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

古代说话礼仪

时间:2022-10-01 01:46:48 礼仪 我要投稿

古代说话礼仪

  说话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古人对此有深刻认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明了言语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应该说,语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人说话非常注重场合,在什么场合就有什么样的说话方式,《论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意思就是孔子在自己的乡里,容貌非常温恭谦逊,好像不能说话的一般;他在宗庙朝廷的时候,说话就非常清楚明白,同时也非常谨慎。

  这是《论语•乡党篇》中第一句话,整个《乡党篇》都是讲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等基本礼仪,包括说话、吃饭、走路、穿衣、坐位、坐车等等。

  也许是在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切基本行为规范都要重新建立起来,所以《论语》中要用一个整篇幅来专门讲这些细小的生活礼仪问题,这也说明日常生活礼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再回到《乡党篇》第一句话中来,这里开篇就讲到说话问题,可见对说话问题是高度重视的,至于如何说话,首先强调的就是要注意场合,在乡党就要恂恂如也,不能以为自己读过几年书就自以为是、高谈阔论,就像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而朝廷是决策国家大事地方,就要便便言,说得有理有据、从容不迫,切不可胡言乱语。

  关于如何说话,《乡党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意思就是上车时,必正立着,两手拿着绳子才上去;在车上,不回头看,不高声说话,不举起两手指指点点。

  我感觉这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坐车的文明礼仪规范。

  今天我们大力宣传文明行为举止,其中一个就是要求大家不要在地铁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我觉得孔子所说的“不疾言”对我们应该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古人说话非常注重“分寸”,强调要说得恰如其分。

  《论语•季氏篇》中有这样的句子,“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噪;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我在进入而立之年以后,细细品味孔子这句话,真是感觉说得太有道理了。

  这句话意思就是侍奉君子,易犯三种过失,没有问到他就抢着发言,这是浮躁;问到他的时候又不说,这是心中有所隐匿;不看对方颜色便轻率发言,这就好像盲人一样。

  我理解,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不该你发言时,就要如铁公鸡拔毛、一言不发;该你发言时,就要声音洪亮、底气充足,大胆说、勇敢说,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尽情亮出来。

  我发现,有很多青年朋友初入职场时,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不该他说话时话特别多,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叽里呱啦;让他发言时,缩头缩脑、畏畏葸葸、吞吞吐吐,说话漫无边际、言不及义。

  所以,孔子又说“可与言之而不与言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意思也是当说就说、不当说就坚决不说,讲得都是同一个道理。

  古人说话非常注重谦敬有礼、称人所长,有很多谦称和敬语。

  比如说称呼自己,就叫“鄙人、卑职、愚生、不肖、不才、晚生、小生、在下”等等;敬称别人时,通常用子、令、尊、贤等用语,“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德行的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老子、朱子等,能够称得上“子”的绝对是了不起的大家,春秋战国之后的数千年间,能够以“子”相称的,也只有朱熹了,现代社会再要出一个能够以“子”相称的大家,估计还要等待漫长时间;“令”是善与美的意思,一般对人表示恭敬之心,如令堂、令尊、令郎、令侄等;“尊”是常用敬称,如尊祖、尊夫人;“贤”边上德才之能,如贤弟、贤妹等等。

  之所以要用很多谦称和敬语,关键是内心要与人为善,心中存有仁爱之心,对人总是有善意的理解,这样说出来的话就是良言善语,正如孔子所说“有德者必有言”,所以古人说“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说话时尽量不说刻薄、挖苦甚至伤害人的话,因为“誉人而人亦誉之,则是自誉也,毁人而人亦毁之,则是自毁也”,所以说一言之善、贵于千金。

  正如微信上有一篇转发很多的关于文化的四句话,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四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古人提倡谦称和敬语,我想可能也是这个道理。

  也许这也是孔子把说话放在非常重要位置原因所在。

  “礼仪说”之四——古代传统礼仪

  “九宾之礼”

  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

  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卿、大夫、士三等,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

  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

  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

  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

  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

  “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

  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

  ⑵“顿首”:即叩首、叩头。

  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

  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

  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

  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

  “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

  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袒臂礼”

  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

  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

  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借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

  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虚左礼”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

  ”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

  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

  常谦称“虚左以待”。

  “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中国古代礼仪“五礼”之说

  壹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三类,通过燃烧柴薪的方式,使烟气上闻于天神。

  但陈放在柴薪之上的祭品,依神的尊卑而有差别。

  贰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

  "嘉礼是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脤膰、贺庆之礼的总称。

  嘉礼是按照人心之所善者制定的礼仪,故称嘉礼。

  叁宾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

  "在宗法社会中,天子与诸侯之间为了彼此亲附,需要有定期的礼节性会见。

  宾礼就是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

  诸侯按照季节顺序觐见天子,而诸侯之间,也要定期相聘问。

  肆军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的军礼,包括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五种。

  分别是指天子亲自出征的礼仪、征兵分摊军赋的礼仪、诸侯参加田猎的礼仪、营造堤防而役使民众的礼仪、诸侯征讨后划定疆界和聚合人民的礼仪。

  伍凶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凶礼是指救患分灾的礼仪,包括荒礼和丧礼两大类。

  丧礼在礼仪中产生最早。

  于死者是安抚其灵魂,于生者则是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古代说话礼仪】相关文章:

古代说话礼仪知识大全10-26

说话的礼仪10-26

古代餐桌礼仪09-22

古代饮食礼仪12-13

古代礼仪知识12-12

说话的礼仪与技巧10-26

说话礼仪宣传10-26

中国说话礼仪10-26

古代的餐桌礼仪汇集10-05

古代礼仪知识大全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