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消费与生态论文
绿色消费、消费、生态消费有什么差别?来看看消费与生态论文
消费与生态论文
一、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及特点之考察
(一)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的性别特征
在本次调研中,男生有60人,女生有123人,分别占32.8%、67.2%。
被调查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过网络消费的经历,比率高达98.4%。
而从接触网络消费的时间上看,男生比女生更早,男生5年以上网龄的占13.3%,而女生只有5.7%。
这与男女生网络消费的类别也存在较大关系,男生多用于虚拟物品消费,如购买网络游戏中点卡、Q币等,而女生则多以网络实物消费为主。
从月平均消费而言,女生的月平均消费却比男生更高,300元以上的占25%,比男生高出7个百分点。
(二)艺术类学生比非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网龄更长,频次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类学生的网络消费比非艺术类学生的网龄更长,在3—5年的选项上高出5个百分比,这与艺术类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求新鲜感有很大的关系。
当问及每周上购物网站的频次时,艺术类学生也明显比非艺术类学生高,前者为41.5%,后者仅为17.2%。
并且有超过半数的艺术类学生认为网络消费已经是自己目前普通常用的消费模式了。
(三)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内容比非艺术类学生更多元化,更追求时尚性、个性化,更追求品牌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中实物消费占主要消费类别61%,虚拟物品消费占17%,服务消费占22%。
但艺术类学生和非艺术类学生相比,具体的实物消费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由于调研对象中有部分是服装专业的学生,因此艺术类学生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服装、配饰和电子产品。
而非艺术类学生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电子产品、生活用品、书籍。
从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艺术类学生更加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产品,特别是网上提供的一些完全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更深受他们的喜爱。
因此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自身价值的,这已成为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
其次他们的品牌意识也比非艺术类学生更强烈一些,他们关注各类时尚信息,对于各大品牌了如指掌。
因此可以说艺术类学生更是网络消费追新一组的典型代表。
(四)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比非艺术类学生认同度更高,并且有意向开网店或已经开网店的学生比率较高
从对网络消费的认同度来说,整个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消费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消费安全、操作简单、商品丰富、价格便宜这几方面,而相比较之下,艺术类学生在安全性、时尚性、商品丰富性上认同度更高些。
也正因为对网络消费有着较高的认同感,所以在问及“是否已开网店或有意向开网店的问题时,艺术类学生中有5%的学生已开网店,有34.2%的学生有意向开网店,其比率均高出非艺术类学生。
(五)艺术类学生偏向于感性消费,更在乎网络消费的情绪体验
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往往关系到消费的质量。
理性消费以性价比为标准,将商品的价格与自己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并作出理性的消费判断,然后决定消费行为。
而感性消费则是以商品的“情绪价值为标准,出于对心理满足感的追求而进行消费,没有明确的消费目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近80%的艺术类学生没有网络消费的计划,往往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想买就买。
这是很明显的感性消费的倾向,他们更追求网络消费带来的心理愉悦感。
从访谈中了解到,他们认为通过网上购买过程获得到大量信息或娱乐情报,结识新的朋友,既节省了体力,也节约了时间。
灵活的支付方式和快捷的送货上门服务,让他们体验到传统购物方式无法提供的乐趣。
在网上购物可以一个人自由选择而不受到商场销售人员的打扰,还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做产品,从而获得一种自由、被尊重的愉悦感。
总之,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具有普适性、超前性、个性化、多元化、情绪性等几大特点,由于这些特点,更加凸显出研究艺术
类学生网络消费的现实意义以及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良性发展的重要。
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总体上是健康稳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消费耗费时间长、存在一定的从众消费、消费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等等,这些
问题制约着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良性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网络消费耗费时间长
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即使不购物,也有上网浏览商品的习惯。
由此可见,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正在加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但仍有小部分同学对网络的使用时间过
长,必然会占用学习、人际交往等的时间,甚至迷恋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导致身体素质差、学业下降、身心疲惫、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
(二)网络消费存在一定的从众消费
调查显示,虽然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能理性地思考和行动。
但心理不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易受情绪和外界的干扰,冲动性和情绪性消费依然存在。
在特殊的环境下,易于感情冲动,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社会环境、消费群体成员、权威人物的影响,甚至存在着消费崇拜,跟随明星消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演变为畸形消费。
这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网络消费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风险性往往认识不足。
如有个别学生提交给网站的私人信息被非法利用,被诈骗、银行卡账户和密码被盗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网上交易也会经常发生纠纷。
如果所购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网站上宣传不符,但因为网上交易除了上网记录外,几乎没有其他有效的凭证,而目前网上交易的相
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此时消费者的权益未必能获得足够保障,这使得大学生利益受损后主动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的因素
生态消费是国际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分别有77%、82%、94%、67%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我国生态消费大众化虽已起步,但比例仍不足20%。
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念也很淡薄,其消费行为非生态化现象较为突出,高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以及一次性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显著特点。
为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消费的生态观实属必要。
那么,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理念形成呢?综合来说,主要有消费环境、消费心理以及消费教育等各种内在外在因素影响其形成。
具体来看:
(一)网络生态消费环境
所谓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
马克思说:“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
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当然还包括消费的文化环境和消费的制度环境。
网络生态消费环境自然也离不开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以及集体环境。
一般来讲,文化因素对网络生态消费行为影响极深,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俗以及道德规范等文化环境因素通过影响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家庭来影响到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其次,网络生态消费与他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受到周围相关群体的影响。
最后,网络生态消费与制度环境有密切联系,如经济制度、政治与法律制度、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等。
(二)网络生态消费心理
所谓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进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
大学生是网络消费主体,因此,大学生自身的性别、年龄、学历、家庭背景、专业背景以及生活地域等个人因素是支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最直
接因素,由于大学生存在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又较强等心理,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导致个体丧失自我。
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智慧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消费价值取向被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和非理性的盲目消费以及新潮、变异、个性化等现代消费价值取向所取代。
这样的网络生态消费心理就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消费行为。
(三)网络生态消费教育
消费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消费、怎样满足消费、如何实现可持续消费成为政府和国民关注的重大问题。
如何通过网络生态消费教育来促进消费者转变观念、建立文明消费方式,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当前网络生态消费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平时的日常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生态消费观的教育渗透不够,大学生对生态消费知识的了解甚少。
二是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深。
三是大学生生态消费主题活动频率低、层次浅、面不宽,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其触及的领域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
四是考评体系中缺乏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等重要指标的考量,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四、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为进一步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水平,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良性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正确的网络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观是倡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消费,拥有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的一种全新消费理念。
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
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注重自身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
注重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
注重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
同时要自觉学习一定的商品鉴别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财商。
(二)开展系统的网络生态消费教育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社团活动等形式,传授生态消费知识、消费伦理、生态伦理等内容,促进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有效形成,从而加强文明网络消费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和不文明的消费行为。
第一,端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导向,要用生态文化意识培养良好的机体,从文化的表层深入到深层文化的建设中去,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问题。
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消费的社会功能,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它作为虚拟交易工具的出现既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困扰的一面,要正确对待。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客观的网络消费观,通过对大学生的消费品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作用做出理性的判断,并能合理分析自己的支付能力,从而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消费。
第四,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法律和法制观念的教育,知法才能守法,并对行为产生约束。
第五,开展网络消费风险教育,通过知识讲座,利用校园传媒进行网络消费风险教育。
告诫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时务必看清产品的相关信息,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通过心理咨询、课外沟通等形式了解学生消费膨胀心理的原因,并加以正确引导。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消费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
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一,营造良好的网络消费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微信、QQ、校园网、广播、报刊等校园传媒工具立体、全方位地宣传生态消费观念和消费知识,
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消费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消费教育活动,如开展“网络消费利弊和“生态消费经验谈演讲比赛等,
大学生积极参与并自觉接受消费教育,形成浓厚的生态消费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营造良好的网络消费市场环境。
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市场的监管力度,提供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
政府必须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使网络信息消费规范化。
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以及各种微观政策来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
尤其是要加强对网络信息消费供给者和中介者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准入管理,确认市场主体资格的合法性,严格规定其经营范围、经营项目、
经营方式,对不遵守规定,触犯法律的要严厉打击予以及时清理。
消费与生态论文
一、生态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生态消费观可以塑造和谐人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生态消费观,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哲学观和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生态消费观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
集中反应,另一方面,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并在塑造和谐人格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生态消费观所倡导的适度、全面、绿色和可持续的消费,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关系,彰显的是如何处理诸多关系的
正确态度,这种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态文明理念是否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能够贯彻。
当然,不良的人格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障碍,更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阻力。
纵观人类对于自然界无情的掠夺和疯狂的践踏,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人对人(代内或代际)的剥削与掠夺进一步发展和升级的结果,体现的是不良人格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所以,进一步传播生态消费观,使其在塑造社会成员的和谐人格方面,在促进和谐人际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通过间接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消费观是构建“两型社会“的价值基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做好,要把构建“两型社会任务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两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其中,下大决心和大力气才能见到成效,如果没有正确和科学的消费观作为指导,没有正确的消费伦理,在实践中很难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当然,在生态保护原则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我们的生产、生活,并不是要求我们降低甚至是放弃生活的质量,而是要求我们的生产、生活必
须同自然环境相和谐,在环境和资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在生态平衡所要求的限度范围内,合理规划与安排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生态消费观是以保护环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提高的崇高的精神追求,放弃各种以享受性和挥霍性物质消费
为核心内容的消费价值理念,生态消费观提出的消费理念,是在自然资源、能源可承受基础上的消费,这对于构建“两型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对于地球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使得人类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也使得地球陷入生态灾难的窘境,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出现了挥霍浪费问题,地球的资源只能满足人的需求和消费,却无法满足人的欲求和浪费,这样的一种盲目的消费和无度
的浪费,在毁灭了地球的同时,其实也毁灭了人类自己。
在资源能源问题成为热点问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传统消费观导致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生活方式,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白色垃圾、沙尘暴、赤潮等原本只是一些环保主义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问题,现在均已成为老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问题。
如今,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悬挂在每个社会成员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如不妥善、及时地处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将毫无未来可言。
由此可见,以节约的方式进行生产,以环保的态度进行生活为特征的生态消费观的广泛传播和被接受被认可是我们构建“两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价值基础。
(三)生态消费观强调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推进美丽中国的构建
生态消费观是一种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价值理念,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同奢侈消费相区分的适度消费,突出展现的是满足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
适度消费也可以称之为合理消费,指的是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把消费水平控制在资源、环境、经济和技术等客观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的消费。
这种消费理念,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中心,倡导健康、理性、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消费,强调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到自身利益得到满足,
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不仅要考虑到代内人的利益,更要考虑到代际人的利益,反对以铺张浪费为特征的过度消费,
反对以满足虚荣心为特征的奢侈消费和超前消费,提倡适度、和谐的消费。
这一理念是对传统消费观和消费模式的扬弃,是对人类消费活动在更高层面上的理性规范,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更深刻的把握,更是生态消费观念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绿色消费,也被我们称之为可持续消费,是以适度节制消费为特征,以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目的,以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为理念的一种新型消费行为和消费过程。
绿色消费是生态消费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该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客观需求。
绿色消费,从狭义范围来看,特指的是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从广义视角来看,指的是一切无害于资源和环境的消费。
作为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绿色消费模式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可以称之为绿色消费,也就是狭义的绿色消费,只要是
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都可称之为绿色消费,例如我们自觉抵制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黑色产品而使用绿色产品的消费行为。
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循环消费,这种消费对丧失了实用价值的消费品进行循环再利用,以尽可能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侧重于消费品的反复利用,例如用洗完脸的水冲拖把,少消费甚至不消费一次性消费品等消费行为。
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低碳消费,低碳消费是绿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并逐渐达成一种互相适应的良
性发展状态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其侧重点则是在消费行为中尽量减少CO2和S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例如我们提倡选择低能耗的商品,倡导
公共机构的节能政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消费。
(四)生态消费观倡导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是指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相结合的一种可持续消费理念。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梦幻般的发展速度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正如我们看
到的,我们仅用30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成果,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逐渐出现的环境和资源
问题也在中国30年里集中的显现出来,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如今,中国人口达到了13亿,但主要资源(水、耕地、矿产资源等)人均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GDP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但单位GDP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
石油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后70%以上依赖进口。
我国南方水资源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中40%的水已经丧失实用功能。
我国的SO2排放量世界第一,CO2排放量世界第二。
进入21世纪以来,奢侈品消费在欧洲遭遇冬天的时候,却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抢滩登陆,到如今,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面对如此严酷的问题,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原有的传统消费观念树立与国情相适应的生态消费观,
则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
二、构建生态消费观的现实途径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消费观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构建原则,立足于世情、国情,从实际
出发,探索并构建有益于人类自身、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然发展的生态消费观。
(一)培育生态消费观的文化底蕴
要树立生态消费观,首先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让人民充分了解传统消费观所导致的各种危害性,进而从以自
我为中心转移到自觉控制自我的行为、合理节制自我的欲望,通过合理规划对自然的利用与开发,使自己的消费行为趋于理性,最终实现人的生态化。
加大宣传力度,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宣传文明的、健康的、新型的消费理念,如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广播、电视、报纸、网
络平台、社会公益宣传栏等,通过公益广告、记录纪实片、动画漫画等直观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各机构、各单位、政府各部
门也可以通过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理论探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和研究。
因此,倡导生态消费观,培育生态消费的文化底蕴,需要新闻媒体、教育部门、政府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形成合力,通过广泛的、系统
的和大众化的宣传教育,燃起人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高尚道德情操,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
性,进而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观,形成社会主流思潮,为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强化生态消费观的政策引导
生态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消费模式,离不开制度与政策的支撑。
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扶植与鼓励生态消费,为推广和普及生态消费理念提供可靠的保障与支撑。
一方面,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
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等多环节,鼓励绿色产业和相关链的
构建,制定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构筑绿色、生态产品的市场网络,以满足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对于生产节能、低耗、环
保产品的企业可适当地进行财政补贴,对于购买此类产品的消费者进行价格补贴,同时严控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低质量和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生产,改变企业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运作模式。
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有关的政策来规范、调节人们的消费行为,对个人的消费行为进行及时干预和科学引导,通过税收等相关政策
来限制和消除不合理的非生态消费,如通过征收奢侈品税来节制消费者的奢侈消费,通过制定相关金融政策来限制消费者的超前消
费,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产品生产与流通,减少消费者的过度消费等,培养起广大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观念,真正做到理性消费。
(三)加强生态消费观的科技基础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实现四个环节的生态化,使四个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形成
良性循环的生态化产业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和树立生态消费观的重要途径。
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在生产过程中,转变生产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夯实
科技基础,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鼓励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清洁产品和生态消费品。
在分配过程中,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型产品的合理分配,发挥新型产品的生态化价值,物尽其用。
在交换环节中,理清交换的中间环节,使交易的方式简单、透明、公开,尽量避免在交换过程中产品的再次污染。
在消费领域,则应提倡生态消费,侧重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侧重于消费品的循环再利用,不能用时尚的标准来决定商品的使用寿命,在
其使用价值没有被消耗殆尽时,其结构和功能没有被完全破坏时,就不应被舍弃。
(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观念和行为也必将对自然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消费观片面注重自身的发展和眼前利益的满足,片面的突出从自然界中的肆意索取,长期忽视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态危机。
严峻的现实不止一次地警示我们,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能随心所欲,需要按自然规律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不仅会破坏
生态系统,更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甚至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要变革这种落后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沿着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前行,就必须摒弃人类对自然的无度单
项索取,实施回归自然的生态消费,采取多种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应把生态保护作为常态化的政策加以实施,把生态利益作为人类整体利益的重要构成加以落实,把生态质量作为
人类消费活动的追求加以重视,把生态效益作为人类消费活动评判尺度加以评估。
也只有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转变传统消费观念,构建起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观是对传统消费模式所造成诸多问题的理性反思,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观,是对新型消费文明的积极构建。
生态消费观把适度、绿色和可持续的消费理念融入经济活动领域的各个环节,把人类的消费行为融入整个生态系统之中,体现了高层次
的精神文化内涵,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消费与生态论文】相关文章:
生态论文09-30
森林生态论文09-30
网络生态论文09-30
环境生态论文09-30
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的研究论文10-06
教育生态文明论文09-30
生态经济论文09-30
农村生态文化论文09-30
森林防火生态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