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网络生态论文
网络生态论文
一、关于人脉和人际关系的相关论述
人脉,顾名思义,即人际关系所组成的网络。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脉的解释为:“人各方面的社会关系。
有的学者根据人脉的来源或形成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关系从哪里获得,将人脉分为六类:血缘人脉、地缘人脉、学缘人脉、事缘人脉、客缘人脉、随缘人脉等。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关系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根据人际关系在满足人们需求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把人际关系简单地分为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
情感性关系主要满足人们在情感方面(如关爱、温暖、安全感和归属感等)的需求。
而工具性关系主要满足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是个人因某种需要或目的与不很关联的他人所建立的某种时效性关系。
无论是情感性关系,还是工具性关系,它们都是个人正常、健康、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另有学者认为,人际关系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权力依附型的人际关系,有人可以据此结成“权力网。
利益相关型的人际关系,有人可以据此结成“专业网。
情感交融型的人际关系,有人可以据此结成“人缘网。
前两种人际关系主要受理性逻辑支配,维系这两种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披着情感“外衣的权谋和利益。
最后一种人际关系主要受“情绪逻辑支配,维系这种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人格认同。
二、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认知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基于上述人际关系类型,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等情况,我们设计了与大学生相关的21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试图通过调查得出现代大学生心目中应该重视和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
考虑到当今社会中所谓的“拼爹观念盛行,我们在问卷中先预设了三个关于“拼爹的问题,用以考察大学生对该问题的相关态度。
经过前测和优化,人脉关系被调整为23种,每个问题设计了6个选项: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说不清。
最后收集了答卷大学生的个人相关信息,包括:性别、来源地、年级、是否做过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驻新乡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总体。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结合各自院校的特色选定了各具代表性的共40个专业,然后从每个专业中任意选择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平均每个专业分配25份问卷,要求按照男女生比例来发放。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3份。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对预设问题的调查结果解读
问题一:有人认为现在是个“拼爹时代,你认为?该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考察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的认识。
从结果来看,认可(36.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正确和“正确)明显高于否定(21.5%的学生选择了“不正确和“很不正确)的认识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达41.6%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
问题二:“拼爹时代中的“爹你认为是(可多选)。
对于“拼爹时代所谓的“爹,“用得上的关系户认可度(36.7%)最高,然后是多选“有钱人、有权人、用得上的关系户(26.4%)。
或许大家觉得“有钱人、“有权人可以是“用得上的关系户,但后者不一定都是前者,只要对自己有用,就应该受到重视。
问题三:与我无关,主要还得靠自己。
该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将来步入社会工作与生活时的一种态度取向。
结果显示,作为相对高素质的大学生,被调查学生在靠自己发展方面的肯定性取向上占有绝对大的比例(68.2%)。
说明关系固然重要,但也不是人人都有关系,或者即使有关系也不一定能用上,真正有用的还是自己。
同时四分之一强(25.9%)的学生选择“说不清,说明大家对当前个人决定自己前途的能量方面不再充分自信,处于矛盾之中。
2.对各种人际关系重要性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们将问卷中的问题按照“重要与“非常重要选项选择结果合并解释为“相对重要,然后合并“不重要与“最不重要选项解释为“相对不重要。
通过对比发现,排列前6位的人脉关系竟然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大学生心目中这些人脉关系的相对重要性与相对不重要性是非常稳定的。
后面的人脉关系相对有些错位,但相差也不是非常明显,基本上都在相邻或隔一个位置的顺序上出现,说明大学生对这些人脉关系的重要性与不重要性有细微的分歧,但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因此,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尝试着将大学生心目中的人脉关系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包括“家人、“同学中的交心朋友、“舍友、“有知识的亲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上大学前的同学6种人脉,认为相对重要的超过了六成人数。
与预料一致,家人无论如何也应该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支撑力量,不管是在哪个领域,说明最直接的血亲浓情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无以替代。
各选项中,“说不清1人,“很不重要3人,“不重要8人,“一般64人,这相对于153人的“重要和734人的“非常重要显然不成比例。
选择前者的学生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对自我顽强奋斗非常看重,或者有些个人的原因在里面。
“交心朋友位居“家人之后占第二位,证明了学生对于这种纯粹友情的珍视和对这种关系之于自己重要性的高度认可。
“舍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上过大学的人都有体会。
除了家人,还会有谁能够和自己同屋共眠3~5年?所以这种感情是永远难以割舍掉的。
可能因为调查对象是大学生的缘故,大家对“有知识的亲戚的信赖程度之高有些出乎预料,彰显了学生对知识重要性的认可与依赖。
尽管当前社会现实日益证明“知识改变命运越来越不靠谱,但相对于当前日益异化的社会来说,知识的力量永远是正作用。
金钱和权力只能给予你一时的帮助,而有知识的人对一个人的指导、示范或塑造作用影响的是人的一生。
“共同爱好是大学生走到一起寻找快乐的最直接的因素。
一起运动、郊游、看球赛、打游戏、去图书馆等等,这些爱好为彼此之间的大学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很多值得回忆的精彩瞬间。
此类朋友的重要性也得到多数学生的认可。
作为曾经在一个“战壕内艰苦奋战的“战友,53.2%的学生依然惦记自己原来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
这里面其实包括了发小(问卷后面的列举中很多人列出)、小学、初高中同学。
这份感情的确值得珍视。
第二大类以相对重要性比例在半数(班主任或班级导师为49.6%,这里视作半数)及以上、六成以下为标准,包括“专业
课老师、“有权的亲戚、“上大学前的老师、“恋人的家属、“班主任或班级导师5种人脉。
作为专业课老师,我们在看到结果之前真不知道自己会在学生心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一个地位,真的有些不安。
当前社会外在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强,能坐冷板凳的人实在太少了。
结果还算令人欣慰,近六成(59.3%)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相对重要,一来说明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很看重,二来也说明学生比较认可专业课教师的授课等相关能力水平。
鉴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权贵思想的根深蒂固,“有权的亲戚得到大学生的重视绝对无可厚非。
众多的“萝卜招聘现象无不强烈昭示着现代社会依然是有权人的天下。
上大学前的学习生涯在中国是一个极为艰辛的历程,学生们由几乎一无所知经过老师们的不断灌输,掌握了考上大学的基本知识,其中很多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恋人家属选项是前测结束后增加的,数据(51.1%)显示其重要性深得大学生的认可。
现在高校中的“班主任或班级导师,通常由专业课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们专业学习方面的事情,基本上是个虚职,没有什么实质性利益。
但这样往往容易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畅快和有效率,很多老师还是非常负责地去履行自己的导师职责的。
所以调查结果(49.6%)显示该角色的认可度比较好。
第三大类以30%~50%的重要性比例为标准,包括了“辅导员、“有钱的亲戚、“邻里、“老乡校友、“院系领导、“大学其他同学、“院系干部中的朋友7种人脉。
“辅导员的角色在当前的高校当中日益重要和奇特,学生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和辅导员相联系,甚至学习也受其很大的影响,为之“翘课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结果显示认为相对重要的占了相对多数(44.2%),选择一般的占了35.6%。
在将来的社会中生存,得到“有钱的亲戚的支持和帮助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43.9%的人选择了“一般,41.5%的人选择了“重要和“非常重要,说明在大学生的心目中,金钱的力量在考验着大家的生存观念。
只有10.9%的学生选择了“很不重要和“不重要,且后者比例占到了9%。
中国是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厚的差序格局的社会,“邻里之间的关系曾经那么亲切与和谐。
然而现在社会的转型使得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部分异化,尤其对城市社区里生活的学生来说,邻居之间的陌生是正常的事情。
但对于更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邻里关系依然具有很多美好的记忆,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老乡这个词曾经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词汇,老乡彼此之间的照顾感觉很贴心。
随着大规模的扩招,大学内老乡的规模越来越大,彼此间的感情和关系就显得淡漠起来。
45.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但也有30.8%的人选择了“重要,地缘因素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
“院系领导之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从结果来看,36.1%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的一面,低于认为“一般(39.6)的学生比例。
事实上,从培养和就业的角度,院系领导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主要从课程设置和就业推荐等方面显示出来,不过学生似乎觉得影响不直接。
除去交心朋友,大学中的其他同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明显降低,高达52.1%的学生认为其对自己将来的发展重要性一般。
学生会干部似乎是积累人脉的很好的圈子,然而有近半数(47.9%)的同学认为这种关系对自己的重要性一般。
但从“重要(28.7%)与“不重要(10.8%)的对比来看,还是更多的人选择了前者,证明可用之处还是有的。
最后是第四大类,重要性认可比例在30%以下。
包括“公共课老师、“加入社团的朋友、“打工或实习中结识的朋友、“普通朋友、“经常交往的网友5种人脉关系。
“公共课老师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认为不会太好,事实证明也不算很差,至少选择相对重要的学生比例(26.7%)超过了认为相对不重要的学生比例(20.4%)。
另外还有5.2%的学生处于纠结状态,表示“说不清,近半的学生(47.6%)选择了“一般。
这里面的原因不应该单单归结为教师的问题,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等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评价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社团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群体,相关的文章也很多。
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加入社团的朋友的重要性认可度一般(51.5%),或许很多人进到社团之中更多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而对于结交朋友的作用看得相对较淡。
当前大学生社团日益权力化和势利化趋势也对大家交到知心朋友有所影响。
对于“打工或实习中结识的朋友,多数人(48.1%)持中立态度,否定(23.8%)与肯定(22%)意见基本持平。
显示目前的学生对这种人脉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太自信,毕竟在社会职场中这种关系相对较淡。
区别于同学,大学生可能由于不同的原因经过一定交往,彼此之间会成为“普通朋友,但这种关系因缺乏长久的联系而相对较淡。
但其中有17.4%的学生认为这种关系还是重要的,其实很多时候帮助自己的往往是普通朋友。
“网友在当前信息时代成为一个很特别的符号,很多人素不相识,通过网络聊天结为朋友。
但大学生对这种关系持有非常否定的认可度。
即使设定为“经常交往的网友,重要性和不重要性(反序)也都位居人脉序列的最后一位,这种结果值得思考。
3.大学生总体信息的意外与正常结果
当前女生更容易考上大学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探讨,我们在调查时特地强调了按所选专业的男女生比例来发放问卷。
可能这次调查的工科院系相对较少,女生比例大些还可以理解。
但结果显示,总体比例中女生高达63.7%,的确出乎所料。
即使是工科类院校,男女比例也依然女生高出。
此次的数据再次证明高校中男女生比例的确有些失常。
相对于男女生比例,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农村生源占据了77.8%的绝大多数,应该是正常的事情。
除去函授生,其他的在校大学生应该全是90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推行了20多年,然而数据却显示独生子女比例仅仅为8.2%。
统计显示,来自城市(包括县城)的214人中只有53人是独生子女,占到24.8%的比例。
而749名来自农村的学生中只有26人是独生子女,仅仅占到3.47%。
三、对大学生四类人脉的分析及网络构建
(一)对大学生四类人脉的分析
第一大类6组人脉中,除去“家人和“有知识的亲戚两组,其他4组全是大学生同龄人,而且都是贴心和亲近的朋友关系,凸显了大学生对同代人中具有亲密友情的人脉的深深依赖。
而前两者都具有血缘关系,家长最为亲近,亲戚也血脉相连,这种血缘人脉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亲情为大学生所高度认可。
而有知识亲戚的重要性远高于有权和有钱的,突出了大学生潜意识中对知识的高认知心理。
第二大类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大学生的长辈,而且其中包含了3组老师人脉。
从第一层最为核心的血缘和友缘人脉过渡到第二层的长辈人脉,可以看出大学生似乎对这些人脉有某种直接而强烈的内在需求,
老师提供知识,有权的亲戚或许可以提供岗位,恋人的家属则可能提供将来最为重要的家庭基础。
第三大类的人脉则表现了大学生的一种纠结心态,这些人脉看起来不很重要,却又似乎都不可或缺。
“辅导员在大学里基本上掌控了学生可以获取的除知识外的其他所有资源,但许多普通学生又的确与之打交道不多。
“有钱的亲戚在当今“众多大山的社会里或许可以提供最为“万能的支持。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所具有的特殊情分似乎永远不该忘记,但人们虽然对于现今社会“防盗门的社区生态防盗功能不敢过于相信,但它隔开邻里亲情却作用明显。
“老乡,曾经多么亲切的称呼,现在却偶尔要提防,因为太多,否则最容易出现问题。
“院系领导本该令人尊敬,但现今的行政化大学时代,他们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尽管本应是但绝非领导的中心,所以他们似乎有些遥远。
“大学其他同学太多了,想要记住真的很难,但当他们帮助自己的时候真应该心怀感激。
院系干部中有朋友吗?“学生干部好像早已适应了钩心斗角的行政化生态而忘记了这里是服务学生的。
最后一层的人脉关系似乎显示了无关紧要的感觉。
很遗憾,“公共课老师被大学生放到了这一层,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前面的定语吧。
大学生社团现在主要在做什么值得思考,否则“加入社团的朋友不应该放在这个位置。
人力资源理论中似乎强调“打工或实习中结识的朋友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管理层及以上人脉,但大学生将其置于接近最后的位置,有些较难理解。
“普通朋友和“经常交往的网友本身似乎就是可有可无的吧,否则他们为何被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二)对大学生人脉网络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第一大类人脉关系可以称为心理依赖层,显然其处于整个网络的核心地位。
第二大类人脉可以称为生存支撑层,它们具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三大类人脉可以称为生活辅助层,这些人脉在人的一生当中或许真的可以提供某些甚为重要的帮助。
第四大类人脉可以称为社交边缘层,这些人脉只是有些交往,在大学这个时代这些人真正的重要性似乎难以体现也无从考量,至少从数据上显示其地位如此。
四、简单讨论
对于此次调查,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我们选择了驻新乡的五所高校,所以其结果对全部大学生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更大范围的调查。
另外,应该每个人都可以从数据中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网络生态论文
一、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及特点之考察
(一)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的性别特征
在本次调研中,男生有60人,女生有123人,分别占32.8%、67.2%。
被调查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过网络消费的经历,比率高达98.4%。
而从接触网络消费的时间上看,男生比女生更早,男生5年以上网龄的占13.3%,而女生只有5.7%。
这与男女生网络消费的类别也存在较大关系,男生多用于虚拟物品消费,如购买网络游戏中点卡、Q币等,而女生则多以网络实物消费为主。
从月平均消费而言,女生的月平均消费却比男生更高,300元以上的占25%,比男生高出7个百分点。
(二)艺术类学生比非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网龄更长,频次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类学生的网络消费比非艺术类学生的网龄更长,在3—5年的选项上高出5个百分比,这与艺术类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求新鲜感有很大的关系。
当问及每周上购物网站的频次时,艺术类学生也明显比非艺术类学生高,前者为41.5%,后者仅为17.2%。
并且有超过半数的艺术类学生认为网络消费已经是自己目前普通常用的消费模式了。
(三)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内容比非艺术类学生更多元化,更追求时尚性、个性化,更追求品牌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中实物消费占主要消费类别61%,虚拟物品消费占17%,服务消费占22%。
但艺术类学生和非艺术类学生相比,具体的实物消费内容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由于调研对象中有部分是服装专业的学生,因此艺术类学生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服装、配饰和电子产品。
而非艺术类学生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电子产品、生活用品、书籍。
从访谈中笔者还了解到,艺术类学生更加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产品,特别是网上提供的一些完全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更深受他们的喜爱。
因此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自身价值的,这已成为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
其次他们的品牌意识也比非艺术类学生更强烈一些,他们关注各类时尚信息,对于各大品牌了如指掌。
因此可以说艺术类学生更是网络消费追新一组的典型代表。
(四)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比非艺术类学生认同度更高,并且有意向开网店或已经开网店的学生比率较高
从对网络消费的认同度来说,整个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消费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
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消费安全、操作简单、商品丰富、价格便宜这几方面,而相比较之下,艺术类学生在安全性、时尚性、商品丰富性上认同度更高些。
也正因为对网络消费有着较高的认同感,所以在问及“是否已开网店或有意向开网店的问题时,艺术类学生中有5%的学生已开网店,有34.2%的学生有意向开网店,其比率均高出非艺术类学生。
(五)艺术类学生偏向于感性消费,更在乎网络消费的情绪体验
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往往关系到消费的质量。
理性消费以性价比为标准,将商品的价格与自己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并作出理性的消费判断,然后决定消费行为。
而感性消费则是以商品的“情绪价值为标准,出于对心理满足感的追求而进行消费,没有明确的消费目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近80%的艺术类学生没有网络消费的计划,往往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想买就买。
这是很明显的感性消费的倾向,他们更追求网络消费带来的心理愉悦感。
从访谈中了解到,他们认为通过网上购买过程获得到大量信息或娱乐情报,结识新的朋友,既节省了体力,也节约了时间。
灵活的支付方式和快捷的送货上门服务,让他们体验到传统购物方式无法提供的乐趣。
在网上购物可以一个人自由选择而不受到商场销售人员的打扰,还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做产品,从而获得一种自由、被尊重的愉悦感。
总之,艺术类学生网络消费具有普适性、超前性、个性化、多元化、情绪性等几大特点,由于这些特点,更加凸显出研究艺术类学生
网络消费的现实意义以及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良性发展的重要。
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总体上是健康稳定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消费耗费时间长、存在一定的从众消费、消费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等等,
这些问题制约着艺术类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良性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网络消费耗费时间长
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即使不购物,也有上网浏览商品的习惯。
由此可见,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正在加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但仍有小部分同学对网络的使用
时间过长,必然会占用学习、人际交往等的时间,甚至迷恋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导致身体素质差、学业下降、身心疲惫、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后果。
(二)网络消费存在一定的从众消费
调查显示,虽然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能理性地思考和行动。
但心理不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易受情绪和外界的干扰,冲动性和情绪性消费依然存在。
在特殊的环境下,易于感情冲动,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社会环境、消费群体成员、权威人物的影响,甚至存在着消费崇拜,跟随明星消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演变为畸形消费。
这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网络消费风险意识还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风险性往往认识不足。
如有个别学生提交给网站的私人信息被非法利用,被诈骗、银行卡账户和密码被盗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网上交易也会经常发生纠纷。
如果所购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网站上宣传不符,但因为网上交易除了上网记录外,几乎没有其他有效的凭证,而目前网上交易的相
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此时消费者的权益未必能获得足够保障,这使得大学生利益受损后主动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的因素
生态消费是国际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分别有77%、82%、94%、67%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生态环境因素,我国生态消费大众化虽已起步,但比例仍不足20%。
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念也很淡薄,其消费行为非生态化现象较为突出,高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以及一次性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显著特点。
为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消费的生态观实属必要。
那么,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理念形成呢?综合来说,主要有消费环境、消费心理以及消费教育等各种内在外在因素影响其形成。
具体来看:
(一)网络生态消费环境
所谓消费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
马克思说:“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
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当然还包括消费的文化环境和消费的制度环境。
网络生态消费环境自然也离不开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以及集体环境。
一般来讲,文化因素对网络生态消费行为影响极深,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俗以及道德规范等文化环境因素通过影响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家庭来影响到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其次,网络生态消费与他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受到周围相关群体的影响。
最后,网络生态消费与制度环境有密切联系,如经济制度、政治与法律制度、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等。
(二)网络生态消费心理
所谓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进行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
大学生是网络消费主体,因此,大学生自身的性别、年龄、学历、家庭背景、专业背景以及生活地域等个人因素是支配大学生消费行为
的最直接因素,由于大学生存在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又较强等心理,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导致个体丧失自我。
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智慧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消费价值取向被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和非理性的盲目消费以及新潮、变异、个性化等现代消费价值取向所取代。
这样的网络生态消费心理就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消费行为。
(三)网络生态消费教育
消费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消费、怎样满足消费、如何实现可持续消费成为政府和国民关注的重大问题。
如何通过网络生态消费教育来促进消费者转变观念、建立文明消费方式,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当前网络生态消费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平时的日常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生态消费观的教育渗透不够,大学生对生态消费知识的了解甚少。
二是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深。
三是大学生生态消费主题活动频率低、层次浅、面不宽,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其触及的领域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
四是考评体系中缺乏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等重要指标的考量,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四、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为进一步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水平,引导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良性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正确的网络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观是倡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消费,拥有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的一种全新消费理念。
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
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注重自身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
注重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
注重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
同时要自觉学习一定的商品鉴别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财商。
(二)开展系统的网络生态消费教育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生态消费教育,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辩论赛、社团活动等形式,传授生态消费知识、消费伦理、生态伦理等
内容,促进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有效形成,从而加强文明网络消费行为,及时纠正自己的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和不文明的消费行为。
第一,端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导向,要用生态文化意识培养良好的机体,从文化的表层深入到深层文化的建设中去,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问题。
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消费的社会功能,充分认识和了解网络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它作为虚拟交易工具的出现既给大学生的生
活带来方便快捷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困扰的一面,要正确对待。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客观的网络消费观,通过对大学生的消费品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作用做出理性的
判断,并能合理分析自己的支付能力,从而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消费。
第四,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法律和法制观念的教育,知法才能守法,并对行为产生约束。
第五,开展网络消费风险教育,通过知识讲座,利用校园传媒进行网络消费风险教育。
告诫大学生在网上购物时务必看清产品的相关信息,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通过心理咨询、课外沟通等形式了解学生消费膨胀心理的原因,并加以正确引导。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消费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
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消费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一,营造良好的网络消费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微信、QQ、校园网、广播、报刊等校园传媒工具立体、全方位地宣传生态消
费观念和消费知识,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消费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消费教育活动,如开展“网络消费利弊和“生态消费经
验谈演讲比赛等,大学生积极参与并自觉接受消费教育,形成浓厚的生态消费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营造良好的网络消费市场环境。
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市场的监管力度,提供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
政府必须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使网络信息消费规范化。
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以及各种微观政策来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
尤其是要加强对网络信息消费供给者和中介者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准入管理,确认市场主体资格的合法性,严格规定其经营范围、
经营项目、经营方式,对不遵守规定,触犯法律的要严厉打击予以及时清理。
【网络生态论文】相关文章:
生态论文09-30
消费与生态论文09-30
环境生态论文09-30
森林生态论文09-30
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的研究论文10-06
金融生态文献论文10-09
水生态修复论文09-30
农村生态文化论文09-30
森林防火生态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