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培养如何适应未来社会

时间:2022-10-09 03:29:31 经济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培养如何适应未来社会

  摘要:随着工业文明的完成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未来社会经济管理过程的变化,无疑需要经济管理人员具有曼全面的素质及能力。未来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经济管理;

  随着工业文明的完成和知以经济的到来,也为经济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即怎样迎接和驾驭知识经济,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未来社会的经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未来社会的经济管理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协调经济活动过程手段的管理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1.创新是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时间越来越短。这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作用促成了未来社会的经济是不断创新的经济,与此相适应,未来社会的管理也是不断创新的管理,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

  2.决策具有前

  知识经济是一种不断创造未来、不断开辟新的领域的经济,这就决定了决策必须具有战略性和前性,必须符合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因为未来的竞争不是一般产品、价格、营销手段的竞争,而是把握整个科技、经济走向,占领某一领域甚至整个科技、经济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如果把握得不好,失去的将不再是某一方面、某一经济阶段,而是全局甚至某一经济时代。从近年来美日投资搜发展的重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当日本人把战略重点放在钢铁、汽车、电器生产等方面的时候,美国人则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信息网络方面抢在了前面,从而占领了未来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与决策的战略性、前性相适应,决策还必须由传统的经验型向实证型转化。

  3.经济必须符合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科技、社会对经济发展决定和制约作用的增强,经济管理必须适应和符合科技及社会发展规律。一方面,科技成果市场化、科技活动经济化,使得经济与科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所以,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管理体制促进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如何管理科技的发明、创新、传播应用过程及知识含量极高的经济活动过程,无疑成为经济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未来社会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经济,如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使之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协调,也将是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任务。

  4.管理更趋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

  经济管理作为对经济活动过程的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活动,不能不带有国家的、民族的传统特色,是民族习俗与文化的综合反映,如日本的团队精神、美国的发挥个人价值与潜能、中国的集体主义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管理也在保留了民族优秀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逐渐突破历史的、民族的狭隘限制,不断进行创新,并逐渐趋向于标准化、国际化、现代化。

  5.管理更趋人性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同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管理的疆界十分清晰,有着明显的时空范围,故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及铁的纪律,并要严格服从机器体系的运转规律。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被动服从将逐步转向主动适应与创造,所以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场合的界限已不十分明显,管理也将突破时空疆界。这就需要管理过程要注意发挥个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发性,从而实现“从物到人”、“从刚到柔”的人性化管理。

  二、未来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上述经济管理过程的变化,无疑需要经济管理人员具有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1.承受能力承受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未来社会的机遇增多,风险也同时加大,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情况下,完全避免风险是不现实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并抓住新的机遇。

  (2)执著的追求欲。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基本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才能视失败为起点,视失误为契机,视坎坷为坦途,转败为胜,成功应付未来经济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多所形成的冲击。

  2.经营能力

  未来社会经济管理者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角逐,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应有某一或某几方面的特长,而且应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1)良好的组织才能。随着“金字塔”式的管理逐步被“网络式”的管理所代替,管理的强制性及权威性弱化,目标的服从性和协调性强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极强的组织能力,通过“整合”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使经济过程协调一致。

  (2)创新能力。驾驭不断创新的科技、经济,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这意味着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与手段不仅要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且应走在经济发展的前而。管理创新往往是经济、科技创新的“催化剂”。

  (3)预测与决策能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正确的决策者,并应有对技术进步及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对经济发展走势及其周期的准确判断力,由此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保持决策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动态协调。

  (4)信息收集、处理、运用能力。经济预测与决策的准确性,战略设计与策划的正确性,都同经营者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熟练技能,善于捕捉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形成理性思维,为预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灵活的应变能力。只有具备适应和驾驭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的应变能力,才能灵活应对不确定因素增多、突发性变化增大的经济活动,减少失误,规避风险。

  3.不断挖掘的潜力

  科技、经济发展的协调永续、不断更新、快速递进,要求管理者的能力呈“级数”增长,只有r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发展自我、充实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具备不断驱动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那种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靠闯市场而成功的时代已不复存在。所以,未来社会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智”商,是学者型企业家,不仅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事业,而且善于从经营实践中汲取新的智慧,使经营思想及经营理念不断得到升华,以克服企业家由于潜力不足所导致的短命现象。

  三、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未来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未来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模式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

  1.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对各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所以改革必须首先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

  (1)从培养操作型人才转向培养管理、操作复合型人才,使培养对象符合市场经济及现代企业制度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2)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以克服传统的狭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缺乏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缺乏开阔的思路、视野及驾驭全局能力的弊端,增强学生俯、把握经济全局的能力。

  (3)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被“罗马俱乐部”称之为“维持性学习”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继承,对新知识的探求不够,影响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现代教育应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即进行“创造性学习”,使教育成为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能力的源泉。

  (4)从解释论证型教育转向开拓探究型教育。传统教育往往偏重于解释、论证传统理论、体制、政策、决定的合理性甚至永恒性,这一方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之勤于论证而荒于开拓;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理论及体制、政策的创新、发展与完善。所以经济院校的根本宗旨还在于能够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并为经济实践提出更加完善的政策建议。

  2.应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大内容体系

  (1)减少必修课,增加综合知识类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

  (2)要以培养未来人才为本位,整个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都要符合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课程设置总的来说要注重科学性、适应性、前性、可操作性;内容安排要注重发展性、前沿性、时代性,并将重点放在规律性、说理性、实践性强的问题的探讨上,提升教学层次。

  (3)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应注重整体、宏观和创新,以提高培养对象在未来经济竞争中的立体作战能力。

  3.要活化教学方法

  (1)从灌输武转向启发、诱导、信息反馈式。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自觉接受的过程,一味的灌输就会“关闭”学生的思维空间,应通过各种可能采取的诱导手段,将培养对象引入更加广阔的知识天地。

  (2)案例教学。无论是宏观经济分析,还是微观经济分析,最具说服力和判别力的是案例,通过决策的正误、企业的兴衰、竞争的成败等案例分析,可以将培养对象导人模拟实践过程,使之通过对事件的综合诊断,提高把脉开方的处置能力。

  (3)实行开放式教学。未来社会是开放式社会,未来教育是开放式教育,那种传统的先在学校学习,毕业前夕才去社会实践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院校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就要求学校、经济单位、社会应结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使培养对象不仅从学校的课堂中学,而且从社会的“课堂”中学,又到社会实践中用,以有效避免经济理论“经院”化的倾向。

  4.应突破传统的封闭型的教育模式,转向开放的外向型教育模式

  (1)高等教育社会化。信息社会的大学,应该更加社会化,离开了经济社会,大学将失去滋养,那种靠一本书、一个课堂、一位教师的“三中心教育”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构建学校与经济单位、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使学校向社会提供经济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另一方面,也从社会汲取营养,丰富理论内容,使经济理论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2)高等教育国际化。

  未来竞争是国际间的竞争,未来人才应是具有国际学识水准的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主要包括知识的国际交流、人员的国际流动、教育的国际合作(如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及教育资金的国际融通等)、课程的国际水准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等。只有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过程,实行教育国际化,才能站在时代和世界的高度造就未来高素质人才。

  总之,未来经济社会需要培养、造就新一代的管理人才,作为人才摇篮的经济类高等教育,理应在改革方面有所作为。

【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及培养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相关文章:

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策略探究论文10-09

如何培养职业道德素质09-30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适应素质培养的改革探论文10-08

谈小学美术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论文10-13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论文10-08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09-30

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10-08

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10-09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研究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