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

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培育完善市场主体论文

时间:2022-10-08 05:53:14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培育完善市场主体论文

  导语:本文主要从构建宜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构建宜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措施与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和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优势因素、区位与文化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宜昌市的GDP稳居湖北省第二名.是名副其实的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地缘经济优势、相关性更强,增强了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圈的协整效应、劣势因素、金融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辐射能力偏弱、金融产业存在结构性问题、机会因素、国际国内产业人驻.带来巨大金融服务需求、国内金融机构正加速进入,产业集聚趋势逐渐形成、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建设与开发、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金融产业集聚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升市场主体的层次等,具体请详见。

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培育完善市场主体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结合襄际,对宜昌市经济、社会、区位、文化、政策等蹲素进行了优劣势比较分析,提出了构建宜昌区域性金融研究中的战略措施,其中主要措施是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培育完善的市场主体。

  论文关键词: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市场主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和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按照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借鉴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义,本文认为,所谓宜昌区域性金融中心,是指依托宜昌连接武汉与重庆的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集聚大量金融服务机构特别是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位,为鄂西经济圈的居民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健全的金融服务,把宜昌建设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构建宜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一)优势因素(Strengths)

  1.区位与文化优势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是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自古以来,宜昌就是鄂西、湘西北和川I(渝)东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资金集聚地和交通要道,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所在地,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辖五区三市五县.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415万,其中城区人口135万。宜昌交通四通八达,拥有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连通重庆和武汉的唯一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宜昌以三峡水电、磷化煤矿、酵母化工等工业及以水电文化、巴楚文化、库区文化、土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以桔橙、茶叶、核桃等农业带动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同类城市第一位.综合实力仅次于武汉。作为承东启西的川咽喉之地和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辐射核心,宜昌区位经济优势十分突出。

  2.经济发展优势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08年宜昌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GDP1026.6亿元,增长14.6%;全地域财政收入197.6亿元,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增长24.5%。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210.9亿元,增长3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2亿元,增长22.8%;利税236.9亿元,增长16.5%。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增加值137亿元。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实现增加值338.2亿元,增长11.3%。宜昌市的GDP稳居湖北省第二名.是名副其实的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

  3.地缘经济优势

  为适应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2008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宜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和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2006年出炉的湖北省三峡旅游规划,重点是建设提升黄柏河、三斗坪等5个旅游码头、双神等10条旅游公路,已有部分项目动工.加上先前贯通的“汉十”、“汉宜”高速,神农架至兴山生态公路.以及今年即将通车的宜万铁路、沪蓉高速、沪渝高速等,鄂西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这种完善的交通网络有效的缩短了以宜昌为核心的鄂西经济圈的半径,使该区域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关性更强,增强了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圈的协整效应。

  (二)劣势因素

  1.金融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不及武汉、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证券市场融资规模较小,且上市公司偏少,保险市场发展也较上述城市落后。

  2.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辐射能力偏弱。宜昌缺乏实力强、辐射能力广的大型金融机构,如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缺乏机构投资者以及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没有外资金融机构。银行新业务、新品种开发和推广不及国内其他城市。证券业主要集中在经纪和委托理财业务上,受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债券市场局限于国债,货币和同业拆借不够发达。保险产品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寿险和普通产险上,风险过于集中,信用保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等相关险种有待拓展。此外,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偏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对外辐射功能有限。

  3.金融产业存在结构性问题。尽管宜昌金融机构种类比较齐全.但结构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机构。在金融产业链方面.对全市金融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扶持和整合,金融产业链不够完整,尤其是信用担保体系、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和金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三)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1.国际国内产业人驻.带来巨大金融服务需求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跨国投资加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由成本战略向市场战略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并逐步由产业末端向产业上游的研发等核心环节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转移.这对宜昌市开展招商引资十分有利。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向亚太地区和中国转移,宜昌如果能够抓住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东移的时机,适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吸引外资力度,融通国内外资金,支持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使沿海部分产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向西部转移.充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将有利于带动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五大趋势,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重大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宜昌市承接汉渝两大都市区的辐射,发挥承上启下、连接东西的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关于把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鄂西生态旅游圈的规划与建设为加快宜昌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国内金融机构正加速进入,产业集聚趋势逐渐形成

  今年以来.一批国内金融机构,包括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部分国内外知名银行已经率先进驻,逐鹿宜昌。更多的具有外资背景,已经进入中国经营多年的银行、保险公司,正在加强对鄂西经济区发展前景的考察和研究.加快进入鄂西经济区市场的步伐,因此,金融产业集聚趋势正在形成。

  (四)竞争因素(Threats)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成败

  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战略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成败都直接关系到今后宜昌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和质量。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必然与武汉的“1+8”城市圈形成竞争关系,关系到湖北经济重心的转移、资源和政策的分配。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也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与领导.以避免各地区因局部利益冲突博弈不能很好的发挥预期的资源协同效应。如果这两项经济战略的实施以利益的复杂博弈无果而终。势必将严重的影响到宜昌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实施。

  2.来自武汉、重庆近距离二线省会城市的竞争

  国内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非常激烈。武汉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重庆和成都则在争取成为西南地区区域金融中心。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金融业发展,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武汉与西南地区金融业的兴起会与宜昌争夺建设金融中心所必须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邻近城市的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战略,都将对宜昌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构成了明显的竞争。

  二、构建宜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措施与建议

  (一)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建设与开发

  研究表明.一国或一地区国民经济发达程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情况,都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宜昌市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开放开发。吸引国内外投资主体,推进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南产业结构调整,为金融业创造更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

  (二)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金融产业集聚中的积极作用

  无论自发形成的。还是政府主导的金融产业集聚,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尤其是金融业产业集聚在发展的萌芽期,往往层次较低,金融本地化或根植性不强,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难以产生持久的产业收益,这时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介入。必须改善政府对金融业调控的方法和手段,规范政府行为,正确发挥政府在推动金融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可考虑成立金融发展的权威机构.加强政府领导,负责宜昌金融业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1.建立集成化的经济金融信息系统,实现金融信息的共享与挖掘利用。信息平台应与统计、工商、税务、司法、征信等经济金融信息系统联结,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向信息平台提供信息。信息系统通过提供查询、发布分析报告等方式,为政府、金融机构和公众服务,并以提升金融交易的效率。

  2.强化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培育优质信贷载体。要有一整套的信用评价体系来确保信用价值的实现。

  3.完善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宜昌目前的担保体系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应加大担保体系建设的政府投资和扶持力度。

  4.优化经济、行政环境,有效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发展项目和资金需求情况.及时把好的项目向金融机构推介,为银企合作搭建反应快速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供需对接的信贷服务平台。同时,要不断优化行政环境。为金融投入营造宽松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切实降低与信贷投入和金融资产保全有关的收费,降低金融机构信贷成本,为金融投入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提升市场主体的层次

  1.吸引金融机构落户宜昌。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机构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等进入宜昌,壮大金融机构队伍体系,增加交易主体,引导适度竞争。推动金融机构组织创新,满足各类金融需求为满足区域金融中心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积极推动相关银行和企业投资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2.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提升市场主体的层次,增加金融机构的辐射力。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政策优惠.打造本土机构总部金融品牌,主要是做好宜昌市商业银行资产重组.把市商业银行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金融品牌:二是要争取全国性金融机构将区域性管理总部设在宜昌,以地区管理总部的聚合与辐射力强化宜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

  3.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首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辖内部分优质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其次,应帮助企业通过商业票据进行融资.鼓励和支持银行大力发展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第三,应引导全市居民增强金融理财意识,合理选择存款、证券、银行理财产品等多种投资产品,确保居民资产增值,从而有效聚集社会闲散资金。

  4.加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良好的监管环境是金融集聚、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监管当局应在监管理念、监管机构及组织形式、监管内容和范同、监管手段和工具、监管协调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不断变化,防范金融风险。

【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培育完善市场主体论文】相关文章:

科技金融及其培育论文10-08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及改善论文10-09

完善高校学风建设的宿舍文化的论文10-11

我国金融监管方式的不足与完善论文10-08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模式完善论文10-08

金融学建设银行论文10-09

关于有效完善建筑经济管理的资金建设的论文10-08

通信工程系统建设与完善措施论文10-09

如何完善制度建设10-05

水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范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