出去”,也就是到企业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成本状况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探讨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还可采取“引进来”的方法,聘请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实践工作,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尽早接触实战,参与实践,为将来毕业走上社会尽快成为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四)课堂之外进行拓展学习。现在学校为各类精品课开通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是学生课堂之外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极其便利的场所,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在线教程、习题、案例及其他参考资料都在平台上可以找到,教师可以在上面为学生留作业、进行测试、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等。这个平台给学生无限时间和空间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这样课堂学习小组在课下通过BB平台仍然可以进行学习和研究、沟通和讨论,进一步促进团队学习及团队意识。

  总之“基于建构主义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建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提高技能操作的熟练水平。这对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xx(12).

  [2]王紫馨.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师生身份确认与角色转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3]王晓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探析[J].北方经贸,20xx(11).

  [4]陈柏华.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xx(20).

  [5]王瑞雪.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再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xx(08).

经济学论文5

  1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材没有得到甄别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早期还处于探索期,国内关于《旅游经济学》的教材为数不多,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思考旅游经济的核心问题,另辟蹊径,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教材。与《旅游经济学》相关的早期的一些教材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在框架上往往受经济学的影响和限制,过多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在说明旅游经济问题、建立旅游经济理论框架时,通常是从旅游经济的外显要素出发来研究旅游经济或者旅游产业的要素体系[1]。教学人员在为学生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习惯于参照国内权威出版社的出版信息,而较少地结合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理论基础等因素。后续的教学人员则倾向于沿用前面教学人员的做法,因而在教材的选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该类现象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表现尤为突出。

  1.2讲解与实践脱轨

  多数教学人员在讲授《旅游经济学》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给出的相关案例,而对于相关理论对于其所在地区即本土的旅游产业、旅游企业、旅游社会问题的映射的思考则相对不足。应用是理论学习的一大境界,虽然《旅游经济学》这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但是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也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突破之处。此外,除了与本土旅游发展实践脱离以外,多数教学人员在讲授过程中也往往忽略了案例的推陈出新,不重视去涉猎一些国内外最近出现的旅游经济问题。

  1.3师资队伍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重视多学科交叉研究相结合。而目前多数高校的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师资在跨文化研究方面,例如:在旅游法、旅游经济、旅游人类学方面比较薄弱,在旅游研究定量研究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一些学校在《旅游经济学》教学方面往往聘用经济学方面的教师来讲授。

  1.4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

  从目前来看,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中已有了一定明确的专业细化。多数本科院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分为酒店管理、旅游规划、外语导游、旅行社管理、会展管理等方向,学生也根据学校划分的学科方向在完成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之后有所侧重。然而旅游经济方向往往只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被明确划分出来。旅游管理具有“两条腿”,一是经济,一是文化,即旅游管理学科与经济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这一本质,往往在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基础理论课之后,追加一门《旅游经济学》来结合学科需求和特点将以上基础理论课深化和巩固,在此之后的几个学期中很少设立《旅游经济学》相关的经济分析方法、旅游经济案例分析、旅游经济调研方法等课程,导致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课程之后,对旅游经济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对于一些简单的旅游经济问题的分析都不熟悉。

  2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针对国内存在的不足,结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体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以下探索:

  2.1教材的选择要与时俱进

  学校和旅游管理学科要重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旅游经济学》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与时俱进,逐步走出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把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正确方向,紧密联系旅游经济发展规律,从方法论上放弃传统的经济学体系与旅游学科体系,抓住旅游经济的本质和脉搏。教学人员在选择《旅游经济学》系列教材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理解水平;同时应当注重教材内容的新颖性、理论框架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实用性、问题关注的全面性、研究范式的科学性以及研究工具的经典性等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授课时要注重结合多家之言,鼓励学生涉猎相关的国内外著作。

  2.2突出旅游管理学科本质

  旅游经济和专业的其他方向密不可分,以旅游规划方向为例,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很多是步入旅游规划公司与机构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在旅游规划中很大的工作是旅游经济分析,包括旅游者行为分析、旅游市场的分析与预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分析、旅游项目投资分析、旅游发展环境分析等。现在的用人单位希望自己的员工等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种形式使国内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有必要在学习阶段以复合型人才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细化方面要重视旅游经济分析与研究的地位和重要性,并且尝试在本科阶段将旅游经济或者旅游数量分析方向从旅游管理专业中细化出来,在开设了《旅游经济学》课程之后,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尝试将《旅游经济案例分析》、《旅游经济数量分析》、《旅游新经济学》以及《旅游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实践》等课程以专业选修课或者模块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以丰富和发展《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

  2.3案例教学注重本土化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看似抽象难懂的《旅游经济学》转变为容易掌握、能够付诸实践的课程,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要关注国内外与旅游经济相关的热点问题,例如:目前有专家学者不断呼吁新经济学、幸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如何将这些相关领域融会贯通是教学人员在授课和案例选择过程中要思考和甄别的问题。使案例尽量本土化。讲授过程应注重联系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即密切结合地区旅游发展动态,梳理并整合本土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成长与发展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典案例,紧密联系国内外近期发生的旅游问题、旅游经济现象,鼓励学生运用跨学科、综合分析的视角对案例进行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对目标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使《旅游经济学》课程教育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贯穿大量的旅游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是学生掌握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使用这种方法和技术[2]。此外,案例教学也可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双向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学习和进步。

  2.4提高师资教学与科研素质

  教学人员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路径,自身要积极掌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密切关注旅游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要重视将适当的定量研究方法与分析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与学生共同讨论旅游经济案例,共同设计问题;同时单位也要为《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机会。教学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累旅游实践经验。高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着重考虑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人员。

  3结语

  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对于优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路径具有积极意义。无论是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还是高校,都要参与到该课程的改革创新之中。教学人员应关注教材与教学对象的适用性,逐渐改革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成分,关注本土案例与时效案例,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同时关注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文章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旅游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主要从高校与教学人员的角度出发的,此外旅游经济科学研究人员的工作对于该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应当主动思考教材的编著工作,把握学术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旅游经济的本质与内涵,走出传统的旅游经济学研究框架,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

经济学论文6

  【摘要】在线英语教育在中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本文试图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来探讨在线英语教育的发展,同时还对在线英语教育提出了一些完善性建议。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在线英语教育

  语言经济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了语言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语言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语言是包含经济价值的,所以学习语言相当于做一种投资,可以从中获得收益,语言学习者重点关心的是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投入了多少成本,以及习得后能得到多少收益。现今,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 国内涌现出了众多的在线英语学习平台,许多英语学习者选择了在线这一方式,细思之下在线英语教育竟与语言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在线英语教育的发展也颇为可行。

  一、语言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上世纪60年代,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Jacob Marshak提出了语言经济学这个概念,他认为语言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理当有和其他所有资源同样的经济属性,即必须考虑价值、成本、收益、效用等。接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自加拿大的Francois Vaillancour教授从经济学出发解释了一国的语言政策,《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语言趋向和加拿大的双语制》这篇论文的发表成为语言经济学形成的里程碑事件。然后,到了上世纪90年代,欧洲也掀起了语言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最为著名的是来自瑞士的Francois Grin教授,他进一步概括了语言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大多数人热衷学习外语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不仅是教育和智力的投资,也是经济投资,所以人们会衡量投资的费用和预期的收益。

  从语言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来看,语言自身无论是也已运用自如的母语,还是后天习得的第二语言,都是人力资本,也就是能被用来获得另外的知识和技能。人们努力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必然会考虑学习所花的时间、金钱以及学会后使用第二语言的频率和范围,因为虽然理论上每种语言都是有价值的,但实际上语言的经济价值是不同的。湖南大学的莫再树教授对此有过较为详尽的描述:“某一特定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职业和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对该语言的供求规律的支配。语言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们在语言的帮助下完成某项工作,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人们依靠语言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项活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语言在人才市场中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此时受雇者的外语熟练程度越高,其身价越高; 其外语工作的经验越丰富,其待遇越好。”影响某种语言经济效用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由市场上是否急需这种语言的人才,其使用频率是否高来决定的。

  二、国内在线英语教育市场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习英语这一第二语言的人们迫切希望运用新技术来减少学习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都会更倾向体验在线英语教育,因为与传统的线下教育方式相比,它的效率更高,选择形式也更广。根据北商研究院、北京大学孕婴童产业课题组、互联网教育研究院、未来工场联合发布的《20xx在线教育趋势报告》显示,预计到20xx年底,在线语言培训市场将达到355亿元人民币,而在线语言培训市场的主流趋势是英语的在线培训。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规模,无怪乎研究在线英语教育市场成为当务之急。大体上说,目前市场上的在线英语教育产品可以分为课程类和工具类两类。课程类的产品主要指在在线平台上提供综合语言类课程给客户的,比如、新东方网校,在线的1对1真人外教,包括VIPKID、VIPABC、51TALK、哒哒英语、久趣等,还有线上的各种微课,这些课程可能是在线直播,也可能是录播,一般都允许回放,基本上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在资源供给、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确实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而工具类的平台主要是各种英语网站或机构希望推广自身品牌,满足用户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开发出来的英语学习平台,多是免费的,比如有道字典、爱词霸、部分字典离线后还能使用,还有些是英语 APP 形式的,包括百词斩、扇贝、叽里呱啦等,但没有给学习者的系统性的英语课程。近几年来,因为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的广泛使用,在线英语教育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优质资源学习,师生顺畅地在线互动,用微信可便捷地传输语音、图片和视频,下文作者将具体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对在线英语教育进行分析。

  三、从语言经济学看在线英语教育

  1.从省力原则看在线英语教育市场。在语言经济学家看来,省力这一原则始终贯穿人类活动的始终,学习英语这个第二外语当然也不能例外。目前,智能手机在国内已完全普及,几乎是人手一机,大多数学习者表示因为手机的快捷便利都会考虑使用智能手机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英语,在这一点上即使是平板电脑或笔记本都无法与手机匹敌。选择这一终端表明人们特别在意如何用更经济胜利的方法去学习语言,从长远看来如何更好地适应移动化和碎片化是在线英语教育开发者将来要重视的问题。

  2.从需求理论看在线英语教育市场。需求理论是指在某个特定时点,在一定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需求必然是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的。利用语言经济学这一观点,消费者肯定倾向于购买价格更低的在线英语课程。与线下英语培训动辄几万一年的价格比起来,在线英语课程基本在几千一年,价格要亲民许多,而且省却了消费者来回路上奔波的时间,有些录播或者是微课还能随时随地反复观看,无需死扣上课时间,学习者完全能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如此一来英语学习者的金钱和时间成本都降低了。

  3.从投资的内部产出看在线英语教育市场的发展。所谓投资的内部产出是指通过在线英语学习这一教育投资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即通过使用英语能从事语言培训、笔译、口译等职业,或者指用英语学会了其他一些专业知识及技能进而获得了一定数额的报酬。而对在线英语教育这项投资的内部产出有直接影响的.因素就是在线教育平台上能有的课程和教师等资源。根据《20xx在线教育趋势报告》,众多在线英语教育平台能提供的课程包括了自然拼读、学科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四八级、中高考英语、考研英语、托福、雅思、GRE、职称英语和新概念英语等,可谓是琳琅满目。从师资角度来看,在線平台上教师的学历虽然并没有统一的门槛,不像线下各类学校都对学历有硬杠子,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灵活性,使得在线语言平台的教师资源更显多元,既有专职的语言教师,又有兼职的专业人士,比如一些外资公司工作的人士有不错的语言功底又具有商务背景,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在业余时间在线上对意欲提高商务英语的用户进行指导,用户体验非常好,远胜单纯只有语言专业的教师。对于那些有着特定需要的学生,在在线语言平台上不仅学习了语言,还获得了专业知识,可谓一举两得,真是少走了许多弯路,增加了使该语言技能变现的筹码。endprint

  4.在线语言教育的外部产出推动多主体利益共赢。根据许其潮先生在其代表作 《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中所阐释的:“外语教育投资的外部效益是在承认外语教育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投资的前提下,反映外语教育投资的外部产出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创造价值的比较。”而对在线英语教育来说,它的外部效益可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节约政府资源、推动教育资源更公平的分配以及社会经济更和谐的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在线英语教育能大幅减少教师反复教同一种课的时间,录播视频等手段都可实现,这样教师将有多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完善和教学研究中,进而开发出更多新的贴合市场需求的课程。

  其次,相比线下学校,在线教育平台无需大肆建造教学楼,购买办公设备,只要有稳定的互联网接入且保持移动设备的良好性能就可以开展,这也是在线英语平台能飞速发展的原因,它使政府大大减少了对土地,设备和场所等的投入。

  再者,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还是并不均衡的,在很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不但欠缺优秀的英语教师,就连基本的语言学习资料也未配备齐全,而在线英语教育因为没有空间上的限制就能很好地弥补师资和学习资料匮乏这个问题,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通过在线英语平台也能接触到一线城市学生使用的最前沿生动的语言学习资料,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进一步缩小他们与一线城市学生英语的差距,使他们未来在求职时更具竞争力。所以,在线英语平台的存在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针对在线英语教育的建议

  当然,在线英语平台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许多在线英语平台主要是一对一上课,课堂上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而不是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即缺乏同伴的交互,同伴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引发的思维碰撞还是十分重要的,这种交流往往能是学习者获得新知识,产生新思维。以下部分笔者将给在线英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及时更新课程。今天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已经选择了在线英语平台,在线英语教育日渐成为众多英语爱好者和学习者提升英文水平的不二选择。正因如此,从长远来看,在线英语平台还是应该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规范,课程分类更清晰,这样学习者便可以迅速找到需要的课程。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及时更新课程,使课程不再是当成一种形式而存在,更是切实使学习者能高效而按进程循序渐进。

  2.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尽管能够进行在线英语学习的人普遍是具有一定运用网络的能力的,但当面对在线平台上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级别的英语课程时还是会觉得眼花缭乱,甚至个别人还会觉得迷茫,这些人往往不能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在这种情景下,其实就需要英语在线平台能先分析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情况,根据其个性化的需求度身定制英语课程,以期能更快达到学习目标。

  3.实时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虽然目前大多数在线英语平台也在努力做到互动形式的多元化,比如学习者学习完课程之后可以在线讨论交流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在论坛和网站留言向老师提问,但不论如何,这种互动的方式并非实时的,无法和传统课堂中师生面对面互动相提并论,不少提问是无法得到及时反馈的,所以下一步究竟如何实现实时互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4.更全面的评价标准。现在国内市场上大部分在线英语平台的评价是基于教师设计的,这就使得评价结果过于片面了,不能客观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借鉴美国一些学校的做法,从课程安排灵活度、能提供的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评价以及师生交流等五大块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国内的在线英语教育平台能参照这一评价模式取代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那無疑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要更有说服力。

  五、结语

  在当前全球化纵深发展的年代,学好英语所能带来的附加值人尽皆知,但如何投入合理的成本(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来达到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在线英语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综上所述,笔者从国内在线英语教育市场的现状着手,主要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凭借语言经济学中的省力原则、需求理论、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等理论分析探讨了在线英语教育的发展前景,突出了“英语学习也是一种经济投资”这一观点,并给在线英语教育平台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因为语言经济学的研究问题本身非常复杂,本文又是多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所以还不够深入,后期拟开展市场调研,收集更多数据对在线英语教育市场中个体投资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并利用语言经济学理论更好地指导在线英语教育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莫再树.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J].外语界, 20xx,(2):65-72.

  [2]许其潮.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8):52-53.

经济学论文7

  摘要:体育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关键词:体育产业;国民经济发展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还未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的众多产业都在进行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改革。这些产业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为了帮助该产业的发展达到一个多元化的平衡状态,使其产业发展、使其盈利模式能够呈多元化趋势。但是,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的领域,虽然体育产业的外延很广泛,包括了体育本体产业、体育派生产业、体育相关产业等多个方面,但是我国的体育产业却仍未达到一个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大部分体育产业能够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但是仍有一部分体育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二者之间没能达到一个发展的平衡状态。假如从一个长远的角度综合分析,应该努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力量,扩大体育经济投资规模,并且发展一个多元化的体育产业投资布局。多元化体育产业投资布局的形成,能够有效激发社会各层次不同人士的投资热情,从而增加投资力量。

  1.2体育产业发展规模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当前其发展规模也较小,现如今还未能成为我国的一项支柱产业。但是欧美一些体育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他们的体育产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现如今已然成为了支柱产业,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对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较小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在针对体育产业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做到针对体育产业来制定出长期的发展规模,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

  1.3没有充分挖掘出体育产业潜能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体育本身,但是我国体育产业的潜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通过分析发现,体育产业的附加值所创造的资产是十分可观的,其价值还极有可能会超过体育本身。例如,在各类体育赛事举办的时候,其中各种各样的辅助标识类、冠名权等所创造的价值便是附加价值,这些附加价值所创造出来的利润甚至能够超过体育本身。因此,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应该充分挖掘体育产业的附加价值,使体育产业的价值能够更好地实现。

  1.4国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政策

  来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当前,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来支持体育产业的快速较好发展。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部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部分体育相关部门也未能将其工作的核心放在体育产业上。现如今,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还是社会力量,还未能够形成一套完善的体育产业运行机制。许多体育职能部门仍然是将竞技体育视为工作的重点,对社会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许多知名的生产体育产品的企业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及竞争力也都较弱。从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的体育产业也缺乏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从而使得在企业的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设置上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许多体育相关企业,会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盲目改变发展方向而出现投资偏差的现象。

  2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2.1体育产业较快较好地发展能够更好地吸引企业投资

  2.1.1直接投资所谓直接投资主要指的是企业以直接获利为目的,将资金投入到体育产业当中去的一种投资方式。直接投资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对体育产业最为主要的投资方式,其投资进程及投资规律的发展都较快。体育健身健美俱乐部就属于一种体育产业的直接投资方式。尽管我国体育产业的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只有少部分企业能够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科学管理。

  2.1.2间接投资对体育产业进行间接投资,主要指的是不直接将资金投入到体育产业当中,而是通过另一种间接的方式从体育产业当中获取利润。例如,企业能够针对某一体育赛事进行投资赞助,进而获得该场比赛的冠名权,以一种广告效应来扩大自身知名度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最终获得更大利润。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尽管不是直接地从体育产业当中获取利润,但是这种投资方式所获得的利润却是难以估量的。体育产业,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企业的投资,也能够有效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国民生产问题,从而也能够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2体育产业能够起到扩大内需,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多,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当人们物质消费水平得到了满足之后,就必然会追求一些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开始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进行体育健身锻炼,以获得较好的身体素质以更好地享受生活。我国居民关于体育相关产业以及体育相关活动的'消费比例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必然会进一步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也就加速了体育产业的模式化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刺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从而能够提升我国居民的体育相关消费水平。

  2.3体育产业能够促进就业

  体育产业,它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欧美体育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当中,其体育产业在其国家就业岗位当中占有较大比例,如在奥地利,其国家1/10的就业岗位就是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因此,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这一特点,就应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我国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的问题。

  2.4体育产业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早在21世纪初期,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努力将体育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使其能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我国体育事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公益性的,是非盈利性的,大部分都没有包括经济行为。有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体育产业就能够为美国带来30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20xx年体育产业总产值仅为300亿人民币,而到20xx年却达到了3500亿元人民币,在短短4年时间里,增长超过10倍,可见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3结语

  体育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但是首先必须明确认识到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姜巍浙江大学20xx-11-15

  2、国民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包学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0-15

经济学论文8

  在高职教育中,经济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理论性。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加上有些教师对经济学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讲解理论知识,对学生能力培养有所忽视,所以当前的经济学课堂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高分低能的学生,难以满足现代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如何改革经济学教学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经济学人才是值得高职院校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即依据教学目标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讲授的教学内容也不同,在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可以利用最后几分钟时间为学生讲解一下下节课所要学习的重點内容,让学生对后续学习有一定的准备,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且对所讲授知识理解更透、记忆更深。任何阶段的学生都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比较感兴趣,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选择学生熟悉的东西进行课堂导入,如在货币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再开展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教学。另外,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高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时事,对最新时事的关注度较高,教师可以将最新时事与课本知识进行融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经济学教学中,学习总结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环节,总结时可以结合最新财经新闻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高职教育中,经济学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也存在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因此,经济学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实际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交流,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制订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为了避免枯燥的经济学内容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制定多样化教学手段。具体来说,一方面釆用多媒体教学,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经济学教师也应紧随潮流,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教学资料等。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釆用网络教学,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为了借助网络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纷纷创建校园网,于是利用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经济学知识应用能力。可见,多样化教学手段对经济学教学作用的发挥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经济学实际应用作用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经济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经济学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活动开展。经济学每个专业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在具体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各专业实际情况,保障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学习到相应的知识,所以在活动中,教师既要融入有趣味的游戏,又要融入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知识。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小组,开展分组活动,这样一来,既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又可以活跃活动氛围,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营销活动,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对当前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与探究,考虑到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存在差异,需要将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水平视作主要因素,以此进行划分,寻找最佳销售对象,再以比赛的方式决出获胜小组,即销售额最大的小组,对获胜的小组教师要给予称赞与奖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愉悦身心、掌握经济学特征,有利于推动经济学教学改革。

  总而言之,新时期,社会亟需经济学人才,因为经济学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而高职院校是培养经济学人才的重要场所,理应与时俱进,积极改革经济学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经济学教学效率与质量,使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分析经济现象、处理经济问题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付岱山,李倩,马千里.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经济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xx(26):106-108.

  [2]朱芬华,刘宝.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xx,16(2):74-77.

经济学论文9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自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

  一、当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统一,且很少体现出经济学的特色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起来学术界主要有这样几类: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与资源、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或者研究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总之是将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述关系中将经济纳入相互关系的研究中。

  2.学科体系不严谨且缺乏整体性

  从目前已经出版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教材和著作来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由于在上述基本问题上的认识尚不统一,因此在其研究内容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背景和基础不同,以及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学科对象的认识不统一,因此在研究体系构建上差异极大。

  3.缺乏应有的基础理论支持

  任何学科的形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除了借用已有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种现成理论,没有自己本学科独有的理论。或者在各学者所建立的体系中,有意识地忽略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本文试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首先,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渊源上看,该学科主要由原来的人口经济学学科发展而来,而非从经济学内部分化而来。从事人口经济学的大多是当前活跃在人口研究领域的学者,而随着很多大专院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博士学位点的建立,一些环境学科和经济学科也都出现了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和科研的学者队伍。这些学者研究背景差异很大,而真正从事经济学主流方向研究的学者反而较少涉足这个新的学科领域。

  第二,学科涉及的领域跨度过大,学者受学科背景局限对该学科比较难以驾驭。如前所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横跨人口学、经济学、环境学、资源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因此从事该学科的者需要具备或基本具备这几大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基础。然而,在现实中很少有学者能同时经受这几个方面的专业培训,或有精力同时对几个学科进行潜心深造。因此,这是阻碍该学科发展的一个现实原因。

  第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几大学科之间的真正交流和沟通远远不够,尤其是经济学界对本学科的关注、实际参与比较缺乏。从国务院学位办设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以后,由一些著名大学牵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召开过四次本学科的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

  组织者邀请了全国范围内主要博士点和部分硕士点单位参与,对学科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就会议参加者而言,主要集中在人口学和资源环境学领域的学者,真正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非常少见。除了这样一个平台的交流以外,该学科在其他方面的交流就很少。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资源环境方面的专家,很少能一起对有关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更别论展开争论了。

  三、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经济学视角思考

  1.关于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表述

  如前所述,一些学者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或矛盾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认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应当是本学科的研究客体,而不是真正的研究对象。再说,这也不是经济学的表述,而且很难将这样的两维交叉的关系直接纳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因此,需要有一种经济学视角的表述,将人口与资环境关系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视野中。研究对象的确定,应该有一定的抽象过程。尤其是在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

  2.关于用经济学外部性原理来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矛盾与问题的思考对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主要研究客体即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能否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呢?本文认为,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就是一种很好的分析工具。

  四、基本结论及探讨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必须进一步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框架将其统一起来,该学科才能得到顺利健康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经济学、人口学、资源与环境学领域学者来共同协作,将其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对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学科。

  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加以抽象,以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和矛盾为研究课题,从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共性加以抽象,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表述为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系统(而非传统的经济增长)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稀缺性资源的合理调配(或配置)的学科。这样的表述,既符合经济学的惯例,同时又能充分体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与问题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并具有超越传统经济学的更广阔的视野。

  3.采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用基本分析手段,对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与矛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也有着广泛的前景。当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经济学角度和视角远非这几个方面所能囊括。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将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视角以及分析方法,借鉴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和问题分析中去,这应该是本学科需要做出极大努力的方向。而且,将人口、资源、环境等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共同引入经济系统之中,这不仅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也将带来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

  参考文献

  [ 1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23.

  [ 2 ]吕红平,王金营.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思考[J].人口研究, 20xx, (5): 28-34.

  [ 3 ]邓宏兵,张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xx: 3.

经济学论文10

  所谓的金融经济学,它是用金融的手段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学科。金融资源来自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货币、债券和股票,而且还包括它们的衍生物,它们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通过使用这些商品得到一种满足,希望通过它们在未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而股票的应用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融经济学成为当今经济学的核心,对于研究股票市场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股票市场的稳定提供理论指导。

  一、影响股票市场稳定的金融经济学解释

  针对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心理因素的金融经济学的原理,前人已经先后提出了随机游走理论、有效市场假说、市场的不确定性下的预期效用理论等,对现今的股票市场波动中的股民的心理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说明。具体表现在:随机游走理论认为证券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是随机的,像是一个在广场上行走的人一样,价格的下一步将走向哪里,是没有规律的。影响证券波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细微小事也会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市场的不确定性的预期效用是指通常对于股市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入手,即基本面、消息面和技术面。基本面是指与股市有关的国家或者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左右股票走向的最基本的因素。消息面是与股市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新出台的举措和预期的热点,以及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内幕和传闻,它虽然不是决定股市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是往往能够使股市发生某种突发性的动荡。技术面是在前两者稳定的情况下,从量价关系、心理预期和趋势平滑中确定某一时期股市的供求关系和走向,具有可控性。即使我们掌握了这些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也无法应对变幻莫测的股市的波动,一些纵横交错、互相融合的不确定的因素,很难使人们正确的分析出股市变化的真正规律。通过这三种理论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股票市场的稳定对于我们是何等的重要,下面我们来找出当前股票波动造成的后果。

  二、当前股票市场波动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来说,股票价格的波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走势、经济周期和经济结构等宏观的因素,主要包含行业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还取决于投资者的心理博弈等微观的因素。研究表明,在股价波动的一书中,我国股市受到了较多的“政策性”的影响,而且对于股民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针对股市的波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的效益下滑

  股票的价格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断的变化,但是波动的范围也只局限在公司的真正价格的上下一定的幅度。引起股票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的改变,但在供求关系的背后,还存在着上市公司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动影响了股票供求关系的变动进而影响股票价格的增长和跌落。上市公司的整体规模、发展的态势和整体的业绩都是决定证券市场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从目前状况看,我国的上市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效益在逐步的下滑。造成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上市公司本身的质量不佳,它们不具有完备的`公司结构,诚信度低,虽然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革,但是经营效率和经营业绩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经营的环境依旧如此;由于市场的前景不佳,不少上市公司采取“走出去”的发展路线,在海外市场,得到了国内市场结构得不到的应有的改善;上市公司缺乏接管机制和破产退出机制。由于占有决定控股权的家人股和法人股在我国市场上不允许流通,这就构建了一半的企业接管上市公司的壁垒。法律规定一些非流通股只有政府的有关批准才可以进行转让,这就造成了通过二手市场进行接管这些资产的空间十分狭窄,对于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和配置也有阻碍的作用。机制的不完善,排斥了“优胜劣汰”的原则,保护了业绩不良的公司在股票市场内的活动。

  例如:1893年至20xx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图:

  图片上的波动显示了这几年的股票变动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百多年股票的变动稳定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大约1934年时世界上发生着众多的战争,各国都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来维持战争需要的费用,这一时期上市公司众多,但是内部管理不完善,因而股票市场的跌落较为突出。

  (二)股市的监管部门的力度不够

  股票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是在政策的催生下产生的,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渐壮大的,因股市的立法是逐渐形成的,而且调控措施为典型的行政干预,因而在硬性股市波动的因素中,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占有其中重要的成分。

  现如今,在我国现阶段的证券监管体系是以我国证券的政府监管部门为根本的,在政府主导的股票市场中,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错误:证监会在行使监管职责的过程中,与证券市场的其他部门之间进行交涉,如国资局、银监会、财政部以及地方政府的牵制,削弱了证监会的直接监督权,对于证券市场下达指令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利益关系使监管难以到位,表现为政府重融资、轻投资,超越市场规则而干预市场等。

  (三)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完全竞争的市场要求:市场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公平的传递给每一个投资者,这是确保有效益的市场所必须保证的,对于证券市场能否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存在着:市场参与者对同样信息的支出成本是不同的,信息的获取是不同的,这使得广大的投资者不重视基础、长期的分析,仅仅靠“小道消息”造成非理性的“跟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针对股民的心理为调控对象的金融经济学意义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提出针对股民的心理为调控对象进行一系列程度改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要深度研究股票的走向和趋势,做出价值投资

  针对股市的巨幅震荡,牵动着万千股民的心情,一些心态不好的股民的心情更是随着行情的走向跌宕起伏,对于人们的身体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切忌以下几种不良心理:贪婪心理,贪婪是人的本性,人的贪婪心会随着期待盈利的心理无限的膨胀,由于贪婪人们失去了最佳的获利机会。梦想着一夜暴富的人,很容易头脑发热、草率操作、把握不好获利的时机;从众心理。当看到许多人大量买进一种股时,自己也跟风,不假思索的与别人采取相同的行为;急躁的心理,炒股的回报是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才可以取得,因而要善于学习股票的知识,运用自己的知识深度研究股票的走向和趋势,找出其中微妙的变化,做出正确的价值投资,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二)加强对股民的心理调节

  当前A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会出现估价标准迷失、投资者行为混乱等现象,这些都不是市场本身所能够解决的,必须有政府出面。决策管理者从大局出发,对股民增强提醒风险和加强风险的理论指导,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此给予肯定,而且认识要客观并且公正的评价股市的行情,避免言过其实、危言耸听。正确引导股民的心理预期,树立股民投资的信心。

  (三)缓解对于政策的敏感心理

  对于管理层来说,当市场过于狂热或者投机时,会借助查违规迫使市场降温,当市场过于低靡时,出有利的政策来激活市场。但是往往矫枉过正,出现大涨大跌的情况。政府干预市场后,市场在某段时间内能够满足管理者的一些想法,但市场有着自身的规律,不会按照管理者的意图运作,因而只听从管理层面的,不会保证稳赚,同时相应的政策的出台对于股民的心理也会产生一些变化,他们可谓是病急乱投医,割肉与被套,因而对于目前我们国家的政策来说,它并不会对开放的市场产生本质性的影响,更多的只是心理层面的表现。股民对于我们国内的股市应抱有信心,不要自乱阵脚。

  四、结束语

  针对股票波动的情形,不仅要对其监管的部门、股票市场的管理、股民的心理、上市公司的运行等方面进行探讨,形成正确的认识,调整好各方面的影响,从而显示出股票市场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经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应用金融经济学原理探讨股票市场稳定的意义,我们重点以股民的心理为调节对象进行一定的指导,要相信股市都有波动,最基本的就是股票价格符合它的内在价值,从20xx年以来,我国股市的前景良好,证券市场基础设施建立齐全,上市公司质量不断增高。股民应不断地学习股票相关知识,充实、丰富自己,从而利用自己的智慧在股票市场上大显身手。

经济学论文11

  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一所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的调查发现,启发性教学严重不足、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落后,对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均是造成有效性偏低的主要问题,为此文章从互动教学、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及分类教学探讨符合民族地区高校的有效途径。

  西方经济学是大学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课之一,其内容庞大,理论性强,图形、公式和数理知识应用较多,历来以“难学难教”却又热门而著称。民族地区高校特别是新疆南疆的高校,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牧区和团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高,各族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时,汉语水平听写能力相对较低,对专业术语理解不了货理解不透,自主学习能力非常薄弱,[1]尤其是“民考民”学生在理解和消化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方面困难重重,这使得教学必然问题百出。

  一、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近些年来被人们高度关注,从有效教学的概念到有效教学的标准,已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学界至今尚没有统一的“有效教学”定论。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有效教学不能以经济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来界定,民族地区的《西方经济学》有效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民族地区特定环境里致力于教与学的互动,促使本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学。西部民族地区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学习仍更多依赖于教师的教,因教而学,因此学生眼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直接反应了本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为掌握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状况,参照维龙等人(Wilen et al)在《有效教学动力学》某些章后设计的有效教学分析量表并适当修改,选取教学态度、教学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效果六大指标形成调查问卷,每题“总是、经常、有时、较少、从未”五个选项分别对应“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相应赋分为5、4、3、2、1分,相应有效性为“很有效”、“有效”、“比较有效”、“比较无效”、“无效”。[2]本次调查面向我院11、12、13届学习本课程的少数民族学生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7份,问卷回收率为93.5%。少数民族学生《西方经济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整体得分3.55分,属于“比较有效”,而各个指标的有效性程度有较大差异,其有效性为:教学态度(4.71分),大于“有效”接近“很有效”,教学表达(4.62分),属于“有效”, 教学内容(3.30分)属于“比较有效”,教学方法(3.17分),属于“比较有效” 教学组织管理(3.36分),属于“比较有效”,教学效果(3.22分),属于“比较有效”,与3 接近的各指标值说明了这些方面均造成了有效性的不足,但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最为严重。

  二、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依据调查,同时结合课堂观察和课外访谈发现,我院《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启发性教学运用严重不足。调查中:37.4%的学生认为老师的启发性教学可评为“中等”,24.1%的学生认为此项为“及格”,7.5%的学生认为“不及格”,显然说明大多数人对此项不满意,勉强有效的3.05的有效性也较好验证了这一点。在启发性教学欠缺的课堂中,师生交流渠道不畅通,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不高,在“鼓励学生互动合作”指标方面,25.7%的学生认为老师得分“中等”,17.7%的人认为老师的做法为“及格”,还有21.4%的人认为“不及格”,三部分人数占全部学生的74.8%,说明在本课程中,学生参与互动合作的机会很少,相应2.91的有效性更进一步说明教师没有实现“以学生为本”。教学呈现出了极不和谐的状态,甚至某些时候是教师自说自话的教与学生毫无反应的学,教与学已经完全脱离了互相对应,互相促进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趋向了不相关关系。众所周知,教与学的二维关系有四种情形,唯有积极的教与积极的学才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调动学生积极的学的方法之一。

  (二)教学方式单一、落后。教学方法有不同方式组成,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授课内容灵活选择。我院的本课程教学中,有约38.5%的学生感觉本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性为“中等”,有21.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方面仅为“及格”,还有5.4%的“不及格”评价,总体上这一点位于“中等偏下”水平,这说明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在方式方法上达不到学生的期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当然,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落后区域的高校在软硬件上都严重滞后,有些教师的观念和技能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也有教师因为学校硬件方面的问题无法采用现代化手段和方式授课,但就我院的本课程而言,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运用过多是教学方式落后守旧的直接体现。

  (三)缺乏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关注与培养。相对而言,高校的素质教育比中小学要逊色很多,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甚少,教学大多实现了低水平的目标,而对教会学生方法、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在本课程中,分别有26.7%、18.7%的学生对“学会深层次学习”评价为“及格”和“不及格”,有25.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较高的“不及格”比例说明了本课程在学生深层次学习上没有关注,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除了客观上的师资不足因素之外,教师自身对教学的导向是最大的“罪魁祸首”。从实际教学看,偏远区域的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普遍太低,特别是新疆的少数民族师生对成绩的追求远大于对能力的锻炼,高分低能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依然是教学的一个盲区所在。

  三、探索符合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有效教学途径

  (一)大力推行互动教学,增强学生思维能力锻炼。有效教学必然是合作的课堂,是师生理解基础上的合作与互动。民族地区学生普遍不善于自主思考,习惯坐着听,等老师讲,课堂呈现灌输式特点,《西方经济学》更是如此。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加大启发式教学的力度,积极扩大互动教学。具体来说,是由教师精讲理论,启发诱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个人观点。考虑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教师要注意收集生活中的经济学实例, 给学生举一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弹性理论时,金价下降是否意味着金首饰经营者利润减少?在讲述市场结构和厂商均衡等理论时,让学生查找中国家电业的资料, 课上分组讨论分析,作出恰当说明。如此等等,启发学生把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予以应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使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伴随电子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应用而生,人们对于讲授法、习题练习法等传统教学法有较多批判, 特别是对习题练习法持摈弃态度。但是学生如果没有一些必要的习题训练或者考试约束则无法保证学习效果,而习题是巩固基础性知识的重要办法,需要以强制性的手段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概念,同时适当的、多种形式的习题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要掌握《西方经济学》知识,传统的习题法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没有习题练习,就难以吃透所学理论知识。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教学布置案例分析题, 也可以结合启发式教学法布置分组讨论、提交研究报告等开放性的习题。教学方法并非孤立存在,本身也无好坏之分,我们倡导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不是要全面放弃传统的方法,而是要因人、因课选择,适用性良好的方法就是有效的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只要把传统与现代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的应用,就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分类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教学对象的特点决定教学的设计,“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教学设计不符合差异较大的学生的需求,民族地区高校生源的参差不齐与《西方经济学》的晦涩难懂矛盾要得到较好解决,就必须分类分层次教学。这里的“分类”是指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取向,将学习者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教学。第二种是重视学科特点,根据学科内容的性质,将内容分成不同任务类型开展教学。第三种是指超越学科内容,从教学目标或学习结果领域探究其隐含,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教学。[4]教师应据此对课程计划做科学设计,每周3学时统一教学,尽可能使所有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每周1学时的分层次课程辅导或分任务教学。统一教学以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为主,辅导课程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求他们理解掌握重点内容,强化基础知识学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加强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对课程任务按照难易度划分给不同学生梯度完成,指导学生分级阅读课外参考资料,对能力极好的学生进行超学科内容的研究能力训练,使每个层次和类别的学生都能实现自主的深层次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对研究、创新能力的重视和锻炼。

经济学论文12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过往的讲授更注重理论解析。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成了很多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政治经济学课程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就必然要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一、应用型本科学院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材编写未能推陈出新

  目前我国各高校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编写比较落后,内容以马克思资本论为主,缺乏新意,更未能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有脱节,特别是缺乏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而编写的教科书。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很多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但编写人员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未能结合现实推陈出新,因此,严重影响了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2.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未能与时俱进

  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考虑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而仍然照搬过去依靠理论知识讲解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依然采取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的老方法。另外,政治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也没有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改变,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没有相应的反馈效果。这样的教学、考核方式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政治经济学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不可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3.教学实践未能适时应务

  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学院,在不断压缩理论课时的形势下,政治经济学的课时不断减少,有时教师甚至都不能完成正常的课堂理论教学,就更难组织有效的政治经济学课内实践。同时,很多学院因为社会实践经费缺乏,无法满足大学生进行政治经济学社会考察、调研等的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学院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1.教材的改革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教材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治经济学教材必须改革僵化的理论框架,将马克思资本论的经典理论知识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相联系,总结规律,并融入其学科内容体系,使政治经济学理论能够与时俱进,绽放新的生命。

  2.教法的改革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动力

  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环节当中,教师的教学功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理论功底与教学方法决定了其政治经济学教学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增强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要通过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应用教学技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应该从新时代学生视角,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提高学习能动性。

  3.实践与改革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动力

  如果不能进一步增加课时,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积极调整,减少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增加一些诸如课堂讨论、观看视频、课下调查与课上辩论等教学形式。在有条件支持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运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观点和方法对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通过课堂内外实践活动的指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更能增强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于学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xx,(4):82-83.

  [3]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xx.

  [4]左红艳,王涛生,叶菊华.应用型本科学院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xx,(10): 162-163.

经济学论文13

  【摘要】论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构建了宏观经济学教学理论分析框架,指出了现有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方面、教材方面、考评考核方式方面、实践教学方面以及教学目标理念等7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

  1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金融学专业、投资学专业、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等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课程的学习不但为了解其它相关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宏观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经济理论、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并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分析当前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学会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探索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够分辨出能为我国政府借鉴和利用的理论观点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此外,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重要理论观点和经济政策的基础上,熟悉经济学科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对其他专业各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本的经济理论基础,并举一反三地分析、解剖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宏微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为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学相关的参考书,完成大量的课外习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20xx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几个方面特征:①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③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④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⑤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3宏观经济学教学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这意味着本课程的教学分析模型主要参考借鉴新凯恩斯DSGE模型。接下来我们忽略数学上的严格性,省略模型的具体推导细节和详细推导过程,重点介绍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演变、特点、总体框架、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政策分析首先要区分模型中的经济主体,并描述和分析其经济行为。由于将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引入到模型中是近年来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一个最前沿的建模方向,因此我们在本文以一个典型的包含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为例来刻画、描述和分析模型各个经济主体及其行为决策。该模型的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家庭部门、生产部门和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包括中间品厂商和最终品厂商。对这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笔者详述如下:①家庭在劳动供给方面是异质的,但在其他方面都是同质的。这意味着劳动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从而将工资粘性引入到模型中。家庭部门是厂商的所有者即股东,通过购买厂商发行的一期债券和权益为厂商提供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家庭部门的收入包括因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提供给厂商而获得劳动工资、因持有厂商的股份而获得的厂商发放的权益支付和厂商偿还的债务和利息。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通过向厂商购买消费品而进行的消费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一期债券的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权益的支出以及支付一期总额税的纳税支出。最后,在预算约束下家庭部门通过选择消费支出、劳动供给、厂商权益份额持有量及厂商一期债券持有量以使其预期终身效用最大化。②中间品生产厂商使用融资获得的资金购买劳动和投资品,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下通过使用劳动和有效资本(资本利用率乘以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结合一定的技术条件生产出异质中间品,这些异质中间品最后销售给最终品生产厂商。这意味着中间品生产厂商具有一定的产品定价权,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间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来自于中间品生产厂商的资本累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投资调整成本和投资效率冲击。中间品生产厂商为引入价格粘性使价格调整遵循Rotemberg机制。通过发行债务和权益中间品生产厂商为生产活动进行融资,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融资具有税收优势,也即债务融资面临一定的税收抵扣。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决策中同时面临预算约束条件与借贷约束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中间品生产厂商的收入包括中间品产出和借入资金,而支出包括购买劳动生产要素的工资支出、购买投资品的支出、权益发放支出、融资结构调整成本和偿还债务的支出。中间品生产厂商面临的借贷约束(强制约束)条件意味着,一方面更高的债务会使借贷约束更加束紧也即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更高的资本存量则会放松该约束。借贷约束还受反映每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的贷款量的金融冲击的影响。金融冲击值增加意味着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量即生产厂商借贷限制放松,反之则反是。最后,有家庭部门拥有的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函数、资本累积方程、预算约束条件和借贷约束条件下通过选择权益支付、劳动投入、投资支出、债务发行量和资本投入以使得股东收益最大化。③最终品生产厂商购买异质的中间品,并将异质中间品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出同质的最终品,这意味着最终品生产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最终品生产厂商将同质最终品分别销售给其他部门(比如政府购买、中间品厂商的投资品和家庭部门的消费品等)。最后,最终品生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产生中间品的反需求函数也即中间品价格。④政府部门包括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门执行预算平衡政策,通过向家庭部门征收一次性总额税为其购买支出和中间品生产厂商的债务利息支出的税收抵扣融资。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采用利率规则形式的货币政策,且货币政策同时盯住通胀和产出增长率。当研究最优货币政策时,给定家庭部门和厂商部门等部门的最优化行为决策,凭借最小化不同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函数,我们获得不同的最优货币政策,通过比较不同最优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我们可以开展不同最优货币政策的比较和选择。很多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变量将最后可能收敛于一条均衡增长路径,为此在开始求解模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稳态经济变换。[1]

  4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理论知识不夯实,偏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门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不够新,有点陈旧。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有点脱离市场实际,停滞不前。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表面化,严格的执行和督导不足;宏观经济学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高校不够重视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完整,宏观经济学课程价值与实际教学不一致。[2]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实践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师素质亟待加强,缺乏全面的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知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宏观经济学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全面彻底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真正具备“双师型”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3]当前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教材内容显得过于单薄,知识和容量不够宽广,内容缺乏必要的前瞻性、新理论、新知识在教科书很少有反映。宏观经济学教师专业知识面不够广,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较低;专业知识不专业,没有掌握相关的方式方法。[4]教师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手段单调呆板,说教式、单向传送式、灌输式的教授法使广大当代大学生容易产生对宏观经济学抵触不耐烦的情绪。较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不够丰富,匮乏呆板单一。许多学校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宏观经济学教材水平较低,且反复出版。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式的宏观经济学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匮乏,基本都是传统教育单向传输的。教材选用不够规范,不够合理。说教式、单向灌输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宏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成为主导,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传播为重中之重,相应专业教师明显不足,当前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5]①教师的本专业就是宏观经济学,②教师本专业为理论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③教师本专业为应用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④教师即非经济学科班出身。其中教师属于第一种类型的较少,属第二、第三种类型的最多,属第四种类型的教师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宏观经济学开设初期,绝大多数教师都属于第四种类型,他们几乎没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经验,他们教学内容局限于自己原来的教学领域,虽然有少数教师通过了宏观经济学相关的进修学习,但也难以完全达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要求。

  5完善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突出经济学思想方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重视智力因素,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实力建设,选择合适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改革、创新和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避免“满堂灌”教学,重视宏观经济学的引导发现法教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学管理与督导,借鉴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案例教学数量,扩大案例的领域覆盖范围,加强宏观经济学案例引导,提高不同能力水平的大学生的案例参与度。考评考核方式方面:建立多方面能力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考评体系,改革创新考试制度,优化考核方式和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开放、多元、全程化的新型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在评价形式的综合性和评价主体的多面性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方面: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宏观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宏观经济学课程组的作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宏观经济学“双师型”教师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教师帮助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建立教学保障团队,完善课程设置。通过校外引入和校内挖掘等途径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完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打造魅力教师和提供教师更多发展机会等途径打造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大学生主体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将单一集中的实践转变为“全程式”的分散实践,强化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基础技能课。建构双向共赢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增设实践课程类型,培养大学生多项能力。理顺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实践环节培训体系,培养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材方面:加强理论型与应用型教材建设,挖掘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种类和课程体系结构,完善自编教材,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强化教材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构筑新型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建干,吴冲锋.金融冲击、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与中国经济波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xx(2):1-18.

  【2】景秀娟.SXPI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硏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xx.

  【3】李煊.我省高校房地产专业教学改革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xx.

  【4】李安娜.地方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xx.

  【5】王洪丽.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xx.

经济学论文14

  最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全球变暖证据的最新评估表明,科学家比此前任何时候都要确定人类活动——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正在引起气温和海平面升高。近几年来,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包括纽约和新泽西的飓风桑迪、中国的洪水和美国中西部以及俄罗斯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旱灾——造成了严重伤害。上月,墨西哥经历了太平洋和墨西哥湾飓风的同时袭击,飓风过境之处,村镇和城市俱毁。气候变化是此类事件的重要因素,而且我们面临的局面越来越糟。

  这些问题把一个新的争论带到了舞台中央:如何协调各种行动以降低伴随强劲经济增长而出现的温室气体排放。

  这一争论已经迷失在争议之中。大部分国家已开始了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动真格的投资,许多国家更是开始实施碳定价和监管,而与此同时,批评家指责这些政策会阻碍增长。全球经济仍在从20xx年金融动荡中复苏,更高的`能源价格让商业和政治领袖颇为担心。

  页岩气的出现让能源争论更加扑朔迷离了。用气代替煤不失为通往低碳未来的捷径。但令人震惊的是,用量增加最剧烈的恰恰是最肮脏的燃料——煤。公司和投资者通过采取某些资源效率措施及投资低碳资产来规避风险,但他们的高碳投资组合和行为并未出现多大改变。一些国家在政策上的摇摆也不利于大局。

  对此,支持采取更强烈行动的人认为,低碳投资可以带来强劲得多、洁净得多的增长。他们指出,能源效率能带来节约,而清洁能源技术能带来市场机会。他们试图证明,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给世界各大城市、人民健康和能源安全带来诸多好处,也能让穷人获得更多的能源。他们建议发行绿色债券,敦促上市投资银行利用世界利率较低、许多国家需求受抑制的时机为新基础设施和就业提供资金支持。

  这些都是很严肃的经济学争论,但它们往往演化为关于经济危机的合理应对措施,和政府干预市场价值的意识形态纠纷。这实在令人遗憾。气候变化并非派系之争,气候政策从根本上说也是基于市场的。这是关于纠正市场失灵从而使市场和企业家精神能够在保证创新和有效资源配置中扮演适当角色的问题。

  为了跳出这一僵局,我们协助成立了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委员会的新气候经济项目集合了六大洲的七大领先政策研究机构,由前政府首脑、财政部长和著名商业领袖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监督,由全球著名经济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担任顾问。其目的是提供权威的新证据,以说明政府和企业如何在实现更强经济增长的同时纠正气候风险。

  很少有政府或投资者以气候变化为出发点。他们想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稳定公共财政、扩大市场、带来利润、保证可靠的能源和食品供给、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减少贫困及建设城市。因此,我们需要问的主要问题不是能否减少排放,而是公共政策如何帮助在实现这些核心目标的同时,减少排放并建设气候恢复力强的经济。

  在这方面,全世界范围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七年前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报告》发布时,这个主题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如今,处于各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追求新的考虑气候问题的经济增长模式。

  比如,德国正在规划全世界最有雄心的低碳经济转型,该计划以节能和可再生为基础。韩国将“绿色增长”制定为核心经济目标。墨西哥20xx年《气候变化普通法》将大大提高清洁电力的用量。中国将绿色技术产业开发作为其日程的最优先项目。

  一些大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例子,让我们知道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联合利华承诺使用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采购源。可口可乐正在彻底停用污染气候的氢氟碳化合物。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其整个供应链中推动减排。同时,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也不再向高排放煤电贷款。

  但真正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可以以多快的速度迈向低碳之路,以及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一些低碳政策显然代价十分高昂,而另一些显然成本很低的选项则无人问津。任何结构性变化都包括成本、交易和不确定性,合理地理解这些因素十分重要。科学已经清楚地证明了气候问题的紧迫性,现在该轮到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来解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了。

经济学论文15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循环经济正逐渐成为许多国家环境与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加紧了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在我国循环经济也开始起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不断的探索。

  循环经济是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主要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以更多地节约使用资源,并不断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的排放甚至实现“零”排放;通过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及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资本,因而,就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否会失去其使用的价值呢?

  一、 自然资源与生产函数的长期化

  在传统的经济学原理中,生产是指一个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其中,投入一般也被称为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源,它们一般被划分为了四类:劳动(L)、土地(A)、资本(K)和企业家才能(P)。

  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资本则分为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企业家才能则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企业的才能。土地则指除了包括土地本身外,还应该包括一切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江河湖海、矿藏等。这样一个生产过程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即生产函数用Q=f(L、A、K、P)表示。在短期内,也就是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投入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这个短期中,生产资源的有效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产函数要求,在一定的投入条件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当然,如果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投入增加会引起产出的增加。这并不是说传统经济学会主要强调多投入带来多产出,而是要强调生产资源的有效使用、投入的最大化被利用。而这在当今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在分析投入时,更多的是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看作生产函数的外生变量,是独立存在于生产过程之外的。这样的分析容易使我们将生产过程、生产活动与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大自然割裂开来。而二者的割裂会使得生产者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生产的过程和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效率,而对于生产行为产生的对资源的影响考虑不多。这主要在于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更多地侧重于短期生产过程的分析。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在过去的实际经济活动中,绝大多数的生产者都不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关注生产过程之外的东西,而对于生产过程之外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就更不会关注和分析了。因为,只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生产过程中已经获得的资源的最优使用问题上,才能真正对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发生作用,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理性的。而各级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为了经济发展等问题,也自然地更为关注所有企业的生产活动的经济性,对企业生产过程结束后,有可能产生的诸如资源减少和环境的破坏问题等,关注度也不会很高。这是因为环境保护等问题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绩效没有太大的贡献。

  事实上,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都不可能长期地脱离自然环境而进行下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相适应、相依存、相制约。如果人类进行的生产等经济活动只是一味地、简单地向大自然不断地索取,那么,自然生态就会不再平衡,人类的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化就难以实现。因此,人类只有在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同时,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才会长期进行下去。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这显然不是单个企业所愿意考虑的。企业只有将长远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才会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对大自然和环境进行反哺。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自然资源的价值理念要求对传统经济学生产函数做一个长期化的补充说明和肯定,而不是简单地将经济学原理予以否定。

  二、环境成本与经济人假定的不变性

  经济学原理的基本假定前提之一就是将理论分析的人看作“理性”人,即将厂商和消费者看作是经济人。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每一个单个的经济行为主体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本身就会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亚当·斯密,1776)。这样的分析结论,是以经济社会在对已经拥有的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一旦出现了社会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情况,政府就应该作为一个经济主体进入市场,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通过使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对单个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加以影响和引导(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此来提高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的水平。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更多地探讨如何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数量。这是因为,这时的供给相对于人们的需求来说显得不足,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能够消费的商品数量。此时重视对于生产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的学者探讨财富和商品如何增加,人们更为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发挥和使用的资源投入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丰富的商品需要出路,因此,消费者需求什么、为什么需求等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消费者在消费各种不同的商品时,只是根据不同的商品价格和自己所拥有的收入考虑消费不同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来实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被使用,人们消费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地丰富,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开始成为人们消费的组成部分。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效用水平的问题。优美和谐的环境成为了影响消费者效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的舒适和安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

  从上面经济发展过程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循环经济概念的被提出,是生产不断发展的一个新的必要的阶段而已,只是在生产过程被充分发展后才会被提出和被关注,是生产过程的一个延长。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已有学者注意到人类生产等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问题时,不被大多数的国家和政府所接纳,而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人们所关注和重视这样的一个事实。

  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要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以最小的投入实现目标产出或用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最大的产出。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企业生产同样的商品所需要的资源总体上看是越来越少。单个企业在生产中只会考虑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不会考虑社会成本或环境成本的最小化。

  因为如果不需要企业负担的成本,它是不会考虑的。因而环境的破坏更多地与政府行为有关、与政府政策有关。只有当环境成本由企业负担时,企业才会考虑生产中解决环境的问题。而政府一旦通过相应的政策将环境成本由企业负担时,企业仍然会将这一成本考虑在生产中。所以,随着环境问题的严峻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企业负担的成本会增加,这样企业会不断地寻找成本最小的方法。从整个社会看,仍然实现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只是企业现在的成本中既要考虑解决其生产过程原来要考虑的成本,还要考虑产生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

  由此可见,环境成本只是增大了需要解决的成本内容和范围而已,而对于经济人的假定并没有否定。

  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居民在消费过程中都必须贯彻所谓“3R”原则。也就是减量化(Redue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的原则。

  所谓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过程的开始投入期,企业必须考虑到控制生产资源的投放量。这是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因为只有企业在进行资源投入前,就考虑到资源的使用量问题,才可能在生产过程的结束阶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样的安排应被看作是一种“事前”的方式。这种事先的方式,实际上要求企业为本企业的长期发展,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的前提下,节约生产资源的使用。而这恰恰是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所必须考虑的。不过,就现实看,如果企业这样做,会在短期内加大企业的成本投入。因为,如果要减少企业的资源投入,就必须不断地提高企业使用资源的效率,而这需要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企业一方面要保证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又要用更高的技术水平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这显然不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因此,短期内企业是不会将资源的效率作为主要的考虑对象,而只有当企业将长期发展作为策略时,才会将资源效率带来的成本降低考虑进去。由此可见,减量化的原则一定是企业有长远发展的时候才会考虑的。

  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是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努力地提高产品的潜在使用频率和利用效率。实际上商品的使用频率主要是由消费者来完成和实现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提供商品时,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不同于以往的改进。再利用原则体现在消费阶段,而非生产阶段,但要求生产过程中就存在。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产品的潜在使用效率的开发上,而这样的工作在短期内,仍有成本过高的问题,显然也是企业在短期内不予考虑的。

  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是指把已经完成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效用的商品,即以往被称为“废品”或“垃圾”的物品如何变成可以再利用的再生资源,并用这些资源生产出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原则。当这些所谓的“废品”或“垃圾”的物品作为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源进入又一个生产过程时,这只不过是又一个生产过程的开始而已。在这个新的环节中,利用这样再生资源的企业同样是考虑了这一资源的成本后进行的决策,是个新的生产过程,是企业考虑一定的投入能带来最大的产出后做出的决定。在这个新的生产过程中,已有的生产函数仍然起非常大的作用,企业也仍然要考虑成本和利润的问题。而消费者在消费使用这些用再生资源生产出的产品的时候,同样还是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来考虑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各界现在对环境资源的探索和认识,或者说,所谓循环经济分析的深入,只能是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内容与范围的充实和补充,是在新的时期,伴随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使用效率的提高而产生的,是生产过程的长期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经济学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学论文06-08

制度经济学论文10-04

经济学论文的要求10-09

绿色经济学论文10-09

精选循环经济学论文10-09

经济学的论文3000字10-08

关于经济学类论文10-08

计量经济学论文07-21

制度经济学论文题目10-04

经济学毕业论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