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网络社交软件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问题
网络社交软件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问题【1】
【摘 要】目前网络社交软件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日常需求,对于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社交软件对于他们价值观的树立有很大影响。
在开放与西化的社会环境情况下,网络社交软件带来的文化效益可谓良莠不齐。
【关键词】社交软件;大学生;问题研究
一、网络社交软件概况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于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
在由于互联网的形成构建的一个网络群体出现后,信息网络成为未来社会的神经系统。
网络社交软件是基于互联网与强大的网络群体存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新生的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以往任何社会形态的两面性,是由人类、国家、社会、个人这些众多的网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的交织而成。
网络社交正缔造着人际交往的新模式。
根据美国互联网调研公司com score最新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从2007年的4.46亿增长到如今的5.8亿以上,增长了25%。
目前在美国有250假网络社交网站或者公司。
在国内,社交网络软件或网站更是来势凶猛。
2008年,SNS网站遍地开花,如开心网、海内网、51社区等。
中国瞬间出现很多的网络社交软件。
自此,个人成为了互联网的主题,每个人都在社交软件中抒发自己内心感受以及与他人进行交流。
另外,已经有700万人拥有的Friendster网站账号,每周还有20万新用户的加入;搜索引擎Google公司旗下的orkut网站的用户正以每周10%的速度增长着。
在我国,对于大学生来说,现如今比较熟悉的网络社交网站已不多,更多的是在4g网络普及后的移动设备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上存在的各类app应用。
每个人都在社交网站上通过发动态展示自己一天的心情以及收获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
与此同时,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以及热点中,不知不觉,大学生的观点有了不一样的改变。
本课题将基于如今网络社交软件良莠不齐的看法与影响来研究高校大学生对于其的价值观的选择,为大学生正确的对待和使用网络社交软件给予建议与意见。
二、网络社交软件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调研背景
目前学界对网络社交软件的看法以及其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有学者对在线社交网络进行分析(方滨兴等,2014),也有国外学者研究网络社交软件基于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的方法(JamesF.Kurose,http://search.china-pub.com/s/?key1=(%c3%c0)James+F.Kurose Keith W.Ross,2014),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学者给予了价值观管理方面的研究(Simonl.Dolan,2009),还有学者对对社交网络工具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的研究(蔡屏2010),更有学者进行对于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与社会资本建构即一项基于中国sns用户的生命史研究(付晓燕,2013),有学者进行关于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吴倬,2009),有学者进行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多维度思考(侯丹娟,2011)。
以上研究对网络社交软件本身发展趋势以及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十分全面。
但是对于通过调查学生想法等加以研究没有给出更多的相关意见,所以对此课题即网络社交软件对高校大学生影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网络社交软件对高校大学生影响的现状分析
网络社交软件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提现在诸多方面。
第一,例如腾讯的聊天工具在普及后大学生的沟通方便了许多,打破了在无网络时代单一的电话以及短信;第二,以微博为例子的网络社交软件在抒发自己的评论方面有了新的改变,随意性增大,学生抒发感情的方式也增多。
同时意味着学生对与价值观改变的程度也有所增加。
第三,网络社交软件在学生对外界社会交流交往的方式上有了很大变化与突破。
网络社交软件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短信电话等非网络通讯的社交方法,但凡是都有利有弊,随其而来良莠不齐的交流方式以及对观念影响。
对于这些的网络社交软件的研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以网络社交软件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为课题的原因是将网络社交软件的优劣势分析和对引导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网络社交软件的方法与观念进行结合,提出其实可行的思路。
四、加强网络社交软件对高校大学生影响的研究思路
在当代大学生几乎都使用网络社交软件的情况下,首先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类型频率以及感受等方面进行调研,从而总结出何种网络社交软件对其影响较大。
其次,研究软件类型的过程中,通过对调研学生的调查,在价值观方面总结其要点,最主要的是网络社交软件产生的效益对其思维的影响。
最后,通过总结给予软件开发者以及大学生意见。
总的来说,加强网络社交软件对高校大学生影响的研究关键在于两点。
从实际应用价值来说,随着网络社交以及网络速度的发展,社交软件已经成为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于想要时时了解窗外事的大学生来说,接受新事物能力远超过平常人,研究社交软件的使用有利于给予网络软件开发者建议,对大学生的思路思维三观建立具有很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因此,研究网络社交软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刻不容缓的。
五、结语
网络社交软件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当代,在这个网络发展飞速的时代,我们难以想象网络还会给以后的青少年抑或年龄层更大的人群造成多大的影响,以价值观为首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的研究与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交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若干建议【2】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社交网络由传统的阅读者变成了参与者,社交网络的真实性、互动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性成为大学生热衷和追捧的主要原因。
社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的交往、情感宣泄、娱乐的需求的同时也带了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和隐患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大量应用社交网络的高校应加强科学引导和建立完善的机制引导大学生们合理的应用网络。
并能为高校的教学教育工作创造更高的价值。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人格
社交网络(SNS)起源于美国,在短短的几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
最早的社交网络是诞生在美国哈弗校园中的FBOOK,它的出现迅速取代了BBS论坛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站,并不断的引领着社交网络的发展。
几年后在网络时代的快速推动下中国的社交网络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最早的QQ空间到博客、微博的大热。
随着社交网络的应用对大学生影响的增强,使我们对社交网络越来越关注并成为高校和教育者研究的新课题。
1.社交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社交网络是一种个性化的交往方式,它的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都会成为大学生追逐的时尚,目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交网络有腾讯微博、人人网、新浪微博、QQ及QQ空间等。
利用网络进行社交活动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1.1人际交往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属性”因此,进行人际交往是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校园生活方式,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需要人际的维系和人脉的拓展,因而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当前完善的社交网络系统不同以往的那些虚假的、脆弱的网络,它具有真实可靠、便捷快速、成本低廉等特性。
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中输入真实的姓名和信息搜索好友,这种真实快捷的社交网络为人际的维系和拓展提供了新途径。
1.2阅读和收集信息
传统的信息和资料收集多从书本上得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用网络查阅和收集材料成为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
通过社交网络可以发布资料使更多的好友得到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资料的快速传递和资料的修改完善。
新时代的社交网络比以往的社交网络更具互动性,通过网友的互动会使原有的资料更加的丰实或会用更生动的网络语言加以描述。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参与、传播、评论、转发有利于共同认知和价值观的树立。
1.3娱乐活动
社交网络中发布信息、参与评论的开放性、互动方式的多样性成为大学生广泛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
广大的用户可以在网络中发布有趣的文字图片,也可以分享好友们的有趣信息。
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使用网络的动机的调查,80%的学生使用它是为了娱乐消遣,因此,娱乐消遣成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动机,通过社交网络的参与使得身心得到愉悦,由于社交网络的有趣性和娱乐性会吸引大学生们不断的使用它。
2.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
2.1社交网络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1)社交网络的实名制,有利于大学生的真实情感的宣泄。
由于社交网络的参与是实名制,所以在社交中的交往具有真实可靠性,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可以向好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不顺心的事通过网络社交的方式得到释放能够有效的释放自己的压力。
同时实名制的网络也满足了其社交的需要。
重要是它在使用的过程对健全人格起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2)社交网络利于自身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
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时代里,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以致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代沟和沟通障碍。
于是他们通过社交网络作为工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自己的想法,通过网络的虚拟社交达到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感的建立。
在这样的社交圈子里他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熟人圈子,这种线上的朋友圈的交往也是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
他们通过网络的互动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展示自己的才华,赢得尊重和认同。
(3)社交网络缓解了现实交往的情感冲突。
当今的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
性格的内向安静使他们不善于或是不愿意与周围人交流,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的与人交流,因为我们在网络上的交往不用顾忌你的表情、声音、容貌,你只需要用文字尽情的去表达你的想法。
这样的交往避免了在现实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尴尬或观念上的冲突。
2.2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出现障碍
(1)个性化的过度张扬。
社交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它为我们才华的展示、情感的宣泄、人际的拓展提供了场所。
但与此同时它也为大学生们的身心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网络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信息的丰富性会使大学生丧失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他们会出现对错误信息的盲从,对价值观的认识偏差,在错误的个性化文化的影响下我行我素,甚至是在社交过程中触及到法律和道德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2)现实交往中的交往障碍和能力的退化。
由于社交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交往的生活方式,以致个别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上的交往,用于逃避现实或回避现实的人际交往。
每天宅在宿舍或家里在网上而不愿意与周围的亲友交流。
长期的沉迷于网络交往导致在现实交往中出现各种不适,甚至是交往能力的退化。
这是社交网络给大学生行动能力带来的弊端。
(3)使用社交网络成瘾 大学生使用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社交网络中的各种游戏、评论、言论、视频吸引着大学生参与其中,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网络的交往和打游戏的娱乐中。
在生活和工作中消极冷漠甚至是出现心理的疾病,网络的依赖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2.社交网络在高校应用中的若干建议
2.1高校科学引导社交网络的应用
随着社交网络作为新媒体在高校中广泛应用,社交网络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份报告对全国400多所高校进行调查显示;33%的高校已建有网上虚拟社区,还有23%的高校还在开发中,这些社区的建立主要用于师生间的生活和学术的交流,网络平台的应用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交流方式,也使教师从传统的忙于教学中稍加解脱。
因此,建议高校科学的应用网络以便更好的开展教学和教育工作。
2.2利用社交网络创造教育价值
社交网络成为教育的重要途径,当下的高校是网络盛行的新时代。
传统的教育过于单一、呆板,而网络做为一种开展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它通过信息的发送、阅读、评论等方式加强了师生、朋友、同学、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社交网络通过声音、图像、图片等多样的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的丰富有趣易于被大学生们接受。
2.3建立心理疏导方面的虚拟网络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工作和学习压力不断的增强而产生了心理问题,近些年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理辅导日益成为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如何更好的开展这一工作成为辅导员们的难题。
如今社交网络在大学生和高校中广泛应用,高校中的德育工作者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利用网络这个新平台开展班级内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建立以班级的虚拟社区以便同学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宣泄。
【参考文献】
[1]彭良姝,方章东.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杜峰.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因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3]朱峰,吕伟.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园网现象为例[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9.3.
[4]史亚光,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析[J].图书馆论坛,2009,6.
[5]孟芳兵.SNS平台对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影响的实证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6]社交网络,师生交流新时代.环球时报(教育版),2012,11.
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3】
摘 要 为了调查哪类微博使用动机对情绪影响更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高校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微博使用动机的满足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信息满足、自我诉求、人际交往、参与社会这四个使用微博的动机维度中,“信息满足”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最大,信息满足越多,人们的情绪越趋向于正向。
此外,微博使用的时间长短与大学生的情绪状况无显著相关,但在信息满足这一使用动机得不到满足时会对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关键词 社交网络;微博;使用动机;情绪
1 前言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网络,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郝若琦,2010)。
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人们通过手机微博,微信,QQ等方式,进行社交沟通。
社交网络能给用户提供一个个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创建个人档案、上传照片、发布日记等。
这就打破了过去网络与现实隔离的状况,将现实中的社会关系放到网络上。
只要打开社交网络就可以看到朋友最新的动态,了解最新的资讯。
而在社交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交网络已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学生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会喜欢选择登录社交网站发布状态或浏览信息(Butt & Choi, 2006)。
于是在此研究中,我们想探究使用社交网络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1.1 社交网络对情绪的影响
近几年来,有许多关于社交网络及其对情绪影响的研究。
Krasnova, Wenninger, Widjaja和Buxmann(2013)发现,很多人浏览Fbook后会产生嫉妒心理,而假期照片是引起愤恨的最大诱因,超过半数的嫉妒心理来源于Fbook上的假期掠影。
在Fbook上发布的照片,特别是自拍照,会让一些不熟悉的人感到反感。
除了少数非常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外,其他人和那些持续在Fbook上发自拍照的人并不能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且会产生消极情绪。
因此,社交网络中产生的信息对人们的情绪产生了负向的影响。
但是这些研究无疑忽略了人们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人们的情绪通常受到我们需求满足与否的影响(Butt & Choi,2006)。
1.2 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研究
关于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研究者对于互联网使用动机的研究,之后随着社交网络技术和普及程度的提高,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逐渐由普适性的研究转变为关于某一特定群体的动机研究以及在某一网络平台上个体的研究(郝若琦,2010)。
早在1973年,传播学者Katz等就将用户使用媒介的需求分为认知需求、情感需求、个人整合需求、社会整合需求以及释放压力需求,并于1974年提出了媒介使用的经典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路鹃,亢恺,2013)。
之后许多研究都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2000年,Papacharissi和Rubin(2000)将用户使用网络的动机概括为娱乐、信息获取、社交、自我表达、消遣时间、职业发展以及追逐潮流。
之后Shin(2009)又对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进行了更为精简的概括,分为了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两大类。
其中内在动机指利用网络寻找娱乐和消遣,而外在动机指用户希望借助网络平台和其他人产生交流。
但是,最近国外的研究已经较少涉及网络使用动机方面的内容,不过网络的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使用动机尚未纳入考虑,近期国内的一些研究拓展了以往研究所未考虑的动机因素。
常亚平和朱东红(2011)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设计了测量中国用户社交网络参与动机的量表,他们认为,对于中国社交网络用户参与动机的测量可以从信息性、娱乐性、维旧、扩新和从众五个方面进行。
之后,路鹃和亢恺(2013)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中美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上的差异。
结果发现在该理论框架下二者的动机比较一致,第一阶层均为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第二阶层均为认知需求和文化需求,第三阶层均为经济需求和政治需求。
近期的一项研究(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2014)则对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他们总结了以往的研究结果,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动机主要包括自我展示动机以及获取归属感的动机。
自我展示是指个体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展示符合他人标准的形象。
而获得归属感的动机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同伴压力、受欢迎的需要、自尊、归属的需要以及虚荣心等。
1.3 问题提出
微博作为迅速发展的网络应用媒体,集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即时性、广泛性特点于一体,备受大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马英, 郝书翠,2014)。
因此我们选取在我国使用较多的一种社交网络――微博,来进行调查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自我诉求,人际交往,参与社会,信息满足这四个社会网络交往动机讨论其对情绪的影响。
当人们的自我展示的诉求达到满足时,是否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了影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往往会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等形成有凝聚力的小团体,从而获取某种归属感。
这种人际沟通的动机,是否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了影响。
研究发现,归属感与社交网络的使用息息相关。
在社交媒体中,朋友越多,获取的归属感越强(DicksteinFischer,2013),然而,在现实中被排挤的个体和焦虑水平比较高的个体,会更多地依赖社交媒体进行社会交往(Clayton,Osborne,Miller,& Oberle,2013),即会更愿意参与社会(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我们发现信息满足(information content)是大学生参与微博的重要动机之一,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参与社会,信息满足,自我诉求,人际交往是社交网络的重要动机(于阳,2011),因此,我们选取了这四个动机来分析其对情绪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向浙江省六所高校中使用过微博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回收有效率98.6%,男生109,女生187。
2.2 程序
采取自编调查问卷“微博使用动机满足与否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
该问卷由信息满足、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四个维度组成,调查当微博在这四个纬度上满足其需求时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问卷共24个题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其中包括22道正向计分题和2道反向计分题),各个维度的平均分表明该动机满足情况下情绪的正性得分,总平均分越高表明使用微博满足后情绪状态越好。
“信息满足”维度包含使用微博时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使自己获得正性情绪的项目。
“自我诉求”是指随时将自己的状态心情观点等发布在微博上,随时随地表现自己。
“参与社会”是指大学生了解社会、表达观点,形成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共同看法,在客观事件起到舆论监督作用。
“人际交往”是指通过微博结交朋友,扩展自己的人际圈,通过人际传播的圈效应以实现扩大自身交际范围的需求。
问卷同时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及微博使用年龄和每天使用时间等信息。
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3,信度良好。
3 结果
3.1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动机满足情况对情绪的影响
计算四个维度下情绪的得分,四个维度下情绪的得分越高情绪状态越好。
由图1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使用微博的大学生人群中,在“信息满足”后的情绪状态得分最高(M=21.09;SD=3.44)。
其次是参与社会(M=19.48;SD=3.03)、人际交往(M=19.36;SD=3.34)、自我诉求(M=18.83;SD=4.22)。
这表明在“信息满足”这一动机得以实现时,人们会有更多的正面情绪。
在四种动机中,“信息满足”对情绪的影响显著,F(3,285)=4.898,p=0.002<0.05。
而“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这三种动机对正向情绪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这进一步证明,“信息满足”这一动机的实现会引发正性情绪。
3.2 每天使用时间对情绪的影响
在问卷的设计中,我们将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划分为四类,即“每天使用时长不足1小时,使用时长为1~3小时,使用时长为3~8小时,使用时长为8小时以上”这四类。
以使用时长为自变量,以问卷总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1可知,每天使用时间长短效应不显著,F(3,285)=1.51,p=0.212,partial η2=0.02。
每天使用微博时间长短不同的群体在使用微博而获得正性情绪上并没有差异。
3.3 每天使用微博时间长短对动机满足的影响
为了探讨不同使用时间在不同动机上对情绪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以使用时间和使用动机为自变量,以正性情绪的指标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就“信息满足”“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下的情绪得分而言,整体检验的结果分别为F(3,285)=4.898,p=0.002<0.05,f(3,285)=0.585,p=0.625>0.05,F(3,285)=0.208,p=0.891>0.05,F(3,285)=0.430,p=0.732>0.05。
只有“信息满足”条件下p值小于0.05,即达到显著水平,表示在“信息满足”动机下,不同使用时间条件下的情绪存在显著差异。
当使用时间变化时,如果人们是在寻求信息满足的动机下玩微博,则其情绪会随使用时间变长而产生变化。
而自我诉求、参与社会、人际交往中的F值未达显著差异(p>0.05),说明时间的长短对这三项动机满足下的情绪状态没有影响。
3.4 时间在信息满足动机维度上的影响
我们针对“信息满足”动机对于情绪的影响进行了时间维度上的两两检验(表3),结果发现使用时间在1h以内,被试的正性情绪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且该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时间段(p1=0.010<0.05,p2=0.035<0.05,p3=0.018<0.05)。
而当使用时间分别达到1~3h、3~8h、8h以上时,时间对于情绪并没有显著的影响(p均大于0.05)。
4 讨论
4.1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长短对情绪的影响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长短对正性情绪并无影响。
这与前人使用社交网络时间越长,人们的情绪就越差的研究结果相反。
我们认为该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种:1.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并不影响获取的信息量和信息内容;2.我们只考察了使用微博用户的参与动机和情绪变化,并未涉及对初始用户参与动机的情绪研究,所以使用微博的时间并未影响其情绪。
4.2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信息满足对情绪有影响
使用微博的动机对情绪状况会有影响。
但在这四个动机中,“信息满足”对情绪的影响最显著。
作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网络等格外青睐,因而更偏爱接受微博这种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
微博的阅读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用户在使用微博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关注,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信息满足”这一动机的实现对大学生来说很重要。
在对情绪的影响上,这一动机的满足较易引起情绪波动。
4.3 在“信息满足”动机下,使用时间长短会对情绪产生影响
表1显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长短对情绪无显著影响。
但根据表3所得结果可知,在“信息满足”这一动机实现的情况下,使用时间长短会对情绪产生影响。
且在本研究的四个时间维度中(1小时以内、1~3小时,3~8小时,8小时以上),我们发现,使用微博1小时以内和使用微博大于1小时在情绪上有明显的不同,使用时间越长,被试的情绪越趋于正向。
我们做出的解释是随着使用微博时间的增长,人们获得的信息也就越多,因此信息满足这一动机更容易实现。
在动机已得到实现的情况下,人们的情绪会更趋于正向。
同时,在“信息满足”这一动机得到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对其他三个时间维度之间做了两两比较,发现另外三个维度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即在信息满足情况下,使用微博1~3小时、3~8小时及8小时以上,情绪不会有显著性的变化。
我们认为是因为大于一小时之后获得的信息已经比较多,由信息引起的情绪波动已经在最初的一个小时内被接受处理,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多,人们容易产生信息疲劳,因此在1小时之后的时间段内没有明显的区别。
5 不足与展望
在本研究中,首先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维度的划分。
前人研究中提到使用微博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会对情绪产生正性影响,超出该范围才会开始对情绪产生负性影响(王冠华,张福珍,2014)。
然而本研究却发现,微博使用时间长短对情绪无显著影响。
对比两项研究,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在时间变量上分组的维度过大导致的,所以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按照前人的研究进行时间维度上的划分,并对微博使用时间和情绪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其次我们在使用微博动机的分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在微博满足人们自我诉求、参与社会和人际交往动机的同时也会涉及信息满足的部分,因此我们认为可能在此项研究中,信息满足的动机在动机影响情绪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也可能是导致自我诉求、参与社会和人际交往动机对于情绪没有显著影响的原因。
最后,在量表的设计上我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影响情绪的变量有很多,在使用微博时,不同的人接受到的信息的内容不同,也会对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会考虑通过在问卷中加入被试微博关注内容这一问题,以排除在微博上接收的信息对研究造成的干扰。
参考文献
常亚平, 朱东红 (2011). 社交网络用户参与动机的测量. 图书情报工作, (14), 32-35.
【网络社交软件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问题】相关文章:
复杂软件的网络结点影响10-05
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影响10-05
社交媒体的影响英语作文02-29
浅谈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10-08
高校社交礼仪教育论文10-08
自我介绍影响社交成败10-05
社交网络 Social Network02-27
软件专利问题10-05
网络交往对高校工商管理的影响及探讨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