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
所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是他们的综合素质较高,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种高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有人际交往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
第一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及结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得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针对48家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岗位和34所设立高职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市场调研。
调研是围绕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的。
在调研过程中,对相关岗位群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形成了对岗位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知识要求和胜任力分析的汇总。
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本文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调研分析
0引言
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发挥专业竞争优势,及时地了解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教师于2016年夏针对企业会计工作岗位进行了市场调研。
调研工作使得我们明确了高职会计人才的岗位就业群及岗位工作的相关要求,认清了毕业生的培养方向,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调研的基本情况
鉴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中小型企业,本次调研在中小型企业、设置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以及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中展开。
1.1调研方法
(1)现场调研。
通过现场座谈、发放调研问卷、参观走访的方法,实地考察、调研相关院校、企业和毕业生。
对被调研对象进行深入了解,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在线调研。
本次调研首次尝试利用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和便利,借助先进的在线调研工具,在计算机桌面平台和手机平台进行在线调研,利用微信等工具提高调研的质量、效率和速度。
在本次调研中,根据调研对象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了几个方面的若干具体问题。
1.2调研对象分析
(1)院校情况分析。
①参与调研的学校基本情况:被调研学校地域分布为北京6所、京外院校28所,其中国家示范校9所、国家骨干校3所,两者合计所占被调研学校比例为35%。
②被调研人基本情况分析:被调研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男性16人,女性24人,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40%和60%;职务结构为普通教师11人,办公室工作人员2人,专业带头人5人,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22人;职称结构为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讲师8人,助教2人。
从被调研人职务和职称来看,大部分被调研人担任系里的行政职务,比较了解院系及学校的建设情况,从而认定调研数据比较客观、可靠。
(2)企业情况分析。
①被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被调研企业地域分布为北京地区企业30家,占63%,京外企业18家,占37%。
这48家企业共分为10个行业,其中商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中介企业占比为57%,信息技术和财务专业服务行业占比38%。
从被调研企业规模来看,中小型企业偏多,占被调研企业比例为83%。
②被调研企业财务部门基本情况:被调研企业财务部门平均人数为15人,最多达到120人,最少2人。
③被调研人员情况:被调研人男性25人,占43.10%,女性33人,占56.90%。
被调研人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平均为13年,且大部分入职年限超过10年,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
2调研结果分析
2.1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成长路径分析
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可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一般从出纳员开始。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成长路径依次是会计核算、税务管理、主管财务会计的财务部副经理、主管管理会计的财务部副经理及财务部经理。
2.2被调研企业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调研中,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又进一步调研了具体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2.3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和关键素养分析
(1)横向调研分析。
针对每个财务岗位的每项工作任务,调研了具体的工作要求,针对具体的工作要求,被调研专家给出了相关知识和相关素养要求,以及每项工作任务的评价标准。
现以出纳的票据管理岗位为例进行说明,如表5所示。
(2)纵向调研分析。
在进行针对每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的横向知识和素养分析调研后,调研人员从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和企业认为最看重的职业知识两个方面进行了纵向调研。
仍然以出纳岗位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表6和表7所示。
将出纳岗位相关工作任务中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单列出来,通过让被调研企业打分的方式了解“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
从表6可以看出,对出纳岗位来说,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将出纳岗位相关工作任务中对员工的职业知识要求单列出来,通过让被调研企业打分的方式了解“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知识”。
从表7可以看出,对于出纳岗位,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知识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财经法规、货币资金收付业务处理和货币资金凭证账簿登记。
2.4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企业财务部门招聘员工时,对职业资格证书是有一定要求的。
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用友ERP资格认证、办税员证书等。
其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国家要求财务人员上岗必备的证书。
多数企业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些企业要求应聘者具备初级会计师证书。
证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明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职业能力。
企业(48家)对高职毕业生的证书要求。
2.5关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会计人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且由于财务部门的规模限制,即便企业愿意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所能容纳的学生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必须寻求人才流动性较大、人才需求较旺盛的会计师及税务师事务所作为主要的校企合作基地。
3调研结果的启示
3.1明确培养目标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就业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就业的初始岗位大部分从出纳员开始,经过短时间(半年到一年时间)的培养,能够开始会计核算工作和税务管理工作,后经过相当长的时间(3~5年),才能够接触更为复杂的工作,上升到领导岗位。
初始的岗位技能需求对高职会计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赢得企业的信任和赞誉。
中小企业业务比较简单,财务部门工作量较小,业务较单一,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出纳、会计、税务管理等中小企业基层会计相关岗位,熟悉会计准则,掌握操作技能,擅长核算,通晓税法,具有优良的职业操守和一定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到,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的要求是所有素养要求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中特别强调“立德树人”。
3.2查找教学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到,与针对财务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素养相比,教学体系与企业的需求还有一些差距。
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实际不吻合。
由于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的财务工作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这就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适应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的变化,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的需求相吻合,提高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打造学校的信誉品牌。
(2)教学方法与企业的用人要求有差距。
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的要求是适应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
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度的改变,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从学生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进行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岗位工作要求;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要求进行必要的实习和实训,使得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
在教学中,教师将企业岗位需求知识和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贴合企业实际培养人才。
(3)教学评价与企业要求有差距。
教学评价体系要增加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并应适当增加企业专家的参与程度,使得评价标准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趋于一致。
3.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我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企业岗位工作需求。
因此结合调研结果,我校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从财务部门岗位工作实际出发,基于出纳、会计核算和税务管理等财务部门岗位工作实际,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突出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实际,根据财务工作岗位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是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以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对岗位人员任职资格、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重新组合知识要求而形成的。
专业拓展课程是从广度和深度上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进一步拓展,为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向其他相关领域进行职业拓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而设,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
顶岗实习课程要求加强形成性评价,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建设,即从企业财务岗位认知到财务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财务岗位综合技能训练。
这个过程贯穿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同时,为了适应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课程体系建设中加强了职业证书所要求的相关内容,使得人才的培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证书取得相协调一致。
3.4加强校内仿真实训环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人才的培养必须有相应的环境。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岗位需求步调一致,仿真实训环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仿真实训环境使得学生能够较快速地找到职业角色定位,从而热爱会计职业,刻苦学习会计技能。
校外实习基地是真实环境下的真实体验,是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接受企业检验的重要一环。
总之,通过以上调研发现,高职会计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建设已经不适应企业对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查找差距,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逐渐形成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董延安,唐子惠.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年会暨第四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1(11):89-91.
[2]刘玉廷.我国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J].会计研究,2010(10):3-8.
[3]佟成生,许素兰,李扣庆,等.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J].会计研究,2014(9):13-20.
第二篇: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
[摘要]文章以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团队的执教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可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学团队;执教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支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而高职教师的“三能”是这支队伍必需具备的能力。
即高职教师执教能力、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是指教师在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运用科学的、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将知识、能力及其他素质传授给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具备在本行业内的专业技能,并将该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科研能力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决定着教师是否能从事教学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能力。
一、目前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团队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专任教师,80%左右来自于高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科研能力,但在教学的执教过程中仍延续着读本科或研究生时老师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主体的一贯做法,填鸭式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而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90%以上都是从读小学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对理论知识学习厌烦,而且对实践操作环节也是没有耐心学习,心中没有目标。
因此,形成了目前教学效率低、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局面。
由于扩大招生,教学队伍师资人数与招收学生人数也不成比例,国家规定的1:24的师生比远远不能达标。
因此超负荷的工作量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符合专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改革与创新。
因此,就目前高职教师的状况,形成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方案,建立健全良性循环的教师提高机制,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一)执教能力提升策略
1.高职教师应该深入学习高职教育理念。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全面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高职院校要注意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抓好严谨的治学作风,全面提升策略素质修养。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企业进修学习,定期到企业与企业员工轮岗工作,增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机械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采取下工厂,走进机械加工制造各工种岗位,进行岗位轮训,在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实训岗位的工作内容、技能特点与专业教学内容和需要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在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迅速成长,成为符合要求的双师素质教师。
2.形成符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符合高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
经实践验证,这些方法适合高职教学的不同专业和不同的阶段。
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普通车铣、数控车铣、钳工实训、机械拆装及测绘、设备维修等实训,这些核心专业课程的先修理论课程主要有机械识图、公差配合、机械工程材料等。
要使课程之间知识做到有效衔接,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外,还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实施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
经实践验证,针对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不同阶段,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手把手阶段、放开手阶段、甩开手阶段。
手把手阶段体现为“学、做”一体。
在该阶段,学生是初学者(刚刚入校的新生),老师主要是以引导、示范、模仿、说明、指导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这是手把手“教”与“学”的过程。
主要采用的是五步法教学过程:导入———任务———行动———纠错———评价。
这个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入境后,老师布置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必定会有错误产生,此时老师在纠正学生犯下的错误,纠错的过程是通过微组织,老师手把手的纠正错误。
这个五步骤在一个任务中,多次循环,直到学生掌握知识点完成任务为止。
最后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来评价是否真正掌握。
评价环节起到了让学生再次确认结果的作用。
“做、学”一体,放开手阶段:学生具备一定基础后,老师以指导、质疑、评判等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在半自主性的情况下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放开手“教”与“学”的过程。
主要采用的是四步法教学过程:任务分析———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控制。
在老师布置任务后,在老师要求下学生对任务能做到自行分析,对任务的完成自行制定计划,寻求老师的质疑评判,待老师肯定结果后,主动行动来完成任务,对任务完成结果优良能有初步的判断,最后的结果还要由老师做出结论。
“做、学”一体,甩开手阶段:学生基本具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的集合)的能力,教师以评估为主要教学手段,是甩开手“教”与“学”的过程。
主要采用的是六步法教学过程: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在老师布置任务后,学生会主动寻找完成任务的资料信息,做出计划、决策,付诸行动,主动完成结果检查,通过自检、互检确认结果质量。
3.制作教学工作页,有效地将知识、能力及其他素质传授给学生。
教学工作页是引导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导性文件,它包括任务单、信息页和引导文。
教学工作页是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被肯定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学工作页的形式各不相同。
手把手阶段的教学工作页要详细到每个标点符号的书写;放开手阶段的教学工作页应该以引导为主要特征,体现学生半自主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
甩开手阶段的教学工作页应该以开放形式展现在学生的世界里,学生会根据工作页中的任务发散思维,主动查找资料信息寻求完成任务的办法,得出正确结论,并能做到任务的拓展。
(二)专业能力提升策略
1.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理论课教师做实践课教师助教,互相结对子。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技能,还可以与实训教师共同探讨课程之间知识点衔接问题。
例如在进行钳工技能训练之前,机械识图这门课程如何讲?在实践中做了这样的尝试:在机械识图教学中选择钳工实训使用载体的零件图样进行绘制和识读,学生对该载体的零件图非常熟悉,这样在钳工训练中学生很快会明确锯削与锉削的目的。
目的的实现完全离不开机械识图中的知识要点,学生对平面度、垂直度已经非常熟悉,进而在锉削过程中直角尺的使用、以哪个面为基准不用特意说明。
如教师一提到平面度和垂直度时,学生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平面度和垂直度符号的样子,哪个需要基准,哪个不需要基准。
2.实施“教师下现场”培训工程。
近几年根据学院要求,机械教学团队安排了数名教师进入企业现场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下现场锻炼,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对企业文化、工作任务流程这个环节的认识。
在新技术、新理念方面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为专业教师从事专业教学和推进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推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制度。
近几年,随着学院对教师提出———专业教师要具有职业资格证。
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使教师从一个职业岗位的角度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开展专业教学和技能鉴定打下基础,为教师的教学奠定了实践基础。
4.实施“企业专家和技师进课堂”讲学工程。
自机械教学团队组建以来,本教学团队邀请了数名机械加工制造领域的专家、工程师和高级技师进入学院讲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指导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
通过该项工程,学生学到了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的扎实严谨工作作风、精湛的专业技能,同时也给机械教学团队的教师起了一个榜样作用。
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进行技术交流,强化了本教学团队成员的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
(三)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机械类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就必须要有扎实系统的机械类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积极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参加与教学改革相关的学习,拓展视野,并付诸实践。
由于现代制造技术的飞快发展,机械类专业的教师还应具备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只有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会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改革及其相关研究。
xx年1月,学院派22名教师赴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三站式”教学模式,在学习中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随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教学过程微组织研究、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学校把教师自身提高作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主题,并进行相关内容立项。
三、结论
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践证明,在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只有注重教师“三能”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才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春光.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团队发展能力评价与分析[J].河南科技,2013(10X):282.
[2]李方灵.高职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建设的目标措施[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67-69.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究10-01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10-08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应用探讨论文10-11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论文10-08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10-11
浅议高职院校旅游电子商务教学探讨论文10-12
高职旅游管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探讨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