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常态”,高等教育也步入了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主要标志的“新常态”阶段,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研究
摘要:
通过分析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主体的特征,从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的要求出发,探讨构建由政府统筹、高校主导、行业监督的特色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多元主体。
关键词:
“新常态”;高等职业教育;诊断与改进;多元主体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等职业教育要准确了解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服务新常态,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的能工巧匠。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也应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评价机制,因此在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把传统高职教育评价升级为更为科学性、联动性和协同性的“诊断与改进”。
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机制的构建,也应从创新评价主体为出发点,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多元且突出高职特色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主体。
二、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主体现状分析
第一,传统高职教育评价主体具有单一性。
改革开放以后,依托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与其形成对比的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具有单一性。
这种单一性体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招生、人才培养、学位授予等方面都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过程即监控,教育评价似乎不再需要其他主体的参与。
使得高职教育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过程的实施都存在着教育主管部门独导的局面,缺乏多元评价主体,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往往只能“一评定音”。
[1]第二,传统高职教育评价主体趋向于同质化。
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并不是倚靠单一化的模式与标准,其评价体系也应具有多样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不同于本科院校,不应该拿具有普适性的规范来衡量不同办学定位的教育。
同时,高职院校之间也应设定“个性化”评价主体。
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因此在高职教育评价主体的构建中,要从各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多元主体。
[2]
三、“教育新常态”对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提出新要求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阶段,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相应的“新常态”特征: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的增幅越来越趋向于理性。
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要突出特色、适应市场需求,巧妙避开与研究型院校的竞争;三是要创新高职院校管理思路。
第一,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形势。
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由政府主导的“一揽子”式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能与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
新形势下,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办学形式更加灵活,因而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也因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建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从而使得评价结果更好指导高职教育与市场的衔接。
第二,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必须体现教育改革内涵。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深综改”的历程,就是把“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置于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首位,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标志是政府简政放权,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只有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化,大学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过程管理走向质量监控、从传统管理走向法规治理。
四、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机制多元主体的构建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是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统筹主体。
教育“新常态”下,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变“管理教育”为“服务教育”。
一方面要减政放权,把具体的、微观的事务向学校放权;另一方面要监权,善于运用如法律、规划、经费等综合政策工具对学校发展进行引导,发挥高校自身的组织能力,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保障各个环节的有序推进,进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教育行政部门在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统筹作用应体现在:一是引导制定宏观的质量诊断与改进标准和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应整合高职院校的共性和个性,畅通社会参与渠道,起草普适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标准和机制。
二是协调过程。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团队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诊断与改进评价工作。
三是统筹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结果。
教育行政部门不应对诊断与改进结果进行干预,只是统筹、分析、下达教育诊断与改进结果,并对整改过程进行监督。
第二,院校是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组织主体。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方案的主要研制者杨应崧教授强调,“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初衷正是为了让职业院校能够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
从源头来讲,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门,其组织实行也必然应该由高校自身来执行。
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组织主体作用,一方面体现在高职教育质量的自我诊断与改进上。
现代化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该以高职院校的自我诊断与改进为基础。
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应该发挥教育主体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高职教育过程实行自我监控,对高职教育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分析,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自下而上”的质量诊断与改进。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过程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标准——院校按照标准实施教育行为——院校自查——专家组进驻听取报告——专家组核实佐证材料——出具评估结果和意见。
“自下而上”的诊断与改进过程则是:首先由高职院校自身对办学条件进行自我评估,然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差异,形成本区域内各专业的教育诊断与改进标准,接着根据标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
创新性的“自下而上”的诊断与改进体系保证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参与了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标准的制定,并且倒逼诊断与改进标准的科学化和差异化设定。
第四,行业企业是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的监督主体。
社会组织在教育诊断与改进中的监督作用,一是可以进一步调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为社会和学校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激发社会参与教育事务的积极性。
二是更进一步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初衷。
把行业企业纳入高职教育过程中来,使得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师生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使得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用人单位的对高职教育的自信心。
也使得高职院校能够获知社会需求,更精准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3]五、结束语当前中国处在优化升级、转型调整的“新常态”阶段,高等教育也相应地进入了稳定发展、深化改革的“新常态”。
高职教育评价也需要顺应教育改革潮流,突破固有思维,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高职院校组织、行业企业监督的诊断与改进多元主体,从而形成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高效科学的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模式,在深化改革的“新常态”下形成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常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段晓聪 单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婷婷,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J],2008(1).
[2]李如密.教育新常态与新常态教育[J].江苏教育,2015(8).
[3]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9日第9版
【2】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方式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信息时代,加强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将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以信息技术为出发点,探究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方式。
[关键词]
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效果
0引言
在现代化教育中,信息技术是日常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育现代化,推动职业学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等。
信息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所以,在职业教育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快职业学校教育升级以及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1.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数据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已经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信息加工、信息获取、信息交流,还是信息管理等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计算机对信息数据进行设计、安装、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应用等,也被称之为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ICT),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及通信技术。
1.2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日常管理、日常教育、日常交流等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由于信息技术具备便捷性、时效性、效率性与丰富性等特点,使信息技术备受人们关注。
信息技术是为信息数据服务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数据信息处理效果和效率,极大减少人工信息处理的繁琐工序,提高信息数据管理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将书本知识形象化,让学生脱离教材或教师的知识束缚。
丰富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还能够让书本知识延伸化、拓展化,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范围,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2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方式
2.1树立信息化教育观念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想要将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首先教育人员要在思想上认可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信息化教育观念,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个人的思维往往决定了意识,而意识、思维决定着人的言行,所以观念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事物发展结果的好坏。
因此,对于职业教育人员来说,想要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就必须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信息技术,找出其中的优劣势,并根据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改变教育观念。
对于信息技术而言,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
教师在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同时,也不要过多地迷信信息技术,走出信息化教育的误区,要从客观的思想上重新认识信息化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
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根据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将信息技术贯穿到职业教育中,推动教育模式的发展,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信息化教育。
2.2将信息技术带入到课堂之中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教育领域中的一大“利器”,其信息性、拓展性、丰富性与便捷性都对教育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
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之中,让信息技术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作用。
现如今我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我国职业教育能够创新发展。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将教学任务完成好,并且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双向教学,拓宽学生的思维与眼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现如今最广泛、最有效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看到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要积极地去使用,不要将其当作摆设。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信息教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育的重点不是技术多么先进,而是教师能否将先进教学设备的作用发挥出来,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2.3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与校园信息平台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中,能够极大地推动职业学校发展进程。
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和设备上,要体现在信息化管理制度中。
从客观的角度看,我国职业学校与信息技术正处于融合初期,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化职业教育新模式,职业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完善合理的信息化教育制度,然后通过制度来约束教师和学生行为。
并且信息技术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职业学校可以建立一个“校园交流”信息平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探讨,科研人员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添加一些特色功能,例如快捷查找、“微课堂”、实时交流等功能窗口,从而真正地实现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
3结语
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有着许多优点。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信息技术能够推动职业学校发展,实现现代化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信息技术的到来,降低了课堂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能够让静态的书本知识形象化,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所以,我们要加快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创新,为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喻念念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支农,苏平.推进信息技术与电大非学历继续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10-01
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10-01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10-01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论文10-01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通用10篇)09-22
高等数学建模思想研究论文10-09
职业教育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10-09
高等职业教育与枣庄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10-12
高等数学教学手段改革研究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