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1】
[提要]目的:通过分析基底细胞癌(BCC)临床病理特点,提高BCC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研究西南医院皮肤科1990~2006年共203例BCC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BCC最好发的部位是鼻部和眼周,发病年龄高峰40~49岁,实体型BCC最常见,28.57%的病例临床上被误诊为色素痣、脂溢性角化、恶性黑素瘤等。
分析显示日光照射和组织损伤是BCC的重要诱因,而且BCC可发生在色素痣的基础上。
结论:由于BCC与一些临床碍容性皮肤肿瘤临床表现相似,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故建议及时作病理检查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键字]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上皮瘤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flrcinoma,BCC)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蚀性溃疡,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
基底细胞癌相对良性,病死率较低,但对人体的危害却不容忽视,而且其临床及病理表现呈多样性,易引起误诊和漏诊。
为此,我们收集我科1990~2006年有明确病理诊断和完整临床记录的基底细胞癌患者203例,通过分析总结,对BCC的临床病理特点、诱因进行探讨,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性别与年龄分布:男116例,女87例,男:女比为1.33:l,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年龄21~92岁,平均为49.82岁,其中20~29岁7例,30~39岁19例,40~49岁51例,50~59岁41例,60~69岁34例,70~79岁37例,80岁以上14例;发病高峰为40~69岁,共126例(62.07%)。
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8年,平均5.26年。
1.1.2 发病部位:头面部共175例(86.2%),其中头皮6例,额部11例,眶周42例,鼻翼47例,鼻唇沟8例,颊部24例,颧部5例,上唇11例,下颌部3例,眉部4例,耳廓2例,耳周围12例;躯干部共20例(9.85%),其中胸部6例(2例位于乳房),背部4例,腰部5例,耻骨部l例,肩部1例、外阴2例、腹股沟l例;四肢共8例(3.94%),其中大腿5例,小腿1例,上肢2例。
1.1.3 临床分型及自觉症状:除3例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所有病例均未见转移病灶。
肿瘤最小0.3cm×0.4cm,最大l0cm×6cm。
按皮肤损害分型:结节溃疡型86例,色素型91例,浅表型15例,硬斑病型8例,纤维上皮瘤型3例。
有56例主诉患部瘙痒,多为轻度,仅2例明显,15例诉轻度疼痛,其余无自觉不适。
1.1.4 发病前原有皮损:182例患者主诉肿瘤发生前无原有皮损及明确诱因,2例伴发于皮脂腺痣,11例有外伤史(于术、刺伤、烫伤、汽枪伤),8例在色素痣(其中4例有冷冻、化学腐蚀治疗及局部刺激史)的基础上发生,其中2例出生时色素痣即存在。
1.1.5 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临床诊断与病理报告均为BCC者145例(71.43%),与病理诊断不符的58例(28.57%),其中临床诊断为:色素痣13例(包括蓝痣2例),脂溢性角化13例,黑素瘤12例,鳞状细胞癌6例,血管瘤2例,表皮囊肿4例,角化棘皮瘤2例,皮肤结核、乳房Paget病、汗管角化症、扁平苔藓、Bowen病及湿疹各1例。
1.2 研究方法:回顾分析的病例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1990~2006年间病砰诊断明确的BCC病例,共203例。
整理原始资料,将患者的病理送检单各项临床内容归类,进行整理和统计。
参照有关专著重新阅片,并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组织病理变化
2.1.1 表皮:表皮角化过度15例,表皮角化不全13例,棘层肥厚80例,表皮萎缩变薄123例,基底层液化变性26例,炎性细胞浸润26例。
其中部分病例表现为肿瘤组织上方表皮萎缩变薄,而两侧棘层肥厚。
其中106例肿瘤组织与表皮相连,12例与毛囊相连。
2.1.2 真皮:203例真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组织细胞浸润,3l例有浆细胞浸润,17例有中性粒细胞浸润,132例真皮乳头及浅层血管增生扩张。
165例(80.3%)在瘤细胞团及其周围间质中见到多少不等的色素颗粒。
其中26例有大量色素。
2.2.3 肿瘤组织:典型的肿瘤细胞类似基底细胞,瘤细胞在周边排列成栅栏状。
在203例病理标奉中,细胞分裂像明显增多的有23例(11.33%),其中5例出现异常核分裂像。
在201例(99.01%)病理标本中可见剑肿瘤细胞与周围间质之间的裂隙。
2.1.4 病理分型:本组203例BCC中,实体型93例,色素型26例,浅表型15例,硬化型15例,囊肿型22例,角化型6例,腺样型17例,纤维上皮瘤型9例。
2.2 不同病理型的皮损分布部位:仅发现浅表型及纤维上皮瘤型更多见于躯干、四肢,其他类型的BCC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3 讨论
关于BCC来源说法不一,最初认为来自表皮基底细胞,但Lever提出BCC不是来自表皮基底细胞,而是来自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电镜观察发现瘤细胞核较大,桥粒发育较差,张力原纤维很少,显示与正常皮肤基底细胞不同,而与未分化的毛母质细胞或胚胎表皮细胞,特别是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相似,因此多数学者支持后一说法。
BCC几乎完全见于有毛皮肤,特别是面部,除痣样基底细胞上皮瘤外,鲜见于掌跖部。
本组203例患者,皮损绝大多数见于头面部,提示紫外线是BCC的重要诱因,可能与紫外线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DNA损伤和激活皮肤抑制性T淋巴细胞有关。
但是本组病例11个唇部发病的均位于上唇,而且面部最好发的部位为鼻翼和眶周,这些不能完全用紫外线照射解释,是否与这些部位皮肤结构不同有关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一般认为BCC的好发年龄为老年人,余桂林等…认为我国的发病年龄比国外早10年,60~69岁为发病高峰。
但本组资料40~49岁即进入发病高峰,其余依次为50~59岁和60~69岁。
70岁以后病例减少,可能与此年龄段人口基数小有关。
本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比以往国内报道早10年。
BCC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增高的机理可能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及总的日光照射时间增多的结果。
BCC的皮损表现多样化,所以临床分型也不一致。
目前公认的是Lever的分型标准,即将其分为五型:①结节溃疡型;②色素型;③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④浅表型;⑤纤维上皮瘤型。
本组病例结节溃疡型及色素型最常见。
国外报道多发或既往有BCC病史的病例占13%~45%,但本组病例仅3例BCC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
BCC一般自觉症状轻微,本组病例出现瘙痒或疼痛的71例主要为轻度,只有2
例有较明显的瘙痒。
另外有8例从色素痣转变而来,其中2例色素痣出生时即有,4例近几年经化学腐蚀、冷冻治疗及局部刺激后才增大破溃演变为BCC,提示基底细胞癌不仅发生于皮肤纤维瘤、皮脂腺痣及线状表皮痣,还可发生在色素痣的基础上,局部的化学、物理刺激可能是重要的诱因。
203例患者中有58例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尽管较以往报道的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但误诊率仍达28.57%。
其中误诊最多的是色素型和浅表型BCC。
由于色素型BCC呈黑色或蓝黑色,其中有38例被临床误诊为色素痣、脂溢性角化或恶性黑素细胞瘤。
浅表型BCC相对少见,主要表现为红斑或脱屑性斑片,15例浅表型BCC有9例位于躯干、四肢这些BCC“非好发部位”,其中临床诊断分别5例误诊为乳房Paget病、汗管角化症、扁平苔藓、Bowen病及湿疹。
由于肿瘤临床表现的多样化,因此对长在头面部的不十分确定的色素痣样、血管瘤样肿物以及躯下四肢的无明显自觉症状、持续存在、缓慢增大的浸润性斑片应想到BCC的可能性,尽早切除后作病理检查,这些误诊的疾病虽然在临床形态上与BCC相似,但从组织病理上容易鉴别。
本组病例组织分型以结节型和色素型为多,肿瘤由基底样细胞组成,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团外周均可见基底样细胞呈栅栏样排列,99%以上肿瘤周围出现收缩裂隙,与以往的报道结果相似。
故认为这两点足区别其他良恶性基底样细胞肿瘤的重要特征性变化,可有助于与其他肿瘤如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等区分。
本组病例中有23例(11.33%)出现核分裂像增多,仅5例出现异常核分裂像,这与孙建方等观察到的核分裂像高达60%不同。
本病组织学具有特征性,多数可明确诊断,但应与以下肿瘤相鉴别:①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瘤细胞呈嗜碱性,且细胞间桥少,无角化,但大都不典型,且核分裂像更常见,癌巢周围无裂隙,无栅栏状排列;②毛发上皮瘤:对称,瘤细胞呈筛状,一般不与表皮相连,很少坏死,裂隙位于瘤间质内,常见角质囊肿、毛球和毛乳头,炎细胞浸润少见;③恶性黑素瘤:色素型BCC肿瘤细胞内可有大量色素颗粒,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
但恶性黑素瘤细胞形态与BCC不同,且周围无栅栏状排列,瘤细胞异形性较大,不仅向下侵犯,还向表皮方向侵犯。
本组病例虽未进行临床追踪,但从病史上分析,最长病程达25年,平均病程6年以上,最大皮损l0cm×6cm,均未见转移,说明BCC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BCC不易转移的机理不明,可能是由肿瘤细胞的间质依赖性决定的。
尽管如此,肿瘤组织可向周围或深部不断侵袭,严重者破坏局部软组织和骨骼,造成毁形,而且Kikuchi等认为随着肿瘤增大及复发,其恶性程度不断增高,最终可引起转移,一旦转移平均生存期仅有8个月。
因此不能完全认为BCC是低度恶性,放松警惕,一经诊断明确应积极治疗,应首选手术切除,力求彻底,减少复发,其中以Mohs手术复发率最低,对直径>2cm较深及复发性肿瘤不宜采用冷冻、激光、电干燥法治疗。
对老年人不愿手术者,可采用放射治疗,但不适用于硬斑样或纤维化型以及复发患者,因对放射线不敏感,对浅表型基底细胞癌亦可选用5%咪喹莫特乳膏外用治疗,而且5-氨基酮戊酸局部给药结合可见光辐照进行光动力治疗BCC安全、有效,另外,基因治疗为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手段。
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2】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方法 整群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 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部7例,占9.4%,鼻翼部19例,占25.6%,上唇部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
镜下可见瘤细胞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不一,排列密集紊乱,胞浆少淡染,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
结论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病理诊断;预后
基底细胞癌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由于发生在面部,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部位常为鼻部和眼睑,其次是面颊部[1]。
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可伴局部破坏,但很少发生转移[2]。
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易发生破溃,然后慢慢的向深部组织侵犯,通常会转移到肺、淋巴结、肝、脾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因此,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基底细胞癌的关键。
为了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选取该院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3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0.3±2.4)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病程(14.7±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按照病理科标本取材[4],标本全经过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切片,然后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7例,占9.4%,鼻翼19例,占25.6%,上唇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
见图1。
3 讨论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1927年由Jacoh[5]首先发现报告。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面色较淡的人及头面等曝光部位,有资料说明[6]长期日晒与该病的发病密切有关。
日光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是引起基底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X线照射、烧伤和慢性炎症。
基底细胞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病变的类型、大小、部位和损害的大小和深度,以及是否进行及时的治疗。
基底细胞癌不易转移的机理不明,有报道[7]说可能由肿瘤细胞的间质依赖性决定的。
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是治疗基底细胞癌的首选方法。
面部基底细胞癌的共同特点是有小珍珠状结节融合损害形成。
病变初期为蜡样结节,常为单个,结节表面可以见到扩张的毛细血管,中心伴有棕色结痂,但无疼痛或压痛。
镜下可见瘤细胞核较大,胞浆较少,染色嗜碱性,与正常皮肤基底细胞不同,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
在病理上需与睑板腺囊肿相鉴别,睑板腺囊肿镜下可见薄层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囊壁样结构,部分内衬鳞状上皮、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或扁平上皮,细胞排列规则,囊内可见大量均质红染无结构物。
从该研究发现,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 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7例,占9.4%,鼻翼19例,占25.6%,上唇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与有关报道相似[8]。
该研究认为,病理检查对基底细胞癌的正确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底细胞癌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病较男性高,对于此种情况预防措施要做到位,减少日晒,特别是青少年,改变人们对日光曝晒和晒黑的态度,改变生活方式,有效预防紫外线诱导基底细胞癌的发生。
近年来对于基底细胞癌采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它可以有效的切除瘤细胞,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害,预后较好,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Huang YS,Chen XX,Yang SX.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skin malignancies and premalignancies: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420 cases from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2013,28(9):4-9.
[2] 王瑜,郭鹏,刘清松,等.前列腺基底细胞癌5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4,20(2):143-144.
[3] Fartasch M,Diepgen TL,Schmitt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ccupational sun exposure and non-melanoma skin cancer:clinical basics,epidemiology,occupational disease evaluation,and prevention[J].Dtsch Arztebl Int,2012,43(5):715-720.
[4] 刘梅,朱红,尹新江,等.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856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12):264-265.
[5] 焦亚宁,葛新红,董灵娣,等.宁夏地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及黑素瘤1792例回顾性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2):347-348.
[6] 藏素红,张静,石怀银,等.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和基底细胞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10):1434-1436.
[7] 陈自学,周美杉,涂平,等.418例基底细胞癌病例临床病理特点回顾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2):290-291.
[8] 黄胜,何伟,任永丰,等.眼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9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6):532-533.
【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相关文章:
颊部鳞状细胞癌切除术的护理10-05
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论文09-15
喉癌下咽癌复发临床分析医学基础毕业论文10-08
白细胞滤器研究下的临床医学论文10-08
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论文10-08
观察临床医学的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的论文10-08
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论文10-08
关于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分析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