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作文

大学生的励志文章

时间:2022-10-26 06:17:10 励志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大学生的励志文章

  大学您是否常常感到迷茫,那么下面小编推荐几篇励志文章给读者们欣赏。

关于大学生的励志文章

关于大学生的励志文章一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上周末,我跟朋友去了一趟朝阳公园,站在公园门口,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部动画《李献计历险记》。

  时隔多年,我依旧认为这是我心中最好的国产动画。

  主角李献计因为失恋患上了 “差时症”,他不顾一切地想要打穿一款游戏,因为据说这款游戏可以帮他回到过去,回到他跟女朋友王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起初,我对剧中的 “差时症” 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会让人把一段短暂的时间漫长化,把一段极长的时间短暂化。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李献计要寻找的,不只是王倩,或者说王倩并不仅仅指的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对青春的执念。

  结尾处,李献计终于见到了王倩,但是时间已经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他老了。

  见到王倩时,就像瞬间经历了整个人生,心里很平静。

  随着年岁增长,我才慢慢理解了李献计彻底的平静下流露出的彻底的哀伤。

  也逐渐明白了,差时症其实是一种我们都曾体会过的心理状态。

  生物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负责作息和饮食规律,如果被打乱,通常都会自然调整,俗称 “倒时差”。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大多也与此相关。

  我们对时间会有不同的感受,目前来说大致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随着年纪的增长,生物钟会逐渐放缓。

  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年轻人和老年人分成两组,分别闭上眼默数一分钟,结果是年轻人基本都在六十秒左右,而老年组却普遍比较慢,大约八十多秒。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年纪大了,认知时钟就会放缓,以至于会觉得时光飞逝。

  但是这种说法不太站得住脚,因为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其实是不变的。

  第二种认为:同样的时间,在不同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不一样。

  比如,一年的时间对于五岁的孩子来说相当于生命的五分之一,对于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是二十分之一,对于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只不过是八十分之一。

  这种观点的立足点在于 “我们会通过对数的方式感知世界”,对世界的认识越多,就越觉得时间过得快。

  同时,这种认知并不仅限于时间,对人的判断也是适用的。

  有这样一道题:

  一个人拥有 100 万,只愿意给你 1 万;另一个只有 1 万,却愿意给你 1 万,你会选哪一个?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后者才是真正疼你的人,这种说法背后的依据也是 “对数感知”。

  同样是 1 万,比例不同,体现出的价值就不一样。

  一年的时间其实没有变化,参照物变了,感受也就跟着变了。

  小学的时候,哪怕只是课间十分钟,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乐趣。

  但是,长大之后,喝杯咖啡,刷刷微博,明明什么也没做,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这个观点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第三种认为:新鲜的刺激会让大脑觉得时间过得更慢。

  第一次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大脑需要接收新的内容,我们就会觉得时间特别长。

  可是遇到熟悉的东西,大脑就会调用过去储存的内容,不会再重新处理,就觉得时间特别快。

  比方说上课的时候,如果都是能听懂的内容,就会觉得那节课过得很快。

  要是很多东西都不理解,就会觉得很无聊,很漫长。

  小时候我们知道的不多,每天接触的多是新的东西,就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像是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吃饭、第一次去游乐园、第一次交朋友、第一次接吻等,这些经历都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习惯,日子差不多都一个样,生活也成了熟悉的流水线。

  千篇一律之下,当然觉得白驹过隙。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子洒了进来,从桌边爬上屏幕,我看着其中映出的自己,终于意识到 —— 美好的一天又结束了。

  不知怎的,心里忽然有些酸涩,我猜是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

  随手翻了翻日历,我被吓了一跳。

  一转眼,原来好多事都已过去很久了。

  2010 年上海世博会,过去 7 年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过去 9 年了;

  2002 年的非典,已经过去 15 年了。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 “非典” 时期,每天都要量体温向老师报告的情景。

  不知什么时候起,时间好像走得越来越快,明明昨天还坐在教室里,今天突然就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有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奇怪的是,谁都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

  只能说,“一转眼” 真是个可怕的词。

  我隐约觉得,真正让时间变快的是世界的纷繁和内心的焦虑,是我们为了赶上旁人而加快的脚步,以及每日忙碌、疲于奔命的身影。

  时代发展得太快,我们想做的又太多,时间就变得不够用了。

  打个比方,如果一天只做一件事,你也许会觉得时间非常充足。

  但是如果让你一天做成百上千件事,你肯定会觉得时间飞速流逝,同时还会特别焦虑。

  工作之后,生活很容易简单地重复,重复的次数多了,时间就会在重复中流失。

  常听到有人说要管理时间,可是仔细想想,时间真的能够被管理吗?甚至于当我们想着管理时间的时候,时间就已经在流逝了。

  如果我们想让时间变得久一些,就只能不断体验新的经历,读新的书,认识新的人,创造新的回忆。

  借用之前流行的说法,如果我们想要摆脱时间的困境,就必须远离舒适区,接触新的东西。

  当然了,摆脱舒适区的方法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想要离开舒适区的意识和决心。

  换一个角度来想,我们感受到时间流逝,大多是在这几种情况:

  考前发现还有很多知识点没复习;

  马上毕业却发现没学到什么东西;

  到了月底才发现自己没什么业绩;

  老同学功成名就,而自己却原地踏步;

  回家探亲却无意间瞥见爸妈头上满布银丝。

  其实,感觉时间越来越快是因为我们虚度了时光,也是对过去碌碌无为的惋惜。

  曾经,我们盼望过年,因为会有很多开心的事,还可以拿到压岁钱。

  但是渐渐地,我们开始害怕过年,因为除了年龄增长,我们还看到身边的人逐渐老去。

  我们从没想过,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还没有好好享受生活;还没有仔细体验人生;还没有认真欣赏风景;还没有……

  几年前踏上火车那一刻都还没有意识到,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故乡却已成他乡异乡人的感慨。

  有时候想想,不是时间过得快,是因为时间对你越来越重要,你开始意识到,这些年,除了年龄的增长,父母逐渐老去,而你还是一无所有。

  你是否,会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为了成为明天更美好的自己,今天的你需要很努力。

  最后,用余世存老师的话作结: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略备薄酒一杯,劝君但行前路,莫问前程。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关于大学生的励志文章二

  本科出身是否决定一切

  最近毕业季快要到了,很多同学都在找工作。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你们必然会遇到很多苦恼,尤其是关于学历的,比如说,很多人会相信一种特别的理论,也就是所谓的“本科出生论”,或者“第一学历论”。

  “本科出身论”指的是,现在招聘不看人的当前层次、而把注意力和评价标准放在“第一学历”上的问题。

  根据网络上的描述,尤其是精英云集的著名论坛知乎,本科出身论的表现包括并不限于:

  比如说,有些公司招聘只要求某一类名校的本科,即便你是这个名校的研究生,但如果本科是普通院校的,他们也不会要。

  再比如说,很多高校招聘教师,如果应聘者大学时代上的不是重点,即使你现在是北大清华,乃至海外名校的博士,也会被拒绝;少数学校招聘教师要求你大学、硕士、博士三个阶段上的都是名校。

  另外,不少学校在研究生复试中,也有已公开化的潜规则:考生大学时代上的是普通高校,就是优先淘汰的对象;以大专学历考研者,更是首当其冲。

  哪怕你初试成绩再高、复试表现再好,都照刷不误。

  还有,许多企业招人的时候,就算你是北大研究生,第一学历是三本,也会对你说抱歉。

  更过分的是,有很多企业明确公开表明,只招收某一类学生,如果你不是这一类学校本科毕业的,即便你是211,985,他们也不会要你。

  以上是网络精英的看法,尤其是,著名精英论坛知乎上的,键盘精英们的主流意见,下面,作为一个曾经做过猎头,为各大企业做过招聘,也为我自己招过下属,现在是一个拥有人权,财权,事权的黑心小老板,我来说一说,我自己的看法,可能和大学没毕业,或者刚毕业没几年的网络精英们的看法,不太一样。

  首先辟几个谣:

  谣言一:“清华大学在零几年的时候,颁布了新规定,一切二本三本的学生不允许考清华的研究生。

  ”

  事实上,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所有大学研究生,都是基于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的,从未发布过,不招收某种特定群体的规定。

  不管是明规则还是潜规则,都不会有任何一所大学,敢公开这种明晃晃的,学历歧视的规定,否则不要说外界,光是清华本校的学生,都会把母校骂出翔。

  我身边的朋友,就有好几个从二本院校考上清华北大的,他们的学业和技术水平都很棒,毕业后的发展也都很好,如果网络精英们说的是真的,那么请问,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二三本院校学生,考上名校研究生的事迹。

  综上,学校并没有区别对待,具体到某个系,也是严格按照笔试,面试进行打分录取。

  那么,本科的好处到底在什么地方?好处不在于暗箱操作,而在于保研名额,不需要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累死累活地抢夺少数几个录取名额,有很大的机会直接保送。

  谣言二“找工作的时候,企业非常重视本科学历,即便你是名校的研究生,但本科一般他们也不会要”。

  这个说法纯粹是扯蛋,完全是妖言惑众,无知者无畏。

  网易算是一家好公司吧,为啥我还是能见到,为数不少的本科非名校的员工。

  你说企业非常重视本科学历,请问是什么样的企业?是所有这样的企业都重视吗?这样的企业大概有多大?属于什么行业。

  你去问这些具体的问题,这些混蛋们就一问三不知了。

  这类谣言最有杀伤力的,就是“模糊性描述”,他们无法清楚地说出,职场的具体情况,因此,只能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把小概率事件无限扩大到全部整体,说成是普遍存在,这样就让人辩无可辩,完全不讲究任何逻辑和道理,让人十分恶心。

  以上的谣言是,知乎精英所生活的世界,下面,我们来看看,普通人生活的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1,学历关键词筛选系统确实存在。

  很多大企业在做校招的时候,他们内部的企业投递系统,都有学历关键词检测,非目标学校的人投递,进不了面试。

  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进行学历歧视,而是因为好的企业投递人数,实在是太多了,跟绝大部分人所想像的,那种伯乐相马式的浪漫传奇完全不同,企业招聘是一个耗时耗力,成本巨大的工作,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使用学历关键词进行初筛,是非常常见并且合理的。

  但是,绝大部分公司并不会卡死本科学历。

  2,公司招聘渠道多种多样,校招,网申只是其中一种

  绝大部分人一说找工作,他们的自然条件反射就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很少有人会认为,已经在职的白领和经理人,也需要找工作。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对社招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校招都不是最重要的,社招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只有社招才能带来熟练员工,才能飞快上手,立刻就好用,任何一家公司,其实本质上,都更愿意去招有经验的人,而校招只能去找一张白纸的大学生,还得用心用力地去培训,培训好了,还担心TA会跳槽。

  社招和校招不是一个逻辑,校招很多看的就是,学历和学生活动,但校招失败,并不代表世界末日和彻底完蛋。

  社招看的是,人脉关系内推,业绩,经验和能力展示。

  所以校招没能进好公司的同学,仍然有可能在一年或者两年后的社招,扳回一局。

  3,找工作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很多知乎的小朋友,出门去参加校招,或者进行网申,最后发现到处都要求学历,处处都受限,于是赶紧回知乎,叫苦一番,作为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失败者,告诉大家,考不到好学校,你一辈子就全完蛋了。

  但是,这些人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学校不好,而在于其他因素。

  什么叫其他因素,我来举个例子,比如,同一个学校去应聘同一家公司,为什么有的人能拿到Offer,有的人连简历都通不过;同一个学校,有的同学能拿到名企的Offer,有的同学连工作都找不到,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其他因素。

  找工作的渠道也是分很多种类的,即便是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也不单单只有网申,校招,群面这些渠道。

  什么叫很多其他渠道,我举个例子:众所周知,我在知乎被很多精英们痛骂,造谣和污蔑,这些精英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生,点开他们的主页,你会发现,绝大部分人都在发愁,未来毕业的工作和生计在哪里。

  而与此同时,有些小朋友并不会骂我,反而积极地给我留言,问我需不需要助理和文字编辑,即便免费,也想跟我实习,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首先,我开不出高工资,其次,我觉得在我这里,工作资历也拿不出手,但是他们真的非常热情,而我又确实非常需要人帮忙,我便满心愧疚的接受帮助,有不少人还是异地的网络兼职。

  后来,工作时间久了,我问其中一个小姑娘,为啥一定要跟我实习,我感觉我这里,实在是没什么可值得称道的地方,她说:“奶爸,这点你就想错了,不管怎么样,你也是公众号大号,

我现在跟你实习,意味着我就已经正式进入了,网络新媒体这个行业,以后你的号和你的公司,只会越做越大,到时候必然会有新的需求,哪怕没有需求,我也有了,一份在新媒体行业的正式工作经验,可以去应聘很多网络新媒体大公司,

比如搜狐,网易,腾讯,虎嗅,36氪等等,而且,我有这份资历,以后说不定,还能去应聘咪蒙那种月薪5W的助理职位。

  对我来讲,有没有高薪,能不能留下来,都不重要,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入行的机会。

  听了这番话,我自己都感慨万千,同样是大学生,同样是整天逛互联网,有的人整天当喷子,骂骂这个营销号,骂骂那个狗大V,而有的人,已经敏锐的意识到,这个行业的迅猛发展,并且积极为自己寻找入行机会了。

  所以你看,即便是在校大学生找工作的渠道,其实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意识的找实习,积累资历,通过社交媒体,拓展人脉,通过实习机会,多交朋友,都能大大地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并且得到很多的企业内推机会。

  那么企业内推真的有可能抵消学历的不良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

  以我个人的亲身经验来说,在网易的时候,我作为甲方,如果有朋友或者前辈,给我推荐一个知根知底的人,那么即便学历不太好,只要资历和能力足够,我都一定会要,而不愿意去网上招聘陌生人。

  还记得上面的那句话吗,企业招聘并不是伯乐相马的浪漫传奇,更没有半仙看相的神奇莫测,它就是个耗时耗力,成本巨大的杂事琐事,基本上如果有合适的人推荐,大家都更倾向于让他立刻到岗,而不是到网上公开招聘。

  所以,为什么有很多人明明学历已经很好,还是找不到工作,或者出去找工作处处碰壁,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在大学的时候就没有,有意识地出去实习,积累资历,发展人脉,导致自己各方面的资源都非常少,所以毕业时候,只能单纯依靠校招,无法运用多个渠道和工具,建设自己的事业。

  4,社会是多元的

  整个社会,并不是winner takes all的模式,跟学校里流行的法则,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在学校里,分数就是一切,只有考第一才有意义,一旦得到第二,那么和最后面的,就没有任何区别。

  但社会不一样,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多元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能力拿走一切,赚到市场上所有的钱,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在学校里,那种考第一,就能得到一切荣誉的情况。

  简单的,拿手机行业举例,苹果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按照学校里通行的逻辑,只有做成苹果才有意义,别的人再去做手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但现实是,手机市场不仅有苹果,还有三星,还有华为,还有小米,还有OPPO,还有VIVO,任何一家都赚得盆满钵满,创始人都登上了福布斯排行榜。

  所以同理,从招聘角度上来说,有的公司非常看重学历,有的公司不看重学历,有的公司校招和社招都很看重学历,而有的公司只有校招看重学历,社招会放宽很多需求。

  目前来说,这一套人才筛选系统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学历关键词检测,以最高的效率,找到满足商业发展的人才,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社招,猎头,内推等手段,筛出很多当年的漏网之鱼。

  所以,已经找到好工作的同学,不代表这样就上了保险,以后就高枕无忧了。

  没有找到好工作的同学,也不代表就彻底完蛋了,你们的重点就是如何成为漏网之鱼,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和别人相比,而要和过去的自己相比,慢慢利用工作和资源积累,在未来,还是能够自我升级,得到和名校学生一样的平台资源。

  在改革开放已经快40年的今天,社会的变化越加迅速,社会的构成也越加复杂,在这样多元化的社会浪潮之下,传统保守的“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早就已经远远落后了,一次失败就导致人生彻底无望,这种案例以后只会越来越少。

  至于说,知乎的求职版块,一旦涉及到学历讨论,都透露着一股浓浓的恐怖主义,即上不了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继而你的一生就全完蛋了。

  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就让他们先完蛋好了。

  关于大学生的励志文章三

  大学:走自己的路,也别忘了看看别人走过的路

  不知不觉间,一年一度的春招已经吹响了号角,各大公司已经陆续放出了春招信息和网申入口(简书也开始啦哈哈),甚至各种2018届毕业生的暑期实习计划也悄然开始报名了。

  你是不是正在忙着修改简历?又或者在繁多的招聘信息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也或许正处于考研or就业的迷茫中……其实你不妨在这个时候抽出一点时间和我一起看看别人曾走过的路。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榜样的经历,这些事情全部都在真实地发生着,相信你和我一样也能从中有所收获。

  A本科就读于某985非211院校主修金融,他给自己的目标很明确——华尔街的投行。

  而想要申请到好的项目需要很强的数学建模背景,因此他在大三时辅修了数学专业。

  整整两年,不仅要读繁琐的金融学理论,还有更繁重的数学编程,度过了无数个如高考的日日夜夜。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哥大的offer如期而至。

  研一开始不停地投简历,一次次被拒绝后终于得到了第一份实习。

  做到了第四份实习,他终于得到了老板的肯定,在华尔街工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B就读于某二线城市双非语言类大学的经管专业,而他的梦想是进入世界500强。

  听起来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单单看他的背景确实支撑不起这个梦想。

  背景不够那就只能拼经历了。

  校学生会主席、国际论坛志愿者、参加某500强企业主办的商业桃战赛、以及两份500强的实习经历让他在秋招中成功收获两份来自500强的0ffer。

  结果是好的,这中间有机遇和巧合,但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酸涩。

  实习多在北上广,往返在几座城市里,自己租房……要实现梦想可不是我这几句话那么简单。

  C的专业非常冷门,所以他只有两个选择,转行和专心做研究。

  大二时他的想法是深造读书,所以天天泡在实验室里,一整年下来发现研究并不适合自己,大三决定转行互联网,开始了较频繁的实习。

  第一份实习是一家初创O2O教育公司的运营,后边又先后在网易、腾讯和滴滴出行做过不同岗位的实习,同时他的专业成绩也保持在了前几名,这四份实习经历让他在校招中有足够的优势和别人竞争。

  D同样在一所双非二本院校,他可以说是学神级别的人物,大学前三年平均绩点全院第一,保研总评第一,各种奖学金拿到手软,毫无悬念地保研到了本专业全国前三的重点大学。

  这样的学霸我以为会是个书呆子,直到在现场听到他的分享会。

  除了学习,他也真的热爱科研,各种国家级的比赛成果让同专业的我汗颜。

  一个细节是,大一的期中考试他的成绩只有60几分,这为他敲醒了警钟,于是每个周末他都用至少一天时间来整理当周所学,从此走上学神之路。

  看完了上边几位前辈的经历,再看看自己的简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但是没关系,从这一刻起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就是一种进步,下一步就是缩小这个差距。

  毫无疑问,上边四位前辈至少在现阶段都是成功的,那么什么是成功?从这四段经历中不难看出,成功就是完成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贯穿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的。

  这个目标可能有些大,比如我的一个学机械的朋友说他的目标是“为了国家建设做贡献”(别笑,是真的!);这个目标可能有些遥不可及,比如B的目标是“进入世界500强”;这个目标可能很现实,比如我的目标是“毕业后薪资超过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值”。

  那么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当然是一步一步有针对性地为其努力。

  B为了进入世界500强公司为自己的实习设定了不同等级。

  第一级,世界500强专业对口。

  第二级,世界500强专业不对口。

  第三级,非世界500强专业对口。

  第四级,非世界500强专业不对口。

  C打算转行互联网,但专业不对口也缺少经验,所以第一份实习找的初创型公司,有了这份经历作为跳板,得到大公司机会的几率也就更大。

  同时他所选择的都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岗位来锻炼不同的能力。

  可是现在还没有目标怎么办?我的建议是选择一个你能够得到的小目标先去试错。

  C也是用了整整的一年的时间试错才发现自己不适合科研。

  你同样可以找一份实习或者项目先做着,去体验这个过程,试错也许找不到你喜欢什么,但一定能找到你不喜欢什么。

  杨绛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

  可对现在普通的我们而言,又有哪一条路真的是好走的呢?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是765万,电视上新闻又播了一句“今年就业形势是近20年来最严峻的一年”,一个公务员的位置几百人里选一个,考研大军里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就住在隔壁宿舍。

  你别无他法,只有比别人更强更努力,只是千万别自己感动了自己。

  你不坚持,总有人会坚持;你很努力,总有人会比你更努力。

  刘同说:“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

  “迷茫”成了经常出现在大学生身上的一个词,百度百科对它的解释是“没有方向感,前方道路虚无缥缈”。

  我反而开始觉得迷茫也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你对未来有追求,不满足于现状。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迷茫时该怎么做的回答,我觉得有一件事何时做都不会迟,迷茫时做更加有效,那就是向更优秀的同龄人学习,身边的也好,各种渠道了解的也好。

  他们走过的路未必完全正确,但总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相信我,仔细想想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你所收获的不只是成功学鸡汤,而是只属于你的思考,试着更深入些,一些你正经历的问题其实他们也曾遇到并且解决,你的问题是不是也有了些许方向呢?

【大学生的励志文章】相关文章:

励志文章10-26

励志的文章10-26

正能量文章励志文章10-26

励志文章短篇10-01

励志文章作文10-02

关于励志的文章10-05

经典优秀励志文章10-26

与励志相关的文章10-26

励志文章精选短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