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范文3000字(通用70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艺术论文范文3000字(通用7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论文 1
一、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艺术设计的历史之河也从这里发源。当人类的祖先把一块石头敲打成用来切割和砍削的石刀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这把石刀就是最初的设计产品。这种工具的创造首先符合实用目的,同时也顾及到了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快感。它的制作过程具备了设计所要求的从预想、选料到加工成型等必备过程,它的功能和形式结合于一体。最早制作劳动工具如石斧、石刀、弓和箭的原始猎人,是人类第一批设计师。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自己革命的开始,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族类的根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史前艺术品,差不多都是与人的生活最紧密相联系的工具和食用器。这些就是我们人类早期之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于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科学文明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也越来越科学化,其技术性也越来越高,艺术设计逐步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成为了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
二、经济属性贯穿于艺术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艺术设计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其他艺术活动、手工业的首要特征。
人的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艺术设计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像其他社会生产力一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
1、经济因素在艺术设计的不同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全过程中,经济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1)设计观念的产生阶段:艺术设计需要把握设计物由过去到未来形成发展的种种相关因素,然后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崭新的设计方案。
其中的经济因素体现在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以及新方案的经济内容评估等方面。
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是设计观念产生的基础。
(2)设计的实施阶段:设计的实施过程指的是设计方案由图纸到生产为实体的过程,对于设计来说,是实际制作的过程。
设计在真正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从设计物的试产、批量生产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均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3)设计的实现阶段:设计物最终要推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当设计物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设计师应当及时调查市场反映和销售效果,综合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设计和进行新的设计构思。
其中,经济因素不仅体现在设计物的综合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而且作为改进更新已有方案和促成新的设计方案的产生基础,经济因素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23年,现代设计之父格罗佩乌斯将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传播到全世界,使设计终于打破艺术桎梏解脱出来。
而在经济与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提倡“设计与经济的结合”,设计必须服务于经济。
2、艺术设计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
设计具有强烈的超前性、预测性。“设计”这个概念在许多场合中,也往往被“策划”等术语代替。这意味着设计与艺术、手工艺活动都不同,它更偏重于事前的过程。在整个市场营销的组织中,设计占有引导性的地位。
“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这四个环节中,设计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生产、销售活动,而且设计的市场定位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两者的成效。
正因为如此,设计前的活动往往比设计本身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
如设计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包括对厂家、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的详细调查;调查之后的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提出成文的方案、策划报告;并且还必须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的思考必须高度理性化和高度专业化。
科学地进行市场潜量、市场占有率及需求预测,把握设计物实现为实体后在市场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能够使新的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准确地适应未来市场,并且通过预测可以得到提高和创造设计物附加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艺术设计繁荣的基石。
艺术设计的`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有艺术文化的繁荣。
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现代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
艺术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
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物质性功能,而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和审美快感,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知识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直接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设计艺术将成为人类十分主动和相当自觉的一种行为。大至建筑、环境、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小至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总之,人类一切生存空间、物质和生活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
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经过了设计并不断被设计着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也就是说,在这个新世纪,设计本身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将成为一种历史沿革的文化。知识经济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时代的变革,经济形态的变化,为设计艺术的创新发展将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设计艺术也必将以自身更为完善的运作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2、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翅膀。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同样也是一种生产力,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满足人的需求。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欲望和要求称为需求。按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己实现需求。艺术设计的市场取向就是以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为目标的,它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
其次,艺术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作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
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
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艺术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艺术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立或制定专门的工业设计部,把设计业作为国家经济整体的一部分。
二是以原东南亚“四小龙”为代表,政府直接参与设计的实施。其目的是把设计作为国家综合性经济改革的一种手段,如通过调动本地工业的多种资源激发设计,以便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这三者相辅相成,其中,工业设计对日本经济的腾飞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各个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并不过分。艺术设计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反映,它强调创造性与个性,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通过艺术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艺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审美附加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中国加入“WTO”已经成为现实,我国的经济运动模式和产业结构更新也将因此而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二十余年,中国的设计产业发展迅猛,且设计产业是伴随着经济不断成长起来的,特别是知识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对设计产业的适时性、前瞻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论是现在或未来,艺术设计都会以强大的推动力和自身优势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中,推动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腾飞。
艺术论文 2
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十分鲜明,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刻画得淋漓尽致。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旨在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声乐艺术美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探究
21世纪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创新的黄金时期,其美学特征愈加鲜明,一方面凝结着无数声乐艺术作家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集中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智慧与结晶。通过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研究与探析,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和掌握民族声乐艺术的自然特性和美学特性,有利于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转型和深度创新,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1、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阐释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其内涵有所不同。从广义层面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一是戏曲演唱;二是曲艺说唱;三是民歌演唱。从狭义层面而言,所谓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质上指的是符合新时期的民族声乐,也就是所谓的富有当代特色的民歌演唱,与传统的民族声乐存在必然关联,均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歌气息,其艺术审美理念完全一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不但完全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而且融入了西方艺术文化元素,其歌唱形式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稍有差异。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备两面特性,一方面拥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具备西方声乐艺术文化气息,可谓是两者的统一、集合体。
2、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初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其活跃程度并不高。然而,儒家、道家等学派十分重视民族声乐艺术,并将其作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部分,由此将民族声乐艺术上升到了美学层面,从美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民族声乐艺术改革和创新的新思路。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逐渐被显现出来,并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特征之一,从美学层面而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显得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特性,并且与西方声乐艺术一脉相承,能够有机统一、结合起来。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极其重要,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3.1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
美学作为研究人类意识、知觉和情感的一门多元化学科,声乐同样是洞察人类情绪的一门艺术学科,自古以来,二者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共同丰富着人类的情感世界。《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载范本,部分内容阐述了音乐对人类情绪的影响作用,认为音乐是由人类根据自己的情绪所创作,也是反映人类情绪的一种主要工具。音乐作为声乐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与诗词结合起来,实现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声乐艺术实质上就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类情感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声乐艺术之所以魅力无限,正是由于其具备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声音;二是情感。前者即就是来自音乐中的声音,通过演唱者口中所传递出来的声音;后者就是音乐、歌曲中涵盖的复杂情感要素,包含了创作者的创作情绪和生活情感等。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同时拥有抒发情感、传递感情的作用,作为创作者抒发情感和传递感情的主要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声乐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要素、复杂情绪融入其中,达到艺术美学的高度,观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此刻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多元化的情感要素。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声情、词情、曲情等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息息相关,极大丰富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手段,凝练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潜在的情感美学要素。
3.2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除了具备情感美学特征之外,还作为一种具备创造性美学特征的艺术综合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矛盾斗争和方式转型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创造性美学特征。也就是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处于创造过程。新世纪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一方面在学习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另一方面在创造新的民族声乐艺术。与此同时,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可谓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符合传统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的主要表现方式。首先,古为今用是当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作词、谱曲、歌唱过程中,完整继承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固有特点,通过学习和借鉴传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精华思想和创作技巧,来丰富当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突出创造性美学特征;其次,洋为中用是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创作技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特点,将西方国家和地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中有用的东西拿出来,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去,以此来丰富中国民族艺术创作手段,突出中国民族艺术创造性美学特征,最终实现与西方声乐艺术相接轨。
3.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然而,在走出国门,实现现代性美学特征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要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历史风格,符合中国当下基本国情和民族声乐艺术创作理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地区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理念与创作技巧,坚持传统与借鉴齐头并进。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典范,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发展道路,在不忘本的基础上,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对待西方声乐艺术文化。唯有此,方可取得实质性的艺术创作成效,突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现代性美学特征。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已然成为国际民族声乐艺术领域中的主力军。究其原因,取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鲜明的美学特征,充分提升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高度,呈现出了情感美学、创造性美学和现代性美学特征,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态势和国际声乐艺术创新轨迹。随着国际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革新,中国民族艺术在传承传统民族艺术创作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声乐艺术创作技巧,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实现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最终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美学特征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刘暄、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特征[J].音乐探索.2010(04).
[2]赵燕、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探析[J].作家,2012.
[3]赵金霞、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艺术论文 3
一、舞台美术设计与色彩
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背景色彩与主色彩的融合也是决定舞台表演成败的关键,一场好的舞台艺术表演往往拥有完美的色调搭配,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的色彩搭配上,一定要注意强化主题的表现力,应结合不同的色彩对其舞台背景色彩进行不同阶层的搭配。如使用反差系数较大的色彩搭配的舞台,其可见度就往往要高过使用临近色调搭配的可见度。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应尽量采用简洁明快的色调,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是决定舞美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往往能够直接映入观众的视线,它不仅是舞美设计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元素,同时也使舞美设计拥有了独特的韵味。
二、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具体运用
色彩是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基调的表达。在舞美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主要包括布景色彩、化妆设计色彩、服装色彩以及灯光色彩四种,设计者只有合理地运用了色彩,使其在舞台艺术表演中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才能够使得舞美设计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1、布景色彩的运用
作为舞台的表演形式之一,舞台布景在舞美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布景色彩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了舞台表演的好坏。舞台布景设计是以剧本的相关内容及导演的设计意图为指导,并配以各种道具材料的使用,采取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方法来使舞台的表演达到最佳演出效果的设计过程。而为了准确定义剧本所设定的环境,就必须依托色彩的调配来设计舞台的布景。布景的设置主要有背景图和道具两种,背景图应配合剧情需要进行舞台设计,同时还要注意与主色调的合理搭配。舞台布景的色彩通常需要体现不同剧本的不同风格,这就要求设计者应根据剧本的悲喜色彩和现实性来采用不同的布景色彩。例如在写实类的剧本表演中,布景色彩的设计就应该以现实生活素材为依据来合理地组成背景。如剧中如果要求有山和水的场景描述,那么舞台背景就应该使用青色的背景来表现;而在虚幻类的舞台表演中,就需要使用一些夸张的色调,如粉色的天空和黑色的群山等。只有采用合理的布景色彩,才能够使表演具有独特的神韵。除此之外,道具也是舞台布景设计中的一部分,其可分为随身道具、大道具和小道具三种。舞美设计者在使用这些道具时,应注意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要充分考虑到舞台的整体效果,将色彩巧妙融合于整体色调之内,而不是单一地突出某一件道具,导致舞台表演失去了整体的.协调性和美感;二是要注意道具与布景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通常深色布景下的道具应选择浅色类,而在浅色布景中则应该选择深色类的道具。如舞台布景如果以花色调为主,那么像衣柜、沙发等道具就要使用纯色。只有使背景和道具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才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
2、化妆设计色彩的运用
化妆是塑造舞台人物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根据表演者所扮演角色的年龄、性格、性别等特点,来对人物进行装饰和美化。通过舞台化妆设计的妆容和造型,能够很好地突出表演者的独一性,使观众能够对角色进行准确地判断和分类,使表演者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去给观众呈现其舞台表演的魅力,从而使其在艺术表演中获得个人潜力的升华。想要达到优秀的舞台表演效果,舞台化妆设计必不可少。由于舞台剧本不同,化妆手法也不同,因此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就会有所差异。通常舞台妆容都需要通过对各种工具的运用,并配合化妆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合理的化妆技巧来对舞台表演者的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描画和大面积的渲染,从而使其妆容在配合舞台表演的同时能够强化表演的主题意象。化妆设计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以色彩为主,所使用的色彩与图案不同,舞台人物所呈现出的特征也就不尽相同。如在戏剧舞台表演中,设计师就常常通过对人物脸谱色彩的刻画来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代表正直忠义的红脸关公和代表奸诈无常的白脸曹操等。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妆师,理应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色彩的使用程度,在设计舞台妆容和造型时,化妆师应充分利用色彩的错觉性来使演员的妆容达到完美的效果。例如在一些舞台剧的化妆设计中,化妆师通常会利用眼线和眼影的搭配效果来调整演员眼部的大小,或者通过面部的阴影描画来使演员的面部更加立体化等。舞台妆容不同于影视剧的妆容,在剧院中,观众席通常距离舞台有一定的距离,而为了突出演员的面部,化妆师就需要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修饰演员的面容,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
3、服装色彩的运用
对于舞台表演艺术来说,舞台服装就像是一块会动的颜色板,它需要被表演者穿在身上来展示出舞台剧的艺术魅力。好的舞台服装设计通常能使舞台的艺术审美得以充分展现,而一个好的舞台服装设计师,不仅要能够制作出适合舞台表演的服装,而且还要能使表演者在穿上这套服装时充分发挥出魅力,使台下观众感到身心愉悦。对于设计师来说,不同的服装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使表演者的服装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设计师们就应该合理地使用色彩这一重要舞台元素。色彩在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服装色彩的强弱能够很明显地表现出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情绪和特质。例如红色代表自由奔放,蓝色代表包容温和、紫色代表神秘高贵等。合理搭配服装颜色,不仅能够激发出观众的情感,而且能够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视线。色彩渲染了舞台的情感气氛,也创造出了各种类型的舞台角色,因此,在舞台的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舞台剧本的内容和主题,并能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来让观众明确区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习惯等基本资料。在运用色彩搭配服装时,设计师还应该注意色调与舞台布景的融洽性,不仅要均衡配色,而且要大胆地使用色彩创造线条给观众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在舞台剧《智取威虎山》中,设计师就将暗色调和亮色调配合在一起使用,来表现主人公神勇的英雄形象,色调的合理搭配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富有了节奏感,也使服装和演员达到了一个贴合的效果。
4、灯光色彩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舞台表演艺术中,人们更希望欣赏到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灯光设计,在合理的灯光色彩运用下,观众的审美情感也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升华,所以,灯光色彩运用得好坏是舞美设计能否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重要标准。对于灯光师来说,灯光色调的强弱关系到了对舞台总体色彩的把握程度。柔和的光线可用来处理浪漫的舞台气氛,强烈的光线则可用来烘托紧张激烈的氛围。灯光色彩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赋予表演者极大的表现力,也给观众带来了好的心理体验。当前,灯光色彩的运用已经逐渐成为了舞台演出的常用技巧之一,色彩需要灯光的照亮,灯光也需要色彩的烘托,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舞台表演达到完美效果。对于色彩来说,邻近色彩的相似性容易影响到舞台表演,因为色调相近的色彩往往容易杂糅到一起,从而使表达目的变得模糊,界限变得不清晰。因此灯光师在设计灯光色彩时,不仅要注意色调的搭配,也要注意色调的变化,不同的灯光色彩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背景。例如一幕舞台剧中若需要体现新时代,就会大量使用类似于红色这种热烈奔放的颜色;而要演绎旧时代,通常就会使用青色这一类的暗色调来表现。除此之外,不同的灯光色彩也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如绿色代表着春天,黄色象征着秋天等。在现如今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灯光师喜欢用各种灯光色彩来体现和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所以,灯光色彩在舞美设计中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其强大的表现力,也使得舞台美术设计理念得到了更好地表达。
三、结语
对于舞台美术设计来说,色彩运用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其不仅能够在舞台上给观众提供一个直白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赋予了舞台浓重的艺术特色,使舞台美术设计具有了丰富的艺术美感。色彩在渲染舞台气氛和突出表现人物形象时,通常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因此,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了色彩,才能使舞台的艺术设计达到最佳效果,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艺术论文 4
摘要:
二度创作属于二胡艺术实践过程中不容缺少的重要环节,二胡艺术家们往往会结合自身阅历或者是情感认知等情况,运用科学化的技法技能就二胡音乐作品实施个性化以及多维度展现。此外,二胡演奏者们所具有的较强二度创作能力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的,必须要在长时间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形成。二度创作能力培养需要在扎实基本功前提下,不断积累阅历,促进艺术素养水平的提升,全面把握二胡音乐所具有的地域性以及时代性,增强二胡创作能力。本文就二胡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
二胡表演艺术;二度创作;实践
音乐一度创作属于二度创作的重要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音乐作品都是借助音乐表演二度创作向听众展现的,然后在表演人员艺术表现力基础上引发听众们的共鸣。然而由于表演人员自身条件因素,音乐表达或者是传递期间给予听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二胡艺术的音色比较柔美,且表现力非常丰富,在表现手法方面是多层次的,并因历史文化渊源受到广大听众朋友们的喜爱。因此,现阶段对二胡音乐实际表演过程中存在的二度创作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在二胡教学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社会效应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二胡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所有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其艺术行为可以从狭义角度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创作阶段、表演阶段以及欣赏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艺术家属于创作以及表演艺术的自然主体,而观众则属于欣赏层面的自然主体。音乐作曲家们把多种音乐素材以及创作技法进行有机,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并在此过程中融入相应的思想感情,最终创作出完整化音乐作品,该音乐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度创作[1]。而在一度创作前提之下,音乐表演人员结合自身对于相关乐谱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于乐器本体技法情况的熟练掌握,借助乐曲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然后将表演人员的自身经历不断融入其中,进而表现出风格各异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称为二度创作[2]。从二度创作的特点上来看,二度创作中的表演人员在整个表演期间不仅要充分阐释作品深层次内涵,而且要融入一定的创造性表演,使其与他人的艺术有所区别,体现艺术的个性化特征。
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同时也是赋予音乐作品强大生命力的创造行为。音乐表演不仅要做到对原作品的真实再现,而且要借助表演进行不断创造,就原作品实施补充以及丰富,致力于超出作曲家本来设想,加入新鲜活力,使表演艺术重焕光彩,这也是音乐表演以二度创作形式存在的本质性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二胡演奏人员的二度创作属于二胡演奏者对作品生命力的再次赋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二胡演奏生硬再现原作问题的出现[3]。实质上,二胡音乐演奏并不是对于前辈艺术家相关演奏技法以及表现情感的单纯性模仿,也不是机械朗读原作谱面,而是表演艺术家们在自身阅历、情感积累以及能力认知等条件下,就二胡音乐作品实施的个性化以及多维度的再次展现[4]。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满足相关欣赏主体所具有的多元化审美,从根本上促进二胡艺术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二胡演奏家作为二胡音乐作品以及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所发挥的沟通交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优秀二胡作品只有在融入演奏人员个性化二度创作的基础上,才可以从内容层面以及形式层面进一步赋予音乐作品核心灵魂。
二、二胡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实践
通常情况下,二胡表演艺术当中的二度创作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二胡表演二度创作的理论准备阶段。在该阶段,我们需要就作曲家所处于的特定化历史时代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化了解。究其原因在于作曲家属于特定历史时代中的人,其创作往往会受到特定历史时代发展情况、社会意识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滋润以及影响,进而在实际音乐作品当中表现出个性化的人格追求以及独特风格特征[5]。总而言之,二胡作曲家作品中一般会凝结着作曲家自身对于大自然、社会以及道德等的感受与领悟。
第二,二胡二度创作的技术操作阶段。当顺利结束理论阶段准备之后,就可以进入到技术操作阶段中去了。因二胡作曲家一般是借助旋律、复调、曲式以及和声等创作手段,实现对自然、社会与道德等感受有效融入的。所以说,在二胡演奏家二度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必须要就乐谱旋律、和声以及复调等技法,从技术层面实施深入化分析研究,最终实现音乐作品全面化、系统化的呈现。例如,在二胡演奏曲目《二泉映月》当中,二胡演奏者应注重右手弓法的合理运用,然后选择存在音头的专业化换弓方法,也就是音头换弓,还可以叫做“传统换弓”。其特点在于所发出来的音色相对来说比较扎实质朴以及刚劲有力,能够很好地切合《二泉映月》所要表达的内涵。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无音头换弓方法,也就是“无痕换弓”,则音乐听上去会过于华丽以及水灵,无太多的冲突感,而且爆发力也相对较弱,难以充分表达出《二泉映月》的苍凉以及刚劲。
第三,二胡二度创作的演绎对比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非常优秀的二胡演奏作品,必须要经受得住历史考验以及时间冲刷。当优秀作品经历了一定的时代变迁之后,往往会被具体所处该时代的作品演奏家们因历史文化因素以及人文自然因素等的影响而做出不同演绎,甚至会在同一时期内演变出差异化流派,一般表现为不同演奏人员或者是同一个时代但流派存在差异的演奏家们在对同一部作品进行演绎的时候,会表现出个性化风格特征[6]。所以说,一个较为成熟的二胡演奏家必须要在文化以及艺术不同风格或者是不同流派对比研究当中,紧紧把握作品内容以及独特化的艺术个性。然后在此前提下,二胡演奏家们再参照或者是吸收同时代不同演奏家们关于作品演奏的精华,进而发掘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形成合理化的音乐演奏方案。当然,当演奏家形成个性化艺术风格的时候,应紧紧把握“度”的基本原则。该原则要求二胡演奏家们必须要就自己的独特艺术表现力与作品原始创作意图进行平衡。比如,美国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威茨指出:“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这两者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二度创作属于促进二胡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构架二胡作曲人员以及听众的关键性桥梁。当二胡演奏者拥有较强二度创作能力之后,就可以增强二胡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流传度,从而充分发挥二胡艺术价值。然而,二胡演奏者所具有的二度创作能力培养属于一个长期过程,必须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并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全面把握二胡音乐作品所处于的地域性特征,增强二度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国昌.解释学视角下钢琴演奏中的二度创作意义——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视域融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55-157.
[2]李艳杰.论音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实践[J].大舞台.2012,11:69-70.
[3]季维模.三个高峰三座丰碑赏析《江河水》、《新婚别》、《长城随想》,走进闵氏博大境界的二胡艺术[J].中国音乐.2013.01:144-150+199.
[4]区洁.论歌唱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艺海.2013.05:60-61.
[5]宋飞.关于二胡表演艺术不同演奏类型的思考——对二胡艺术20种演奏类型的区分与认识[J].中国音乐.2014.02:42-50.
[6]宁志远.也谈二胡艺术的二度创作[J].艺海.2017.03:50-52.
艺术论文 5
【摘要】
中国的艺术设计兴起于对西方艺术设计的形式模仿,现如今要实现持续发展,须要发掘出内在的力量——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可喜的是,现在涌现出的很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都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都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艺术作品都成为了当今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弄潮儿。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借鉴;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水墨画审美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
现代艺术设计;传统文化;留白;线描;水墨画
一、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借鉴
(一)传统绘画中“留白”技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艺术手段和独特的创作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规定性的视角,文人骚客作画只是兴致所至,没有空间局限,任意角度都可以对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在构图布局上讲究的是画面整体性的逸致和美感。“留白”灵活自由的构图方式实现古代文人画家这些作画目的。
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常用技法中,“留白”与“负空间”以及“空白”这些定义频繁出现,设计师通过对整体布局、空间空白、色彩渲染、尺寸字体等使用来定位视觉焦点,从而达到突出设计主体,夺人眼球,传播设计理念或者产品特色的目的,可见留白在平面设计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要素。
尤其是国际大牌产品在定位品牌文化时选择的设计通常看起来非常简单,简单背后却又直击人心,形成十分高级而简约的美感。无印良品从创立品牌以来一直主张“lessismore”的设计理念,这句话出自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就是尽可能地简化一切加诸在产品上的装饰,讲究回到物料最原始的本来面目,反而能够发现更多、更广阔的美感,这同时也是艺术史上极简主义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留白给现代设计所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在设计中追求“简约”的美感,是通过不断地进行减法来实现的。在去掉繁复的信息叠加之后,所出现的大面积的安静的空白就是留白,留白便是“简约”的载体。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线描”技法的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尤其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对线性思维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是“线的艺术”。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表达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线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就是“以线存形”,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作画时,线条就是他们造型的基础,娴熟且细致入微地运用线条考验了作画者的功底,进而表达深刻的情感思想。
中国现当代平面设计对线条的运用师从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采用最传统的`造型技法的古朴风格运用到平面设计的风格中,别样的体现现代人对艺术美的追求。在国画和工笔画中,线条的运用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古代画师对线描技法的运用有着一套严密而精细的手法,无论是工笔画丝丝入扣的线描,还是水墨画墨笔线条流畅挥洒,都是古代文人在作画时或直抒胸臆或婉转传情的深刻体现,能让观者在面对作品时直接感受到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绪变化,表达出画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实质。经典的画作不论是哪个年代的欣赏者鉴赏,都能通过线条的曲折波动感受到创作者的意趣。
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有千万种的变化,曲直波折,虚实变幻,由此构成的图形世界能够更加多元化地表达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需求,具有线条感的设计作品在观者的印象中更加具有现代性,具有强烈的现代艺术形式美感的印象。将绘画中的线条融入到设计中,为现代设计打开了更高阶的大门,让现代设计具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另外,将传统中国画运用线条的飘逸感到现代设计作品中,能够打上中国特色的印象,更加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水墨画审美风格
(一)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对中国水墨画构图和意境的运用
中国画是一种“意象”艺术,“意”起着支配作用,“象”从属于“意”,以“意”造象,一切以“意”为之。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构成法则,也可以成为平面设计中的构成法则。悠远缥缈或情感流动的意境,通过一定的精心设计构图,变成动态的可以无限幻化的云天、岚雾、江河、池沼等,既有传统的中国风,又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意境感。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画面构图的意境化,可以使画面设计空灵有生气,使有限的直观画面充满诸多想象,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效果,满足现代人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二)现代艺术设计优秀作品中对中国水墨画虚实结合的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的画面营造,在表面意象的刻画下,追求的是“意象之外”的意义,也即意境氛围的追求。要实现一定的意境氛围,就要通过调整画面景物的虚实关系。水墨画虚实的体现一般都是以“留白”“计白当黑”“以实观虚”等绘画理念来构成的,空白和虚景的运用能让画面更加富有空灵的感觉,也能给观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现代平面设计的构图中,平衡好虚实关系一样很重要,实物多了,显得画面拥挤,信息太多反而过于纷杂,就要善于“实物虚化”;虚景多了,又会显得整体涣散,不能突出主题和重点,就要善于“虚物实化”,找到虚实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实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才能使整体画面活泼又不失重点突出,并且能营造逸致飘逸的中国风。
中国画中的水墨风格是在平面设计风格中运用得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水墨风能够充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使得要突出的对象描绘显得“似又不似”“似实而虚”,从而能在一定的意境中突出对象的神态。现如今涌现出很多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在营造意境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设计风格的取向可以说是现代潮流的风向标了,设计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诸如色彩、工艺、材料等,设计作品通过这些物料的选择取用,能透出更深层次的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的潮流、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更新等上层建筑的建设。
中国传统绘画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艺术,其背后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设计获得具有中国特色风貌的文化宝库,能够让中国设计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领域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绘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创作者以独特的东方视角以及审美思维来充分阐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水墨画、工笔画等国画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细腻、追求人的内心世界开掘的精神,国画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力透纸背的画法等都能够为艺术设计者提供更多的设计灵感。
中国传统绘画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审美风格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礼治精神与人本精神等,使现当代中国艺术家和艺术设计者得以在世界艺术舞台崭露头角。
艺术论文 6
摘要:
研究动画艺术创作对萨满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从作品入手,在研究萨满文化的起源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萨满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所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创作具有萨满文化内涵的动画原创作品,利用动画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研究和推广萨满文化,从根本上做到对萨满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关键词:
动画艺术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动画片的要求也日驱增高,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的观赏性上,更追求于影片的文化内涵,所以各国的艺术家们,都开始立志于寻找既能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影片的娱乐性,且又能最大化增加影片的经济价值的方法。艺术家们发现,把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创造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宣传本国的传统文化,使作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有坚实的观众群,降低了作品的推广难度,增加了其经济价值。如今,民族文化俨然成为了各国推广自己的名片,也成为了各种艺术表现的代名词,所有的文化产业都想以民族文华为基础宣传和推广自身品牌。影视作品中,萨满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把萨满文华融入到动画作品中也成为动画行业中重要课题。
一、萨满文化艺术的历史起源
原始萨满文化艺术,是远古的先人们与大自然博弈时创作和积累下来的经验,更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人类和自然共同生存和进步过程中的一种总结性的文化,是远古先民们特有的美感和灵性的文化遗留。在远古时代,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较少,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较低,所以人们容易把把自己的个人意愿与信仰结合,认为生老病死和欲望的满足都依靠于神的旨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信仰古老的文化宗教——萨满教。萨满被人们认为是北方民族的精神信仰,坚信他能将人的愿望与意志相互传达。人们借此来表达内心的.愿望和期许,是一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寄托。
二、萨满文化的内涵
1、萨满文化是原始文化和北方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原始先民们对于自然和宇宙所表现出来的敬畏之心,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形成了萨满教特有的文化观。从史学的角度看,萨满的一些唱词、神话记载了大量的民族起源、风土人情、文化交流的信息,在萨满祭祀过程中,音乐、舞蹈贯穿始终,用北方民间的音乐和舞蹈,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对于神的敬畏之心和记录文化信息。2、萨满的观念传承北方民族精神之魂萨满强调集体意识,在过去时代北方民族的灵魂所在。那个时期大家都讲究集体意识至上、个人服从集体,弘扬了集体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建立渤海地方政权、建立金,最后建立了清代统一政权。是萨满集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说,萨满的观念是传承北方民族的精神之魂。3、萨满是人们崇拜大自然的一种集中体现北方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神奇奥秘的同时,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尊敬之情寄托在萨满文化中,把自然视做生命的起源,是人与物赖以生存的母亲。自然给予了他们光和热,给予了他们生活所必须的食物,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情是向上的,故而萨满是一种正面且积极的文化体现。
三、原创动画短片《萨满鼓》中萨满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萨满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其中的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希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萨满文化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先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是不断探索大自然以后,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一)崇拜和敬畏大自然是萨满文化的核心
人类作为大自然最优秀的产物,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人们认为,人类可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赖且相互并存,以萨满文化中的崇敬自然的朴实的崇拜观念为基准,创作作品《萨满鼓》,作品中萨满神化身变作鹰、鹿、熊、鹿、鱼五位神灵,在人们遇到灾难时,为人们祛除灾祸,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保护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神的崇拜深入人心,更加依赖人们信仰的神明,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实现者。
(二)体现人们期望远离灾难,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黑暗笼罩着大地,人们彷徨失措,此时,闪电闪过,飞鹰破空而出,萨满神降临,鼓声震天,萨满神伴随鼓声舞动,世界变得明亮而又温暖,人们开始高呼,一起舞动身体,之后萨满又化作一只雄鹰、野狼、雄鹿与海鱼后,拯救了自然灾难中的人类。驱赶灾难,是和平的象征,给人们带来安定。
(三)作品体现萨满的核心文化观念
萨满艺术充满了无穷的神秘性,受萨满世界观的主宰,其中的动物和植物,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使者,作品《萨满鼓》很好的诠释了萨满的世界观。
1、敬畏自然的力量作品《萨满鼓》源于旧石器时代,无可预测的自然环境,危险时刻发生,但是那时的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自然的馈赠人们无可替代,自然的灾害又不能避免。所以人们崇拜于自然的博大的同时,也更加敬畏它。当人们遭遇灾难时,会因为恐惧而变得手足无措,从而需要精神崇拜来支撑信念,萨满鹰神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想要的,赖以生存的能量,他舞动太平鼓,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们有了这样的信念支撑,对于自然的崇拜,才能更好的和自然相互依存。
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在捕猎的情况下,见识了动物或者植物的能力,崇拜于动物或者植物的神奇力量,希望与它们一样,充满力量,无所畏惧,人们开始把这些动物或者植物看成自己精神的寄托,寻找能够代表本民族的图腾象征,希望自己可以与图腾上的动植物一样,变得勇猛无畏。萨满被看做是人类信息的传达者,是与神明传达自己愿望的使臣。鹰有高超的飞行技巧,拥有令人敬畏的外形和强悍的捕猎手段,所以萨满被称为鹰的化身,可以完成人与神沟通的重大使命。作品《萨满鼓》的故事背景来自于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是阿布卡赫赫命令神鹰从天空飞来,用翅膀上的羽毛给人类带来的光和热,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最后鹰是萨满的第一护卫神。在萨满教中把鹰看做是火、光明、生命的象征,因此,满族有崇拜鹰的传统,并且把鹰作为民族的图腾文化加以崇拜。至今在满族萨满隆重的祭祀中,依然有鹰、熊、鹿等醒目的民族图腾作品,他们被人类看做是人类的信仰,是人类崇拜的具象的图腾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
四、运用动画这样的特殊表现形式促进萨满文化的传承
(一)萨满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动画艺术创作中
萨满教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诗歌和寓言的神圣综合艺术。萨满文化中包含了品种繁多的萨满舞蹈和感染力极强的萨满音乐。在萨满祭司活动中,萨满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气势恢宏,有很好的渲染效果。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表现萨满文化,是对萨满文化新的诠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受环境和制作的限制,能够更为玄幻的诠释萨满神明的意境。
(二)通过动画特殊的表现手法,创作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萨满教神话故事是人类社会初期阶段意识形态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创世神话《天宫大战》、《尼山萨满》等。这一类创世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宇宙中,是如何创造天地,创造人类的。讲述了宇宙开始,善与恶,真与假,生与死,明与暗的交叠。《天宫大战》中宏大雄阔的气势,天真质朴的想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情节,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文明意识的提高,又有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出现,例如:《红罗女》、《两世罕王传》、《金兀术传》等。萨满的寓意明确,且具有很强的文化指向性,内容深邃,在萨满文化中有很多奇幻的寓言故事,可以把这些神话故事利用动画这种富有张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创造一系列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五、结论
萨满文化最为我国的一项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北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信念支撑,是北方民族信仰的开始,是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北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萨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其中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且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制作的过程中受限的部分较少,利用动画的这一特性,将萨满文化和动画创作相结合,能够创作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是动画创作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宏刚.于晓飞.《北方萨满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3.161页.
[2]景超.萨满信仰的文化学诠释.满族研究.2007.32页.
艺术论文 7
一、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一)绘画选材的不同
由于风景油画的本身特质所定,即创作主体对地域环境的一种真情的传达与表现。因此,不同的创作主体在进行风景油画创作时,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且有情感倾注的地理环境来进行艺术歌颂,这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域风景油画的选材不同。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气温较低,冬季漫长,土地常年被冰雪覆盖,有“白山黑水”之称,此地区的地貌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平原广阔,山脉平缓,大面积的白桦林漫山遍野,空气通透,阳光照度强,因此,冰雪、白桦林、湛蓝的高空等都成为了当地油画家青睐的创作题材。如田卫平的作品《月光雪地》、肖景志的作品《初雪》《老林秋韵》等。而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气候湿热多雨,空气中水分子含量高,太阳光到达地面时会受到水分子的折射,所以湖南的天气经常会给人烟雨蒙蒙的感觉,地形以平原,盆地、丘陵为主,因此当地画家也比较倾向于对丘陵、雨水和雾气的表现。如在风景油画家陈和西的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平静如镜的水塘、蜿蜒潺潺的小溪、生机盎然的水田等,表现出了南方水乡的地理特征。
(二)表现语言的不同
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画家一般会选择一种与所要描绘景物特征相适应的表现语言。对于湖南和黑龙江两个不同的省份,由于自然景物的迥异,油画家选择的艺术语言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从两省自然景物的造型特征来看,黑龙江省是闻名全国的“黑土地”,地表的构成大多数是一种硬朗的直线条,树木大部分叶少枝多,树冠中时不时地会透露出树枝的走向,柔中带刚。而湖南是大面积的黄色或褐红色土地,地表的构成大部分是蜿蜒中带着盘绕的曲线,树木绝大部分是枝繁叶茂,树枝妖娆多姿。为了表现出其各自的地貌特征,艺术家所选用的艺术语言也会各有不同。黑龙江省的风景油画家一般都会将色彩和造中国南北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以湖南省与黑龙江省为例李伟琴摘要:湖南和黑龙江两省地处中国南北两地,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迥异,无论是绘画选材、表现语言,还是审美思想均体现出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为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中笔者对两地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析,以期促进各地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型简单鲜明化,在视觉上也给人夸张的感觉。如田卫平的《油画写生——太阳岛2013》组画,景物的塑造和色彩的处理有意进行了强化与变异。树木的造型很多是球形、扇形,不多的树枝中零星的穿插几片小树叶,房子也被简化为圆锥体或立方体;其次是大片碧绿的树木和草地,纯紫色的天空,玫瑰红的屋顶,钴蓝色或中黄色的房子等,用笔豪迈、大气,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而湖南省的风景油画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感受,含蓄中带有一种朦胧感,让人有一种无穷的遐想空间。如风景画家陈和西在构图时就比较喜欢运用皴擦手法在模糊中寻找形,使描绘的景物在似有似无中逐渐显现出来,给予观者一种边界线虚化的感觉。在用色方面,他比较喜欢运用绿灰、黄灰、紫灰、蓝灰等灰色系列,而且整个画面的色彩都融合在某一个灰色的色调中,给予人一种温馨而又祥和的感觉。在用笔方面,他倾向于“写画”的形式,下笔抑扬顿挫,追求一种轻松自然的视觉效果。
(三)审美思想的不同
美学家宗白华也讲过:“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因此,绘画总会带有个人特定的思想情感因素,是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景物中,深入体会景物情趣的过程。而在这两省中,不同的地域人文因素对艺术家个性的成熟与塑造是十分重要的,黑龙江人性格直率,粗犷豪放、质朴坚强造就了特有的“黑土”文化,风景油画的艺术风格也像乡民一样纯洁质朴,作品健康、朴素,以深沉为主。如刘治的《松花江畔》以一种强烈绚烂的印象派点彩、厚堆的手法来表现北国冰城风光,给人独特新鲜的'感受。李秀实的《春到兴安岭》通过大小兴安岭连绵不绝的山峰和皑皑的白雪,既体现了黑龙江的浑厚和大气,也展示了黑龙江儿女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湖南由于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一种平和与圆满的态度,风景油画在风格上强调的便是一种意象,这种意象重视的是与原物在精神层面的接近,是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如肖沛苍的《湖边小船》展现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远处水天一色,朦朦胧胧,近处小船悠悠荡荡,体现出一种怅然自得感,景物在灰色调中时出时没,表现了一种深远而又幽静的东方神韵。
二、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差异的价值
(一)有利于两省风景油画的本土化发展
通过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笔者发现两省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当地的主流文化相适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画家对自身经历的直观感受和文化渊源的挖掘,它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地方特色,是艺术风格个性化的表现。而实际上,求异一直都是画家苦苦寻觅最佳的艺术表现状态,这种潜在的艺术驱动力促使画家们会进行艺术探索与创新,给观者带来一些新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些不仅丰富了我国当前的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有利于两省的风景油画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画家群,进一步促进两省风景油画的发展。在湖南,经过画家们多年的努力和合作,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以陈和西教授为中心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风景油画家群,他们不仅热衷于油画风景的表现与创作,还致力于湖南的本土文化研究,并尝试将着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他们组织了很多相关的艺术活动,如建立后湖艺术区、湖南小型油画展、湘景湘情——风景油画展等,不仅带动和发展了湖南的风景油画事业,还为湖南油画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格罗赛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如指出:“艺术起源的地方,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黄永健也说:“无论如何,艺术自人类文化系统建构之初,便成为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己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艺术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而湖南和黑龙江两省的风景油画,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还保藏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另外,由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传承性”和“超越性”,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在人类社会流传百世,影响深远。里德说:“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过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贯穿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文化中,使其发生联系,产生交流。”英国文化学者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论及艺术“超时空”的特性时也指出:“艺术的最基本因素却是超出其时代的那部分东西,那就是永远能够被人们理解,对人们有所启示的,甚至神秘的‘真实’。”由此可见,致力于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是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域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南北风景油画艺术风格迥异,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画面造型、形式和色彩等方面,更为关键的是画面神韵的追求不一致。正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又反作用于南北地域文化,带动并发展了当地文化,为各自地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艺术论文 8
摘要:
古徽州地处三省交界处,人杰地灵,徽雕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因素,“三雕”有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研究中国文化,民间艺术和文人艺术相结合的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其精湛的技艺,精美的雕刻艺术品更是国之瑰宝,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关键词:
徽州;三雕;装饰;寓意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徽州就在现在的安徽省南部,主要分布于安徽宏村,西递,江西婺源一带,处在三省交界处。徽雕应用于建筑装饰上,装饰性风格具有浓烈的文化地方特色。徽雕主要有用于祠堂庙宇,园林民居的装饰的表现上,还用于室内家具的室内用品。我经常带学生去安徽江西写生考察,逐渐了解了徽雕这一门独特的雕刻艺术。
徽州的“三雕”主要指木雕、砖雕、石雕,徽雕之所以昌盛,有他的必然的原因。首先徽州山林地区,盛产木材。尤其是各种木材很多,取材很方便,所以他们大量的应用于家庭院落的装修装饰,例如室内的屏风,日常使用的桌子、椅子、床、书架、书房。再次石雕之所以非常的流行,就是因为这地方黟县地处山中,周围有大量的的大理石,这种大理石叫做“黟县青”被广泛用于村子的建设建筑中,这种石头有它的独特的艺术价值,经过打磨之后,会出漂亮的线条纹理,不仅石质坚硬,而且易于雕刻,所以被大量应用。还有就是因为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做了一辈子的生意,回到家乡,他们用大量的财力来修建祠堂,建立自己宗族,以显示豪华富贵的家庭背景和显赫的地位。他们用了大量的财力同时也培养出大量的能工巧匠,使得他们的雕刻技艺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炉火纯青,独秀一枝。最后徽州此地山清水秀,在黄山脚下,皇室家族的带动和提携,加上先人的智慧古训,走出一条耕读并举,亦商亦儒,以商养儒的路子,出现大量的仕途,商道都非常通达的历史名人、达官上卿,他们赚了钱,发达了又回家乡开学堂,教育后代,他们的发展同步也带动了此地的文化发展,徽雕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形成的,其渊源于宋代,到明代清末极为昌盛。
我们首先看木雕,其主要应用于房屋的建构和装饰,古代大多数采用木质结构建,门窗床多采用了雕刻艺术,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家庭地位。主要体现在门楼、窗户的装饰图案的地方。下面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其艺术特点,刻在门上窗上的木雕形象大多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十分干净利索。线条组织和疏密节奏飞舞流动。造型上笨拙可爱,夸张变形突出特点,简洁概括突出特征。外形很整,神情自然传神,动作表情表达十分到位。寥寥几笔,栩栩如生,左顾右盼,形成经典的模式。木雕的雕刻题材,有人物,走兽,花鸟,鱼虫,楼台亭阁等。其中有很多独特的动物,例如鹿,牛羊,蝙蝠,蟾蜍,喜鹊都进行了典型的概括,很具有代表性。另外还包括一些植物,如莲花,菊花,梅花,也进行了经典的概括特征,十分明显。木雕形象同时都进行了点、线、面的平面化的处理,极具有现代感。木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经常用比喻的手法或者暗示的寓意,例如仙桃代表长寿;莲花和芦笙放在一起表示连生贵子;石榴暗示多子多福;把铜钱和蝙蝠放在一块以为福寿双全;瓶子里插了一把扇子就是说平生要积善累德;一个小孩儿手指天空代表指日高升;三宝方天画戟代表连升三级。木雕在安徽徽州一带起到了一种日常教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理学教育,尤其是对于幼学启蒙十分重要。有些在题材上如渔樵耕读,福禄寿喜,一些内容上都从书里提取出来,忠孝结义,富贵吉祥,仙人菩萨,无所不包。有些讲了一个一个的故事,有些是直接把书籍里边的故事刻出来以教育后人,各种形象的雕刻都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美好的愿望的,如五子登科,平步青云,百子图,官拜公卿,福禄双收。都是对人生幸福的完美的天伦之乐的向往。木雕的雕刻十分细腻繁复,讲究艺术美,有的讲究镂空的效果,镂空的层次很多,题材都在不同平面上内部中空,层次分明雕刻艺术十分高超。雕刻完之后,为了保护木雕,也是为了获得最美的效果,木雕表面又多用油漆彩绘,使得颜色鲜亮明快,内部的形象多用金色或金箔描绘,金灿灿的光彩艳丽显得有富贵之气。木雕主要采用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于流畅的线条,简洁古朴的造型,强调了对称及富有装饰的现代趣味,徽州的木雕雕刻风格朴实粗旷,平面突出。一直到明清后期,雕刻艺术日益繁荣,家家户户都都采用木雕来装饰室内家居。
第二种是砖雕,主要应用于门头上面,门槛,起到装饰作用。显示门第的不同,家族显贵的作用。雕刻方法十分突出形象,大都是浮雕,凸显出砖面之上,一般是左右对称成双成对的形象,镶嵌在大门门头之上,大多是吉祥瑞兽,大象,蟾蜍,钱币,麒麟送子,莲花,宝鼎出祥云,蝙蝠成双对,而且砖的外形也不是完全方形的,大多是小扇形,菱形的。这样砖雕十分灵动柔美,砖雕各种形象的表现也十分精细流畅,形象中的各种装饰纹案,装饰感十分强烈,而且有着美好的寓意。形象造型笨拙,有福气之感。构图采用平面并行排列,形象都处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和门头飞檐组合起来,使得门面很有气派,格局不凡。
第三种是石雕。石雕的代表一就是在西递宏村镶嵌在墙上的石窗楼窗,很多有圆的、扇形的、菱形的'比比皆是。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梅兰竹菊图,吉祥瑞兽等等。还应用于其他的地方,如房屋的台柱门楼,起到装饰作用。石雕多是小型动物石雕,造型朴实,神态自然,大多是小狮子或麒麟。二就是牌坊,更具有代表性,是皇帝赐给功臣表彰大臣的,歌功颂德,雕刻艺术价值更是精湛,西递的胡文光的牌坊最具有代表性。胡文光在明代嘉庆年间,中状元后来皇帝批准在他家乡建了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他在当官的时候做了很多好事善事。胡文光的牌坊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是牌坊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牌坊上雕刻的吉祥瑞兽,牌坊上有四个大柱子,柱子下端都雕刻石雕大狮子,狮子刻的非常栩栩如生,是完整的雕塑,大狮子和小狮子嬉戏打闹。牌坊中部刻有仙鹤麒麟瑞兽,在牌坊上部刻有天官赐福,仙人石雕,牌坊有大量镂空石雕,极尽繁复,一般多为透雕,还有圆雕、线雕等与各种技法的并用,可称为石雕中的精品。
徽州“三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身在故事题材上多为民间传说,神话典故。动物图案也多来自于民间传说,花鸟图案,吉祥图案。徽雕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自身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的演变和发展变化,是中华民族民间艺人的艺术才华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体现,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和发掘,以便我们把它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晓我们传统文化的精湛和伟大。
【参考文献】
[1]杨文论徽州古建筑“三雕”之美.
[2]武旭峰编著、西递、宏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艺术论文 9
摘要:
互动艺术是观众参与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结合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互动艺术作品。互动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技术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术传达作品的理念,让观赏者从被动的欣赏作品到主动参与作品,体会作品。本文从分析互动艺术的特征出发,探究互动艺术的变化发展及如今互动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审视互动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互动艺术;技术;交互
1、认识互动艺术
(1)什么是互动艺术。互动艺术是让观赏者亲身体验参与的艺术作品,是传感技术,电子艺术和互联网艺术相结合的多元化艺术。在互动艺术作品中,“互动”即为创作者、观赏者及作品中事物的互动。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受到观赏者的影响,甚至观众也能成为作品的其中一个部分。互动艺术作品可通过感应器让参与者的行为动作使作品做出相应的回应。通过这种形式参与者便有了选择的权利,同时与作品有了对话交流的过程。
(2)互动艺术的特征。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创作者的创意及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互动艺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交互性,强调观赏者与艺术作品相互沟通,共同参与。互动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互动艺术以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让观赏者通过走动、触摸、动作、发声等方式亲身参与到互动艺术作品中,不仅能够使观赏者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和创作者意图,而且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2、互动艺术的发展历程
(1)思想转变推动互动艺术发展。从六十年代开始,人们不在满足于传统的艺术作品传递的精神交流表现形式,而是开始寻找一种艺术作品与观赏者能够更为活跃的联系,想要改变传统艺术主体与对象之间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形成双向带有交互性质的整合传播艺术表现形式。早在1957年马赛尔·杜尚在他的书中就写到“一个创作活动不是由所有艺术家单独来完成的,因为观众会建立一种对于作品和外部世界在辨认上和他的鉴定解释上的联系,通过进一步增加他自身的想法继续促成创作活动”,“这是观众来创作的作品”。特别是1962年在于拜多·依考的著作中提出了“开放式的作品”这一观念,一种观众参与的`意识逐渐开始苏醒。创作者开始希望作品离开展厅、画廊,同时也出现了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的街头艺术,并且以集体创作、共同参与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是更多的观赏者逐步的参与到艺术作品中。并且,在六十年代初产生的激浪艺术阐释了另一种艺术思想,倡导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确认了互动媒介的重要存在,确认了观众和表演者的娱乐性而取代高雅的现代艺术的严肃性和神圣性,确认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和习惯性的事情和行为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在同一时期出现的行为艺术也推动了交互艺术的发展,此时的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精神内涵,营造出观者与艺术家的精神共鸣,他们讲求一种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存在关系。这些新兴的观念与艺术形式与互动艺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技术发展开拓互动艺术空间。从六十年代起,艺术家的创作引进了计算机工具,利用计算机技术所呈现的效果为艺术家创作增加了新的灵感,为艺术的设计创作打开了一种新的空间。艺术家利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传统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不断地探索技术所能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无限可能。艺术作品中运用静态与动态图像的结合,文字与声效配合等多种元素,运用装置或网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发展、保存。九十年代后,随着新媒介、新材料的开拓和其他数字技术的发展,互动艺术逐渐被推到大众面前。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动艺术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观赏者参与互动的方式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互动艺术作品运用的主要技术是图像、声音处理的相关技术以及捕捉人体动作及相关信息的传感技术。互动艺术一直不断的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探索创新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交流互动,使观赏者不断走入作品,从观赏者与作品的被动互动,到让观赏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某种途径探索作品的主动互动,最后使观赏者自己可以随意控制所加信息的适应互动,成为作品的参与者来完成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正如比尔·维奥拉所说“技术构成了任一艺术性活动的一把钥匙。这同时是一种方法和一个障碍用以表达我们的创作想法。这种压力是完全地对任一件艺术作品至关重要的。”
3、互动艺术的应用与展望
互动艺术是借鉴了艺术和运用技术方法结合实践的综合体,同时体现了艺术蕴含的美和技术创造的美。但互动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技术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术传达作品的理念,让观赏者从被动的欣赏作品和虚无的精神享受到主动参与作品和身临其境的体会作品,借助高科技、新媒介、音乐等各种元素,既发挥了结合了艺术的优势,又创作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互动艺术的观赏与理解是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理解体验,这种更加直接的切身体验存在与人机互动之中,从而使人们在观赏交互艺术作品时获得更深刻、更强烈的互动体验,产生更加强烈的兴趣。如柏林艺术家SWEZA利用二维码做了一个街头卡带录音机项目。将手机扫过海报上收音机的二维码后,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变成卡带机的一盒磁带,从一张录音机海报上演奏出音乐来。如今,更多的艺术家们现在开始利用最新科技让他们的作品变得更加互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更多的联系。这些新的互动作品制造出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很多互动艺术存在于街道及人群聚集的地方,而正因如此,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如Eyebeam涂鸦实验室(GraffitiResearchLab)的作品,创作者利用数字投影与大楼互动,作品利用点绘画系统,通过亮起的窗户生成画作,观众可以在街道上观看作画的过程。又如来自Lummo的作品LummoBlocks将“俄罗斯方块”投影在公共广场的巨型屏幕上,玩家可以通过在广场上的走动来移动和翻转方块,路过的人们看到方块高垒起来,大概也会十分想要参与这项游戏吧。也有许多创作者让文件分享来到了街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USB的存在,任何公共场所的洞和缝隙都成为交换文件的地方——MP3,你没写完的小说,艺术作品等,每个人都可以下载你留下来的东西。而这一切正是互动艺术作品内涵的高科技所实现的,是互动艺术与传统艺术表现上的最大区别,也正是互动艺术所特有的吸引力。然而互动艺术的美感并不是简单的靠技术来支撑,互动艺术作品是触及人们心灵的,延伸到参与者的意识与思想,互动艺术的美是涉及思想深处的,有不可预测的影响力,给人新的思考。互动艺术作品以装置硬件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技术所达到的特有的交互效果,使其在很多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在各类展览中的应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和网络传播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更新必然会对互动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互动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有了新的高度,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交互功能,为艺术家的创作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带来挑战。这就需要设计者运用其独特的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进行创作设计,相信更多的互动艺术作品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晓翔.西方互动艺术的概念和发展[J].画刊.2005(2).
[2]权英卓.王迟.互动艺术新视听[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彼得·维贝尔.白南准:推崇媒体的神秘主义者[J].世界艺术当代卷.2008(5).
[4]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周娉.互动装置的体验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艺术论文 10
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老杨公
“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早在2008年,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
(二)耍花楼
“耍花楼”也是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不但舞蹈动作多彩,歌调也较多且感人。“耍花楼”主要是一男一女两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对歌对舞,动作潇洒大方而又优美热烈,舞步多姿多彩。歌舞时男持一把花伞和一把纸折扇,女持一方绢帕和一把纸折扇,边唱边舞,常用的曲牌有:“花楼调”、“游山打猎”、“开经调”、“叹世调”、“插花调”、“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楼调”和“游山打猎”。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富有浪漫想象的神话色彩。由于这种歌舞极其引人入胜,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合浦人民对“耍花楼”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耍花楼”它已去除了那些迷信成分,多是表现劳动生活的谐趣性,也逐渐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广西北海的“耍花楼”很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舞步轻捷、活泼、轻松、幽默,如“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耍伞花”、“耍巾花”等,音乐节奏明快,动作舞蹈性强,旋律高亢热烈、语言亦庄亦谐,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三)咸水歌
北海“咸水歌”几百年来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它精简短小,但又富有内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被疍民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它不仅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特殊性,还在本质上反映出疍民独特的水乡情怀。其演唱形式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歌曲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因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疍家独特的演唱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在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所以说咸水歌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北海“咸水歌”曲调繁多,歌词内容涵盖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叹家姐》、《咸水歌调》、《姑里妹》、《十二月送人歌》、《伴郎》、《伴嫁》、《叹古人》、《叹字眼》等。而《叹家姐》、《咸水歌调》是最具典型性的传统的北海外沙“咸水歌”,它们的曲调亲切自然,热情悠扬,委婉感人,甜美流畅。歌曲常常都是上下两句的一段体,每句字数不尽相同,句末一般要求押韵,但也有少数不押韵的,每句曲调多是因字取腔,但衬字的音调及句末收音都必须是相同的,并且不管唱多少段,其反反复复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三人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格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感情浓郁、亲切。工作和休闲时叹唱儿句,焕发精神。北海“咸水歌”,因传唱地域而得名。这种富含海之韵味的歌谣,随着疍民迁徙漂移,在北海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既保持原生地同名歌种的血缘关系,又吸收了迁入地土著渔民歌种的养分而不断发展成熟,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北部湾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疍民世代传承的一个歌种。
二、传承思考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文化生活日加丰富多彩,加上疍民的上岸、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唱、会演、喜欢听、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人和听众双双流失的危险,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我们探讨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就是试图籍此引起人们对它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一是要全面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影像等资料。二是要积极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生存环境,赋予它在信息时代新的意义。三是要大力普及、提高,努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经常性,稳定性,持久性。四是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
三、结语
广西北海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研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在每一个时代中展现它的风采,守望这份财富就是现代的我们应尽的责任。愿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为繁荣艺术文化市场,奉献绵薄之力。
艺术论文 11
一、色彩美学在电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一)表现思想与主题
在对电影主题思想的表达中,色彩美学更是一项基调性的手段。可以说对于一部优秀电影的主题,我们从它整部片子所采用的一个基调性色彩上就能直观地感受出来。在姜文的《鬼子来了》一片中,绝大部分的画面使用黑白色调,其所表达的主题是一段让人不忍回忆的痛苦历史,而片尾当男主角的头被砍下之后,他眼中的画面截然相反的采用了浓烈的红色基调———这已经不仅仅是导演在控诉,而是将本片中的民族仇恨和国家荣辱张扬到了极点。而该片模仿的对象《辛德勒的名单》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表达了整部片子中那段犹太人所不愿回忆却又不能不回忆的过去。《蓝风筝》的导演田壮壮则是将蓝色定为该片的基调色彩,导演采用蓝色滤镜来拍摄大量的镜头,无论天空还是白雪都渗透出一种冷冷的蓝色,这与该片冷静的叙述方式以及主题所表达的特定年代中的人性与社会达到了高度的一致,从而为该片定下了压抑和悲愤的基调。
(二)产生象征与暗示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色彩的表达也有多种多样的解读,这也使得色彩美学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可以展现出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暗示。例如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白色则总是让人联想到死亡,而在西方国家白色更多地意味着纯洁,而红色总是令人想到鲜血和杀戮。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诸多影片中就鲜明地展现了他对红色的偏好,《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乃至《英雄》都有大量使用红色的场景。当然只会是用红色的张艺谋并不能成就今天的地位,他在《英雄》一片中对其他颜色的使用也说明了这位大师对于色彩中象征意义的精确掌握:秦王、秦军和秦宫使用了大量的黑色,不仅符合了秦国属水德尚黑的史实,更是展现了一种冷酷而肃杀的味道,而在对外场景中大量使用黄色———黄沙、黄土,都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底蕴,也就是黄色文明,从而进一步引发了观众对于本片中这段杀戮战争历史的无限遐想和反思。而在《谁说我不在乎》一片中,红色被大量的使用。无论是来往的车辆还是情人出现的场景中的红色墙壁,实际上都是一种暗喻。我们通常把夫妻之间出现感情危机的情形称为“亮红灯”,而本片正式采用了这样一种通俗的隐喻说法,以大量的红色景物来暗示主角夫妻之间出现的感情裂痕,从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中国家庭里传统的夫妻责任与新时代的婚姻观念之间的矛盾,这样一种表现手法突破了色彩仅仅用来表达电影主题和塑造氛围的作用,上升到了一种意义的层面。
二、电影中的色彩美学设计分析
(一)服饰色彩美学
在电影艺术的色彩美学中,服饰色彩的`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表达色彩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由于电影中人的大量存在,使得服饰的作用如同电影的灵魂一般不可或缺———尽管有些电影并不以人为主角,比如《帝企鹅日记》和《熊的故事》,但是在大量出现人物的影片中,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对于服饰色彩的运用。这种手段使得电影的语言更加丰富,同时能向观众传达出更多的语言之外的信息。服饰色彩对人的第一影响首先就是在表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上,其次服饰色彩还能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通过更换不同的服饰可以及时地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变化,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个符号性的配置就能制造出一个强烈的符号来震撼观众,这一点从《远山的呼唤》中那挂满黄手帕的树上就能明显地看出。
(二)以英雄为例探讨色彩美学设计
张艺谋的《英雄》对于服饰色彩的把握可以说典范性的。在最初的长空与无名的对决中,二人身着深浅不同的服饰,就体现出了两人背后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国家归属;在秦国整齐划一的黑色服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个冷酷的国家机器以及其背后强大的种群意志;残剑、飞雪二人以红色服饰出场则是体现了两位绝世高手张扬的个性和背负的家仇国恨。当然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出,时代的浪潮毕竟冲刷掉了个性的存在,留下的只是无情的黑色,各种鲜明色彩的服饰最终被威严的黑色所吞噬,留下的只是静静诉说的历史。总而言之,在英雄一片中,多种色彩的服饰体现了多种人物的心情,其情节也随着服饰色彩的更迭而不断地转折,通过变幻的色彩将各种细节凝聚成一个整体的故事展现给观众,这必然会成为一部经典的作品。
三、色彩美学对人内心的感知
(一)心理和色彩美学感知之间的联系
色彩对于人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失去了色彩的视觉无疑是不完美的,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需要色彩来点缀和表达。色彩不仅仅是各种波长在人的视网膜锥状细胞上的刺激,更是通过不同色彩的融合来不断加深人们对于美的认知,色彩的美学价值至今仍在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而不受到色彩种类的限制。对色彩的认知的一个重要提升就是感情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色彩是人们判断的依据,经由人眼进入到大脑,结合人类所独有的思想和意识,通过逻辑和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使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美的规律和真谛,这就是色彩美学的理论和法则,色彩美学就是通过色彩来表达出事物身上美的属性。色彩美学是电影艺术中重要的表达手段,它能引发人心中潜藏的欲望,也能揭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各种细腻的情感,无论是喜悦、冷静还是绝望,色彩对人的心理总是能够一览无余,因此各种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电影大师们乐此不疲地使用的方法,比较典型的就是红、蓝、白三部曲,导演借由法国国旗上的三种颜色来表达人物的感情,并将其作为电影的名称,这不能不说色彩美学完美地体现了电影艺术对美的认知。
(二)《变形金刚》在使用颜色的时候暗合了人物的心理
在汽车人和霸天虎的标志设计中就体现了明确的反差。汽车人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因此多采用亮色作为主调,而霸天虎是邪恶的,因此往往采用暗色作为主调。据统计在汽车人中采用红色的角色就占到了三分之一。红色代表着勇气和热情,因而采用红色的角色往往就是特别英勇的形象———例如擎天柱、铁皮、变速箱等。变形金刚之所以备受关注,其生动的画面功不可没,尤其是在对两派斗争的场景上,通过各种火焰以及金属的撞击来强烈地刺激着观众的视觉,其特效场景中对于颜色的把握也是非常认真的,与刚出场时一身明亮的金属色相比,在进行完一番激烈的格斗之后主角擎天柱身上的破损和铁锈色将影片的特效与主题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以画面感人。
四、结语
色彩美学是电影的核心创作手段之一,不同色彩的运用能够渲染出不同的氛围和意境,刻画出纷繁多变的人物心理,并且在某些色彩的反复运用和不同色彩的快速切换中能够体现出人物思想的变化和一定的象征意义。色彩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美感,而且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并且赋予电影超越色彩的精神内涵。电影从黑白片向彩色片的过度无疑是个明显的,因为电影在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发掘出了更多的美学价值,也提高了观众对于美的认知。无论是在表现人类社会还是在反应自然界,色彩都能展现出语言所不能及的作用,因而也成为电影艺术创作中导演个性风格体现的最显著手段。
艺术论文 12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更似锁在笼中的鸟儿,在铜墙铁壁、高楼大厦穿梭间愈加萌生对大自然及美好生活空间的憧憬与遐想。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精神需求愈发强烈,对于都市景观园林设计的要求自然愈发多样。园林景观由观赏景区、休闲场所、活动区等多个空间元素构成,合理设计并利用这些构成元素,不仅能够提升园林的文化与艺术品位,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园林设计中,受利益的驱使,设计周期人为缩短,设计人员良莠不齐,存在着照抄照搬,千篇一律,缺乏原创和人性化、区域性、艺术性思考,缺乏与当地人文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点、风土人情有机融合的问题。现代园林设计真正内核是对当地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挖掘和延续,最终的归宿是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使人们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享受自然。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既属于科学范畴,也属于艺术范畴。在当今社会,景观设计与艺术设计早已经没有界限,景观设计除满足基本的功能外,更应称之为艺术创作,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科学活动。景观设计也应包含两个方面:有形形态的艺术性,创造园林景观内部空间、园林与城市周围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空间变化、意向层次区分均应协调;另一个方面就是无形空间的艺术性,它是从有形空间所表达出来的内涵和主题元素,是精神和文化上的构成形式。
1、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1.1客观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例如日照、大气、水体、地貌、土壤特征、pH值、植被种类及分布等因素。在空间艺术设计上,我们不但需要满足和契合这些外界因素的需求,也应该充分利用。对这些自然环境充分考虑,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成功营造出极其多样的意境和千变万化、步步皆景的自然植被景观。社会环境条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风土人情、待设计区域外的环境条件、区域文化特点等,是景观设计的客观条件。
1.2主观因素
景观设计空间布局,艺术设计上通常带有强烈的主创设计师个人烙印。主创景观设计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成长历程、见闻、家庭背景、文化素养和个人偏好都会反映到景观设计上来。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当中,需要经过反复的设计方案竞标、论证,最后确定下来。实际上景观设计除体现强烈的主创设计师个人风格外,还会掺杂很多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当今世界的流行元素,最后才能成为最终的设计成果。
2、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园林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即为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而美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以纾解日益增长的生活、工作压力。因此,在景观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量园林目标群体及最大游客容量,基于目标群体年龄、背景及原地地形与特征,对花鸟虫鱼、亭台楼阁、水景长廊等进行设计,并在适当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休闲娱乐场所,尽可能地满足目标群体的心理预期,且最大限度地使其与外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为居民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打造闲暇轻松的空间。
2.2景观丰富原则
景观园林居于都市一隅,整体空间有限,却是为大批居民提供休憩、放松、娱乐的场所,因而景观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坚持景观丰富原则。可以想象,若一处唯有参天大树,只能称其为树林;若唯有水流,只能称其为河流湖泊;若唯有花花草草,也只能算作花园。而景观园林是丰富多样的,是大量空间景观元素有序的统一与结合,其中包括植被、山石、鱼鸟、溪流等,依托多样的空间艺术设计,使得园林中各色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增强园林的娱乐性与可观赏性,为居民提供精神满足。
2.3绿色生态原则
景观园林作为都市中的一抹绿,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长期生活在高楼大厦、铜墙铁壁中的人们,有着对大自然最为强烈的渴求与热爱。绿化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与氛围,对于美化都市环境、改善都市生态系统等具有积极意义。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过程中,应以保护园林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减少扬尘、沙石等对自然环境的滋扰。另外,在园林设施方面,应选择低碳环保的设备与材料。以生态为主体,加强对原有场地的安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现场地形地貌。空间设计时需关注单个园林空间与园林空间、园林空间与整体,整体与环境的融合,实现人造自然景观与城市生态的和谐关系。北方园林景观设计更要注重落叶乔木、灌木、草皮与常绿树种的有机结合,通过植物来进行造景,除利用植物的孤植、丛植等方式外,还可利用树干的粗细、树干形状、植物外在姿态、落叶树木与常绿树木、高矮的'变化,影响游客对空间的感受。结合现场园区特点,将植被交叉设计,显得层次感较强,错落有致,不同植被、不同色彩、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观特色,构成一个饱满、生动、有文化内涵的园林空间,人们可在此种景致的园林中愉快的休憩、活动。
2.4功能多样化原则
景观园林的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决定了景观园林设计过程中需坚持功能多样化原则。景观园林设计中,主要的基础设施多为假山、花圃、指路牌、解说牌、座椅、洗手间、园灯等,在设置这些基础设施时,应充分考量其功能性与美观性,使其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也能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满足人们个性化的休闲需求。如园林中的解说牌,作为为目标群体进行指示的标牌,其本身也是一道难以忽视的风景,依托精心的设计,也能发挥较佳的装饰作用。
2.5体现当地地域特色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要体现当地地域特色。中国地大物博,范围极广,空间设计上要表现出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历史文化变迁、城市色彩风格、传统习惯等,需要主创设计师在空间艺术设计上有良好的感悟和把握。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能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历史文化、现场环境、城市建筑色彩,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在设计中也可以加入当地历代名人名作、城市变迁、人生感悟等,使人们在游园散步的过程中,不仅是外在景观的步步皆景,也有空间安排上的思想启迪,让人们能感受这个城市的人文带来的内心触动。景观设计从这个方面来说,就不是纯属科学的范畴,而是艺术的范畴,而艺术正是带给人们心灵的感受。
3、空间设计形式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地形设计
地形设计是景观园林设计的基础,也是应用最为频繁之处。在景观园林地形设计中,空间艺术设计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因地制宜。以景观园林原有地貌地形特征为基础,取适当位置进行景观设计与营造。若置于江南水乡,则不可忽视其山水等自然资源,而若是置于山川高坡间,则必然要以雄峻山峰为基础。
(2)以人为本。居民游园主要靠步行,应充分考量人类活动的自然规律和生活习性,确保园林建筑与地形相互协调,增强舒适感与可观赏性。
3.2植被设计
植被设计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营造园林美感与可观赏性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植被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园区中的水景、风景,将不同色调、大小、时节、种类等植被最优组合,采用交叉设计营造错落有致、缤纷丰富之感,使居民在纷繁的植被间放松身心、涤荡心灵。
3.3活动区设计
如果说地形设计与植被设计为园区营造了“绿意盎然”的大自然,那么,活动区设计则为园区打造了休闲娱乐空间。活动区的设计应以居民特征为基础,基于不同年龄层次群体需求,设计儿童、青年、老人活动区,使各个年龄段的群体皆能参与其中,享受其间。同时,基于目标群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设置休闲、运动等多功能活动区,最大限度满足目标群体休闲娱乐的个性化需求。
4、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内核就是外在景观和内在空间艺术设计。成功的园林空间艺术设计,不仅能带给人们良好的观感享受,也能给予人们最美好的体验,实际上就是隐藏在内心的文化感受和精神享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做好园林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将不同的元素有机结合,可把最美好的园林景观体现出来。
艺术论文 13
[摘要]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需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掌握教学语言特征,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关键词]
语言艺术;语言修养;语言特征;教学语言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艺术。因为教学语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语文教师语言表达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成长、思想品质的提高及教学质量影响很大。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语文教师,往往会使学生听起课来倍感精神,心旷神怡,受到熏陶,反之,如果表达能力差,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言辞表达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1.加强思想修养
一位语文教师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才能在教学语言中充满真挚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热忱和期待,往往使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因此,崇高的、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是语文教师提高语言修养的前提。一位语文教师如果不接受教育,对教育工作漠不关心,对学生没有一点爱心、责任感,那他又怎样去美化学生的心灵,怎样去开拓学生的视野,怎样讲出热情洋溢的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话来?言为心声,语文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要锤炼语言先锤炼思想,要使语言闪光,引人入胜,先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光彩照人。
2.加强知识修养
教师语言是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许多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知识修养,他们深厚的语言功底正是来自广博的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教师的知识要在“专”的前提下向“博”的方向发展。例如,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之,语言的艺术性决不是能通顺达意就行了,要显示出超出一般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刻苦学习和锤炼,平时多读、多写、多练,多向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取经。
3.加强心理素质修养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心理素质不好,要提高语言艺术,也是很难的,由于心理素质不好,上课时常常神情恍惚,眼睛左躲右闪,不敢看学生,说话的时候吞吞吐吐,思绪紊乱,在重要场合发言时,也常常紧张冒汗,欲言语噎等。这样的教师怎样教好学生,怎样能说出精彩的话来呢?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沉着冷静,处变不惊。
4.加强语言技能修养
语言技能修养是提高教学语言技能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平时讲话或上课时,要注意自己的发音用声技能和修辞技能。发音用声技能主要指气息控制、语音辨识、音量把握、语调变化、节奏处理和态势配合等。语文教师在讲话时,要注意科学的呼吸、换气和发声,使声音响亮持久,必须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理论知识,音量的把握要适当,还要有意识地训练态势语言,使态势自然得体。语言技能还包括在说话时多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双关、夸张、对比等,要运用娴熟,恰到好处。
二、掌握教学语言特征
教师上课说话并不像平常生活聊天一样,随便想怎样讲就怎样讲,而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学语言第一个特征是规范性。规范性是指上课时,一定要用普通话这一标准用语,发音要准,吐字要清晰。所运用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清楚,让学生觉得教师说的不多,但句句有用,条条是理。教学语言切忌啰嗦,吐字不清,概念含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让学生在美好的语言环境里,养成讲好母语的良好习惯。教学语言第二个特征是针对性。一般教师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环境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这些教育因素,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不能闭着眼睛说瞎话。教学语言是受学科、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学生听讲情绪制约的'。
语文教师上课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善于使用优美丰富的词汇,使语言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教学语言第三个特征是鼓励性。教师语言的主导对象是学生,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更期盼教师把他们看成大人,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教学语言第四个特征是教育性。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具有教育性,做到语言文明、纯洁,具有分寸和教育感,切不能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教学语言第五个特征是审美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审美性,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表现。只有美的语言才能启迪人的智慧,塑造人的心灵,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教师语言的审美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美,一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形式美主要指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修辞手法的丰富性。教学语言第六个特征是启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还要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学语言第七个特征是可接受性。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简洁、通俗、直观性的特点,切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满口深奥,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古文式言语。
三、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讲授的优劣,而讲授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语言技能的高低,因而讲授的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讲授时应从思考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系统开始,把学生的已知内容纳入教材的未知体系中去,使已知和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从教材本身的逻辑来看,可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从学生掌握知识来看,可采用问题探索法、讨论法;从教师指导的角度看,可采用指导法、讨论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该体现出逻辑性、精辟性和启发性。逻辑性就是语言要简短明快,所说的概念要准确无误,判断要精确,推理要严密。精辟性指教师对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先要清楚各个脉络,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安排等,以便向学生阐述时透彻、尖锐,引导也玲珑剔透、清晰明了。启发性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容诱因,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教师还得重视导入技能。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无疑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导入课题,力求在每进入一堂课之始,就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导入的方法很多,有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不管哪种导入,教师在运用时都要注意导入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等特点。从上面这几个方面去提高教学语言艺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语言知识需要教师去研究学习,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学会用好教学语言。
艺术论文 14
摘要:
教学艺术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它不仅体现在第一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体现在第二课堂活动之中,可以说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贯穿着艺术,失去了艺术,也就失去了教学的魅力。本文从实践角度,重点研究教学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
语言;教学;艺术
众所周知,教员上课离不开语言。但有了教学语言,并不等于就有高质量的教学。因为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员教学的语言水平。教学研究显示:教师语言表述得越清晰,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反之,教师语言表述得不清不楚,则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可见,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员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而且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员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手段表现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技巧。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员基本功,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的发展,对教员教学语言的要求更加规范,更加严格,对审美程度的要求日愈增加。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无可指责的语言技术。而教学语言艺术也已经成为全世界教学行家们的共同经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讲究教学语言艺术呢?
一、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教学,都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而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就必须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的内涵,即教学语言应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对事物运动发展的正确概括或总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语言的结构上要讲究逻辑性,其次在教学语言表述上要讲究准确性和学术性。
所谓逻辑性,指的是教学语言既要和相应的语言逻辑结构和规律相符,又要和教授的学科的逻辑结构相符,同时还要和教学对象思维情况相符。所用的教学语言既要结构严谨,又要层次清晰,将重点明确地表达出来,且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性和论证性。
所谓准确性,指的是教学语义信息和语法要准确,即鲜明、确定、恰当、含义准确。从语义信息来讲,就是说教员要正确地理解和阐述教学内容、定义、定理、例子等。而在教学语言语法结构方面,教员要准确应用合适的语汇组合、语法规则、句子结构等。在做到准确的基础上,教员要保证用最精炼的语言将最为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来。
而语言的学术性则要求教员要用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是因为每个学科都有属于自己领域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已经经过实践和时间的印证,能够将事物本质的概念和范畴精炼地概括出来。如果教员在讲课中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日常生活用语来代替,他所讲的内容就难以准确反映该事物的本质,例如,教员在战术课中用通俗说法的“打炮”代替军语“炮火准备”,“打炮”二字显然就不能准确反映“炮火准备”的内涵。
二、教学语言要有可接受性
教学是一种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教育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便是教学语言。教员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和传授知识、技能的质量。而要想将教育信息的传递效果提高上来,首先就要将三种关系处理好:一是要将教学语言输出量和学生能够处理信息的限度的关系处理好。如果教员使用了大量的教学语言,且表达的速度很快,教学对象一学员就会应接不暇,出现“吃不了”现象。反之,教员的输出量过小,语速过慢,学员又会感到节奏松散,感到“没有吃饱”。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一定要将这种关系处理好,表达的速度既要适中,输入又要保持平衡,恰到好处。二是教员要想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就要结合教学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教员输出的水平一般要略高于学员的理解水平。无论教员的教学语言水平比学员的水平高还是低,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三是要将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方言的关系处理好。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保证教学语言可接受性的前提。只有规范的教学语言,才能全面体现教学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然而,我们的教员和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土语,如果不用一种统一规范的教学语言实施教学,教学效果是可以想象的。因此,教员要以标准规范的字、词、读音进行教学,不能说方言土语和半通不通的文白混杂语,不能生造名词术语,更不能把日常口语中粗俗的语言搬上讲台,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最高要求就是具有启发性。这是由于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靠外界的刺激才能产生,而且学员的智能发展也要靠外界刺激去促成。教员在教学中的启发诱导就是一种外界刺激,而启发诱导主要是靠教学语言来进行的。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呢?
1.要具有感染力。也就是教学语言要表达得清晰顺畅,有条理,有激情,充满讲述人的感情,可以将问题的关键点抓住,可以让学员感同身受,有共鸣感,进而能够使学员有想学的欲望。
2.要保持含蓄。也就是教员不可以全部将所教内容和所展示的意境表达出来,要将适当的“空白”留给学员,让他们可以通过这一“空白”去发挥想象、去自己体验其中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含蓄要得体,既可以将“空白”留给学员,也可以让学员得其解,使学员能够思而得之。这样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3.教学语言要有引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能够使用教学语言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出来,能够带领他们去探寻问题的根源。为此,教员应当在适当的教学阶段采用引发性的语言,营造能够引起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员探寻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进而使他们积极地思考。
4.教学语言应当富有点拨性。要想将点拨性语言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教员就应当在关键处、朦胧时将点拨性语言运用起来,将点拨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学员的思维处于困惑状态时,教员可以进行一些提示,这样就可以给学员提供思考的线索,开阔学员的思路,使其豁然开朗。但在使用点拨性语言的时候,要注意适可而止,起到点拨作用即可,给学员的思维留出自由奔驰的空间。
四、教学语言要有和谐性
教学语言的和谐性,是指教学语言的语音美、语调美、语速美、语气美,这种美是教学语言的外部形式美。而要想用教学语言的语义美“弹奏出”和谐的乐章,就要变化语言的外部形式美,为此,教员必须做到:在教学语言的语音上,教员要确保规范地发音、准确地咬字,使用强弱适中的音量,既让学员听清楚,又要让他们感受到一种音乐性的语言感;在教学语言的语调上,要轻重缓急,有高有低,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富于审美感,给学员一种语调旋律美;在教学语言的语速上,教员要表达得流畅顺利,保持适中的速度,语速不但要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相符,还要和学员处理信息的限度相应;在使用教学语言的语气上,教员要饱含情感,用饱含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让学员感同身受,让学员经历一次难忘的情感体验。
艺术论文 15
高校声乐优秀课是具有专业特色和一流的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课程的培育与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方法。并且结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声乐课相应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作用。优秀课的培训与建设,不仅要上好课堂教学,还需完成系统地课程建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优秀课的培训与建设,把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教具等整合为一体。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声乐专业课的优秀课培养和建设是校级精品课的基础,参加省级精品课的评选,最后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课的评选是由专家按照评审指标逐项评分进行的。
根据声乐专业教色和学生的特点,我们应重点做好几方面的考虑:
1、专业教学应体现以技术练习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完整体系,突出产学结合特色,能很好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并尽可能考虑与舞台实践,文艺演出等相接轨。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系统完整,能充分体现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成果,指导思想把握准确,教学大纲既是参评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又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教学大纲除了对本课程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办法。
3、讲授课程的教师应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并亲自主持、设计和指导实践教学;同时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教学队伍中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并具备一定比例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4、教学条件上,应重点考察教学大纲、教材、学生指导书等教学辅助材料建设及教学硬件设施条件,教学项目开设等内容,除在数量上要符合实践教学要求,还要在质量上反映出高要求。
5、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教学效果上,应考察理论和实践环节考核方法指标,优秀课课程应在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考核方式、方法应科学、适用、灵活、多样;考核的重点,除了“三基”内容外要着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真实反映声乐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
我院《声乐》优秀课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一直注意适以适应就业形势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近年来主要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等多个层面进行,形成了以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内容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为辅助的综合性改革,取得较显着的成绩。《声乐》课的建设团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传统的美声唱法教学为演唱教学基础,根据学生特性选用美声唱法、民族声乐或者个性化演唱的教学(即通俗唱法),将美声唱法中科学的声音训练融入到民族歌曲、通俗歌曲的演唱中,将声音的共性基础训练与个性作品风格表现紧密结合,在同类领域中教学效果见效快,成绩突出。课程建设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教学改革与创新目标以及实现上述目标的各项举措。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团队建设,增大教师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同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逐步锻炼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独立承担科研、教改项目的能力;扩大教师队伍,带动新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形成课程教学队伍梯队。
第二,教学条件建设。继续增加资金投入,进行校内实训硬件设备的建设,实训场地的建设;同时积极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实训基地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纵深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第三,教材建设。加强教材选用管理,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继续深化面向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参与、指导新教材的编写与修订。第四,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的力度,在原有的网络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将整门课程的授课录像全部上网;在保证习题库音像资料、曲谱质量的同时增加其数量;建立学生教学录像资料库,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练习的过程全程录像,放置到课程网站上,学生可以自由点击或
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观看;建立常见歌唱问题库,将歌唱表演中的常见问题以影像的方式表现,并给出正确的歌唱表演的录像对比。
第五,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增加了艺术实践内容,加大对外实践在课程中的比重,并以此作为考察声乐表演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依据。艺术实践活动包括校内艺术实践和校外艺术实践。校内艺术实践活动主要指校园范围内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活动。它主要是通过立足校园,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校内艺术实践活动极大的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展示教学成果和师生风貌,其中,主要包括迎新生新年音乐会、教师独唱专场音乐会、学生演唱音乐会、综合音乐舞蹈晚会、音乐专业毕业演出,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如歌咏比赛、舞蹈比赛等主要演出活动。校外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主要通过积极组织参加地方慰问、社区服务、校企联谊活动以及省、市各项文艺比赛等各类演出来实现。通过参与省、市、县不同层面的文艺活动、文艺晚会等活动,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比赛展示了声乐教学团队师生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成就;这些活动的组织,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法。在继承传统声乐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大胆创新,进行了声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了现阶段国内外声乐专业课程教学中个别授课终身制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程授课形式、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教学,不断更新《声乐》课程网站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声乐”网上学习环境,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授课教案、练习习题、授课录像、参考文献等课程内容全部上网,大量的声乐学习资源,延伸了教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增加了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渠道,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总之,声乐优秀课程建设刚起步,存在问题在所难免,相信在以后的运作过程中会不断完善。他不仅对各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机遇。我们会在优秀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提高声乐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青,蒋喜锋.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付义,胡占奎,王国宏,王福敏.精品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
[3]王亚青,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年
[4]顾明远.师范院校的出路何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6
[5]江家发.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
艺术论文 16
摘要:
橱窗作为商业环境中产品展示的载体,肩负着产品信息和形象传达的重要使命。因此橱窗设计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人们对产品的兴趣指标,感染力越强,受到的关注度越高,产品的宣传力度也就越强,随之连带的商业利益也就越大。装置艺术以其前卫、多元的风格特点,蕴含了深厚的艺术感染力,被更多的融入到现代橱窗展示设计当中,这种崭新的橱窗设计思路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
装置;橱窗展示;创造性;互动性;综合性
一.装置艺术与橱窗展示设计的界定
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是艺术家们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与组合,从而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橱窗展示艺术是现代商业环境中常用的展示方法,它存在于商店空间中,不仅可以较好的与周围环境融合互动,同时能够突出橱窗自身的展示特点。为整体商业环境设计的橱窗是人、艺术、商品和环境的之间交流互动的媒介。
从装置艺术产生起,就与环境空间息息相关,在现代设计的发展洪流中,被设计师更多的应用于环境展示之中。展示环境从最初的单纯对产品的悬挂或摆放,进而发展到对展架、展墙的舍弃,把产品从其静止的介质中解放出来。随之带来一种新的空间观念,摆脱前景与后景,垂直与水平的局限表现形式,开始尝试从空间中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只依赖于单一角度的展示效果,产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得到延伸展示。
装置设计与橱窗展示设计都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将不同特定的主题内容传达给观者。将两者关联在一起,装置艺术扮演着诠释文化的角色,使得展示设计的理念、材料和应用等方面得到了扩展,令展示商品的品牌形象与文化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展示设计表现力。
二.橱窗展示设计向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
20世纪末以来,产品、消费同战略性的设计布局相生相伴。销售场所演变至今,已经发展到一个超越传统销售功能的阶段,转变成为支撑产品与品牌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而橱窗设计在销售场所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对于品牌的营销与推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橱窗所体现出的多样理念与文化背景完美的诠释了商业吸引手段,使休闲与消费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如今,消费场所的实现手段和空间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转变,橱窗中的商品展示不再是模式化的陈列,商业广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维形式,橱窗与店面很难再找到清晰的界限,逐渐融合成了统一的空间整体。橱窗将品牌的不同元素与企业形象揉合在一起,成为品牌形象推广、促进销售的有效工具。
现代营销的发展推动了橱窗理念的革新,美学的复兴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成为革新的动力。装置艺术作为极少主义的反面,希望消减后工业社会速度与效率的追求,希望观众能够放慢接凑,花时间与心思去解读作品,而这种驻足与互动,正是商家希望附加于自己商品的能力。因此,装置艺术、综合材料等综合艺术形式在橱窗设计中开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设计师将展示设计中融入装置艺术,对商品与空间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从而达到商品宣传的目的。
三.装置艺术对于品牌推广的价值
装置艺术运用于展示宣传的实用性很强,任何一个装置都是为了传达某种讯息去组织元素从而使之成为一个作品。然而这种传达过程的实现正是品牌与顾客沟通的契机,是品牌的宣传与推广最自然的输出方式。橱窗展示设计在注重审美创造的同时,形式语言必须准确有力,迅速建立品牌的信誉与形象,激发人们的情感,调动购买积极性。
利用装置艺术制造的橱窗展示空间,更容易引发观者的思维互动,通过观者对作品的理解过程,进一步强化对产品的印象。装置艺术还能充分反映变化中的世界,因为装置艺术中静止的物品并不是绝对静止的,它们所存在的空间环境和社会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因此它们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展示场所也同样是处于运动中的环境,不但流动的顾客在不停变化,观察的角度也在不断改变。装置于橱窗的存在本身,就像是容器,在运动中不断释放与吸纳精神层面的内容,这种与人沟通的过程,也是种持续的“运动”,一种传达产品内涵的有效的“运动”。橱窗展示首先从产品本体出发,设计围绕展品展开,要求突出产品的中心主题。因此装置艺术由中心理念出发而展开创作的.观念也与橱窗展示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
四.装置艺术融入橱窗展示设计之中
1.创造性
装置艺术融合了20世纪初的许多现代艺术流派的创作手法,是一种综合开放的艺术手段。随着材料的不断创新,为装置艺术带来了更多的表现语言,在现代设计领域发挥着丰富的作用。
橱窗展示设计十分需要装置艺术的创造性。产品展示只有依靠新颖独特的创意,才能给观者带来足够的视觉冲击与震撼,从而引发记忆点和产生共鸣。不同的是,装置在纯艺术领域的创作灵感来自艺术家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和体会。而与商业设计结合,创意点通常受制于对品牌的形象定位以及对展示空间空间的想象力与控制力,对产品知识以及新材料、新构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媒体形式的综合把握,作为创意产生的基础,成为激活观者兴趣的关键。
2.互动性
现代社会紧张而高速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缺乏沟通、精神疲劳,继而情感淡化,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情感沟通成为这个时代呼唤的主题。橱窗展示设计要想打动人心,首先需要迎合这个时代特点,从情感设计出发,通过装置将人与展品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商业空间对于商品来说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却需要对商品的特性进行更多直接的了解,消费活动与休闲娱乐,尝试实践紧密相连已是不争的事实。
装置应充分表达情感因素。观众的介入和参与与装置本身密不可分,装置艺术也作为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出现。装置所创造出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这些感官与装置的互动,都构成了人体本身与展品的交谈,使人们不自觉的走进展品,了解展品。
强调橱窗展示空间的开放性与可塑性,给人以自由、亲切的感受,让人能够对展品可感、可知,从而对展品产生兴趣。
3.综合性
橱窗展示设计作为产品传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多种设计技术综合应用的复合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和材料工艺,将决定着展示设计的最终传达效果。因此设计师要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现代表现手段和综合材料语言营造出最佳的展示艺术空间。
展示内容的广泛性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展示装置的综合性。橱窗应通过对空间、造型、细节、色彩、光影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来满足形式、功能与审美价值的共同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橱窗展示的设计方法也与科学成果结合起来,综合媒材的运用越发丰富,为设计师带来了更广阔的思路。同时就装置的材料语言而言,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同样造成橱窗节奏跳跃、韵律顺畅的良性结果。综合材料作为装置实体的物质基础,不仅保证了装置的基础形态,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特性表达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为装置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创造更多的可能。
将装置艺术运用于橱窗展示设计,赋予其新的设计视野和发展空间,更加发挥综合艺术手段所体现出的视觉传达优势,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观念到形式,以一种前卫的艺术手段去展示产品。设计师利用综合媒材,融合装置艺术的观点,有目的地对橱窗展示进行设计安排,通过装置展示,传达产品的观念内涵。装置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徐淦.装置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1.
[2][西]巴勃罗·索托.安然译.时尚橱窗展示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
艺术论文 17
【摘要】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员队管理和认识,总结出以下几点学员队的管理教育经验,首先介绍的是管理教育艺术的概念,主要研究的是学员队的管理教育艺术,其中涉及到的管理教育艺术有以下几点:以身作则、主持大局;谈心交心、善于沟通;赏识表扬、引导批评。
【关键词】
管理教育;艺术学员队
队长作为一个学员队的直接管理者,是一个学员队的灵魂,学员队工作的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员队工作既有章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只有敬业精神,而缺乏学员队的教育管理艺术,那不算是一个优秀的学员队干部。尤其在地方生学员队,面对的是思想品德和认知能力都千差万别的群体。
因此,要建设好一个学员队,除了平时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外,更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管理艺术。
学员队的管理首先要有规矩,有系统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学员队作为一个集体存在并发挥它的作用;其次要保证管理过程中的科学性,有科学的系统才能保证每个程序的安全进行,使管理达到一个优化的效果。而这里我们提到的管理教育艺术则能起到给整个系统的管理程序润色的作用,是科学性延伸的体现,如果运用得当则能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理解管理教育艺术的含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方生学员队管理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措施及目的。管理教育是依据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条令条例,结合部队日常战备、训练、工作、学习、生活及勤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员的军校适应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员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发挥自身潜力;维护正规秩序,培养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巩固和提高战斗力,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我们来了解艺术的概念,艺术的主要形式有才能、才艺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指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其主要内涵包括情感上的感召力以及思维上的预测力和创造力。军队管理教育表明的是管理教育的基本工作属性和工作方式,而把艺术融入其中,则使得军队管理教育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为的是更快、更好地达到以上目的。它是军队管理者为实现管理教育目标、达到最佳效果,运用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和经验等,实施有效管理教育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灵活性、创造性的管理教育技巧和技能,它是一门运用军队管理科学原理服务于军队管理教育实践的创新性科学。军队管理教育艺术纷繁复杂,作为一个刚上任不久的新干部,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管理、反思,现总结出以下几点管理教育的艺术形式:
一、以身作则,主持大局的艺术
每位新上任的管理者都想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干出工作业绩,让领导认可,让部下信赖,这就要求我们烧好头“三把火”。
1、精心准备,熟悉情况
要烧好头“三把火”仅仅靠干劲和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但要求我们认真、细心地办好每件事,而且要求我们通过看、听、问等多种方式向老干部学习,摸清本单位的工作特点和人员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2、带头模范,建立权威
尤其是在广大新学员面前,要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中包括训练场上的训练内容和平时的言谈举止。形象的树立不仅仅是一个榜样和模范的问题,同时也是建立一个权威的问题。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确处理好权利和责任的问题,不仅要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更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本着对广大学员负责的精神,给学员留下敢做敢当的形象。平时做到赏罚分明,对待下属一视同仁,从而给学员一个公道正派的形象。
二、谈心交心,善于沟通的艺术
谈心交心,对于加强军队管理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谈心交心,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深入交谈,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与沟通,是心灵的`互相启发和平等对话。它能够改变交谈双方的态度和观点,使得对方依据预定意图去采取行动。要做好谈心交心工作,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广大学员的性格、气质、素养、背景和经历千差万别,因此在谈心工作展开之前必须对学员进行深入了解,充分尊重学员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2、言谈慎微,循序渐进
在进行谈心工作时,必须要有耐心,这其中包括耐心地讲完要说明的问题和耐心地听完学员的解释,在听学员解释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解地听、有感情地听。
3、换位思考,保守秘密
由于队干部和学员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所处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势,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会有一定的认知倾向。因此,换位思考,即相互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学员进行个别谈话时,常常会遇到涉及学员个人隐私和其他人的隐私问题,也会涉及到学员家庭的隐私问题。对这些隐私和学员不愿公开的问题,作为队干部要为学员保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员的信任,才能使学员拥有安全感,消除顾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三、赏识表扬,引导批评的艺术
1、弘扬正气,树立新风
批评和表扬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但目的是一致的,都应该是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促进学员队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批评和表扬能否令人信服、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是一个“理”字。只要肯定或者否定的“理”是充分的,大家认同了,批评或者表扬才会有效。
2、坦诚相待,循循善诱
批评是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它既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又是进行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在对学员进行批评教育时首先应摆正自己的态度,做到对事不对人,从关心学员的角度出发,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表现出批评的善意。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学会循循善诱,通过各种方法,含蓄而巧妙地使学员注意自己的错误。
3、实事求是,适时表扬
表扬是用语言、文字公开表示赞美或夸奖的一种基本形式。表扬的对象一定要有使人信服的理由,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说服力。表扬切忌讲空话、套话,不切实际的表扬不但学员不买账,而且会损坏被表扬者的声誉。适时的表扬对激励学员的奋发进取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扬不仅要讲好在哪里,而且要注重讲为什么好,做到有事有理,事理结合,这样才能使表扬有深度,富有刺激性。
总之,军校地方生的管理教育与军校生有一定的不同,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发展前景采取相对适合的管理方法,现总结出以上几点管理教育技巧,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刘保成、李文山主编.军队管理教育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2]张爱华、方宁主编.军队基层管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3]刘芳编著.批评的艺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4]丁茂生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艺术论文 18
摘要:
本文从视唱的技术处理方面分析了如何取得较好的视唱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音准、节奏和音乐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视唱;音准;节奏;音乐;教学效果
视唱的教学内容包括调性训练、节拍节奏训练、变化音及转调训练、多声部视唱训练、看谱唱词训练等等。为了视唱的音准、节奏和音乐表现等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唱视唱时,要“眼看”、“口唱”、“耳听”、“手划拍”等动作的相互协调。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视唱的有关技术处理是相当重要的。
一、音准
音准是由某一个固定音高的要求来确定的,它可由某一乐器或音笛、音叉来认定,也可能由视唱者的内心感觉,而有时这种内在感觉和乐器的固定音高有一定的误差。音准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1)当演唱时,可能与原确定的音高逐渐降低或逐渐升高。(2)整个曲子基本维持在确定的音高上,但某一个音、某一个音程、某一个乐句不准确或不稳定。音准问题与不同的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音质是决定条件
漏气的、暗淡的声音常会导致音准的下降。依靠音质可以保证正确的音准,如果是在轻柔流畅的声音时就容易达到好的音准。因为在唱这种声音时,视唱者更加准确地听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就能维持应有的音高。
2、呼吸是重要条件
致力于呼吸支持,可减少声音的偏低。要维持一个好的音准,随时以平稳的呼吸来送到声带上是非常重要的。
3、姿势是辅助条件
正确地坐姿及呼吸是必须加强的,倘若视唱时交叉了双足,或者一种垂头弯腰的坐形,就不可能产生好的、自由的横隔膜的活动。
4、音域是决定因素
女高音在较高的音上容易偏高,特别在强音上。频率越快,越使歌者难于控制音准。而对低声区的音适用了过多的压力,形成一个不平衡而沉重的低声区的音,就容易偏低。
现在结合常用的大小调式,看看音高在调式各级音的高低倾向。
大调式中的第一级音(如C大调中c),从它本身来看,是大调中的基柱,是稳定的。因此唱的时候总是平稳而无倾向。
大调式中的第二级音(如C大调中的d),它与第一级音的关系是大二度,是上行的,因此,第二级音在上行的大调式中,是倾向高的。
大调式中的第三级音(如C大调中的e),是显示大调式的特性音。第三级音在旋律中不允许任何细微的含糊,不然会有损大调式的特性。大调式中的第三级音必须经常以倾向高的要求来演唱。
大调式中的第四级音(如C大调中f),有着倾向第三级音的要求,因此演唱它时必须带有倾向低的趋势。
大调式的第五级音(如C大调中的g),时大调中基柱音之一,是稳定的。同时,它又是大调音阶后半段的始音,因此大调是中的第五级音必须唱得平稳。
大调式中得第六级音(如C大调中的a),无论对第一级主音活第五级属音来说,它是大音程,因此上行时带有倾向高的趋势。
大调式中的第七级音(如C大调中的b),有上行倾向主音的趋势。因此它带有倾向高的要求。
大调式各音上下行差别最大的是第二与第六级,它们在上行时倾向高,在下行时倾向低。而第三级和第七级在上下行都是倾向高的。第五级在上下行时有着不同的倾向,但它因为是支柱音,尤其由它任基音时总是平稳向前。而第六级音下行时倾向低是因为第七级下行达到它而产生的。一般情况达到第六级音(下行)往往是由别的音开始,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它仍有趋高的倾向。
在小调中除了主音由倾向高的要求外,第二及第五级也有倾向高的要求。小调中的第二级音是关系大调中的第七级音,小调中的第五级音是关系大调的第三级音。而小调中第三级音是小音阶的特性音,必须有倾向低的趋势,倾向主音,这样才能显示小调中小三度的特性。
小调中各音的紧张度是非常微妙而复杂的,这种情况是由于小调主三和弦不稳定性和它与大调关系无形的联系所造成。
另外,调外变化音的音准同样存在倾向性。
第一小节为助音性变音,带升号的c要紧贴d唱;第二小节为经过性上行,带升号的c倾向后面的d,即有趋向高的倾向;第三小节为经过性下行,带降号的d倾向后面的c,即有偏低的倾向;第四小节为换音性变音,带升号的'c倾向后面的d,即有趋向高的倾向;第五小节为跳入级出变音,带升号的d倾向后面的e;第六小节为级入跳出变音,带升号的d紧贴前面的e;第七小节为跳入跳出变音,因为和前后都没有太近,所以按正常音高唱。
二、强弱
1、强弱是表达乐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普通分为:pp、p、mp、mf、f、ff,但实际在表达音乐作品时,每一级音量的大小是根据作品表现时的要求及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情绪和感受来决定的,同是一个等级的音量,在不同的作品活不同的演唱者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别。当然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强与弱是相对的,是由相互比较而取得的。同样的力度在同一作品中不同的位置,也会因前后的安排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两个乐句的力度:
(1)从pp逐渐上升到ff
(2)从pp逐渐上升到f,再回到p又突然上升到ff,虽然两者都达到ff,显然,第二句的ff在感受上比第一句的ff要强。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作品中所采用的力度及作品高潮时所用的力度,尽管标记着同样的力度记号,但实际上却因安排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别。
音的强弱或句子的力度表现,通常伴随着音的高低轨迹,即渐强时一般音往上走,减弱时音往下行。渐强,大都伴随着加速或紧张的情绪;渐弱,大都伴随着减速和松弛的情绪。例如法国《视唱教程》1B第93条片段。此曲主要体现在每一个乐句随着音的降低而渐弱,而乐句与乐句之间又是渐强的。第一二小节平稳进行,略带渐弱,第三四小节总体上也是渐弱,音往下走,但三四小节比一二小节在句子的强度上要大;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在音的走向上都是往下,即渐弱,但第六小节比第五小节在句子的强度上又要大,特别是第一个音;五六七三个小节的第一个音呈上升趋势,所以三个句子是渐强趋势,第七小节第一个音为最高音,也是爆发点,但三个乐句本身的趋势是随着音的降低而渐弱下来。后面小节的处理和前面的一样。此曲的重点就是做好音与音的强弱和句子与句子的强弱对比。
2、强弱还体现在对某一个音的强调。我们知道,一个音符单独是不存在什么音乐思想的,只有几个音符互相组成了一个乐句,这时才产生音乐作品中最基本的音乐思想。在乐句中,它必须有一定的起伏,那么起伏的最高点称之为“逻辑重音”。怎样找到逻辑重音,一是根据节拍的强弱来决定,即节奏;二是旋律进行的方向,即上行时增强,下行时渐弱。正确选择逻辑重音的位置,才能准确表达曲目的思想。比如上面这条曲目,每一个乐句的重音几乎都在第一个音。
3、恰当地理解和表达力度的增强和渐弱,是塑造正确音乐形象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渐强必须由弱开始,而渐弱必须由强或较强开始。同时,渐强时必须预见顶点的所在,渐弱时必须预见终点的所在。
三、句法
视唱的句法犹如语言的标点符号,起到抑扬顿挫的作用。良好地准确地划分乐句,是对视唱作品的框架结构的正确体现。分句依赖连线、呼吸、甚至节奏的不同运用。如法国《视唱教程》1B第110条片断:
此曲的分句因前后音的连接而改变节奏型的实际效果。第一小节休止符后面半拍的音连接后面二八节奏型前半拍的音;最重要的是从第五小节开始,由于前后音的连接,连续几个八十六的节奏型由于句法的表现而变成了十六八的效果,重音也跟着发生变化。由于连线与连线之间需要断开,节奏感显得非常突出。
本文针对视唱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粗略说明。文章涉及的点并不多,主要引导学习者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视唱习惯。视唱的教学以获得良好的“音乐表现力”为最终目的。高水平的视唱应以高水平的音乐听觉为先导,通过对视唱作品的音乐形式、音乐体裁、音乐风格和正确的理解和表达,促进“音乐鉴赏力”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论文 19
摘要:
承德皮影戏是至今还流传在该地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戏曲剧种,应对其加以保护传承。笔者针对承德皮影戏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予以探讨。
关键词:
承德皮影戏;现状;保护传承
承德皮影戏作为承德地区保留至今的民间戏曲剧种,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其属于滦H皮影戏的北路。热河省建制撤销前,称其为边外影、热河皮影,曾有热南皮影、热北皮影两个分支。承德皮影戏在吸收滦州皮影戏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地方特色,即:唱腔粗犷质朴,板式以慢二六和小三眼为主,善用唢呐曲牌,锣鼓点供听,以及火爆的武场操纵表演。承德皮影戏是该地区乡村民俗活动的内容之一,有着广泛的影响。
然而,承德皮影戏的现状并不乐观,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根据了解到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解决办法予以探讨。
一、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承德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笔者曾于2008年对承德市所辖各县区的皮影戏班社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承德共有皮影戏班社二十九个,从业艺人一百二十人左右。有宽城满族自治县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班、彭俊林皮影班、才东洋皮影班、张明林皮影班;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尹国富皮影班;承德县孟家院乡李文东的承德红星皮影剧团、三沟乡张会皮影班、头沟镇吕印皮影班、头沟镇北台村林凤贵皮影班;兴隆县半壁山乡王山皮影班;平泉县郭宝珍皮影班,等等。承德现有的戏班社分为常年性与季节性演出两种。其中,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班的演出是常年性的,其余的皮影班社都是季节性的,在农闲和节庆时唱影。从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戏班社的艺人年龄结构看,六十岁以上的占多数,其余的为五十岁至四十岁之间的`,四十岁以下年龄的艺人没有。尹国富皮影班、林凤贵皮影班的艺人年龄均在五十七岁以上。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有二:一是皮影艺人收入不高,而且没有保障。据笔者了解,承德皮影戏班社的成员一般为六个人,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临时缺哪个职位都由现有人员兼职,即便是演出再累,也不会增加人员。即使这样,每个艺人每晚的收入仅有五十元。这个收入与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比还是较低的。二是年轻人特别是艺人的子女不愿意学。他们认为,皮影戏土气,不新潮,没什么用。学皮影戏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因而,造成了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
承德皮影戏的演出市场严重萎缩。据皮影戏班主反映,现在演出的台口,明显少于二十年前。过去,秋收刚过,当时的生产大队就派人登门求戏,演出能排到第二年的阴历三月三。现在是托门子,靠关系,求爷爷,告奶奶,说好话,才能找到台口。演出市场的严重萎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电视的全覆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交通通讯的发达、人口流动的频次和范围的增加,不仅使城市文化便捷地下乡,而且也带动了农村文化模仿城市文化。这样的双重动力,形成了对皮影戏演出市场的冲击。二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农村的文化主体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皮影戏受众中的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感到陈旧,从心里上产生了叛逆。这也对皮影戏市场形成了冲击。
皮影戏自身发展的与时俱进不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承德的皮影艺人根据受众的需求,改良了影人特别是头茬,扩大了影窗,丰富了布景灯光,并创作演出了神话题材的新剧目《珊瑚笛》。这些改良和创新,从时下现代文化的消费情趣,以及健康娱乐的时代要求看,承德皮影戏仍需与时俱进。比如,演出的影卷,题材大多是清朝以前的历史故事,太陈旧,不具有顺应时代的“活态”;内容还存有君权至上、神鬼妖魔、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等方面的糟粕。这些应改而未改的问题,原因在于:皮影戏班社内部没有人员创作新剧目,社会上更没有人给皮影戏写新剧本。各级各类学校对传统戏曲包括皮影戏的普及教育缺失。据笔者了解,在承德市的大中小学校中,大专以上院校开设的艺术和音乐课程,没有设置传统戏曲。即使是音乐专业的院校,也很少涉及传统戏曲课程。中小学的音乐课,也是如此。
二、保护与传承措施的探讨
保护好承德皮影戏的老艺人。“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用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要避免承德皮影戏发生“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问题,必须保护好老艺人。这是当务之急。鉴于承德皮影戏未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没有确定传承人的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可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界定标准,以排查的方式,分别选定具备热南皮影和热北皮影代表性的老艺人,并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予以保护。
保存、保护、传承承德皮影戏的地方特色。承德皮影戏的地方特色,是其赖以生存的内在条件,是区别于其他皮影戏的个性美。然而,目前承德的大部分皮影戏班均是搭班唱戏,艺人有的不是来自承德本地,随着时问的推移,极容易使承德皮影戏的特色发生流变。鉴于此,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抓紧做好保存、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所谓保存,就是到实地录音录像,定期跟踪记录情况,并且到实地收集各种资料,将其妥善保管。所谓保护,就是给皮影戏艺人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和存在”。所谓传承,一方面是鼓励支持民间自发性的学习、从事皮影戏艺术的人。另一方面是倡导大中小学校,特别是有艺术专业的院校的学生欣赏、学习皮影戏。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传承,才能使承德皮影戏延续。
保护承德皮影戏的“生态环境”。所谓承德皮影戏的“生态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其得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即:民俗活动和人们的记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承德皮影戏的生存环境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抗拒的。在这种情势下,在顺应的同时,还应通过全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为承德皮影戏的生存环境多留一些空间。为此,笔者建议,尊重和正视皮影戏在民俗活动中的角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皮影戏,唤起全市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家乡皮影戏的记忆和认知。拓展创新承德皮影戏的戏路、影窗和布景灯光。笔者认为,承德皮影戏要赢得更多的观众,打开一片新天地,一方面要在娱人上拓展戏路。比如,创作一些为来承德旅游的游客服务的作品。其题材既可以是承德的民间故事,特别是与避暑山庄、外八庙有关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表现承德名山大川的神话故事。除此之外,还可以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新创作的作品,既要健康向上,又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观看;既要有长卷的剧目,也要有单出的短小剧目。另一方面,要在影窗和布景灯光上创新。比如,将影卷中的文字内容,由电脑监控,以滚动字幕的方式打在影窗的底部,便于观众了解剧情;此外,可以借鉴唐山市皮影剧团的布景灯光设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更丰富的特殊场景。
艺术论文 20
[内容提要]:
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作用,对于身处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所处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惟有把家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教师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积极的互动桥梁,才能给予幼儿一个完整的社会环境,实现幼儿全面连贯的向前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开宗明义的强调了幼儿园与家庭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幼儿教育离不开教师、家长、幼儿三个角色。幼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内容,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则是幼儿教师家长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目前家园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幼儿园教师越来越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在沟通方法上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在目前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家园沟通中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幼儿
教师存在思想误区,对家园沟通认识程度不高,家园间缺乏沟通。一些幼儿教师错误的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日常的带班,平时幼儿没有什么问题,不必要与家长沟通,即使平时幼儿出现问题,能在园内解决的就不与家长沟通或等到幼儿有突出问题时再与家长沟通。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家长普遍希望了解自己子女在园的各方面情况,如果教师平时很少与家长沟通,容易导致家园教育断裂;如果教师隐瞒幼儿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家园间的不信任和误会,使家园互动的情感基础消失殆尽;如果教师在幼儿出现问题时不及时与家长沟通,容易导致家长的不满,给原本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加大了难度,给家园间的沟通人为设置障碍。
(二)家园沟通方法欠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日常实践中,部分幼儿教师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方法,相互间缺乏了解,在日常沟通中缺乏艺术,以单纯呆板的方法与家长沟通,不会因时因地的变化,遇到较简单的问题与家长沟通时还能够应对,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就可能导致沟通桥梁被阻塞。
家园沟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惟有唯有在奠定共同情感基础的前提下,因时因地不断变化沟通技巧,提升沟通艺术,才能实现家园间的完全融合。
二、家园间沟通的根基
(一)对幼儿共同的爱是家园沟通的基本前提。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好幼儿。共同的爱使家长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使家园的交流更加自然、融洽。在日常教育中,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对幼儿施行的教育,要体现对
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把家庭中父母对幼儿之爱在幼儿园中延续,同时,幼儿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在家庭中保持对幼儿的正确指导和教育,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使双方对幼儿的爱成为家园间永恒的旋律。
(二)对幼儿共同的教育目的是家园沟通的保证。共同的教育目的能够最大限度的拉近双方之间的联系,实现步调一致和行为一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家长总是更希望幼儿能够掌握更多的字词,学会美术、音乐等更多的艺术,拔高式的追求幼儿的片面发展;而幼儿教师更主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按照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发展选取相应的课程,循序渐进的开发幼儿的智力。面对这样的尖锐冲突,幼儿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适时的引导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技能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倘若这样片面的发展,只会破坏幼儿的正常发展轨迹,造成幼儿自理能力等方面知识的缺失,最终破坏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家园间深入的沟通,奠定家园间对幼儿共同的教育目的,而这种共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家园间更大规模的沟通。
三、家园沟通的艺术
(一)时间艺术。
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家园间的沟通并不是简单的表现在幼儿出现问题之时,而是要体现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经常性的往来之中。或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刻与家长短暂交谈,及时地互通信息,或利用家访、电话等形式,或在课堂,或在街头,借助形式多样的沟通渠道,建立相互间不断沟通的长
效机制,传递相互间的信息,校正双方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弥补双方的不足。幼儿教师要不断提取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事例,借助不断变化的'沟通形式,向家长充分展示幼儿的各方面情况并与家长随时交换意见,拉近家园的距离,使家长从内心感受到教师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的诚意,与教师在育儿问题上形成共同语言,达到心灵沟通。
(二)、主体艺术。
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主导力量,同样,在家园沟通中,家长也必须处于主体地位。为了确立家长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变家长教育观念,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园地等方式,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及育儿观念,针对不同层次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指导;其次借助一些需家长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家长充分融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家长在家园沟通中的主体地位,了解不同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在《家园联系手册》等沟通媒介上写明,使家长看到自己的不足,指导家长逐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最后通过公开日等活动方式召开家长讨论会,促进家长群体内的交流,总结家长的教育行为,纠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推广正确的教育行为。
(三)、行为艺术。
1、幼儿教师要不断丰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同,有着不同特点,幼儿园教师应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懂得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教育思想内容,为指导家长做充分准备。
2、建立家园间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如果家长对教师失去信任,
教师则很难与家长进行沟通。教师要理解家长的顾虑和心情,想方设法赢得家长的信任,要尊重每个家长,热情、耐心平等地对待每个家长,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3、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和谐、融洽的关系是教师做好家长工作的基础。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靠一时一事,而是靠平时精心维护。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家长的相互联系,了解家长的教子思想,体谅家长的苦衷,教师和家长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顺利地进行沟通,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4、善于聆听,并积极地给家长以反馈,注意在表情、体态、语言上支持、鼓励家长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注视对方的眼睛,用简短的话语回应对方,用点头表示认同等,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真诚的,从而愿意与教师进一步交换意见。同时,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还要及时了解家长的需要、困难,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讨论,实现家园间的充分沟通和理解。
家园沟通是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间连成一体的主要手段。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和教师不断的互动形成的有效沟通能够促进家园间的密切合作关系,积极的家园沟通能够增加双方的共识,持续不断的沟通则为幼儿可持续性发展架起了一座终南捷径,使幼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艺术论文 21
摘要:
哈尔滨是中国的焊接名城,在几年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摸索了一些有关金属焊接艺术的独到特点,在这里着重探讨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创作方法。
关键词:
材料美感;焊接肌理;概括和抽象;现代意识;民族化
1、这里所谈到的金属焊接雕塑与我们习惯认识上的金属雕塑不尽相同,传统意义上的金属雕塑泛指以金属材料来实现完成的雕塑作品,而这里所说的金属焊接雕塑指的是通过焊接的技术手段(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铸造和锻造手段)来实现的雕塑作品,这类作品重点体现的是金属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焊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焊接肌理之美,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缺乏形式和内容,而是通过将其特有的美感与其独到的形式巧妙结合来实现创作目的。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即使表现具象形态,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直接地打造作品,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简洁明快,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采用一种更加直接,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给作品注人生机,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己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体量概念消失,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当代雕塑家所创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卫平等.金属焊接艺术初探[J].焊接,2005,3.
[2]吴顺平.现代雕塑设计与技法[J].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3]王汉卿.金属装饰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艺术论文 22
【摘要】
文章以云南师大音乐专业的历史沿革和师生基本情况的具体数据以及反映出来的问题为主要依据,探讨在音乐师范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着眼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胜任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
音乐师范教育培养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是高校的核心目标。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各学科新课程的逐步推广和实施,我国基础教育已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以往难、繁、偏、旧、单一的课程内容被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所替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学习者,从学生的心理、音乐经验和实际需要出发,指导与规范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哪些音乐内容并达到哪些标准,已成为课程改革的趋势。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广泛运用,像一股春风吹向中小学校园。现代教育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考虑和全方位人才的培养角度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再好的教育策略和改革都不可能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它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我院于1999年正式挂牌成立。自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至今已培养了10届共522名毕业生。从建院之日起,学院就一直秉承“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实现知识、能力、实践、素质有机统一”的办学宗旨。伴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我系从最初的44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746名在校全日制学生,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逐年加大人才引入的力度,音乐教育系也从开始的10名教师发展为目前的39名教师。整体师资力量和教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在全体教师辛勤的努力下,我院的教学事业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专业的毕业人才。但通过对我院音乐教育系师资力量、专业结构以及历届毕业生就业的调查,结合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针对性和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反映出有些问题值得我们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好好地总结、分析和改进。以利于实现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我院音乐教育系自成立以来的师资情况。
十年来我系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大量师资人才,但大多数教师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自身在高等教育学习期间,可能在音乐教育方面接受的系统性、针对性的学习和培养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从事音乐教育初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要求出现了偏差。
一方面,和全国绝大多数音乐师范院校一样,我系几年来始终延续着多年来的教育模式。更多地趋向于把培养学生演奏和演唱的能力作为专业技能授课的主导目标,专业技能课上普遍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几”的个别及小课教学,存在着单纯注重演唱或演奏技术技巧的训练、不注重专业的运用与创作;片面追求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广度的倾向。教师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培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经过几年或多年的学习后,大部分的钢琴普修学生甚至是钢琴主修学生,即使有的能弹奏拉赫玛尼列夫、李斯特或其他高级别的乐曲,但仍不会为简单的歌曲编配伴奏,视奏能力、弹唱能力、对钢琴的运用能力普遍较弱。
另一方面,学生也过度追求以专业的程度高低作为评判自身学业优劣的标准。一味追求某专业的“深”,而不是追求多项技能的“广”和“正”,导致很多学生对专业技能课以外的学科不重视。在我院,学生中普遍存在“只求专业技能好,其他专业但求过”的说法。学生一味追求演奏或演唱水平的高低,忽略了其他技能的学习,当学生进入教学实践时,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实际操作十分困难。
在我院每年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学生所学和实际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严重脱节,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教学环节后,不知道应该怎么教?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教学中?反映在教学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差,教学环节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后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但接踵而至的毕业考、毕业音乐会,撰写毕业论文,选择、确定毕业去向等诸多事情,已不容学生再集中精力更好地提高综合技能了,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完全胜任自己的音乐教学工作。加之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广大音乐教师将面临对新音乐课程的再学习和掌握,无疑也使大多数刚刚踏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短期内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作者专门对音乐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一些重要数据。
我院音乐教育系的学生在毕业后,有64.7%的学生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从事音乐教育的毕业生逐年减少,这虽然与我国整体的就业环境和学生自主择业的意愿有关;但就是在选择从事音乐教育的毕业生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校音乐教育者的深思!我们是培养优秀的演奏者、演唱者,还是培养合格的教育者?音乐艺术院校是专门培养各种表演艺术人才的,对学生的要求重点是放在某项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通过掌握这项技能去诠释音乐、表现音乐。而音乐艺术师范院校是培养艺术师资的摇篮,教学重点应该是放在“教”上,教学生如何全面地了解艺术、掌握艺术的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怎样用最容易的方法和较快捷的途径了解和掌握艺术。这样的教学目的和音乐艺术院校有所不同,所以在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以及教学手段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完全沿用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可能造成学生“学”与“教”的严重脱节,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把所学的专业灵活应用。
当我们重新认识基础音乐教育时,会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新的教育模式存在本质区别,也更能领悟出音乐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即:将“以学科和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学生的心理逻辑、音乐经验和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和规范学生在什么阶段学习哪些音乐并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教学生,以及教师应怎样引导、促进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等。
高师音乐教育应着眼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熟悉、了解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要求和规律后,才能培养出胜任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育和培养学生:
(1)教学品德、教学技能、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心理的培养。
(2)结合实际,加强对基础学科中基础知识教授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加强将所学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综合运用到教学中的技能学习。
(3)重视一切实践课程。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接触一些艺术的创作和实践活动。如:策划、排演小型的音乐会或指挥一个合唱团等。
(4)合理安排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充分利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并熟悉新教材。
(5)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趋势,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前进入教师角色的平台。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结合起来。
(6)注重学科知识的全面性。使学生在拥有丰厚的音乐学知识素养外,还有宽广的文化视野。
(7)在掌握音乐教学技能(即歌唱教学技能、钢琴教学技能、简单乐器教学技能、合唱指挥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等)的同时,还应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即分析和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等)的培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够演唱歌曲、演奏乐曲和表演舞蹈了,而是如何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的环境下感受音乐艺术、学习音乐艺术、喜爱音乐艺术、提高艺术修养。这给新一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疑也给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改革刻不容缓!
怎样培养合格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怎样让艺术服务于全人类?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只有我们全体音乐教育者共同努力,以不断学习、提高的积极心态,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投入到新的教育改革中,才能使我们的师范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德隆著.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钟启泉、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艺术论文 23
内容摘要: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对学生广泛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达到用美的旋律陶冶学生心灵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听觉艺术特殊功能音乐细胞音乐欣赏陶冶心灵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艺术内容,这些内容藉音乐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着社会历史进程,表达着人们的感情,寄托着人们理想,传播着文化遗产……这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对音乐产生终身需要的强烈感情。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音乐,有人将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音乐,不仅美化生活,它还净化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曲家把高低不同、长短不等、色彩不同的声音巧妙地组织起来,即成为音乐语言。而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来塑造音乐形象的。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摸不着,看不见。音乐随着时间流动而流动,随着时间消逝而消逝。音乐作品在作曲家创作出音乐作品之后,还必须经过演唱家、演奏家的再创作,才能产生它的艺术效果。
音乐的特长是抒情,以情感人。但是,音乐也非仅仅具有表情的专长,它同样具有造型和描绘的功能。音乐家舒曼对“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音乐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的作品“能够把最微妙的思想感情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现代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的情节,把一对古代青年男女相亲相爱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好象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田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管弦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可使学生感受到广阔寂寥、黄沙滚滚的草原风光,从远处传来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声,显示出军队和商队行进和消失在远方的形象。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乐曲和民间乐曲如《十面埋伏》《流水》《百鸟朝凤》等,都是色彩鲜明地描绘各种生动形象的佳作。
音乐具有特殊的功能、神奇的魅力。当听到雄伟《国际歌》《马赛曲》时,就会激起慷慨激昂、庄严肃穆的情绪。《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等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鼓舞了亿万人民的抗日豪情,激励着他们去和敌人搏斗;在每一个革命时期,那些优美感人的革命歌曲,都曾发挥了它的战斗作用,鼓舞人们向上,追求美好的理想。
我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他本人既能唱歌,又能鼓瑟,既能弹琴,又能吹笙、击磬;他还是个很有音乐欣赏能力的人。他对音乐的作用估价极高,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把对于音乐的作用,提到了移风易俗的高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他也就因而美化。”
为此,我们让学生欣赏音乐必须有选择,要用好的、健康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用向上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感召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体验、思想感情、文化素养和艺术感受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联想和想象,从而增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思想只能同思想对话,感情和感情能够深深打动。家乡沦陷在敌寇铁蹄下的人民,怎能不为《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的歌声所动情;没有见过茫茫的沙漠和在风沙中行进的情景,就难于体验出《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所描绘的草原风光;没有见过白浪滔滔的大海的人,怎能理解德彪西的《海》所展现的音乐画面?当然,悲壮雄伟的作品不会引起轻松愉快的感觉,豪迈的、节奏鲜明的进行曲决不会使学生产生柔美婉约的感觉。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还可能从听觉印象转化为视觉印象,如听到各种舞曲时,就自然地联想到各种舞蹈场面,听到雄壮的进行曲时,一列列整齐的队伍威武抖擞地行进的景象就会出现在学生的脑际。
我国古书《列子》上曾记叙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愈,钟子期必得之……”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音乐的创作、演奏与欣赏的关系。伯牙善于用音乐来塑造某种形象,种子期又善于从音乐中捕捉和体会这个形象。伯牙是一个高超的古典创作家和演奏家,而钟子期可以说是具有一对很有水平的“音乐耳朵”的欣赏家了。
一个人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培养、训练逐步提高的。
当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时,首先听到的是音乐所表达的某种情绪,或雄壮激越,或热情欢快,或深沉,或哀伤,或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揭示着人的内心世界,拨响人们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共鸣。这些音响吸引着学生,在学生的心底唤起种种联想。这便是音乐欣赏的起点。进一步,就是从这些作品中感觉到音响所描绘出的一幅幅画面。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主要是在某种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体验和内在的情感。这还需要学生细心地反复地去琢磨、体验。
要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能力,还需要学习了解一些音乐方面的常识和音乐的表现形式及手段,诸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曲式、调性、织体、体裁等等。在音乐作品中,技巧和形式是音乐美的极重要的因素,因此,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无疑对欣赏音乐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欣赏音乐作品,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风格流派以及作者的经历、思想等有所了解,也就是要把作品、作者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思考。
欣赏音乐作品,要让学生熟悉、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欣赏音乐作品,也像欣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还要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扩大生活阅历,各种艺术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和规律,但它们之间又有着相通之处,可以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一个对其他艺术毫无所知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欣赏音乐;一个生活体验狭窄、对人生缺乏热情的人,就更不可能成为音乐艺术的欣赏者。音乐,能使人感染、产生联想、引起共鸣,让欣赏者为音乐旋律的美所陶醉,与音乐同欢乐、共哀伤。这充分体现了音乐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显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伍湘涛,音乐知识与名曲赏析,[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年3月295页,433页、356页
[2]薛正安,艺术百花园(下),[M],96页,中国华侨出版杜,1995年8月
[3]辛凌,音乐艺术博览,[M],62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10月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120页,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9月
艺术论文 24
论文内容摘要:
保罗·塞尚用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几何构成方式,使得艺术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从艺术的传统法则到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从而推动了艺术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论文关键词:
保罗·塞尚;艺术观念
一、艺术观念与视觉方式的变革
观念支配世界,观念改变世界。潜藏在视觉方式变化背后起支配作用的乃是艺术观念的变化,所以记载着各种艺术风格、流派产生、发展、衰落的艺术史,不仅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从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来说,乃是一部关于艺术观念不断更新演进的历史。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所持有的艺术观念是不同的。艺术观念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艺术作品、甚至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认识和评价。
纵观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和演变,从宏观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法国印象派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西方美术以模仿写实为主流,可以称为西方传统艺术;第二阶段从l9世纪下半叶的后印象派开始直到现当代,这个阶段的总趋势是突破模仿自然的传统艺术观,走向主观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表现,建立了全新的艺术观念。在传统艺术观念到现代艺术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保罗·塞尚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在塞尚之前,西方主流画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模仿自然万物,从塞尚开始,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正是由于塞尚的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巨大震撼,这种巨大的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可以说,现代艺术始于塞尚,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西方美术史分“塞尚之前”和“塞尚之后”两个阶段。要了解、认识西方现代艺术,首先需要了解、认识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变,而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变肇始于塞尚。
二、塞尚与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型
塞尚用色彩造型、艺术变形、几何构成方式,使得艺术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从艺术的传统法则到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从而推动了艺术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1、几何构成方式。模仿再现的艺术观念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谈到了人有模仿的本能,柏拉图提出了绘画是对现实的模仿的模仿理论。作为一种美学体系,模仿理论确立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还以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法则发展和充实了再现客观对象、描写真实的艺术手法。艺术家们在描绘对象时把模仿客观对象作为绘画不可动摇的基础,这种传统绘画观念一直保持到l9世纪印象主义时期。塞尚最初参加了印象派画展,但印象派主要追求光影的效果,而忽视对象的轮廓和形,艺术观念的差异最终导致塞尚的离开。塞尚最大的旨趣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尽可能客观地描绘世界,从本质上看,塞尚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他最崇拜古典主义艺术家普桑绘画中的那种平衡、宁静和坚实的结构,促使他不惜代价要在自己的艺术中实现那种博物馆艺术的不朽和永恒,但他发现古典艺术大师为了这种艺术风格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然的真实性,因为这种创作所尊重的不是自然本身。所以塞尚声称“根据自然,重画普桑的画”。他认为画家应该忠实于自己面对自然所获得的视觉感受,使作品既有印象派强烈鲜明的色彩,又不舍弃对象的形和结构。在塞尚看来,人的感觉和知觉是混乱的,人看到的对象也是散乱的,往往因为艺术家对物体的主观感受和心境等因素而导致表现对象不真实,为了描绘客观的真实,塞尚试图探索绘画所描绘对象固有的本性,物体最真实的本质,经过艰难的`努力,塞尚找到了结构这个物体所具有的本质,他认为无论外界条件和艺术家主观情绪的变化都不可能改变对象的结构,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混乱的知觉纳人程序,在视觉范围内获得这种有序的结构,他开始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他说: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人们必须在这些单纯的形象基础上学习画画,然后人们就能画一切想画的东西。但这恰好与他绘画的初衷客观真实描绘对象是背道而驰的,他的结构观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认识和描绘对象的方法,这种绘画创作中的主观性成为后来现代艺术的基础,几何构成方式这种手法导致了立体派艺术的产生。
2、色彩造型。从古希腊开始、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到l9世纪,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真实地描绘,无论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印象主义都万变不离其宗,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四百多年,艺术家征服自然的法宝是他们探索的科学方法和手段的“透视法”。但出于渴望真实的初衷,塞尚认为许多传统公认的法则并不能导致绘画的真实,如“透视法”,它只能导致人们的理智,在平面中创造出想象的三度空间,它给人的只是一种空间的幻觉,而牺牲了自然本身的真实和视觉形象强度为代价,和我们目睹的真实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塞尚在作品创作中放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空问,他用色彩的协调和对比来塑造形体,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表现立体感:凹下去的部分用冷色,反之用暖色,从而表现出坚实深远的空问感和立体感。例如作品《坐在红椅上的塞尚夫人》,整个画面色彩饱和,造型结实,肖像的头部、手部及衣裙均用强烈的色彩冷暖来体现结构的起伏,凹下去的部分用冷色,凸起部分用暖色,这不同于传统的先素描再上色,也不同于印象派无视形体的色彩分割法,塞尚不仅做到色彩关系平衡,而且通过色彩来塑造形体,就这是人们“色彩造型法”。
3、艺术变形。塞尚不仅渴望印象派强烈的色彩效果、古典主义明晰稳定的构图,而且他希望赋予绘画以立体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首先放弃了传统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不再从某个固定的角度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自然对象;接着他用一些几何形体记录、处理他所观察到的对象,然后通过调制色域,从而表现物体的形体和结构,他认为绘画就像砖石工砌墙那样,要用画笔或者画刀排列出层层叠叠的色块,以此表现体积和深度,使之具有一种建筑般的结实感,塞尚曾说过:“线条和明暗都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可见塞尚关注的是对象的结构和形体的坚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放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则,也使用了拉长和变形的手法,甚至舍弃了对象的质感,独自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苹果与桔子》这副作品采用了变形的手法使被描绘的物体在冷暖色彩的塑造下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在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桌面的俯视倾斜与盛苹果的平底盘统一在一个平面上,而放桔子的高脚盘与水罐却是平视的视觉平面,为了充分塑造盘中苹果的立体感,画家有意加强四周台布的折纹,歪曲物体的透视,减弱它们的光影,使整个画面具有平面造型的形式美感。在探索、追求和实现自己艺术目标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拆除了那堵“艺术传统”之墙,从此艺术打开了探索的大门,整体上改变了对绘画艺术认识的观念,他的艺术实践和观念对以后的立体主义产生所重视、借鉴。
艺术论文 25
内容摘要: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湘云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质,比起寻常的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在红楼里描绘的众多女子中,湘云无非是一抹最为绚丽的红。
关键词:
封建荼毒;英豪阔大;心直口快;世态炎凉;悲惨;薄命
一、出生与家庭背景
史湘云是金陵显贵史侯家的遗孤,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孙侄女,和贾宝玉是表兄妹。由于她“襁褓之间父母违”,颇受贾母爱怜,时常到贾府里住,与宝玉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建立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情。史湘云在书中第一次出场是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忠靖侯史鼎的夫人,带着侄女史湘云来了”。但是书中只有这么一句话,看不到史湘云的活动。虽然袭人后来对贾宝玉讲过,“我从小跟着老太太,后来伏侍了史大姑娘几年,这会子又伏侍了你几年。”从这一点看来,史湘云很小就在贾府了,但是书里却没有什么蛛丝马迹,更不要说看到她的什么活动了。书里明确交代史湘云来贾府并有其活动的是第二十回:“且说宝玉和宝钗说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于是宝玉和宝钗一起到贾母这边来看湘云。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
二、性格特征
湘云,是曹雪芹怀着诗情画意,浓墨重彩地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读者一闭上眼睛,这个人物就活蹦乱跳地出现: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爱哥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胸襟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不过,另一方面,她也没有林黛玉那种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在史湘云身上,除她特有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被赞扬的某些文人的豪放不羁的特点。史湘云心意明媚,行动亦不犹抱琵琶,举手投足。史湘云的旷达不是一种出世孤傲,而是一种入世的情趣。趁兴时大块吃肉,忘形时挥拳拇战,偶尔男儿装扮,白日里佻达洒脱,顾盼间神采飞扬,须眉也须自拙。在大观园中,史湘云的身世既富且贵,虽因家道中落、不复为富,却也不端着贵族的空架子。她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无功利之心。史湘云身为女子却有男儿的疏朗与开阔胸怀,她不为女儿的皮囊所累。在三十一回的阴阳之辨中,翠缕的喋喋不休、史湘云的循循解答,使主仆间弥漫着一片宛如姐妹师生的平等气息。而史湘云如此深入浅出的思辨,却不像那些见风落泪对月伤怀的深闺怨女.当她如春风般掠过我们的视野时,人们都陶醉于她的风度而浑然忘却她的庐山面目
三、与各主要人物间的关系
湘云虽然性格豪爽,跟黛玉的关系也不错,但她跟宝钗的思想更合拍些,她几乎是时时处处表现对宝钗的敬重。如文中所述,黛玉因为打趣湘云咬舌子说话,湘云就说:“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个好的。”这一次又说:“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并且故意刺激宝玉:“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嗔我赞了宝姐姐了。”这样看来,湘云讲话不仅是心直口快,而且是锋芒毕露。其实贾宝玉对史湘云是很关心的,也是很重感情的,清虚观的张道士送了一个金麒麟给他,他就珍重地带在身上,只等史湘云来送了她。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她身上佩带了一只金麒麟,且与宝玉后来得到的一只金麒麟又恰恰是一雌一雄,成双配对,——用脂砚斋的话说,这是作者用绘画的“间色法”,隐然又写了一“金玉良缘”——这种象征意义使她若即若离地卷进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纠葛中。因而使这个悲剧更加曲折动人。由此可知,她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对表现全书主体题、深化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生平经历
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她的婶母待她并不好,后来因受贾母宠爱,常到贾府居住。因此,她的身世和林黛玉有点相似。但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胸襟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史湘云的不幸遭遇主要还在八十回以后,尽管她从小失去了父母,孤苦伶仃,但由于性格豪爽,倒也减轻了一些痛苦,待到她嫁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婿,正在感到称心如意的时候,却不料悲剧的命运又来作弄她,根据这个曲子和脂砚斋评注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比较美满。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从此潇洒豪放的史湘云再也不在人世了,有的只是一个终日以泪洗面的孀妇了。至于传说有的续写本中宝钗早卒,宝玉沦为击柝的役卒,史湘云沦为乞丐,最后与宝玉结为夫妻,看来这并不合乎曹雪芹原来的.写作计划,乃附会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而产生。其实“白首双星”就是指卫若兰、史湘云两人到老都过着分离的生活。五、对史湘玉的看法
我自认红楼女儿里,湘云无疑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角色,不输薛林。美貌是出众的,仪态是大方的,观园见客,老太太首先就安排薛、林、史,然后才轮到正经的孙女,自然因为是能为贾府增光的人物。她不同于黛玉的柔弱,宝钗的端雅,其最惹人爱的是她的娇憨。比如有点饶舌,把“二”念成了“爱”,比如敢醉卧芍药荫,敢割腥啖膻,穿上小子衣服。如此自然、健康、可爱的人物,在红楼中并不多见。湘云的才华是与林、薛二人并肩的,无论吟诗填词,联对行令,她的敏捷、灵活、新巧都令人叹而观止。但她并不象黛玉恃才自傲,也不似宝钗藏拙,一举一动都爽朗大方,实在可爱得很。湘云说话待人均出自真心,毫无遮拦,人家都让着林妹妹,偏她直言快语也不怕得罪人。她与宝钗交好,当黛玉取笑宝钗为宝玉执绋绣花时,她顾左右而言它,不肯与黛玉一起取笑。其为人率真,自然天成就比过宝钗。象这样一个人物,以她的聪明实际,辅佐丈夫不成问题,以她的乐观开朗,应付家族关系不成问题,以她的健康和才华,教养几个出色的孩子不成问题。本该是一个贤妻良母,可叹命运竟如此悲惨,从小是“纵居那绮罗中,不知娇养”,好容易嫁个如意郎君,还是痨病,贤妻做不成,良母也不可能了。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点评红楼梦之湘云的后来及其他》
2.周汝昌:《红楼夺目红》
3.王根福:《红楼探佚之八——证史湘云之死》
4.张宇绰:《高唐云散枉悲伤——湘云,不可能的结局》
5.李锦文:《论红楼梦人物形象——史湘云一生的“坎坷形状”》
6.周五纯:《红楼梦人物新论》
艺术论文 26
摘要:
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艺术对学生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自身的语言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学语言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色彩,是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的体现。本文就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意义入手,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虽然我们对语言并不陌生,但是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期,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在对抽象事物的学习上欠缺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将教学语言规范化,从而将语文知识点更好地向学生传授,增强学生的接受程度,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意义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诗歌、散文及其他类型的文章,这些内容是以较为生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人生的哲理和处世的方法。但是也有一些内容较为抽象和深奥,小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若是脱离教师的指导,将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的感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使用生动活泼的教育语言,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对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探究,提升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参与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拥有专业的教学知识的不够的,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自己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师在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二、提升语文教学语言魅力的方法
1.拓宽知识范围,丰富自知识储备
倘若教师想让自己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么,就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实质上就是“懂得多”。只有具备了满腹经纶的知识,才能知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哪部分是重点,哪部分是难点,成为征服学生的“法宝”。
2.熟知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开始上课的前期阶段,应当熟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安排教学节奏,并结合教学内容调整自己的语言,时而感情充沛,时而抑扬顿挫。不要说一些空话,或者是和教学无关的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1.规范性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对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教学语言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教师行为的有声展示。“为人师表”中的“师表”,指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为了发挥教学语言真正的作用,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语言习惯,采用规范化的教学语言。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而模范则是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学语言的规范化尤为重要。它在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学生未来的语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严格遵守国家对词汇、语言、语法等方向的规定,杜绝使用方言。教师还要进行“全国通用普通话”的考核,规范自身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做到语言标准、吐字清晰、语调适中。
2.科学性
无论是何种教育科目,其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为提升被教育者对周边环境的认识,拓宽其视野,使其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为他们未来生活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教师应该掌握教学内容中的词汇含义,对语句的感情色彩等有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传授。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落花生》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如果不明确落花生的实际含义,就应当查询有关资料,明确其具体意义,避免出现理论上的错误。又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理解偏差问题,在遇到该种问题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述要明确、清晰。若是模棱两可,就会进一步加深偏差程度。将学生理解错误的语句带入到文章整体中去,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语句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语言明确,避免出现语句上的歧义。
3.可接纳性
要想让小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导、服从教学安排、掌握教学内容,就应当使教学语言生活化,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在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应采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手段与方式,将教学语言生动化、形象化。比如,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要尽可能地运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来讲解语文知识,并在讲解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为学生预留出想象空间,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抽象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学语言应该更为严谨,避免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例如,在讲解诗歌《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以对河流的描述开篇。当讲述到“河流不停的向前流淌,从高处的山峰上倾泻”下来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河流从高处落下的是什么吗?”这时学生会回答是“瀑布”。教师可以进一步发问“那么你们谁见过瀑布呢?瀑布是什么样子呢?这时学生就回联想生活中对瀑布的认识,引发思考的讨论,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灵活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4.生动性
小学生的性格较为活泼,对于较为沉闷的内容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语言要具备生动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越来越倾向于生活、形象这两大特点。该种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贴合了小学生的主流思维模式与思维观念,在小学教学知识中通过多种生动趣味的作品填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集中精神,进而提升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效率,加快对语文知识中道理、语言组织形式的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灵活的运用语言表达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意境的掌握。
5.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灵活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极大的提升和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元曲单元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问学生是否喜欢当前流行音乐,从当前流行音乐引入到元朝时期流行音乐元曲,进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元曲的魅力,从而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更要求课堂要活跃起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教育语言的有效运用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教师只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语言科学、合理地运用,就能发挥出教学语言真正的作用,对学生的语言培养做出指导。同时教师还能够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海明.试分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5).
[2]张冬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语言[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
[3]尚明英.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艺术论文 27
摘要:
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教师口语艺术的源头,而技巧的升华则可以使教师口语的教育性和审美性达到完美的统一。本文从让话语负载丰富情感、让体态传递情感信息、让应变显露教育机智、让幽默发挥教育功能四个方面就教师口语的艺术技巧作了论述。
关键词:
教师口语;艺术技巧;体态;应变;幽默
常言道:“修辞先修身。”教师口语要达到艺术的境界,前提是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语言修养。教师口语艺术是奠基在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的高度负责与热爱之上的。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教师口语艺术的源头,而技巧的升华则可以使教师口语的教育性利审美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教师口语的艺术技巧。
一、让话语负载丰富情感
怎样使自己饱含知识的话语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在情感共鸣的语境里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如一位教师在讲述《祝福》一文时是这样开头的:
“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竽。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1924年3月25日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小说――《祝福》。”
这位教师通过对祥林嫂肖像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生动的场景,激起了学生对祥林嫂命运的同情利关注。不仅文科教师教学中,可以用情感性的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科教师教学中也依然可以使用。如一位数学教师在讲述如何求π的数值时是这样开头的:
“我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伟大数学家祖冲之,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用割圆术的方法算出π的七位小数:3.1415926<π<3.1415927,比荷兰工程师安托尼兹提出的'355/113早一千多年。为了纪念‘祖冲之’,国际上将月球上的一座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同学们,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π的数值。”
二、让体态传递情感信息
体态语是口语交际活动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不仅得力于优秀的有声语言,也伴随着和谐、得体的体态语。体态语不仅能补充、强化口语信息,沟通、交流情感,而且还能调控交际活动。如一位教师讲《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为什么称官厅为‘不明不白’的地方呢?”教师问。
当指定学生起来回答时,教师则将身体微微前倾,并抬起左手,朝回答者的方向,做出一种聆听的姿态。
然而,学生并没有回答准确。
教师呢,却将头略略一晃,保持着原来的姿态,似乎是在下意识地“噢”了一声,启发道:“还有呢?”那表情,给人的感觉是:他非常重视,期待学生的再次回答。
此时,观察全班的学生,他们的目光一齐投向答问者,但是,这目光不是嘲笑和责备,而是由教师的耐心感染出的鼓励和信赖之情。就这样,一面是耐心的启迪和诱导,一面是殷切的鼓励和信赖。终于使答问者在莞尔一笑之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这里,教师、同学、答问者三方面在体态语的配合下进行情感交流,形成了配合默契、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体态语表达的情感信息有时也具有暗示作用。教师有意地通过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手段传递信息,可以调动或影响学生的情绪,启发或引导学生的思路,调节课堂气氛。
三、让应变显露教育机智
应变语艺术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或课堂上出现突发情况时,教师应答和处理的艺术。优秀教师令人惊叹的应变语艺术是他们高超的教育机智和老练娴熟的教学经验以及灵敏的语言对策的统一。如在一堂讲授“汉语疑问句”的课上,一位语文教师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并问学生:“这是什么问句?”这时,一调皮的学生拉长声音叫道:“我――”并得意洋洋地环视大家,惹得全班哄堂大笑。面对教师的威信受到挑战,课堂秩序受到扰乱,这位教师临乱不惊,心平气和地说道:“XX同学的回答可以说是对的。”这番话重新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这时,她抓住时机继续发问道:“XX同学的举动对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那么,这种对提出问题作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句是什么类型的问句呢?”“是非问句。”同学们响亮地回答。接着她趁热打铁巧设疑问句。正反问句、反问句等语句。如“对XX同学的举动你是怎么看的?”“上课能不能自由散漫、随随便便?”“XX同学犯了错误,应该耐心教育还是讽刺挖苦?”学生们根据这几种类型问句一一作答,气氛十分热烈。这里,这位教师临乱不惊,化被动为主动,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巧妙地应变语艺术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让幽默发挥教育功能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幽默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教学幽默语的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场面尴尬,巧出讽喻效果,达到引入深思的功效。教师如能掌握幽默技巧,恰当地使用幽默,教学效果将会更加诱人。如一位生物学家在讲课时,突然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鸡叫,老师看了看表,不紧不慢地说:“我这只表大概出毛病了,没想到现在已是凌晨,不过请同学们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这位生物学家对这个捣蛋的学生进行了狠狠的讽刺,但结果并不难堪,课堂充满了笑声,这位生物学家悠然的心态是语出幽默的关键。根本不在乎那位学生的捣乱。满口的科学术语似乎仍在讲课。这讽喻式幽默会让学生一生难忘,那教训就象胶布一样紧紧地贴在心上。再如有位老师由于自己了解情况不够,错误地批评了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当场辩解,老师也立即觉察到自己的失误,当时课堂气氛很紧张。这位老师立即冷静下来说:“经调查,我们认为对XX同学的指控不能成立。经本人慎重研究后决定:接受该同学的上诉,撤销原判,为XX同学彻底平反昭雪。钦此!(然后,这位老师向同学们认真而诚恳地说)我今天批评了XX同学是因为自己了解情况不够,错怪了他。为此,我向XX同学表示歉意。”这位教师通过近乎夸张的语言营造出幽默气氛,避免了困窘场面的出现。这里法律公文语体的使用造成学生接受心理的反差是形成幽默的关键。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多方位、多角度把握学生心理,充分利用口语的艺术技巧使教学方法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伯奎,教师口语表达与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4
[2]张巨龄,语文情趣教学,辽宁教育出版社[M],1988
[3]王增祥,教学艺术,蓝天出版社[M],1993
[4]刘冬冰、周静,交际语言学,中州古籍出版社[M],1999
艺术论文 28
摘要:
灯光设计是室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可以为室内增添不少温馨的气氛,更可以提升房间的层次感和品质感。但是灯光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运用也是讲究技巧性的,只有根据房间实际情况而设计出来的灯光艺术,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本文首先阐述了灯光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客厅、餐厅、卧室和洗手间几个方面对灯光艺术的具体运用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室内装饰;灯光;艺术;设计
一、灯光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重要性
室内装饰设计中的灯光艺术照明分为两中类型: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自然照明是室内照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自然灯光的设计并不能根据人们的需求来调节亮度、明暗、光线等。而在自然光线微弱的时候,就要采用人工照明来对室内的光线进行补给,而我们所说的灯光艺术和设计,也是指的人造光。在室内的装饰和设计中,灯光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只是满足空间的照明需要,更是对物体形、色、肌理、材质的完美阐述,成为室内设计中最活跃的元素。除此之外,灯光的冷暖、光晕的大小、以及光的照明形式、光影关系等都可以为室内增添独特的气氛,展现出灯光设计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极大的魅力。
首先,不同的光色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可以给室内营造不同的气氛,比如说黄色的光线会使人感到温暖,蓝色的光线会使人感觉到比较寒冷,而紫色、粉色的光线则会使人感觉到非常浪漫。这些光线的.运用也是十分有讲究的,比如说冷调可以提神,可以用于书房内,而卧室内则适宜用暖光,大多是以黄光为主,会给人一种非常温馨的感觉。其次,灯光中的色调可以用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通过色相和色温来清楚地划分室内的空间层次,它的效果要比使用其他的材质更加富有情调,而且也会更加温和。比如说在一面很普通的墙面上,如果加上一些光影效果,就会将物体的形态进行延伸,扩展空间。而且光影效果非常经典、神秘,耐人寻味,也可以为室内的装饰增添不少趣味性。最后,就是灯光设计会给室内装饰增添一种视觉上的美感,相信没有人愿意住在只有一盏白炽灯悬挂的房间,室内五颜六色的灯光,恰到好处的光影效果,都会提升房间的艺术水平,为人们提供一个愉悦、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是灯光的一大作用。
二、如何将在室内装饰中利用灯光艺术
1.在客厅的应用中
每当有客人到访的时候,都是在客厅和客人进行交谈,所以我们在客厅的灯光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其功能性,并且要把功能性放在首位,也就是要保证客厅有足够的光源,可以看清楚客人的表情、姿势,也可以为对方了解自己和家庭环境提供条件。除此之外,客厅还是一家人在一起呆的最多的地方,需要营造出一种亲切、温和的气氛,而要想达到这种温和、亲切的气氛,就必须要用比较散的光源,比如说传统的顶灯或者枝型灯。也可以在局部和角落增添落地灯,在天花板的周围增添壁灯作为辅助照明。客厅是室内装修的主色调所在,所以客厅的灯饰也要与整个房间的装修相融合,比如说简约大方的设计风格,其灯具也应该是明亮简洁的,如果说是比较温馨浪漫的风格,那么客厅的灯光也应该与室内装饰相协调,设置有偏暖的灯光,来营造出这种浪漫、温馨的感觉。
2.在餐厅中的应用
餐厅是一家人吃饭饮食的的重要场所,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很讲究色、香、味俱全的,所以餐厅的灯光设计应该将重点放在色彩设计上。灯光的颜色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人们的食欲,所以合理的对餐厅的灯光系统进行设计,不仅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审美心理,还可以促进食欲。据调查,暖色的光可以使颜色更加的鲜艳,特别是黄色、红色的光,而冷色的光则会使食物的颜色变得暗淡,特别是蓝色的光,红色、黄色的食物会增加人的食欲,但是通过蓝色的光线照射,就会使食物失去原有的鲜艳色彩,如果食物被紫色的光线照耀,食物不仅会呈现出黯淡无光的状态,还会使食物看起来非常的不新鲜,使人丧失食欲。由此看来,餐厅的主色调应该多用以暖色调为主的柔光灯,不仅可以使整个用餐活动充满亲切温暖的气氛,还会使人们的食欲大增,心情舒畅,促进事物的消化和吸收,保持身体的健康。
3.在卧室的应用中
卧室的灯光设计应该按照三个标准来进行设计,首先是普通的照明灯光,这部分的灯光就是卧室内的主光灯,一般比较明亮,是用来保持卧室内的基本照明。其次就是局部灯光。这包括床头灯、台灯等,一般是在床的旁边,方便人的起身和阅读,这类灯光的亮度不宜过强,否则会影响人的视觉,对眼睛造成伤害。最后就是装饰性的灯光,这种灯光一般处于卧室的四周或者顶部,颜色也比较缤纷,一般是用来制造浪漫气氛的,这种灯光一般是暖色灯,不仅会使人的皮肤看起来红润有光泽,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气氛。卧室是一种比较私密的地方,所以灯光的明度不必过强,反而是要注重光的聚拢效果,卧室的灯具也不必过多,比如说有的卧室仅仅只是在床头布置一个小台灯,在顶部墙体中镶嵌几个有颜色的壁灯,所营造出来的光线就非常温馨。但是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床头的台灯和照明灯,最好是带有角度和明暗调节功能的,这样无论是对于人们在床上阅读还是夜班起夜,都非常方便。
4.在洗手间的应用中
洗手间的灯光也应该按照两个方面来进行设计,首先是净身空间部分,这里主要是对洗手间整体光线的照射,应该以柔光为主,光线的明度不宜过高,只求均匀即可。洗手间的灯光设计和其他地方的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灯光的防水、防雾功能,洗手间的灯光对显色指数要求不高,所以白炽灯、荧光灯都可以,能保值普通的照明即可。第二部分就是脸部的整理部分,由于洗手间经常是人们早晨起床后化妆打扮的地方,所以对于这部分灯光的明度要求比较高,要求至少足够明亮,或者必须要显色性能好的高档光源,一般以白炽灯为主,而且在化妆镜周围应该设置独立的照明设备,以保证其清晰度。总之,洗手间的灯光运用基本上以整体柔和低色彩、局部高明度为主,来衬托洗手间干净清爽的感觉,也充分发挥洗手间的功能作用。
结论
随着室内设计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越来越高,室内的灯光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室内装饰中的灯光艺术运用也是非常讲究的,比如说在客厅中、在餐厅中、在卧室中、在洗手间中,灯光的设计和运用都有所不同,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了灯光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运用手法,并对其进行合理巧妙的设计,才能够为室内装饰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李要全.灯光效果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3(41)
[2]秦汉.人·室内空间·灯光艺术.灯与照明,2004(3)
[3]李磊,浅谈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3)
[4]陈垚林.浅谈室内设计中的灯光应用.老区建设,2013(16)
艺术论文 29
一、创作观念
女画家作为创作、生活与社会的多重性角色,使她们有着不同于男性画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和思维特征,有着较男性更善于接受和感觉印象的能力,有女性体味世界的细微和善意,有将自己卷入情感和审美意愿的女性执拗和女性表达惯性。女性画家将感受与素质融入自己作品的主题与形象就使得绘画迂回着女性的自述话语,洋溢着女性的风采,熔铸着女性的思想。她们在以表现女性形象为主题的创作中,开始体现出对女性自身的认识和对母性与爱的认同以及其生存世界的关注。女画家在创作中通过形象表达女性对生活的态度和审美理想,形成与男性画家不尽相同的审美视角的创作风貌。女画家成熟期的作品已经跨越了生活的浅层描述和记录,以形象为载体蕴含着女性独有的心理、情感、状态、愿望等诸种体验,强化了创作中的主题意识,使画面更趋于深厚和内蕴,从而呈现出自述性特征。在今天多元的创作环境,不断深化的创作观念使得一些女画家将视觉转向女性本身。由对现象世界的描述转而进入女性心灵世界及主观感受的表达。英国女性文学先驱佛吉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曾经指出:“一个写作的女性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个房间恰是指作为女性为自己争取到的对人生的独立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女性画家以女性形象为载体,表达来自个体的女性感受是近些年来女性绘画特别是年轻画家的突出特征。她们用其特有的直觉和生存本能去体悟每一个生命的、情感的或充满人生意味的事实。这种从个人情感体验中生发出来的艺术更明显地带有自述性特征和个人审美征兆。女画家们表达其母性的体验,表达不明确的女性意识的视觉上的自立愿望,表达孕育生命的大地万物和由此关照的女性生命来源,表现由自然花草暗喻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愿望,表现女性眼睛中的市井人海,表达来自女性生理与心理敏感的经验等等,女性绘画显出一个广大无限的创作天地和丰富多样的女性精神世界。我们从夏俊娜的《栀子花开》系列,徐晓燕的《秋季风景》以及喻红、申铃等女性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其丰富又饱含内蕴的`女性语言风采。这些女画家“从个人经验到个人天地的表达到人类社会问题的关注,反映了女性艺术无论从美学品格到文化指向均以进入当代状态,它既是在女性自我探询的语境中生成又以特有视角进入当代的公共话语之中”女性绘画使我们感觉到女性画家已经开始超越原有的传统见识;女性绘画概念由狭窄的局部而不断走向深入与宽广,女性艺术在本质上也属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她用自己的声音来说话。
二、形象塑造
女画家在潜意识中,画中的女性形象与自己的生活感受、审美理想却是剪不断,相互缠绕的,从某种角度说,笔下形象绝不仅仅是创作客体,而是画家的审美态度与精神写照。因此,女画家赋予自己的画面形象以明显的自述特征在长期的主体文化与社会题材创作中,她们不同与男性画家的地方,就是对女性的肯定、尊重和维护,创造合乎自己审美理想的女性形象。形象塑造的自述性还体现在现代女性意识绘画所追求的坦诚、实在及修养的外观中,冲破原有绘画模式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造型观念自然随之衍变。只有当她们用自己的话语重建现实时她们才能获得表达个人经验的权利。而女性艺术家一贯将探询的目光转向自身,转向个人经验的陈述和心灵事件的表白这些深潜的情感领域便成为建构女性生活话语的理想境地。在女艺术家尝试表达自己的人生与视觉经验的同时,就开始了女性话语的尝试与建设,表现出更具个体体验特征的自述形象。这种形象的创造,除了女性特有的对自然生命的敏锐感悟和直觉外,还表现在受现代艺术语汇影响,运用表现、象征、抽象、超现实等手法,完成对于女性体验、感受、情绪、愿望的主题表达。喻红将自己画面中的女性与周围环境孤立起来,表现一种空间的冷漠和真实的陌生,用象征手法表现一种人的生命与精神的存在方式与状态,画中的女性形象削弱了动人的画面,退去了繁丽的色彩,消解了具体的环境,但其藐视的目光、松弛的动态、自由的意识,却具有一种女性自然自得的力量,怎能不是一种女性意识的张扬和女性感受的自述。夏俊娜绘画中所呈现的巴尔蒂斯的奇特造型品质以及弗兰西斯卡神圣的宗教氛围恰到好处地塑造了画面中理想的、姿态闲适的人物及其人物常有的一种莫名的惊恐、疑惑,不安的情绪中或未从惊魂未定的梦中走来的精神状态,画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作者散发出的敏锐独特艺术气质和审美心理的自述性。克利、卢梭、夏加尔都是梦幻主义的先驱,在卢梭身上天真、单纯和智慧混为一体,似乎毫无幽默可言但却很迷人,他那奇妙的、敏锐的、直接的观察方法结合了一种奇妙的想象力。
三、直觉品质
与普通人相比,艺术家的直觉更富于指向性,他们在迅疾感知外物的同时,也领悟和洞悉了潜藏于其中的意蕴,使主客体的结构在刹那间达到契和一致。表面上看,直觉似乎不太严谨,但它比逻辑分析、推理更完整、更深入。生命是感性的,任何逻辑分析都无法整体深层地把握它,只有直觉才能做到。
在艺术的形式和媒介里,由直观所把握的是一种观念的现实,它既是自然的现实,又是人类生活的现实。所有伟大的艺术品都是使人能以一种新的手段去接近自然和生活,并给予自然和生活以一种新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只能依靠直觉而非概念,用一种感觉的形式而不是抽象的形式。因此,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这样说:“心理只有借造作赋性,表现才能直觉”。艺术家在积累素材、感受生活时,在确立创作意图时,在谋篇布局时,无不着眼于一定的形式,而形式如果说在创作初始阶段尚未明确,在构思阶段一定具体为某种艺术类型,或绘画或雕塑。此时的艺术形式已深深浸透了艺术家对事物的艺术把握,直觉是感受或把握艺术符号形式的审美能力。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情感形式,不是靠艺术家观察得来,而是通过直觉发现的。直觉并非纯粹的理性活动,它具有理解认识因素,这是对的,但直觉确实是一种对形式的根据把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切符号表现都要包含着对形式的把握和认识的抽象活动,而这种抽象活动又是直觉的主要功能。艺术作品既然把心灵的东西表现于目可见耳可闻的直接的事物,艺术家就不能用纯粹的思考的心灵活动形式,而是要守在感觉和情感的范围里,或者说得更精确一点:“要用感性材料去表现心灵的东西”。
女性在直觉方面,的确有较男性优越和敏锐之处,她们“匆匆作出结论”,并常常是正确的结论,以此显示她们的机敏。女性比男性更善于接受感觉印象,肯尼思·沃克尔说:“女人对感情刺激比男人敏感,她通过自己的感情看待生活只凭激情就可以得到许多真理”。女性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当主题与画家的表现技巧吻合后,女画家能使画面似随手拈来般自如惬意无牵强做作之感,显现出女画家的直觉性天赋和恰似本能的美感修养。我们感受女画家笔下的纯与真,从动人的形象、漂亮的色彩到精巧的构思都是如此或造型上是工是写,主题是花是草,画境是浓是淡,都散发着女性的智慧活力,显现出女性对于艺术表现的直觉性特征和其敏锐且适度的创造力,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直觉与悟性、观察体味人生与世界,说自己的话,呤自己的诗,唱自己的歌,用纯粹的色彩、灵秀的线条和真挚的形象深化主题。
女性绘画的自述特性,是女性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亦是女性艺术家在对规律的探讨中的逐渐成熟。女性画家作为现代艺术创作者和劳动者,只有在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和审美理想追求中才会真正散发出永久保持女性的艺术魅力和品格魅力。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散文集》
2.《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贾方舟著
3.黑格尔语
4.《人类两性比较》.西奥·兰著
5.《第二性——女人》.西蒙·波娃著
艺术论文 30
摘要:
课堂教学的留白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本文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探讨了科学课堂教学环节上的留白,即新课引入时的留白、教学内容时的留白、课堂小结时的留白、课后作业性留白,努力构建新课程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
科学教学;留白艺术;课堂教学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实际上,留白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是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所谓留白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实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去思考、想象教师未曾实说或未曾明说的部分。在科学课教学中,若巧用“留白”艺术,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化课堂教学氛围,也可以使学生在创造中寻找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云:“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
一、新课引入时的留白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在新课引入时,若能巧用留白艺术,设置悬念,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其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注意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想象力得到发挥,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出教学的最佳境地。
新课引入时留白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入境”,“入境”才能“生趣”。从一堂课的开始便留白给学生,留给学生悬念,使学生身临其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教学佳境。
二、教学内容时的留白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根据教学实际和教材特点大胆取舍和适当调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创造力和想象力。随着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根据科学中实验的重要性,特别是现在的浙教版科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活动,我们都可以把它作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性》一节中有6个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改为学生的合作实验,这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倡导探究学习,探究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和预测,最后是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而这正是一个发现空白、探究空白、填补空白、发现真理的一个学习科学的过程。
在实验中,当学生发现一些实验的不同现象,自然会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心理,这时教师并不马上说出答案,而是留下空白,让学生思考、讨论,利用学生个体间的知识、经验的差异互补的解决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一直认为“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有教学内容都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问,这样的老师才是好教师。”于是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滔滔不觉地讲,进行“满堂灌”,唯恐教学中有疏漏,造成学生知识有缺失。殊不知,课堂中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一切都是徒劳的。
有时我们还会抱怨学生上课沉默无语,一潭死水,但仔细想来,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往往是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发言。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压抑了学生开口表达的欲望。有位美国教育家说过:在每个问题提出来之后,至少等待3秒,这样可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等,若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
三、课堂小结时的“留白”
“留白”艺术是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回味、体会,使知识升华,从而达到个性化和生命化,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化。
因而在一堂教学课结束之际,教师要适当地预留一些必要的“空白”给学生以体味的余地,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水的压强》一节结束时,笔者列举下面问题让学生反思:请举例说明压力的特点和压力的作用效果;请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请用公式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让学生在自己的反思中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四、课后作业的留白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外。在一节课的结尾留下精心设计的“空白”,也就留下了悬念,吊起了学生的味口,让学生在课后也欲罢不能,这就能使学生不断地进步。这种结尾留下的“空白”不仅包括作业,还包括在课后对科学内容的思考与探索等。如果我们能准确、恰当地运用留“空白”艺术,精心、巧妙地设计“空白”,那么不仅会使我们的课堂变成生动的、活泼的,还会使学生在课后仍乐此不彼,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大气的压强》一节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外探究题:市场上有一种圆形塑料吸盘,挤出它与玻璃之间的空气,它就可以吸在玻璃上,请你利用这样的'吸盘、弹簧秤和三角板及刻度尺,粗略测出大气压的值。通过设计这样的留白,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留白”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任学生。事实上,“留白”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任凭学生去自学或盲目探索而不要教师的指导。在留给学生广泛思考的空间的同时,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地学习。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交往互动式教学中缺一不可。
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留白,忌太多,多则显空;忌太长,长则显死;忌太虚,虚则显无。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留白,可以展示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之美,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留白”,将点燃学生的激情,赋予物理教学新的生命力,“留白”,让学生能在物理课堂中体会到“课未始,趣已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毕,趣尤存。”
总之,教师如能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留下空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科学教学效果更佳,给课改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艺术论文 31
声乐艺术用人声来表达情感,情感蕴藏在声乐之中,声音——作品——情感,在声音和情感之间,作品是一座艺术的桥梁。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是一种音乐审美的体现,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文化修养则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认知多少,把握多少,运用多少。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个人的文化修养就深厚;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审美尺度、价值取向等,就会缺少深沉的内涵,缺少美学意义上的品位,缺乏灵性和悟性,缺少成熟的机智和敏锐,而这个人也就像破旧的船搁浅在肤浅的岸边,无法将自己的本质力量最大限度的、完美的对象化。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
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
从以上来看,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俞子正,田晓宝,张晓忠.声乐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艺术论文 32
【摘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也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被誉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乐祖、乐圣。巴赫的音乐作品也被后人认为具有永恒的价值。巴赫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音乐时期复调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是巴赫使复调音乐达到了顶峰,其音乐作品形式严谨,有很强的逻辑性、哲理性,表现出庄重富有内涵的乐思。正是巴赫这些与众不同的创作特征,使他的音乐作品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奏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巴赫作品的演奏风格,力度,指触,指法,踏板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
巴赫;复调;逻辑性;哲理性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德国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巴赫带给人们的却是上帝的语言,华丽高雅而不做作,繁复的曲调之中蕴含的作曲技巧几乎在他后来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
一、演奏风格
巴赫音乐的演奏风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由于年代的限制,那个时代的音乐家们的演奏风格并没有录音可考,现代的人们只能从一些史料的记载中去间接地了解到巴赫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从流传下来的当时的乐器——羽管键琴和古钢琴,可以推断出巴赫的键盘作品大致是发出淡雅、清澈的声音。1750年巴赫去世,由于它的音乐过于复杂,以至于在他死后的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淡忘。直至19世纪中叶,两位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和舒曼极力地挖掘和推广巴赫的作品,使得巴赫的作品又流传于世。20世纪中叶又引起了源自西欧的一场“真实性”的运动。让巴赫的真实声音通过用巴赫时代的乐器演奏和展现出来。这种真实性运动的思潮也反映在了现代钢琴家的演奏上,他们在演奏钢琴时刻意地去模仿羽管键琴的声音,把声音弹得很干,幅度很小。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巴赫本人在创作及演奏自己的作品时,对声音介质的要求是很随便的。这足以说明巴赫在作曲时考虑到的是音乐结构本身,而不是表现音乐的音响介质。
因此巴赫作品的演奏风格应该是要能够充分体现作品的简约、质朴和结构的完美。巴赫音乐作品的艺术真谛应该是存在于他音乐本身的建构中,存在于旋律、节奏、和声、音型等音乐元素完美的横向与纵向的对位组合之中。巴赫音乐作品演奏风格的真谛应该是用现代钢琴的声音变化去表现巴赫作品的结构意图,用简约质朴的音乐语言去打动每一位听众。
二、力度
1.在演奏时要注意巴赫音乐的对位性。巴赫的音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不同声部的乐句在不同的时间开始、呼吸与结束。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时对力度的处理也应该相应的在不同的时间变化。比如这首乐曲第17至27小节,每个声部都根据各自的分句,有各自的力度变化时间,而不是泛泛的渐强和渐弱。再则,巴赫的音乐中不但有横向的力度变化,还有纵向的及斜向的力度变化,不但存在于两个声部的作品里,还存在于三个、四个或五个声部的作品里。
2.由于巴赫的音乐结构思维与建筑结构思维相近,巴赫音乐的力度变化也以阶梯式为主,而不是古典主义后出现的渐强或渐弱,第25至27小节模进的渐弱,我们把它处理成f到mf到mp,而不是逐渐的渐弱。这更符合巴赫及巴洛克音乐的结构性,而不是浪漫派音乐的语言性。
3.巴赫音乐作品的力度变化更多的是存在于声部间与乐句间的。因此,在处理巴赫音乐的力度应避免在一个乐句里做过多的力度变化与起伏,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晰的表现巴赫音乐的对位性和构建思维,反之就会破坏巴赫音乐的'结构感。
4.根据乐曲中织体不同的布局,音色的选择应遵循如下的规则:A当高音部与其他音部有较大间距时,往往可让该声部以飘柔的声音歌唱。B当织体中的各声部有较大间距时,中声部可以坚实突出。C当低音逐步下行,尤其在上方声部为长音时,低音声部可以浓厚些,即便时瞬间的变化也时值得的。D当两个声部音区交错时一定要让主要声部清楚。特别时两个线条纠缠在一起时,通常会让以较小时值构成的流动作为背景而淡化。
三、触键
鉴于巴洛克时代的乐器条件和当时审美风范的要求,钢琴上的各种触键方法与近代的要求不同。A轻巧(Leggiero):手指只须轻击键至较浅的程度。B断奏(Staccto):手指以更快速的动作击键与放键。一般不用手掌的跳动。通常占时值的标记的1/2.C非连奏(nonlegato)比“断奏”的放键时间略长些,通常占时值标记的3/4.D顿音(portato)四分音符或二分音符,常以整个前臂动作完成,八分音符则以手指控制,使放键时间略长于“非连奏”音。E连音(legato):巴洛克时代的连奏中无须抹去每个音的起奏点,音色应当集中。
四、指法
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有这样几种特殊的指法:
1.垫指:为了达到“较连奏”的效果而采取的一个手指越过另一个手指的演奏方法个手指的演奏方法。如三指经过四指,四指经过三指等。弹奏时要注意手腕的灵活,当一个手指尚未取代前一个手指时,前一个手指不应该离开琴键。
2.无声换指:为了保持某音同时又方便弹奏其他声部而采取无声的同音换指。
3.同音换指:弹奏重复音连奏时,为了使弹奏清晰流畅,可采取同音换指。
4.滑指:为了获得连奏的效果,同一手指从一个键滑到另一个键。如白键滑到白键,黑键滑到黑键,黑键滑到白键和白键滑到黑键均可。滑指时要找到最好的手指倾斜度。
在演奏时为了能够达到一定的演奏效果,还要注意指法的选择和运用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则:
(1)模进的片段大多用相同指法演奏。
(2)尽量运用顺指弹奏,大拇指尽量避免上黑键。在较难演奏或装饰音处,要多用较强的二指和三指。
(3)曲子的速度不同,指法也就不同。慢速度的指法不一定适合快速度,所以应以该曲适合的速度来确定指法,并且固定下来在关键处作上标记。
(4)由于演奏者手的大小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个人手的特点来选择指法。
五、踏板
巴赫的音乐作品中有着很强的结构性与逻辑性,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展现出音乐的这种特性,在踏板的使用上就不能用踏板来造成“和声的交织”和“织体的模糊”。这也要求我们在使用踏板时要十分小心,谨慎,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踏板:
1.我们的手指难以达到连奏时,可以巧妙的使用右踏板。但是这时的踏板要踩得很短,要用踏板捉住一个声音的音尾与下一个声音的音头从而使其连接。
2.当我们需要一种丰满和歌唱的声音时,也可以使用右踏板。右踏板是可以用于美化音质的,当我们演奏长时值的音或者是旋律性较强的句子是,巧妙的运用右踏板就可以使声音更加的歌唱,细腻。在巴赫的音乐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用弱音踏板。弱音踏板不但能做力度变化,而且更能表现出音色的变化。踏板的运用在巴赫音乐的演奏中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因此我们在踏板的运用上一定要慎重。要先把音乐中要求的句法、奏法弹好,然后在根据需要使用踏板。不能滥用,以免影响各声部间线条的进行,破坏了音乐的整体结构。
综上所述,巴赫是位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巴赫的作品像大海,宽广而深邃。他一生中所写的任何作品,都表现出他在旋律和节奏方面的创造性以及和声方面的大胆及丰富的想象。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艺术论文 33
一、文化艺术策划人的基本特征
(一)策划风格丰富多元化
策划人的策划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对策划流程、策划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大多数策划人的策划风格存在明显差异。也正因策划人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的不同,所以策划人的策划水平也会不尽相同。同一个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经不同策划人可催生出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而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结果与产生的效应,自然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二)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
大多数策划人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策划人并不具备任何特异功能,他们的所做作为均来来源于自身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所以,不要神化策划人的工作水平,不要认为任何事物一经策划人经手,便能在短期内获得理想效果。实际上,策划人功能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人物,只有充分满足策划人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干扰,才能实现策划人的功能与作用。基本条件的缺乏,会导致策划人无法在工作过程中,施展开拳脚,其功能与作用自然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三)会受到文化体制的约束
事实上,策划人的策划工作,必须遵守文化体制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文化艺术策划人,在策划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文化遗址的约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策划人的妥协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化艺术活动策略的灵活性,进而影响到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有不少策划人在工作期间,由于受到文化体制的打压,许多创意无法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恪守陈规,继续沿用传统策划方式。从这一层面看来,文化体制制约了策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策划人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艺术文化策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备一定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名合格艺术文化策划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从本意上来看,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一种思想;底蕴则是一种内涵,会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底蕴是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活动中的指路明灯,是策划人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依据。
(二)艺术审美水平高
审美其实是人类通过情感与想象,感知、审度世界的特殊方式。而文化艺术策划人,则是凭借自身审美,制造活动,重现现实,表现情感,使受众在参与过程中,通过想象与审美,达到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众所周知,人类情感与想象力是艺术的主要来源。而策划人若希望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凝聚活动中心思想,实现社会意识的传递,首先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受众对文化艺术的主体产生共鸣,才能使受众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变。
(三)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
策划是一种融合多种专业的行为,是策划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策划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策划人本身业务能力的掌握情况。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是策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活动,若想要获得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出策划能力,做好前期策划工作不可或缺。身为一名合格的文化艺术策划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极强的创意、创新、组织等综合能力。
三、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深刻地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创意是否合理是决定策划活动是否能够赢得受众青睐、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各种创造性思维融合而成的最终产物,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策划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反映出了策划人情商与智商。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的综合素质,有必要使策划人深刻意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策划人应懂得如何利用抽象思维,灵活运用各类有限资源,模拟出策划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精炼的语言或其他方法,突出策划的中心思想与实质内涵。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是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的,明显区别于他人。同时,心音、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全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了策划人的意境思维。其实,从过去的种种文化艺术活动来看,策划是融合文化、艺术的主要手段。所以,身为文化艺术策划人,务必要将创意放在策划活动的首位。在开展现实工作时,勇于创新的,或从活动构思,或从活动形式,或从活动内容方面,充分融入创意理念,制造出充满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文化艺术审美需求,达到征服受众的目的。
(二)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策划务必要与时俱进,保守、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受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避免失去消费者,成为市场发展的祭品。积极改变旧思想,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思维模式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约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在策划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与阻碍,大多数策划人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因创新理念不被认同而感到气馁,长此以往,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其实,在工作过程中,心态决定了工作态度。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始终相信自己,以尊重原则为创新的重要前提,敢于向权威与现实挑战,突破思维定时,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策划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弱点,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出创新精神,突破工作拼尽,开辟自己的事业道路。
2.摒弃落后思想
事实上,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是实现对原有事物上的再创造。虽然传统的东西过于恪守陈规,策划人受其影响,思维模式自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思维定势的积极面在于保持思维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文化艺术策划人有必要适当摒弃落后思想,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知识,凝聚艺术主流思想,实现对思维方向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效果。
3.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策划人应清楚地意识到,成功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一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只会逐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策划人应明确自身职责,了解新时期的时代背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严峻考验,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愿意付出,愿意投入,不怕吃苦,勇于进取,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为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
(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懂得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调研、实践等活动,不选学习,不断进步。众所周知,策划是一项汇聚智慧劳动、团队精神为一体的活动,需要雄厚的知识素养作为有力支撑。所以,策划人务必要在业余时间,多听、多看、多积累,多想、多问、多分析,多走、多做、多行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创新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文化艺术策划人的基本特征与素质需求,对如何提升文化艺术策划人的综合素质展开了系列探讨。新时期文化艺术背景的改变,对文化艺术策划人而言,既是严峻考验,又是发展基于。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提高自身竞争力,避免被市场淘汰的根本途径,文化艺术策划人务必对此予以重视。
艺术论文 34
摘要:
教师的讲授艺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高超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表达力求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启发,幽默诙谐,简洁明了。
关键词:
语言艺术;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谈谐
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也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劣、驾驭语言的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功效性。高超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精心修炼并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多种语言,发挥其独特作用和整体功效。本文主要浅析口头语言,口头语言要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启发、幽默诙谐、简洁明了。
1、科学准确。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以大纲为基础,以教材为蓝本,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数学的每个概念、定义、公式都是对自然客观事物高度科学的概括和论证,因而教学语言必须科学准确。一堂课的语言表述要象一篇文章,科学严谨,脉胳分明,主题突出,前后呼应,便于学生理解,容易接受。如果教师用词不准确,讲述不科学,含糊混乱,就会造成学生理解失误。例如教材指出“双曲线的焦点一定在实轴上。”教师照此讲述就不是科学的。因为双曲线的焦距大干实轴,所以焦点不可能落在实轴上,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双曲线的焦点一定在实轴的延长线上。”
2、生动形象。
语言的功能之一在于栩栩如生地描绘客观事物,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命题具体化,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数学课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讲课要避免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要增强讲授的生活气息。
一是适时穿插一些带文学色彩的语言来描绘抽象概念,往往会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来比拟“极限”;用“遥望瀑布挂前川”比拟“正切函数的图象”。
二是妙用智力故事,如在讲曲边梯形的面积(定积分定义)时可用“曹冲称象化整为零”的故事;利用“司马光砸破水缸”的故事启迪学生打破常规思考问题,求证三角恒等式r用“草船借箭”这一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诱导学生逆向思维,由导数公式推出积分公式。
三是故设路障,曲折迂回。在讲“平面”的概念时,教材上只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平面是广阔无涯的。”教师故设圈套,提问:“谁见过真正的平面,请举例?”学生脱口而出,教室的黑板,学校的操场……,各抒已见后,教师漫不经心地用一段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平面可以想像是平静的水面向四周无限延伸,越过高山巨川,跨过太平洋,穿过大气层,直到九霄云外、无穷远处。”这样的描述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平面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显得形象逼真了,自然也就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找到平面的实例。同时,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责任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地获取知识。所谓启发性,就是通俗易懂地渐次讲解学生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东西。有时也不要把问题说完说尽,要留下回味余地。讲到难点和关键之处,教师故意停顿,显出一幅“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神态,让学生着急、紧张、沉思,甚至争论。当学生无能为力时予以启发,给学生打开新的思路,最后让每个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桃子。
教师只要略加指导,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获取知识,这比教师扎扎实实,明明白白讲出来效果要好得多。启发学生自己主动学,比教师满堂灌,牵着走效果要好得多。
4、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的语言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中的结晶,是“智慧的微笑”,具有极高的愉悦感。教学中有时故意设立耐人寻味的教学诡辩问题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会使学生的认识刻骨铭心。如讲两个函数代数和的积分等于这两个函数的积分的代数和,教师提问“怎样证明这个法则?”学生积极回答:“用证三角函数恒等式常规法证,左右两边分别求导结果相等,那么原命题成立。”这个结论的确成立。但这样证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导函数相等,原函数也相等。”这个命题真吗?没有人回答。
这时,教师讲了一个笑话:“我的一位朋友在北京工作,把老家山沟里的88岁的奶奶接到北京去玩。老太太第一次出山沟,坐上火车后大发感慨:‘哎!人老了真是没用,火车爬地走比我站起来走要快得多,要是火车也站起来走那还了得!’教室里顿时一片笑声。通过教师指点,学生茅塞顿开:原来这样证明不行,因为导函数相等,原函数不一定相等。问题在欢快的气氛中得到解答。学生摆脱苦思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地。有时,指出学生的缺点也要含蓄幽默。如:教师布置大家作练习,有一位学生却没有动手,教师上前问“你怎么不动手?”学生回答:“我的笔借给他(同桌)了。”老师亲切地拍拍学生的肩膀说:“雷锋精神应该发扬光大,但你们俩也应该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他不好意思的笑了,并从课桌里掏出铅笔来做练习。如果教师严厉指责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那么这堂课他就魂不守舍,没心思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削弱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那么也就会挫伤教师自己的积极性。
5、简单明了。
课堂教学语言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的制约,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传递知识信息量,就必须做到语言精炼流畅,简洁明快。Ⅸ学记》上说:“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
只有精辟的语言才能简练深邃,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例如导数的定义,篇幅冗长,是一个构造性定义,在定义可导的同时,也给出了导数的求法。在学生理解原文之后,可把它化简成“差商的极限”。数学定理、定义、公式繁多千姿百态。学生对这些枯燥无味的东西伤透脑筋,望而却步。教师可以根据定义,定理、公式实际内容科学地浓缩简化成顺口溜,节奏明快,句式整齐,化繁冗为简单,变零乱为有序。如定积分的定义,教材上的叙述太冗长难记了。在讲解之后可以把它浓缩成“化大为小细划分,以直代曲得微分,积小为大微分和,再求极限得积分”的顺口溜形式。又如复数的三角形式的乘法、除法及乘方、开方的运算法则,可浓缩成:“模积角和,模商角差,模乘方,角方积,模方根,角方商”这样便于理解记忆,深受学生欢迎。
课堂讲授力求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启发,能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兴趣,把复杂的定义加以浓缩,简单明了,能减轻学生负担,把枯燥的教学语言用诗一般的语言诙谐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让知识插上情感的翅膀,让讲授披上艺术的灵光,用满腔热血去谱写每一个教案,用真挚的情感去开启每一叶心窗。
参考文献:
[1]罗增儒。讲授艺术的初步实践[J]。湖南数学通讯,1993。2。
[2]赵玉松,张才仙。谈分析数学的教学艺术[J]。科技创新导报,2007,16:176。202。
[3]梁香平。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07,16:203。
艺术论文 35
内容摘要:
文章从具体与抽象这一对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哲学的视角审视音乐中的一般要素和音乐的接受客体,提出音乐的具象与抽象。
关键词:
音乐;具象;抽象
音乐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一种无形存在的事物。音乐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音乐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音乐的发展进步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群的思想理念。笔者将主要从音乐的整体含义上阐述音乐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和抽象的音乐因素。
一、具象与抽象的内涵
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抽象艺术是那些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一部分原始艺术品和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则在20世纪兴起于欧美。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此影响。现代抽象艺术大致可分两种:一是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提炼或重组,使之简约;二是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形式构成出现,称纯抽象。前者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创作依据,减去被认为是次要、偶发的因素,追求一种本质的内容;另一种则从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中抽取艺术形象。后者分情感型和理智型两类。情感型被称为热抽象,如W.康定斯基、J.米罗等;理智型被称为冷抽象,以K.C.马列维奇和P.蒙德里安为代表。抽象主义思潮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抽象艺术运动整体上是对模拟自然传统的反叛,它对现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艺术领域里,以作品与自然对象相似程度上来划分风格的概念,就可分为具象艺术(FigurativeArt)与抽象艺术(AbstractArt)。具象艺术(figuralart)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的特点。古希腊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的超写实主义作品,因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故被看作这类艺术的典型代表。其实,其他具象艺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美术活动中,从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艺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壁画;从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画像砖石等。
马克思指出,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恩格斯说,一和多是不能分离的、相互渗透的两个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之中。同样,一包含于多之中……具体是普遍性规定和特殊性规定组成的统一体。所以说,抽象源于同一,具体源于对立。抽象拥有量,具体拥有质。抽象是基本的宏观的范畴,具体是指特殊的微观的范畴。抽象是具体的本质,具体是抽象的现象,两者不可分割。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不可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不存在具体脱离抽象这个问题。因为抽象是外加于具体的,先有具体,然后才有抽象。音乐中处理和分析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音乐研究和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音乐中的抽象与具体,笔者从音乐的一般要素和音乐的接受客体进行分析。
二、音乐要素的抽象与具象
抽象的描述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又可描述为,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接受乐音的同时引起人的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的一种类型。那么具体的阐述音乐,它应该是由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四大基本要素组成的一种事物。当音乐经过具体概括和抽象描述后,我们结合两者共同研究音乐,音乐变得更加清晰透彻。
1.音乐要素的抽象
旋律总能给人喜悦、积极向上、光明、胜利、忧伤、哀愁、苦闷、失望等情绪,这种感觉是无形的,令人无法触摸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给人审美音乐的最直接的武器,它在音乐中的地位和角色是无与伦比的。节奏是音乐的核心。通过节奏变化和旋律变化的有机结合,音乐作品获得内在的生命力。不同的音乐作品运用不同的节奏,常常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宽广的节奏给人宏伟壮丽的感觉,因此在许多颂歌性的作品中常用到;密集的节奏,给人以活泼紧张的感觉,故,我们在电影音乐中也常可听到快速频繁的密集节奏很好地烘托出画面上的紧张气氛;此外,规整的节奏总给人一种庄重、平稳的感受,自由的节奏却令人顿感舒展开阔等。节奏的合理运用会使音乐形象和情绪得到加强和完善。音乐作品的节奏也是作品的个性风格的体现,它能使作品旋律流畅,富有活力;音色是音乐的.表现手段。人声的音色可以说是最美而最富有表现力的音色了。男高音色彩明朗、辉煌,充满无穷的魅力;女高音则明亮、华丽、优美;男中音深沉、雄浑,富有力量;女中音柔美、宽厚。这些声部的特有色彩常就赋予了音乐作品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如,男高音的演唱使作品更具英雄气概,女高音演唱更显秀丽婉转。在器乐作品中,各种乐器都代表一定的个性和音乐形象。弦乐器的音色连贯、流畅,富有歌唱性,常担任主旋律的演奏;铜管乐器体现了军人的气质,号角般的力量;木管乐器表现出牧歌般广阔柔和,田园般的气氛。所以,音色的变化组合就成为各类重奏重唱、合奏合唱以及交响乐的重要手段。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充分地运用小提琴独特的音色和交响乐队千变万化的混合音色,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对忠贞于爱情的青年男女的艺术形象;和声是烘托主旋律,表现多层次、多结构丰满的主题。这是一种多元素的集中与联合。再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前运用了一连串和声连续进行,立刻就把人们带入悲惨凄切的气氛中,加上弦乐器带弱音器的效果,(转第66页)(接第70页)更让人顿时感受到那种孤独和思乡愁绪。
2.音乐要素的具象
旋律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的排列变化构成的一条运动线。单独一个音不能形成音乐,而不同音高的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旋律。一首作品的旋律线常被分成若干个乐句,就像说话时的分句一样。构成旋律的一般要素是7个音符(它可被分成12个均等半音),但它们构成的旋律却可能是无限的。节奏是指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节拍在强拍和弱拍间均匀交替。另外,音的强弱变化和不同音色运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对比和变化,可以大大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有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之分。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具有倾向性,因此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内在力度与动力的大小。
从抽象和具体两个视角分析音乐的一般要素,我们不难发现,音乐要素的抽象与具体息息相关,没有具体的描述,无法理解音乐的抽象。没有抽象的概括,无从谈及具体的要素。二者是融为一体的,所以说,音乐的研究必须从两方面同时入手才能更清楚地认识音乐并促进音乐更好地发展。
三、音乐接受体的抽象与具体
从抽象的角度上讲,音乐的接受体是音乐的欣赏主体,欣赏者通过自己感情的凸现与音乐的变化相结合构成了对音乐的整体评价。接受体拥有对音乐的主观评价。音乐的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音乐的价值趋向。从另一角度讲,音乐接受者是音乐的伯乐,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能否体现它的真正价值,需要有优秀的接受者。
从具体的角度上讲,接受体就是在音乐以自己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时,那些存在于音乐周围的具体的事物,是分析和消化音乐基本因素的细胞和生命。人类的听觉神经是不可忽视的接受体。听觉神经细胞就是最基本的接受体。
从具体、抽象两方面看,我们会发现,音乐的接受体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培养更多的音乐伯乐,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结语
在分析音乐中的抽象与具体因素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双层次的,是感观和直观的结合。只有在感观与直观、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表象与实质的综合角度出发才能更加完全地认清事物的发展。音乐的研究也不例外,只有我们从音乐的基本规律出发,按照音乐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并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陈秀珍.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南平师专学报[J].2004(3).
[2]刘邢维凯.全面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国音乐学[J].1997(4).
[3]刘靖之主编,管建华.新音乐发展历史的文化美学评佑.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论文集[A].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香港民族音乐学会.1995.
艺术论文 36
摘要:
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生成同审美现代性的生成、扩张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现代主义的分化和后现代主义的去分化两个维度去阐释艺术家身份的嬗变,而且从精英到明星的这一转向并没有消除艺术家的主体性。
关键词:
精英、明星、现代艺术、当代艺术
一、现代艺术的生成是建立在社会分化性基础之上
按照涂尔干的分化概念,现代型社会是建立在分工细化的基础之上,分工的细化觉得了阶级的细化。而更大的范围去讲,从审美范式上现代性的生成促发了知、情、意的分化,也就是科学话语、情感话语、伦理话语的分化。审美话语成为独立的分支,审美的独立开启并贯穿了现代艺术和现代美学话语的一个核心维度。那么,这种分化的内在动力是怎么样在学理上决定现代艺术的这一核心呢?
1、宗教的去魅化和科学理性的变奏使得19世纪的人们彻底的讲宗教的神秘因素在艺术中予以去除,而且自尼采、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助推作用。如果说,宗教去魅之后留下的信仰空间被科学理性所填充的话,那么审美的空间则被现代艺术的精英意识所填充。
2、摄影的产生造成了“再现型艺术”的地位紧张,而现代艺术的先锋意识就在于在再现绘画艺术之外去挖掘一种新的主体意识,既不是对于传统再现艺术的忠实,也是对于摄影的霸道的一种挑战。
于是,1和2的合力早就了现代艺术一个唯一的主题-------“新的崇拜”,这种新的崇拜正是建立在主体性的霸道之上,而接着前文所言的分化概念正是这一霸道的基础,有那些分化呢?
1、首先是精英艺术和大众审美的分化,现代艺术拒绝同大众交流,拒绝一种语言的可通约性,拒绝理解。在文学上,俄国的形式主义的“陌生感”主张语言的一种再造,形成一种熟悉的陌生;布莱希特的`“间离效应”主张表演的主体空间同观看空间的一种分离,这种分离和分化也是艺术家的精英意识和大众的分化。
2、中心意识和他者意识的分化,所谓中心不但是东方学意义上欧洲的中心,更是现代艺术家主体性的中心,这种中心的膨胀也表征了先锋艺术家的深度体验美学意识同大众审美意识的分化,这种意识的最早倡导者---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在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那么是模仿谁的艺术呢?不言而喻,是先锋艺术家的艺术,也是现代艺术的美学意识。
对于新的无限崇拜,正式现代艺术的先锋性不断体验的美学核心,首先是形式上对于新的无限崇拜,这种形式上的无限新的追求同时也是对于传统再现性艺术的主题意义的清除,现代艺术的谱系正式围绕着主题的“消解到彻底清除”这一路径而展开话语,形式从主题之中解放而后独立出来:塞尚(主题的初次消解)--毕加索(主题的深度消解)--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主题的完全消解)--极少主义(形式的自律)--抽象表现主义(主体的极致膨胀)。
而这种精英意识和主体性膨胀到极致之后又是什么结果:现代性哲学的主体霸道和中心意识到了19世纪中期达到了它能量的顶峰,此能量就是主体的无限扩张所造就的对于非中心的彻底侵略,纳粹的极权主义体现了这一点,希特勒的极权意识和宏大的美学叙事相合谋:里粉斯塔尔,当时第三帝国的女导演,用全知的视角描绘了纳粹的宏大。这种美学上的宏大意义往往遮蔽了其内在的残忍性,这一点在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中说的很清楚。
二、对于当代(contemprary)的概念理解多有偏差
一般是指一种时间意识,而当代艺术(contempraryart)的概念更是复杂,国内学者现在多有争论,有人主张它应该是一种大的范围(包括所有类型的现时性意义的艺术活动,当然也包括传统的绘画)。另外一些学者主张一种文化和美学意义的当代艺术的概念:既它的批判性,反思性和先锋立场。而北大教授朱青生则用一个更为保守的概念:现代艺术。当然朱的概念不是本文乃至通常理解的现代艺术,它的这种概念也体现了对于西方学界对于现代,现代性和后现代的概念界定的混杂。
这里就不一一言表这种混杂的概念谱系了。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当代艺术和二战之后的后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产生有密切关系,后资本主义的核心概念就是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后也是文化的全球化。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表层的维度,从内在的美学范式的生产来讲,则没有这种时间(二战)和空间(全球化)的简单嬗变。如果从时间维度来讲,后现代艺术之父“杜尚”的《泉》则发生在1917年,那个时代正式形式主义大盛的时代,而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杜尚则销声匿迹的研究棋术。
在这里,我们借用理查德·罗蒂和W.J米歇尔的解释可能会更加清晰一下这一学理路径,罗蒂认为西方哲学的学理范式大致经历了这一变化:本体论(希腊)---认识论(古典哲学)---语言论(20世纪),而米歇尔认为,同20时间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相似的是,在语言学之后,西方哲学话语经历了“图像转向”的这一范式的变化。
从二元分化的现代艺术来说,往往是一元战胜另一元:中心战胜他者,精英战胜大众。而图像转向的技术话语则认为,在模拟和复制技术大胜的后现代,模拟的图像战胜了原本的图像,模拟和原本直接的概念变得模糊化。或者大的角度去说是一种“去分化”。
不单单是艺术创作中有这种趋势,图像的不断增值在消费社会之中变的不断变异,不断累加,而当代艺术家无疑对此产生了很敏锐的捕捉,这一点从波普艺术以来有很明显的表征。而从深层来讲,不仅仅是艺术家创作模式的改变,更是艺术家身份的改变,在图像增值的后现代,主体的人(大写的人)是不存在的(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福柯的“人之死”),而剩下的则是语言的虚耗,语言的自己澄明,以及精英意识的瓦解,相应的则是艺术家明星意识的生成。
明星意识的生成和图像时代的消费化逻辑分不开,在媒体大盛的时代,人们往往关注媒体的消费符号化,媒体的传播效力化,在这个时代,主体意识往往要受制于消费的逻辑,主体的自由是受限制的自由,而观看者同时也受制于图像的消费逻辑:观者是技术的奴隶。所以,以往的学术精英一旦被媒体所捕获之际,便是学术精英的泛明星化的开始,这一点从《百家讲堂》中可以得到明示。
三、从精英到明星这一艺术家范式的转变带来的启示:
1、艺术家的感性主体意识并没有消亡,还是有很多有批判和反思意识的当代艺术家在大量关注和生产具有批判和反思性的艺术作品。
2、在消费化,媒体化的图像时代之中,还是有大量具有探索新的艺术形式的艺术家出现,形式,这一艺术家永远在不断探索的主题,并没有在遭遇到媒体而变得滞后,相反,媒体和技术化的视野给予这些艺术家开启了更宽阔的视域。
参考文献:
1、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河清:现代和后现代》.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
3、岛子《后现代艺术系谱》.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4、耿占春《失去象征的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5、(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6、(美)W.J.米歇尔.《图像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艺术论文 37
【摘要】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今年我园打造美丽校园,那么美丽校园肯定少不了美丽教师、美丽幼儿。为了更好的使教师在平时日常活动和集体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让幼儿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者,我就从语言方面分析了一下如何培养“美丽教师”,如何让幼儿成为“美丽幼儿”。《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根据《指南》的指引,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我发现,只有通过在生活教学中根据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在幼儿面做榜样示范,将自己最真诚的优美语言展示给人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美丽教师”。
【关键词】
美丽教师;语言艺术;榜样;有效应答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想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怎样的语言才算美丽呢?
所谓美丽就是使人看到或者感到美好的一切。在我理解,美丽语言就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使人感到美好、开心的话语。优美的语言就像六月的清泉一样流淌在我们心灵中,给我的感觉是世界上最美的享受。
今年我园打造美丽校园,那么美丽校园肯定少不了美丽教师、美丽幼儿。那么我就先从语言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美丽教师。
其实我发现有些教师在平时日常活动和集体活动中也缺乏了一些语言的美丽。这让我想到了法国作家蒙田说的一句话: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其实语言的魅力是无尽的,这种艺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那教师就要在日常生活、集体教学中通过语言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丽教师,同时也让孩子们在这种和谐的生活中耳濡目染着一切,成为美丽幼儿。
一、日常生活语言艺术,耳濡目染伴幼成长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多运用到的语言尤为重要,幼儿园与其他学校的模式不一样。在幼儿园里教师与幼儿几乎是全天呆在一起,幼儿时时刻刻都能听见老师的语言,幼儿是以模仿为主的,所以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语言以及对于幼儿的态度。同时也要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纲要》中这样说到:“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
一日生活中对于一些幼儿生活方面的问题好好与幼儿沟通。比如,我们班有个宝宝体质比较差容易生病感冒,而且比较内向。所以每次在穿脱衣服方面尤为关注。每次在户外活动了一会,我就会和她这样说:“宝宝你感觉你出汗了吗?。”她点点头,然后我就会微笑的和他说:“那你应该怎么样做呢?小心感冒。”每次她都会笑着对我说:“谢谢孙老师,我差点要忘记了。”经过了几次提醒,她就会慢慢知道要及时穿脱衣服。事后,我在想如果我对这孩子缺乏耐心,不好好与她交流又会是怎么样呢?我就做了一个试验,隔了几天我就故意有点生气的和孩子说:“你看看你出汗了也不脱衣服,要是感冒了怎么办?”这时候孩子马上站到我身边,一声不响的低着头。当我低下头,我发现孩子在低低的哭泣,我赶忙抱起孩子,连忙道歉:“宝宝不要哭了,老师也是为了你好。”经过这次我发现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孩子的内心也会慢慢发生变化,而且孩子一天的.心情也不好,说明老师的语言对于幼儿的心理影像颇大。所以说一日生活中的语言一定要把握好,逐渐培养成美丽教师,同时也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二、集体教学语言魅力,筑起自信坚实桥梁
什么是教师的应答?课堂中的教师的应答旨在教学中教师基于幼儿言行表现所做出的回应和反应行为。除了一日生活中,还有在集体活动中一些语言的运用。集体活动中应答语言也是培养美丽教师的一方面。
我就从有效应答来说说,有效的应答包括了激励性语言和拓展性语言。先来说说激励性语言,《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的发展有快慢能力有强弱,老师要了解幼儿,及时地作出肯定鼓励的应答,尤其是对于相对能力弱的幼儿鼓励肯定和尊重赏识的回应就好比是燃起自信的导火索。在活动中,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鼓励性语言:你说的真棒!你的想法很好!类似于这些话语,每次当我讲完这些话的时候,孩子都很开心,都会和旁边的小朋友说:“我被老师表扬了,好开心呀。”孩子总是天真的,听到这些话心里美滋滋的。孩子都需要得到肯定。表扬的方式可让幼儿自选,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均等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大大提高了自信心,教师得到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再来说说拓展性语言,有一次上科学课《动物保护色》有个小朋友说:“孙老师,枯叶蝶它的颜色和枯掉的叶子颜色一样,它这样保护自己。”我这样提问:“你回答的真好,那除了刚才说的枯叶蝶还有哪些动物的颜色也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他坐下开始“冥思苦想”起来,过了一会就举起高高的小手,回答:“老师,我想到了,有一次我看到树叶上还有绿色的毛毛虫,它的颜色和树叶一样,它这样能保护自己。”我笑着表扬他。周玉仁说过:“作为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所以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还有什么动物保护色,而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让他自己思考,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获得成功的欢乐。
活动中老师的回应有很多,正是有了这种鼓励性语言和拓展性的语言,幼儿才积极思考融入到活动中来,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在这过程中教师也慢慢学会如何赞美孩子,如何和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了解孩子,这对新教师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巧妙有智慧的回应体现了老师对小朋友的了解和尊重,也时刻体现了老师对教育契机的捕捉和老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智慧的应答也是老师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在实践中注重每一次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倾听,留意自己的应答,才会使自己逐步提高,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美丽的应答语打造美丽教师,博采众长展自信。
三、生活教学两两合一,打造和谐美丽教师
刚才前面讲了培养美丽教师的两大要素,第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第二丰富集体教学中的有效应答。在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中,其实一日活动中也包括了集体教学活动,这两者是不能逐一进行,而是融合在一起,不能做到日常中的美丽语言,而忘记集体活动中的,反之亦是如此,两者不可偏废。
培养美丽教师不单单是语言美这一方面,就比如还有行为美,在幼儿面做榜样示范。形象美,每天在幼儿、家长、同事面前留有好的形象,让别人觉得这位老师干净、舒服。教学美,在教学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孩子都愿意开心来上课,这当然需要时间的磨练。所以说做美丽教师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需要在平时不断积累不管是从外表还是到内心,都需要时间去慢慢积累。帮助我们一点一滴的达成目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丽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正将自己最真诚的优美语言展示给人们,那么你的语言才是真正有魅力的。
参考文献:
[1]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299
[2]百度.百度百科.
[3]蒙田.随笔集[M].中国: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2:37
[4]赵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32
[5]周玉仁.教师与大师话
艺术论文 38
摘要
从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意境4方面分析了《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以对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红楼梦;大观园;园林艺术
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于乾隆年间,而乾隆年间是中国园林的成熟后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它积淀了过去的深厚传统而显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平台。虽然是作者在现实园林基础上想象的纸上园林,但是却没有超越现实生活中营造的可能性。在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意境上均遵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
1、大观园的筑山
筑山具有分割空间和使建筑独具气势的功能[1]。如位于园正门口北的“翠幛”,是一座用白石堆起来的大假山,“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作者运用障景的手法,避免对园子的一览无余,以达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意境;又如位于大观园西北部的`萝港石洞,是一座由怪石堆起来的大假山石洞,此石洞是水洞,“沁芳溪”穿洞而过,洞可过船。这2座石山上均长满了爬山虎之类的藤类植物。另一大类就是土山,即堆土而成的丘陵。这些山主要集中在园的北部,其所分之脉向东西两侧、向南延伸到园的各处。这些山中有位于“省亲别墅”北的大主山,所分之脉向西穿蘅芜苑的院墙,“贾政一行过了折带朱板栏桥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花瓦堵。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子悉皆盖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其中怡红院后有山,稻香村旁的“青山斜阻”,“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还有一组赏月建筑“凸碧山庄”就建在一座小山的山脊之上,“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厅去、……(众人)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便是这座敞厅。因在山之高脊,故名曰凸碧山庄。”
2、大观园的理水
如果说大观园中的山起的主要是分隔景点的作用,那么水则是起了连接各景点的作用[2]。园中的重要景点几乎都是用水连接。如藕香榭,“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史湘云曾在这里开海棠社,设螃蟹宴。贾母二宴大观园时,在大观东面的缀锦阁底下吃酒,让女戏子们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演习乐曲,借着水音欣赏,箫管悠扬笙婉转,乐声穿林渡水而来,格外好听。又如沁芳溪,为了克服“宽阔水面”联系景区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除中央水池外,还设计了一条沁芳溪。这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1处水景,是一条可行船的水道,且贯通了大半个园林。溪上改建了一座沁芳亭桥,风景怡然。“原从那闸(沁芳闸)起,流至那洞口(萝港北面入水口),从东北山坳里(花溆所在地)引到那村庄里(稻香村),又开一条岔道引到西南上,总共流到这里(葬花处),仍旧合在一起,从那墙下出去。”活水越沁芳闸后,经中央水池又流回省亲别墅前,入洞口,出花溆,过花圃区流到稻香村处,然后分为2支,经园前部,在葬花处汇合后流出墙外,先后穿越5个景区。
3、大观园的植物配置
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所具有的“情感与品格”来赋予园林不同的性格特征[3]。如怡红院,“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怡红院红香绿玉的色调很好地烘托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又如潇湘馆,“一带粉墙,有千百竿翠竹掩映,院内数楹修舍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是石子漫成的雨路,这样的植物配置与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十分相合。”再如蘅芜苑,“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很好地衬托出薛宝钗朴素大方的外表,而其周身却散发着动人的人格魅力。此外还有稻香村,“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种农家植物配置景色,符合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紫菱洲水“岸上蓼花苇叶,池内翠荇香菱”。水生植物多半柔弱,顺水而漂,诠释了迎春懦弱无能的性格。秋爽斋“梧桐芭蕉尽有”,体现出秋天的“爽”字,也衬托出探春的豪爽的性格。栊翠庵“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也是妙玉孤傲性格的物化。由此可见,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真正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4、大观园的意境
通过联匾额对塑造建筑性格、点明建筑类型、渲染建筑意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本身必须的构成要素[4]。《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就写到:“诺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得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如作者将芦雪亭安排在一个傍山临水的河滩之王,“二带几间茅檐土壁,模篱竹墉,推窗便可钓”。并给它取名声“荻芦夜雪”,它那朴素与寂寞的调子,可使人轻易地想起“独钓寒江雪”的佳句。又如潇湘馆这3个字,很容易使人连想到娥皇女瑛泪洒翠竹为斑的传说,这不仅点出了潇湘妃子林黛玉爱哭、多泪的特点,也暗示了她悲剧性的结局。这一题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故能有效地拓展人们诗意的联想。又如“凸碧山庄”、“凹晶溪馆”,分别是大观园2处园林建筑的题名,2座建筑一位于山之高脊,一位于山脚溪畔,都是赏月敞厅。这2个馆名很好地描述了建筑的地形特征、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类型,更难得的是对仗工整,意境高远,对于强化建筑的性格特征起到很好的作用。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园林艺术也只是一个文人在现实园林的基础上想象加工的产物,但是其中许多处理手法、设计理论都是非常成熟和出色的。应当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艺术价值不逊于任何一座现存的园林。其中塑造园林性格的设计手法对于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依然有借鉴的价值。
5、参考文献
[1]燕亚飞,李东升.大观园的园林艺术[J].现代园艺,2010(1):30-32.
[2]陈卫星.《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5):83-83.
[3]周新成.大观园园林艺术论析[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2(1):80-83.
[4]赵武征.人园合一浑然天成——小议《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J].古建园林技术,2006(4):20-21.
艺术论文 39
摘要:
本文的重点论述了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不同的裁剪方式论证,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合理搭配。服装设计始终要围绕“人”这一特殊因素来进行,而不是要人适应服装。
关键词:
服装与人体;人体设计生理因素;人性化的心理因素
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微妙,服装设计始终要围绕“人”这一特殊因素来进行,而不是要人适应服装。我要通过不同的裁剪方式来体现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合理搭配。
一、环境、人与服装
(一)衣与人的关系
服装艺术与其它艺术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以人为对象,而且直接把人作为表现要素来处理。作为服装的构成要素,材料、色彩、造型样式、制作工艺、环境条件等都是可变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的体形不变。“功用”是服装设计构思中审美思路的基础,服装设计的任务不光要解决设计的美感问题,而且要能使产品符合人的全面要求。
(二)服装设计的相关要素
服装设计是一项综合设计的观念,是通过设计师以他独特的认识视角、创造能力对人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复合环境、风俗习惯和时尚因素,运用身体装饰、身体表现、裁剪方法和缝制工艺等技术手段重新建构一个更合理、更理想的人物社会性面貌。身体、心理、社会是构成现代社会人的三个方面。身体是构成形象的基本物的参照,心理是感性的、本我的追求,社会规范是理性的社会制约.
(三)服装人性化设计的历史
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富裕的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一方面具有越来越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服装便是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沃斯创立了高级时装业开始,时尚成为高贵、典雅、奢华的象征。西方工业革命以及20世纪前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从而也带动了现代服装的发展,特别是受到“现代设计”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简洁、明快、强调机能和现代感的服装形式,夏奈尔、迪奥、圣.洛朗、皮尔.卡丹等服装设计大师将经典、简约、严谨、理性的设计风格推向了极致,成为服装设计师纷纷效仿和追随的楷模。
综上述,服装设计始终要围绕“人”这一特殊因素来进行,而不是要人适应服装。布瓦列特曾经是第一个提出“把女性从身体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设计师,他设计了裙口非常窄小的“紧口群”,穿这种裙子的女士不得不小步走路,好像日本的艺伎一样。这个设计违背了他原来自然、功用的初衷,失败是必然的。
二、服装人性化设计的生理因素
(一)人体形态与服装结构
服装构成的依据不是某件衣服的裁剪数据和公式,而是人体,人体是纸样设计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服装为人服务的人性化设计原则。人体形态特征如下:
(1)人体体形的对称性
人体以前后中心线为界,左右大致是对称的,在人体美学上,是把这个作为人体左右对称(Symetxy)和左右不对称(Asymetry)的美学效果来处理的。由于人体对称,所以服装结构也基本左右对称。
(2)人体体形的复杂性
人体的构造大致可分为躯干和四肢两部分。
躯干由头、颈、胸、腹组成,在身体的xx中上部;四肢是由上肢、下肢组成,有运动支撑躯干和平衡重心等作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的体态骨骼不尽相同,身型特征以性别区分为:男性身型特征和女性身型特征。
(3)人体体形的立体性
由于人体是由起伏不平的曲面组成的立体,因此,设计时适合于体型,适合于动作,适合于人体的立体曲面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外型设计和内在结构的设计强调人体优美造型,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人体美,展示服装与人体完美结合的整体魅力。
(二)人体色与服饰色彩的对应
我们每个人的脸都不是白纸一张,人体是有颜色的肤色、发色、瞳孔色、唇色、红晕色等,而人体色特征,是受三种色素——核黄素、血红素、黑色素作用,造就了世界上黄、白、黑、棕等不同人种。在看似相同的外表下,我们每个人之间色彩属性上是有微妙差别的,我们将这一色彩属性称为“基因色彩”。你的“基因色彩”决定着你穿某些颜色是和谐的而穿某些颜色排斥。
三、服装人性化设计的心理因素
(一)顶级设计师与服装的人性化设计
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大师的成功典范得益于他们对人性深层次的关注和探究,得益于他们对“为人而设计”思想的深刻体会。
高级时装大师之一的夏奈尔(CocoChanel),她的重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时装,而是改变了时装设计的游戏规则,其设计的服装表现了女性的自信和自强,这是一个革命化的变革。她超越生命极限的设计和祟尚自由随意搭配的风格,敢于冲破传统,解除服装设计中虚伪的装饰和束缚,她说:“服装应该有生命力,就像穿着它的女人一样能自由运动。”夏奈尔说:“我设计的女装,要使妇女们愉快地生活、呼吸、自由、舒适、看来年轻。”与其说夏奈尔的设计是服装的革命,不如说是妇女的解放革命。其生命体现的对女性的.尊重,是彻底的人性化。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装设计师之一的克里斯汀迪奥,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开启了女性服装革命的大门,1947年推出被誉为“NewLook”的第一场个人服装发表会,强调女性优美线条的柔软肩线、束腰和大圆裙以及每一个女性美细节的时尚新装,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美丽征服了人们,其实迪奥的成功是其迎合了二战后人们厌恶了钢铁战争,向往柔性美的心理。是社会的人性化。
(二)服装设计通过服饰符号展示人的社会性角色
(1)服装的社会性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易系辞下》中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把穿衣局限于保暖或装饰的功能,而更加关注的是其“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从夏、商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制度的完善,这种观念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来“治国安邦”。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一个强调平等、自由、个性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仍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服装的社会化属性。人们通过服饰这种人体的外包装物向社会传达各种信息,如穿衣者的社会身份、阶层、等级、富有程度、文化水平、审美趣味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服装是一种“非语言性的信息传达媒体”,它就像名片一样,在无言中向他人展示着完整的自我。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即服装的“符号功能”。
究其原因,是由于个人的社会作用所决定的。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自己独有的社会定位与社会分工。人的衣着应适合其社会分工特点,例如军人的衣着应体现军人保家卫国、捍卫主权的精神面貌,并且适合参与大运动量的战争和军事训练。而对于法官来说,其社会分工体现在通过司法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上。所以法官的衣着应该彰显个人的稳重、干练、体现法官的深厚内涵,从而博得当事人的信任和尊重,以便更顺畅、更快捷地平息纠纷。
(2)服装的社会性需求
服装是修饰品,服装业是人的社会角色语言。当我们每人脱离社会角色成为纯粹的自然人的时候,我们希望展现个性的美,与众不同的美。当今的社会是追求个性的时代。人们努力创造个性,寻找自己感觉,服装的社会评价出现了“个性化”、“情趣化”等的倾向。因而,服装的设计更讲究柔性,要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未来的设计一对一服务不仅仅是演艺明星政要的特权,一对一即人性化设计必定是一种潮流。
任何服装,任何款式,究其结果,都须和人体拥有一个完美的组合。光是服装款式完美,与人体不协调,设计不算成功;单与人体相结合,却失去款式的美感,亦称不上美。所以两都结合完美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服装结构设计》高教出版社魏静;
[2]《服装设计学》高教出版社刘元风;
[3]《中外服装发展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陈东生,甘应进。
艺术论文 40
摘要:
女性导演马俪文自2002年拍摄电影处女作《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来,便成为新一代女性导演中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黑马”人物,其委婉、细致的表达方式,视角独特的镜头语言,情节并不跌宕起伏却丝丝入扣的故事主体,无一不体现着这个年轻女导演忠于自己内心的女性主义风格。在继《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之后,马俪文又拍摄了《我们俩》、《我叫刘跃进》、《桃花运》等多部影片,其导演风格也在逐年改变,影片中女性主义表达手法渐行渐远。直至2011年11月份上映的商业片《巨额交易》,在这部影片中,马俪文导演几乎已经完全褪去了她独特的文艺女青年气质,转型成为不折不扣的商业片导演。本文试通过对马俪文导演创作历程的梳理,探讨这位女性导演风格转变的过程及其作品中表达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
女性主义视角;关注细节;转折;商业导演
引言
马俪文导演在拍摄作品《我们俩》之后,接受采访时对个人的创作视角是这样描述的:“我骄傲的是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母女生死之间、陌生女人之间最独特的东西。”事实上,这正是马俪文前期作品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选取真实、平淡的生活场景,用细节贯穿始终的表达方式,将简单的故事拍出独特韵味的能力都得益于这位女性导演坚持自己最真实的个人风格。在创作上从女性视角出发,选取女性题材、关注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波折、命运起伏、感情经历,都是其作品的鲜明特征。近观马俪文的作品《巨额交易》,却依然完全找不到这位导演最初特有的那些表达方式与风格,这样的转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马俪文作品历程剖析
2001年,马俪文拍摄的电影处女作《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改编自女作家张洁日记体裁同名散文。张洁——这位“从不准别人动自己作品”的女作家,将这部描述自己与母亲过世前点点滴滴的作品交给了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不久的名不见经传的马俪文,应该也是被这位女导演真挚的热情所打动。《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部作品的确是倾注了马俪文创作电影之初的全部心血,还原了一个个细腻而真实的生活细节,影像风格平实的像一杯白开水,让观众从诸多细致处看到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而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将离世的母亲与女作家之间刻骨铭心的亲情与不舍,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观众潸然泪下。
马俪文的第二部作品《我们俩》诞生于2005年,是根据导演自身求学时期的真实经历自编自导的一部作品,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租房的大学女孩进入了一个孤独老奶奶居住的四合院,打破了老人原本的生活秩序而引发的一些冲突以及在生活中两人逐渐相依为靠的简单故事。《我们俩》延续了马俪文的女性主义视角,关注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孤寡老人和单身求学少女,展现了女性的另一种包容美。就这样一部创作历时三年,投资却只有200万人民币的小成本电影,赢得了多项电影赛事评委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口碑。
尽管《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我们俩》为马俪文带来了诸多奖项和日渐蓬勃的声誉,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却一片惨淡,电影《我们俩》的票房甚至只有可怜的5万元。
2007年马俪文拍摄作品《我叫刘跃进》,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初步体现了导演风格的转变,其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方式已经不再是影片突出的标志。由于这部作品是中国电影集团“作家电影”系列的第一部,由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整部作品完全被刘震云自《手机》就凸显出的冷峻黑色幽默的风格所笼罩,马俪文导演的个人风格并没有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至此已经是马俪文个人对商业模式的一次妥协。
2008年作品《桃花运》,讲述的老年、中年、青年几个年龄段女性的感情故事,表面上看似是导演女性主义风格的回归,但通过对影片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故事主角是女性之外,马俪文导演那些细腻、入微、平实、质朴的风格已然难觅踪迹。影片从头至尾充斥着年末贺岁档喜剧电影的潮流风格。近期,马俪文带着她的新片《巨额交易》出现在观众面前,令人无不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已经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标准商业电影,观众们看到的是无数俊男、美女、明星的组合,好莱坞大片式的转场方式和纯商业化的影片表达手法。对此马俪文个人的解释是“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改变自己过去作品中的商业和艺术不够平衡的`缺点。”只可惜,观众们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商业化的表达方式占有了压倒性的胜利,而文艺气息完全不见踪迹。
纵观马俪文导演的五部作品,其导演风格转变历程突出体现为由最初最真实的个人表达,取而代之的是商业运作迎合市场,从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游离,最终大尺度的滑向商业。其极具个人风格的女性主义表达与影片创作方向已经渐行渐远。
2、对比《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巨额交易》两部作品的故事主体和镜头语言,看导演风格的差异性转变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故事由中年女作家和年迈母亲两位身份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构成,影片塑造了一位年老力衰,患有脑萎缩、神志不清却依然爱护女儿的老母亲形象和一位事业成功,又独自照顾年迈母亲的女强人形象。迈母亲的女强人形象。女性角色占到了绝对的主体地位。而男性角色在影片中则处于无关紧要的次要位置。影片的这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女作家的丈夫本应是这个家庭强有力的支撑,而影片中却讽刺性的塑造了一个无情、自私、不可担当的丈夫形象,对这个家庭来说,这个丈夫的力量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象分量。这样的角色设置方式和表述方式具有强烈的女性性别主义色彩。女作家“珂”对年迈母亲的照顾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构成主情节,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次情节则是女作家回忆在母亲离世前照顾不周的歉意,男性几乎是被完全忽视的情节之外的东西。整部作品的故事发展进程并不紧凑,没有特别的强调高潮,也没有特别的情节转折点,可以说是一部“反冲突”的影片,即使是这样,《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并不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一丝丝渗入了人心。导演用这样的浓郁的散文式抒情风格,将故事讲述的让观众感同身受,动情不已,却丝毫不见任何造作之态。作品的镜头没有花哨的剪辑,只有按部就班的叙述,看似有些陈旧,但在这些最简单镜头语言下流动着的感情却始终饱满。
再观2011年11月上映的影片《巨额交易》跻身2011年末贺岁喜剧的第一档,打响贺岁档头炮。这部影片中的导演风格体现出180度大转变。故事讲述三个青年男人在迪拜追梦的故事,人物设置是三个年龄不同,面目却并不鲜明的人物形象,基本可以形容为年龄稍长、身形矮胖的带头大哥,一个年轻设计师和一个海归金融男,这样的男性角色设置似乎是在迎合当前男性观众的主流认同,向男性观众的年龄层次的社会地位靠拢。片中零星出现的女性形象也基本上是花瓶点缀的作用,选用年轻貌美的漂亮女星饰演,清一色的面容姣好、妆容精致、造型新潮,主要是满足男性消费群体的观众需求。
影片开头就足以让熟悉马俪文导演的观众大跌眼镜,极富设计感的片头字幕,动感十足的配乐,直至字幕打出“马俪文编剧/导演”才让观众不得不相信这的确是当年用朴实无华的影像讲平凡故事的导演马俪文,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影片节奏明快,视觉华丽,加上狂想喜剧的类型,非常有信心抓住大批年轻观众”,“目标是既赏心悦目又要有市场”。
3、结语
电影无论何种题材,何种类型,大多数情况下,最终还是要经过市场的淘洗。马俪文导演这种从最初强烈的女性主义表达手法、性别鲜明的特点到现今开始从事纯商业化创作的操作的现象,笔者并不能从个人角度去评述这样的转变孰优孰劣,但从这个过程中却可以看出以马俪文为代表的女性导演所擅长的女性主义表达方式面对如今商业化气氛特别浓郁的电影市场,很难坚持最原本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精神诉求,无奈最终不得不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徘徊或者渐行渐远,甚至彻底走向商业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戴锦华.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许鞍华,等.一个人的电影2008—2009[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3]高艳鸽.女性导演:徘徊于商业和艺术之间[N].中国文化报,2011311(006).
[4]张聪.女性主义视域如马俪文电影创作[J].当代文坛,影视画外音版,2010(6).
[5]孙灵.渐隐的书协与女性意识——导演马俪文电影创作论[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6).
[6]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
艺术论文 41
摘要:
表演艺术是个活动的形态,表现在人的身上,人是表演艺术的栽体,表演艺术是通过人来表现的。戏曲表演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它的表演体系,就是动作的舞蹈化、表演的节奏化、舞台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它和文学剧本共同构成“诗化”艺术形态。优秀的表演艺术是通过剧目的舞台演绎,经过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艺术创造,逐步创造和逐步完美,达到它的精粹程度。所以艺术有粗细之分,浅显深斟之分,全在剧目艺术的“含金量”上。潮剧优秀的传统剧目就是“含金量”成色最高的艺术品。
关键词:
潮剧;表演艺术;舞台艺术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舞台布景艺术
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潮剧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曲舞台上已有很多程式化的表演动作,有其一定空间局限,而舞台布景艺术有它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代科学技信,新兴材料的应用)应该有新发展,这是肯定的。紧接来的,便是潮剧舞台布景应该采用什么风格的问题。一切艺术都要求民族风格,戏曲中的布景艺术,当然也要有民族风格,布景离不开绘画的。作为戏曲这种特定演出形式来说,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绘画,才适合于戏曲舞台布景的风格?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采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绘画形式。所谓地方文化特色,主是是富有潮汕地域传统的木雕,潮绣、抽纱、石雕,剪纸等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由其地域位置、民风民俗、欣赏习惯和人文氛围的`长期影响形成的。由于有不同的欣赏习惯、民风民俗,派生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支流。同样潮汕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南粤岭东风格:文坛——文笔秀丽;画坛——笔墨清秀、淡雅:潮乐——唐音古韵;民间艺术——清致、华贵。
究竟潮剧舞台布景采用地方艺术绘画形式,是否太狭隘,太单调呢?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应该有民族性的,艺术愈有民族性,它才愈有国际性。同样潮剧舞台布景愈有地方文化内涵,愈有其剧种的特色。我们在布景上采用地方艺术绘画形式,应该说不是狭隘的。而且地方文化特色从来是有它的多样性。布景是为戏曲舞台典型人物创造典型环境的,它有时还能提示主题。作为一个戏曲舞美工作者,他必须热爱生活,热爱潮剧,与广大潮汕民众有共同的爱好的欣赏习惯,去研究它,然后才能认真吸取自己民族的、区域的传统艺术营养,把传统的拿来作为开拓今天新艺术的基础,创造性地发展戏曲舞台布景中的艺术想象力。
二、舞台美术
潮剧的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都是在继承古老戏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从潮汕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大众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中汲取源泉和养料,用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也形成了与潮汕特定的地域本性一脉相承的神韵和风格。潮剧的表演,虽然长期保留着传统戏曲对舞台时空的独特处理和虚拟性、程式性的表现手法,但演员的身段、动作、技巧乃至人物的造型,因许多是从潮汕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群的生活中汲取提炼,所以也就更具生活气息,更富于“潮”味。其中,尤以丑和旦的表演更具特色。
潮剧的丑分项衫丑、官袍丑、踢鞋丑、裘头丑、褛衣丑、长衫王、女丑、武丑、老丑、小丑。这些丑角多扮演滑稽诙谐和行为不端的人物,唱时多用小调,行反腔,或悲调喜唱,表演技巧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幽默。项衫丑、官袍丑、踢鞋丑、裘头丑喜欢模拟皮影和猴子、狮子、老鹰、壁虎、老鼠、蜘蛛、螳螂等动物的造型和动作,并将其揉合到扇子功、椅子功、梯子功之中,演化出“金鸡独立”、“蜻蜒点水”、“饿鹰扑食”、“猴子观井”、“蛤蟆噬蚊”、“螳螂展翅”等状物取神或舍形求神的特殊造型和身段技法,从而形成“蹲”、“促”、“小”三者兼备别具一格的形体、区位和动作特征。女丑多数由男角扮演,造型极为夸张。
通常见其头上梳着一个像大板刀模样的拖尾鬃,脚着翘头红鞋,身穿大边镶的衣裤。动作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主要是从生活中模仿、提炼,往往呈现出粗中透娇、重中透俏、硬中透媚的特点,滑稽可笑又不使人觉得生硬造作。长衫丑、褛衣丑、裘头丑都是清末民初随着文明戏的盛行,由艺人吸取民间生活素材创造出来的。其中长衫丑穿长衫留长辫,多数扮演市井的中、下层人物;褛衣丑穿长衫套马褂,多数扮演讼棍、管家一类的反面人物;裘头丑则穿素色衣裤,纯属乡村农民和城市贫民的装束,多数扮演社会的穷苦者。这些丑角为其他剧种所罕见,所以富于地方特色。
潮剧的旦分乌衫、蓝衫、衫裙、彩罗衣、乌毛、白毛、武旦等多种,唱声委婉清丽、甜润优美;做工精细大方、蕴蓄练达。其手式中的“姜芽手”、“兰花手”,身段中的“风摆柳”、“云飘空”、“水上漂”等,模仿自然景象,很有生活气息,而且婀娜多姿、飘逸旖旎,与潮剧的风格保持和谐。主要扮演天真伶俐、聪明乖巧的丫环和村姑一类人物的彩罗衣旦,虽与其他剧种的小旦同源,但身段动作始终追求“丑味三分,眼生百媚,手重指划,身宜曲势,步如跳蚤,轻似飞燕”。这种小、佻、俐、巧的表演特点,由于更多体现潮汕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神韵,所以与其他剧种的小旦风格不同,尤其显得别致。
三、舞台音乐与音响
潮州音乐与潮剧,虽属潮汕民间艺术的两个种类,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潮剧舞台充满喜、怒、哀、乐。人物的情绪变化一般通过唱曲来表现,曲后常觉意犹未尽,这时往住往会以相同调式的潮州音乐作为情绪配乐来延续和渲染剧情的气氛,潮乐的调式特点与潮曲的调式特点完全吻合,它的调式特点听起来朦胧抽象,但结合舞台上戏曲情节、音乐情绪来欣赏它,就会觉得它特点突出、形象生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戏剧、歌舞厅、家庭以及各个娱乐场所等都离不开音响。从戏剧方面,潮剧具有悠久的历史,音响有潮剧现代舞台上同时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及舞台背景的艺术效果。
舞台音响的设计与发挥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舞台质量,在应用中也是值得研究的一门科学知识。音响的声质种类用法不同,如电影、歌舞厅、家庭等音响是利用有源音频信号进行输送到扩音机接到音箱播放出来,它用的音箱扬声器是比较低音,一般用超重低音喇叭,即频率响就是(20H2至20K2),有的还用(10H2至20H2)范围之间变化,所以听起来音箱效果低音较浓,高音太尖,中音效果太淡。而潮剧舞台音响是利用传声器通过接收演员或各种乐器的声音再转换成音频信号输送到调音台,通过音调处理“过滤”得到清晰音质放大,还原给音箱。但在整套设备上还要考虑音箱与扩音器的舞台潮剧音质,主要原因是潮剧在舞台效果的频率响应与以上叙述过的电影、歌舞厅等效果不同,那么如何来探索这个问题呢?
潮剧舞台扩声场合一般有专业戏院与露天广场戏台等,它又有些不同之处,特别是广场戏的舞台,它是一个临时的操作场地,这就必须要考虑场地范围的大小,这应注重音箱、高音喇叭与传声器的位置、方向进行合理调配,才能消除观众最讨厌的噪音——啸叫声。
舞台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潮剧舞台音响不单是要搞好设置,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舞台艺术生活。在演出过程中,必须与舞台的各种工作密切配合,中演员、音击等效果的搭配,每个演员有不同的声调,特别有个别演员的高音或中音不足,扩出来的音质就不清晰,应在调音台上及时将他的音调进行衷减与补偿,使其效果更佳。
艺术论文 42
摘要
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如何把握自己?更需要理性的对社会现象和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不要停留,被各种现象包围,要高度重视自身的品格,艺术追求,正视当今时代的生存空间和状态,以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去实现更高的艺术价值,这是油画在现代艺术情境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
形式语言;艺术表现;传统精神
作者在赋予作品情感和内涵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应该与他所处在同时代的进步意识形态相互联系。因为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是当今中国文化的主要问题,而油画语言的探索与实践则是作者艺术创作品味提升层面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十多年来我始终在执著地保持求新的愿望,大胆实验新的视觉效果,进行各种材料和语言的探索研究。面对日趋变化的国际文化交流环境,各种新思潮和新流派不断涌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西方工业文明的撞击,使众多师范院校的油画教学,在教学模式,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分配等方面受到很强烈的冲击。时代不同了,这是一个信息、数码的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在世界化的潮流里已经改变。整个社会浮躁的心态带来了各方面的影响,急于求成,很多油画作品也有所反映。整体看,画面、图式、构图都很好,但越看毛病越多,都是最低级的问题,体积感,色彩,更不要说画面有精神含量,作品的内涵,从精神品格到技艺语言,依然有心态的反映,看不出有深刻的思想境界凝聚到作品中去,缺乏艺术感染力,依然轻、浅、弱、表面化。这种浮躁心态属时代的产物,是媒体和商业利益的误导与驱动。作为高校的油画教师,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如何把握自己?更需要理性的对社会现象和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不要停留,被各种现象包围,要高度重视自身的品格,艺术追求,正视当今时代的生存空间和状态,以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去实现更高的艺术价值,这是油画在现代艺术情境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十分必要,但关键是在借鉴与互补的参照中找到融会并根植于本土文化之中,我之所以努力于油画传统语言的现代转换,是因为它在多种语言尝试的实践中,把着眼点放在时间、空间,注重表现情感,关注作品深层内涵的表达,从实质上切入当代文化生活,从而体现油画艺术的当代品质。
一、油画制作与观念方式
观念与思维方式对一位从事油画专业的人来说,和灵魂与生命的组合一样重要,它是感觉和知觉的组合,是思想过程的结果,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灵魂,就拿色彩的应用来说吧,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不同思维方式的油画家,就有着不同的观念意识,一位具有表现欲望的'油画家,一生中会不断地追求最有说服力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因为人的情感和心绪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即使是画家本人对此并没有执著的追求,但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也会促使画家不知不觉地改变着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寻求表述自己情感的最佳方式,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绘画语言,直到其绘画语言适合自己的理念为止。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艺术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而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去感悟一个共同的艺术世界,理解形式美的深刻含义,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油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奥妙所在,也可以通过作品的形式美去感悟大千世界变迁的经历,从一个新的角度再度感觉生活美的真实所在。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艺术作品的深度取决于作画者的思想与修养,而一幅作品的精度则取决于作画者的“技艺”,是“制”的具体体现。油画创作,其核心是以色彩精妙的表现技法,抒发自己的审美感受,在当代,油画的表现形式,由于所选用的材质不同、媒介不同、制作方法相异而由此生发,演绎出丰富的笔法、色层和肌理效果,给油画语言艺术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很显然,油画创作中的“制作”是为了更丰富地表现作画者的创作意图和意境。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并以独特鲜明的个性语言展示在审美客体面前,给人以启迪,以共鸣。
二、传统精神与现代情怀
中国油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它对传统精神的视觉表现和形象体象,对色彩的整体把握,有着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文化内涵。并因此而获得足够感人的魅力。个人风格和整体的风格连接在一起才构成了艺术的历史,既然是艺术的历史,历史的路径就不可能断裂,才有文化传统到今天还在延续的事实。
所以,我们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文化语言的交汇中,在文化语境中创造新的艺术风格。
传统精神注入今天的文化肌体中活化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当代”站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承担着文化桥梁和建设的作用。画家忻东旺的作品就是最具人文精神关怀的,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最普通的人群,尤其以农民工为主体。还有许多有影响的油画家:尚扬、范勃、段正渠、毛焰、李贵男、姜中立、郑金岩等,本着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对艺术形式的追求,显示了各自的艺术风格面貌和语言特征,从作品中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色彩表现趣味、思想和观念。色彩表现是油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语言,这些画家应该说都是长期从多方面探索色彩语言的表达空间,在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结合中实验性的艺术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心理,是在持续的艺术生活中锤炼和造就的,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各种材料和语言的研究。有的作品把传统精神和意象观念融入进去,透露出一种传统文化“大象无形”的气息,也显现出了画家对传统文明的虔诚态度和现代人心灵空间的冲突与紧张。这些具有传统文化气息和韵味的油画艺术,灵动着中国笔墨中的视觉效果和生动的气韵,显示出一种中国方式的油画艺术的经典品质和艺术境界。这些画家的作品,现代性也是非常明显的,画面强调语言构建的创造性和个性风格的表现方式,建立风格和绘画语言的独特性,在本土文化的语境中进行实践探索,并将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在西方写实绘画的本体中,构成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语言;他们的实验性和探索性以及对风格的标示,油画语言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都显示出一定的现代性情怀。“笔墨当随时代”是一种精神,真正把握住这一精神的实质,我们就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做到油画创作的现代性探索。
三、形式语言与艺术表现
油画创作要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描绘者,转化为艺术表现的主动者。长期以来,油画在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使它具有丰富的艺术样式与风格。油画的材质品性,油画的传统语言与技法,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积累,艺术表现上的精深是与技术上的精深紧密相关联的,一幅好的作品“形”、“色”、“质”的和谐统一,油画的色层,肌理以及笔触等也都是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并有着独立的艺术价值。这些经验是历代大师对油画探索的结果,同时也体现出各个不同时期油画对美感不同的追求和表现以及他们的风格与修养。
色彩对人们的视觉最富刺激性,它是构建油画的一种最基本元素,也是油画重要的语言形式。主观发掘和表现画中潜在的因素是艺术审美的真谛所在,当我们进行创作时,关注的不仅仅是形体色彩等表面形式所呈现的美感,还有通过形体色彩等表面形式所传达出的精神信息。这种精神信息是潜在和抽象的,它是通过具象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精神信息是潜伏在形体或色彩之中的。只有我们艺术表现“到位”了,精神信息才能浮现眼前,反过来说就是只有当你感悟到精神信息的存在,才可能有“到位”的视觉效果。
艺术论文 43
摘要:
要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和感染学生,激发灵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语言艺术。本论文,重点讲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的感悟、体会及设想。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语言逻辑;语言幽默;语言情感
1、语言要逻辑清晰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艺术性,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本身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将祖国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任务。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N切、出言有章。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口熟练流畅的普通话,传给学生纯洁的语言和健康的导向,清新的逻辑思维。如果教师逻辑不清晰、准确,不仅会失去语言应有的导向作用,而且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语言的规范,除了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外,重要的是严密的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把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艺术语言洒满课堂,让学生兴趣大增,枯燥的课堂充满活力。
2、语言要激情澎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才能感动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路高度吸引到黑板上、教师身上、课本上。要达到目的,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的流向。客观外界信号刺激人的大脑便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这种信号达到一定“强度”时,感情才能开始发出。因此,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讲课如同演员一样,必须高度进入角色,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很熟练地掌握所讲内容,才能轻松自如地进行讲解,才能充分地发挥语言技巧,从而达到情触于理的效果。教师还应该恰到好处地把握感情的流向,来触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标准。以自己的情感来收到感人的效果。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语速快慢、适度停顿,突出重音,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讲课时声音突然提高一点,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声音突然降低一点,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讲课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调整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的声调,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顿增。音调的和谐也不能忽视,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3、语言要优美凝练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生动。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优美中建优美。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将审美的阶级性抽象的理论问题,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讲《论语心得》说过这样一段话:“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这就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这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序流转中,每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要有一定的人生规划。”于丹的这段话优美凝练、流畅华丽的语言,格外精彩,让人折服,字字句句沁人心脾,教师能做到语言优美凝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语言要风趣幽默
凤趣和幽默是课堂语言教学的一把双刃剑。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启迪学生的智慧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这就是说经过启发引导,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幽默像助推剂,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它还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智慧的象征,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巧妙使用幽默技巧,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枯燥的学习演变成一种精神享受。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本教的任务。
5、语言要条理准确
语文教师讲课必须有条有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连贯,生动形象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上课时,教师应该通过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恰当的手式、肢体语言,体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时,根据授课内容的变化,调整声音,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大声呼号、时而声色俱厉、时而婉转悠扬。这样,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否则,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激情四溢、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却一脸懵懂、不知所云,最终问题还是未讲清楚。因此,教师就必须熟悉教材的内容,再进行语言加工,按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再根据学生的喜闻乐见、作品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的讲授,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课堂效果也会最佳。教师语言应该准确;所表达内容要严密;论证、论点要条理清晰。学会用逻辑的力量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动学生。课堂上要一环扣一环的引领学生,做学生的导航仪。因此,教师的课堂的语言条理清楚、推理严密、不凌乱,是关键。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尤如一盘散沙,没有粘稠剂,前后内容衔接不上。教师要准确地讲授课堂的的重点、难点。把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串大小不等的糖葫芦一样,知识串联。因此,学生就能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另外,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必须选用准确、精辟、通俗、易懂等常用的字、词、句,段。避免使用令人费解、罕见的方言和文言词语等教学。才能达到课堂语言教学,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目的。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既言简意赅;不含糊其辞;不拖泥带水;不遮遮掩掩。要主次分明,教学举例、选取比喻应是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例子。否则,就达不到通过举例、比喻说明问题的目的。教师要举什么例子,选取什么样的比喻,都应在课前深思熟虑、精心准备、胸有成竹下进行,绝不可在课堂上,临场靠灵感信手拈来,随心所欲、顺口开合,这样教学会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给课堂教学带来“灾难”,影响教学质量。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课堂教学语言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去发现它,认识它,尝试它,才能利用它来丰富和发展教学语言,更好地服务语文教学。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向成功。在教学中,教师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作为教师,真可谓任重道远。语言艺术更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大胆的走下去,会收获丰硕果实。
艺术论文 44
[论文摘要]
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与高校教学改革分不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人类的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民族院校要充分发挥其民族性与地域性特点来建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改教学体制,调整目标和服务方向,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
传统文化民族理念;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边缘性学科。艺术设计与区域性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将极具特色的地域特点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人文景观、生活理念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时代特征相结合,推陈出新,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每一个设计师毋庸置疑的责任,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因此,高校环境艺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
一、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之比较
1、国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美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以不同的形式去开设,而且课程内容和范围也不重叠。如:HistoryofInteriorArchitecture,SurveyofInteriorDesign,HistoricalStyle等课程都属于欧美国家室内设计史类的一级课程,建筑史、装饰美术史、家具史、美术史等课程属于二级课程。美国是由欧洲多民族移民形成的国家,因此难以区分或定义出美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民族传统的东西都属于美国的传统文化。据统计美国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课程共有77个,其中84。4%的课程讲授的内容与美国传统文化有关。虽然美国的历史很短,但对本国文化的动脉——欧洲文化和17世纪以后的美国传统的教育与研究很深,在传统的理解与继承方面比历史悠久的东方国家更为重视。教育方法上,美国采取实际的接近方法积极运用地区博物馆,并且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来理解和见证传统文化和地域性文化。
日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如日本美术史、日本工业史、室内设计史等属于一级课程,强调地域性的课程有环境设计、日本建筑史、哲学等分为二级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属于日本美术史和日本工艺史等课程在内容方面主要讲解日本的书艺、绘画、染织、工艺、雕塑等造型艺术做其时代特征和潮流。属于室内设计史的课程有室内文化论、室内设计概论、室内建筑论、空间设计论、空间和构成等。这些课程主要要求学生理解历史的美的表现特征,强调其运用性去研究发展因素,从比较文化论的背景出发去理解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室内设计,把日本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通过各种方法去刺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把现代的手法运用到课程内容中。在课外教学方面,东京艺术大学用两周的时间去作古代美术研究考察,京都副立大学的生活设计练习Ⅲ(选修)课用文献资料调研以及实地考察与采访的形式去了解地区性,文化女子大学的室内设计Ⅱ(专业必修)课程围绕着日本传统住宅的客房去理解传统建筑风格及结构和施工方法。大板艺术大学的SD实习(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目的就是继承与发展日本传统文化主要考察日本近代家具,课程设计任务也是根据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设计制作为主要内容。九州工业大学的毕业研究(专业必修)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日本福罔市的动物园等日本和亚洲等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主题去设计餐馆与饭店。其中,京都学Ⅰ是增强地域性的理解而设置的课程,还包含着地域性文化的体验学习活动。
2、国内环境艺术设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建立不足20年的时间。自从198x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已经走过了十六年历程。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全国率先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并且设置了浙江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尝试将建筑、景观设计与美术联系起来,发展一种跨学科的教育体系,以适应人们对高质量人居环境的不断追求。之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由原有的室内设计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
我国的环境设计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国内外建筑史、中外美术史等课程。以美术史课程内容为例,大部分以外国美术史为主要内容。中国建筑史以古代和近代、现代划分,其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当时社会、技术、文化、经济等很笼统的概念。西安建筑科大的美术课程包含古代建筑思想和结构等内容,传统建筑理念课程是为理解现代文化的基础以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传统理念。除理论课程以外专业实习课程的调查表明,清华大学二年级的测量实习课程和西安建筑科大的古建筑测量实习课程是利用一周的时间集中去测量本地区的古建筑,清华大学三年级的古建筑测量课程是利用两周的时间去考察全中国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在整个专业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不仅缺乏具体研究或讲授传统文化因素的课程。并且每所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这反映出本专业这些年在教育方向以及课程设置上的一些问题。
二、体现民族理念的课程体系改革
1、准确定位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设计教育要都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间文化的挖掘。只有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条指导纯艺术方向的定律,同样也适合于设计艺术,从而得出一般性设计艺术类院校的目标定位标准。首先,立足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艺术设计的创新及创造能力。其次,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结构,同时对市场的发展还具有前瞻性,冷、热专业要相互调剂、合理配置。最后,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与特色教育,为本地经济服务。
2、确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民族化
(1)课程观念的民族化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背景。各民族的图腾也各不相同,象征意义也因不同的人的经历、文化、背景及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任何一个物质形态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设计出的作品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观念、民族化特点、经济发展概况、人的思想演变过程等因素具有民族化观念。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表象,表现出以物质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思想,才能对设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把握,设计出符合当地民情、民风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民俗作品。所以说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强调民族化观念,在基础课的设置上要增加一些社会学、人文地理学、宗教学等课程。
(2)课程内容的民族化
艺术作品实际就是一种意象活动,一种情感形式、情感符号、情感的表象活动,借助一定的感性物质媒介,意象物态化而构成艺术作品。不管艺术以什么样的意象、形式、符号存在,它总是渗透或融解着社会文化心理内容——情欲观念。故此,我们在课程内容建设上都要融合进这些因素,强调人文思想,加强民族精神,从而陶冶和塑造出学生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学生一种超脱精神、一种民族意识、一种民族使命感,去传播民族文化。
(3)课程制度的民族化
在课程结构上,不但要注意每个学期课程之间的联系和难度由浅入深,要考虑到各个课程之间的连续性。整合课程体系,充实和改革设计基础课教学,把人文因素、民族精神、历史积淀等因素充分运用到基础课的三大构成中。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我们要确立现代意识,革新思想,转变观念,并根据本土经济的发展水平,大胆改革设计出符合本土经济,具有民族特点民族传统的艺术作品,为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做出贡献。为了能培养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人才,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上要追求创新与发展.
艺术论文 45
摘要: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为活跃的,它以音波为载体有机的与最年轻的现代艺术电影相结合,成为一门新的艺术体系。
关键词:
音乐;电影;作用
电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剧情的发展过程戏剧的反映历史或现实生活的一种现代艺术形式。音乐以简短、精悍的形式在电影中出现,它在电影中具有揭示影片思想、描绘特定场景、提升人物感情、渲染影视氛围、推动剧情发展等作用。
电影音乐以很多形式出现在电影中,但无论它用那种形式出现,它都与电影剧情的发展并存。电影音乐是电影剧情相辅相成,是电影艺术表现的一种辅助的、不可缺少的特有形式。
一、电影音乐的分类:
电影根据其表现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故事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不同类型的电影对音乐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电影音乐可以分为:故事片音乐、新闻纪录片音乐、科教片音乐、美术片音乐。
(一)故事片音乐
音乐在故事片中的音乐故事片中是最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音乐分量也是最重的,它在影片中主要起到描绘景物、突出氛围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内容和推动剧情的作用。音乐片按内容可以分为歌舞片、歌剧片(轻歌剧和唱剧片)、音乐剧片、音乐故事片和音乐家传记片。
1.歌舞片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舞台上的歌舞剧直接搬到银屏上并对其做简单的电影处理。另外一类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插入大量的歌舞演出场面。我们熟悉的歌舞片有:《芝加哥》、《出水芙蓉》、《阿诗玛》、《红菱艳》、《歌剧魅影》等。
2.歌剧片和音乐剧片就是把我们熟悉的歌剧和音乐剧排成电影的形式搬上银屏。我们熟悉的有《蝴蝶夫人》、《音乐之声》、《洪湖赤卫队》等。
3.音乐故事片就是围绕音乐人物成长或音乐事业发展而展开的故事影片。如:《海上明月》、《刘三姐》、《绝唱》。
4.音乐家传记片音乐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剧情多以音乐家的艺术人生为核心展开情节,影片可以是描写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生平,其中他们的作品在故事片中占有很强的分量。如:《莫扎特》《一曲难忘》、《二泉映月》等。
(二)新闻纪录片音乐
新闻片和纪录片统称为新闻纪录片,它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为主题。在这类影片中主要以语言和音响为主,音乐只是语言和音响的一个补充,主要用来衬托片中景物、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和表达人物思想,在影片中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三)科教片音乐
科教片是用来传播科学知识和推广新技术为目的的教育性质的影片。科教片音乐所采用的音乐一般以叙述性的为主,在影片中主要起到陪衬的作用,可采用的音乐创作手法也是十分丰富的。
(四)美术片音乐
美术片是动画片、木偶剧、剪纸片、皮影剧的统称。
美术片的音乐在片中起到强调剧情内容解释画面的作用,与画面密不可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美术片音乐要求鲜明活泼、夸张大胆、高度概括,要能给人以充分的遐想空间。由于美术片音乐对画面要求严格,一般情况下会先创作好音乐再去给音乐配制画面。
二、各种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音乐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并不是以单纯的音乐艺术在影片中出现,而是通过和其他要素协调配合对电影产生作用。比如一段音乐在插入影片时首要考虑的是电影画面及故事情节是否符合,是否能够对插入音乐的电影片段产生影响,能产生什么的影响是烘托感情还是对作品剧情弥补铺垫。因此在影片中选用音乐要特别慎重,不要让音乐破坏了作品的整体审美艺术价值。电影音乐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特点可分为四大类:主题歌、插曲、主题曲、场景音乐。
(一)电影主题歌
所谓电影主题歌就是指可以起到对整部电影剧情起到概括作用的歌曲,它可以用特定音乐风格或情感内容来表现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也用来可以展现或者交代电影内容中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整部作品起到铺垫作用。电影主题歌用歌词这种特殊的文学形象表现特殊情感,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同时由于它的通俗易懂,也较易于传唱,所以电影主题歌曲在人民生活中也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
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起初并不是专门创作出来当作国歌来用的,它是上一九三几年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在抗日战争中鼓舞着广大人民斗志,由于它的影响意义广泛,后来才被定为我国的国歌。还有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歌《一路平安》和《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大大弥补了剧情的平淡,很多人就是因为它们的主题歌才多次观看影片。美国电影《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Un-chainedMelody》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多次在影片中出现很好的烘托了男女主人翁的爱情,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电影主题歌可以根据其在剧情中的不同位置大致可以分为:片头歌、片尾歌和首位相呼应的主题歌。
(二)电影插曲
在电影中出现的'歌曲叫做电影插曲,它常常是针对一些特定的场景或具体的情节而创作,与剧情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剧中主要起到表现剧中人物感情、烘托剧情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等作用,插曲也和主题歌(曲)在电影中起到深远的影响。
我国电影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运用了插曲,到了50年代以后插曲应用更为广泛。比较有名的插曲有《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绒花》、《我爱你,中国》、《红星歌》、《驼铃》等等。80年代以后插曲逐渐由器乐曲所代替,但也有许多歌曲传唱至今《红豆曲》、《枉凝眉》、《好人一生平安》、《小草》、《送别》等。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插曲《时光飞逝》多次出现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呼应,连贯剧情。
(三)电影主题曲
电影主题曲是电影的核心音乐,它是一段完整的音乐段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它和电影主题歌一样贯穿全剧对整部电影剧情起到连贯和概括作用,对剧中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起到深化和揭示作用。它和电影主题歌的差别是,它没有具有具体语言意义的歌词,所以它赋予人们更大的想想空间。电影主题曲一般采用纯乐器或者人声哼唱的形式出现。电影主题曲主要用来衬托环境描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展开,在剧中多次灵活出现良好推动剧情发展。电影主题曲根据剧情的复杂程度或者剧中人物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主题音乐和多主题音乐。如电影《梁祝》中巧妙地运用了交响乐《梁祝》对剧情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应。
(四)电影场景音乐
电影场景音乐和插曲一样是指在摸个特定场景使用的音乐。主要用来对具体场景所表达的故事情节或场景中的人物内心、思想进行描述或衬托、渲染。场景音乐是针对电影中特定的剧情环节而创作的,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电影《音乐之声》中就用了很多场景音乐来交代故事的情节发展和特定的人物心情使电影一气呵成。
电影音乐的形式不仅仅是这些,有时简短的几个音符也可以对剧情起到交到或烘托作用。这些音乐在电影中与画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填补画面空白、连贯电影剧情合理推动情节发展,是电影发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艺术论文 46
内容提要: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具有反潮流倾向的音乐家,正像他的生活中充满矛盾和冲突一样,在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有着相当的复杂性,即在古典的精致形式中饱含浪漫主义情怀。本文即以此为视角,对他的艺术歌曲做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勃拉姆斯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的繁荣时期,却执着地延伸古典主义,反对瓦格纳等人的大胆疯狂的音乐改革,延续德奥传统音乐,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风格,创作了许多伟大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曲、交响乐、合唱曲等,创作歌曲近400首(200余首独唱歌曲、大量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歌曲,以及民歌改编曲),绝大多数属于艺术歌曲,这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总的来说,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虽然比较排斥当时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我们从其严谨的创作里,仍然可以窥视到一些浪漫主义带给他的影响,他喜欢的爱情、大自然和死亡等主题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另外,他的性格十分奇怪,“不受拘束,举止随意”,他时而怪僻的性格,使得除了克拉拉等几位挚友之外,生活圈子相当狭窄。他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充满着矛盾与复杂性。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深沉严肃,又不乏轻松幽默;既有粗犷刚硬,又不乏梦幻般的柔和;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又有浪漫主义的情调;既有严肃、苦涩的来自北方的音乐风格,又或多或少感染了南方悠闲绚丽的色彩,使他的作品更为精致优雅。
下面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进行简单分析:
从题材上看
与舒曼和舒伯特对选择歌词苛刻严格相比,勃拉姆斯选材要广泛得多。除了保持从古典诗歌和同时代收入的诗歌中选取歌词外,他的歌词还有质朴的民间诗词,戏剧家、哲学家的诗词,甚至还从宗教教义中撷取词章。他的艺术歌曲题材往往更多与他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每一首歌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这些歌曲大多比较关注家庭生活和亲情,突出表现诗的质朴情绪,注重对主观感受的自然和个人情感体验的倾诉。他的作品有着对世界的热爱和崇敬,不乏以大自然为主题的诗情画意。如《爱之歌》(作品71,No5)、《林中恬静》(作品85)、《寂静的原野》(作品86,No2)、《藏在心中的向往》(作品91,No1)等,作者俨然置身广袤的大自然、倾诉自己的一片片情思,不乏复杂的心理刻画和感情的多种体验。同时他脆弱和羞涩的个性,又常常倾向于保守和灰暗,带上了失落、甚至隐退的悲观色调。在内容上也常直接与“死亡”和宗教宿命相关的“哀诉”有关。如《死于寒冷之夜》(作品96,No1)、《我的呻吟更形低微》(作品105)、《在教堂的墓地上》(作品105,No4)以及最后一部声乐作品《四首严肃的歌》(作品121)等,都是这一时期悲观思想的典型反映。此外,勃拉姆斯还钟情于民间的质朴诗词,为民间诗歌谱曲。这源于他对民歌的喜爱,如他的《德意志民歌集》的创编就是最好的反映。勃拉姆斯的民族情结,使他的艺术歌曲甚至比贝多芬、舒伯特更具德国的民族性。本毕业论文搜集整理于毕业
从体裁形式上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大多以抒情歌曲为主,形式有分节歌、通谱体和变奏形式的结构。这也是艺术歌曲常见的结构形式,只是勃拉姆斯更加讲究技巧性,尤其是变奏形式的运用。他的艺术歌曲在旋律上即优美又精致,保持着德国民歌歌唱性和韵味,同时更加忏细复杂。为了旋律的表现性,使歌曲的艺术形象更加饱满,他的钢琴伴奏并不仅仅起着辅助作用。他对钢琴非常谙熟,所以钢琴写法更为开展,更为纷繁,形成纤巧细致的音乐语言。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感情真挚,如歌曲《永恒的爱》(《VonewigerLiebe》勒斯雷本词)正是这些特征的体现。钢琴和歌唱旋律的密切结合,形象地表达了作曲家的心声和渴盼,对人物心理活动、爱情的内心隐秘刻画得细腻入目。
从音乐表现上看
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旋律一般都有舒展、温柔、宽阔和悠长朴素等特点。旋律上,勃拉姆斯喜欢使用柔和的调性,多用调式自然音,较少使用变化音,不喜欢多装饰。这样的旋律显得朴素自然,具有民歌般的神韵。节奏上,勃拉姆斯相对多样化,喜欢用复合性的节奏节拍,尤其在钢琴伴奏方面,特别喜欢交错的切分式节奏,加强音乐的动态。当然,这都是为艺术形象服务,并非技术上的刻意。和声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简朴的.旋律下面一定衬托着丰富的和声,使得音乐丰满而富于韵致。如《要是我知道回头路该有多好》(作品63,No8)等,和声的丰富已超出衬托的意义。曲式结构上,勃拉姆斯秉承舒伯特以来的艺术歌曲传统,既有分节歌,也有通谱歌,而且结构更加简洁和规整,常用典型的二段体、三段体或者变奏曲式。他的曲式结构都很精炼,大多数以钢琴伴奏。在篇幅上短则只有12小节(作品14),长则达250多小节(作品73),每一个乐句都体现出他对音乐形式的精心经营。真可谓乐如其人,勃拉姆斯饱受生活的磨难,他的音乐一样充满着对人生的种种情感诉求,他的艺术歌曲大多充满真挚的情感,着重心理刻画,唱来感人至深。如《四首最严肃的歌》(克拉拉去世之后所写),这部勃拉姆斯晚年最重要的声乐作品结构严谨,音响宏大,复调技术复杂,所表达的感情深刻而含蓄,是歌曲艺术中的经典。他对克拉拉的深情虽然从未说出,却让勃拉姆斯的狂热终其一生,让人为其感动,也颇为令人同情。
从艺术歌曲的风格上看,勃拉姆斯的一生有着明显的前后风格变化。早期明朗、乐观的作品为多,与中期显得气象恢宏、颇富激情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晚年的艺术歌曲则偏重个人的抒情写意,含蓄中带有灰色情调。同时,在歌曲创作中融入更多的理性元素,即便在某些较富感情的作品中,也试图写得很客观理智,仿佛有意筑起一道堤坝,去截拦情感波澜的冲击。因此,他后期的此类作品,往往缺乏鲜明的情感或形象上的魅力,有单调之嫌。而且有些作品带有艰涩之意,不易让人接受。从中可以看到,他追求理想而不能实现,陷入失望、走向悲观和退隐的无奈心态。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尽管有着风格的变化,但是终究体现了他对技术的重视,甚至显示出某种优越性。
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其创作年份贯穿了他的一生,无论是早期、中期、晚期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而在他的古典形式的精致考究中,蕴含着深刻的浪漫主义情怀。他的作品不仅诱发激情,而且震憾思想,勃拉姆斯深刻地把音乐和人的精神境界联系在一起,把艺术歌曲推到了表达哲理的高度。在每一部艺术歌曲的背后,都有一段打动作者的故事。也许,如果没有这些动人的故事,就不会有这些动人的艺术歌曲。勃拉姆斯的音乐是一种对生命本原的深深自省,生活的热情激起他丰富的创作灵感,激发出一段段动人的旋律。听勃拉姆斯的歌曲往往可以感觉到他从心底涌出某种对人生命运的深层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看
勃拉姆斯并未标榜自己就是忠实的古典主义者,但他的音乐风格秉承的无疑是古典主义的原则,继承的是贝多芬的衣钵。他不赞同李斯特、瓦格纳等人的浪漫主义,坚持自己的音乐宗旨,将对世界和大自然的崇敬,都展现在他修饰得无与伦比的音乐当中。他的起点似乎是理性的,但终点却以最纯美的浪漫情愫,去感受、去理解爱情、友谊、甚至生与死等,既有浪漫者的情怀,也有着哲人般的智慧和个性化的品质力量,这在他的艺术歌曲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古典的精致细腻和浪漫的美丽多彩都融汇在他的歌声里,贯穿着他对生命和爱欲的渴望与眷恋。
参考文献:
1《德奥古典作曲大师中的最后一人》李近朱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6年版
2《勃拉姆斯》[英]保罗霍尔姆斯王婉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999年版
3《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杜蕾载于《音乐天地》2004年第一期
4《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钱仁康载于《音乐爱好者》2001年10月本毕业论文搜集整理于毕业
艺术论文 47
【摘要】
现代平面设计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要求在设计中应采用更灵活的手法来丰富画面。在平面设计特别是版面设计中灵活添加适当的抽象的点、线、面等辅助元素能够让画面更生动、更具个性。能够增强阅读者的兴趣,提升画面的质量。
【关键词】
平面设计;辅助元素;版面设计
一、平面设计中的辅助元素
版面设计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版式设计就是将文字、图形等根据特定内容的需要,成功地组织安排在一定的版面上。每一个版面就是一个特定的空间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点、线、面是构成这个视觉空间的基本要素,也是版面设计的主要语言。归根到底,版面设计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有限的版面空间中,如何经营好点、线、面的大小、位置、方向、色彩以及组合等一系列的问题。
世上万物基本上都可以用点线面去归纳,在版式设计中,一个文字,一个页码数,一个小的图形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点;一行文字,一行间隙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数行文字,大的空白,大的图片可以理解为一个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版面。
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威廉·莫里斯认为,19世纪以来关于书籍所谓理想办事是建立在一些基本构成的原理的基础上的,字距和行距应该小,字形应该精致,但不小于12点活字,正文应安排在页面适当位置,也便适当留出空白,理想的书本应使用手工制作的纸张。时间进入到21世纪,现代版式的设计形式是多样的,版面中出现的一切元素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阅读性,同时也要给阅读者以美的享受,版面中只出现单纯的文字或插图已远远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往往需要在版面中添加其他的设计元素来丰富美化版面。除了必须出现的文字、图形内容外,还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添加其他的如单纯的'点、线、面等元素,这些元素不是必须要传递给阅读者的,但它们往往起着烘托主体、丰富、活跃版面、分割画面,提升版面视觉质量,提升阅读兴趣的作用,它们又是版式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把它们称之为版式设计的辅助元素。那么,这就决定了它的地位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它只能加强阅读的趣味性,烘托美化版面,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辅助元素在版面设计中出现的原则,可以借鉴构成设计的造型方法,单独出现的纯粹的点线面等元素,不宜传统的写实为造型目的,主要从抽象形态入手,提升阅读者对视觉形态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孟德里安曾经说过:把丰富多彩的自然压缩成为有一定美的秩序地造型表现,使艺术成为一个如同数学一样精确的表达宇宙基本特征的直觉手段。虽然在版式设计中出现的辅助元素不需要像数学一样精确,但它们作为视觉元素出现在版面中,如果不把它们变成某种形象化的东西,那么它是无意义的概念元素,通过它们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肌理等视觉形象去表现。在整个版面中,辅助元素如何组织、排列,与版面的构成要素如何协调,是靠它们的方向、角度、位置、空间、重心等关系元素来决定的。作为辅助元素来讲,它们大部分以单纯的几何形式或者有机形式出现,但可以通过它们自身所具有的表情来表达它们的涵义、内容、目的、功能等,从而加强版面元素要传达给阅读者的感受,更好的体现版面的内容。
二、平面设计中辅助元素的运用
点是视觉艺术的最小单位,点的感觉是相对的,它是由形状、方向、大小、位置等形式构成的,点的不同排列形式能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应,与其他视觉要素相比,点能够形成版面的中心,能起到平衡画面的轻重,填补一定的空间,点缀和活跃画面气氛的作用。我们的眼睛可以聚焦的只是视野中一个极小的部分,所以为了获得足够的信息,它还必须很快地转动,连续的搜索多个聚焦点,在迅速的扫视了面前的版面后,可以说我们已经把视觉图像留在我们头脑中的所有信息和形象都装订起来了。把点作为版式设计中的辅助元素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技巧。版面中每一个点的出现都需要精心布置,由于点固有的聚焦的属性,在设计时应当在大小上放小一点,位置上放偏一点,色彩上放弱一点,不能在版面上形成先看到点再看到文字的视觉流程,但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文字围绕点来布局,形成以点为中心的排版方式,反而能加强文字的焦点作用。在版面的天眉地脚,要巧用小点,在这些位置上,能产生小巧灵秀的效果,一般可在页码、刊名、卷期等位置上加以安置,同文字一起对比成趣。
线是人类无中生有的创造出来的多功能的绘画手段,线游离于点和形之间,具有位置、宽度、方向和性格。线是有表情的。直线和曲线是决定版面形象的基本要素,每一种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情感存在着。细线纤细清丽,反线沉重严肃,曲线生动活泼,点线朴素平实,花线优雅、热烈。作为辅助元素的线,可以起到分割、界定版面形象的作用,构成多种形态的外轮廓,也可以构成各种装饰要素。穿插于文字、版面中的线或线框对视觉有着微妙的暗示作用,能使排在一起的两篇文字泾渭分明,也能通过其上下联接使两篇文字或两页文字紧密联系。
线在版面设计中的影响大于点,它能在版面中占有更大的空间,它的延伸、转折或是弯曲也带来一种动势。通过线的联接也能在同一版面中形成清晰的视觉流程,更好的引导阅读。文字也可以依附线来生成,线也能串联其他的视觉要素,让版面丰满,生动。线的不同性格也可以同文字、画面内容紧密联系,能使读者享受更多的阅读乐趣,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线作为辅助元素在版面出现的频率大大高于点和面。线所能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能大大加强和提升我们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和理解。
相对于点和线来说,面在空间占有的面积最多,因此在视觉上要比点和线更有冲击力,更实在、更鲜明。“风格派”认为:灵活的面的分割是美学的精粹。作为辅助元素存在的面可以分为几何形和自由形。在实际应用中,几何形的比例要大得多。面不能脱离色彩单独存在,因此面的表现也包括各种色彩或肌理方面的变化。正因为其占用的面积较大,因此在应用时要格外慎重,其随意性要比运用点和线要差一些,要协调其与文字或图形的关系,它可以出现在文字的下面起着衬托文字或分割文字的目的,也可以让文字依附。面的形状和边缘起着靠山的作用,或单独出现,起到分割版面或平衡版面的作用。
总之,现代版面的多样性,独特性的要求决定我们在版式上不能只拘泥一格,灵活运用点线面等辅助元素进行设计能使版面更具动感、现代感、形式感,能够对版面的阅读起到良好的配合作用,提升版面的阅读质量,提升阅读者的兴趣,提高版面的品味。
【参考文献】
[1](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莫天伟译.视觉形态设计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1.
[2](英)罗杰·福塞特·唐编著.黄蔚译.装帧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卢小雁著.平面广告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1.
[4]赵殿泽著.构成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7.
艺术论文 48
【摘要】
以我国的体育舞蹈课教师和选修体育舞蹈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收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咨询有关专家等方法来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措施,其目的在于为我国开展体育舞蹈课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
体育舞蹈;问题;探讨
作为一项具有高竞技欣赏价值的体育舞蹈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善形体条件,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以及审美观念。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体育舞蹈这门功课,但是对于这项运动作为一门学科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本文结合体育舞蹈课在我国高校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研究解决的方法,为体育舞蹈课在我国高校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某高校体育舞蹈课的教师和选修体育舞蹈课的学生作为本项的研究对象,并对其细致分析。
2.研究方法。一是,收集资料法。翻阅并记录我国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二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设计了一套相关的试题,选该高校对体育教师和选修此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试卷485份,回收有效试卷435份,其有效率为89%。三是,专家咨询法。
对该所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和选修体育舞蹈课的学生进行交谈,其中咨询专家5名,并让他们对此次调查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五是,整理内容。将收集到的重要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以及专家补充和修改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并总结归纳。
二、问题情况分析
1.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情况分析。根据该高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该校开展的体育舞蹈课程结构中健美操专业占20%,田径专业为20%,足球专业占20%,艺术体操专业40%,而这些专业的教师却寥寥无几,由此可以看出,该校在开展体育舞蹈课程上专业教师的配备方面很是薄弱,是教学中的一大问题,这表明该校体育舞蹈教师的舞蹈基础比较薄弱,这将成为教学中一大问题。
2.高校体育舞蹈授课教师情况分析。通过对该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师都不属于其课程专业方面的教师,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舞蹈教师都是从体育专业中转项来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体育舞蹈专业的训练,学校给予进修的机会也比较少,这也就造就了体育舞蹈教师人才的缺乏、短路,现在的体育舞蹈教师的自身都有待提高和完善。在教师师资培训方面我们也做了相关的调查,其结果是:一半以上的教师参加体育舞蹈培训的机会只有一到两次,只有小部分教师参加过四到五次,他们作为非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还需要提高。
3.体育舞蹈课程授课安排情况。该高校在体育舞蹈课程安排上,一般设置两个学期,每一学期的授课次数为15周,课程的时间相对比较紧张,这也限制了体育舞蹈种类的开展,比如:黄石理工学院在舞种上只开设了二种:华尔兹、拉丁,而拉丁主要以伦巴和恰恰为主。学生在选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高校的选修课一般都从网上进行的,这也就造成了选修课程的男女比例失调,体育舞蹈是以双人舞形式出现的,男女比例的失调直接影响了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4.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有效途径分析。学生在选修一门功课之前,都会对此课程进行了解、认知,那么在体育舞蹈课程上,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电影、书刊等传媒进行的了解。据调查,学生通过看电视或者电影接触体育舞蹈的比例占到了一半,还有一半的学生是通过书刊了解的。但是他们的了解还很表面、肤浅,只知道体育舞蹈是什么,对于体育舞蹈的种类大多数学生是不清楚的,有的学生甚至只是知道体育舞蹈这个名词,这也说明了我国在中学开设此课程的学校比较少,中学生都以学业为重,不开设此课程,也就成了这个课程没有普及的原因。在该高校,通过与选修此课程的学生交流中我们还知道了,大部分学生也都是通过师哥、师姐那里取经而得知的体育舞蹈课,而通过培训班了解的学生是少之又少,体育舞蹈课对我国教师和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该高校开展此课程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学生学习体育舞蹈课程情况分析。首先,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课程上有着很明显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对此课程的基础都较差,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体育舞蹈,对此我们对该校学生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总人数为233人,其中学习过体育舞蹈基础知识的只有一人,认知体育舞蹈名词并会简单步伐的有7人,有225人没有接触过体育舞蹈。因此,学生体育舞蹈的基础知识是该校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其次,体育舞蹈是一项双人项目,是男女结伴来跳的。他需要舞者之间有一定的默契,是两人共同学习、练习、相互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只有两人合力,学生才能更直观的看到舞蹈的动作和造型,才会使学生领会的快。然而,在高校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选课的学生男女比例失调,在配合上无法展现体育舞蹈应有的舞姿。两方面的问题,都给体育舞蹈课带来了难度,学生看不到专业的舞姿,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学生在音乐和动作配合上的体会,这也就影响了体育舞蹈的内在美的传播。
6.体育舞蹈课程授课场地问题分析。学校在体育舞蹈课程授课场地方面也存在着问题,体育舞蹈课程在我国高校还没有完全被重视起来,教师的配备不专业,在场地的选择上也很容易出问题。在我们调查的院校中发现,正规的体育舞蹈场地几乎没有,最明显的就是场地小,学生的动作施展不开,并且场地上都没有安装镜子,学生无法看到自己的动作是什么样,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正规。体育舞蹈作为一项高雅的运动项目,她的.要求相对也较高,最基本的就是场地要大,要安装镜子,学生都应该面对镜子练习,通过镜子来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比较,了解自己的欠缺所在,再通过教师的指导,进行自己纠正,这样可以加快学生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
三、针对高校问题研究有效策略方法,促进体育舞蹈课的发展
1.对体育舞蹈课授课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我们一直强调,体育舞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也会相对比较严格,比较专业。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但要了解此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要懂得并可以实际操作体育舞蹈的技术规律。可以将教师送出去深造,之后回到学校继续授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样就可以基本解决教师缺乏专业性知识,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2.探讨研究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舞蹈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工具之一。现在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具有系统的体育舞蹈教材。因此,现在需要比较专业的人士共同研究和探讨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舞蹈教材,这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依据。
3.完善体育舞蹈授课场地及学生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学生在选修上男女生比利失调,其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授课的场地不够完善,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比例失调和场地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各高校想要开展此课程,在场地方面要处理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推进体育舞蹈课在高校的发展。
4.扩大对体育舞蹈课的宣传。高等院校应针对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的缺少了解,在学校多举行有关体育舞蹈的活动,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粘贴在看报栏,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体育舞蹈,为学生在选修此课程上有个深入的了解。
5.加快体育舞蹈普及工作。学生虽然选修了体育舞蹈课,但是在对体育舞蹈的了解方面还不渗透,对于基础的舞步更是不甚了解,针对此问题,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舞会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为目的,给学生以施展和了解体育舞蹈的机会。
综上所述,目前体育舞蹈课程在我国还属于初级摸索阶段,相关的教学材料,教学课程、场地安排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将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到这其中来,需要相关专家们共同探讨和研究适合我国高校的体育舞蹈课发展的教学方法,使体育舞蹈课在我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崔小梅,高晖.体育舞蹈的发展及其在高校教学的开展[J].体育学刊,2001,(03):11—16.
[2]陈自旺.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开展的对策研究[J].吉林育学院学报,2006,(22):87—89.
[3]张敏,刘进.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课程开展现状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4):107—109.
[4]陈立农.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I].广州体育院学报,2001,(01):114-1167.
[5]罗冬梅等.如何提高体育舞蹈练习质量[J].体操,1995,(04).
艺术论文 49
摘要:
艺术班学生是高中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艺术考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具体心理表现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及调整教学策略。
关键词:
学习动机引导;多渠道体验;成功情感教育
前言
随着艺考热的升温,想通过学习艺术进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学校一般在高二小高考结束后,开始组建艺术班,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这时学生选择进入艺术班,出发点归纳下来一般有以下几点:第一种学生是从小对美术有浓厚兴趣,并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立志成为画家或者设计师;第二种学生是对美术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几乎没有任何的美术基础,由于文化基础较弱,报考文化类本科基本无望,于是就想通过考艺术院校这条捷径,从而进入大学校门,对艺术的学习的追求更多地出于家长和社会的被动性推动,本身的艺术学习内驱力不足。第三种学生,平常对文化课学习就缺乏兴趣,学习不积极主动,导致文化成绩较差,甚至有的学生连小高考还有个别科目都没有通过,所以只有走艺术高考这条路。以上三种情况,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体现出的学习的状况明显不一样,作为专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全面调整好所有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尽可能地调整好整个艺术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氛围,这样才尽可能地提高艺术班学习效率。
教学中实际观察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学生在学生中占的比例较大,他们学习动机十分明确,大部分是为了考上理想中的大学。第三种学生显然毫无学习目标,不管是美术还是文化都没有自信心,学习上明显处于“混”的状态。虽然他们在班上占的比例不大,但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会产生负面影响。怎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所有学生带入正轨,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效地通过美术高考?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现总结如下几点经验:
1、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多渠道引导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教学中的细致观察,或者是从其他同学那里侧面了解这些问题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能有效的促进其适应学习。可以先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多年实践表明,尽管几乎每届美术生里总有一些“为学所困”的问题学生,但教师只要能深入观察,总不难发现此类学生普遍在游戏娱乐,时尚设计方面具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爱好游戏,喜爱看时尚的杂志等。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这些业余“爱好”与美术学习联系起来,并把它们转化为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学生多渠道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的成功和失败都可增强后继学习的动机,但对后继学习作用的大小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二者有很大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则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正因为这样,在设计美术教学内容时,要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选择题材时安排专业课好的学生画难度高的作品,专业课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挑选了难度不高又容易出效果的作品,校园中成功的作品展出,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绘画的积极性。虽然说失败的体验也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正如使用惩罚一样,使用失败体验也需小心谨慎,学生基础差,画不好,教师若不是鼓励而是经常批评,会让他产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自卑感,从而不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平时教学中要及时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瞅准时机及时给予表彰与肯定,使学生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和自信,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层次开展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不同,实际作画的能力也不同,因而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美术教师必须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也是美术专业和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之处。专业优秀的学生按照比省统考更高的要求来训练,增加速写训练,专业中等的学生按照省统考的.要求来训练,临摹课程安排多一些,对专业差生,教师要求他们尽可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努力达到自己读大学的目标。教学中及时调整学生座位,以优带差。布置作业时,有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对于那些学习上特别费劲的学生,除了课堂上多关注外,多指导,平时教师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辅导补习,帮他们夯实基础,使他们的成绩能尽快地赶上去。同时在同学中“选长辅短”,进行了“一帮一结对”。这种活动能促使同学间的交流和融合,最终达到共同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4、不容忽视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美术科目的特殊性,一般来说,美术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业授业者,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通常,心理情感因素障碍越小,教师的施教越顺利,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对学生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自然产生了。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使情感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动力。首先,从教师道德情感的感染作用看,应使道德品质的教育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教师的思想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开展,讲述历届优秀学生成功的具体事例,使学生产生荣誉、向往、仰慕的体验。对问题学生从不轻视,反而从生活到绘画专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指导热情;教师情感的感染、行为的感染,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是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教师爱的感情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很多实例都证明,一个被教师所喜爱的学生,会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相反,则自暴自弃,不思上进。美术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5、教师的敬业态度和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
决定成功与否专业美术教师必须抱着对学生负责和对自己的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怀着对美术教育的挚爱之情,在美术的天地里不断上下求索。作为专业教师必须一心扑在工作上,自己必须不断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反思,怎样才能在短短的十个月时间内把这些个门外汉最快速地领进门并达到高考的水平?江苏省的美术统考,没有指定的规范的教材,各种美术书籍在编辑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刻地考虑到初学者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的种种问题怎么快速解决?我把繁杂的艺术教学程序,经过多年的自行摸索,转化为简单易行的,更直观的示范与讲解,使得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能按照教师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避免了走弯路的摸索过程。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老师随时随地通过与他们一起探究、查阅资料或当场示范,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想尽一切办法,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
有付出就有成果,历年来我校的美术高考都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原先基本考大学无望的学生,通过在艺术班的刻苦学习,一个个跨进了名牌大学的校门。这一切使我更加坚信,只要真心付出,就可以把不可能可以变成可能,只要坚定心中的教学信念,必定能结出教育硕果。
艺术论文 50
摘要:
展示设计属于跨越多学科,涉及多领域,立足于策划和传播的艺术设计专业范畴,相对于其他设计门类来说,它具有更强的市场操作性,包含了广泛的视觉形象设计领域,是一切展示活动的形象策划者和实施者。不仅包括设计创意的策划,还包括使用更现代的艺术手段和最新的科技形式来突出表达展示的主体,以便使信息的传播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性。同时,又在展示内容、形式、时间、规模和范围上有着较大的灵活性,成为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展示设计学科最新成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舞台。
关键词:
展示设计;发展趋势;虚拟展示;时代感;艺术性
□天津师范大学吴枫周梅婷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会展产业已成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亦是经济发展和拉动内需的新型产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展览会和博览会所体现的综合职能,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与科技等各个方面,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自从人类有了社会交往,展示活动就已出现,并日益成为人类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而现代意义上的展示设计,则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相伴而生。工业革命后,静止的前工业社会开始活跃起来。尽管最初是缓慢的,但随后则越来越快地投身于不断的求新求变之中。
作为工业社会新陈代谢的推动力之一,初起时的设计使命就在于反映时代变化并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日益增强的交流需要,催生了展示设计这样的媒介和手段,以便来不断地整合信息传递的方式,帮助人们更为通畅地相互交往和增强认识。在信息高度膨胀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展示设计更成为当今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媒介,它可以整合很多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更快、更充分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传递消息,树立形象,从而给受众留下更深的印象,帮助他们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一、虚拟展示的广泛应用
1.虚拟展示塑造身临其境的环境体验
设计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信息产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电脑微型处理器的运用,解放了机械化时代对产品形式的束缚,从而使得信息助力手段更加多元化,形成“图像→文字→三维环境→虚拟展示”等多种手段并存。由于文字图像很难说明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前人们可以采用三维环境的方式,制作一个现实的实体,来表现运动着的事物变化。其表现虽然很充分,但要受到空间、时间、材料、加工工艺的诸多限制。虚拟展示是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借助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三维模拟技术,人们可以在模拟的三维环境中感受身临其境的环境体验。如使用或操纵某个系统中的某一对象,亦可同时感受到听觉、触觉、嗅觉的多媒体功能。
2.虚拟展示拓展了设计的空间和手段
设计的生命在于创造,数字化的环境赋予了设计师新的责任,那就是做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个性化的设计,体现出设计对人文的关怀。在这种新的时代特征的召唤下,虚拟的展示方式得到了愈加广泛的应用。虚拟展示技术在数字化的社会,表现了其自身特有的特点和生命力,作为从事展示设计的专业人员,在了解这一新生事物,并积极接受展示这一最新技术和手段的同时,需要将其应用到我们的设计工作中来,进而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的展示设计。
在计算机广泛普及的今天,我们已经有很多设计师开始探索新技术并积极地与科技人员合作,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设计领域。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大拓展了设计的空间和设计的手段,使得人们借助计算机的帮助,不但可以从事基本的设计工作,还可以应用更先进的科技工具,使设计手段越来越丰富完美。当然,新的设计手段的产生,在带来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设计难题、新的挑战和一些新的问题。这也正是设计师如今必须面对和应该思考的问题。
虚拟展示方式的多元化和主动化,还要求它具有“实时”图形渲染功能。所谓“实时”是即时随机进行图形渲染的一种技术,它使得用户在观赏三维场景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变幻视觉观察和求得想要的信息。这种获取信息的行为完全是主动的,设计者需要做的是引导观众,增强观者的兴趣,并使之可以亲自成为最新设计的操手,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二、艺术兼具市场需求,做到艺术性商业性相统一
展示设计是一门跨越多学科,涉及多领域,立足于策划和传播的艺术设计专业范畴,相对于其他设计门类来说,它具有更强的市场操作性,且包含了广泛的设计学科,是一切展示活动的形象策划者和实施者。展览会、博览会、各种商业中心作为展示设计的主要载体和表现舞台,在展示的内容、形式、时间、规模和范围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和灵活性,它要求既有观赏、展览、教育等功能,又要有推广、销售、洽谈的作用。可见,展示设计的规模和形式既受经济的制约,又可以创造经济的增长点,其形式和效果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广告宣传,与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1.虚拟网络展示平台为商业性的展示活动开拓了新领域
展示活动是通过展示设计来实现的,如:博物馆陈列设计、展览会设计(包括各类博览会和展销会)、橱窗设计、购物环境设计、观光景展示设计和节庆礼仪环境设计等。
展示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观众在有限的时空中,最有效地接受有关信息,通过视觉对观众心理产生作用,获取最佳视觉效果和最大的视觉冲击力。所以,对人的视觉心理的研究是展示设计的基本前提。基于在视觉行为方面的共性,展示设计中运用了许多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以及光构成等方面的原理和表现手法,并在展示设计的实践中,相对完整地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虚拟展示方式中,交互性和体验性是其优势所在,也是它与传统三维环境的最大区别。在现代的展示活动中,由于数码科技和计算机图形学的飞速发展,虚拟展示设计不仅可以担当起独到的作用,同时也将带动展示设计观念的数字化革新,把展示设计带到全新的数字化虚拟空间的新领域。展示设计师可以利用先进的虚拟手段,更合理地安排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策划出更趋于合理的信息传递方式。
纵观设计的发展及演变,我们不难发现,设计与技术的关系呈现越来越紧密的趋势。传统的设计观念需要新的技术思想的浇灌才能够升华。展示设计是科技与时代的结合点,伴随网络的出现,使我们设计师,特别是展示设计师有了新的创作空间———虚拟的网络展示平台,这种信息传播的新空间将会给各种展示活动、特别是商业性的展示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新领域。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和贸易范围已成为展示设计最重要的表现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商业性的展示设计作为现代展示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的水准将高度依赖于设计的创意思维过程。
2.设计师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人性化设计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即解决任何环境、企业和消费者、商品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在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商务交往和购物的需要之后,还要有效地传达企业、品牌、商品、民族文化和地域民俗等各方面的信息,甚至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和时尚消费的观念,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商业经济的发展。
设计师是新设计观念和手段的创造者。应以不同的设计理念体现时代发展的脉络、特征,体现时代的精神、文化的观念。设计师应该关怀新技术给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带来的变化,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不断利用数码科技的手段,充分反映出自然及社会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新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交流步伐的日益加快,展示行业将辐射并影响到各个相关产业,其前景极为广阔。但展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展示设计,一个展示设计能促使和影响一个展示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特别是今年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更加集中地表现出展示设计对于提高人民生活品味,提升商业营销水平,增强产品宣传力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的重要作用。可以预计,展示设计艺术的发展前途潜力无穷,展示设计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愈发显示出它特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燕尼.信息时代展示艺术设计的新变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任仲泉.会展设计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7(2).
[3]材福厚.展示设计[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4]朱淳.现代展示设计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6)
艺术论文 51
【摘要】
本文在阐述水彩写生历史与创作源流的基础上,论述了美术课堂上水彩画写生的要求、特点与注意事项等问题,认为只有深入生活,取材自然,才能将现实生活转化为画面上的艺术激情。
【关键词】
美术课堂;水彩画;写生性;水彩创作
从绘画艺术领域来讲,人们喜欢把水彩画比作富有迷人魅力的轻音乐,她轻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水、色碰撞,令人心旷神怡。水彩画能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水色交融挥洒淋漓的艺术语言,具有淳朴、清新、滋润、轻快的韵味。当然更为珍贵的是水彩的艺术美感是不可复制的,需要一气呵成才能真正发挥出水彩画的写生的灵动性。
一、水彩写生
掀开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水彩画的诞生是以写生为契机,水彩画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的水彩画主要用来画草稿及习作。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艺术大师丢勒,他的水彩画以其高超的写生性为水彩画的独立发展开拓了道路。十八世纪水彩在英国有很大发展,水彩画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十九世纪初,英国成立水彩画家协会,出现专门的水彩画展。到了19世纪初叶,英国的水彩画家通过旅行和写生,画家扩展了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与理解,以表达心中的诗意画意。特别是威廉·透纳的出现,更把英国的水彩画地位推向了世界级的辉煌。透纳的水彩画写生性已不再拘泥于眼前景物的细枝末节,透纳写生的“光色”、“大气”、“天地”之间气韵融合默契,他把对景写生推上了一个神似的境界。
历史发展到20世纪,伴随着目不暇接的现代艺术运动,水彩画艺术在艺术思想和造型手法上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是,一大批水彩画艺术家仍然继承和发扬着水彩写生,他们不懈地对水彩画写生性进行探索,不断追求各自独特的艺术感受。
二、生活为创作之源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写生是画画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写生是磨练画家基本功和获取创作元素的重要手段。卓有成就的画家,无不在写生上下过苦功夫。因为生活中包涵着最为真实的内容和生动的场景,画家到生活中去才能有真实的感受,从而用心去“写”出生气,“写”出生动。近几年来,一些画家在画纸、画布上“克隆”照片,那些“照片式”的模写画出来的东西僵硬无生气,这样的作品是无法感人的。画家不能沉溺于画室的闭门造车,形成单一的创作思路。这也带来了创作方法上的僵化和固步自封。写生是我们打开创作之门的一把钥匙,就宛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水彩固有写生的传统,如美国水彩画大师怀斯的作品实际上多是写生。“写生”不单纯是创作表现技巧和生活观察力的积累,更是作者艺术修养的一种释放。对于一个画家是至关重要的,对艺术道路上的初学者更是需要有这样的情怀和坚持。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无论是风景写生、人物写生还是静物写生。对提高水彩画技艺是很关键的,在写生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事物最美的一面,与之产生共鸣,使人愉悦。正如梵高所言:“我把习作看成是种子,播种越多,越渴望丰收。”我个人会一直坚持画水彩写生,以速写的形式记录大的色块关系和整体色彩气氛,一方面练习色彩,一方面保留住生活中的感受。我的老师曾经讲,坚持写生这会使一个画家一生都受益匪浅,现在我会讲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了解色彩写生的重要意义,并能坚持下去。
三、写生的要求
关于写生,过分的强调真实,会使作品变得淡而无味。如果写生的作用只是记录真实,那写生完全可以被照相机所代替。而写生的生动性就在于真实的、有意味的表达,它需要概括取舍,需要整理组合,它对艺术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写生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我们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最后的整体呈现能力。必须对所描绘对象深入细致地观察,掌握对象的结构特征和意境,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对于水彩人物的写生,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写生静物写生,而要求非常严谨的造型、真实地描绘对象,深入认识对象,加强对形象的理解。在水彩画中水彩人物是比较难掌握的。
四、水彩静物写生——色彩感觉能力的培养
水彩的通透、明亮、柔和浪漫的气质,水色交融很让我着迷。在大学时期我专门拜师学习了水彩画,就是从水彩静物写生开始,刚开始接触到水彩我很兴奋。画好水彩静物写生,能够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因为只有感觉到的东西,才能被准确地表现出来。水彩静物写生从美学角度来看,描绘静物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物品审美需求的反映,静物画题材非常富于绘画性,有着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如果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那么色彩静物写生就可以被视为色彩训练最基本的手段,学生可以在画室里,较长时间进行深入的.写生练习,观察各种光影现象和色彩关系,研究各种不同物体的固有色,在不同情况下的光源色、环境色的变化。
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坚持写生是提高绘画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会使我们在色彩写生和创作中占有主动权,免于被动地模仿对象的颜色。
五、人物写生的特点
水彩人物写生也是学习过程中较重要的,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人物不像静物和风景那样,特别是人物神情和动态的把握和刻画,它要求有十分准确的造型能力和良好的素描功底。画人物又要有丰富微妙的色彩变化,要学会用色彩来塑造形象。人物的肤色变化是非常微妙的,在不同的光线和环境中肤色的变化就更加丰富了,我们一般在纸湿的过程中来表现颜色的变化,第一遍先定下整体肤色的大基调,湿画使颜色相接的比较自然生动。苏格兰画家威廉·拉塞尔·弗林特,他因画女人体而著名,这幅画是弗林特的代表作。画家对人体写生采用的是薄涂湿画的直接画法,弗林特善于驾驭水分的干湿,来准确的表现复杂的形体特征和体量感,塑造出鲜明而确切的艺术形象。
1、抓住结构关系
掌握描绘对象的特点细致的观察、研究,分析并把握对象变化规律、结构特征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比例
把握好对象大的比例关系是写生的重要环节,比例把握不准确就会失掉自然形象的美,使以后深入失去依据。
3、动态
选好所要描绘的对象,再从各个角度反复观察比较,抓住第一感觉,取其优美的角度和容易抓住特征的位置进行写生。
六、写生的注意事项
写生要达到形象生动、结构完整。要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描绘“整体”对于写生而言是指写生对象的全貌,又要描绘个别对象精彩局部。写生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必要的选择和取舍,要有重点地进行加强或减弱。在静物花卉写生时应找出生动的或者说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取舍问题,在把握总体结构的情况下,要有保留地进行写生,适当减少花瓣的数量。比如静物花草写生,为处理好花、叶、枝的生长关系,及细部的花与花蒂、叶与技梗的连接关系,可以根据需要,移动位置作画,进行有选择、有重点地写生练习,否则写生就会失去生动的效果。
生活本是艺术创作的母体,创作要靠生活的积累。现实生活有着无比丰富生动的内容。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渗透着浓厚感情的更鲜明更集中反映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从精神上愉悦着人们,从感情上打动着人们,使之感奋,促进生活美的发展。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是艺术家们所共识的。我们只有深入生活,取材自然,勤奋写生,发现自己,发现令人激动的形象,转化为画面上的艺术激情,我们的水彩画作品也才会得以极大的充实内涵。写生性的创作水彩画,提供给我们创造的空间无比广阔。黄宾虹先生也曾说:“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
【参考文献】
[1]吕智凯.水彩名家带你去写生.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2]刘明毅.英国水彩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白崇录.借鉴与发展[J].水彩艺术,1995.4.
[4]黄铁山.浅论水彩画的技艺之道.美术向导,1996.6.
艺术论文 52
摘要: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的见解。通过观察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把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艺术的策略分为语言表达、人文情怀、教学技巧、师德四个具体的方面。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艺术;策略
《课堂教学艺术》是师范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特别挑战学生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称得上艺术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娴熟、有成就感,学生喜听课、爱学习,教学效率高,达到了师生最大限度的双赢,它包含着教师卓越不凡的教学技艺,是教师永远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本文通过观察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谈谈其教学艺术的策略。
一、简练、严谨而不失趣味性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学内容得以传达的工具,不同的学科语言表达内容和表达风格不同。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很强,知识体系的表述非常简练、严密。比如四年级教材中对循环小数定义的表述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重复出现的无限小数”,定义中“某一位起、依次、重复出现”几个词,少了一个都不正确。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也要严谨周密,既需要任课教师对知识点有着详细、透彻的理解,能够抓住学生认识中的盲区设计教学过程,又需要教师本人掌握数学学科简练而严谨的语言。如下面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你们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生:角相等,边相等,边平行。教师:大家看,这个平行四边形上边的角和下边的角相等吗?上边的边和左边的边相等吗?平行吗?生:不相等,不平行。教师:那我们该怎么说呢?生:对角相等,对边平行,对边相等。面对如此严谨的学科语言,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也需要有趣,否则课堂教学非常沉闷。比如,在五年级的一个班级,有一次教师在黑板上少写了一个6,学生此时哄然大笑,于是有了下面的一番对话:老师(借机)说:你们一笑,我就写错了。学生纠正:是你先写错我们才笑的。老师假装恍然大悟,笑着说:我以为,是你们笑我才写错的。这一段对话,发生在五年级的班级,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别人的能力,这位教师和学生之间长期的相处早已形成了默契,彼此互相理解,这种情况下的“将错还错”不仅不显得教师没水平,更感觉师生之间心有灵犀,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教学气氛。
二、幽默、温暖的人文情怀
教学是教师依托教材实施的教学活动,也是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人际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传达的数学知识是理性的,而教学对象——人是感性的,尤其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容易厌烦失去学习兴趣,而幽默、温暖的人文情怀是教学行为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五年级的练习课,题目是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题目中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一条是2.4,一条是2.9,并给出了2.4这条边上的高是2.6。学生很快算出了2.6x2.4=6.24这个结果,但是问题来了:老师:还有一条边2.9是用来干什么的?xx学生很快回答:备用。老师:备用?哦,我明白了,就是说如果这个轮胎爆了,那个备用,它是个备(用)胎,可是这个备胎要怎么用呢?能直接用吗?生:不能,要测出这条边上的一条高才能用。师:对了,底和高要一一对应。我们的结果已经算出来了,看来这个备胎真的没有用,如果要用,可以做验算用。xx同学说的这个备用胎,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告诉我们这个备(用)胎不能直接用。这个案例对“备用胎”怎么用的探讨,是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的借题深入,不但让学生在探讨中认识了错误的用法,同时充满了幽默,让课堂教学不枯燥。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总是有不少行政性的指令或是争分夺秒的反复做题,这未免忽略了受教育对象的感性特征。但是,我们观察到六年级一个班级的数学课,师生一起完成一道运算题,正好运算的结果包含1和2这样的数字,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看,这些1多像一面面小红旗,2多像一只只小鸭子啊,你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学习他们的。老师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勾起了学生对一年级生活暖暖的回忆,感觉到自己现在长大了、成熟了,充满了成长的喜悦,也对低年级的趣味生活充满了欣赏与回味。同是这个班,在上完教学内容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起来了。老师说,下课了,用我们数学表达该怎么说,学生不约而同地说“886”。数字在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处被用,但是将数字用于数学课堂用语的.表达,到还真是学以致用,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可谓这位教师的独创。
三、善于利用“出错”来教学
小学的孩子,除了年龄小,自控力差,经常大意出错,还由于特别爱表现自己而“眼高手低”。课堂的表现是,老师讲到某一个章节,他们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不专心听课,总想炫耀自己已经知道了,而实际的情况是细节问题没掌握,这个知识点的题型一变,就又不会了。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利用“出错”来教学。比如,“角的度量”这个章节,教师在黑板上演示了角的量法,也介绍了量的步骤,“量角器的顶点对准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一条边对准量角器上的零刻度”,但是学生基本上处于模仿的程度,只会量跟老师演示时方向一致的角,等到有不同方向的角,让他们来量的时候,又不记得量角的步骤,因无从模仿而量不出正确的度数。教师要把眼光放远,不要阻止或担心学生犯错,而是要让学生错下去,演示错误的过程,从而学习正确的方法,反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挑战与激励
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经常举行比赛或是用话语激励学生。如四年级一个班,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坐不住了,教师没有喊课堂调控语,而是微笑而含蓄地说:“我看到大家现在坐不住了,能坚持一会吗?每一个能坚持的学生都是一个小英雄,我给他点赞。”听到这些话,学生受到激励,端坐起来,专心听课。再如四年级的一个班,教师在黑板上介绍并演示通过两点画一条直线的教学情景:师:通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生:(怀疑,不太相信。)(有学生小生说可以画两条。)师:真的吗,有谁能画两条直线我给他奖励。听到教师这样说,学生一下子积极起来,看着那个说“能画两条直线”的学生,教师请他到黑板上演示,全班学生都提高了学习兴趣,认真关注。
五、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
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但是如何爱学生,每位教师的理解和爱的方式却有不同。如五年级的一个班,实习生要将他们带到微格教室上数学研讨课,但是由于微格教室坐不下那么多人,只能让一半的学生去微格教室上课,另一半学生要留在教室。该班数学老师说,让哪一部分学生去,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都不公平,不如把教室的桌椅重新摆放,让全部学生都去。结果真的可以,每排的桌椅多排一张,搬出教室后堆放的不用的桌椅,再将椅子换成体积小的凳子。选一部分学生来听课,本来是很平常的小事,但是从学生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们都很希望到微格教室上课,这位教师能细心地体察到学生的心理,维护了所有学生的自尊心,非常了不起。在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班有一位学生,稍胖一些,热的满头大汗,坐在后面听课的教师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但是这位老师注意了,示意坐在空调旁边的人调整一下空调的叶片。这位教师“一定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听课”的做法,又能“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冷热”的行为,真的如父母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将孩子的冷暖言行都能放到眼中,这样的老师爱学生,也被学生和家长爱。小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如何艺术地掌握和展现这个过程,需要的是超凡的教育机智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上述五点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策略,虽不能穷尽所有,但其内容涉及教师的语言表达、人文情怀、教学技巧、师德等众多方面,也为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衡量指标。
参考文献:
[1]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2):134-135.
[2]李秀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案例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5):112-113.
[3]吴碧波.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研究及实践[J].课堂经纬,2016(5):65-66.
艺术论文 53
【论文摘要】:
情景喜剧自1992年由英达导演引入中国,十几年来凭借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私以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八大显着特征使之得以发展壮大。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正导致中国情景喜剧越来越走入一个恶性循环的误区。我们应如何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呢?文章将就此一一展开。
【论文关键词】:
情景喜剧;特征;发展思路
一、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情景喜剧呈现出八大显着特征
情景喜剧,是1947年在美国诞生的新兴的电视化的喜剧模式。1992年,曾在美国留学的英达导演,将它引渡过来。从此,中国的情景喜剧开始了其自身的发展。十几年来,情景喜剧在中国曾遇到水土不服的困难,一度不被中国广大的电视观众所接受。但其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克服困难、发展完善,终于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认可。当年被评为"最差电视剧"的《我爱我家》如今已被尊奉为经典之作。情景喜剧不仅在我国电视荧幕上站稳脚跟,获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而且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出现了一批深受好评的佳作,如充满东北地方风味的《东北一家人》,为儿童教育树典范的《家有儿女》,还有以诙谐搞笑着称的《武林外传》等。
近几年来,情景喜剧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生产中势头大增,那么,情景喜剧有着哪些特点才使得大家争相尝试呢?从收视率决定电视成败这一电视界的新规则来看,我们应从观众审美心理需求角度,结合多年的艺术实践来进行深入研究。私以为,中国情景喜剧有以下八大典型特点。
首先,就情景喜剧的艺术属性而言,它是一种电视化的喜剧模式,是舞台剧与电视剧的艺术综合体。这是情景喜剧生来就有的本质特征。它由编剧创作文学剧本,是电视导演领导下的整个电视剧组集体创作的结晶,并通过电视媒介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同时它的结构及表演方式等又保留着舞台剧的成分,某些剧目在拍摄过程中甚至邀请了现场观众的观摩和参与。
其次,情景喜剧是一种轻喜剧。它的创作宗旨是,让观众在休闲中得到娱乐。它的思想内涵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作为喜剧,它往往更富于反映社会现实、人性本质的深度和广度,以其富有生动的'形式,幽默、诙谐的手法使观众感到舒畅、快乐,让观众得到一种亲切的教益、心智的启迪和情绪的渲泄。喜剧有着天然平民性、通俗性,它和最广泛的观众有着一种亲密的情趣联系,容易实现沟通、交流,容易对各种素材进行裁量、转化为故事的素材。情景喜剧,也具备这样的优势和特点。
第三、情景喜剧的制作有着严格的场景限制。情景剧创造一个既与外界联系广泛又相对封闭的"场景"来构筑人物活动的空间,即主要场景。一般来说,主要场景的拍摄均安排在摄影棚内进行,棚外戏原则上不超过全集的20%。
第四、情景喜剧的每集内容独立成章,每一集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故事情节上基本相对独立,上下集之间没有悬念与期待。同时,整个剧情又是一个前后贯穿、合理发展的"糖葫芦式的整体"。
第五、客串人物在情景喜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景喜剧的人物角色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贯穿人物和客串人物。贯穿人物即贯穿整剧始终的人物,客串人物是指仅在单集或少数几集出现的人物。在系列情景喜剧中,几乎每集都有一两个客串人物的出现。他们是该剧集中矛盾出现的导火索,同时又是该矛盾得以解决的关键。
第六,与观众的心理贴近性。情景喜剧,是用艺术手段展示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它所描绘的生活和百姓息息相关。从观众的实际需求来讲,家长里短,是是非非,离观众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求距离很近,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纠葛,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正因为是观众身边的真实故事,观众才会被他们牢牢吸引,并形成某种心灵的互动,产生由角色到自身的情感交流。情景喜剧浓厚的人情味与亲和力能起到润物纽无声的艺术效果,体现出现代传媒的人文关怀。
第七,地域性是情景喜剧在中国逐步发展中出现的显着特点。由于区域文化、方言特色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接受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不同地域的人文特点创作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情景喜剧,往往能受到地域观众群体的欢迎,如京派观众群、海派观众群、岭南观众群等。另外,自情景喜剧在中国诞生起,方言便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各地区都纷纷涌现出一些方言情景喜剧的杰出代表,如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上海的《老娘舅》、湖南湖北的《经视一家向前冲》等。
最后,灌装笑声的伴随,也是我国情景喜剧扬而不弃的典型特点。适时的罐装笑声不仅可以增强情景喜剧的现场感,还能带动电视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面对误区与矛盾,中国情景喜剧该何去何从
虽然情景喜剧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使之得以迅速发展。但纵观当前我国整个情景剧市场,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情景喜剧已经越来越走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十几年间,我国情景喜剧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下来一个又一个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私以为,中国情景喜剧要想得到一个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改善。
首先,国产情景喜剧创作班子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前期策划与剧本创作上。情景喜剧题材保守的问题在美国也曾出现,并在很长时间内阻碍了美国情景喜剧的发展,但《一家大小》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近几年,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有突破性意义的优秀作品,如《家有儿女》等,但这些作品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产情景喜剧题材过于狭窄的问题。"家"仍然是中国情景喜剧唯一的题材,深刻的喜剧还没有出现。私以为,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创作者们"走出去"。只有开阔思维,对国内市场及各阶层各年龄段收视群体的需求心理有了宏观上的把握,才可能创作出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另外,注重专业编剧队伍的培养,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措施。应大胆引进新生力量,为情景喜剧的创作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目前,由于一些老牌编剧们遇到创作思维上的瓶颈,越来越多的国产情景喜剧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故事过于表面而毫无内涵可挖。文本的粗糙、对市民口味的低级迎合都必将导致这些情景喜剧最后的收视失败。
其次,在生产创作上,情景喜剧应该走上一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系列情景喜剧的"糖葫芦"式结构、场景限制性及成本低,周期短、便于生产制作的优势都决定了情景喜剧适合产业化生产。而产业化生产的分工专业化、创作过程的连续贯穿性及生产效率的高产高质性都决定了中国情景喜剧必将走上这条道路。
在喜剧幽默手法上的开拓创新也是挽救国产情景喜剧的重要手段。依靠喜剧语言的地域性特色抖包袱的手法已经越来越被观众所熟识。如果国产情景喜剧在搞笑手法上再无创新,必将导致电视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厌倦。而情节的喜剧结构、人物形象的卡通化、喜剧内容的后现代模式及后期制作中的音乐、特技的渲染等都是非常突出的搞笑手法,应在以后的作品创作中得到有侧重性地充分体现。
另外,对新作品的宣传推广及加大作品中广告的投放力度都对情景喜剧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根据情景喜剧的特点及内容做常规和特殊的宣传推广,如对演员阵容的炒作,对题材新视点的炒作等必然会增进节目收视率的提高。而针对情景喜剧与市民生活的亲近性,在相关的零售服务业和生活家居业的广告投放上大做文章,则可以使节目制作获得丰厚的回报,从而缓解创作中资金紧张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整体创作水平。
总的来说,国产情景喜剧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它的春天已不再遥远。期待国产情景喜剧市场的繁荣,也期待更多优秀的作品的出现为广大电视观众带来更多的感动与欢笑。
艺术论文 54
【摘要】
限制性是舞台空间的基本特点,舞台的表演空间是有限的,而艺术表现和反映的生活范围是无限的。舞台美术就是要在有限的舞台空间表现无限的演出空间。由于客观的原因,舞台布景很难给予演员的运动和姿态的价值,而灯光给予演员以立体造型的价值,不仅可以改变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可塑造剧中人物的心里空间。
【关键词】
舞台美术;灯光;表演
舞台美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戏剧的起源时期,但其各组成部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最早参与进来的是和表演相关的服装、化妆、道具,然后才有了布景,灯光则是最后参加到演出中来的造型因素。虽说灯光介入戏剧的历史很短,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舞台灯光无论在技术层面或是艺术层面上都有突飞猛进的进步,灯光已成为现代戏剧演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舞台灯光的设计步骤中,通常剧本、导演意图和舞台设计是先与灯光设计展开的,也就是说,灯光设计者在开始构思之前就已经被置于一个有形的框架中了。舞台、布景、服装、演员调度等等因素注定了灯光在施展拳脚的同时在许多方面也束缚住了手脚。怎样尽量表现剧中人物的特性,设计者不得不殚精竭虑地去考虑这个问题。
这种表现总要通过一些途径,借助一些手法才能最终实现。灯光对人物的表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划分。
一、外在形象
这里的表现,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弱化——模仿——强化。顾名思义,在戏剧演出中,为了适应不同的戏剧风格,满足不同的剧情,表达不同的含义,灯光设计者在利用灯光塑造人物的时候会有意识地不同程度地显现人物的外在形象。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模仿,并不是纯粹地为了模仿而模仿,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再现”,一种主观能动的“再现”,是“表现”的一种。
一般来说,对灯光来说,人物的外在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服装、化装
灯光对服装和化装的再现最常规的作用便是用白光、浅色光来显现人物,再造形象(化妆)。呈现人物的服装(服装的颜色、材质、结构、组成等)。
此外,灯光的着色作用在这一方面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同颜色、质地的服装在不同的灯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时是有助于表现服装、化装的,考虑得不周到却会适得其反。
灯光对服装、化装的表现既要忠于服装化妆本身的设计,又应当融入整个场景。从整体的美感上去考虑,使他们在灯光的帮助下和整个戏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形体
服装、化装既是利用灯光的造型作用表现人物的特定形体。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往往偏重于用一些会产生特殊效果的灯光,运用一些较特殊的灯位、颜色、强弱对对象进行塑造。
在一般的.戏剧演出中,导演常常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安排一些特定的形体动作,表现一种特定的意境。这往往是灯光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这时灯光应当恰如其分地协助演员来表达出这样份情感,使演员的形体表演更加丰富,表达更加清晰。
3.特征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就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了。灯光在表现人物的特征方面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拿颜色来说: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蓝色象征智勇刚毅和强悍,白色表示生性奸诈狠毒,而黄色则意味着残暴。当然,这些象征意义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时代所象征的含义也会截然不同。这就要求灯光设计从剧本出发,对人物的特征进行刻画。
二、内心情感
由于戏剧艺术的特定表演形式,一般来说,演员和观众之间是保留比较远的距离。和电影、电视相比,由于距离的存在,演员的很多细腻的内心情感的表现往往不能被观众所察觉,这样一来,也使得观众在很多情况下对整部作品的体味大大打了折扣。在这种局限性下,灯光毫无疑问地充当了将演员的内心、情感外化,进行有效的放大、传递给观众,增强感染力,加大震撼力。
灯光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动的和静的两种。利用静态的灯光场景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有的时候,半寸的光或阴影,就足以表现一个人物的心情;利用动态的灯光变化来表现人物情绪的变化、起伏,这个时候,灯光的表现对人物的表演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灯光设计不应过分夸大这一功能,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命运
一般来说,一个戏的剧情的发展都是和剧中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灯光设计所要做的是通过灯光场景或灯光变化来表现人物命运的动态或状态。
人物的命运往往主导了整部戏的发展,而演员对命运的把握和表现都是通过台词、动作来体现,这往往显得单薄。这时就需加入一些其他的因素来强化他。
和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一样,灯光对人物命运的体现也可以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静的暗示人物的命运和生活状态;动的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起伏。
无论是从客观上的可能或是主观上的需要来说,剧本中的人物,物体往往不可能统统出现在舞台上,而灯光对表现这种东西则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灯光的这种指代,有时是具体的,有时是抽象的。所谓的具体是指在剧本中存在的角色,即取代;而抽象的指代则是一种隐喻,代表了想象中的人物,甚至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
以上的几个作用并不是孤立的。灯光在发挥其中的一个作用对演员产生影响的同时,毫不影响其他作用的发挥。同时,不管是哪一种作用,都必须与演员的表演节奏相一致,与剧情气氛相统一。倘若它游离于剧情之外,那只能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形式主义。在这一点上,从灯光的角度来说,演员就是我们灯光的生命。
不能否认的是,在光对演员发挥作用的同时,演员也在对光起着发作用。我们不能片面地夸大灯光的作用,而忽略演员对灯光的反作用。客观地说,在戏剧舞台上,脱离了演员的灯光,完全不能称作是灯光艺术。
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演员来说,他对舞台上灯光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不合时宜的变化会破坏他的激情和感觉,阻碍他的表演。
限制性是舞台空间的基本特点,舞台的表演空间是有限的,而艺术表现和反映的生活范围是无限的。舞台美术就是要在有限的舞台空间表现无限的演出空间。由于客观的原因,舞台布景很难给予演员的运动和姿态的价值,而灯光给予演员以立体造型的价值,不仅可以改变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可塑造剧中人物的心里空间。
光具有一种精神辐射作用,一旦它渗透到戏剧感情的波涛中与表演溶为一体时,舞台光就能给观众一种感觉,一种唤起,从而产生心理共鸣和思维联想。光色的变化要和表演的情绪、情感相结合。光的意境创造是舞台光的升华,夸张、内涵和深化的艺术体现,从外部的视觉直观,向心里、内心世界和借光传情的方面,寻求舞台光的表现力。舞台光的意境创造,千言万语,集中于一点,就是传情。意境创造使舞台人物、景物、情调、气氛,注入情字的“新血液”使观众在艺术鉴赏中,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联想和享受。同时,充实了舞台光的表现语汇,使舞台演出更生动、更多样。
艺术论文 55
内容摘要:
声乐教学在研究声音、方法、技能传授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歌唱综合能力的培养,即正确的思维能力、准确的鉴赏能力、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歌唱教学过程及实践活动中经受磨练,逐步走向歌唱的自由王国。
关键词:
声乐教学;培养;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思鉴能力;心理调控能力
声乐学科是以声乐演唱为主旨,集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音响学、哲学等多元素为一体的一门音乐学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声乐教学如果还只停留在从声音到声音、从技巧到技巧、从方法到方法的生理教学模式上,就会使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误入歧途,声乐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如有的学生越学越糊涂;有的学生在一大堆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面前束手无策,觉得“声乐太复杂了”“声乐太难学了”,只好放弃学习声乐这门课程;有的学生中声区自然通畅,一唱高音就卡住;有的学生在琴房唱得不错,一上舞台演唱就紧张得判若两人。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仅从声音、方法、技能方面解决是不够的,而要在研究方法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对学生正确思维能力、准确的鉴赏能力、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诸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磨练,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在歌唱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各种能力的转换及调控,从而走进歌唱的自由王国。
声乐教学是制造乐器、完善乐器,正确使用乐器的过程。它的难点是:在制造乐器的一瞬间又必须正确使用乐器。教师对于学生发出的声音,在用听觉去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用内视觉去观察学生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深刻领会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辩证统一的教学思想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去伪存真、化繁为简,建立一套既符合生理条件又符合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对歌唱内部结构规律进行深层次地研究和探讨,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起正确教学观念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
“歌唱发声是心理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揭示歌唱发声本质的运动规律。所谓‘用头脑去唱’,就是用思维去唱。”一种美好的音色,洪亮、圆润、丰满的声音,或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演唱等,这些都是演唱者的外部表现,它们都是歌唱者通过正确的`思想指导,身体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正确用力的结果。我们要通过发出美好声音的外部表现,去寻找他们内在的用力方法、正确的力度和心理活动状态,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结果去感受有机的生理、心理协调配合的过程,变无形为有形,变难于把握操作为易于把握操作,从中获得正确的感觉记忆、情感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听觉记忆、读字记忆,并使正确的感觉记忆与听觉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想发出正确优美的声音,不是为声音而找声音,而是找各发声器官协调平衡配合的生理、心理状态。声乐教学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情绪与理智、技术与艺术、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减少盲目练习和对老师的过分依赖,使声乐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有两种错误现象:一是学习西洋唱法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会发出流畅、悦耳、穿透力强的动听声音,但在课后自己练声却出现窝、大颤抖、位置低的“羊”声;二是学习民族唱法的学生在练声时或唱一般创作歌曲时,声音容易上下贯通,发出明亮、美好的音色,但一唱风格较浓的歌曲,往往为了追求声音靠前、甜美反而变成“嗲”声,使声音失去穿透力。造成这样的现象,很大原因是学生听觉(生理)上的错误,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审美观点不够准确。要纠正这两种现象单采用歌唱生理教学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还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为此,常采用如下五种教学措施:
1.教师必须严肃指出出现这种“羊”声或“嗲”声的危害性;
2.让学生给多位有经验的教师演唱,请他们发表看法;
3.让学生请信得过的同学和朋友听他们的演唱,客观做出评价,并通过录音,让学生听自己演唱,判断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否是想象的那种声音;
4.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及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并研究演唱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艺术处理等,以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5.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多听一些中外著名歌唱家的录音,提高他们辨别正误的听觉能力。正如贝尔尼斯·帕斯考利夫人所说:“经常能听到最好歌唱家的演唱,自然会比被一个劣等歌声包围的人进步得更快。这并不是说学生应盲目模仿别人,而是说他应当尽可能多听优美的歌唱。他们也可以从优美的唱片中获得巨大的好处。”总之,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他在声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提高他们艺术鉴赏能力,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去追求美、创造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声乐艺术与其他表演艺术一样,要求学生不但要在课堂上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并能在舞台得到充分的展现,达到在琴房与舞台的演唱效果基本一致。要使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心理调控力,克服来自心理方面的种种障碍,才能真正学好声乐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学生在琴房上课时,歌唱状态良好,但上舞台演出就大打折扣,有的学生甚至紧张得判若两人。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多种原因。
第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学习声乐的时间不太长,基础不够扎实,舞台锻炼的机会少。在琴房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授课形式,一般来讲,学生心态不易紧张,大脑冷静,身体也比较松弛,又有教师的经常提示,很容易进入音乐的情感中去,获得歌唱的正确生理、心理状态。但学生站在舞台上,面对众多的老师和同学,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畏惧心理,再加上舞台空间比琴房大,自己感觉唱出来的声音比琴房小,甚至听不见自己的声音,这时会拼命地用劲唱,迫使声音僵硬,全身紧张,大脑一片空白,自己也不知道唱些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给这类学生的歌曲难度一定要适度,学生本身必须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艺高才能胆大”。
平常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舞台感觉,如学生在琴房上课进入正确的歌唱状态时,教师要立即提醒学生要记住这时身体内部各个发声器官协调配合的生理感觉,更应该记住这时的心理状态,其次才是听觉感知,切记不要光听声音效果。教师上课时要有意识地把琴房当成舞台来训练。另外,学生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多参加舞台锻炼,在舞台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获得正确的歌唱生理、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和舞台感觉,“永无止境的追求与探索,最具体地应体现在永无重复地演唱上。”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适应在各种场合下的演唱,并能达到舞台与琴房演唱效果的一致。
第二种情况是有的学生平常在学校舞台演出效果不错,但有重要领导来看演出,或代表学校参加声乐比赛时就有所失常。原因是学生怕唱不好,给学校、领导、自己丢面子,无形中增加心理负担,失去演唱的自信心和自控力。
第三种情况是学生上台心理不紧张,但过分炫耀自己的声音技巧,不注意歌曲风格、咬字吐字及应表现的情感,这种毫无情感的声音卖弄,给观众留下的只能是美的缺憾。
这两种情况,各自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学生演唱时不正确的心理、心态造成的。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和心理调控能力,教育学生舞台演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用歌声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作品所需要的真实情感,抛弃一切有碍于正确演唱的思想观念和心态,才能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演唱水平。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歌唱生理机能、技巧的灵活运用,更要使学生学会心理、心态的调控;不仅是歌唱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2001.
[2](美)贝尔尼斯·帕斯考利夫人.美声唱法的秘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3]吴天球.怎样提高演唱水平[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艺术论文 56
摘要:
本文想把私影像纳入当代摄影艺术空间中来讨论私影像在当代摄影中的独特语境,来说明中国私影像的出现与形成既不突如其来,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文化的发展与发生可能面临的一个必然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
私影像私化媒介亚文化
一、引言
关于当代摄影艺术与私影像的探讨,在最近十几年的时间里讨论此起彼伏。英国摄影家琼斯班斯的《把我自己放进照片中》一书,则通过讨论自己一生的私人照片来检验摄影与社会塑造的关系。她把私人摄影放到公共价值观的影响之下加以重新考察。罗兰巴特说:“摄影的时代恰恰与私生活扩展到公众面前的时代,甚或是创造一个将私密公众化的新社会价值的时代相一致,私密被公开地消费。”从国外摄影家的摄影实践看,私影像与他们基本上是一种生活态度。
而在国内,最开始关注私影像的摄影评论家顾铮老师在《现代性的第六张面孔》中,他把私影像定义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情况。狭义的“私影像”可以只为一己之私拍摄、保存影像的行为与习惯。而广义的“私影像”,则是镜头的探视范围越出了个人与家庭而指向了拍摄者所愿意观看的一切领域。
二、私影像在当代中国
在中国,拍摄照片总是一种仪式,它总要包括摆好姿势而且还必须要征得同意。“著名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摄影理论巨著《论摄影》中曾描述中国人的摄影观。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电子时代的来临,文化多元化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摄影原本在艺术家的应用范围中只作为记录过程与结果的辅助性媒介,在新观念以及当代电子文化的激发下,摄影从此具有了不同以往的观念诉求。当下中国年轻人的摄影观与他们父辈传统的中国人摄影观念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摄影不在是某种严肃的仪式,摄影也不在是专业人士的特权,他们纷纷拿起小型轻便相机(包括轻便数码相机,傻瓜相机,LOMO相机,一次成像相机等)这一武器,处心积虑地想砸碎那些所谓的`仪式。
最近十年数字网络环境的飞速发展,中国新时代的视觉呈现,自恋,充斥,个人,饱和色调,特写镜头,仿佛跟外界隔绝。数字网络环境的出现又提供了一种自己隔绝与大环境以外的小自由。私影像已经成为很多摄影爱好者的同好和共识,也正在成为当下中国一种日益盛行的影像亚文化。
三、国内私影像的精神及特点
(一)国内私影像的精神
如果以现在较为红火的摄影师编号223的作品作为例子,在拍摄上他不以纪录或真相为表达方式,他只是用镜头交换生活。有时候拍摄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是捕捉身边的私人、私物、私事,与每一个可以用相机反映生活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编号223认为,他希望能与人分享的,是每一个被拍者不同于常人面前的另一些真实面,这或许是他们不经意流露的,或是刻意表现的,有时候甚至是被设计出来的另一面。顾峥老师曾评价编号223的作品“没有通过摄影区別自己与他人的野心”。
现在国内新生代摄影者在进行的所有的影像探索,几乎都是自发的,而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游戏规则。他们的摄影在最初只和自己有关,但在摄影工具日趋普及,摄影成本迅速降低,传播渠道日益畅通多元的今天,摄影也变成了一种个体传播和社交方式。
(二)私影像的特点—私密公开
在摄影所处的时代,属于公众的东西不在是永恒的和普通的事物,事实上越是个人,越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事物,越是努力的要进入大众的视野。摄影这样一种媒介,既深刻地根植于个人的视角,又广泛地扎根于大众的意识形态。上海年轻摄影师samQ一系列80后的肖像照片,选取个人的房间做背景,我们虽不认识被摄的任何一位模特(都是摄影师的80后朋友),但通过照片,我们对他们的房间摆设,穿着打扮,爱好却一目了然。这批新生代努力营建自己房间内的世界,并不怕展现出来。这些私影像的代表人物,他们作品的拍摄过程,说出了这种(喜爱公开私密)的私影像的特性。samQ不断公开自己不同系列的拍摄计划,记录这个最有趣快速年代的城市新新人类景观。这都体现了私影像的特性:喜欢公开秘密。更有趣的是私影像不一定就表示着私藏,甚至可说摄影公开,才是私影像的另一目标。、
四、私影像在中国摄影发展中的启示
私影像这类另类人群所作的尝试与努力是有价值的,这是一种人类对生活现状与现实进行审视他者和自己反观的机会,它给旧的形态的意识观念一个奇袭,表现意图和表现题材方面也有了改变。随着第一批国内私影像走进了艺术范畴而成为了公众话题之后,第二批,第三批的摄影者不断地跟随。这个趋势与相机的普遍化,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大众投机心理有关。
第一,摄影具有成本低,十分容易的操纵的特性,使得很多梦想走艺术道路的人选择了摄影作为表现手法。摄影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影像工作方式,是一种高贵的雅文化。然而,一批新型的“摄影人”,他们可能从未接触过传统胶卷,可能不熟悉各种曝光模式的特点,在他们的心中,摄影是一种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如同电脑上网、手机发信息一样的生活技能。在他们的手中,照相机只是一种记录生活、宣泄情感的工具。
第二,中国评论家,策展人和媒体的介入,在很大的程度上主宰着艺术浪潮的定向。策展人的学术主张、艺术品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图像的品质。2005年11月20日,首届连州国际摄影节,第一批走进艺术范畴的新生代摄影师在“自私-中国新生代摄影联展”和“走神-上海9人摄影展”中集体亮相,在策展人曾翰和施瀚涛两人的组织下完成的。大批摄影青年以摄影为媒介探索自己表现的同时,媒体的介入,对于私影像的出现也起了不小的作用。特别是广州的《城市画报》在助推私影像方面其推波助澜之功实不可没。
第三,生活在虚拟的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中的人,很多人无法接受那种由于自发创作而耗尽精力的那种累。我这里所说的自发创作,是说通过自己的理解,努力,创造有意义的图像作品。每个人都想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引起别人的关注,就像每一个年轻的中国摄影者都渴望成为南戈丁、莎莉-曼,这也是正常的想法。私影像,间接性地给一些理想走上艺术道路的人一条捷径。
五、结语
情感和人文关怀是个人的,是不可复制的。在这么五花八门的私影像当中,很多造作、生硬、浮躁的作品,恍若我们天天过着同样的生活看着同样的风景,咀嚼同样的食物,令人怀疑作品创作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即使拍照片的人越来越多,真正对摄影,对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的人仍然不会很多。面对繁复的个人摄影图片世界,我们应该对摄影有全面的认识,既看到它好的一面也要思考它存在的隐患。不要盲目地追求个人化,制造一些开拓性的图像。为了摄影而摄影,这是最令人遗憾的。从私影像这个概念引申到当今摄影艺术的范畴上,什么是真正的摄影?这个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无论是不是私影像,都需要真诚,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真正的艺术不应该追风,应该与时代接轨。
参考文献:
[1]章光和.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顾铮.现代性的第六张面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艺术论文 57
威尔第(GiuseppeVerdi,1813--1901)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是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重要代表。
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创作(1839--1850)、中期创作(1851—1871)和后期创作(1871—1893)。他的早期创作大多是对罗西尼和贝里尼的模仿,但在题材上大都反映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内容。其重要作品有《纳布克》《伦巴弟人》《欧那尼》《阿蒂拉》等。中期创作,在内容上大大加强了现实主义因素,人物性格也有深入的刻画,以《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伊达》为代表,标志着他的歌剧走向成熟。后期创作只有两部歌剧《奥赛罗》《法尔斯塔夫》,此外重要的作品还有《安魂弥撒曲》等。下面主要来介绍他的歌剧《茶花女》。
《茶花女》(Latraviata)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部作品,全歌剧有三幕,剧本是由皮亚维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戏剧《茶花女》改编而成的,由威尔第作曲。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的“费尼切”剧院首演。音乐体现着威尔第的中晚期创作风格,以充分地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为重,最终以悲剧而告终。但由于歌剧的主角是一位“堕落的女人”等原因,演出反响不佳,随即威尔第对歌剧的第二幕作了修改,于1854年5月再次上演,并一举获得成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并与《弄臣》《游吟诗人》被誉为威尔第50年代的“三大杰作”。
这部歌剧主要描述的是位于19世纪巴黎,上流社会中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微奥列塔”,因她喜欢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她整天沉迷在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荒谬生活之中。虽然显得高贵,但患了重病,在一次酒会上,他无意中认识了英俊潇洒的阿尔弗雷德,凑巧此时微奥列塔突发重病,倒在沙发上,阿尔弗雷德见状立马上前深切的照顾她,同时,也向微奥列塔倾诉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心,微奥列塔很是感动,便接受了他的请求。
微奥列塔为了阿尔弗雷德,改掉了所有的不良陋习,同时也摆脱了之前花天酒地、奢华荒谬的环境,带着所有积蓄和阿尔弗雷德回到了乡下,过着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生活,可是好景不长,这个消息不知如何传到阿尔弗雷德父亲的耳朵里,父亲顿时勃然大怒,赶来乡间兴师请罪,父亲严厉的面孔使他们感到恐慌,两人的分离已在预料之中。当其父亲得知他们的真心真情之后,虽然有所感动,但考虑到自己儿子的未来,仍然要求两人断绝关系,微奥列塔只好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忍痛答应了其父亲的要求,并给阿尔弗雷德写了封“绝情信”,很快她便又回到了之前令她厌恶的生活中。当阿尔弗雷德看完信之后,颤抖欲绝,打算给微奥列塔以深深的打击报复。在一次宴会上,满腔怒火的他,当着众多朋友的面羞辱了微奥列塔,说她为了享乐而负心绝情,微奥列塔遭此打击和满腔委屈,顿时晕倒在地,生命垂危。当阿尔弗雷德的父亲得知此事后,才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儿子,可是这一切都太晚了。阿尔弗雷德带着无比的歉疚再次来到微奥列塔的身边时,她躺在病床上已经奄奄一息,最终带着无法实现的爱情离开了人间。
威尔第在整部作品中突出了两大主题:第一“爱情主题”;第二“告别主题”。“爱情主题”主要出现在第一幕阿尔弗雷德向微奥列塔倾诉衷肠的情景,以及最后一幕阿尔弗雷德当知道事情真相后,再次来到微奥列塔的身边的场面。虽然是以悲伤而告终,但亦是爱情主题的又一次上演。“告别主题”则主要出现在开头的序曲中,它营造出了悲伤的气氛,预示着不幸的结局,还有当阿尔弗雷德父亲出面干涉两人的幸福生活时,已说明了“告别”的必然性。
以下,笔者将介绍歌剧《茶花女》中的几个精彩唱段。
1.《饮酒歌》(Libiamonelietecalici)选自第一幕第二场,由阿尔弗雷德和微奥列塔共同演唱的一段二重唱,运用了轻松活泼的3/8拍曲调。阿尔弗雷德举杯祝福,他为青春、为美好的爱情干杯,同时也向微奥列塔倾诉了自己心中的爱意,微奥列塔也与此同时奉劝大家能够和他一样的生活,因为快乐不会长久,青春会转眼即逝,人们都热烈的同声应和。在歌剧的幻想梦境中,他们志同道合地谈了起来,爱神丘比特便刺中了微奥列塔的芳心。这段曲调轻快优雅,旋律鲜明易记,整体结构为单三部曲式,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
2.《像天使一样美丽》(Purasiccomeunangelo)出现在第二幕第二场,是阿尔弗雷德父亲劝说两人分离时的一段著名男中音咏叹调。描述的是当他知道微奥列塔深爱着他的儿子,并痛恨自己的过去后深受感动,但依然请求微奥列塔作出牺牲,因为他还有一个像天使一样美丽的女儿,如果不能洗清家庭蒙受的耻辱,她就不能嫁给一个好的`青年。在这段咏叹调中,充分体现出其父亲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家庭道德捍卫者的角色。
3.《永别了,快乐的梦》(Addiodelpassato)这首曲子出现在第三幕的第一场,是微奥列塔在遭到阿尔弗雷德打击当场晕倒,被送到医院后,她所发出的微弱呼声,她在向过去美好的梦想告别,死神正在向她走近。即使没有人会为悼念她而悲伤流泪,会用鲜花布满她的坟墓,上帝也会怜悯她,宽恕她的此曲充满了极度的悲伤,同时与窗外喧嚣的巴黎狂欢节的合唱声造成强烈的对比。这就造成了歌剧中“戏剧性”的产生,同时,这更有利于接下来阿尔弗雷德上场的效果。
4.《巴黎,我们将一起离去》(Parigiocara,nonlasceremo)这支曲子出现在第三幕的第二场,当微奥列塔卧床不起时,阿尔弗雷德满怀愧疚再次回到她的身边,温柔地劝导她,要她永远离开这遭人唾弃的巴黎,和他一起到一个气候温暖的地方去养病,一起欢度幸福的生活。这个念头使可怜的微奥列塔又恢复了对幸福的憧憬,可由于她身体太虚弱,于是向无情的死神提出了抗议——“我向往生活,我还年轻”。歌声中充满了爱情和绝望,笼罩在悲凉的气息中,两人的歌声形成一首经典的二重唱。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和艺术上的大胆创造与探索而感人至深。该歌剧虽然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但尽量克服不自然的、刻板的段落衔接。咏叹调内部的结构,随剧情及情绪的发展而处理的灵活自由,使人物性格在音乐与戏剧浑然一体的对比发展中呈现出来。他还克服了意大利歌剧乐队粗糙、表现力苍白的弱点,在绝不压倒声乐旋律的情况下,尽情发挥其表现力。他还在该剧中对瓦格纳分场不分曲的结构乐队的巨大作用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使在该作品当中表现出了他始终坚守自己民族风格与传统的审美习惯。他的包括《茶花女》在内的独树一帜的新型歌剧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意大利作曲家,而且得到了欧洲乐坛的真诚尊重。
参考文献:
1.廖天瑞.《音乐百科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世元.《艺术歌剧大师:威尔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茶花女》.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张重辉.《外国音乐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艺术论文 58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风格的分析,力图较为宽泛地对这一重要时期的钢琴音乐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对今后的钢琴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风格特征
在中外艺术史上,凡是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其全部创作之中,体现在其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各方面,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是德国音乐家,巴赫的风格与贝多芬的风格截然不同,同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拉斐尔的画风与达·芬奇的画风的迥异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艺术风格体现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流派则体现出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的共性。在近代文艺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流派主要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下面笔者谈一谈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风格特色。
19世纪(1830—1900年)的音乐,常被称作浪漫主义音乐。这个世纪是情感宣泄、多愁善感的世纪;是和声极度多样发展的世纪,是曲式结构大胆创新的世纪;也是音乐大师层出不穷、钢琴音乐发展到巅峰的世纪。
在19世纪初,钢琴的使用已很普遍,它的音响比以往的大键琴更有效果,尤其是踏板装置的增加,又为钢琴增加了一项新魅力,它使和声美妙地混合,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色彩感,更能表达出浪漫的气氛。钢琴不仅仅成为一件独奏乐器,还进入室内乐的范围,从而吸引无数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它们使钢琴尽可能地表现以柔情的情绪到宏大的篇幅,使钢琴的技巧和表现都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此时作曲家兼演奏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又形成了明显的演奏风格。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是相对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是个人主义,尚情感、重主观、尚新奇、重民族情。在这种观念下,浪漫主义的音乐在形式和技巧上虽承自古典乐派,但内容上都大有差异,古典乐派的音乐是超民族的、超个别性,着重在抽象的观念,只求表现“美的理想”,而较少宣泄人类产生的感情,浪漫乐派的音乐则是自由奔放,形式上无拘无束,喜用抒情和描写,民族民间因素大大增加,标题性也很强,与大自然密切结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民族性。
一、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对钢琴音乐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对钢琴音乐风格产生重要影响的作曲家有贝多芬(晚年)、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等等。
贝多芬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位伟大的巨人一脚跨在古典主义,一脚跨在浪漫主义,他是沟通两个时代的桥梁。他的作品106第三乐章第二主部已经预示肖邦夜曲风格的先声,他的作品111第二乐章的第三变奏也隐现了“爵士”节奏的特征。
舒伯特则是纯粹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第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渗透的发自肺腑的抒情性格,直接开创了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风格特点。舒伯特的'钢琴作曲如《音乐瞬间》《即兴曲》等具有与大型作品(如奏鸣曲)同等重要的价值,这种单乐章的中小型曲体成为浪漫主义时期十分普遍的音乐曲式结构。
如果说从舒伯特的音乐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他内省性的自己对话,那么从肖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作曲家内心与别人的对话,肖邦的钢琴音乐仍是最纯粹的键盘思考后的产物。他的音乐只有在钢琴上才能发出他想要的声音。肖邦对钢琴音乐的贡献,一是他对这种乐器的性能从各种角度去重新观察;二是在作品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探索钢琴音乐的新的可能性,如双手节奏的复杂组合、大胆的不谐音响,以及巧妙的转调引出的色彩变化等等。
舒曼是另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风格作曲家,他那具有非常创造性的钢琴作品为钢琴文献增添了宝贵财富,其最杰出的贡献是性格化的套曲或小曲,如《童年情景》《蝴蝶》等,他使用了快速和声节奏、不寻常的踏板效果、切分及交叉节奏、变化多端的伴奏音型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性技法,对其浪漫主义作曲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李斯特不但创造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推动了奏鸣曲式之后音乐形态的发展,还创造了具有鲜明匈牙利民族气质的大量作品,他的钢琴音乐与肖邦、舒曼一起达到了超群绝伦的高峰。可以说,他在另一方面使钢琴的表现力扩大了;而肖邦是在色彩的表现上为钢琴增添了许多音的音质。他尽可能地把一切先进的因素引入钢琴音乐中,使钢琴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他晚年的音乐语汇,事实上开创了通向诸如印象主义、十二音体乐系等20世纪前半叶的现代音乐之路。
19世纪下半叶,钢琴技艺发展仍遵循着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道路,在浪漫主义音乐语汇上没有太大变革,但各种民族主义因素的增长成为该阶段另一段特征。勃拉姆斯就是一位杰出代表,他的钢琴作品仍能够以特有的内在深沉的情感力量打动听众的心灵。他的钢琴织体一般比较乐队化,不同于肖邦充满诗意的浪漫情调和李斯特光辉灿烂的弦技性格,往往是充满勃拉姆斯式的深厚宽大的和弦。
二、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
19世纪钢琴作为乐器中最具表现力的“王者”,在它诞生100年后,达到技巧和艺术的最鼎盛时期。
1.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技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音乐具有绚丽、艰深的技巧
这个时期的钢琴制造业获得了质的飞跃,钢琴音乐域扩大到七个半八度,使钢琴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从此,钢琴登上了“乐器之王”的宝座。同时,钢琴领域涌现出一批超级炫技大师,音乐会性的“练习曲”也代替了纯技术性练习曲,钢琴演奏技术包括八度的大量运用,连续饱满的大和弦,开放排列的各种琶音,音阶、半音阶以及各种音型组合方式的华彩经过句,各类组合双音,托卡塔式的双手交叉,远距离跳跃,尖锐短促的快速跳音,闪电般的刮奏,雷鸣般的震音,快速的各种重复等等。眼花缭乱、辉煌壮丽的钢琴技巧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时期。
2.表达、传递、流露、强化个人的情感成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本质
浪漫主义音乐突破了循规蹈矩的古典风格,形式上无拘无束,情感自由奔放,强调浓厚的个人思想情感,偏重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是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显著特点。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越来越多,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大自然中寻求宁静和解脱。浪漫主义时代成为一个彰显个性、情感膨胀的时期。
3.标题性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重要倾向与特征
浪漫主义作曲家多半聚集在包括画家、诗人、文学家在内的艺术沙龙圈子内,他们彼此影响激发灵感,促使音乐走向直观、诗化,呈现出文学化倾向,用各种文学标题来揭示和启发音乐内涵。同时,不同民族的作曲家追求着各自的民族、民间特色和情趣,体现出雄浑的民族精神和个性特征。
4.浪漫主义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音乐形象鲜明,旋律自由舒展,富于歌唱。和声极为丰富,织体稠密多变,节奏组合别致。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幅度很大,甚至达到了夸张、极端的地步。为了表达更丰富饱满的情感内容,这个时期的声音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这个时期的钢琴在机构的灵敏程度上为各种音量和音色的变化与对比提供了可能。
5.发掘钢琴音响和音色的变化
演奏浪漫主义音乐最复杂而又最微妙的特征就是对弹性节拍的运用和表现了,这是演奏者音乐感觉和音乐修养的体现,也是音乐节奏律动的脉搏、呼吸、张弛与松紧的鲜活运动,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更多的是靠演奏者良好的乐感与灵敏的悟性。浪漫主义音乐的踏板使用也更复杂、更精细,根据和声、旋律、色彩、节奏等多种要素,可以使用延音踏板(包括长踏板、浅踏板、模糊踏板等)、音前踏板、强音踏板、弱踏板和持续音踏板等,极大地发掘了钢琴这件乐器音响、音色变化的可能性。
6.开启“琴人合一”的演奏新理念
浪漫主义时期技术发展到极其辉煌的程度,力度也向两极大大扩张,歌唱性乐句音色浑厚,气息绵长,从指尖到全身所有部位的力量无所不用其极。钢琴指触的部位、方向、速度、深度有着丰富多变的组合可能,摸、抓、推、击、揉、摁、勾拨等等,开启了指、腕、肘、臀乃至全身的“琴人合一”的演奏新理念。
总之,浪漫主义钢琴音乐时期是音乐大师层出不穷的时期,他们使钢琴的技巧和表现都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在自由奔放的形式上无拘无束,喜用抒情,描写民族民间因素大大增加,标题性也很强,与大自然密切结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民族性。其创作思想和技法对后来西方各个时期的音乐产生深远影响,对今后的钢琴教学,如何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出版组.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2.
[2]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3.
艺术论文 59
【摘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控制论”原理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开展有效的调控,使课堂教学呈现有张有弛、充满趣味的氛围,使地理课堂教学流程实现既定有序的良好发展状况。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上基本的调控方式主要有六种,本文将作简要叙述。
【关键词】
高中地理;调控;控制论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控制论”原理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开展有效的调控,使课堂教学呈现有张有弛、充满趣味的氛围,使地理课堂教学流程实现既定有序的良好发展状况。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上基本的调控方式主要有有六种,下面作简要叙述。
1、注重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实现有效调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开展调控,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具有新颖性,也是影响地理课堂教学调控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方法来调控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模式化的陈旧做法,注重教法创新,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上要摒弃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注教学,探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互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做到启发引导为主,不能代替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中,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学,通过预习、质疑、探究、讨论等形式,自主获得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能墨守成规,长时间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甚至出现一个老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父子两代人的笑话,要综合各种信息,强化学生感官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
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哪怕就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使用时间太长的话,学生在学习中还是会产生审美疲劳,感到没有兴趣,导致学习情绪低落。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提高学习热情。
2、激发兴趣,在学习动力上实现有效调控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感受到快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将课堂教学的掌控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在教学中向学生揭示地理知识的神奇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地理知识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发掘课本知识的吸引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演示,向学生展现神奇的地形地貌,展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探究的欲望。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指导学生对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了解,揭示其中的科学规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紧密结合地理方面的最新信息开展教学,例如向学生介绍南北极考察、外层空间探索、厄尔尼诺现象等,使教学工作和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工作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采用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解而激发的情趣,逻辑严密的事实论证而激发的兴趣,风趣幽默的深入剖析而产生的趣味,不但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开阔思维,还能使师生加强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3、讲究艺术,在教学语言上实现有效调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的传授,思考方向的指引,分析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教学语言来完成,一句话,无论地理教学采用何种形式与方法,都需要教学语言来发挥作用。所以,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教师的有效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要规范精确,符合语法,流利易懂,学生容易接受,方便理解,记忆牢靠;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明精干,内容丰富,具体形象,充满激情,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发音清楚,控制音量,速度均衡,注意韵律,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与感染效果,有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叙述地理现象时,要注重具体而富有情感,营造浓郁的地理情境;分析地理概念和形成原因时,要科学精确,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归纳地理知识时,要紧扣重点,注重分类,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加大声音,放缓速度,重点强调;学生思想开小差时,可转换语气,吸引注意,点拨提醒;开展思想教育时,要注重情感,创设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要通过科学形象、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紧张、上进、探究的良好氛围之中,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4、控制情绪,在氛围营造上实现有效调控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还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低,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在一定程度上和教师的情绪有关系。所以,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首先应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课堂上,无论自己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只要你站在了讲台上,就要将一切烦恼抛在脑后,以昂扬的教学姿态站在学生面前,学生一定会受到感染,在学习中振奋精神。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垂头丧气,面色灰暗,那么学生也会没精打采,甚至昏昏沉沉,影响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其次,教师在教学不同内容时要体现不同表情,用激动兴奋的神情描绘神州大地的壮丽景色、物产富饶,用低调缓和的神情讲述中国目前遇到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口等内容,用无限憧憬的神情描绘祖国将来发展的前景。通过这样的神情变换,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随着教师神情的变化产生内心情感的共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是激发学生以良好心态投入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上课时要全身心投入,以昂扬的、快乐的、积极的状态投入教学中,用心去讲课,在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情绪感染,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5、开展互动,在信息反馈上实现有效调控
教学信息反馈是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对象,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过程是单向的输出式教学结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输出了不少信息,但是学生反馈的.信息比较少,造成了教师对学生学得怎么样一点数也没有,在教学开展调控成效不明显。所以,要有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调控,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强教学信息反馈,要改变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开展师生双边活动,加强启发性,讲练结合,注重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氛围,拓展教学信息反馈的途径。以质疑、讨论、探究等方式,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并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判断出学生对教师讲解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对于一些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要调控教学进度,开展及时补救。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状态的反馈信息,通过学生的外在表现判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理解、满意,是否有兴趣或存在疑问等,并迅速调整教学活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一定要注重和强调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氛围,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及时反馈,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发掘各种蕴含因素,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将教与学的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6、快速反应,在应急处理上实现有效调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碰到各种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并不是我们主观上所预料得到的随机因素。对于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果处理不恰当,会对日常的教学秩序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将一节课搞砸。所以,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应变能力,机智处理问题,能够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并对事件处理作出判断,在整个事件中占据主动,对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有效调控。例如有一次,将要上课时,我走到门口,值日生还在擦黑板,粉笔灰非常多,教室里一些学生在大声讲话,秩序混乱。我刚要教育学生,后来发现本节课讲的正是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于是幽默地说:“同学们,今天的教室粉尘飘舞如下雪,人声鼎沸像广场。”学生一下安静下来。我说:“这样的环境好吗”学生回答:“不好。“那么,如何开展环境保护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环境的保护。”于是,嘈杂的环境却成了我引入新课的导语,在教育学生、整顿教学秩序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还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不好回答又必须回答,这就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了。如果思考一下能解决,可以先把问题抛出去:“问题提得非常好,同学们谁来说一说?”教师则抓紧思考,准备答案。如果实在难以解决,可以说“这样,为了不占用本节课时间,我们在下节课开展探讨。”教师在课后通过查资料解决问题,后一节课讲解,随机应变地巧妙处理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艺术论文 60
摘要:
人才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在社会各行各业起着“主心骨”的作用,而人才能否得到合理的应用,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所谓的用人艺术是指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结合着工作职位需求和人才综合能力,因势利导、因人而异、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论亲疏、重德尊能、广开言路、广纳贤才的用人品格和胆识,在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针对领导的用人艺术,本文对其做如下论述。
关键词:
领导者;用人艺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作为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领导者角度出发,如何用好人、用对人,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则是领导者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领导艺术中的一种,领导用人艺术是其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做事成败的核心所在。换而言之,讲究用人艺术,能用人、会用人的领导者,才会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以国家为重、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以包容之心,吸引广大贤能,才会真正重视和关心人才。
一、选“才”依据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对此,如何选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选“才”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爱才之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用人过程中,其根本前提在于具备一颗爱才之心,能够将党的事业与民族的千秋大业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用人中做到公正廉明、礼贤下士,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
(二)要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用人艺术的最高境界,知人善任不仅关系着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还关系着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者在“善任”前,首先要“知人”,即了解自己的部下、关心自己的部下,对他们的特长及工作能力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着岗位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容才之量
领导在选拨人才的过程中,应须知用才不易、容才更难的道理。任何一个人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缺点的突出是成正比的。作为一名领导者,在用人时除了站在各个角度接纳不同的人才外,还要对不同性格的人才采取与之相符的领导方法,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求才若渴的意识,善于营造一种才尽其用、宽松和谐的环境,一种干事成事的氛围,团结一致,共同前进。
(四)要注重育人
领导者要注重培养、教育现有的人才和潜在的人才。通过授权、增加工作难度、设定较高目标,给下属提供一个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以增进下属的才干,有利于培养干部;通过重用年轻人,在他们身上适当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早日脱颖而出。
(五)有效激励
在调动下属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励起着直接作用。一般来讲,在常用的激励方式中,可以将其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大类,在实际应用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应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者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能力与潜能。
(六)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表扬和批评运用的好,就能起到“表扬一个人,鼓舞一大批;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作用。运用的不好,就变成了“表扬一个人,打击一大批;批评一个人,灰心一大片”的作用。可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领导者多动脑思考,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方法、时机、对象、场合和环境,并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地进行批评和表扬。
二、用“才”艺术
(一)选贤任能的艺术
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现代社会中人才济济、卧虎藏龙,领导者如何第一时间发掘这些人才,则需要具备选贤任能的用人艺术。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下属员工的沟通,在了解其生活及工作状况后“知人善任”,在达到用人目的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用人之长的艺术
清代诗人顾嗣协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意思是只有用人之长,量才适用,才能发挥人的最佳效能。领导在用人时,应明确用人的核心在于“量才录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结合着人才的优势与岗位需求,将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因事择人、事得其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目的,在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还能避免人才的浪费,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艺术
任何一名员工在开展工作时,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与信任。而领导在使用人才时,也要充分信任自己选拨的人才,真正做到以诚待人、推心置腹,以此来换取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共同进取。另一方面,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才为知己者用”,从员工角度来看,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仅能让自己的自尊得到满足,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工作积极性,在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人类用人史,凡是豁达、高明的领导者,在开创一代盛世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在用人方面,也应如此。
(四)合理授权的艺术
依据我国党章原则,任何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在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之前,是没有权利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做出处理决定,即便是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结合着事件的大小,积极征询、搜集同级干部及下级人员的意见,在综合考虑后作出决断,避免个人专断的现象出现。然而针对一些紧急状况,在特殊条件下,需要领导授权给员工,使其能够面对突然问题时,第一时间做出决断,避免问题的扩大化。这就要求领导在授权时,能够处以公心,确保领导与下属员工的共同利益趋于一致,在明确各自责权的基础上,本着完成工作得原则,相互信任、彼此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领导人员还应结合着下属的实际能力,对所有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定期考察,在提高下属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把适宜的权利与责任授予最合适的人选。这样做的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领导与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责、权、利分明,下属员工在具备一定权利后,能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信息,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其次,可以把领导从杂务中解放出来,去考虑大政方针。这样,双方均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现领导高超的领导艺术时,其核心依据在于该领导是否精通用人之道、能慧眼识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众多人才中挑出真正为己所用的人才来辅助自己的工作。人才作为社会各个部门发展、前进的根本,这就要求领导者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战略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全体员工的个人价值,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余柳青.浅议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9).
[2]陈艺斌.辩证视野下的领导用人艺术[J].闽江学院学报,2011,(03).
[3]吴德贵.会管人不如会用人――说说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人才,2011,(16).
[4]孔飞,.刘素英.浅谈现代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管理观察,2010,(30).
[5]廖慧丽.浅谈行政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科技博览,2009,(8).
艺术论文 61
内容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价方式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本文阐释教学评价的内涵,分析当代音乐教学评价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提出构想。
关键词:
音乐教学;教学评价;评价方式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途径,教科书为主要内容,教师的活动为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受到挑战。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学评价方式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下面从音乐教学的角度,谈谈对教学评价方式的几点认识。
1、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对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并对教学进行必要调整的过程,即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和评价所依据的价值的多元性,所以评价标准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征。对于教学评价所指向的对象,人们理解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起码应该涉及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主要谈评价学生,即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数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及学生的审计,其最终的目标是怎样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成效,应该具有反馈调节、诊断指导、强化激励、教学提高、目标导向等五个功能。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评价、期望与学生自己定位及行为努力程度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评价越高,学生越努力。但是评价方式的具体应用就象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有利,反之为害。音乐属于时空艺术,这种特殊性使得音乐教学评价方式显得较为主观,缺乏相对精确的统一标准。教学评价的困惑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反应不少,在当前音乐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协调因素,值得实践探讨。
2、对当前音乐教学评价弊端的分析
2.1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音乐教学的评价主要以考试的方式进行,笔试或器乐、声乐、视唱练耳、合唱指挥等技能考核形式不同,凭借考试给学生评分的做法却不变,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决定了教学评价结果对客观真实反映的局限性。比如键盘考试往往用一两首曲子作为考试题目,这些曲子一般来自教材或键盘经典曲目,根据学生演奏曲目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这样,有的学生演奏古典曲目效果很好,但钢琴的即兴伴奏能力不理想。有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班,按照考试结果认定教师的工作业绩。由于评价结果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有碍反馈调节功能的发挥,导致学生不能综合全面发展能力,个性化发展也受到影响。
2.2教学评价内容设置随意性较大,而且缺乏科学性
教学评价的内容大部分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行设置,不同素质的教师使得评价内容很难在主观随意性与科学性之间保持平衡。有的教师可能会比较喜爱某几个作曲家或某几种风格的作品或某几种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偏重于那几方面的学习而忽视或较少强调一些应重视的部分。尽管教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考试曲目,教师的学术导向还是深刻地影响到学生,在考试内容上投下浓重的阴影。演唱或演奏一两首曲目判定学生的成绩是随意的、不全面的,缺乏系统、全面的科学性。
2.3教师的主观因素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音乐教学评价由于受其自身特性的影响,在技能考核方面缺乏相对统一的客观评价标准,因此音乐教学的评价结果受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即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观成分较多。如键盘考试一般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或教师选择的曲目进行演奏,由全体教师对学生的演奏情况打分,这个分数就是评价结果。这种评价结果很容易受教师本人的情绪变化、教师的兴趣爱好、教师的风格等方面的影响,导致考核结果出现较大的争议,很难体现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2.4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
音乐教学考核主要是技能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对考核成绩的优劣有着较大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在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的特点等方面都不同。这些特点为个体的行为染上了一种独特的色彩。有些人遇事沉着,不动声色;有的人活泼好动,能说会道;有的人则多愁善感,胆小怕事。每种气质的人都自身优势,也相对容易形成某种缺点。考核学生技能一般是由教师集体评分,除任课教师外其他教师并不一定了解某一同学的学习情况,根据一次演唱(奏)“一锤定乾坤”,学生的考核成绩便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他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设想,个别学生刻苦用功,专业素质很好,临考状态却比较紧张,一旦临场发挥不利,评价结果对他的负面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3、对音乐教学评价改革的构想
3.1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最受指责的地方就是方式太过单一,令天赋不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发展,造成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后果。为此,在考查学生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2整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的评判,没有评价的权利。如果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小组间互评、小组内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那么学生就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学期总评时,可要求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写出个人自我评价学习总结,列举工作、创造、收获作为依据,自己给出一个综合分数,教师将它以30%记入总评。
3.3开展动态评价
以往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观照,使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围绕每个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措施,使学生能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随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包括其它课程的学习进行反思,学会做学习活动的主人。
3.4采用“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就是将每个学生在某课程学习期间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以学习计划、学年论文、学习体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演示文稿、动画和资料库等内容反映成长和进步的情况,以此作为学习质量的重要考查依据。学生挑选、提炼自己学习活动的文本来创建文件夹,成为自己成果和进步的积极评定者。他们将积极地思考、评价自己的学习历史,明确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使学习活动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教学评价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该根据不同评价对象有其不同的评价构成体系。音乐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关键要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总结,找出一个更好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
艺术论文 62
一、引言
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早已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艺术地把握教学,深入地研究教学艺术内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作为一名教育者,如何成为一个“最好的艺术家”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二、使用课堂语言的艺术
目前在校的中职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被大家忽视的弱势群体。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可能长期承受家长和教师的指责。由此造成大部分中职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特别脆弱。越是这样的学生越有着比较强的自尊心,特别看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作为教师,更应尊重、理解学生。更应该注意在语文课堂上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教育教学中面对这种抗拒型学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要运用艺术的语言真诚地和他们交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慢慢减少直至消除他们的攻击性和对抗性。比如:个别学生上课的时候不和教师报告就离开课堂,这时候如果教师大声训斥或者不让他出去,会对师生间和谐的关系造成影响。如果教师能够艺术地处理,不但可以化解师生间的紧张关系,甚至能成为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契机。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教师应该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水平,研究和探讨教学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方法及其规律,要让语言具备情感美、形象美、音韵美、哲理美和趣味美。因此,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进而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要运用艺术的语言,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融洽师生关系,从“心”开始,用“真心”和“关心”,筑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设计“开场白”的艺术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对于获取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兴奋度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在语文课的教学当中,运用艺术手段,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抓住导入的环节,力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设计“开场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段欢快的音乐,一段精彩的视频进行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一种艺术氛围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表达与写作》基础模块的时候,第一个任务是:掌握听话的.基本方法。在导入的环节播放了一段剪切的《职来职往》节目中的视频,通过几个求职者与考核教师的对话,让学生掌握说话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和言之有物”的基本原则。在演讲训练当中,课前给学生播放一些名嘴的演讲,比如于丹、俞敏洪、马云、鲁豫等人的精彩演讲,先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总结出演讲当中该注意的事项:语言表达艺术、态势语使用的艺术、演讲稿写作的艺术等,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而进行的教学问答,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课堂提问中,应该注意提问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要引发学生讲出一些“清晰独特”的观点,而且要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第一,教师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活动《掌握叙述的方法》中,文中的案例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而且叙述的顺序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如果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此段叙述会给人混乱的感觉”这样的问题,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认真地看书并在案例中寻求答案。第二,针对性地提问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够问在关键之处。如在教学《掌握演讲的基本方法》中时,先请学生观看“超级演说家”中的获奖视频,先提问题“视频中的演讲是怎样组织演讲内容的”。看完视频后教师启发学生“结构法能够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你的演讲内容,更有效地达到你的目的。结构法告诉你表达时如何组织你的内容。并能够让讲话内容始终围绕着你的主题”。然后提问学生“视频中演讲用了什么结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视频中演讲的结构:PREP结构,P:position提出观点,R:reason分析原因,E:example举出事例,P:position强调结论。学生会在教师的针对性启发下,找到问题的关键,这对学生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提高提问的艺术,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掌握好提问的分寸,还有考虑提问的层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艺术
美国学者克莱德E柯伦曾经说过,教师“掌握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与他们接触的人”。当今社会,教师承载的是教书育人的使命,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人们除了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更需要掌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的艺术。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简单展示了教学流程,忽略了教学的“设计”性。第一,思路就是作者为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构思、谋篇布局的思维过程。人们的“思路”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梳理”之后的一个反应。叶圣陶先生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在教学设计的思路上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依据教材中作者的思路设计教学思路,也可以直接捕捉课文中心,可以采取曲径通幽式的诱导,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的顺序打乱,进行重新组合,等等。第二,中职语文课大多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学生不能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任务的难度。比如:在掌握演讲的方法中,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3~5分钟的命题演讲。那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任务的难度,第一步:先让学生围绕主题讲10句话。第二步:然后提出设计的要求,1-2句是开场白,3-8句是主体,可按时空顺序,也可平行、正反、层递的顺序安排句子,9-10句是结尾,可以用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结尾。第三步:让学生按照要求重新设计句子。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学科之间知识内容存在着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灵活和具有创造性。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或临场状况的不同,创造出各种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艺术。同时也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与学生共同建设“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张祥民.课堂提问的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李怀源.驾驭语文课堂的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4][美]戴安娜罗曼斯.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艺术论文 63
摘要: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之已经全面地改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深入渗透社会各个层面中去。在艺术创造方面,敏感的艺术家们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全新的媒体来进行创作,它借助着对各门艺术元素的兼容并举,借助着数字科技的全面支持,形成了新生代的艺术风格样式。本文我们将来比较一般审美与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之间的区别,进而从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的角度来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在此,请教于各位专家、同行,希望共同交流,进步。
关键词:
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艺术风格;交流
引言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我们的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创作者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在向数字化的方向过渡,他们的艺术创作手段也开始渐渐具有了数字化的特征。这样一种新生代的艺术风格样式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特征。
1、关于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艺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新一代的数字媒体技术包括传统的影视、广播、电视媒体向数字视音频、数字电影方向的快速发展,也包括日益普及的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等[1]。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形和图像进行的创作、设计和制作,从而产生能让人们感到无比真实的立体动画和场景。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它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主体涉及到了三维虚拟场景、动态构图、角色形象、运动规律、音效、灯光照明等多个方面,这些审美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艺术要多很多。具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包括着以下的领域:数字图像(数字图形图像艺术创作、数字二维绘画);数字动画(数字影视后期艺术创作、数字三维动画);数字音频艺术(电脑合成音乐、声波艺术、数字音乐创作等);网络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虚拟现实艺术;电影、舞蹈、戏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看来,即使是同一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如果不同的艺术家来赋予它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了[2]。
2、数字媒体艺术审美
在来谈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审美的概念。审美,指的是领悟和感受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本身呈现出来的美,它是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构建起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审美成为了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理智与情感的具体统一,从而能够追求发展,追求真理。具体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指的是人们通过观赏艺术家们根据数字媒体艺术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式创造出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从而感受到和领悟到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一种别样的艺术之美。
它的审美对象便是动态的或者静态的二、三维数字化图像作品。在高度的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对当前的艺术审美产生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深远的影响[3]。在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先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性。由于审美对象的不同,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感受,审美对象为现实的自然物和社会物,它们并不是专门为了审美而存在的。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对象为艺术作品,它们的存在则以审美价值为体现。不过数字媒体审美艺术和一般审美在实质上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审美都归根结底的指向了人类的审美精神,都归根结底的来源于现实。
3、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
3.1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技术之美
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最大特点,技术与艺术作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技能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技术环境为审美价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一次新技术的采用,都造成了新的视觉上的冲击。因此,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价值更多表现为技术之美。如著名导演卡梅隆创作的热播影片《阿凡达》,从它惊人的票房业绩就可以看出此片高超的艺术与科技价值。
在全新的3D数字特效的支撑下,人们在影院中享受到了漂浮在云中的山峦、旋转飞行的蜥蜴、夜间发光的森林、一落千丈的飞流瀑布,这些拍摄手法和特技效果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些真实而脱俗的美妙视觉的背后,有着众多数字媒体技术手段的支持,他们搭配着全新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给电影增添了巨大的震撼力。另外,先进的动作捕捉设备、自主研发的数字拍摄系统和强大的CG制作团队都支撑了这一完美艺术作品的出现。
3.2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动态之美
数字媒体艺术体现着视觉元素在空间中的不断变化和运动,与传统艺术的静态画面相比,它不仅包含了光影、构图、色彩等要素,而且还具有空间、时间、运动等数字媒体所特有的艺术特点。它的艺术元素并不是固定某点,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的在移动,时而加速运动,时而减速运动,有着丰富的变速运动,这就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秩序,表现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动态之美[4]。
3.3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
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在作者和观众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共同参与、沟通互动、角色换位、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在网络艺术的互动性数字平台上,不管你是任何人,处在何地,只要进入到数字网络系统中,就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艺术作品惊醒补充、修改和再创造,他们可以对这些“开放式”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造,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和内容,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原创者和艺术家们扮演者向导的服务角色,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尝着艺术参与的快感和艺术家的荣耀,在此,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点的艺术作品,他们享有更大的修改权和选择权,形成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使艺术创作得到了换位思考和真诚的对话机会,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人们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和满足。
3.4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未完成之美
在传统意义上,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创作者的目的,作者就会对作品进行收笔,而数字媒体艺术正在改变着这一局限,开放式的作品结构使得作品在共同参与和互动中可以随时删改、剪切和复制,这样就无限延续了它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期盼,在这种大众化的创作链接中,你很难看到终结,只要有人欣赏和接受,作品就会在互联网中无限创作,无限传播,永不会结束和停息,艺术家们永远在期待着意想不到的艺术奇观的产生。
4、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无比广阔的延伸,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也被重新定义和诠释着。只有力图把握住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对现代艺术进行正确和科学的定位。
参考文献:
[1]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022.
[2]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
[3]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2007.
[4]杜雯.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特点分析[J].科技风,2010(08).
艺术论文 64
论文关键词:
音乐课电脑音乐制作中小学
论文摘要: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都依附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电脑音乐也是近些年兴起的新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形式,而且电脑音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事业的大力扶植,大部分的中小学都配备了电脑多媒体教室。在注重实践的音乐课程教学中,电脑音乐制作为丰富和完善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建设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电脑音乐制作在中小学普及的作用
音乐课是中小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艺术教育课程,其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因为、,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特点就是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智力的发育。音乐教育还能够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有的放矢,达到塑造人格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高度。音乐教育的作用可见一斑,电脑音乐是现在比较流行的音乐媒体,其已经运用到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电脑音乐制作在中小学能够普及对促进音乐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
在中小学,音乐课是学生比较欢迎的课程之一,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之所以称之为传统,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且特点是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现今正是电子信息的时代,学生对先进设备的熟知程度大大超过了一些任课的教师。作为教师要掌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我国从90年代中期,就一直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指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帮助、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以,不能适合现代化教学环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始终会被淘汰,同样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跟不上学生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认知模式。现在的很多课程都将多媒体融入到教学之中,所以,更注重实践的音乐课也不能例外。
(二)有利于丰富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电脑音乐制作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时刻紧跟科技的步伐。现阶段,各中小学由于自身教学设备的差异,使得音乐教学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由于这些硬件条件的制约,使得创新的方法及形式无法开展,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所以,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是各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电脑音乐制作运用到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亲自体验音乐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拓展音乐教学的内容,从而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利于减轻“教师教”和“学生学”双方面的负担。
对中小学的减负是国家一直强调的重要内容,减负不仅仅只体现在学生身上,在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压力也是很大的。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质量,又要考虑学生的升学率。尤其现在竞争激烈的生源问题更给各学校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很多中小学学校忽视了音乐课,这种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音乐教师上课没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只能拎着录音机或DVD等设备上下课,收集好了资料也不容易整理以及及时给学生听。比如: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教师从网上搜集了相关音频。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室或者不懂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想播放给学生听只能抽时间去刻成光盘。这样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然而通过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只需用一个U盘将数据传上电脑,大大节约了成本也给教师减轻了教学负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欣赏到最新最好的视听资料,学生还可以通过电脑音乐技术对音频进行编辑,这样增强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学生们也愿意接受,从而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掌握基本的电脑音乐制作知识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给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各学校都强调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上课。如何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课上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已经成为课改研究的主要课题。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师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学会使用新的教学仪器设备,这是作为一名教师起码的素质要求。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地引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另一方面,要充分的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音乐教学,音乐教学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就是电脑音乐制作技术。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在资金上的大量支持,全国各中小学的硬件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一般县级以上的中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中小学的教师也基本人会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操作和使用。但是真正能够很好的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的基本技术的教师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令人堪忧,这样就大大局限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的功效,阻碍了教改提出的高效、高品质的要求。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掌握电脑音乐制作的知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有制作伴奏、录音、音频处理等。中小学教师完全掌握这些是不现实的。但是,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熟悉一些基本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比如:现今很多没有音乐知识的人,通过网上自学音乐制作软件,为自己录制专辑等等,这些现象比比皆是。作为教师要跟的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学习一些通俗易懂的电脑音乐制作软件,可以处理一些音频,比如:既可以编辑音频又可以录音的软件“CoolEdit”,就是十分简单易操作的音乐软件。在学习新歌曲时,教师可运用“CoolEdit”音频软件将要学习的歌曲录出来,在上课时代替教师的现场范唱。在学习新谱子时,教师可以运用制谱软件将乐谱输入电脑。这就要求我们学习一种简单的制谱软件,现在比较流行的业余音乐爱好者都能操作的软件就“Overture”。这款软件可以播放乐谱,学生可以直观的看着乐谱演奏出优美的旋律,这样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都运用上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的学习的效率。
三、如何做好中小学电脑音乐制作知识的基础普及
首先,从源头入手,事半功倍。高等音乐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基地,现今在大学里电脑音乐制作的技术课程并不够完善,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有这样的专业课程。作为高校可以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增加电脑音乐制作的课程,也可以向全学校推广。比如:开设选修课的形式,吸引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这样有利于电脑音乐制作知识的普及。中小学也可以和高校签订委培协议,专门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专业师资。其次,中小学所在的当地教育部门,要加大力度对在职在岗的教师进行电脑音乐制作知识的培训或者举办讲座,有条件的中小学可以公费培养一部分教师去学习和深造。
参考文献:
[1]曹琴仙,李忠.组建校本研究团队促进中小学健康发展[J].保定学院学报,2011(1).
[2]卢小旭,江振兴.电脑音乐技术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任达敏.计算机与MIDI音乐应用手册[M].北京:中音公司.2003
[4]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艺术论文 65
摘要:
戏曲艺术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同仁志士的关注,并围绕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当前众多艺术院团在走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进程中,难以承受残酷的市场角逐和竞争。由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被淡化,甚至将其经营活动视与企业雷同。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严重地阻碍着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比如:不能摆脱经费困难的负面影响,人员新老更迭无门的体制障碍等。只有激活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力,增强专业艺术院团创新能力,才能促进院团的发展。
关键词:
艺术院团;创新能力;院团发展
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艺术视野,文化消费也日趋多元,其艺术审判价值标准更是在极大幅度地提高,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同仁志士无不对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投入极大的关注,并围绕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
诚然,提出创新的迫切要求并非无源之水,多年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普遍呈现经营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主客体因素引人深省。自表演艺术被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并投放市场竞争的改革探索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取向缘何与外在的审美价值不相符,诸多艺术院团的经营活动乃至事业发展又缘何举步唯艰,应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了。从客体上看来,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实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在民众中产生越来越广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时尚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传统文化生活与审美价值理念,艺术表演团体原有单一舞台形式的市场地位已不复存在,这就无不对承传传统艺术的艺术院团其经营活动带来了较大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再从主体上来说,艺术创新本是民族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文艺的本质属性。正如文艺的创作是一个永远发现的过程一样,永远在追求新质和新的兴奋,但必须取决于时代精神的介入。由于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它以特有的审美方式把握世界,坚守家园。任何国家都有一批文艺团体在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承担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正由于它的存在是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发展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发展就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相一致,与自身艺术发展规律相符合。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专业艺术团体,具有“事业性”与“经营性”的双重属性。“事业性”确定了它的性质、地位、存在价值和社会功能,“经营性”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获取生存和发展活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当前众多艺术院团在走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进程中,难以承受残酷的市场角逐和竞争。由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被淡化,甚至将其经营活动视与企业雷同。于是长期以来,一连串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正无时不在严重地阻碍着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一、不能摆脱经费困难的负面影响
由于地方财政对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费的拨补不足,加上专业艺术活动产业市场化转较快,所需经费确实让众多专业艺术院团难承负荷。长期以来专业艺术院团“公益性”艺术活动的频繁,首先在于承接大量的政治演出任务;其次是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三是须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履行“代表先进文化”责任;其四是务必大力培养艺术新人,以确保艺术人才后断有人等。而在如上这些“公益性”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的前提下,一味向市场要钱,这就难免因经营成本扩大而导致经济收支不平衡,并由此产生院团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艺术生产的正常开展。又由于盈利难度大,收入分配低微,与某些一歌走红的歌星和一剧走红的`影星从艺价值和生活待遇比较,承担传承民族艺术人才艰辛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在当今高消费的社会环境中,演职员一样会追求应有的价值,艰辛的从艺生活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艺术价值得不到公正的体现,这就大大降低了演职员的创新热情。
二、人员新老更迭无门的体制障碍
艺术人员从业早,成才早,舞台青春期短等特点是艺术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然而作为特殊的专业艺术团体演职员的进出渠道长期以来,则一直受传统人事政策的限制,造成了“老人出不去(没能妥善安置),新人进不来”的尴尬局面。在院团的从艺工作原本工资就低,再加上医保、社保,特殊补贴、职称评聘等社会保障机制在诸多院团还无法一一落实,且不说难以吸引所需人才的加盟组合和招收所需人才进行培养,就连有心从事艺术的人员也会因经济生活问题难以安心工作。于是又因老一辈艺术家陆续退出舞台,而优秀人才不能及时引进,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现象,这也就严重地阻碍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如上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专业艺术院团事业发展的任重道远。还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虽有某些商业性质,但当商品生产已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时,文艺也只有进入“大众消费”才有商业前景,而急于把具有“公益”属性的艺术团体在自身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推向市场,使专业艺术院团无论从经营管理上,还是艺术生产上都将造成很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专业艺术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承受力,就务必增强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新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文明,都是在继承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既借鉴、又不断创新发展,这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创新是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着眼于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的文化变革的迫切要求,文化与核心价值、文化与发展、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综合国力,中西文化的碰撞、沟通与交流,其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生产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转换,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就务必树立创新意识,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我国诸多艺术院团在多样文化产品交流中出现巨大的“逆差”,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就是务必增强自己创新能力,勇于吸收和借鉴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我国民族艺术的竞争能力。提高艺术院团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践的经验为思想文化发展和变革提供感性基础,实践激发文化创造力。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体制机制和文艺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立基传统,文艺就有了根脉;立足创新,文艺就有了生气。提高文化经济的核心就是不断推进文化资源的积累和再生,形成文化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引进和遵循“文化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增强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新能力,深化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引进现代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决不能把具有“事业性”与“经营性”的文艺团体和企业混同,更不能简单地采取所谓“卸包袱”的办法。只有激活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力,文化产业才会有希望。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配套基础设施、文艺创作、人才引进机制、社会保障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并在发展事业活动经费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艺术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作品版权的管理,以期共同促进增强专业艺术院团创新能力。
艺术论文 66
论文关键词:
音乐教学;流行音乐;教学目标;引入
论文摘要:
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使音乐教学发生了变化。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流行音乐作品必须有利于青少年发展、内容健康向上、曲调优美动听、且富有内涵。
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流行音乐。相比较而言,流行音乐更重视个体性、时代性、通俗性,这些特征恰恰符合了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张扬、好奇的性格特征。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怎么都“抵挡不住”流行音乐。与其一味压制、贬抑,倒不如进行细致科学的研究,引导学生“扬弃”式接受,从理念和形式规律上认识流行音乐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艺术价值。
一、流行音乐的教学目标
流行音乐教学的目标不完全等同于传统音乐教学的目标,除了音乐教育的共性要求之外,应该有它自己的特殊目标。对于流行音乐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1.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开展流行音乐教学,首先应当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作为首要出发点,提高学生热爱音乐,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最终实现他们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人格,成为具有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渗入和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因此,流行音乐教学还应当通过了解流行音乐的历史、发展现状音乐特征及其文化特征,让学生意识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及其社会性,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和不同文化的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优秀流行音乐作品的学习,体会作品中富含的情感教育内容,触动他们的情感中枢;流行音乐的创作背景大多贴近生活,因而更能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更加合理、有效地价值观体系。流行音乐之所以广受学生的喜爱,除了旋律、音响效果等外在特点之外,其内在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宣泄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方面。正如崔健本人所言:“宣泄乃是人的一种自然需要,正如吃饭一样。所有的宣泄都只是象征,是一种暂时疏导。它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宣泄仍是必需的,它可以使积水流出去,而不至酿成灾难”。
3.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正确把握。笔者认为,应把握三个方面:直接目标、发展性目标、可持续性目标。以歌曲《唱脸谱》为例,这是一首带有京韵味的流行歌曲,教学的直接目标应当是让学生用正确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了解京剧的脸谱知识。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应把它规定在歌曲演唱形式的创新上,老师通过一定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歌曲演绎的二次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能初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持续性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激发对“国粹”一京剧的热爱之情。把培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持续性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流行音乐的学习更应抓住这一点。
二、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题材广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大部分学生对于辨别流行音乐的优劣,是有难度的。因此,对作品进行认真的筛选工作,选择合适的作品是音乐教师上好流行音乐课的.首要任务,基础之基础;对流行音乐的选择,必须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内容健康向上、曲调优美动听、富有内涵的作品。如《中国人》、《同一首歌》、《让世界充满爱》、《蜗牛》等。对于哪些思想不健康的流行音乐,音乐老师应当明确态度,坚决拒之音乐课堂之外。例如,《那一夜》、《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马桶》、《爱的初体验》等。那么,什么样的流行音乐可以引入课堂呢?
此外,还应注重所选作品的音乐性和风格多样性,挑选的标准应该是“思想性与音乐性尽可能完美统一”和具有多样性的风格特点,可以从旋律、音响、色彩、和声、风格等多方面来衡量所要挑选作品的音乐性,同时更应展现流行音乐风格多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如何引入流行音乐
这里讲的引入形式和单纯的课堂导入新课是不同的,就其本质来说更具艺术性和内涵。简单说就是老师在推荐一曲流行音乐之前,应当从各个层次和方面挖掘它的内涵,让学生有兴趣的同时,也能有目的去学习。也可以说是具体的教学方式,下面列举几种。
1.从流行音乐的创作背景引入。每一个优秀音乐作品都有自身的背景,流行音乐也不例外。大多数优秀的流行音乐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例如:《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以发生在一个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而失去生命的女孩身上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创作的,同时作品也反映了提倡环保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注重流行音乐与其创作背景的结合,不失为一个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以及对作品认识的极佳形式。
2.从不同音乐体裁的交融点引入。一些流行歌曲由于吸收了民间音乐中戏曲、民歌的音乐元素,增添了几分中国传统音乐的色彩同样也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例如:《阿姐鼓》、腾格尔的《蒙古人》、李娜的《青藏高原》等。这些歌曲虽然不同于传统的民族音乐,但也不乏民族的韵味。在课堂上引入这一类型的音乐,不仅能够拉近青少年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距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主动地去研究音乐的内涵和相关文化联系的本质。
3.从流行音乐的特点和优势引入。流行音乐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其它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例如,节奏教学中,恰当利用流行于欧美的说唱音乐,其节奏清晰明了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创作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流行音乐流行歌曲曲调的简易,词的浅显易懂,一目了然及演唱的口语化自然化等特点,让学生尝试音乐创作。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是非常有益的。
4.从组织音乐课外活动引入。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聆听的流行音乐在课间和课外活动播放,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学生在课外培养了良好的兴趣和聆听音乐的习惯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使音乐课也轻松许多。同时,可在学校举办流行歌曲卡拉OK比赛,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另一方面通过比赛训练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也可以举办“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知识问答”竞赛活动,这样可以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加了学生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
四、引入流行音乐要适度
1.在质量上有适度。不同的流行音乐作品在质量上有高低之分,甚至同一个流行音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也有优劣之别。例如网络上曾经十分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单从歌曲的旋律上看,确实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但是从歌词上看难免有低俗,过于直白的缺陷,难登大雅之堂。
2.在数量上要适度。流行音乐毕竟是浩瀚的音乐文化中的一部分,音乐课上流行音乐的引入要适量。既不能拒流行音乐于千里之外,也不能让流行音乐替代民族传统音乐和世界古典音乐,让流行歌曲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泛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一节课的主题思想,使当地选择相关的流行音乐参与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总之,流行音乐作为音乐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理所应当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学生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与不可忽视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音乐生活的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为培养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全面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邦飞.中学开展流行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和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杨庆斌.浅析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0,(23).
[3]陈曦.新世纪中国流行音乐的艺术特点及价值探索[J].作家,2011,(02).
艺术论文 67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已经摆脱了实用性,成为了一种纯观念性、情感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审美情趣的表达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作的灵魂。文章从现代艺术陶瓷创造者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现代艺术陶瓷的特点及几种创造趋势,并与传统陶瓷进行了比较。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并发展现代艺术陶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现代艺术陶瓷;艺术家;审美情趣
中国作为陶瓷母邦,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是极其悠久和辉煌的。中国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审美追求与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人类的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艺术陶瓷在现代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了一种更具创造力的艺术创新系统,其包含的寓意性、装饰性得到了新的意义上的发挥。它真正成为了一种以个性为前提的开放性艺术语言。
一、现代艺术陶瓷
初为器用,后为精神,这是陶瓷艺术的一个发展过程。今天,作为人类最古老文明载体之一的陶瓷,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向着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度和深度的方向发展。中国现代艺术陶瓷是一种以陶瓷的材质为媒介,以手工技艺为主的摆脱了功用性的一种观赏性、情感性、观念性的纯艺术形式,它是现代艺术思潮在陶瓷领域中的反映和表现。或者说,中国现代艺术陶瓷是用陶瓷材质作为创作手段来展示艺术家个性、认识、审美、情绪、意念的一种纯艺术形式。其创作是一个纯艺术的审美思维过程,因而,它具有比一般陶瓷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及精神特质。
与传统陶瓷相比,现代艺术陶瓷更加重视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着重挖掘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
二、现代艺术家审美情趣的表达
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期。所谓转型,不仅是新老艺术家的交替,也包括艺术观念、审美价值和创作思想的转变。艺术家开始意识到一味移用西方现代艺术趣味并不能代替个性的创造,对自身传统的完全否定则将带来失去立足之本的危险,唯有把握陶艺创造过程中精神与语言的统一,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才有可能产生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的作品。他们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与自己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言形态;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空洞的作品主题,而是寄寓在造型中的精神价值。在这个层面上,艺术家开始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艺经验,从某种角度探向现代艺术陶瓷个性的生成。他们的陶瓷创作表现出三种明显的趋向。
第一种是在坚持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基础上向前发展,虽然其创作样式比较平稳,缺乏风格上的多样与变化,但艺术家在讲究制作技艺精良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其个性、审美情感的表达。
第二种是具有综合性质的作品。这部分艺术家是勇于打破常规的探险者,他们通过对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的“变异”来追求现代艺术陶瓷的新意,这一创作趋向多在古典器型上做文章。在艺术家手中,以往那些具有特定实用性能的“碗”“壶”“瓶”等已被抽掉原有的功能价值而成为单纯的审美形式。
第三种是注重思想内涵的作品。这部分艺术家把目光投向了当代文化,从社会变革的现实和个人文化经验中提炼作品的主题。这部分作品摆脱了一般的形式审美,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面貌和文化关注特点。这种趋向的现代艺术陶瓷创作,其艺术动力来源广泛,风格面貌多样,因此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挑战性和实验性。从总体上看,这些陶瓷艺术家在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规,自由洒脱,只希望在泥土的随意塑造和釉色的随机变化中,充分体味人在审美情境下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由感。与画家追求纯粹的视觉效果和雕塑家对多种材料的综合实验一样,现代艺术陶瓷创造者们满怀热情地把陶瓷的物理特性转换为一种独特的形式语言。以力度感的追求,以神奇结构和新颖空间的建构,寻求艺术家审美情趣的表达。这种创作的倾向尤其集中地反映了现代人在科技文明环境中的精神超越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审美关怀价值。总之,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发展出现的新格局,显示着陶瓷艺术家对现代艺术陶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
三、现代艺术陶瓷与传统陶瓷的区别
无疑,任何一件现代艺术陶瓷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的审美精神。因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表达是现代艺术陶瓷的灵魂。我国现代艺术陶瓷是对中国几千年陶瓷史的延续,水、土、火、气、釉多种因素的自由发挥及烧制方式带来的不可预期性的奇妙结合,为古今众多陶瓷艺术家的想象、灵感和智慧提供了极为开阔的活动空间,使技艺、激情和思想可以自由驰骋其中,但是中国现代艺术陶瓷与传统陶瓷却有着巨大的差别。站在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其差别显得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艺术家创作的目的不同:传统陶瓷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以实用为主的,或者说是以实用性、功能性为前提的。现代艺术陶瓷创作的主要目的,是观赏性的、纯艺术的品格。
2、艺术家的思维表达方式不同:现代艺术陶瓷创造者的思维是一种主观的、动态的、扩展的、想象的、自由的和多向的模式。比较而言,传统陶瓷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种客观的、静态的、朴实的、严谨的和单向的模式。
3、艺术家对于陶瓷媒介的运用发生了巨大变化:陶瓷艺术之所以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辉煌的艺术发展史,就是有赖于它是与泥和火这个古老而永恒的自然媒介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现代艺术陶瓷创造者不但继续演绎着这种完美的结合方式,更有甚者已经打破了原有媒介的界线,通过与其他媒介材料进行综合运用,实现艺术家的创意表达。
简而言之,正是由于时代的转换,才使得陶瓷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创作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造者的审美情趣就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结语
总之,现代艺术陶瓷在形式语言的营造与探求过程中,已彻底从应用性方面脱离,走向了纯精神性,其极具探索性与鲜明的表现性特征使艺术陶瓷更显扩张与强化的张力。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造者们在陶瓷创作中强调自身审美情趣的表达及陶瓷艺术语言形态的把握,促使我们在思想观念层面重新体认这种语言。在这种良好的发展背景下,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创造者们正携起手来,从感受泥性、超越泥性而大步稳健地走向演绎泥性,构筑起富有中国文化精神特征的现代艺术陶瓷语言已是指日可待。当然这种风格应是博大的、雄浑的,无愧于创造中国瓷器大国这一称号的。
参考文献:
[1]白明著《另说陶艺》河北美术出版社200x
[2]吕品昌编著《中国当代陶艺》吉林美术出版社200x
[3]陈伟、杉木主编《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陶瓷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x
[4]张海国主编《当代景德镇陶艺精英》上海大学出版社200x
艺术论文 68
图形与现代设计元素的融合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设计符号学挖掘图形设计中更多的应用价值,使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后的传统图形的意义传达的更加准确和广泛,为中国传统符号的再设计注入新的生命,也使得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交流沟通与发展中得以继续传承和演变。
【关键词】
设计符号学;符号传统;图形再设计
中国图形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的结晶,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和我们默许的深层记忆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谁都能不假思索说出的名言,却不见得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寻求设计创造的资源空间和文化传承关系,传统元素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可以使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在传统图形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更好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设计符号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1.传统符号的理论与图形设计
自从符号学被运用到设计学的交叉研究中以来,设计符号学不仅在理论上成为现代设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实的实际操作中,符号学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设计思维、设计造型、设计创意、设计方法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正如卡西尔所说,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是一种意义的指代,是某种概念或意向的载体。设计师是视觉信息的发布者,也是符号的提炼者和使用者。图形设计应具有两方面的追求:一方面,符号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也就是说,必须让人们顺利地从能指走向所指;另一方面,符号必须是充满感性意味的,也就是说,从能指到所指的道路不能是单一的或过于快速。
图形的产生源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图形比文字更形象、更具体、更直接。优秀的设计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图形语言准确、清晰地传达设计主题,从而图形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也成为举足轻重的一环。图形设计实际上是在寻找与概念能够产生同构的形式符号,力求以符号化的形式表现最丰富的内容,通过高度精练的图形语言和易于理解的构图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
2.中国传统符号特征
在中国艺术史中,产生过很多经典的图形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融汇了宗教、艺术、政治、民族等多方面因素,图形演变创新,意义不断叠加和丰富,继而成为一个语义丰富的文化象征体。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并在南北朝兴起后,莲荷图形兴起,它用以借助表现佛相和佛性的庄严。在唐代,佛教认为人在转世时是莲花苞中的婴儿,又有了“莲童”之说,之后文人雅士则崇拜莲荷的“出淤泥而不染”,民间又有“连生贵子”“、连年有余”等传统的吉祥图形出现,而现代设计师们对荷花图形的再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也都别于南北朝时期和唐代的荷花。
太极图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观念符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图形及观念的发展象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设计师进行设计创作时,除了取得形式上符号化的美感外,还利用这一符号形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体现图形的美感和文化底蕴,使符号形式所积淀的深厚内容在合适的形式表达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
我国传统艺术设计所蕴涵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来说,继承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精神。传统艺术设计精神的延续,需要艺术设计师深人历史、细心调研观察、设计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和要素,使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精神的相融合。
3.下面举几个实例
3.1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汉字是表达思想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构成方式和形式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独树一职。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广泛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中,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作品《甲骨文·众生》中“众生”、“方舟”、“日、月、云、水”都是甲骨文字的设计组合。作者通过新设计的甲骨文力求使古老的文字具有时代气息而又不同于传统甲骨文。
3.2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书法是我中华文化之精气神的一种独特的表相。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已传承了几千年之久。中国的书体丰富多彩,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想结合,印章中的“京”字似“京”似“龙”又似“人”,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其中,印章中经过巧妙的'处理形成一个面向前奔跑、欢呼的人形,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的健康向的精神,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方寸之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地糅合得非常完美。
3.3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给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情关怀。就拿2004年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来说吧,一张字体设计作品中,将民间皮影戏的角色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将我们的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得非常完美。在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中也不乏优秀的例子。
2008年奥运祥云火炬的设计中,作为华夏文化的象征符号,祥云图形作为一种大众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要素,以更富现代感的、更简洁的形式迎合了当代设计的大众的审美需求和视觉经验,也符合现代人对和平安定幸福生活与美好理想愿望的追求。
人们的生活空间不同、经历不同,以及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其所派生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文化艺生方式也不同。在中国传统图形的再设计中,通过变革传统图形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形成传统图形的当代再生,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形成传统图形内涵与当代精神的整合,更多地在符号的所指上动脑筋,突破一般化的所指,赋予符号更新颖的含义。图形符号有待十接受方的解读,意义才能被传递,这时就要求设计者考虑到传达的对象所处环境的差异,要根据其不同的视觉经验、不同的接受程度来进行设计构思,否则图形设计中释放的信息就不能实现有效的传达。
中国传统图形的再设计是处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也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从设计符号学的角度研究传统图形的再设计既可为图形的创作者开路,更为图形的需要者、使用者和欣赏者提供选择与理解的便利,进而更好地实现图形的意义,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更好的“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更多的体现的审美的现代性和图形的现代性,也能更好地起到国际传播及交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米克·巴尔《:观看符号/解读绘画--运用符号学理解视觉艺术》载于《世界美术》2007年第1期.
[3]巴尔·布列逊《:符号学与艺术史》1991年.
[4]常宁生《艺术史的图象学方法及其运用》载于《世界美术》2004年第一期.
艺术论文 69
“大曲子”是一种流传于云南彝族地区的“四大腔”和某些“变体腔”的统称,在云南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享有独特的地位。文章从“大曲子”的汉语、彝语比较探究入手,发现流传于石屏、建水等地的“大曲子”有着明显的汉语彝化痕迹。通过考查“大曲子”主要正词的七言结构和大量应用的比兴手法,探索“大曲子”中唱词和诗歌的关联度。进而分析“大曲子”名称的由来、曲体结构形式特征,确证汉文化对“大曲子”的渗透和影响。
云南红河州被誉为“民族歌舞之乡”、“民族歌舞的海洋”,彝、哈尼、苗、傣、壮、瑶、回、布依、拉祜9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彝族尼苏支系主要分布在红河州石屏、建水、弥勒等县,“海菜腔”、“沙攸腔”、“四腔”、“五三腔”等“四大腔”是他们的大型声乐套曲,“四大腔”和其中某些腔调组合而成的“变体腔”统称为“大曲子”。“大曲子”丰富多彩,影响较为广泛,在云南民族乐坛享有较高的地位。
一、“大曲子”的汉语、彝语比较
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一带的尼苏人世代相传着一系列的民歌和歌舞音乐,形式多样而出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日常生活、爱情婚姻、农耕劳动、常识教育等等。其中民歌类有史诗歌、情歌、山歌、习俗歌、儿歌等。歌舞音乐类有栽秧鼓舞、罗作舞、踩荞舞等。虽然当地的尼苏人能将汉语流利地应用于外界交流和现代日常生活之中,但在他们的歌唱活动中很少透露出汉语的影子。
流传于红河南岸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一带的史诗歌《努衣特》唱词谐音摘要:“阿迷八米麻格波,阿格艾尼麻格波,手都阿迷麻格波,阿乎都尼默格讷,都扯阿其诸格供,手都阿迷麻格比”。歌词大意摘要:天下有大地,啥和地无伤,人生命已绝,终是一寸土;岩羊走四方,会走爬山岩,无能窜地边。山歌《咿呜哦》唱词谐音摘要:“乔哦阿桥,我土木古果,无及不交罗,汤午不交了阿,罗阿乔哦,尼亚代木果果,且达尼达拉,尼达且达替,达列尼阿罗乔……”。歌词大意摘要:嘴巴动起来,人心沸腾起来了,伙伴!欢乐的时刻到来了,伙子姑娘集中了,大家唱起来呀跳起来。流传于红河南岸绿春县牛孔乡一带的劳动歌《栽秧鼓舞》唱词谐音摘要:“白莫阿蹉马格木搓,拉涅依努马格木打,阿蹉赛作托诺马吃格里,左格来诺茨格里……”。歌词大意摘要:山上的橄榄吃了好多,山上的清水喝了好多,吃橄榄的时候感觉不甜,吃完回味是甜的。
由此三例可见,红河南岸的尼苏音乐文化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仍然保持着本土文化的面貌。
和红河南岸不同,北岸的尼苏民歌存在原生态和汉语彝化并存的两种形式。比如,石屏县哨冲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比较落后,在这里生活的尼苏人的民歌仍然以原生态形式存在。情歌《阿哩》的唱词谐音摘要:哎索衣罗里喂,赛列赛列作赛,哎索喂,哎哎色列大列子戛拉,哎索衣罗喂。塔责斯多尼多达,哎索喂,目哎此列多里格戛拉,啊索衣罗喂。歌词大意摘要:小姑娘小伙子一起唱玩,都有点害羞不好意思,相互说不要谦让了,赶紧唱啦,要谦让就回家去。思念调《阿托撒莫尼》的唱词谐音摘要:呵索索玛尼里啊,微尼撕塔拉里里啊,哎艾得作色玛尼作啊。歌词大意摘要:出门时间长了,思念家乡,思念父母亲。
在石屏、建水一些地方的唱词却为汉语彝化方言。比如,沙攸腔-拘腔片断摘要:时候有个了,好个时候了,我喊众花园,来唱来讲玩,满园尼风流,满园尼好玩,不会不奈何,还是哥拿罗。晓得妹会讲,晓得妹会唱,会唱只消唱,歇会跟不上。四弦你罢慌,二弦你罢忙,要等妹开腔,要等妹想想。海菜腔-空腔片断摘要:隔山听见,隔河望见,师傅老板,唱曲讲曲,又得听来又得舍。四大腔的正词-试曲摘要:芭蕉树来小坡脚,飞到这边不敢落。脚踩丫枝不敢站,口中有话不敢说。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尽管红河尼苏音乐多数保留着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但其中也有着明显的汉语彝化痕迹。
二、“大曲子”中唱词和诗歌的关联度
有关“大曲子”的主要正词,当地有“点字眼”的说法,说明其为“大曲子”的核心内容。主要正词多为七言四句的结构,共28字,也有42字结构的七言六句,这种情况只在某些非凡氛围中才出现。比如,挂曲摘要:太阳出来红丢丢,打把金钩挂热头。日头挂在金钩上,郎挂小妹在心头。热曲摘要:月亮出来白又白,郎是白纸妹是墨。黑墨落在白纸上,千年万古不变色。离曲摘要:送郎送到大树脚,大树叶子对对落。拿片叶子揩眼泪,揩揩眼泪各走各。这些都采用七言四句结构,琅琅上口,质朴生动,意蕴明晰。
我国古代汉文化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是古代诗歌和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的诗歌和音乐关系极其密切。汉朝的不少诗用骚体写成,由于受到民间七言歌谣和骚体的滋养,后来出现了七言诗。到了唐朝时期,七言诗的写作规律被确定下来。“四大腔”的主要正词的七言结构和汉文化的七言诗吻合并非是一种偶然巧合,而是和汉文化长期影响和渗透有密切的`关系。试看三例,闲曲摘要:山歌好唱口难开,石榴好吃树难栽。郎像金龙来戏水,妹像鲤鱼跳龙门。串曲摘要:天上星宿排队排,地上灯盏配灯台。红漆桌子配板凳,美貌小姐配秀才。热曲摘要:大田割谷小田堆,路边落火风来吹。哥是火炭妹是灰,吹死吹活在一堆。这些“大曲子”主要正词中大量应用了比、兴手法,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大有触景生情的韵味,使得言语妙趣横生,至臻达意。
三、“大曲子”和汉族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然“大曲子”是“四大腔”和其中的某些腔调组合而成的“变体腔”的统称,那么“大曲子”一词本身就有着浓烈的汉文化色彩。隋唐时期兴起的民歌称“曲子”,其中包括汉族和其它民族的民歌。“曲子”产生自民间,便学便记,亲切熟悉。宫廷将民间广为流传的优秀曲子收集上来,进行填词、再创作,使它注入新鲜内容而大大增强其艺术性。经过填词加工的曲子又流传回民间,经过社会筛选,这些曲子被相对的固定下来。“大曲子”主要唱词七言四句的结构某种程度上和诗歌的结构契合,以及随处可见的比、兴手法,不能不使我们推想这就是彝汉文化历经千百年融合、创造的结果。
另外,从曲体结构特征中也可以找到填词再创作的痕迹。“大曲子”的曲体结构具有“套曲”、“长歌”的特性,和在结构上讲求形式美、曲体结构相对庞大的隋唐“曲子”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曲子”的曲体结构布局严谨,有五部或三部式结构。简单地归纳起来看,呈示部为拘腔、设置主体材料;发展部为四六句正曲,开始更新材料或转换调式;再现部为落腔,词腔回归;尾声为白话,比较风趣有味,带来高潮。通过复杂多变的旋律已经表现出比较规整的曲式结构特征,这在红河州彝族原生态民间音乐中,只有“大曲子”才发展到如此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受到各界人士空前的重视。云南素以丰饶的民族文化享誉国内外,这些文化个性鲜明、独具特色,彝族(主要是尼苏)人民的“大曲子”更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她曲调时而美丽抒情,时而高亢激昂,演唱时真假嗓声结合应用尤其显得委婉动听。我们对“大曲子”文化形态的考察探究,是为了丰富和深化人们对她的熟悉,对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以及推进民族民间音乐的现代化转型起到积极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心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汪致敏,红河民间音乐舞蹈探究[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艺术论文 70
一、财务管理学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其一,财务管理学中的科学性。财务管理学中的科学性指财务管理学运用科学的原理与办法对财务管理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猜测、剖析与评估,然后将财务管理理论转化为详细的运用技能。详细而言:
(1)筹资办理指公司根据其生产运营、对外出资或调整本钱构造的需求,运用不一样筹资办法经济、有用地筹措所需本钱的财政做法。财务管理学首先对资金来源进行分类(如股市、债券、告贷等),然后比照研讨分分出其各自优缺点,再定量剖析各类融资办法的财政性并树立相应的核算模型,如本钱本钱、杠杆系数、收益无差别点、本钱资产定价模型等,最终运用科学的办法对资金需求量进行核算与猜测,如比率法、凹凸点法、直线回归法等。
(2)出资办理指公司根据项目需求合理、有用地分配所筹资金的办理做法,然后取得好的出资收益。通常分为对外的广义出资(采购股市、债券、出资外部项目等)和内部的狭义出资(如置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活动资产等)。财务管理学对资金的运用办法相同进行了分类和比照研讨,对各类出资办法进行定量剖析并树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法、目标法、K线法、收益率法等。财务管理学中的出资剖析从定量的视点反映了出资做法的可行性,更首要的是引入了现代公司办理的新理念――时间价值、危险价值。
(3)营运资金办理是对公司活动资产及活动负债的办理,目的在于加速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运用商业信誉削减资金的占用、处理资金短期周转困难等。财务管理学对营运资金研讨首要表如今对各类活动资产、负债以及商业信誉等的归纳本钱运用有关模型进行的定性核算和比照剖析上。
(4)利益分配办理通常指公司对盈余的分配办理。财务管理学归纳剖析影响公司分配的各种要素,详细探析了各类收益分配方针,为公司挑选运用不一样的收益分配方针供给了科学合理的根据。此外,财务管理学对财政预算、财政剖析都进行了深入研讨,也供给了相应的科学办法,如弹性预算法、零基预算法、规范本钱法、工作本钱法,财政剖析法中的要素剖析法等。这一切都为财务管理实习供给了科学的剖析与决议计划根据。
其二,财务管理学中的艺术性。财务管理学中的艺术性指财务管理活动与财政联系处理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表现着办理的柔性与灵活性,由于公司财务管理的最终活动都需求人的做法得以实现。财务管理学运用柔性、灵活办理的手法与办法,协调好财政活动中的各种利益联系。公司在进行筹资、出资、营运资金、利益分配办理时,需求对所面对的本钱市场、利益有关者的心理、做法等进行充沛研讨。财务管理学以为:当公司偿债能力较差、信誉度较低、未来危险较大时,银做法了躲避本身的危险会下降贷予公司的资金数量,公司此刻就必须挑选发行股市、债券等别的本钱更高的筹资办法,或是为了下降公司的偿债危险而直接挑选本钱更高的股市、优先股、留存收益等办法;当公司面对多种出资挑选时,也许会抛弃本钱较低、收益较高的项目而挑选本钱更高、收益相对较低的项目,由于此刻更需求保持杰出的合作伙伴;当公司处于草创期,公司通常会挑选剩下股利方针为公司保存必要资金并保持最好的本钱构造,但也有公司为了招引更多的资金而采取较高的股利方针,即使这么给公司带来的危险加大;为了鼓励公司职工,公司会挑选本钱本钱较高的职工股;当公司面对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时,公司会超越商业信誉的运用程度甚至在必定程度上损坏自个的信誉,由于只要这么才能够持续生存下去。
二、财务管理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事例探析
财务管理学中的科学与艺术表现于其研讨的每一个疑问当中,为了使这种科学与艺术表现愈加直观,这篇文章选取了两个比较简单的事例进行详细阐明。
[例1]某公司有一项付款事务,有A、B、C三种付款办法可供挑选。A计划:如今付出10万元,一次结清;B计划:分三年付清,1~3年的付款额分别是3.4.4万元;C计划:分四年付清,1~4年每年付出3万元。假定年利率是10%。面对不一样付出计划,或许会有不少的公司挑选A计划付出办法,由于A计划付出总额最低。但当运用财务管理中的科学办法核算却会发现,A计划现值P(A)=10万元;B计划现值P(B)=3+4×(P/A,10%,2)=9.942万元;C计划现值P(C)=3+3×(P/A,10%,3)=10.21万元。因而,运用通常财务管理的思维,该公司应挑选B计划,由于B计划付出的现值最小,意味着公司所付出的本钱最低(而不是A计划),挑选B计划也使公司将剩下资金投入更高的收益项目,这也是通常财务管理挑选的首要原因;可是假如该公司预计近几年的资金周转也许较为严重,公司则也许挑选C计划,由于该计划尽管本钱高于B计划,但为公司缓减了资金的周转压力。经过此例能够看出,在财务管理学中强调了时间价值与危险价值的科学思维,假如未思考时间价值与危险要素,公司则会挑选A计划,由于从公司付出的金额总额最少,但在时间价值与危险要素的影响下,公司却挑选了B或C,这也正是财务管理学的科学与艺术所在。经过此例,还能够看到公司在进行一项财政决议计划时需求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假如为了与别的公司构成杰出的合作伙伴,该公司也也许会挑选A计划,由于关于公司而言保持较好的财政联系关于公司的开展有着首要的含义。
[例2]某旅馆坐落景色名胜区,旅馆有80间客房,其首要顾客是来此地的参观旅行者,可是这些旅行者首要是经商人员和妇人。旅馆开设一年,2009年12月31日的一些首要财政数据如表1所示。
旅馆的办理人员为一年的辛苦运营感到欣喜,由于经过一年的尽力,旅馆取得了不错的赢利而且银行债款情况杰出。而公司的会计人员却显得有些忧虑,其以为旅馆需求添加今后年限的现金量。目前,旅馆办理人员正在为来年进行报价――本钱猜测:旅馆每间每晚收入能够降至70元,每间每晚的本钱估量(沐浴、耗电、清洗、食物)为25元,每月的固定本钱为40000元。经过供给的财政数据核算:旅馆的净出售赢利率8%,净资产收益率3.92%,活动比率88.89%,速动比率33.33%,产权比2.96,第二年每月的盈亏平衡点(889间,62230元)。事例中办理人员感到欣喜是由于看到了公司盈余,但却未看到公司的财政情况(需求运用财务管理学中的`财政剖析核算而得);经过有关的财政比率核算能够看出,旅馆2009年的运营情况并欠安,由于公司出售赢利率只要8%,远远低于有着高收益率的旅馆职业的40%及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则更低。另外旅馆的活动比率与速动比率都较低,低于通常规范1(运用活动资产刚好归还活动负债),意味着旅馆的短期偿债危险较大,因而旅馆需求添加必要的活动资金。旅馆第二年的盈亏平衡点(889间,62230元)意味公司每个月最少要有889间客房租借才不至于亏本,但是旅馆的顾客首要是旅行经商人员和妇人,因而旅馆需求经过多种办法搞好并保持杰出的顾客联系,然后进步房屋租借量以添加收入。
事实上,旅馆的办理人员仅经过赢利或有关财政比率剖析并不能得到最有用的结果,由于公司所面对的环境是杂乱的。其还需求了解本地方针、风土人情、同行情况、区域经济等,由于这些对旅馆的运营都有着首要影响:如经过了解方针能够使旅馆选用合理的办法进行资金的筹措、投进、运营与分配等活动;经过了解风土人情能够为顾客供给愈加满足的效劳添加收入;经过同行比照能够愈加精确地掌握自个的财政情况;经过了解区域经济能够找出旅馆非常好的运营形式。归纳思考影响旅馆运营的多方要素,经过科学的办法核算出旅馆的有关财政数据,同时凭借柔性、灵活的办理手法有用协调旅馆各方面财政联系,才能为该旅馆的财务管理供给愈加精确的信息,推进其健康开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务管理》,我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李成:《办理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交融》,《办理研讨》2007年第5期。
[3]黄辉、王晓漫:《财务管理学的哲学认识》,《我国城镇公司会计》2003年第7期。
[4]周凌霄:《论办理的科学与艺术》,《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12期。(修改余俊娟)
【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论文06-09
教育艺术论文04-01
电影艺术论文10-08
陶瓷艺术论文10-08
欲望与艺术论文10-09
音乐艺术论文10-08
家具艺术论文10-08
体育艺术论文10-08
舞蹈的艺术论文10-08
插花艺术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