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5:5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特定行业培养掌握工程实践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也即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行业内的高级技术工人

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第一篇:专本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

  【摘要】

  专本一体化的改革模式试图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但依旧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健全、课程重复以及评价机制矛盾等问题。

  在坚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应该采用协同创新的方式,实现合作院校双方的深度合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一体化;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各类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

  纲要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业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随后,国务院又在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将纲要内容细化,确立了职业教育需要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直被忽视的职业教育也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还未打破,因此众多省份推出了包括“3+2”专本一体化改革的各种职业教育改革措施[1],以期填补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但依旧面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开辟了进一步深造的空间,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满足社会的需求。

  以前专科层次的学生要想获得更高的学历,大多只能参加国家的专升本考试,从而由高职院校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以期获得相应的学历和文凭。

  目前很多省份又推出了“3+2”专本一体化政策,专科院校与某些本科院校进行对接,3年专科成绩满足一定的要求后,不通过专升本考试,可以直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接受2年左右的课程学习后,可以获得本科文凭[2]。

  这些做法在原有的专升本考试的政策之外,开辟了一种新的学历教育途径,为广大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好的深造机会,但由于下列问题的存在,也使得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出现了部分偏差。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特定行业培养掌握工程实践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也即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行业内的高级技术工人;而目前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一般都要突出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偏应用型的高校在突出理论能力的同时,会提及学生对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掌握。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或定位模糊[3]。

  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太合理,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某一领域内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要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更有甚者还加入了建立模型、分析求解等能力,大大高于专科层次的基本要求。

  此外,高职专科和本科培养目标如何较好地衔接,如何在分段培养的过程中实现最终的本科层次培养目标也经常受到忽视。

  (二)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专升本”的需求,课程体系建设上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诸多课程偏重理论,弱化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并且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学校学习后,转向了普通高等教育大部分学生想走的考研、读研之路,但专升本的学生大多缺乏较为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处在弱势地位,即使考研成功,后续的研究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不仅对自身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且也脱离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预期[4]。

  这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直接关系。

  高职教育形成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博士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还需艰苦的努力。

  (三)课程体系的重复性问题

  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一个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另一个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因此两类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在课程设置上有较高的重复率。

  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均是由各学校自己单独制订和实施,院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机制,缺乏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建设,造成了院校之间许多课程设置的重复。

  (四)人才选拔出现的问题

  由于高中教育受中国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高职人才的选拔及培养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产生了许多的负面效应,使得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大多是以提升教学层次为主。

  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改革大多围绕着项目化教学进行,突出实际应用能力,但如果片面追求教学层次的提升,势必会严重影响这类课程的改革,使得多年所取得的成果又逐步回归到以前注重理论教学的老路,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退化,并偏离职业教育的正确轨道。

  因此,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实现专本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学生筛选时方式一定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接受专本一体化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更应该优势突出,特色鲜明[5]。

  只有遵循这种原则,才能保证专本一体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

  (五)不同的评价体系导致矛盾突出

  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6]。

  双方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是不一样的。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技能性和实践性,因此其课程评价侧重于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一般都是以一个工程项目或实训的效果等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开设的课程会导致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由于高职阶段并未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在深入学习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理论基础方面欠缺极多,很难满足本科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得很多学生不被本科院校认可。

  由此可见,由于不同的评价体系,使得专本一体化的进程并未按照政策设计者的初衷进行[7]。

  对于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校,如果依旧按照正常情况下对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势必会影响到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使职业教育最终走向学历教育的老路。

  二、专本一体化的解决思路

  新形势下的专本一体化,不应该继续延续传统的“专升本”、“选修本科”或者“自考本科”等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应以全局的、协同创新的方式进行专本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改革。

  协同创新主要是通过将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进行有效聚合,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将合作方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进行充分释放,最终实现深度融合深度合作的一种创新组织方式[8]。

  对于参与到专本一体化进程中的各高校而言,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利用合作方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深度合作,实现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1>2”的合作目标。

  各高校之间进行专本一体化协同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

  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等教育,是建立在高职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必须围绕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

  高职教育是为某一行业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技工;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等教育在高职基础上为特定行业培养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需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专本一体化下的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均需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依托自身特色,坚持创新发展

  目前专本一体化下的课程建设和衔接还未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各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同,产业结构以及优势产业也不相同,导致各高校自身特色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应该依托院校自身所处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产业结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专本一体化下的各高校均是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由于现在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行业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高专与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行业发展变化,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三、专本一体化的解决方法

  协同创新要求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应该以需求为导向,深度合作,深度融合。

  专本一体化进程下的各高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而非理论型和研究型,合作双方需要将高职高专的“高技能技术工人”和本科院校的“高素质工程师”的特点融合起来,而不是本专科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各自单独执行。

  协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深度合作的过程。

  在高考时需要进行一次性招生,合作院校共同培养,应该与普通专升本的那种高考时招收专科生,三年后进行考试选拔,进入本科阶段相区别。

  在培养过程中,专本一体化下的合作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该是共同制定,统一使用,不能走向传统的专升本的老路。

  协同创新也一个合作高校之间深度融合的过程,能够极大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

  高职院校的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对特定行业的基本技能了解深入,而普通本科高校的特点是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可以从事设计开发以及分析等较高层次的工作。

  协同创新强化了合作双方的培养特色,实现特色互补外,例如,高职院校一般情况下,与企业合作比较密切,这一方面本科院校稍显薄弱,因此,通过专本一体化协同创新,在校企联合培养方面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协同创新需要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来保驾护航。

  合作双方需要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对接受专本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

  由于该模式特别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部分课程可以采用企业、行业导师、授课教师三方联合评价机制。

  例如,企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态度以及实践结果进行评定,占一定的分数额;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承担的工程项目任务、实际完成情况、项目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报告撰写情况等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评定;根据需要可以加入试卷成绩,该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

  协同创新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合作方的相互监督。

  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由于办学定位和办学层次的不同,势必会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侧重点,因此在一体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分歧。

  为了更加明确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及理念,要确保职业类型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够发生偏移,不要再走上传统专升本的老路。

  专本一体化下的合作监督机制中,政府、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院校双方都应该是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进行协同创新,督导中的每一方都可以对合作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做出评估,以便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完善不同层次的监督机制来确保该项改革顺利进行,从而让专本一体化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通过专本一体化下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本科学历教育和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合作双方展开多层次合作交流,加强校际沟通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侯振杰 杨长春 林逸峰 王晖 单位: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妤夜.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体系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5(33)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学徒制人才培养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社会面临着应用型人才的较大缺口,而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束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而进行创新,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人才。

  文章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间的联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现代学徒制;联系

  0引言

  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在德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有着广泛的实践。

  简单来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教育、劳动制度、职业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同时也能跟师傅学习实操经验与技术。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

  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将是其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方向,它能在较短时间内帮助高等职业教育摆脱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1相关概念概述

  1.1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需要从教育层次与教育种类两个方面进行界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丰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

  大部分人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并不属于传统高等教育(大学及以上)的范畴,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关注教育与就业间的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以高中文化为基础,直接就业为目的,注重理论、技术、设计成果的转换与实践。

  1.2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联系甚密,是传统学徒制的再发展、再丰富。

  传统学徒制在手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并逐渐演变,其与现代学徒制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指的是有相关技艺、经验的师傅将技术、经验手把手传授给徒弟的过程。

  但由于各国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各国学徒制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不管怎么说,传统学徒制都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现代学徒制是国家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结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学徒制也被赋予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使命。

  我国也曾对现代学徒制进行界定:现代学徒制旨在培养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现代学徒制缔结了政府、用人单位、学校三方,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教学实践。

  2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2.1与社会需求脱节

  与社会需求脱节是指市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育重点、培育方向缺少指向性,这就很容易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变得盲目,导致教育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教育模式创新无从着手,培养人才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

  具体来看,由于绝大比例的高等职业院校因为缺少实际生产运作能力,很难对学校自身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及时检验与反馈,以方便后期的进一步优化。

  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活动脱节,即便有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但是由于硬件或软件的不达标,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活动存在着较大差距,很多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其存在的根本目的便是向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因为信息滞后,需求与培养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引发的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都将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当前,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着手改善。

  北上广等地区的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开设了专门的市场部,负责深入社会、企业中了解市场的真实人才需求,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反馈,成为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侧重点的参考资料。

  2.2模式改革形式多于内容

  这里讲的模式不仅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包括学校的教学模式。

  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高举改革的大旗,时时刻刻都标榜改革的方针与政策,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的方法和明确的方向,很多的改革都仅仅局限于表面,并未深入到教育思想理念、人才培养环节、课堂教学实践等更深层次。

  以课程与教材为例,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进行了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与整合,甚至编写出版了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但是其中的很多资料信息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课程开发上,很多高职院校投入的精力、物力也明显不足,缺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创新。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对教材过度依赖,知识体系相对陈旧,对于很多新技术缺少系统的了解,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自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漏洞。

  客观来看,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追求理论化、可视化的形式改变,却忽视了实质内容的变革,缺少理论与实际的整合。

  2.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尚未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社会推崇“双师型”教师,但是政府和社会层面却尚未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与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待遇很难吸引到一些高新技术人才,在这些高新技术领域,专业教师缺乏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善。

  同时,在我国还尚未形成行业体制与教育并行的局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依然沿用着普通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但是二者作为教育的侧重点与指导方式存在着极大的不同,照搬评价体系很容易造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结果的不客观。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仅需要在科研学术方面有所成就,而且还需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关注社会的人才需求、职业发展等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扩招也极大地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配比。

  学生规模大,师资力量不足的突出矛盾将是学生能力和知识提升的重大阻碍。

  2.4校企合作程度不足

  校企合作办学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式,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也与企业间开展了订单培养、冠名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但是合作量、合作程度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当前,很多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都停留在劳动力供应的层面之上,缺乏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共同治学、办学等更加深层次的合作,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在新时期,要注重加强校企间的合作,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与实训设备,在学校内开展一些初级产品的生产,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达到校企双赢的局面。

  3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3.1国外现代学徒制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启示

  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学徒制的教育模式有着较为成熟的运用与发展,同时学徒制也是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高度重视。

  早在1993年,英国就率先对现代学徒制度进行规范与整合,并在随后两年进行多个行业的大面积推广运用。

  当然,学徒制的培养目标也从传统的技术知识传授转变为“学徒”知识与能力的双向提升。

  在后期的实践中,现代学徒制也展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升。

  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两者其本质上的不同便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侧重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现代新型劳动者。

  客观来看,这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关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熟练的技术工人,而是对人才的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课程类型更加灵活且实用。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运用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开展的教学更具灵活性,其根据社会的实际人次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注重对人才关键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交流、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数字运用等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现代学徒制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的高职院校也构建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岗位基本素养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取得从事某一行业的资质、技术证书等。

  (3)开展工学交替活动。

  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运用将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区分开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实现了教育体制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紧密结合,企业与学校间加强合作,企业与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培训标准的建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相较于英国,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理念运用与成熟的时间较晚,在学徒制的基础上,澳大利亚也融入了更多的市场导向机制。

  澳大利亚在培养新学徒时更加注重其职业能力标准的提升,相关职业培训标准的落实以及考核评估标准的贯彻。

  这也使得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展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双重提升;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开发时也对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讨,致力于构建起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教学课程,建立起企业、学校、行业间的联系,推动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

  3.2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利用现代学徒制进行创新的方法与措施

  3.2.1转变传统观念,掌握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

  利用现代学徒制广泛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的前提是从思想理念的高度对现代学徒制相关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第一,学生身份。

  学生不仅能够从学校收获理论知识、相关概念,同时也能在企业中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操作。

  学生与学徒的身份灵活转变。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更接“地气”。

  与社会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不断向社会输送素质与技能并存的专业人才。

  第三,工学交替。

  第四,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办学,丰富课程内容。

  在改变传统观念与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2.2多角度推进和实践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各个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探索适宜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推进与实践方案,提升现代学徒制运用的实效性。

  首先,学校方面可以着手构建校企一体化的结构创新体系,形成更为开放多元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在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企业的自身生产效益。

  与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制定相应的协议与规划,完成校企间的高效对接,包括但不限于校内培训基地与企业车间对接,专业教师与企业培训者(师傅)的对接,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

  其次,创新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运作体系要与企业运作体系相关联,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要求招生、上课、学习、课程、毕业与招工、上岗、工作、项目、就业一一对应。

  最后,学校与企业还需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广泛合作,加强实训基地人力物力投入,优化学校的教学与实践条件。

  在分析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关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发展提供适宜的人才。

  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可以与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研发工作,推动技术的革新与新项目的开发。

  3.2.3给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费、制度上的保障

  现代学徒制的引入还将帮助学校更加了解企业或社会的实际用人需求,实现高效的校企合作,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培养新时期的能力素养双高人才。

  但就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来看,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推进与落实需要更多经费上的投入与国家制度上的更多保障。

  一方面,师徒制的引进对师生的配比、实训设备、环境、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法律层面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进行管理也能更好地发挥现代学徒制的实效性,推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发展。

  因此,在新时期,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需要在广泛筹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运作体系,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共同承担经费成本的新机制。

  4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不断摸索之中也获得了较大的创新与突破,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客观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大量实例证明,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利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新时期的社会所需人才,不仅能够缓解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压力,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人才培养的水平,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在新时期,我们需要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运作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英春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晴晴.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外部环境保障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鲁婉玉,王洪斌.中国特色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3,01:21-24.

  [3]谢淑润,夏栋.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3,08:42-43.

  [4]林嫦娥.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育改革创新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101-102.

  [5]蒋海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

【教育人才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下的小学教育教学论文10-08

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论文10-08

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论文10-09

人才培养论文10-01

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08

化学教育的化工人才培养应用论文10-09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论文10-09

高职人才培养论文10-01

艺术特色人才培养下的学前教育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