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思路研究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专科生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一体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还能对计算机的各种操作、相关软件进行熟练运用。面对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高职院校学生,从本课程目前教学现状、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基本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成为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高职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又要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现代网络社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公共课,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求高职学生要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OFFICE操作软件。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
本文从学生的基础差异、教学安排不合理、成绩考核不科学等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思路。
1 目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大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生源地、教学水平的差异,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存在差异的。对于来自经济相对发达、教学资源更加富足的地区的这些学生,他们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于经济相对落后、教学条件差的学生更强一些。如果按照传统班级教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觉得教师授课内容太简单、授课速度太慢,而基础较差或者没有基础的学生,又会觉得太难、讲得太快难以很好的消化课程内容,这样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上机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上的大多数时间都是采取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方式,而学生上机操作实践的时间非常有限,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样达不到教学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理论知识要掌握,上机实践操作也要熟练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理论知识讲授与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
1.3 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的不科学性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成绩考核方式中,大多老师都采用的是期末上机考试或者试卷考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理论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单一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有效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只能从单一方面考核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
2 针对问题的一些教学思路
2.1 根据学生基础不同,整体教学,因材施教,并运用评价机制检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之初,对学生做相应的摸底测试,了解每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建立起班级每一位学生的诊断性评价。根据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将学生分为基础较好、一般和较差三个水平,重点关注基础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首先进行整体教学,满足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再通过学生上机实践对学生进行答疑指导。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对其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多予以关注,耐心指导,帮助其完成基本教学要求。
按照教学目标的规定开展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教师可对学生前段时间所学内容进行测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情况差异。哪些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些学生还没有掌握所教的内容,对于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与指导,并修正后续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2.2 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知行统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辅相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操作的演示,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操作,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构建以“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中解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2.3 以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每章节的多个知识点分解成对应的具体项目,细化任务要求,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共同讨论完成课程项目并提交给教师考核、点评。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并进行分组指导与答疑。
通过项目驱动法不仅能促进团队合作,发扬班集体成员间团队精神,更能提高学生的内在认知驱动力、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章节学习都适宜使用项目驱动法,对于实践性操作的课程内容,使用该教学方法是较好的,但对于理论课程还是需要教师采用其他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2.4 改进成绩考核方式
本文对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中提到了成绩考核方式的不合理。传统的考核仅仅是从期末上机或者试卷考试来考核学生的成绩,考核方式具有单一性,未能体现出整个教学的过程性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全面性。
建议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不仅在期末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均做考核。具体成绩考核方式为:学生总成绩=出勤成绩(10%)+平时成绩(30%)+期末上机考试(30%)+期末试卷考试(30%)。高职院校的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和自我约束性较弱,有些学生更是重专业课轻公共课。出勤成绩占10%的比例,从一定程度上能够督促学生上课,减轻学生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保证一定的课堂出勤率。平时成绩占30%的考核,能从学生得分上反映出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学习情况以及完成各个学习项目的效果与态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最后就是期末的上机实践和试卷考试各占30%。《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在期末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能单一的从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或者上机实践操作能力方面进行考核,要综合考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既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最终学以致用,运用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的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根基,该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的知识水平、每章节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计算机基础。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思路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论文10-10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10-12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思路论文10-09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分组教学的应用论文10-10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论文10-09
关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讨的论文10-12
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10-12
关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论文10-12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析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