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第一篇: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一、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GDP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2012年达到5638.6万吨。
作为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省的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2012 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667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54.83亿元。
依托优越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河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生加工基地,初步建成门类比价齐全的工业体系。
以传统产业型、资源开发性工业为主的模式,、决定了较高的能源消费。
2012 年河南省能源消费量再创新高,达到23647万吨标煤。
同时河南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2012 年河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13.74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到15250.4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27.59万吨。
河南省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是当前束缚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今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循环经济发展,全国范围内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早已启动,河南省整体也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省份。
国家也将从多个方面对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有力支持。
所以,河南省应利用这次契机,将循环经济的观念渗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河南省产业结构总体上是资源型、初加工型和原材料工业展主导地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也即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的转变。
河南省现已建成180余处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内上下游产业耦合性差,资源共享程度低,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
急需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围绕优势资源,打造循环型园区和产业链条。
(二)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资源循环利用。
河南省近年来大力促进资源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积极用好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工业“三废”的再回收利用。
河南矿产较多,尤其是煤炭,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摆脱资源利用粗放,优势产业链条过短的不利局面,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改善生态环境与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原理就是要实现较少的污染排放和较高的产出。
而河南省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火电、建材、有色、钢铁、煤炭、化工、造纸等行业,减排潜力巨大。
清洁生产是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是循环经济的前提,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
对于仍有的废弃物排放,则需通过技术处理,尽可能变为下游产业的原材料;不能处理的,则无害化排放,做到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化。
(四)试点工作稳步有效推进要求我省发展循环经济。
2005 年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公布了全国循环经济首批82家试点单位名单,河南省鹤壁市、中铝中州分公司、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天冠企业集团公司和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6家进入国家试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2005 年上半年河南省还确定了第一批21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包括4个城市、4个园区和13家企业,基本涵盖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以及冶金、有色、煤炭、化工、食品等河南省重点行业。
2007 年河南省整体被国家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份之一。
同时在省内第一批试点单位的示范带动下,河南启动了省内第二批试点工作。
2011 年启动省内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
循环经济试点之所以能迅速推广,是因为政府、企业看到了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如今,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西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取得显著成效,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仍有问题存在,需要借鉴我国其他地区循环经济试点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合河南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一)健全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循环经济发展。
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撑。
比如,1991 年德国首次按照循环经济思路制定了《包装条例》要求德国生产商和零售商精简包装,尽可能回收利用,1996年又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将物质闭路循环观念推广到所有生活废物。
2004 年,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颁布,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
2006 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为河南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证。
但是相比其他省份,河南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是比较滞后,难以规范约束企业生产行为。
因此,在现有循环经济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省实情,依据国家相关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对于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循环经济区域性发展规划,引导循环经济发展。
2009 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评审论证后,批复了《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发改办环资〔2009〕2838号)。
《实施方案》作为循环经济区域性发展规划,提出了河南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环境承载力为核心,以“五大循环链、八个行业、八大工程、九个重点区域、二十个试点园区、二百个试点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园区、区域、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
该方案较为详尽的提出2008-2012年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企业、各地市发展循环经济指明方向。
相关部门应继续建立区域性发展规划,形成长效机制,引导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循环经济项目及产业。
(三)完善循环经济发展配套政策与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经验表明,若离开有利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由于外部不经济性,企业不愿投入过多资金、精力发展循环经济。
所以,政府部门应综合运用财政税务、投资信贷、价格优势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
银行部门应加大对企业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
政府则可采取直接投资或是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唯有让推行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看到各方面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自身才有动力搞好节能减排工作,继而带动企业、园区、区域乃至社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提升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参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多赢”,受益的不单单是企业自身,还包括全社会公众,甚至包括我们生存的这个生态环境。
相信在广大群众眼中,循环经济就是企业的污染减排,或清洁生产,与自身毫无关系。
公众对循环经济了解欠缺,直接导致其参与意识不足。
所以,有必要通过加强社会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将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计划,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比如制作宣传片、宣传手册;定期开放现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园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企业是如何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关系到全体公众利益,唯有公众的自觉参与,才能把循环经济的法律规范转化为普通的道德准则和广泛的社会活动。
作者:付相颖1 郭凌霄2 工作单位: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2.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钢铁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
一、研究综述
国外对循环经济运行评价的研究始于1990年,由Schaltegger等人首次提出,采用的是生态效率的概念。
这一阶段对生态效率的研究更多是定性化研究,认为生态效率是实现企业、区域、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工具。
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认为,对于公司而言,生态效率意味着“节约资源—提高竞争力”,生态效率可以推动商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这一阶段对生态效率的定量化研究很少,更没有将其发展成一种评价工具。
直到1998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定义生态效率时结合了福利、竞争力、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影响、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认为生态效率是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并将它看作是一种“产出—投入”的比值。
此后,生态效率作为一种评价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政府、工业企业和其他组织。
HartmutHoh等人介绍了德国环境经济账户中的7个生态效率指标,YoshinoriKobayashi等人评价了制造业的生态效率。
国内对循环经济运行状况的研究并不多,更鲜于研究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效率。
早期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评价研究大都是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或钢铁产品绿色度的评价。
这些多为定性研究。
21世纪初,对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的评价开始引入“效率”的概念。
2005 年戴铁军、陆钟武采用工业代谢方法,从资源、能源、环境效率三方面评价了钢铁企业的生态效率水平,弥补了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定量评价实证研究的空白。
随后陈静、林逢春等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出发,基于生态效益的理念对钢铁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估,但忽略了环境绩效只是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的一个方面。
2009 年成金华、杜春丽以我国钢铁产业中47家钢铁企业为决策单元,利用BCC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将污染物排放量作为一种非期望投入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中,对其2003—2006年循环经济效率进行了动态的总体分析和评价。
该评价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然而在评价指标的设计方面不全面,没有完全涵盖循环经济的本质。
总之,上述研究虽或多或少地引入了循环经济效率一词,但其内涵都是基于生态效率,侧重于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衡量循环经济的运行状况,忽略了循环经济效率才是循环经济的最合适测度。
构建的指标体系也只是在传统经济效率评价的基础上纳入了环境绩效,并未真正理解循环经济效率的本质。
循环经济不同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效率不仅要强调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即资源负荷率、环境负荷率,更要注重资源的再生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产品的综合利用率。
鉴于此,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循环经济的原则,在构建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时不
仅考虑了资源投入、环境产出等因素,也融入了资源再循环、产品再利用等因素。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目前循环经济评价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
尽管研究方法很多,但是每个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彼此原理不同、思路不同,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都存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和适用对象。
此外,这些方法也都存在一些优缺点。
AHP作为一种系统性评价方法,简洁实用,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但是定性成分太多,指标过多时权重不易确定。
模糊综合评价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适合于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灰色综合评估法是一种以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专家评判的综合性评估方法。
上述方法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主观性太强,各分析指标之间关系难以衡量,并且结论仅仅只能排序,无法分析各评价单元是否有效合理。
于是,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引用“效率”概念,采用投入产出法来评价循环经济的运行。
如国外的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模型(EIO)和垃圾投入产出模型(WIO)作为分析经济过程中垃圾排放和治理情况的研究工具显得非常有效。
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开始运用数据包络投入产出模型(DEA)在区域范围内对循环经济运行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EA分析法适合用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问题,同时各分析指标的权重能客观地确定,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能够分析其评价单元的有效性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因此,运用DEA模型对循环经济运行效率进行评价是一种适合的评价方法。
从系统观点出发,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集资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多个子系统为一体的复杂的巨型系统。
由于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系统较复杂、元素间此消彼长,以及对资源消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涉及的输入、输出指标较多,且计量标准不一,而DEA方法能将投入和产出分开考虑,计算量较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数据包络分析(DEA)是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合适方法。
CCR和BCC模型是数据包络分析的两个基本模型。
CCR模型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研究决策单元是否同时为综合技术效率最佳和规模效益不变,并不能单纯评价决策单元技术效率是否最佳。
而BCC模型解除了对规模报酬的约束,是在规模效益变化的情况下讨论技术效率是否最佳的问题。
因此,本文采用BCC模型对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的效率进行静态比较,同时为了客观衡量综合技术效率变动、技术变动与总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本文采用Fare、Grosskopt等(1992)定义的Malquist指数(简称MPI)对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做进一步的动态分析。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在钢铁行业获得最大产出的同时,减少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实现资源、产品和废弃物的最大循环利用。
因此,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兼顾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效率、社会经济效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四个方面。
根据经济效率的计算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口径的一致性、可比性,按照“3R”原则设计指标体系。
减量化原则是针对环境、资源利用的输入端,是指在产品生产经营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
一般用资源消耗系数、能源消耗系数和污染物排放系数来衡量。
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减少最终废弃物处理处置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综合利用。
一般采用废弃物回收比例系数、产品回收率、产品再循环率来衡量。
具体到钢铁行业而言,输入端不仅包括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投入,还包括环境产出。
资本投入又细分为资源投入、能源投入和固定资本投入。
环境产出是非期望产出(如废气、废液、废渣排放等),在这作为输入端。
输出端包含经济产出和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经济产出是期望产出(如工业增加值、年利税总额等);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以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率和废渣回收利用率来衡量。
三、指标的意义及数据的来源
(一)指标的意义
1.劳动力投入。
劳动力投入是钢铁行业一项重要的开支。
考虑到各地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以及不同质量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不同,选取员工薪酬总额代替劳动力数量来衡量劳动投入。
2.吨钢新水消耗。
钢铁行业是用水大户,吨钢新水消耗是考核钢铁行业资源消耗的一项重要指标。
该指标反映了钢铁行业对水的利用效率,吨钢新水消耗越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低。
为便于比较,吨钢新水消耗用每生产一吨钢消耗的新水立方数来衡量。
3.吨钢钢铁料消耗。
钢铁原料主要包括精矿粉(包括碱性和酸性)、块矿、球团矿、废钢、炼钢生铁、氧化铁屑、硅铁、锰铁、钒铁、铌铁、硅锰合金等。
吨钢钢铁料消耗指每生产一吨钢所投入的钢铁料数量。
4.吨钢综合耗能。
钢铁行业是高能耗行业,能源投入用每个钢铁企业每生产一吨钢的综合总能耗来表示,综合总能耗的计算方法依据《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指标解释》中的“能源折算系数参考表”,按照折算系数把各类能源消耗折算为标煤(万吨)。
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资本总额(总资产)是钢铁行业重要的经济投入。
为避免钢铁行业总资产和资源投入、含铁原材料投入的重叠,我们选择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设备购置、更新改造、引进先进工艺、先进技术的费用。
6.烟(粉)尘排放量。
烟(粉)尘是钢铁行业最大的污染之一,约占全国的6%~7%,指每生产1吨合格钢水外排的烟(粉)尘量。
用年排放烟尘量和年排放粉尘量之和与合格钢水年产量的比值来计算。
7.外排废水量。
指每生产1吨合格钢水外排的废水量。
其计算公式为年排放废水量与合格钢水年产量之比。
8.SO2排放量。
是反映废气排放的重要指标,指每生产1吨合格钢水外排废气中的SO2量。
其计算公式为年排放SO2量与合格钢水年产量的比值。
9.工业增加值。
反映的是钢铁企业的产出状况。
由于工业增加值不会忽略长流程钢铁企业中间产品的产出价值,因此该指标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真实的产出状况。
10.年利税总额。
反映的是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
考虑到各地税收政策差异会影响到企业利润情况,选取利税总额来表示。
11.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
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是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也是工业循环经济的必需指标。
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不仅能减少资源消耗还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水资源重复利用量与水资源总体消耗量的比值。
12.余热余能回收利用量。
钢铁生产各工序可利用余热余能的吨钢利用量,包括各种副产煤气、干熄焦余热和高炉煤气余压发电等余能以及烧结烟气余热、冶金渣显热和其他低温余热的利用。
用各工序所有可利用余热的全年实际利用量与合格钢水年产量的比值来表示。
13.废渣回收利用率。
废渣是钢铁工业主要的固体废物,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
废渣回收利用率反映了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被再循环再利用的程度。
该指标用钢铁企业废渣处置利用量占废渣产生总量的比例来计算。
(二)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由于我国现有的钢铁企业数量较多,而且层次不一,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在此选择46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作为目标企业来代表整个行业的情况。
对于研究区间则选择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来测算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效率。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统计月报》《钢铁企业环境保护统计》《中国钢铁统计》,还有一部分数据是笔者通过对钢铁企业的走访、网站查询等方式获取。
根据DEA分析法的特点,输入端指标应该越小越好,输出端指标应该越大越优。
而环境产出中外排废水量、SO2排放量和烟(粉)尘排放量,这三项指标都是非期望产出,与要求相违背。
根据循环经济的特点,这些值应该越小越好,与输入端指标的要求相符,因此将非期望输出作为输入指标来处理。
而工业用水循环率、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率和废渣回
收利用率指标则是越大越好,在此作为输出端指标。
四、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静态评价
本研究以DEAP2.1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采用BCC模型,以产出为导向,首先来计算这46个决策单元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研究区间为2006—2010年,输入指标9个,产出指标3个。
然后将这46家钢铁企业运算所得的各项效率值进行整理,计算其各年度各效率的平均值,以此来评价整个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效率。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均未达到最优,但波动不大。
从综合效率来看,2006—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平稳发展,有小幅上升,但在2010年,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均比2009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见2010年明显是个转折点。
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甚至在某些地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相挂钩,在这种情况下,2010年三季度后地方政府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度大为提高,钢铁行业受此影响明显,其粗钢产量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钢铁企业的经济绩效。
从纯技术效率平均值来看,2006—2010年行业纯技术效率波动不大,但都低于行业规模效率的平均值,说明纯技术无效性是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无效率的主要原因。
纯技术效率既反映了钢铁企业在一定资源投入下实现最大产出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循环经济发展中钢铁企业的循环技术水平以及对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的能力。
从规模效率平均值来看,2006—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的规模效率有所上升,但仍未达到最优。
说明我国钢铁行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钢产量在不断提高,自2009年后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仍然存在着大量低产能、分散型中小企业,加大了钢铁行业的改造难度,也不利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贯彻。
尽管从数值上看这5年钢铁行业的规模效率都高于纯技术效率,但提高钢铁产业的集群化程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规模收益的特征来看,2006—2010年规模收益不变的企业数目最多,基本占46个决策单元的一半左右,均高于规模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企业数目。
2006年规模收益不变企业数目21个,在2007年数目有所减少后,又一路攀升,直到2010年规模收益不变企业的数目又有所下降。
规模收益递减企业的数目也是在2007年后一直增加,2010年达到22家。
而规模收益递增企业的数目则不断减少。
根据规模报酬理论,企业的扩张一般要经历收益递增、收益不变和收益递减三个阶段。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规模收益递减的企业数目增多并不能说明我国钢铁行业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最优规模。
只有少数企业(如宝钢)规模较大,效率也较高。
而大多数钢铁企业规模的扩张则是由于盲目投资、资源投入过多导致的,其循环经济效率并不高。
可见,行业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应根据技术、管理水平寻找最佳规模,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循环经济
效率为目的。
(二)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动态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纯技术效率。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我国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需要采用Malquist生产力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Malquist生产力指数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分解为综合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变动。
而综合技术效率变动又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的乘积。
其中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动表示企业管理方法的优劣与管理构成决策的正确与否,反映企业无效率状态与生产前沿面之间的距离。
而技术变动表示的是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生产前沿面的移动。
其Malquist生产力指数分析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数据包络分析。
指数分解的指标体系与DEA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相同。
根据Deap2.1软件对我国46家重点钢铁企业四个年度区间(2006—2007;2007—2008;2008—2009;2009—2010)的效率变动情况进行考察,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Malquist生产力指数的数据,2006—2007年、2007—2008年和2009—2010年的Malquist生产力指数均小于1,但接近于1,变动不大;2008—2009年的Malquist生产力指数大于1,全要素生产率上升了15%,表明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从2006—2010年的Malquist生产力指数呈现了一定的波动,且在波动中有所上升。
2008—2009年Malquist生产力指数是1.15,说明2009年较2008年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上升了15%,根据MPI的计算结果,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技术进步指数12.7%的上升,同时综合技术效率也略有上升,上升了0.2%。
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这两个时间段的Malquist生产力指数都有所下降,而且下降的原因均在于整个行业技术效率指数的下降,尽管综合技术效率指数都有所上升。
纵观这四个时间段Malquist生产力指数的变化发现,其变化趋势均与行业技术效率指数变化趋势相同,可见行业技术水平的波动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五、结论
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是钢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我国钢铁行业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本研究在现有经济效率评价的基础上界定了循环经济效率的内涵,并完善了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将资源投入、环境产出和循环利用均作为评价要素融入到指标体系中。
为了全面评价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率水平,本文引入数据包络模型,利用DEA方法和Malquist生产力指数从静态评价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对我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全面、客观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是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定量指标。
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在传统生产效率评价的基础上加入环境要素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要素,如污染物的排放、水资源循环利用程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程度等。
2.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来自纯技术无效性。
2006—2010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均在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之上,说明对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贡献最大的是规模效率。
尽管如此,规模收益递减企业的数目增多大多是由于企业盲目投资、资源投入过多导致的,而企业的综合效率并不一定提高。
3.全要素循环经济效率波动中略有增长,主要是由于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导致的,而行业技术进步指数并未提高。
由于综合技术效率表示未达到生产前沿面的企业与前沿面企业之间的差距,因此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说明相对无效企业在这5年间技术水平有了提高,产出能力有所上升。
而行业技术进步指数反映的是整个钢铁行业的技术变化程度,也即生产前沿面的变动。
这5年间行业技术进步指数增幅较慢,甚至有所下降,说明我国钢铁行业创新能力不足,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对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的测算是以46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为代表计算的,由于我国还存在大量中小型钢铁企业,如果将这些都计算在内,本文所得的数据就会有一定的误差。
另外对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效率测度采用的是数据包络分析,该模型是测度相对效率的一种方法,得到的只是局限于所研究数据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结果,如果评价的结果中出现多个决策单元同时有效的情况,则难以对研究对象进行排序。
作者:王俊岭1,2 戴淑芬1 工作单位:1.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 2.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
【循环经济论文】相关文章:
研究循环经济论文10-01
区域循环经济论文10-01
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论文10-08
关于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论文10-08
煤炭循环经济论文范文10-08
浅谈循环经济论文2篇10-08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11-16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论文10-01
良性循环发展水利经济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