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艺术论文

时间:2024-06-09 07:04:15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艺术论文

  现如今,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艺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论文

艺术论文1

  一、商务英语言语沟通的理解

  在企业商务环境下,商务英语的言语沟通有其相关的独特性,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艺术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能够表达人们所想要表达的一切想法。跨国公司中的市场部经理对市场开发过程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时,就可以通过交谈的方式先与助手进行商务英语言语沟通,先听听助手对此有何感想。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讨论会的方式与大家展开多层次、多方位的讨论活动。也可以通过组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发放问卷,进行公司上下、公司内外的意见和建议搜集。

  很多情况下,由于技术要求太高,操作思路难以实施具体。为此,从实际出发,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相对较为容易理解的商务英语,便于对方能够听懂沟通的内容。也就是说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双方必须明确沟通的内容是什么,否则,只是对商务英语交流时的只言片语有所了解,说话方真正要表达的意图很难吃透,那么商务沟通的艺术性也就无从谈起,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商务沟通言语讲究技巧,所以说话方应该尽可能地变通思想去让同事们听懂信息并发自内心的去接收指令。无论沟通的内容难度有多大,面临的形势有多难,如果真正想找途径去攻克这个所谓的难题,总会找到与其匹配的方法和路子,通过商务英语言语沟通基本上都能达到所要表现的目的和效果。这时,企业中对具备这种背景下的商务英语言语沟通所具有的魅力才会充满向往之情。也就是这样,企业中的领导和员工才能真正感到行之有效的言语沟通的重要性。

  二、商务英语言语沟通的途径

  商务英语言语沟通一般是通过口头和书面来进行沟通的。如果在沟通之前并没有完全思考清楚,也就是没有一个更加成熟的方案去表达和沟通,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先把想法一一罗列出来,可以借助纸和笔这种传统的工具来罗列,也可以借助现在人类所擅长使用的电脑来展开分析。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可以在这些基本要素存在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推理、修改和完善,把之前不成熟的方案和想法通过适当的推理变得更加合理。只有这样,人们在借助商务英语进行言语沟通时才能更加自信、更加完备的展现自我所单独具有的沟通技巧和艺术。

  根据工作的需要,如果想沟通的对象并不是按照预定的地点出现时,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对不同场景下的'商务英语言语沟通提前想好对策。比如说,假如这个沟通对象不在办公室,我们可以借助手机或者电话进行最直接、最方便的联系和沟通;假如这个沟通对象很喜欢上网或者是有上网的条件,那么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一来,能够避免面对面的拘束,达到效果发挥的最大化;如果有文件或者任务传送的工作,那么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添加邮件附件的方式来实现,如果是书本上的东西,也可以借助相机或者扫描仪来实现转换,然后直接添加邮件附件来发送文件。以上都是非常便捷的沟通方式,其中电子邮件沟通方式是商务英语言语沟通活动中最有效、最便捷和最廉价的途径之一。所以,很多商务人士经常携带上网本、平板电脑等能够上网的工具出门,这种途径能够为他们实现利益最大化奠定一定的基础。

艺术论文2

  风趣的语言应具备生动有趣,使人发笑、引人深思的特点。一段风趣的话语,能给人以诙谐的情趣,又使人在笑意中有所领悟。轻松发笑是风趣的外在表现,说明问题是风趣的内涵,它的形式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这种轻松愉快的风格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课堂气氛。

  多年来,我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对于语言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有所发现,在这方面的感悟也愈来愈深。

  一、发现、启迪、激趣,增长学生智慧

  俄罗斯有一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语言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恐怕并不全是。在音乐教学中,只有那些富有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能粘住所有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发现音乐的美,启迪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审美意识与情趣、增长智慧的目的。

  1、帮助孩子发现音乐美

  二年级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欣赏曲《龟兔赛跑》,曲子很长。然而,这首乐曲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生动风趣的旁白讲解这首音乐童话故事,学生边听故事边欣赏音乐,他们对于这种形式非常乐于接受。很多学生在欣赏乐曲时,表现得十分活跃,一会儿学龟爬,一会儿学兔跳,长长的曲子,学生没有丝毫的厌倦情绪。由此可见,生动有趣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2、启迪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一年级音乐教材《谁唱歌》中有一首发声练习曲《我的小鸡》,目的是通过模仿小鸡的叫声,练习唱好i母音。要求学生做到唱“叽”时,声音竖起来,下巴放松,微笑着唱出,避免发出扁而挤的声音,声音控制在mp的力度上。一年级的孩子若同时达到这几种教学要求,实在显得有些困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鸡吗?(学生们面露喜色,愉快地点头。)那么好,你们捧着它,别摔着它。(学生们表现得小心翼翼。)现在,眼睛看着它,我想知道谁真心喜欢它(学生眼睛瞪着小鸡)。它可不喜欢绷着脸的小孩,笑着点。(学生们把嘴角使劲地向上提着。)好啦,现在我们用柔和的声音给小鸡唱一首歌……”结果,学生演唱歌曲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动听极了。

  3、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以一定特性的音响作为基本材料的。音乐的音响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四种特性。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听、唱、动、奏、写等内容自始至终离不开音乐的四种性质。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必须先解决好又难记忆又难理解的读谱知识,诸如音符的长短名称、拍号的含义、半音全音知识、复杂节奏型等,在学习时,学生们总是提不起兴趣来。如果教师在讲述这些知识时,适当地运用一些风趣的语言,那么就可以使之变得妙趣横生。

  风趣的语言应具备生动有趣,使人发笑、引人深思的特点。一段风趣的话语,能给人以诙谐的情趣,又使人在笑意中有所领悟。轻松发笑是风趣的外在表现,说明问题是风趣的内涵,它的形式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这种轻松愉快的风格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课堂气氛。

  多年来,我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对于语言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有所发现,在这方面的感悟也愈来愈深。

  二、实现心灵陶冶,完善健康人格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面对的并不都是生活中充满阳光的.学生,所以他们在课堂上,或抑郁、或寡言、或脆弱、或古怪……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地使用风趣诙谐的语言感染他们,使孩子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加之音乐课的情感熏陶,长此以往,定能帮助他们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情,完善他们健康的人格。

  三、表现机智教育,和缓课堂气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总会发生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利用风趣的语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仅是教师机智的表现,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局促和尴尬烟消云散。有一次,一位上课迟到的孩子,匆匆忙忙跑进音乐教室,不小心被门口高起来的台阶绊倒了,一下子跪伏在地上,面对哈哈大笑的同学,他感到非常尴尬。面对这种情况,我马上走过去,微笑着扶起他,并为他解嘲:“你看,现在已经不时兴这种礼节了,为什么还要施此大礼呢?摔疼了吧?”他感激的目光和其他学生钦佩的表情,都使我感觉到了风趣语言的力量。

  四、体现教育民主,达到师生平等

  1、风趣的语言、灵活的方式是维护课堂纪律的调味剂

  一位作音乐教学公开课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表演“大筒舞蹈”前,她的学生们还沉浸在前一个教学环节中,围在大筒周围,继续研究这个让他们感到魔力无穷的神秘大筒。这时,课堂上显得有些混乱。教师没有用生硬的语言命令学生回到座位上,而是指了指她身旁的大筒,对学生说:“我看谁坐得最像筒?”话音未落,学生们争先跑回自己的位置,立刻坐得比筒还直。

  2、风趣的语言是慈爱的批评

  风趣的语言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显得委婉含蓄,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一次,我在指导合唱队训练时,对合唱队员说:“你们唱歌时怎么没有表情?”一位学生顽皮地反问我:“老师,什么是表情?”我巧妙地回了他一句:“喜怒哀乐愁在脸上的变化就是表情啊!就连立在田里的稻草人都能做出(本义是制作出)愤怒的表情,这样一来,吓跑了偷吃粮食的鸟!”寥寥数语,就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表情以及表情在演唱歌曲时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风趣的语言既是独特的教学手段,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灵活而恰当地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它可以使音乐课堂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艺术论文3

  内容摘要:文章从具体与抽象这一对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哲学的视角审视音乐中的一般要素和音乐的接受客体,提出音乐的具象与抽象。

  关 键 词:音乐 具象 抽象

  音乐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一种无形存在的事物。音乐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音乐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音乐的发展进步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群的思想理念。笔者将主要从音乐的整体含义上阐述音乐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和抽象的音乐因素。

  一、具象与抽象的内涵

  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抽象艺术是那些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一部分原始艺术品和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则在20世纪兴起于欧美。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塔希主义等均受此影响。现代抽象艺术大致可分两种:一是对自然对象外观加以提炼或重组,使之简约;二是完全舍弃自然对象,以纯粹形式构成出现,称纯抽象。前者有两种类型:一种以自己对事物的概念为创作依据,减去被认为是次要、偶发的因素,追求一种本质的内容;另一种则从个别特殊的自然对象中抽取艺术形象。后者分情感型和理智型两类。情感型被称为热抽象,如W.康定斯基、J.米罗等;理智型被称为冷抽象,以K.C.马列维奇和P.蒙德里安为代表。抽象主义思潮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抽象艺术运动整体上是对模拟自然传统的反叛,它对现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艺术领域里,以作品与自然对象相似程度上来划分风格的概念,就可分为具象艺术(Figurative Art)与抽象艺术(Abstract Art)。具象艺术(figural art)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的特点。古希腊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的超写实主义作品,因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故被看作这类艺术的典型代表。其实,其他具象艺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美术活动中,从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艺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壁画;从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画像砖石等。

  马克思指出,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恩格斯说,一和多是不能分离的、相互渗透的两个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之中。同样,一包含于多之中……具体是普遍性规定和特殊性规定组成的统一体。所以说,抽象源于同一,具体源于对立。抽象拥有量,具体拥有质。抽象是基本的宏观的范畴,具体是指特殊的微观的范畴。抽象是具体的本质,具体是抽象的现象,两者不可分割。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不可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不存在具体脱离抽象这个问题。因为抽象是外加于具体的,先有具体,然后才有抽象。音乐中处理和分析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音乐研究和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音乐中的抽象与具体,笔者从音乐的一般要素和音乐的接受客体进行分析。

  二、音乐要素的抽象与具象

  抽象的描述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又可描述为,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接受乐音的同时引起人的各种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的一种类型。那么具体的阐述音乐,它应该是由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四大基本要素组成的一种事物。当音乐经过具体概括和抽象描述后,我们结合两者共同研究音乐,音乐变得更加清晰透彻。

  1.音乐要素的抽象

  旋律总能给人喜悦、积极向上、光明、胜利、忧伤、哀愁、苦闷、失望等情绪,这种感觉是无形的,令人无法触摸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给人审美音乐的最直接的武器,它在音乐中的地位和角色是无与伦比的。节奏是音乐的核心。通过节奏变化和旋律变化的有机结合,音乐作品获得内在的生命力。不同的音乐作品运用不同的节奏,常常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宽广的节奏给人宏伟壮丽的感觉,因此在许多颂歌性的作品中常用到;密集的节奏,给人以活泼紧张的感觉,故,我们在电影音乐中也常可听到快速频繁的密集节奏很好地烘托出画面上的紧张气氛;此外,规整的节奏总给人一种庄重、平稳的感受,自由的节奏却令人顿感舒展开阔等。节奏的合理运用会使音乐形象和情绪得到加强和完善。音乐作品的节奏也是作品的个性风格的体现,它能使作品旋律流畅,富有活力;音色是音乐的表现手段。人声的.音色可以说是最美而最富有表现力的音色了。男高音色彩明朗、辉煌,充满无穷的魅力;女高音则明亮、华丽、优美;男中音深沉、雄浑,富有力量;女中音柔美、宽厚。这些声部的特有色彩常就赋予了音乐作品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如,男高音的演唱使作品更具英雄气概,女高音演唱更显秀丽婉转。在器乐作品中,各种乐器都代表一定的个性和音乐形象。弦乐器的音色连贯、流畅,富有歌唱性,常担任主旋律的演奏;铜管乐器体现了军人的气质,号角般的力量;木管乐器表现出牧歌般广阔柔和,田园般的气氛。所以,音色的变化组合就成为各类重奏重唱、合奏合唱以及交响乐的重要手段。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充分地运用小提琴独特的音色和交响乐队千变万化的混合音色,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对忠贞于爱情的青年男女的艺术形象;和声是烘托主旋律,表现多层次、多结构丰满的主题。这是一种多元素的集中与联合。再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前运用了一连串和声连续进行,立刻就把人们带入悲惨凄切的气氛中,加上弦乐器带弱音器的效果,(转第66页)(接第70页)更让人顿时感受到那种孤独和思乡愁绪。

  2.音乐要素的具象

  旋律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的排列变化构成的一条运动线。单独一个音不能形成音乐,而不同音高的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旋律。一首作品的旋律线常被分成若干个乐句,就像说话时的分句一样。构成旋律的一般要素是7个音符(它可被分成12个均等半音),但它们构成的旋律却可能是无限的。节奏是指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节拍在强拍和弱拍间均匀交替。另外,音的强弱变化和不同音色运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对比和变化,可以大大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声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弦进行有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之分。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具有倾向性,因此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和声的功能直接影响到音乐的内在力度与动力的大小。

  从抽象和具体两个视角分析音乐的一般要素,我们不难发现,音乐要素的抽象与具体息息相关,没有具体的描述,无法理解音乐的抽象。没有抽象的概括,无从谈及具体的要素。二者是融为一体的,所以说,音乐的研究必须从两方面同时入手才能更清楚地认识音乐并促进音乐更好地发展。

  三、音乐接受体的抽象与具体

  从抽象的角度上讲,音乐的接受体是音乐的欣赏主体,欣赏者通过自我感情的凸现与音乐的变化相结合构成了对音乐的整体评价。接受体拥有对音乐的主观评价。音乐的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音乐的价值趋向。从另一角度讲,音乐接受者是音乐的伯乐,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能否体现它的真正价值,需要有优秀的接受者。

  从具体的角度上讲,接受体就是在音乐以自己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时,那些存在于音乐周围的具体的事物,是分析和消化音乐基本因素的细胞和生命。人类的听觉神经是不可忽视的接受体。听觉神经细胞就是最基本的接受体。

  从具体、抽象两方面看,我们会发现,音乐的接受体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只有培养更多的音乐伯乐,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结语

  在分析音乐中的抽象与具体因素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双层次的,是感观和直观的结合。只有在感观与直观、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体、表象与实质的综合角度出发才能更加完全地认清事物的发展。音乐的研究也不例外,只有我们从音乐的基本规律出发,按照音乐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并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陈秀珍.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南平师专学报[J].20xx(3).

  [2]刘邢维凯.全面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国音乐学[J].1997(4).

  [3]刘靖之主编,管建华.新音乐发展历史的文化美学评佑.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论文集[A].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香港民族音乐学会.1995.

艺术论文4

  摘 要:一、现代大众传媒对音乐艺术影响形式 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将音乐艺术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我们通过对大众调查表明,受访者中一半以上的人群喜欢通过网络欣赏音乐,很多我们熟知的音乐都是通过网络和影视进行传播。 (一)广告音乐的传播形式分析:……

  关键词:音乐艺术论文发表,发表音乐发展论文,音乐发展史论文投稿

  一、现代大众传媒对音乐艺术影响形式

  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将音乐艺术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我们通过对大众调查表明,受访者中一半以上的人群喜欢通过网络欣赏音乐,很多我们熟知的音乐都是通过网络和影视进行传播。

  (一)广告音乐的传播形式分析:在现代大众传媒中广告音乐属于投入高、收益高的传播形式。在企业广告宣传中,好的广告宣传作品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大众形象,在企业广告宣传片中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告的背景音乐风格能够首先从大众的听觉让客户主动了解企业的产品,通过音乐艺术以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

  (二)影视音乐的传播形式分析:很多影视音乐在我们身边一直传唱,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音乐的“保驾护航”,很多影视产品都是通过音乐的传播被大众熟知。中国1990年出品的电视连续剧《渴望》里面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曲《渴望》一直让大众难以忘怀,影视影视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的相伴。影视音乐能够烘托影视情节,加上影视原声出版物的发行,让大众逐步对影视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数字的传播形式分析:随着网络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数字音乐的创作与流通提供了技术支撑。大众通过手机音乐播放器软件了解最近流行的音乐,使音乐艺术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得到广泛传播。

  二、现代大众传媒对音乐艺术的正负效应分析

  (一)现代大众传媒对音乐艺术的负面效应

  任何事物的都具有两面性,音乐艺术的传播也不例外。音乐艺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商业属性,音乐艺术属于人们的精神产品。因此,在现代大众传媒发展中音乐艺术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1.现代的音乐从创作开始需要经历重重“关卡”的运作才能被大众听到。音乐作品要经过层层筛选以及精美的包装才能呈现到大众的眼前。音乐商品化的包装成为了最近乐坛上经常使用的一个代名词。在现代商品营销学中我们了解到商品在进入市场之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包装设计,通过宣传进入大众的视野里。但这种包装对于音乐创作来说违背了原有的音乐内涵以及创作者要传达的精神。现在很多唱片公司与经纪人为了盈利夸大宣传,使很多好音乐缺乏原有的韵味,因此失去了原有的音乐价值。

  2.我国的唱片业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那时候很多不法商贩为了高额的回报,无视法律制作出大量的盗版音乐产品,影响了音乐市场的发展。随着我国近年来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很多原创音乐被电视广告所使用,对于滥用他人音乐作品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是依然需要相关媒体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进行长期报道,因为很多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还缺乏了解。

  3.创作行为在人类活动中属于一种精神活动,音乐的创作者通过创作的过程来体现作品中蕴含的意义,用音乐与大众进行有效互动给与大众精神享受。但是如果创作行为与金钱挂钩,这样使音乐艺术失去可原本的精神享受,音乐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失去了原本的光彩。

  (二)现代大众传媒对音乐艺术的正面效应

  音乐艺术逐步商品化是社会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对于人类的物质文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音乐艺术商品化的同事不能失去期其精神价值。

  1.音乐艺术能够推动创作的发展

  音乐艺术在影视音乐的创作中,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音乐家如:中国的聂耳、冼星海;美国的伦纳德·伯恩斯坦、艾伦·科普兰;法国的达利乌斯·米约;苏联的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维奇等都曾经为电影作品进行音乐创作。这些音乐作曲家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创作也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内,为大众创造除了精神财富,给影视作品的投资者创造了经济效益。上世纪50年代以后音乐剧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这极大地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在现代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使音乐艺术创作得到了更加快速地发展。

  2.音乐艺术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展离不开大众的传播,音乐艺术能满足大众的精神与物质需要。音乐的商品化主要来源于人自身对于音乐的需求,而这种生活需要音乐。因此,人们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来满足对于音乐的需求。音乐艺术具有稍纵即逝的抽象特点,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将声音记录成为了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所以研究出了留声机、胶木唱片、录音机、磁带、MP3、MP4、Hi-Fi音响等等;我们从如何记录音乐逐步发展成如何听到好音质的音乐,音乐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逐步提高了大众的精神与物质需求。

  3.音乐艺术能够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随着经济与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音乐这一精神商品要求的越来越高,这个音乐商品市场在为社会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很多有音乐才能的人提供了让大众熟知的机会。因此,音乐艺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视角下,对于音乐发展带来的很多正面效应。

  三、结语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正确树立市场观有效避免负效应的产生,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需要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利用传媒发挥音乐艺术的精神作用。因为,音乐商品承载着大众对音乐艺术的需求,我们运用生动的音乐反映社会活动,我们要正确对待音乐艺术在现代大众传媒中的价值。

艺术论文5

  改编文学经典能促进影视文化产业等发展,但当下的影视改编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改编文学经典作品来生产影视文化产品和建构产业品牌时,需要反思和规整的问题是当下改编的影视作品普遍高扬“技术美学”而漠视“人文美学”,崇尚“工具理性”而抑制“人文情性”,经典作品被改编后,成了炫技的表现而缺乏文艺创作应有的较高“艺术追求”和基本“人文关怀”。以20xx年初同期上映的《隋唐演义》和《隋唐英雄》来说,均是以古典名著《隋唐演义》为蓝本而改编成的电视剧。《隋唐演义》曾获得了有“清一代历史演义小说最优秀的一部”之赞誉,是隋唐历史小说中的“集大成”者。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高评价,关键在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心系天下苍生的“豪杰义士”,为救民于水深火热而自觉起义,在时代风云激荡中为了正义、尊严和理想而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凸显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和敢爱敢恨的血肉情怀。在小说基础上拍成的两个版本剧作,却问题颇多。其中如浙江永乐影视出品的《隋唐演义》,号称是中国首部完全以电影手法拍摄的电视剧,耗资2.8亿重金打造,借助高科技技术手段强化了一些特效制作,但技术方面的提高并不能掩盖其贫乏的“艺术追求”,炫目耀眼的视觉冲击背后却是思想的空洞与虚无,对于“演义”主旨“游移不定”的把握,使得剧作叙事上前后冲突、故事内容不完整,由于缺乏思想的内在引导让受众难以适从。特别是对残暴杀戮无辜士兵的炫技表演及“鲜血”飞扬的'聚焦表现,更是凸显了编剧和导演缺失了基本的“人文关怀”。经常上演的暴力打斗、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情节,也让本就不明确的演“义”精神冲击得支离破碎。其次,当下的“经典翻拍”往往臆测“人性”的共同性,借口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历史性”维度,打着表现“美学性”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历史虚无、文化虚无、经典虚无之事。近年来,影视产业中热衷于拍摄“穿越剧”。

  “穿越剧”的盛行实质上是一种知识荒诞、历史虚无、缺乏文化禁忌的表现。编剧们看似富有创意,敢于大胆想象,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缺乏信心和爱意,也没有知识考古的勇气和耐力,经常性地窜乱经典、虚构历史、混淆文化,体现出他们既不能深究“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内涵,亦不敢反思之前影视改编的错漏和不足,更无力结合时代新特性借助“改编经典”以反映当下民众的现实诉求。如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与经典的文学《西游记》离得很遥远,与“西游”历史文化也不合节拍。只是借用了一下“西游”的名号和格套来吸引眼球,实际上抹杀了“西游”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其他如《赤壁》《楚汉传奇》《画皮》等影视作品同样都有着这些弊病。一味地为《西游?降魔篇》等赢得了较高票房收入叫好,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人文、重当下轻历史的功利心态。最后,“同质化”的制作层出不穷,缺乏新生内涵和陌生表现的“个性”创作,实际上是一种伪“个性化”表现,难以获得受众认同。“经典”翻拍,究其根本并没有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剧”。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指出,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就在于它具有“陌生化”的表现形式。近年来,荧屏上所[文秘站:]闪耀的电视剧主要类型,如宫斗、抗战、谍战、政治、军事、商战、民生、家庭伦理等题材,是“同质化”的重灾区。当代文学史上如莫言、海岩、刘震云、麦家等作家的经典作品,经常被商家拿来改编为影视作品,“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虽然“类型化”是影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但“类型化”和“同质化”是有明显区别的,就在于相同类型的题材,必须寻找到不同的创意角度。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意味着在同一故事题材下进行影像叙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找到不同的叙事风格和个性气质。如果在商业运作逻辑中,将个性创作变成为一种模式化行为,那么“花样翻新”个性表象,实质上是一种“伪个性”。只会让受众感觉消费内容曾经熟悉,并不能让他们因“怀旧”心理而感受到作品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也难以重新激活他们回味经典的热情。

  改编文学经典作品,一定程度上应该顾忌和考虑作品本身及改编之后的“艺术性”“人文性”。社会批判理论奠基人霍克海默指出:“今天,叫做流行娱乐的东西,实际上是被文化与工业所刺激或者操纵”,“对投资在每部影片上的大量资本的快速周转的经济要求,阻碍着对每件艺术品内在逻辑的追求———即艺术作品本身的自律需要”。因此,他认为像电影这样的文化工业“不能同艺术相处,即使它与艺术相处得很好”。霍克海默及众多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家们发现了文化工业和经典艺术创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当然他们的观点比较偏激、激进,他们固执地认为文化工业和经典艺术不相融合。其实,在萧伯纳、托尔斯泰等经典作家、伟大编剧的视域中,包括小说、戏剧等文学经典改编和影视文化产品制作间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完全可以沟通相连。关键在于新创作的作品有“艺术性”“人文性”,同样还是“艺术”生产的延伸,能够破除生产的标准化、齐一化,能动地服务和满足人的现实需要。影视改编不能为追求利润而简单模仿,不能为让受众购买、消费新产品而追新逐奇、标新立异。改编文学经典作品,还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艺作品所坚守的“历史的”与“美学的”内在统一标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虽然反对人性论,但并不排斥人性。他既考虑人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把握人的社会属性。对人性共同形态的描写,不能仅着眼于自然性,而且应把握其历史性、社会阶级性和伦理、道德、宗教等属性的综合方面。马克思主义者同样肯定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哲学,审美的最高原则是超功利的,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正是基于对工业化生产导致了人的“异化”问题的反思,马克思主义才强调文艺创作应该肯定和倡导人的独立、尊严、价值和地位。

  仲呈祥先生在反思当下影视产业发展时曾指出:“把过去用政治方式取代审美方式把握实践,改换成了用利润方式取代审美方式把握实践,同样的实质是排斥了审美的方式把握实践。……现在我们陷入了一种文化悖论,一方面我们在呼唤经典、呼唤大师;另一方面经典、大师在身边,我们又不珍视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可见,影视改编坚守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尺度甚有必要。综上可见,改编文学经典依然是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和建构品牌的重要路径,在文化产业“倍增”战略视域中反思当下影视改编问题甚有必要。我们要改变当下改编影视作品时普遍高扬“技术美学”而漠视“人文美学”、崇尚“工具理性”而抑制“人文情性”;臆测“人性”的共同性及探索“人性”的深度而突破“历史性”维度等现状,进一步在工业化的影视改编生产中坚守“艺术品格”和“人文精神”,做到“历史的”和“美学的”内在统一。

艺术论文6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更似锁在笼中的鸟儿,在铜墙铁壁、高楼大厦穿梭间愈加萌生对大自然及美好生活空间的憧憬与遐想。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精神需求愈发强烈,对于都市景观园林设计的要求自然愈发多样。园林景观由观赏景区、休闲场所、活动区等多个空间元素构成,合理设计并利用这些构成元素,不仅能够提升园林的文化与艺术品位,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园林设计中,受利益的驱使,设计周期人为缩短,设计人员良莠不齐,存在着照抄照搬,千篇一律,缺乏原创和人性化、区域性、艺术性思考,缺乏与当地人文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点、风土人情有机融合的问题。现代园林设计真正内核是对当地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挖掘和延续,最终的归宿是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使人们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享受自然。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既属于科学范畴,也属于艺术范畴。在当今社会,景观设计与艺术设计早已经没有界限,景观设计除满足基本的功能外,更应称之为艺术创作,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科学活动。景观设计也应包含两个方面:有形形态的艺术性,创造园林景观内部空间、园林与城市周围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空间变化、意向层次区分均应协调;另一个方面就是无形空间的艺术性,它是从有形空间所表达出来的内涵和主题元素,是精神和文化上的构成形式。

  1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1.1客观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例如日照、大气、水体、地貌、土壤特征、pH值、植被种类及分布等因素。在空间艺术设计上,我们不但需要满足和契合这些外界因素的需求,也应该充分利用。对这些自然环境充分考虑,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成功营造出极其多样的意境和千变万化、步步皆景的自然植被景观。社会环境条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风土人情、待设计区域外的`环境条件、区域文化特点等,是景观设计的客观条件。

  1.2主观因素

  景观设计空间布局,艺术设计上通常带有强烈的主创设计师个人烙印。主创景观设计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成长历程、见闻、家庭背景、文化素养和个人偏好都会反映到景观设计上来。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当中,需要经过反复的设计方案竞标、论证,最后确定下来。实际上景观设计除体现强烈的主创设计师个人风格外,还会掺杂很多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当今世界的流行元素,最后才能成为最终的设计成果。

  2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园林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即为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而美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以纾解日益增长的生活、工作压力。因此,在景观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量园林目标群体及最大游客容量,基于目标群体年龄、背景及原地地形与特征,对花鸟虫鱼、亭台楼阁、水景长廊等进行设计,并在适当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休闲娱乐场所,尽可能地满足目标群体的心理预期,且最大限度地使其与外界自然环境协调融合,为居民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打造闲暇轻松的空间。

  2.2景观丰富原则

  景观园林居于都市一隅,整体空间有限,却是为大批居民提供休憩、放松、娱乐的场所,因而景观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坚持景观丰富原则。可以想象,若一处唯有参天大树,只能称其为树林;若唯有水流,只能称其为河流湖泊;若唯有花花草草,也只能算作花园。而景观园林是丰富多样的,是大量空间景观元素有序的统一与结合,其中包括植被、山石、鱼鸟、溪流等,依托多样的空间艺术设计,使得园林中各色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增强园林的娱乐性与可观赏性,为居民提供精神满足。

  2.3绿色生态原则

  景观园林作为都市中的一抹绿,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长期生活在高楼大厦、铜墙铁壁中的人们,有着对大自然最为强烈的渴求与热爱。绿化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与氛围,对于美化都市环境、改善都市生态系统等具有积极意义。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过程中,应以保护园林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减少扬尘、沙石等对自然环境的滋扰。另外,在园林设施方面,应选择低碳环保的设备与材料。以生态为主体,加强对原有场地的安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现场地形地貌。空间设计时需关注单个园林空间与园林空间、园林空间与整体,整体与环境的融合,实现人造自然景观与城市生态的和谐关系。北方园林景观设计更要注重落叶乔木、灌木、草皮与常绿树种的有机结合,通过植物来进行造景,除利用植物的孤植、丛植等方式外,还可利用树干的粗细、树干形状、植物外在姿态、落叶树木与常绿树木、高矮的变化,影响游客对空间的感受。结合现场园区特点,将植被交叉设计,显得层次感较强,错落有致,不同植被、不同色彩、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观特色,构成一个饱满、生动、有文化内涵的园林空间,人们可在此种景致的园林中愉快的休憩、活动。

  2.4功能多样化原则

  景观园林的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决定了景观园林设计过程中需坚持功能多样化原则。景观园林设计中,主要的基础设施多为假山、花圃、指路牌、解说牌、座椅、洗手间、园灯等,在设置这些基础设施时,应充分考量其功能性与美观性,使其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也能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满足人们个性化的休闲需求。如园林中的解说牌,作为为目标群体进行指示的标牌,其本身也是一道难以忽视的风景,依托精心的设计,也能发挥较佳的装饰作用。

  2.5体现当地地域特色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要体现当地地域特色。中国地大物博,范围极广,空间设计上要表现出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历史文化变迁、城市色彩风格、传统习惯等,需要主创设计师在空间艺术设计上有良好的感悟和把握。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能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历史文化、现场环境、城市建筑色彩,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在设计中也可以加入当地历代名人名作、城市变迁、人生感悟等,使人们在游园散步的过程中,不仅是外在景观的步步皆景,也有空间安排上的思想启迪,让人们能感受这个城市的人文带来的内心触动。景观设计从这个方面来说,就不是纯属科学的范畴,而是艺术的范畴,而艺术正是带给人们心灵的感受。

  3空间设计形式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地形设计

  地形设计是景观园林设计的基础,也是应用最为频繁之处。在景观园林地形设计中,空间艺术设计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因地制宜。以景观园林原有地貌地形特征为基础,取适当位置进行景观设计与营造。若置于江南水乡,则不可忽视其山水等自然资源,而若是置于山川高坡间,则必然要以雄峻山峰为基础。

  (2)以人为本。居民游园主要靠步行,应充分考量人类活动的自然规律和生活习性,确保园林建筑与地形相互协调,增强舒适感与可观赏性。

  3.2植被设计

  植被设计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营造园林美感与可观赏性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植被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园区中的水景、风景,将不同色调、大小、时节、种类等植被最优组合,采用交叉设计营造错落有致、缤纷丰富之感,使居民在纷繁的植被间放松身心、涤荡心灵。

  3.3活动区设计

  如果说地形设计与植被设计为园区营造了“绿意盎然”的大自然,那么,活动区设计则为园区打造了休闲娱乐空间。活动区的设计应以居民特征为基础,基于不同年龄层次群体需求,设计儿童、青年、老人活动区,使各个年龄段的群体皆能参与其中,享受其间。同时,基于目标群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设置休闲、运动等多功能活动区,最大限度满足目标群体休闲娱乐的个性化需求。

  4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内核就是外在景观和内在空间艺术设计。成功的园林空间艺术设计,不仅能带给人们良好的观感享受,也能给予人们最美好的体验,实际上就是隐藏在内心的文化感受和精神享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做好园林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将不同的元素有机结合,可把最美好的园林景观体现出来。

艺术论文7

  内容摘要:材料文化的产生,承载并发挥着艺术家个人的想象和创造。综合材料的应用给画面增添了趣味性,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并契合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文章探讨了新材料在绘画作品中运用的本质和内涵,阐述了材料文化对当代绘画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材料文化 形式感 表现力 中国绘画

  从古至今,人们对绘画材料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近年向更宽泛的材料领域发展,于是材料文化应运而生。所谓材料文化,是对材料的综合运用并形成大的包容性氛围。那么怎样开发和应用新的绘画材料,发挥其质感和物理特性呢?这就需要对传统材料加以改进,同时又能在新的绘画语言中加入绘画者的思想语汇,这无疑是中外艺术家的共同追求。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新型的绘画材料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中开始尝试应用这些新型的材料,绘画种类因为材料的综合而变得模糊。对综合材料的运用与探索,给以水墨为背景的当代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一、新材料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依赖的两个元素

  传统绘画依赖的两个元素是笔触平整、画面光洁。在视觉上没有太大的起伏,这是早期绘画的审美取向。平面绘画要有准确的造型、完整的视觉空间、优雅而有层次的色彩。新型画材的运用逐渐向传统绘画观念提出挑战,这种绘画开始把重心从纯粹的手工描绘过渡到对画面制作的关注,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艺术作品在形式和维度上都有了新的变化,材料在传统基础上的转变丰富了画面的效果。综合材料的不断更新和应用,不仅仅落在画面制作技术的层面,同时体现了艺术家的观念和对新事物的关注与认识。当代艺术家比较青睐丙烯颜料、厚重油彩、多种肌理材料等,画面的制作更是利用了新兴的三维造型塑造、影像拼贴、喷绘等形式。画面上粗糙的凹凸感增加了画面的厚度,自然肌理条纹是纸质拼贴在画面上的自然过渡,运用胶类能在画面上产生沉重的流淌感,许多裂纹渐变组合给欣赏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这是因为绘画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绘画元素。综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给画面制造了无尽的可能性,绘画作品形式上的突破给视觉带来全新的感受。当代的一些画家因大胆运用综合材料,其绘画作品在语言和样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二、新材料的不断介入突显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绘画材料是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之一,有时会根据绘画题材选择相应的材料。比如,画藏族人物,需要的画面是辽阔高远的环境和具有厚重感的藏族服饰。那么,可以用坦培拉材料画环境,再用丙烯颜料做肌理画藏族服饰。有时,可以根据材料使用中产生的偶然性,来寻找与之相适应的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材料的变化也会给画面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如坦培拉材料适合画面平整、色调清新的部分,丙烯根据画法会产生多重效果。在新材料的实验和探索上,各大美术学院走在前沿,包括绘画用的裂纹漆、锤纹漆、仿皮漆等各种漆类颜料。安塞尔姆·基弗是德国当代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他在画面中成功地应用了综合材料。他对多种元素进行组合,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沧桑感和失落感而现已成为废墟的纪念性建筑。画面中运用厚厚的树脂和油彩调和成厚重的浮雕效果,然后再用砂石、废金属、照片等制作出时空感,最后在细微处运用罩染技法。整个作品大气磅礴,粗犷中带有细腻的笔触,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审美理想,艺术家总是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画材和作画方式。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到英国当代画家卢西恩·弗洛伊德,材料文化在不同创作理念下演绎出风格迥异的经典之作。许多当代前卫艺术家应用不同材料的转换,创造了极富个性魅力的艺术作品。学习材料文化,不单单是简单地了解材料,重要的是如何合理、科学地运用材料,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就不会停留在材料形式的表面上,而是在当下价值观和艺术观的引领下,为实现艺术追求寻找适当的契合点,挖掘材料本身反映出的内涵。在艺术创作中,应不断发现新的艺术语汇,并对其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之成为适合艺术家自身独特的内在审美和彰显个性的绘画语言。

  三、媒介的改进是材料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油画作为绘画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用材料媒介的改进推动着材料文化的完善。近年,国外美术用品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油画颜料的变体,如丙烯颜料、醇酸树脂颜料和水溶性油画颜料等。材料的变革预示着绘画技巧的更新和架上绘画的发展。醇酸树脂颜料是继丙烯颜料之后又一种人工合成颜料。从理论上讲,用聚合颜料画美术作品,不仅干得快,而且干了以后其色泽长久不会改变。醇酸树脂颜料可以和丙烯颜料混合使用,方法灵活多变,其绘画方法可以与油画完全一样,隔天就可以涂上光油或覆色。醇酸树脂颜料干燥速度均衡,所以在外观上看要比油画色彩更为统一。其着色层绝没有“吸油”现象,表面效果与涂了上光油的油画色完全一样,解决了多年油画吸油的问题。醇酸树脂颜料与油画颜料交替使用,提高了油画表现性和其载体的统一性。

  四、材料的开放性契合了中国文人绘画精神,体现了东方绘画的水墨观

  中国画家在用油画材料塑造形象时,总是带有本民族的人文传统,很容易融入民族传统绘画思维,注入以形写神的中国写意精神。虽说是写意油画,但其本质仍为西方绘画,只是其哲学渊源、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相关。比如,可以用意象美的观点,把绘画的层次、色彩的绚烂、笔触的豪放、含蓄的肌理上升到一个精神层面,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念;当材质恰如其分地体现出绘画的内涵时,作为绘画语言载体的材料便成为一种可视的精神所在。油画材质的综合性为表达写意精神提供了可能,成为油画写意表现手段的媒介形式,写意性油画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成为形式手段的精神寄托。这样,中国画笔墨效果与油画材质语言的转换,成为油画材质与写意手法的契合点。材料的多元化并没有使绘画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艺术家的作品同样呈现出了一种物我冥合、相融相即的基本状态,这种基本状态维系着我们对于真实而生动的生命世界的感受力。

  参考文献:

  [1]张元.材料与表现[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xx.

  [2]张元.艺术材料的遐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比尔·克里夫.当代艺术家油画材料与技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艺术论文8

  歌词的内容美声乐艺术作为一种以唱为表现形式的语言音乐形态去创作的,这就界定了声乐艺术必须有别于文学作品中的诗词。因而,歌词中的诗化的特质必须以“唱”来体现。它的作用在于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文秘站:<并且适于歌唱的语言把歌曲中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他的形象、意境和思想具体地揭示出来,它是歌曲综合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因此,一首声乐作品中的歌词首先要与一般的书面语言有着明显区别,更应该注意歌词语言的有声性,使歌词与音乐进行完美的结合。其次,还要尽量避免使用日常生活中难懂的生涩字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歌词富有艺术性的同时更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声乐音响的音调和节奏美声乐旋律的形成往往是以声乐作品中的歌词为主要依据的,而旋律的构成又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音调,二是节奏,有了这两个基本的要素并运用和声、复调等写作手法,以人声的声限为目标来创作,再配以符合歌词的情绪,一首音乐作品的旋律美就完整地体现出来了。因此,说:“音乐的内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旋律或旋律的对比来表达的。”发展旋律首先要遵守的原则是以人声为基准,而旋律美首先它含着音调美。音调(即音乐的肢体旋律),是根据歌词所提供的情感来确定基础曲调的趋势,这就要在深入了解歌词的同时,再抓住歌词的情感。因为情感基调往往是音乐作品去掉表现的主要形式。要想歌词通过音调得以很好的表现还必须注重音调的横向发展,注重音调的线条起伏的变化和音调的流畅性。音调美的变化发展离不开反复、模进、扩展等艺术手法。只有综合运用了这些旋律发展的手法,才能使音调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声乐音响的和声美旋律的美还体现在和声美上。和声它表现音乐纵向的垂直性张力和横向的运动性变化的展开过程。它是音乐动力的骨架。声乐的和声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受人声演唱音域的制约,要求和声织体的运用,要符合作品歌词的情感和人声表现的音域范围,要求和声内部结构简洁、清晰、明了、注重人生和旋律的统一。二是,和声编配必须符合人声的独特审美,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音响的构造上,都必须在人声特质的表现之上来进行。和声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主旋律,是为了使作品的音调更加丰富,最终扩大声乐美的形象表现力。

  声乐艺术在完成了初始的创作过程后,接下来就要在一个艺术实践中去主导它的美,这个艺术实践过程即声乐的表演过程。声乐艺术实践正是建立在技巧美的基础上再从这个二度创作中体现的。

  演唱者的技巧美良好的`技巧首先建立在良好的呼吸状态上,良好的站姿是我们养成正确的呼吸的基础。我们首先要将手自然摆放,双臂要放松,肩膀要向下向后放,腿自然站好,力量在两个脚底,还有保证脸开﹑喉咙开﹑胸开﹑肋骨开,其次要注意气息的切换点,安排好换气的速度及时值。再次,要均匀的控制气息,不要漏气,往里吸气的状态要保持。要唱出完美的声音就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发声的状态,更多的应该是去找共鸣的回应,这种回应是一种呼吸的对抗所产生的嗓子和共鸣的回应,我们必须把共鸣腔体协调好,才能使歌唱的声音得到更好的美化。歌唱又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延伸,歌唱发声中吐字要清晰,声调要明亮,做到“字正腔圆”,完美的歌唱中的语言还要跟情感相结合,要根据情感来确定语言中的节奏﹑快慢﹑轻重﹑强弱﹑韵味以及语调和语气﹑语势的表现,丰富作品的感情色彩,从而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声乐表演实践过程中的美技巧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基础条件,但技巧并不是表演成功的唯一条件,在声乐艺术中,要表达作品深刻的内涵仅仅做到表达正确和真实的感觉还远远不够,演唱者的“声情”必须要通过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的情感来体现。表情是二度创作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表情要灵活且富于创造性,这种灵活性事建立在歌词语义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在尊重这个客观的基础上运用加花,填充,装饰等表现手法来丰富表现对象的情感内容。另外还要富于想象力,深入体验声乐作品的内涵,要启发音乐的想象力,把自己所唱的内容描述成一幅画面,好的歌唱家其实也是一个好的画家,自己看到了,观众便也看到了。歌唱情感的表达是富有真实性的,表达作品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与强弱的标准程度都是与作品本身的内涵相对应的。一切声乐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刻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要来自生活,因此声乐作品的情感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为基础的。发声技术的技巧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二度创作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目的,只有将技巧性和二度创作的艺术性湘统一,才能使声乐艺术的实践达到美的全面展示。

  声乐艺术欣赏中的美声乐欣赏也是声乐艺术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声乐艺术作为音乐不同的表现形态之一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其欣赏活动的本质属性--即是听觉审美感知方式。“惟有人类能够在自身的进化过程中,创造出超越于生物本能和自然存在之上的文化,而听觉的审美对象--音乐,便是这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声乐作品的内容,形式,美的构成以及声乐表演中情感的表达等等都是通过“听”这一审美感知过程而实现的,声乐艺术中美的种种价值,功能和意义体现也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听才能把握并显示其所存在的特殊性和价值意义。因此声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审美消化,才能完成它的实践的全部过程中的美。声乐艺术是歌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欣赏活动正是感受歌词和音乐相结合并和演唱者的表演相融合的产物。人类在实用性劳动的基础上创造了声乐艺术这种特殊的音乐形式,使人类的生活原则变成了自觉的美学原则,而人类对声乐艺术的欣赏活动也随着人类的长期的审美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实用性的声乐艺术--娱乐性的声音艺术--审美性的声乐艺术,人类审美的听觉活动将子啊更高的艺术层面上,保持着他与现实生活逻辑的必然联系。因而声乐欣赏活动不止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性体验活动,更是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审美实践艺术活动。

  声乐艺术具有无穷的艺术美的魅力,它的各个美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声乐艺术的创作到实践再到审美成为具备一个完整地艺术美的创造系统,使声乐艺术以它独特的艺术美跳跃着日常生活的脉搏,又凝聚了时代的精髓。

艺术论文9

  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成为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语文教师在导读教学中也应由过去的包办代替、“满堂灌”、或“满堂问”转变为以帮助、引导为主。如何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已成为每位教师认真探索、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教学中“导”的艺术。

  一、什么是“导”

  “导”即导读,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贯穿于整个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学的指挥棒。它有其自身独特、丰富的内涵。具体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意思:

  1、“导”就是启发、引导。启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和障碍时,教师通过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应用过的方法的提示,启迪学生产生联想,对疑难和障碍产生新的领悟的一种方法。“引导”,是教师不断地校正方向,使讨论分析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并使学生探究活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的一种方法。

  2、“导”就是点拨、疏通。点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把握不准或理解上遇到困难时,教师予以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打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疏通”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帮助他们扫清文章障碍,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

  3、“导”就是激疑、引歧。“激疑”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所学内容提不出疑问,但理解认识又没有达到预期深度的情况下,为了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疑问。教学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多数学生的理解停留在对藤野先生的赞颂上,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把握不够。为此,我提出文中的一句话“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应怎样理解?他原来的意见是什么?为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了?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的思维很快进入兴奋状态。他们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领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爱国热情。

  “引歧”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但仍缺乏辩证深入理解的情况下,教师故意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产生分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一种导学方法。在一次作文指导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均一致赞同“开卷有益”这个观点。我觉得还应该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此深入思考。于是提出:“开什么卷都有益吗?”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提问,经过一番讨论,认为:开好卷有益,开坏卷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紧接着我又提出:“开坏卷一定有害吗?”这一问,学生分歧更大了,争论更激烈了。最后的结论是:开坏卷是否有害,关键在于开卷的是什么人。如果开卷的.人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鉴别能力,即使开的是坏卷,也不会受害,甚至会有益。因为不仅他自己不会中毒,他还会提醒人们:此书有毒,谨防上当。经过几番循循善诱的“引歧”,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分析感悟能力,增强了自己学习的信心。

  二、怎样相机而“导”

  明白了导的内涵和意义,就要研究捕捉导的时机,即怎样导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遵循下面两个原则施“导”

  1、要导得巧。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如果开头的几个问题先把学生闷住了,那么,往往会造成整堂课气氛沉闷。因此,每一课开头的问题尤其要巧于设计。”所谓导的起步要巧,就是指教师的导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还能带起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搞好整堂课的教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教学效果上看,能做到花时少,收效高,以一当十。于漪老师上课,对如何设立导的突破口也颇费苦心。

  2、要导得深。如教学小说《变色龙》,导学的思路围绕“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这个中心问题展开,分四步走:分析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动作,分析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态度(如奥楚蔑洛夫因为狗的主人不同而对狗的不同态度),分析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学生沿着这个思路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地钻研课文,不仅顺利理解了小说中人物形象,而且正确把握了小说诙谐讽刺的主题。

  3、要“导”得新。新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在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当全家人热切盼望的救命的于勒叔叔以一个穷水手的身份出现在面前时,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哥哥嫂子始料不及。我让学生大胆假设:于勒真的是一个“大款”吗?其结局如何?如果于勒当时认出了哥嫂,又会是怎样的戏?“我”今后会不会巧遇于勒?让学生续写。这样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思维定势,敢于用挑剔的眼光、挑战的精神去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学生会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4、要“导”得活。这里的活不是指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也不是指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花样翻新,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悟,在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理解、感悟能力方面下功夫。导学要活,从知识教学的角度看,应重视知识的拓展,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旧知,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引起他们的深入思考;

  二是引进新知,即插入与课文有联系的新知识,学生会产生新鲜感,思维将永远处于活跃状态。

  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如果只就课文论课文,势必会将学生封闭于狭隘的圈子。如果能把课文放在一个更广的背景下,对学生所学内容加以补充、扩展、延伸,给学生开拓更丰富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就能很容易引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

艺术论文10

  体育运动和美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紧密相连、相互借鉴的。在物质与文明均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体育运动的美学要求也在日益增加,人们认为体育运动也应该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许多的体育运动中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一定的美学艺术。

  1 体育运动与美学艺术

  体育运动是指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加强自身身体素质所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体育运动一般都是以舞蹈、走、跳、跑等多种形式展开的,我们通常都把体育运动当做身体练习的过程。而美学艺术则是一种关于人们精神文化层面的审美表现,它主要是人们对世界的美学体验和感受。

  从字面上看起来,体育运动和美学艺术可以说是毫不相关的。体育运动具有教育、娱乐、经济、政治以及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但是在体育运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体育运动一直都是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为主要目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体育运动逐渐拜托了其传统理念的束缚,并逐渐转演变成为了一种的社会文化现象,当代社会的体育运动还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但是它的目的变得更加的丰富了,现在的体育运动不仅仅在于保持健康、增强体质,还在于培养人们的各种品质以及体现民族文化等等。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也有了质的改变,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的体育运动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艺术,并且其美学艺术的体现是多种形式的,它往往存在与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例如体育运动中丰富多彩的竞赛环境、优美的肢体语言以及紧张的比赛节奏等都体现了体育运动中的美学艺术。也就是说体育运动不仅给人带来了精神上的舒畅感,还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关于美的享受,可以说当前形势之下的体育运动和美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2 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美学

  2.1 体育运动的刚性美和柔性美

  刚性美和柔性美是体育运动中基本的美学艺术特征,体育运动是一种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活动。可以说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它最初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的。由于人是拥有生命的活体,且人的所有特征都是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产生的,因此,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然结构美,其结构的美主要体现在身材外形的匀称和形态的协调。而且由于男子和女子在生理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男子和女子在生理结构以及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美都是各不相同的。首先,男子一般都是具有阳刚之气的,他们棱角分明、肌肉发达,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都能体现出一种刚性美。而与男子相比较而言,女性的体态表现了柔和、秀美等阴柔之美,他们在参与体育运动时一般都体现出了一种柔性美。男子的阳性美和女性的柔性美都是美学艺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2.2 体育运动的平衡对称美

  除了刚性美和柔性没,平衡对称美也是美学艺术在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体育运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虽然从一开始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对体育运动进行了一些列的改进。因此,在现在的体育运动中我们不仅能有效的锻炼体质,还能在其中看到体育运动的平衡对称美。在体育运动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动作与项目只有保证平衡与对称才能顺利的进行,因而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也表现了美学艺术中的平衡对称美。

  3 体育运动中的美学艺术

  3.1 体育运动的节奏艺术

  体育运动进行的环境实际丰富多彩的,因此在体育运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各个运动项目中所蕴含的节奏美。在体育运动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及运动员队伍都会体现出不同的节奏,且每一种节奏都是独特的。例如集体运动项目中,队形的变化、攻守的策略等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基调。除此之外,个人运动项目中,每个运动员的动作、步伐以及步幅也都体现了不同的节奏。所以说,体育运动还蕴含了丰富的节奏艺术。

  3.2 体育运动的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也是美学艺术在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外在造型以及身体的又要造型都是无处不在的。首先,是运动员外在造型上的艺术美,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往往都会有不同的造型和丰富多样的色彩,这些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往往就体现了体育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其次,是关于运动员的身体造型美,且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其身体造型美都是各不相同的,例如田径运动中,奔跑的身体如满弓之箭是一种身体造型美,篮球运动中,投篮瞬间的千钧之力聚于一身也是一种造型美。虽然运动员的身体并没有大的动作,但是他们的体内如爆发的火山,这种内在力量与外在动作的协调,无不体现了体育运动中的造型艺术。

  3.3 体育运动的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是美学艺术在体育运动中的最高表现,我们要想保证体育运动与美学文化的融合就必须加强艺术精神的把握。艺术精神可以说始终贯彻与整个运动项目。首先,体育运动的目的必须体现出崇高的艺术精神,我们在运动中要努力的超越自我,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其次,体育运动的过程也必须体现崇高的艺术精神,体育竞赛的重在参与过程,而不是竞赛结果。这一系列的精神都是艺术精神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4 总结

  总而言之,体育运动和美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强保证现代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就必须加强体育运动与美学的融合,以便更好的发挥体育运动的作用。

艺术论文11

  【论文关键词】编码 解码理论 文化变异 中国符号

  【论文摘要】1994年,迪士尼影片公司拍摄了取材于古中国的《Mulan》,以其独特的主题、鲜活的人物、以及唯美的画面不仅在亚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更是斩获了3亿4百万美元的票房,成为迪士尼影片公司生产的经典名作。本文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从人物编码、场景编码和二次编码所产生的文化变异来分析该影片在传播过程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一、《Mulan》跨文化传播背景

  1、《Mulan》故事梗概

  迪士尼描绘的花木兰虽然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替父从军”的女孩儿,但是很多情节是编剧重新构造的,该片故事梗概如下:

  在古老的中国,皇帝所统治的中原地区受到北方匈奴的攻打,国难当前,每个家庭必须出一位壮丁为国家效力,当征召令传递至花家时,木兰的父亲——已经为国家出战过一次的老翁接下诏令,不得不再次出征战场。

  主角木兰——虽然背诵不出“妇有哪四德”,但是她却试图让自己看起来贤淑可人,为的是嫁一个好人家,成为父母、花家祖先的骄傲。直到有一天,她坐在湖边,看着湖中倒影,她意识到“木兰有一颗心需要自由飞翔,她不想一生都去扮演一个角色”。诏令发来的当夜,木兰毅然决然地穿起战袍,偷出父亲的长剑,跨上骏马,奔赴训练场。

  木须和蟋蟀是编剧为丰富故事、增加喜剧色彩而设计的角色。在这两个小家伙的陪伴与帮助下,木兰在训练场表现非凡,并在与匈奴的激战中立了大功,连将军李翔也对她感激不尽。

  木兰因伤暴露了性别,全军哗然,虽然木兰没有因“欺君大罪”受到惩治,但是她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当皇帝和满城人民准备为胜利庆祝时,事态的发展再一次紧张起来——木兰得知匈奴首领单于并没有死,在紧急关头,木兰再次发挥她的才智,来到皇宫前从单于手中救出皇帝,这时紧张的氛围才烟消云散,天下方才得以太平。

  故事的最后,木兰带着皇上赐给的金牌回到家乡,父亲终于肯定了她的功绩,木兰终于找到了自己,同时也为花家带来了至上的荣誉。

  2、《Mulan》的全球影响力

  《Mulan》于1998年6月向全世界公映、发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创下了3亿4百万美元的票房成绩。

  虽然《Mulan》在中国内地没有公映,但是DVD的发行和网络的兴起使得大批的中国影迷领略到了这部影片的风采,其中我国内地在20xx年引进了《Mulan》特别版DVD,内含影片光碟、幕后制作过程、互动游戏、MV、动画片段集锦。

  二、《Mulan》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Mulan》的制作、发行显然不止针对国内市场,它能够顺利走出国门,在国外创下近2亿美元的票房,与其跨文化传播策略的正确使用息息相关。在影片中,迪士尼运用了大量的中国符号、中国元素,以水墨画的风格构建了一个个古香古色的场景,吸引了大批热爱中国文化的影迷。笔者采用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来对片中中国元素的使用进行分析,探究《Mulan》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1、首次编码——展现中国

  由于影片的制作者(导演、编剧)与观众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如何让观众准确无误地接受是一个莫大的挑战。《Mulan》这部影片的体裁选取于中国古代故事,编剧和导演在一定程度上试图还原事情的原貌——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所以观众在观影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能够看到不同的中国符号:龙、灯笼、小桥流水人家等,通过这些元素,他们更好地理解整个电影。

  (1)霍尔的编码理论。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是当代文化研究之父。他同时是英国社会学教授、文化理论家、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

  霍尔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他建立了“编码、解码理论”,其理论基础就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生产理论,霍尔将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编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电视专业工作者对采集到的原材料进行加工,为电视的影像和声音符号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带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会受当时的社会制度的制约,所以电视专业工作者会选择特定的声音或者影像符号来进行意义的表达。

  第二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成——也就是成品阶段。霍尔认为,电视作品一旦完成,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之后,电视作品便成一个开放的、多义的话语系统,然后接受受众的解读。

  第三阶段是编码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霍尔从人们不同的社会阶层来解读电视的传播效果,分析受众的解码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霍尔研究了观众对电视话语意义的态度分析,是否与电视专业工作者赋予的意义相一致或者持有其它不同意见。①

  (2)人物形象编码。为了拍摄《Mulan》,迪斯尼的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影片中人物形象的绘制都建立在对古中国的了解之上。

  首先是对人物和故事的选择,选取“花木兰替父从军”作为本部影片的题材是因为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巾帼英雄,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拉近了作者与受众的距离。

  其次是对人物形象的绘制上,影片涉及到四个主要人物:木兰、将军李翔、皇上、匈奴头领单于。影片作者在人物的创作上,对每个人的造型进行了编码,在其中注入了大量的中国符号——木兰的形象特征为:长发、瓜子脸、凤眼、身材纤细,这是西方人心中典型的东方人形象;皇帝的形象特点是:长胡子、白眉、龙袍;整个部队为将军李翔是瞻,李翔的特征为粗犷、强壮、硬朗、冷峻;匈奴头子单于则凶猛、狰狞、残暴,其反面人物形象一目了然。 (3)场景的编码。好的环境和场景不仅能够提供审美功能,而且能够很好地突出人物特色,在场景的创作上,《Mulan》独具匠心的选择了中国水墨画风格,除此之外,也特别注重对中国元素的使用:长城、龙、红色的宫殿、灯笼、风筝、竹丛、中国功夫、钟楼、唢呐、舞狮、水稻、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元素贯穿了影片的整个过程。

  影片导演对这些中国符号进行编码,无疑是想向观众传达出“这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古中国的故事”,便于观众解码。中国符号场景的频频出现加强了这部电影中国文化的气息,为影片增添了美感的同时也拉进了作者与观众的心。

  2、二次编码——展现美国

  虽然《Mulan》在选材、人物的形象和场景的布置上极富中国特色,但是观众依旧能够感受出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的中国电影:导演利用诸多中国符号的同时也不忘体现美国人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体现好莱坞式的叙事风格——情节再紧张也不乏小幽默。提到《Mulan》对美国文化的展现,就不得不提到文化变异理论。

  (1)二次编码催生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首次编码是将原始信息转换为可被一般受众接受的信息,二次编码则是将可被一般受众接受的信息,转变为可被他国受众或全球受众接受的信息。简而言之,二次编码就是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对接。②

  所谓的文化变异是指某种文化在异质文化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吸收异质文化要素而变成一种既具有该文化原先某些特征,又具有异质文化的部分特征的新文化产物的现象。③

  (2)美国文化的编码。在影片《Mulan》中,导演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二次编码,形成了一个变异的文化符号,这个变异的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相交织在一起形成的。

  导演在影片中注入最多的美国文化莫过于“个人主义”,影片开始的前半段,花木兰的人生一直由父母操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染,一些台词诸如“男人出征战场,孩子女人养”;“要成为男子汉,绝不认输”将当时的封建思想还原的淋漓尽致。直到有一天,木兰在河水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传统的封建思想自此被打破,木兰要做回自己,不再服从于任何人的安排。

  于是木兰替父上战场,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凭借她“个人”的智慧,匈奴惨败,之后匈奴卷土重来时,又是木兰的“个人”智慧拯救了皇帝,自始至终导演都在像观众传递着一个观点——封建思想需打破,个人英雄主义要体现。

  另外,《Mulan》中也不乏一些赋有哲理的句子和一些让人励志的闪光点,比如木兰在被众人所抛弃时,她的小伙伴木须对她说:“thingswillworkout,westartedthisthingtogether,andthatishowwewillfinishit(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该勇往直前)。

  《Mulan》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源于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在首次编码中,中国文化大量蕴含于人物形象、场景环境和人物动作中,这一系列做法使得《Mulan》中国特色鲜明,便于观众理解;二次编码中,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引发了极具魅力的火花,传统的中国元素与自由精神的组合迎合了全球观众的口味。

  中国电影若想加快步伐走向国际,可以对《Mulan》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多加学习借鉴,在电影选材上,立足本国特色,发掘有吸引力的内容,巧编码,以扩大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②徐昭、胡承伟译:《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③张放,《文化免疫与文化变异——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本土化的双重内涵》[J].《天府新论》,20xx(1)

艺术论文12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今年我园打造美丽校园,那么美丽校园肯定少不了美丽教师、美丽幼儿。为了更好的使教师在平时日常活动和集体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让幼儿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者,我就从语言方面分析了一下如何培养“美丽教师”,如何让幼儿成为“美丽幼儿”。《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根据《指南》的指引,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我发现,只有通过在生活教学中根据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在幼儿面做榜样示范,将自己最真诚的优美语言展示给人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美丽教师”。

  【关键词】美丽教师;语言艺术;榜样;有效应答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想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怎样的语言才算美丽呢?

  所谓美丽就是使人看到或者感到美好的一切。在我理解,美丽语言就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使人感到美好、开心的话语。优美的语言就像六月的清泉一样流淌在我们心灵中,给我的感觉是世界上最美的享受。

  今年我园打造美丽校园,那么美丽校园肯定少不了美丽教师、美丽幼儿。那么我就先从语言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美丽教师。

  其实我发现有些教师在平时日常活动和集体活动中也缺乏了一些语言的美丽。这让我想到了法国作家蒙田说的一句话: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其实语言的魅力是无尽的,这种艺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那教师就要在日常生活、集体教学中通过语言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丽教师,同时也让孩子们在这种和谐的生活中耳濡目染着一切,成为美丽幼儿。

  一、日常生活语言艺术,耳濡目染伴幼成长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多运用到的语言尤为重要,幼儿园与其他学校的模式不一样。在幼儿园里教师与幼儿几乎是全天呆在一起,幼儿时时刻刻都能听见老师的语言,幼儿是以模仿为主的,所以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语言以及对于幼儿的态度。同时也要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纲要》中这样说到:“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交谈,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

  一日生活中对于一些幼儿生活方面的问题好好与幼儿沟通。比如,我们班有个宝宝体质比较差容易生病感冒,而且比较内向。所以每次在穿脱衣服方面尤为关注。每次在户外活动了一会,我就会和她这样说:“宝宝你感觉你出汗了吗?。”她点点头,然后我就会微笑的和他说:“那你应该怎么样做呢?小心感冒。”每次她都会笑着对我说:“谢谢孙老师,我差点要忘记了。”经过了几次提醒,她就会慢慢知道要及时穿脱衣服。事后,我在想如果我对这孩子缺乏耐心,不好好与她交流又会是怎么样呢?我就做了一个试验,隔了几天我就故意有点生气的和孩子说:“你看看你出汗了也不脱衣服,要是感冒了怎么办?”这时候孩子马上站到我身边,一声不响的低着头。当我低下头,我发现孩子在低低的哭泣,我赶忙抱起孩子,连忙道歉:“宝宝不要哭了,老师也是为了你好。”经过这次我发现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孩子的内心也会慢慢发生变化,而且孩子一天的心情也不好,说明老师的语言对于幼儿的心理影像颇大。所以说一日生活中的语言一定要把握好,逐渐培养成美丽教师,同时也让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二、集体教学语言魅力,筑起自信坚实桥梁

  什么是教师的应答?课堂中的教师的应答旨在教学中教师基于幼儿言行表现所做出的回应和反应行为。除了一日生活中,还有在集体活动中一些语言的运用。集体活动中应答语言也是培养美丽教师的一方面。

  我就从有效应答来说说,有效的应答包括了激励性语言和拓展性语言。先来说说激励性语言,《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的发展有快慢能力有强弱,老师要了解幼儿,及时地作出肯定鼓励的应答,尤其是对于相对能力弱的幼儿鼓励肯定和尊重赏识的回应就好比是燃起自信的导火索。在活动中,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鼓励性语言:你说的真棒!你的想法很好!类似于这些话语,每次当我讲完这些话的.时候,孩子都很开心,都会和旁边的小朋友说:“我被老师表扬了,好开心呀。”孩子总是天真的,听到这些话心里美滋滋的。孩子都需要得到肯定。表扬的方式可让幼儿自选,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均等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大大提高了自信心,教师得到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再来说说拓展性语言,有一次上科学课《动物保护色》有个小朋友说:“孙老师,枯叶蝶它的颜色和枯掉的叶子颜色一样,它这样保护自己。”我这样提问:“你回答的真好,那除了刚才说的枯叶蝶还有哪些动物的颜色也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他坐下开始“冥思苦想”起来,过了一会就举起高高的小手,回答:“老师,我想到了,有一次我看到树叶上还有绿色的毛毛虫,它的颜色和树叶一样,它这样能保护自己。”我笑着表扬他。周玉仁说过:“作为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所以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还有什么动物保护色,而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让他自己思考,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获得成功的欢乐。

  活动中老师的回应有很多,正是有了这种鼓励性语言和拓展性的语言,幼儿才积极思考融入到活动中来,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在这过程中教师也慢慢学会如何赞美孩子,如何和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了解孩子,这对新教师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巧妙有智慧的回应体现了老师对小朋友的了解和尊重,也时刻体现了老师对教育契机的捕捉和老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智慧的应答也是老师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在实践中注重每一次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倾听,留意自己的应答,才会使自己逐步提高,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美丽的应答语打造美丽教师,博采众长展自信。

  三、生活教学两两合一,打造和谐美丽教师

  刚才前面讲了培养美丽教师的两大要素,第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第二丰富集体教学中的有效应答。在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中,其实一日活动中也包括了集体教学活动,这两者是不能逐一进行,而是融合在一起,不能做到日常中的美丽语言,而忘记集体活动中的,反之亦是如此,两者不可偏废。

  培养美丽教师不单单是语言美这一方面,就比如还有行为美,在幼儿面做榜样示范。形象美,每天在幼儿、家长、同事面前留有好的形象,让别人觉得这位老师干净、舒服。教学美,在教学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孩子都愿意开心来上课,这当然需要时间的磨练。所以说做美丽教师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需要在平时不断积累不管是从外表还是到内心,都需要时间去慢慢积累。帮助我们一点一滴的达成目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丽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正将自己最真诚的优美语言展示给人们,那么你的语言才是真正有魅力的。

  参考文献:

  [1]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8:299

  [2]百度.百度百科.

  [3]蒙田.随笔集[M].中国:中国书籍出版社,20xx-2:37

  [4]赵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xx-2:32

  [5]周玉仁.教师与大师话

艺术论文13

  一、色彩对于中西现代油画艺术中情感表现的作用

  1.色彩在中国现代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中国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对于情感表现的作用在中国现代油画中,色彩本身没有太多深刻的意义,但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事物形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将事物的特点展示出来。因此,一幅油画是否成功,与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有着较大联系,色彩在表达各种情感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2.色彩在西方现代油画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需要色彩的合理运用,而色彩作为西方现代油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升画面的审美价值。因此,强烈的主观色彩是西方现代油画艺术的生命和灵魂。

  (1)西方现代油画艺术色彩情感表现的概述在西方现代油画中,色彩是画家表达某种意图的主要手段,画家在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色彩的'搭配时,油画的主题得到了形象的展示。并且,在西方宗教题材油画中,有的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可以象征抽象的观念或者某个具体的事物。艺术家在创作油画的过程中,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赋予色彩很强的象征性和表现力,色彩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从而成为最具感染力的油画语言之一。

  (2)西方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对于情感表现的作用在自然中,色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身没有思想和情感,但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色彩成了表达情感、传递意愿的重要工具。如,看到阴沉的天气,艺术家会用黑色和灰色表达当时的情感;看到生机勃勃的树木,艺术家会用嫩绿色表现充满希望的情感。因此,在西方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越艳丽,表明艺术家的情感就越强烈;色彩越夸张,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如西方著名油画艺术家凡?高,在其每一幅油画中,他都用了很强烈、富有感染力的色彩,让人印象深刻。从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二、结语

  通过对中西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现作用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油画和西方现代油画的不同特点,更形象地感受到艺术家创作时的情。

艺术论文14

  京剧表演中各类人物都有特定的帽式。“皇帽”,又称“王帽”、“唐帽”、“堂帽”。帽为圆形,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黑地饰以龙纹,顶端有黄色大绒球两个,并有许多珠子。左右各挂黄色大穗,称为“流苏”,为皇帝专用的礼帽。封侯者戴侯帽,它的两旁有宽翅,翅的边上垂着穗子,握有兵权的,顶端加戟头,称为台顶。“汾阳帽”俗称文阳,与相貂略同,金地龙纹,缀有绒球珠子,两旁为金色如意翅,用于权势显赫的宰辅。纱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左右加翅;由于翅的形状不同,又有“方纱”、“圆纱”、“尖纱”之别。一般说品位较高的文官,纱帽的两侧插长方形帽翅;品位次之的插长圆形帽翅;品位低的戴“尖纱”或“圆纱”,含有贬义,多为奸臣丑角所戴用。

  水袖的名字来自水衣。水衣就是一种衬衣,演员穿戏衣时,里边要衬一件水衣,水衣的袖子长一点,露在戏衣的外边。后来,演员发现这种衬衣的袖子,不但可以保护戏衣,而且还可以用于歌舞表演,就逐渐把它放长,脱离水衣,直接缝在宽袖的戏衣上,就成了水袖。水袖的功法有:抖袖,表示整理衣服;投袖:表示生气;挥袖:表示叫人离开;招袖:表示叫人来;摆袖:表示飘洒自如等十几种不同含义的表演功夫。

  胡须的表演又称为髯口功。京剧里老生、净、丑都挂髯口,各个角色利用髯口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种种感情。现在常用的髯口有三髯、满髯、扎髯、丑三髯、二涛等十多种。老生的髯口功所表示的意思,如捋须表示整理;托须表示思考;挡须表示着急;绕须表示喜悦;吹须表示恼怒等等。在舞台上髯口功要配合其表演加以运用。在《鸟龙院》这出戏里,闫惜姣逼宋江写休书。演员运用抖须、甩须、吹须等功法,表现宋江着急、惊恐、激怒等复杂心情。

  翎子,是中古代武将在盔冠上插的两根雉尾,表示官职比较高的将领,也作为英勇善战的象征。艺人为塑造人物把雉尾加到七、八尺长,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作出许多优美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翎子功,生、旦、净、丑各行都用,小生用的最多,故有雉尾生一行。翎子功有掏翎,有衔翎,有绕翎、刷翎、抖翎、摆翎等多种。可表示喜悦、得意、沉思、惊恐等各种情绪。

  盔上的珠球的妙用,如演关公的演员,演到刮骨疗毒一场,既神态自若地在用心下棋,又让盔上的.珠球抖动发出声响,以表示手术的疼痛。

  甩发是生、净、丑等角色在头顶上扎一绺长发,演员可以通过舞动甩发,表现人物的情绪,这种表演技巧叫甩发功。甩发功,一般有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

  京剧舞台上用的扇子有大折扇、小折扇、团扇、羽扇等多种。扇子功法有挥、转、托、合、遮、扑、抖、抛等耍法。通过这些动作的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出各种舞姿,刻画人物性格。

  京剧里的“旗”很多。帅旗是大本营的标志,同时也是两军胜败的象征,旗不倒兵不败。在生活中,风是看不见的,京剧把它有形化了,制成风旗。而水旗、云片则把自然界本来流动不定的形态固定化了,然后经过演员的舞动,再让它活动起来。大旗在武场里用它抄筋斗,表现搏斗,还能耍出各种旗舞。

  服装的程式是前辈艺人的创造成果,又是后人进行革新的手段。所以像梅兰芳这样的艺术大师,一面尊重原有的服饰程式,又反对乱穿乱戴;另一方面,一直摸索着改进。如白娘子的服饰,从清代到现在有许多的变化,清代早期画上的白娘子是戴渔婆罩,后来改大额子。梅先生的老师陈德霖和梅先生早期也用大额子。后来,梅先生认为大额子类同于一般的女将,缺乏特色。还有,白娘子在水斗中穿战衣战裙并不扎靠,戴大额子显得头重身轻并不好看,改成软额子用白绸子扎一个结子,配上面牌,减轻了头上的份量,显得匀称,又使白娘子服饰有自己的特点。梅先生不仅改进白娘子的服饰,还创造了一些新的人物服饰。如仙女、虞姬、洛神等。他的做法可以代表许多优秀表演艺术家对服饰程式的正确态度。艺术大师们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非常注意分寸,该穿素的决不穿花的,就是平时所说的“穿破不穿错”,不主张随便破坏穿戴服饰的程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京剧的服饰有待不断改进和革新,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艺术论文15

  论文关键词:巴赫 音乐 创作特征

  论文摘要:巴赫是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巨匠,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本文对巴赫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意义进行研究,包括体裁形式、作曲技法、多元性的内容、深邃的思想性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西方一音乐史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巨匠,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创作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他的作品共有1000多部。巴赫的音乐有卓越的价值,其旋律优美,对位严格,节奏生动活泼,和声深奥,思想深邃。巴赫的作品是全世界音乐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不仅把巴赫看作是一个为音乐带来新意义的完美艺术家,而且也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巨人之一川。

  在西方音乐史,巴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天才型”人物,但他生前与去世后很长的一段时期,未被公认为伟大的作曲家,大部分的作品非但不能出版,也不能为人们所理解。直到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演出了他的《马太受难乐》,巴赫的音乐才开始复苏,通过门德尔松和塞缪尔.韦斯利等人的发掘,巴赫的音乐得以在欧洲复兴。1850年,德国成立了巴赫协会,1900年出版了《巴赫全集》,到了20世纪,巴赫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巴赫的音乐已成为欧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巴赫音乐创作特征中的“体裁形式的多样性、作曲技术的独特性、内容的多元性、思想的深邃性”以及意义进行研究。

  一.体裁形式的多样性

  体裁是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种类和形式,是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理解作品内涵的重要依据。巴赫创作了巴洛克时期除歌剧以外所有的音乐体裁,现从声乐体裁和器乐体裁两方面分析巴赫创作体裁形式的多样性。

  (一)康塔塔、受难乐、弥撒曲

  在巴赫音乐的创作中,声乐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声乐创作又以康塔塔(流传下来的约200多首)最为丰富多彩。康塔塔是一种与清唱剧类似的以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组成的声乐套曲。巴赫的康塔塔在乐队的编制上进一步扩大,除了运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以外,还加入小号、长号、定音鼓以及运用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数字低音,其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有的具有史诗性,表现恢宏的气势;有的重抒情,描写内心的情感。巴赫的康塔塔有宗教和世俗之分,巴赫创作的宗教康塔塔,作品内容深刻,感情细腻,代表作如《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喊》。世俗康塔塔是为了贵族的应酬而作,它们多是些轻松活泼的“音乐剧”,包含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和重唱。有的作品直接运用民间音调,具有农村生活的情趣和城市生活的风情,代表作有《农民康塔塔从《咖啡康塔塔》等。

  受难乐是宗教性的音乐,从中世纪的格里戈利圣咏变化而来,是为耶稣受难的故事而谱写的音乐。巴赫的受难乐形式和康塔塔一样,有独唱(喧叙调、咏叹调)、合唱和管弦乐,歌词取自福音书,有叙述和发展剧情的作用。巴赫的受难乐中,以《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最为出色。他们以强烈的戏剧性处理悲壮的体裁,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具有史诗般的效果。在巴赫的受难乐中,一方面吸收了古希腊戏剧中合唱,意大利歌剧的因素,一方面又继承了德国宗教作品和清唱剧的传统,具有同歌剧一样强烈的戏剧性。弥撒是一种天主教堂日祷所运用的赞美歌套曲。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是弥撒领域的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其曲式规模宏大,曲式构成的手法,主题的对比,音调体系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巴赫声乐作品的宗教因素一方面体现了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同时也包含从世俗人性观念出发对宗教的让释,其中所揭示的心理情感的深刻性是同时代音乐家所不及的。

  (二)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与赋格

  自16世纪初,这些体裁开始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巴赫则将这些体裁进行完善和定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首先是即兴式的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和遵守模仿原则的赋格曲结合成一个新的套曲乐章形式,两部分虽然各自自是独立的时又是对比和相互补充的I=1。在器乐方面,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管风琴大师,作有各种题材的大量管风琴曲,著名的有:+: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G大调前奏曲与赋格>+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大调托卡塔与赋格>+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为古钢琴而作的《d小调半音幻想曲与赋格从《平均律钢琴曲集》。在这些作品中,都体现出巴赫创作的独特性,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每首都采用前奏曲与赋格组合方式,以大小调和半音的顺序排列,巴赫用创作实践首次证明了二十四个大小调和平均律在键盘乐上的切实可行性及技术创作的优越性。作品里的多数前奏曲都有意识的解决演奏上的`某个技巧并且介绍了键盘乐器创作的一个类型,而每首赋格也提供了从格写作的方法的可能性,两者都具有鲜明的音乐个性和完美的乐思发展逻辑。这部复调音乐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钢琴音乐本身的范围,《平均律钢琴曲集》除了有重要的思想内容和充满诗意的情感以外,他的形式的层出不穷、细节的精致小巧也是惊人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伦理内容和艺术技巧臻于世界艺术的最高境界。

  (三)一协奏曲

  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产生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之一。在协奏曲创作方面巴赫也取得了重大的收获,出现较有影响的作品。他是西方音乐史上首次为羽答键琴创作和改编协奏曲的少数作曲家之一。他的协奏曲代表作为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作品采用欧洲盛行的大协奏曲体裁,由一组独奏乐器和另一组伴奏乐器的乐队相互竞奏,形成互动的音乐交流。六首协奏曲的风格迥异,不仅乐器组合彼此不同,而且协奏方式也各异,第1,2,5属大协奏曲的体裁,第3,6首是为弦乐组而写的,没有协奏部分;第4首协奏曲可称为小提琴协奏曲。 对于巴赫而言,虽然声乐创作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事实上他也是、一位器乐作曲家。除上述体裁外,在其他体裁方面,巴赫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如组曲类有《英国组曲从《法国组曲));奏鸣曲类有《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变奏曲有《戈尔登堡变奏曲》;清唱剧类有《圣诞节清唱剧》等。巴赫没有创作新的体裁,只是把当时还不完善和没有定型的体裁例如托卡塔、赋格、幻想曲、前奏曲等加以改造,使之趋一于完美。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旋律的情绪往往表出单一的特点,这也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在他的创作中,常以一个乐思进行修饰和展开,不论旋律如何错综复杂,如何不可预测,它们都有各自的情绪,而旋律常和对位结合,将丰富的和声、调性转换融于赋格这类复杂的高级的复调形式之中。巴赫音乐的旋律进行连绵不断,旋律线条个性鲜明而精炼。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旋律随处可见,充满民歌风味的旋律是他创作的核心。他曾把德国民歌“青菜萝卜不和我的口味,如果主人给我肉吃,我就留下”和“我已经好久不见你,请到我的床上来”的音调用在《戈尔登堡变奏曲》的第30变奏中。

  (二)和声、复调

  贝多芬赞一黔巴赫是“和声之王”,它的和声表现得充实而富于变化,常做半音进行,音乐的旋律在进行中,不管声部有多少,都会遵循和弦的总体进行,而丰富的和声织体往往又和复调有效结合在一起。他继承了16世纪以来德国声乐和器乐的传统,吸收了意大利的和法国音乐的先进技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巴赫的复调更大限度的发挥了音与音之间,旋律与旋律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有哲理性和逻辑性,复调音乐中所蕴含着富有个性、精炼的主题,逻辑性的和声与各种转调手法等新的因素预示了新时代的音乐语汇的到来。巴赫的复调音乐理论对欧洲近代音乐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莫扎特、舒曼、瓦格纳都将巴赫的复调音乐作为他们研究的材料。他的复调乐是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复调音乐艺术的最后概括与升华。巴赫是一位杰出的复调音乐大师,《平均律钢琴曲集》可以说是复调音乐风格的典范,《音乐的奉献从《赋格的艺术》可谓复调音乐的大全。

【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动画艺术论文10-08

欲望与艺术论文10-09

教育艺术论文04-01

艺术论文发表10-26

艺术论文提纲10-01

家具艺术论文10-08

体育艺术论文10-08

舞蹈的艺术论文10-08

音乐艺术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