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3-03-27 04:15:5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通用10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通用10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摘要:新文化史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为故事与“碎片、从“文本到“修辞,以及影像资料的运用。

  职业教育叙事发展存在着“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为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叙事方式单调等方面。

  新文化史所取得的突破,为职业教育叙事的转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关键词:新文化史、教育叙事、职业教育、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界重要的转折,以法国、美国和英国最具代表性。“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林亨特的《新文化史》《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还有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以及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制造路易十四》等都是推动新文化史发展的重要代表。

  其中,新文化史关于“叙事的突破,值得教育界借鉴和学习。

  一、新文化史中的叙事转变

  (一)叙事材料:故事与“碎片

  新文化史学家戴维斯在其著作《马丁盖尔归来》(LeretourdeMartinGuerre)一书中,以法国南部山区流传已久的故事为原型,

  通过这个历史小人物,放眼到十六世纪法国南部农村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戴维斯将法官让德葛哈斯的记录、证词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者,戴维斯对葛哈斯的案件记录反复考察,对比市面上已出版的书籍,进而进行比对和印证,并且她本人还去了法国南部山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访谈,“通过大量的、琐碎的资料还原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关系和性格命运等。

  在传统史学叙事中,这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再如,对影像碎片的重视。

  1945年4月英国军队在贝尔森制作的影片,在著名的纽伦堡大审判中作为重要的证据来使用,影片中所提供的证词让人永远也不可忘记那些记忆。

  在新文化史之前,影像和图像作为叙事材料是不具有信服力的,但是新文化史的学者却更加注重材料的丰富性,且影像类资料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事件。

  多版本的历史故事、碎片的材料和鲜活的影像资料,都成为新文化史学者手中珍贵的叙事资料,看似“碎片化的叙事资料,在新文化史学家的手中,却成为一部部优秀的著作。

  (二)叙事风格:从“文本到“修辞

  对文本的描述和分析,是研究者对研究材料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研究者展现研究结果的重要过程。

  新文化史学者注重对文本的“虚构,“我要把资料的‘虚构’的部分当作分析的中心。

  不能停留在字面面上理解“虚构,戴维斯所说的“虚构指的是,在叙事手法方面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通过外显的“文本来分析内在的“本质,以便获得事实的解释。

  史学家将文学领域中的“虚构,引入到了史学领域,读者在阅读史学作品的时候,更加像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将传统史学所注重的叙事风格发生了改变,使之通俗易懂、富有韵味。

  “修辞通常应用在文学领域,新文化史的学者受到海登怀特、克利福德格尔茨、罗兰巴特等人的影响,将传统对文本的处理,转变为对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处理,创造一种新的历史叙事风格。

  正如英国学者彼得柏克评戴维斯所说“就某种意义而言,那是对实证主义者最致命的一击,因为她已侵入了实证主义的地盘。

  她展现的是,即使在实证的领域,若不转向研究语言及修辞,你将一事无成。

  新文化史的学者将传统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转向了“修辞,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预示着叙事风格的转变会给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转机。

  (三)叙事方式:影像

  提及新文化史叙事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传统史学叙事只借助于文本来展现,而今新文化史学者突破了“瓶颈。

  再以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为例,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先在戛纳电影节上映了影片,戴维斯担当影片的历史顾问。

  无论在人物台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方面,还是在布景、服装、场景选择方面,真实还原了十六世纪法国南部山区村民的生活状态。

  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文学评论家、电影评论家关于电影和历史的学术讨论。

  此外,再以罗伯特罗塞利尼所执导的影片《路易十四的登基》为例,该片也是像法国历史致敬的影片,这部影片以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埃尔朗热在1965年出版的路易十四传记为脚本,该部电影也成为他电影事业的转折点,从此之后,他把历史影片当作平民教育的方式,帮助民众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

  美国批评家海登怀特主张“影视史学,即“用视觉形象和影视化的话语表达的历史以及我们对它的思考是对“史学(historiography)的补充。

  罗塞里尼认为“电影应当成为写作历史的手段之一,或许,它比其他的手段更有价值。

  222与文本写作不同,流畅的叙事方式和对视觉的刺激,能够产生一种“事实效应,尽管影像史学在学术界,就方法论、范式等方面还存在争议,但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已经获得了成功的先例,并且在该领域已经愈发成熟,此外一些职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尝试制作历史影片,多数导演和制片人,他们本人都会有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教育背景,并且会请到专业的历史顾问。

  文本和影像是传统史学和新文化史叙事方式的产物,虽然对于两者的如何使用依然存在着分歧,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二者必将互相促进、相互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叙事

  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叙事才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从此“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释。

  从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历史角度看,克莱丁宁和康纳利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诞生。

  虽然在教育界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领域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

  2001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的丁钢教授出版了《中国教育:研究和评论》(目前已有13辑),其中在第2辑刊载了耿娟娟的.《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研究》、黄向阳的《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校长的笔记》,以及在第3辑中刘云杉的《帝国权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加拿大学者许美德的《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此外,刘良华教授曾专门建立了教育叙事的网站,主要搜集了中小学老师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内容。

  遗憾的是职业教育界尚未形成丰富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叙事的论文很少,对文本处理仅限于经验层面的描述,这里所说的经验层面的描述,指的是“教育叙事的类型。

  教育领域中的叙事研究类型,共分两类:分析别人的故事和分析自己的故事,叙事材料大多数来源访谈、观察、日记等形式。

  新文化史中注重对“微观研究,教育叙事应深入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以获得对文本的解释。

  遗憾的是,一方面,由于叙事材料的有限性和视角的局限性,没有对叙事材料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也并没有进行对辅助材料进行详细考证,更没有以平凡人物的叙事故事反映出时代特征、人物性格、生活集体风貌等,即让叙事成为“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二)教育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

  除追求艺术效果的教育自传体小说之外,根据可查到的资料来看,会以学术语言来展示,会穿插着对教育现象的理论分析,以“教育现象或教育故事的叙述———教学或教育理论展现,语言并未得到重视,直接后果是教育叙事风格单一。

  体现在:

  (1)叙述故事多以描述在教育活动之中所发生的故事为主,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将故事讲完整即可,这便导致读者可能会丧失对论文的阅读兴趣。

  (2)“修辞问题,叙事的修辞之中应蕴含着一种意识形态,“修辞者通过‘讲故事’来诉诸某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迫使’听众接受修辞者的主张,但教育叙事尚未做到。

  综合来看,教育叙事,首先是故事,其次才是一个教育故事,没有故事便没有发生在活动中的教育,因此,丰富教育叙事的故事情节,加强叙事风格的美学,是教育叙事所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三)教育叙事方式单调,影像学尚未被教育学术界广泛认可

  从现有的资料看,教育叙事借助于文本来呈现,以公开发表的论文、教育传记为主,而鲜有教育影像。而在影像学中涉及到教育,主要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艺术学。

  “从学科角度来讲,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涉及纪录片领域和问题,从影像的角度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著作和论文暂时缺席。

  一些已有的研究也只是在外延徘徊,没有切入中国教育的正题和核心问题。

  利用文本处理的手段,是大多数教育研究者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时候,所采取的叙事方式,殊不知利用影像、声音,会更加丰富其研究。

  美国著名制片人罗伯特加德纳认为,纪录片能够提供“直接的和不容置疑的一类证据,是瞬间捕捉到的事实,不会因为看法、记忆或者语义解释上的错误而导致歪曲。

  215利用影像的表达方式,能够真实展现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所有的细节活动,恰恰都是围绕着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关键问题展开。

  (四)教育叙事尚未在职业教育领域形成丰富的研究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方法,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一些成绩,但在职业教育境领域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当叙事研究被引入教育理论领域,教育叙事研究本身已经不同于哲学、文学和宗教的方式,而更倾向于以一种实践的方式接近教育活动本身,并符合教育这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身。

  职业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依然可以做教育叙事的研究,因为教育是围绕人的活动,只要有人便会有故事。

  教育叙事能够提供对经验的描述,进而对个人行为的理解和诠释。

  若要达到该研究目的,必须要进行教育叙事的研究才可以。

  而在如今在该领域存在着空缺,因此,为弥补缺失,提高对该领域对教育叙事的研究刻不容缓。

  三、启示

  (一)丰富叙事材料,重视多元的故事和利用碎片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叙事的时候,应通过故事和碎片来丰富教育叙事的材料,不能仅依靠文本、日记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故事和“碎片是针对新文化史而言。

  教育叙事围绕着个人来讲故事,叙事材料来源于个人,研究者应该要考证故事的真伪,尤其是发生在个人身上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便是“证人和“证词。

  研究者应该倾听多种声音,辨别事件真伪,以客观的态度叙述出事件的始末。

  而重要的旁观者,是一个“证人的身份,他见证个人故事的发生和结束,而“碎片材料,作为叙事材料的辅佐性材料,更是一种“证词,在某种意义上,会丰富个人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比如照片、报纸报道、电视录像等,都可以作为叙事材料。

  “证人和“证词围绕着个人来展开,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的故事,它是新的叙事材料,研究者应该充分利用新的叙事材料,将教育叙事的故事写得更加真实和富有新意。

  (二)挑战传统教育叙事的风格,注重深描和修辞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尤其是文学的影响,教育学应借鉴史学叙事风格的成功转型,表现在文本处理和文本叙述中。

  首先,从文本分析到文本加工,注重文本的“深描(ThickDescription)。

  教育叙事应从简单叙事走向文本加工,研究者在完整把握故事的前提下,阐述自己对文本背后的人物性格、社会组织、地域文化等,以提供合理的解释,具备整体驾驭文本的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重视“深描的作用,“深入到行为的表层之下去寻找积累的推论和暗示的层次,以及意义的等级结构。

  其次,注重“修辞,增添文本的美学性。

  新文化史的学者注重对文本的修辞,在写故事的基础之上,注重语言的美学价值。

  教育叙事应当重视叙事风格,因此便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文字功底,打破学科视角和限制,积极借鉴新文化史所取得的成果。

  (三)多元教育叙事方式,增加教育影像

  新文化史在影像学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就,也给教育者非常好的启发,即可以利用教育影像作为叙事的方式。

  通过教育影像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改变传统叙事中文本叙事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

  教育者拍摄教育影像已有先例,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所拍摄的《米歇尔福柯》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虽然他的研究对象是已逝去的法国思想家福柯,但是汪民安收集了福柯生前大量的视频访谈,可以说综合利用“碎片和影像学,才有了这部实验性的哲学纪录片。

  从汪民安教授所拍摄的经历来看,研究者应当注重对平时材料的“碎片化收集,只有丰富的材料做支撑的时候,才能将叙事材料用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此外,研究者应该还要掌握拍摄教育影像和教育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比如把握空间坐标、时间排序、镜头运用等基本拍摄技巧。

  而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途径:

  其一、是研究者本人进行拍摄,无论在取材方面,还是拍摄效果方面,研究者本人最清楚过程和效果。

  其二、是研究者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拍摄,也意味着需要研究者和导演、制片人进行反复的探讨,以达到最终目的。

  第一种方式,在新文化史中已经有先例,在其他领域也有成功的影像作品,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哲学领域已迈出了脚步。

  而第二种方法,看似容易,却也给研究者提出其他的要求,比如和导演的沟通能力、临时处理危机事务的能力等。

  (四)重视教育叙事,形成职业教育自身的叙事研究

  职业教育领域应该逐渐形成自身的叙事研究,才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成绩。

  具体包括:

  (1)一流大学中的教授。

  以教授来带动,会形成一支非常强大师资队伍,就在根本上保证了学术质量。

  专业的师资力量,有着强大的学术能力作为支撑,或许会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弥补该领域的学术缺口。

  (2)致力于研究教育叙事的学者。

  对于已经在教育叙事取得成功的学者,应该放宽研究视角,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校中的教师、

  学生是良好的叙事对象,他们的教育故事丰富多彩,职业“教育行动者接触,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将他们的实践话语揭示出来,担当起教育实践的‘阐述者’。

  总之,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丰富的叙事研究,积极吸取新文化史在叙事方面所获得的成功经验,无论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还是叙事方式方面。

  一方面,只有丰富教育叙事研究,才会弥补该领域的缺口。

  另一方面,借鉴新文化史所取得成功,才能让职业教育的叙事研究走得顺利。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2

  【摘要】对于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改革应该具有针对性,首先就是要针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改革,其次就是更好地培养人才,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学习与工作的衔接。

  在相关的教学改革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为基本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其具备为社会贡献价值的能力,从而真正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质量、改革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以及相关的专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们是由教育部确定的重点专业,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程度上。

  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高科技相关的高素质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就需要职业教育中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做好教学的完善工作。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我认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学改革要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

  当前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因此也就导致很多的计算机相关的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岗位多种多样。

  在上世纪,很多的计算机相关的产业还没有兴起,相关技术也不是很发达,因此很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都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维修或者是系统操作方面的职位就职,但是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相关人才的要求有了质的提高。

  从当前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市场来看,很多的岗位都更加趋于技术化,比如网络管理维护工作、计算机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

  因此在专业教学的改革中就应该认识到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否则学生们将会空有一身技能而毫无用武之处。

  校方要对应社会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更好地设置教学改革方案,从而做到针对性教学,为学生走上社会做好培养工作。

  二、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时,应该革新教学体系,而不应该还是用传统教学中的“老三段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因为这些教学方式与内容早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而且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的也只是对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而对于实际的上机实践的能力却较为缺乏,这样的学生远远无法达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在优化教学课程结构时可以适当地根据当代的需求进行规划,比如可以增设诸如《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操作系统》等内容可以大胆舍弃,对于教学内容的规划主要以实践为主,教学为辅,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掌握的相关技能以及日后的工作岗位,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建立课程体系,立于当下,着眼于未来。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及时地更新,因为当前很多的内容比较老旧,而计算机相关技术又是更新换代较快的技术,因此要不断地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涵盖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学习一些前沿的专业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改革要结合专业教学需要

  在教学改革中不仅要积极地创新,还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且结合本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来做出适应。

  在教学时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因为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采取说教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课下被动地听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因此也就无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因此教师在革新教学模式时一定要让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并且通过有效地“教与“学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来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果只是死板地对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于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会逐渐丧失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作用,比如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或者是通过布置任务来督促学生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需要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加深对操作技能的印象,或者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基础技能。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才能着实提高学习质量,教师也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比如在进行《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靠教学,还要布置相应的实践内容,可以将安装一台计算机作为项目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再加上学生的亲身实践,就能对相应的内容更好地理解。

  四、针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改革

  对于学生素质能力来说可以分为三方面具体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时还要针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来做出相应的规划。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于计算机相关的技能的掌握,这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还表现在操作技能的掌握,只有在这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就是针对学生的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进行改革。

  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的兴趣,兴趣带动其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

  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改革应该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并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

  当前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能够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有价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海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网友世界,2014(08).

  [2]张艺,秦学礼,邓松如,朱小平.走进校门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高职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04).

  [3]丁春明.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4]汤承林.中专类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01).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资本一体化的发展,会计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会计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和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使得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标准不断提高。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研究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传统会计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就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对会计职业教育的认识

  我国会计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职业教育体系。但有许多人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我认为是不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一是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二是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分别说明如下:

  (一)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

  会计职业教育是与会计知识普通教育不同的另一类教育。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是对会计职业教育的误解。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岗前、岗中的职业性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政治素质高、职业道德好、理论知识强、业务能力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会计人员。会计职业教育必须服从于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将日臻完善,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新理论、新方法将不断得到应用,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也将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岗位终身教育。而传统的会计教育是指会计知识的普通教育,即学校内的会计课程教育。它侧重于以现有的会计教材作为教学主导,通过教师讲授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是会计专业教育,由于所用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并且忽略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会计法规教育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种不完善的会计职业岗前教育。如果把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当作会计职业教育,就会使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认为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把会计工作当作一种被动性服务工作。由此造成我国会计人员的基础素质先天不足,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会计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要求而进行。对会计职业岗位认识不够,是导致对会计职业教育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岗位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参谋岗位,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大约70%来源于会计部门。为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会计职业岗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内容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信息不但要继续服务于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社会事务管理者的需要,同时还要服务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需要;不但要服务于国内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还要服务于境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别是在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过程中,及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领域和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就对会计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新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还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经济知识,还要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和经营过程,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还应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建立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必须立足于服务会计职业岗位新要求。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动态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建立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为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就业标准不断变化的要求,我们应该对适合我国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我认为,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应该是一个包含职前、职中和职业未来发展要求的动态教育模式,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应该由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的教育任务。因此,建议建立“三教一体”的动态会计职业教育模式。“三教一体”即岗前职业教育,岗中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教育及岗位考核体系。

  (一)岗前职业教育

  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主要指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教育,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其目的是通过会计职业岗前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具有表达、沟通、思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观念,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应着不同的就业标准,会计职业岗前教育可以并存于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等不同层次教育中。在各层次的职前教育中,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目的为主”的职前教育,另一类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职前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它们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以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与传统的学校会计教育不同,会计职业岗前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就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会计人员应该具有的素质。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会计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资源,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的新需求。

  (二)岗中继续教育

  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指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整个过程中的职业性再教育。包括就业上岗初的熟悉岗位特点的短期培训和长期的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因各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及当前所处的经营状况不同,所以在有关会计人员上岗初,有必要组织他们进行熟知企业情况的短期培训教育,使他们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做好为企业努力工作的准备。这种教育应该由企业组织进行。长期的在岗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岗位就业要求的不断变化的需要。这种教育应该由各级财政部门统一组织。

  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人员队伍迎接科技进步和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是适合会计改革形势和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所接受的常规教育,而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很多知识就会失去效能,人就会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就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应该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必要的教育学习时间。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此已经作出一些规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专业技术资格教育

  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教育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为取得不同的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而进行的教育。它与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不同。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是对会计新理论、新方法及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不涉及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教育和考核。不同的技术岗位有不同的技术等级要求,需掌握与该技术等级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技能。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会计人员取得与岗位相适应的技术等级资格,如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考核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经考试成绩合格者由国家统一颁发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教育工作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从事教育的教学人员应具备比所承担的专业技术等级教育任务要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资格。

  (四)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

  会计职业岗位考核是指对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其所从事的会计岗位要求是否相适应的考核。为保证会计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因此,会计职业岗位考核体系是会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会计人员的考核部门应该与会计人员的使用部门相分离。由特定的社会机构如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会计人员的实有专业水平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来判断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事该种会计职业岗位的资格,并发给相应专业水平的考核证书。用人单位不负责会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水平考核,只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要求择优选择最适合该岗位的人员上岗,即凭证上岗。凡是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不能上岗,跟不上知识更新、不符合当前岗位要求的在岗人员要转岗或下岗。会计职业教育部门与会计职业岗位考核部门也要分离,即实现教考分离。

  不同的职业岗位有不同的上岗资格要求,如何评定上岗资格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会计职业岗位要求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岗位对应不同层次的要求。会计职业岗前教育的考核应由有关学校组织,以取得毕业证为合格依据。会计职业岗中继续教育的考核应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以取得合格证书为依据。会计职业专业技术等级资格的考核由国家统一组织,也以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为依据。会计职业的教育部门、考核部门和用人部门都应该给每个会计人员建立职业档案,详细记录其接受教育过程、考核结果及岗位工作情况,并通过联网互通信息,由此评审其是否具有上岗资格。用人单位如果使用了不符合上岗要求的会计人员,有关部门应对其作出处罚。教育和考核部门如果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不合格的会计人员,用人单位应向有关部门提出并可拒绝接收。这样可以实现会计人员的教育、考核、使用各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避免因人设岗、用人唯亲,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立“三教一体”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每个教育环节和不同的教育层次都应有法定的教学大纲和学习课时数。特别是岗中继续教育要每年定期进行和考核,并且是终身教育和终身考核。这样就能促进会计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而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方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建立“三教一体”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可以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体现职业性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4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实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渐被重视,企业工商管理的概念普遍被接受。多数企业都意识到提高自身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内在竞争力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一些先进理念的引进和工商管理学科自身的发展研究,我国企业或多或少尝试进行一些企业工商管理的尝试,也从实践经验中吸取经验、进行总结,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念。这些企业工商管理事件活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但如果就此认为我们企业已经达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处于较高的管理层级,这将是一个误解。我国企业还是处在一个转型期,还处在较低的企业工商管理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企业自身对企业的定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多数依赖外贸订单,企业处于一个代加工、贴牌加工的层次。这是产业链中最底层,价值取向最少的一个层次,很难得到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基于这样的定位会严重影响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些企业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发展,一些企业就认为自身是先进企业、自身的管理很先进,这样的企业定位,会忽略很多问题,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包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重视环境保护,关注社会福利和社会影响。关于社会责任在转型期的我国企业做的并不好。

  (二)企业自身和内部权责划分不清晰

  在企业自身权责的划分上存在问题,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界定不清晰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中小规模的民企中。企业自身权责清晰的划分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企业主体活力的要求。界定不规范的情况会影响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界定也存在问题。部分企业沿用老的部门架构,部门权责确认上出现空白或者漏洞。部分企业套用了西方组织架构,部门职责上不是出现空白就是出现重叠。这样以来就造成企业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通,协调性很差,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这也导致企业不能快速规模化发展和很难做到向管理要效益。

  (三)企业市场意识不强

  经济形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让企业开始认识到重视市场、照顾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市场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可是在企业工商管理层面如顾客第一的质量要求和市场意识、照顾顾客为主来开发产品的理念、创建顾客至上的售后服务体系这些内容做的都不理想,和真正的市场要求还相差甚远。企业内部的不协调也削弱了市场意识在企业内的推行。

  (四)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企业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的推广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完成。实际情况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缺乏。这种有知识、有能力和有技术的专业人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我国的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工商管理历程决定我国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我国企业不能过多的依靠资源和人口红利来高速发展,企业需要从最基本的管理方面改革。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带有很大的危害性。需要找出根本原因,提出相对对策,指明发展方向。

  二、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在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市场情况下,有效改革发展、做好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改革的趋势。做好企业工商管理需要从几个方向推进:

  (一)清醒的认识到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要大力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企业工商管理需要专业人才来推广。建立和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推进企业工商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一些具体的工作也是推进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工作。

  (二)企业管理需要改革落后管理方式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当前管理思路建立一套适合时代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管理体系。这也是企业工商管理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企业要夯实上述两个工作的基即做到权责清晰,不管是企业的还是企业内部。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进而准确的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发展方案。这是企业工商管理的目的。

  三、推进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的做法

  (一)引进、培养和管理专业人才是整个工作的前提。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具备企业工商管理基本知识、了解行业或者企业现实情况、拥有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来完成。针对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或者外部资源。依据企业自身发展趋势,从企业内部储备和培养后备人才。对这些后备资源可以进行定向培训工商管理知识,进行多个岗位的岗位锻炼。总之,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并且需要保持其不断创新的意识。

  (二)企业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组织架构,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这就要求营造一个良好、高效的管理环境,这也要求建立一个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入手,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通过对架构的梳理来完成对工作流程的强化和优化,而后在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制定公平、合理的奖罚制度、晋升降级等内部管理制度。通过这些做法确保企业的设置简洁、合理、高效和适应公司现实情况、发展需要。通过这些做法规范企业内部工作流程、提高内部管理制度的针对性进而提升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氛围,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总之,企业工商管理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企业在本着基本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广泛的吸收采纳现代管理理念,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大胆的进行改革创新,切实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有效的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5

  [摘要]职业教育有别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更强调技能性、实践的操作性。这就从根本上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师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能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以学历学位的高低作为选拔职业教师的基本标准。教师知识体系仍以理论知识体系为主,实践环节薄弱,这导致培养的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缺乏实践技能,仍需重新学习培训,学校所学知识和社会所需的技能不能衔接,这就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职业教育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建立职业教育合理的教师选拔机制,主要包括严格选拔,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与经历,职业院校的老师应定期接受到企业的实践培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校企合作,从企业选拔职业院校实习教师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选拔机制;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带动我国人才培养的层次化、多样化,职业教育培养大批职业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高尖端技术人才、学术型人才等知识密集型人才,从人才储备的完整性、系统性的角度而言,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一个社会人才的密集程度,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同我国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一样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更强调技能性、实践的操作性。这就要求在选拔职业教育教师时,更应该注重教师实践经历与经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以学历学位作为选拔职业教师的基本标准。教师知识体系仍以理论知识体系为主,实践环节薄弱,这导致培养的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缺乏实践技能,仍需重新学习培训,学校所学知识和社会所需的技能不能衔接,这就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职业教育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探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选拔机制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选拔机制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是关系到职业教育办学很重要的核心部分。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普通全日制的教育的,它要求教师要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上,在理论上要具备一定的高度驾驭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与考核不能仅仅从某一方面确定其标准。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仍然以学历的高低作为进入职业教育领域门槛的标准。教师真正来自于企业的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比例很少,而依据学历的高低作为考核招聘教师的教师队伍的往往具备过硬理论知识体系,但实践操作能力比较薄弱。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性的特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对职业教育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教师队伍应该进行不间断的职业体系的培训,才能真正强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职业性素养,职业教师队伍实践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才能使职业教育发展真正和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相对接,但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上看,培训的力度不够,培训的形式以讲座、参观为主,没有更深入、细微的了解企业的变化动态,仍然是泛泛的了解这种浅层次的培训。教师在实践技能体系环节的知识储存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培养的`状况不理想,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职业教育合理的教师选拔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一直以来以学历学位为基准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的选拔用人机制,以这种方式选拔的教师往往有过硬理论知识体系,但实际操作能力薄弱的特点。由于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技能的缺乏,导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实践实训的能力较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所以我国职业教育面临重新设置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机制。

  (一)严格选拔,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与经历

  我国职业教育在用人机制上应尽快出台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职业教育任职资格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用人的新标准制度,把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经历作为硬性的规定写在标准里。在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沿的国家,入职教师基本上需要经过严格的技能的培养并且必须具备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分为企业教师和专任教师,入职前,在主体中学学习9年,毕业后接受2-3.5年国家认可教育职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教师到企业工作3-5年获得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后,再到全日制2年获在职4年的师傅学校或专科学校学校,参加“企业教师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从而具备企业教师资格;专任教师是在完全中学学习12年毕业后,到大学学习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至少实习1年,通过国家考试者,再到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进行为期2年的预备见习,成为实习老师,再次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者,才能有资格成为职业学校的老师。德国教师的入职选拔是非常严格而且规范性很强,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在选拔职业院校教师时,也应该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师的岗位设置上,设置企业老师与职业专任老师,在制定职业教师的选拔标准上,应该严格确定实践经历的时间,在招聘教师选择范围上,更倾向于招收工作经验较多的企业人士。随着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加深,企业中有许多有经验的工程师,经过一定的师范培训后,就可以成为职业院校的企业实习实训老师。

  (二)职业院校的老师应定期接受到企业的实践培训

  因为国家政策、技术、社会环境等发生不断的变化,因此企业的经营是在不断在动态地发生变化中的,新的事物不断形成,要求职业院校老师要不断更新固有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同步,因此,职业院校的老师定期的社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接受职业院校老师的实践实习。不管是2006年的《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还是《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都提到要推进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但这些促进企业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没有强制约束力,没有明确企业的责任,操作性不强,这使得企业支持教师实践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因此,从政府的层面上,制定明确、详细地政策法规,使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接受教师的培训是解决目前职业教师实践环节薄弱的有力保障。第二个层面,职业院校应该支持学校的教师参加脱产与半脱产的培训,在脱产期间不改变教师的工作待遇,同时,对于培训优异者给予相应的奖励。第三个层面,接受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业应按照规定,认真对待学校教师的培训任务,不能只是流于形式,为职业院校教师安排工作岗位,选取企业有经验的一线操作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职业院校教师以企业工作实习员工的身份在岗位上工作进行辅导、讲解。在教师实践学习期间,和企业其他员工一样,参加企业员工考核。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校企合作,从企业选拔职业院校实习教师

  近几年来,我国也颁布了很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参与率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达到一定比例,初步建成30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一批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基本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局面。要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利益链”为纽带,促进校企双赢发展。这种改革举措无疑将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破目前职业教育的瓶颈。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从规划到落实,从政策到措施,还必须找到有效的切入点。还需借助于政府强大的推动力,确定各个主体的利益边界。多渠道引入职业教育的投入资本,实施股份制,进行实体合作,让企业的投入资本进入到职业院校,实现校企更紧密的结合方式,对积极参与投入资本到职业院校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税收上的减免,推动更多的企业关注与参与职业院校的发展,校企的有效结合,会改进职业院校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对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企业选派一些人员参与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同时,选拔一些技术工程师、有经验的操作人员,进行师范教育培训后,作为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老师。这些技术工程师、操作人员担负着双重职责,既在企业履行原职责,又承担着职业学校的管理、教学任务。校企这种更深入融合的方式,对双方来讲是共赢。对企业而言,投入资金到职业院校,参与职业院校的管理与建设从中既可以获得收益,与此同时,可以利用职业院校的平台,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弘扬企业文化,扩大企业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职业院校由于企业的参与,增加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教师来源的渠道,同时,职业院校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

  [参考文献]

  [1]季敏.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国别比较与企业[J].职教通讯,2014(26)

  [2]于秀娜.浅谈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科技创业,2014(11)

  [3]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

  [4]张欢,任程坤,陈志平.国外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策略分析[J].高教学刊,2015(13)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6

  摘要: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迅猛发展,为电子商务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教育现况和新时代需求的分析,提出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职业教育;电子商务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IT行业飞速发展,以物联网、网络安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随之产生。大数据时代虽然为电子商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同时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传统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过于简单,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现代电子商务行业的需求。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出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人才。

  一、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现况及时代新要求

  1、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育现况目前电子商务教学现况存在多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现有培育方案,课程设置过于老旧,与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不匹配;

  第二、课程内容和师资方面,教材选择过于老旧而且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需及时更新,尤其是对于老教师他们对于时代发展的现况了解不深,只重视教材和传统知识的传授,忽略前沿知识的发展和探讨;

  第三、培养模式方面,培养模式以理论讲解为主,忽略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利于人才培养和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电子商务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

  2、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的新需求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推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人才培养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新时代的需求。

  1)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挖掘的新需求大数据时代下,信息量迅猛增加,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后期处理能力的培养,目前社会现况,企业的信息基础框架的承载力远远低于现代数据的需求,而且数据处理能力超出企业现有的计算能力,尤其是数据挖掘,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存在问题。由此可见,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从而应对电子商务中面临的问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据库、数据挖掘等常用和先进的计算机理念,利用数据库收集庞大的信息,采用大数据挖掘,在大量数据中寻找出有用的信息,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

  2)大数据时代对于人才专业技能的新需求电子商家收集的数据不能直接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需要专业人才根据专业知识和先进分析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因此,电子商务企业需求大量的数据分析人才和大数据应有团队,从而在大数据时代占据制高点。由此可知,在教育培养中需要加强学生分析能力的培训,这样才能适应大数据的需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电子商务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邀请知名电商企业分享研究过程和实际应用,使得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实际电商的了解,从而实现学生快速适应社会。

  3)大数据时代对于培养目标的新要求面对强烈的竞争和庞大的信息量,电子商务在原有的平台运行中存在构架不稳定,有资源不足的实际情况出现,从而导致平台运行不畅。针对这种现况,为保证平台平稳运行,时刻监控系统的运行状况,还有对构架进行维护的能力,并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合适的`应对或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在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出现突发性的问题能够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就行解决。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学生应变能力,尤其是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企业实训和锻炼,增加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大数据时代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改革思路

  根据职业教育中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况和大数据时代对于电商专业的新需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教育改革思路。

  1、完善培养方案,引入先进商务技术优化电子商务培养方案中,应符合电子商务中大数据挖掘的时代发展,引入智能商务的课程,增加电子商务相关的先进技术课程,比如数据库、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课程设置中遵循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搭建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分析数据,这样完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数据处理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正确思路,从而加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培养从而为企业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2、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这个是前提,然后教师加强拓展,不错补充电子商务的最新问题和发展现况,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以互联网为基础,引进电子商务中的新思维,从而完善电子商务的授课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达到学生学习到电子商务的最前沿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的目标,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产学研用一体化在教学模式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产学研用一体化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也提出要求。这要求学生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造方面的能力,同时强化专业知识,增加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增加与企业的交流,实现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结语

  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面前所未有的挑战,职业教育需加强与实际接轨,推进教育改革。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加强改革,从而培育出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杰,沈薇.职业技术高师学生专业技能构成与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5)

  [2]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1)

  [3]杨英梅.高等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

  [4]严中华.英国职业资格制度对中国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1(09)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7

  摘要:针对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 师资结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行政化管理等问题进行,提出了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对策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数量、质量、层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明显

  (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1999年以来,云南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逐步提升为高等教育主渠道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等职业院校数、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2009年1月,全省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35所,其中公办院校27所、民办院校各8所,高职院校数占全省高校数61所的57.4%。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23835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数347732人的35.6%。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招生人数,云南省高职院校数已占云南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在政府办学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云南省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型企业和社会参与合作办学,现已组建了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参与、跨地区的省级行业性高等职教集团8个、州市级职业教育集团4个,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培养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急需的短缺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二是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为加快云南省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了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建设、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三)办学特色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普通高校,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为:一是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二是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所需的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调整教学结构,增加实践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开辟了校企联合共建的联合办学模式,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办学的规模效益。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云南省高职院校多为近年升格举办或完全新建而来的院校,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教学资源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招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承载能力,出现了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招生规模发展的需要,师资、仪器设备、实训场所、教室、宿舍等办学条件明显滞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很多高职院校难于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难于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在教学中出现了以“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

  (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省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但目前,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一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数量解决了,但质量粗放现象越来越突出。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压缩型现象非常突出,致使培养目标偏移、模糊不清。

  (三)教育专业内涵界定不清、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盲目性比较突出。不少高等职业院校不考虑师资、教学硬件和教学设施,不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只注重学校的经济收入,专业设置只以近期的社会需求以及人们的职业取向作为根据。二是专业内涵职业针对性不强,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完全照抄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做法。三是专业设置功利化、商业化、趋同化现象突出。为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专业设置交叉重复现象相当严重。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看,传统专业设置过多,热门专业一拥而上,而真正能培养云南经济建设急需的,面向农村和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专业较少,缺乏培养开放型、国际型人才的专业。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养的'要求。目前高等职业的师资结构:一方面是理论型、教学型的教师多;技能型、操作型教师少。另一方面是理论课和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尤其缺乏职业教育专家型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

  (五)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模式,“产学研”脱节,缺乏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教学实训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技能型人才培养受到制约。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使云南省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

  要树立持续、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整体结构,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协调发展之路。当前应将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建立根据企事业单位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探索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要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观,在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上取得新突破。高等职业院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趋势,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协调、持续发展。

  (二)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职能的科学定位,关键是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突出技术实施型教育,突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性质。因此,定位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技能性。此外,高等职业教育还应突出地方性、区域性,把区域性和地方性作为办学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既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可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双师型”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当前教学质量提高难的问题。二是可推动现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三是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上就必须消除“学科中心”,突出“能力中心”,以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目的。课程模式的设计和开发,要考虑学生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要考虑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开放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分类教学、顶岗实习、仿真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可通过对毕业生追踪调查,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和形成有利于改进教育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和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红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学术研究,2008,(7):66-67.

  [2]杨敏恒.“产学研”教育模式下的高职科研体制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8,(4):96.

  [3]王广峰.德国“双元制”模式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0.

  [4]安博.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2008,(1):133-134.

  [5]郭素红.强化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消费导刊,2008,(8):168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8

  摘要: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用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能否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是否有生存和发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而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许多地区和行业都存在着缺少高等级技术工人,特别是严重短缺“高素质技能”人才,这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瓶颈”。虽然近年来我国职教发展很快,但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纠其原因,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因为经济比西部地区发达。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较大,设施设备配套,并且运行机制灵活、管理水平先进;而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却根本没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有些虽然建有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投入有限,缺乏资金。设备少、设施配套差,加之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较低。又缺乏与其他院校、企业资源共享。没有很好地发挥基地的利用率,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浪费。

  (二)实习实训基地设施配套不完整

  适应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应当包括技能性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习基地两种。而目前。相当多的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配套不完整:一是技能性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不健全。主要原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成本大,使用次数少,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不愿进行实训设施建设和设备购买:有的院校因为办学经费紧张,没有能力更新实训设施设备。由于职业教育技能性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不健全。基地建设规模小。优质资源少,限制了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的开展。限制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需求。二是缺少生产性实习基地。相对于实训基地,生产性实习基地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更多,述需要进行企业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需要有市场认可的产品、企业运行体制等,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缺乏建立生产性实习基地的能力和条件;凸显生产性实习基地奇缺。这就使得基地建设本身缺乏造血机能,经费不能得到有效补充,学生的技能训练实效差,一般在校内无法完成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产教结合”。

  (三)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经费不足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修建车间、购置设备、量具、其它辅助物资等均需要一次性投入许多资金,实习实训基地建成投入正常使用后,还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实习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

  一是由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而职业院校投入有限,许多实习实训基地均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近几年职业教育虽然广受重视,但来自政府的投资比例仍然较小,职业院校基本都是依靠自筹经费进行基地建设。因此,无论是从数量上、规模上、先进性和建设速度上都难以满足当前对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需要,更考虑不到发展和提高的层面上。

  二是多数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训模式都是消耗性实训,不是生产性实习,学生训练时都是先把材料做成大作业,再把大作业改成小作业,就是行家常说的“大做小,小做了”,实训材料基本上都成了废料,这使有限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特别是近期,因各种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实习实训材料随着暴涨。实训基地更显得资金短缺。如2008年钢材价格由年初的3600元/吨。上涨到7200元/吨。如果年初学校预算实训材料资金30万元,实际上已经缩水了1/2,各院校不得不补充资金或减少实训课题。实训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实习实训基地重复建设严重

  随着职业教育大发展,各地的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有高职、中职、民办等不同类别、规模的职业院校。一些职业院校不顾自身条件,争相开设机械制造、数控、模具等热门专业。以上专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而有些院校由于向身条件不足,缺乏足够的财力,基地建设难以符合教育部要求:同时,由于专业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基地使用率低,又缺乏资源共享机制。这就造成一方面实习实训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严重浪费的现象,这种实习实训基地重复投资建设的问题,降低了区域内投资的效率。如,在陕西省咸阳市区,共有6所工科类职业技术院校,均建有机械制造类专业,为满足教学要求,均建有相应配套的实训基地,但由于各校类别、规模不等,基地使用率不仅相同,有些院校由于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数少,基地使用率极低。

  二、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

  (一)缺少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

  一方面,由于目前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既没有法律上的强制要求,也没有能够给企业提供优惠条件的相关政策,所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和标准,目前各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比较随意:一是资金投入随意,多数院校在建设基地时,主要是根据本校的经济状况而不是根据培养目标来投入资金;二是建设程序随意,其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科学论证,主要是根据眼前专业需求而不是根据学院长期发展规划;三是建设标准随意,有些实训基地设施设备标准较低,基地建成后难以开展正常的实习实训教学。

  (二)缺少建设实训基地的土地资源

  由于实习实训基地的特殊要求,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较多面积的土地资源。但是,由于多数职业院校是从中专学校改制而成,职业院校的校园面积一般都比较小。因过去中专学校在设计、建设时其规模较小。最多容纳两、三千学生,而九十年代改制为高职后,一般院校人数均在万名左右的学生。其大量的'土地资源要用于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的建设,给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预留的土地面积较少,每生均有实践教学面积少得可怜,有些职业院校几乎没有地方来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的土地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建设资金来源单一

  政府给职业院校办学经费远低于本科院校,远不能满足当前迅速扩张的职业教育规模。目前,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自筹经费。工科类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本较高,而且基地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5年至2007年。共计投入二千多万元建设实训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投入专项经费二百多万元,地方政府投入建设资金六百多万元,学院自筹资金一千多万元,已占总投资60%以上。

  较高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资,一方面给学院的正常运行造成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大多数职业院校用于基地设备的更新换代的资金更少、更有限。这都在一定程度制约了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四)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滞后

  职业院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践教学环节,而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有实习实训的设备和基地,还应有专业技能熟练的指导教师和质量较高的实习实训教材。然而,据调研,目前能够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职业院校较少。有的学校缺少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等基本条件,一些新成立的职业院校则缺少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只能聘请临时兼职指导教师,实习质量难以保证;还有些职业院校缺乏高水平的实习实训教材,使得开出的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较差,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综上所述,由于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缺乏相应的政策、土地、资金、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对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体投资缺少吸引力,很难形成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局面。

  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国家的就业方针、再就业政策。以及企业产业转型,产品升级换代均有着紧密的关系,政府作为政策的引导和推动者,有必要出台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或增加对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如可从企业利润中预留1%~2%作为建设经费,用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或用于员工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等。让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真正成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所急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一方面,政府可组织行业、企业、院校相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制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范和统一标准,强制实训基地建设设施设备达标。另一方面,如专业规模、学生人数不达标者不允许建设,以减少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随意性,改变目前许多基地使用率低,实习效果差的弊病,提高区域投资的效率。

  (二)构建多渠道筹措资金渠道

  为了满足当前职业教育的需要,应多方面筹措基地建设资金,一是要积极争取政府对基地建设的财政性投入:特别争取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投资。二是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给予承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以一定优惠条件,争取行业和企业对基地建设投入资金:三是挖掘民间资金,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用入股的形式筹措资金建设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三)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包括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教材建设。在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以采用大胆引进,积极培养,完善实训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特点的实训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实训教师聘用、分配制度等措施和对策。使实训教师职称结构、知识结构科学化和合理化。

  在实训教材方面建设方面,可以应加强实训教材编写队伍建设,在教材编写中,应当注重,面向就业,紧扣需求,定位明确,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同时,还应注重实习实训教材与相关技能鉴定紧密衔接等各种方式和对策。

  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必备的、不可替代的基础平台。要搞好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9

  [摘要]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对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交际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职教育;能力;心理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进而健全心理、完善人格。在当今社会,艺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复合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因而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从学生的在校教育和长远发展来看,艺术教育都具有其重要意义。

  一、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敏感和直觉,使学生对周围事物具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学生在不断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了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并把这种分析能力拓展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艺术基础教育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学生在众多艺术学习中发现自己的独特爱好并进行加强练习,进入社会后也可以作为个人特长进行展示。人性中有着被人认同和赏识的渴望,尤其是高职学生,这种渴望尤为强烈。学生在专业能力之外的个人特长,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特色的自豪感,进而认同自己的个人价值;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还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以其本身的自由创造性启发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创造灵感。所以,艺术教育对中职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用艺术陶冶情操,用修养加强德育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将艺术教育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学生在专心地艺术欣赏中培养了自己的耐性,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而且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用自己深厚的艺术技艺演绎了艺术作品,因而从艺术作品中可以折射出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鉴赏艺术作品,进而从中感悟艺术家的情怀,吸收借鉴艺术家的处世哲学。优秀艺术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将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现代学生与大自然、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学生对自然和生命心生敬畏时,能更好地看待自己作为个人的渺小之处,因而对生命充满感激,对与周围同样作为渺小个人的同学和教师拥有更大的包容和理解,加强了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

  三、健全学生心理,完善学生人格

  高职学生往往受到来自个人、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心理状态不佳。而美术、舞蹈、音乐等形式多样、轻松愉快的艺术教育,可以平衡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培养的过度重视,改善高职学生的焦躁情绪,消除各种外界影响和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紧张状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高职教育的环境中。院校借艺术教育开展音乐会、文化节等活动,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对专业技能学习的热情。在对大量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学生提高了感知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能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认识自己,心胸逐渐变得宽广,从而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人生态度。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从多个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对创新思维和道德教育、心理完善都起到了辅助建设的作用,是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教育途径,并且对学生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长远影响。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完善各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的建设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张应杭.人生美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10

  摘要: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保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烟台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烟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途径,并针对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1、烟台市职业教育现状

  1.1中等职业学校规模递减

  从山东统计年鉴得到烟台市中等职业学校数据可知,近几年该市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减少,学校数量递减,在校生人数由2011年10万余人到2014年7万余人。

  1.2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脱节

  高等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来源于高中,二是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高中学生与中职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有明显区别。高中学生系统学习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中职学生更多掌握一定的技能操作,在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掌握不足,和高中学生有较大差距。出现的问题是,高等职业如何培养知识结构明显差异的两类学生。

  1.3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贯通不合理

  目前烟台市没有高职本科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只培养专科生,这些毕业生通过全省统一专升本考试进行普通高校完成本科教育,或通过成人高考,获得本科文凭。然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二者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有较大不同。高层次的本科职业教育在普通高校完成,这本身就不合理。普通本科院校侧重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利用普通高校的教学资源不适合培养职业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4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包含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社区教育、岗位培训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终身教育法,教育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终身教育法缺失的情况下,各地区终身教育投入不足,终身教育具体实践活动缺乏法律依据,得不到社会力量的有效支持。

  1.5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

  混合所有制引入教育领域是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在教育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学校,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公办学校引入非公有制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学校,引导社会力量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的一方,参与学校的管理及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预先培养并录用符合其需要的人才,真正把产教融合起来。

  2、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途径

  2.1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把烟台市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市。

  2.2建立层次结构清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2.1建立贯通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渠道首先,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合理规划,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切实保障中职、高职合理的比例规模,针对性地培养中级和高级技术型人才。其次,在保障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模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等方法不断促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建立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渠道。

  2.2.2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发展重点,要重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统筹发展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合理规划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加大高职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同时,在确保职业教育规模合理的前提下,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通过推行中职与普高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方式,积极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流”,坚持两者的协调发展。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工作机制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

  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工作机制,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机制存在相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中高职业学校之间沟通不畅,管理放松,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模糊,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无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关联,使得职业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自然联系脱轨,最终无法很好的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3.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否落实到位是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目前,职业教育形式主要是校本教育,企业没有充分参与职业教育和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成熟,这主要源于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以课堂、以学校为中心。另外,企业的主要目标在于创造收益,其与学校的目标利益无法得到均衡,因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热情不高。

  3.3资金保障力度缺乏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通教育的发展一直备受国家重视,普通教育可享有的资金明显多于职业教育可享有的。各职业学校在资金较缺乏的情况下,会存在学校基础设施投入缺乏,“双师型”授课教师匮乏,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

  3.4缺少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的有效评价机制。一方面,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不明确,评价指标模糊,阻碍了职业教育评价的实际运行;另一方面,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够重视,缺乏职业教育评价的有效机制。

  4、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对策

  4.1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地方政府应当协助建立以行业为导向的机构,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发挥行业专家和行业组织的作用,鼓励行业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参与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评估其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支持企业、行业组织或者参与组织职业教育机构,加深产教的结合,发挥行业办学主体的重要作用。

  4.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对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被看作是“经济起飞的神秘武器”,其本质是工作与学习,校企合作的结合。职业教育一定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争建立二者责任同担,利益长期分享的合作模式,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各职业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产与学的合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职业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资金的投入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重要保障,要提高职业教育生均拔款水平,适当增加教育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的力度。政府应当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绩效评价制度,同时进行预决算公开、审计公告制度。另外,可以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机制,在保证政府经费基础上,鼓励职业学校吸纳民间资本,建立职业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机制,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4.4建立督导评估机制

  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政府应该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在活动周时,相关单位要全面、深入的进行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力求经济社会发展新能源的融合,公民创业、人民创新。同时地方政府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专项评估以及督导机制,重点关注和督促县区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包括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使用力度、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肖化移,柳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观察与思考,2014(7):13-16.

  [2]王健.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策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5):77-79.

  [3]高纪元,邱泠坪.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研究[J].职业教育,2015(18):48-51.

  [4]崔景贵,尹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历程、路径与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21-27.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0-01

职业教育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10-09

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论文10-08

职业教育背景下高校职称改革研究论文10-08

关于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探索的研究分析论文10-10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10-01

有关临床护理带教职业教育的研究性分析论文10-08

职业教育数学论文10-08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