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5:5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

  卫生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医疗卫生专业建设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

  第一篇: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践

  摘要: 就国内医护类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内容与专业建设思路。

  关键词: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卫生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服务行业产业的基本功能。

  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遵循卫生职业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为满足人们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健康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有效保障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开设护理学、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明确界定了护理学、药学、医学相关类专业在专科层次上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

  近十年来,全国高等卫生教育护理学、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从2005年的22.2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8.87万人[1],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有病无人医”的社会矛盾,推动了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

  尽管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通过专业建设与改革在医护技术人员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尤其是2015年国家教育部对高职类专业进行了调整,但是,与社会发展、医疗科学技术进步和卫生健康需求相比,存在专业建设滞后、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建设打上“本科”烙印,不符合职业教育特征

  以大学科门类进行专业划分,按学科的特点构建医药学体系的专业课程,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

  以这种方式进行的专业建设无法与产业形成有效对接,培养出来的大部分人才很难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

  1.2专业设置口径过窄,学生适应岗位工作能力较弱

  有些新专业的设置针对某个职业中的特定技能(比如药物制剂专业),使得人才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低、职业迁移能力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利。

  1.3校企合作缺乏纽带,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不力

  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但是校企合作仍处在浅层次,医院、药厂、科研机构等部门不愿抽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与学校合作。

  工学结合缺失政府主导和政策保障,从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层面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1.4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实践能力“先天不足”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当前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绝大多数教师是由本专业学生转变而来,基本没有医院或企业一线的完整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薄弱,不利于专业建设。

  1.5医疗设备成本过高,实训基地建设层次不齐

  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没有实训基地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大部分是由中职学校升格建成,实训基地建设底子薄,继续建设资金投入大,导致实训设施不足,校内基地建设层次不齐,实训课程无法落到实处。

  2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对接产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加强护理学、医学专业(群)建设。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以提高卫生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专业建设

  3.1对接岗位任务,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卫生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职业性,要结合医疗卫生行业医生、护士等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学结合的内涵要求为框架,兼顾学生的岗位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参照护士、医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确定学习领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人文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交流表达能力[2]。

  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突出卫生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培养方向;通过顶岗(跟岗)实习,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特别是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课程体系设计必须要做到从单项到综合、简单到复杂,且有一定的针对性。

  3.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3]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

  卫生职业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探索以医疗卫生典型工作任务为单元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形成专人管理、教师指导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完成简单的医疗医护实践锻炼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完成学生顶岗(跟岗)实训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般每个专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3~7个为宜。

  校外实训基地探索引企入校模式,建立校企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校外实训基地长期运行的互动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约束机制,实现双方的深度融合。

  3.3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医疗卫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典型任务为导向,以护士、药剂师、医师具体任务为载体,明确相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确定学习领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通过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跟岗)训练,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使学生将知识内化,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特色。

  3.4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积极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以“专业教师进医院,专家学者进课堂”为途径,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通过医院进修、培训学习、学位进修、职业考证、医德建设等途径培养专任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为核心,培养专业骨干教师;以实践技能过硬、基础理论扎实、能够带领完成医护卫生类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为标准,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

  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统筹考虑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构建由校内专任教师、医院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

  3.5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管的长效机制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深度合作,共建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技术攻关研究,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运行机制。

  优化校内实训条件,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育适应卫生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以卫生职业院校合作发展理事会或职教集团为核心,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的医疗卫生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定位,落实人才培养计划。

  积极与长期合作医疗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内设立专家工作室,校外成立校企合作工作站,制订标准与规则,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任务。

  4结语

  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专业教育,如何做好专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专业建设[4]。

  对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时间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原因,专业建设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因此,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核心工作。

  作者:王婧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祎莉娜,郭岩.中国卫生职业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1):37-39.

  [2]张雷.卫生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信息,2014(9):249-250.

  [3]文历阳.关于发展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6):1-3.

  [4]杨玉南,周英,陈丽峰,等.构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5):667-668.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意义

  【摘要】

  文章从关键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关键能力;意义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在就业这个重大的民生工程上,所以,职业教育要培养“为明天工作的人”,而为明天工作的人一定是具备“关键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能力”在学生职业生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因为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特定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但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实际工作中,高职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是缺乏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关键能力”。

  在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对外合作进一步加强的当下,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当务之急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关键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关键能力”也被称为核心能力、通用能力,类似于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对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简言之,它就是指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及专业能力。

  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及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DieterMertens)先生于1974年在一篇题为《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

  所谓“关键能力”,就是指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

  它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

  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1],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能力”。

  “关键能力”虽然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但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德国学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事物意义上的行动能力,即做事能力和智力成熟度;二是社会意义上的行动能力,即社会能力和社会成熟度;三是价值意义上的行动能力,即个性能力和道德成熟度。

  英国学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六个方面的能力,即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个人的认知能力、计算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运用现代语言的能力。

  我国劳动保障部制定了关键能力的八项内容。

  它们是“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

  ”[2]不难看出,不论是哪种理解和定义,对于关键能力而言,其内容大同小异。

  “关键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是职业技能和知识潜能的升华和延伸,是从业能力、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和发展,是人的职业道德、知识技能、创新精神融入劳动者素质的集中体现。

  ”[3]“关键能力”是“学生为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而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也是为克服知识的不断更新或衰退而具备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

  ”[4]这种能力之所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工作性质和工种以及人的年龄和性别的限制,是因为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它具有“普适性”。

  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要求,但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却是统一的。

  其次,它具有“可迁移性”。

  随着工作环境和岗位的变化,该能力可以扩展到新的相关的工作领域。

  再次,它具有“持久性”。

  关键能力一旦获得就会陪伴就业者整个职业生涯。

  最后,它具有“发展性”。

  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地对人们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就要不断地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

  培养“关键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意义

  “关键能力”定义为人的整体能力而不是片段化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重要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拥有高技能的从业者。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为培养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

  因此,英语教学中也要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那么,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有什么意义呢?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也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能力”的范围很广,理解能力是其中之一。

  理解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因素之一,不仅是英语学习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从事其他工作和学习的一个必备能力。

  在英语课堂上,一个学生理解能力的好或差,对获取信息的量和质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理解总是以已有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

  只有积累足够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储备广泛的社会知识,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是获得独立人格的唯一途径,是发现、突破和创新的前提。

  “独立思考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做出正确决策或者创新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谈不上有创造能力,也不可能大有作为。”[5]教师要运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这个载体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用一种全新的、理性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

  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一定知识做基础。

  所以,英语课得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最后成为自己的财富。

  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就是自信的人。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学生通往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和未来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都非常重要。

  高职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做中学”,顾名思义,既需做,又需学。

  “Ihear,Iforget;Isee,Iremember;Ido,I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这句话就是对“做中学”最好的阐述。

  学生时代获得这种能力并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一旦形成习惯,那么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会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是高职学生的强大优势。

  (五)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目前,在各个企业招聘人员的要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十个条件中位列第二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

  可见,沟通能力对学生而言有多重要。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更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等,因为这些能力是沟通能力的具体表现。

  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关键能力”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学习引入,得到了全世界职业教育界的认可,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受教育者从事职业教育、保障职业发展的共识。

  它从一种思想、一个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走进了职业教育实践。

  当受教育者将这种能力内化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时,他就能够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孔丽芳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64.

  [2]范可旭.论高职外语类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98-101.

  [3]刘红英,汤海滨.浅谈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276-278.

  [4]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86-87.

  [5]葛杰.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60-61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GH16519。

【卫生职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数学论文10-08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10-01

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10-01

餐饮职业教育论文范文10-08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0-01

金融职业教育改革分析论文10-08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10-01

职业教育发展管理论文10-01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通用10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