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分别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从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分别探讨了纠错机制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道德冷漠 情绪体验 心理机制
一、概念、本质及表现形式
“道德冷漠”是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种负面道德现象。它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
“道德冷漠”本质上是一种行为主体处于畸变状态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它反映了行为主体在具备一定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并具有一定心理意识和心理能力的情况下,对道德感受力的缺乏和与正常道德关系的相脱离,导致行为主体道德认识水平过程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发挥道德实践功能的心理状态。
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道德无助感、道德怀疑、道德漠视,以及对道德义务的拒斥、逃避和推卸等消极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从而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如道德感丧失、道德关系中断、道德自律缺乏和道德调控弱化等等。
二、“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
“道德冷漠”源于对“道德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误解。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一直故意夸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于道德的功利性被隐而不谈。事实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全否认利的存在和价值,只是更多时候,我们断章取义,片面夸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让人误以为要道德就不能谈利益。也正因为此,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尽管说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道德本质上还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
(1)对诚信原则的冲击
诚信,即诚实守信,指言而有信、严格践约、诚实无欺。近年来,各个层面的诚信缺失现象却极其严重。商业企业假冒伪劣、价格欺诈、虚假宣传、逃废债务,个体之间互相欺诈、“杀熟”、“传销”,网络的普及又为各种欺诈提供了广泛的平台。这些事件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企业形象受损、个体互相不信任,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制受到严峻考验。
(2)对正义原则的冲击
所谓正义,最一般地说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与此种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适宜的道德品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这些负面影响扩散开来,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对公平原则的冲击
在发展中的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不公平。正是社会转型期这些对诚信、公平、正义等基本的道德律令的冲击和破坏,使得道德行为严重缺乏社会支持,社会主体失去了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的稳定坐标,道德对主体心理和行为的调控能力被削弱,崇高的价值遭到怀疑,人们的道德无助感增强,道德信念动摇,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出现道德冷漠。
3.对传统道德偏见的迎合
首先,社会生活“人情化”、“关系化”迎合了传统的血缘伦理。这种具有个人色彩的社会交往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血缘、亲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严重影响,从而难以在全社会建立起理性、公正、规范的道德意识。
其次,对消极处世哲学的迎合。我国传统伦理强调隐忍、顺从、安分等,反映在处世哲学上就会有些消极。
(二)个人层面
1.生理机制影响
人类虽然在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等方面脱离了动物界,但是本质上,人类仍然无法摆脱动物性。任何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因此,在遇到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或者损害的情况时,受本能驱使,很多人选择袖手旁观。
2.心理机制影响
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
三、“道德冷漠”现象的纠错机制探讨
(一)社会层面
1.正视道德的功利性
既不完全否定道德功利性的本质属性,也不片面夸大道德的功利性,不能让功利性掩盖了道德的崇高性。在建立和完善道德奖惩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做到适度,不能把道德变成一些人追逐名利的工具。同时,对于不道德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和处罚,加强监督。
2.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
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是一个道德教育场,如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惩恶扬善、互帮互助、正义和谐的氛围,那么个体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首先,树立道德榜样。对个体起良好的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其次,利用社会舆论引导成员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荣辱观,引导个体不断地自我激励,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建立和完善道德奖惩机制
首先,应该建立道德奖惩机制。其次,不同部门应该具有不同的道德奖惩标准。再次,完善道德奖惩机制,使道德律令法律化。
(二)个人层面
1.构建正确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主观反映。道德认知能够促进主体道德情感、道德心理和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发展。只有个体具有正确的是非、美丑、善恶的道德评价,才能够做出正确判断,进而转化为行动。
2.提升积极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在处理相互关系、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态度和情绪体验。自制和共情是情感能力的核心范畴,其中共情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情绪体验发生质变的结果。当面对突发道德事件时,共情可以激发个体行动的勇气。
3.培育健康的道德心理
道德心理是以感情、情绪、风格、习惯、自发倾向为载体表现出来的社会道德意识,是对社会道德生活直接的、自发的反应。道德教育以一定的道德心理为中介同社会道德生活发生联系。具有健康道德心理的社会环境时刻影响着社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要懂得关爱他人、乐于奉献,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
4.巩固坚定的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等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履行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是深刻的道德认识、炽热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质,是道德内化的结果。道德信念能够支配个体的道德选择,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同时坚定的道德信念可以帮助个体抵御不道德、非道德现象的负面影响,减轻个体的焦虑感。对道德冷漠感的矫治最
终要落实在个体的自律和笃行上,而坚定的道德信念,正是个体自律和笃行的保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浩.试析道德冷漠与道德行为重构[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陈琰.道德冷漠的形成及其扭转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6.
[3]陆丽琼,试论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缺失与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4.
[4]亚当斯密著,韩巍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5,1.
【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10-26
学习容错纠错机制心得体会03-25
在镀镍层上掉镍屑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08-27
煤矿机电的管理与维护分析探讨10-26
纪录片形态及其生成机制探索10-26
“秋裤体”语言现象论文11-15
汉语语法欧化现象论文04-27
案例分析论文11-07
电大学员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10-26
文化与道德相关的论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