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研究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第一篇:循环经济管理学研究
一循环经济及其对我国现代管理学发展提出的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再生的过程当中实现经济的增长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必须要融合进自然界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的过程当中去。
遵循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的规律,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
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不同于以往的能量和物质单向流动的路径的。
循环经济主要是由自然界当中的资源转化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同时将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排放物转化成下一个生产经营周期所需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料。
这便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过程。
(二)循环经济对我国管理学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循环经济要求我国的管理学界提供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具有帮助意义的理论工具。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单纯依赖要素的大量追加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
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并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成为了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率要保证,而且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而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便对企业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需要现代管理学家将自然环境因素囊括到自身的研究对象当中去。
循环经济要实现物质资料的闭路循环,需要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转换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技术环节和运营过程。
这要求现代管理理论突破以往以经济效益或人的行为为研究范畴的传统模式。
最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推广和普及速度应当有所差别,这是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平衡的现状所决定的。
从宏观角度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转移,是发展循环经济所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缺位
在目前,管理学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缺位问题,首先表现在目前研究成果不能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分析工具方面。
我国管理学研究目前存在着诸多内在缺陷,从而决定了管理学研究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管理学研究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缺位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一些管理学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在长时间的实践当中得到检验。
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研究人员提供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禁不住实践的考验而失效,这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学培训课程当中,普遍感到难以得到切实可行的理论工具,部分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能够对企业管理人员起到启示作用,但是这种基于经验总结性的研究成果,难以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理论体系,从而在长期的实践当中难以发挥作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依赖短期的管理措施的调整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对整个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多个模块。
如果某一理论不能够深入整个企业管理的全局和全过程,并最终通过企业利润的增加得到认可,那么就难以最终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工具。
其次,这种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激励机制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于管理学期刊论文等形式上。
由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评价体系以发表的文章数量为考核指标,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效能的关注程度较为低下,大量研究人员专注于发表应用大量数学工具的管理学论文,在形式上追求新颖而并未过多考虑理论本身对实践是否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难以得到学术评审机构的青睐,从而形成了众多管理学者为了短期利益而脱离实际进行研究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研究成果,往往只能满足学术圈内的一种自我欣赏的需要,而不能达到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的目标。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学术刊物可能会对相关的理论成果的登载并不抱以较大的热情,这也会形成对相关研究的一种遏制作用。
然后,在我国管理学的研究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数学工具滥用的状况。
滥用数学工具的结果使得管理学者普遍缺乏对某一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探讨的积极性,而仅仅是简单的使用数学工具,从而形成一种形式上的深度而缺乏理论上的内涵的问题。
甚至部分研究结果因果倒置,出现逻辑上的根本错误。
而事实上,管理过程当中的众多现象难以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加以分析,因而这种分析工具滥用的趋势,将根本性地削弱我国管理学的应用价值和对现实经营管理工作的解释能力和指导意义。
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兼顾的环境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通过经济指标来加以计量,因此,我国管理学研究在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在这种研究方式的失范的前提下存在巨大的缺位问题。
最后,这种研究成果上的缺位需要通过对我国学术研究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学术研究风尚的引导来加以解决。
转变以往单纯依靠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进行学术研究评价的体制,注重管理学理论对实践产生的指导意义,这应当是这一改革过程的核心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可能产生对以往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一种内生性的替代作用,这很可能触动以往的利益群体,如何协调这一关系,也应当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缺位
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理论支撑已呈现出一种囊括企业运营机制、社会组织行为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等多方面内容的态势。
在此方面,我国传统的管理学研究路径范式已经呈现出缺位状态。
研究过程当中往往出发点相对单一,理论范式相互割裂,难以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指导。
首先,部分管理学者将研究的出发点定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从而形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
自哈佛学派提出产业组织理论以来,研究企业之间乃至于产业链条内部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研究模式,已经得到了众多西方管理学者的认同和采纳。
这种研究范式,事实上以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以及比较静态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当中,以数学模型为基础,以规范分析为方法,形成了比较严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的研究范式,但是这种研究的结果往往隐藏着西方经济学企业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基本假设。
人本身的主观因素被过度简化,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乃至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具有的外部性因素,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析。
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融合。
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模式,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往往很容易被经济效益所挤占。
并且,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在产业组织理论当中,乃至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当中,往往被作为一种外生变量而存在。
这就不可避免的将忽略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的潜在观念留存于研究成果当中,从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到产品和废弃物、污染物的生产模式,在这种分析过程当中,不仅没有被提出,反而被作为一种既定的理论前提保留下来。
由此可见这种分析范式不能够最终帮助企业构建起循环经济模式。
其次,沿用行为科学的分析范式,以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作为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依据的研究范式,在我国的管理理论研究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种分析范式当中,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是影响人行为的主导因素,利用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能够帮助管理者找到激励或者约束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手段。
这种研究范式并没有体现循环经济需要达到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目标。
因为在这种逻辑当中,人本身的主观需要乃至于由个体组成的团体的目标是形成管理基础的前提。
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运行规律,不能够被相关的学者真正地重视起来,而人的主观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会经过简单的教育,就能够形成一种关注自然的观念。
因此,这种分析范式所做出的通过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人的模式,难于真正成为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帮助的管理工具。
然后,部分管理学家基于我国目前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事实,提出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复兴古典管理理论的主张。
这种主张的出发点是我国目前依靠各种要素的不断追加以实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的现状。
古典管理理论本身在我国的适用性就体现在我国由于产业升级没有完成,大量传统产业依旧广泛存在而难以短时间内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替代,从而产生一种古典管理理论复兴的土壤。
古典管理理论所依赖的那种早期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依旧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却同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不能完全相容。
我国长期以来以生产和出口劳动要素密集度较大的产品,以进行对外贸易活动,众多中小企业广泛存在,劳动要素大量追加是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
这种经营模式本身决定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我国众多行业当中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
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带来的企业对市场价格没有控制力的问题,造成了企业之间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的这一企业管理模式。
因此,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的通过对劳动的定额和时间的规范化控制,以压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的管理手段便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
而循环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那种高技术、低能耗的运作模式同传统的竞争模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巨大差异,因此,在长期而言,过度依赖古典管理论将会对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四我国管理学研究缺乏原创性造成的缺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延伸。
企业本身并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自身的产量和价格乃至于要素使用的规模。
因此,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活动,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管理学理论相对匮乏。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大量引进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了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种趋势本身体现出我国国民经济更加融入世界分工体系的历史趋势,但是也存在着外来理论水土不服的客观问题。
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产生于完备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概括性反应,因而和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从而难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广大企业管理人员也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一种严重的不信服的态度。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多样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部分地区的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要素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具有直接发展具有高技术和高效率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内在基础,而部分地区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资本要素相对匮乏,甚至迫切需要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
这种现象决定了我国的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投资管理理论要有新的突破,兼顾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选择有阶段的、多批次的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发展模式,应当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处理好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差异,协调好不同地区的利益,实现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和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当中管理学理论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其生产力水平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别并不如同我国一样悬殊。
因而,其循环经济建设主要以对传统产业进行直接淘汰的方式加以进行,其提出的相关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发展状况。
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是根植于特定地区和特定文化氛围之下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模式。
我国的社会转型正在进行过程当中,传统习惯和文化心理对我国的企业管理依旧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完全照搬西方管理理论是难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的。
五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国管理学研究相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缺位,主要存在着现有成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管理学研究范式不能适应循环经济本身的内在特征,以及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在突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方面较为欠缺等多个方面。
这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学术评价机制的负面效应,以及我国管理学发展所遵循的理论范式等原因所共同促成的。
我国管理学研究应当更多地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撑的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进步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作者:张引 工作单位:保定学院
第二篇:糖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从整体规划设计上推进广西糖业循环经济
1.1各地政府、企业应因地适宜编制自己的“糖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甘蔗糖业的进一步发展,广西对甘蔗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各地政府和企业应将农业体系和工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糖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子,编制好自己的“糖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003 年,《广西贵港市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规划》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论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国糖业从此打开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大门。
近年,《广西南宁市糖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广西崇左市蔗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被纳入了《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南宁—崇左经济带发展规划》。
在这些《规划》中,均将以甘蔗为原料建立企业发展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纳入其中,充分贯彻了国家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对广西实施糖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1.2推进企业结构调整
政府引导支持推进制糖企业结构调整,扩大产业优势,利于促进糖业可持续发展。
截止至2011-2012榨季,广西糖业组成年产糖10万吨以上的企业15家(其产糖量占全区总产量90%以上)核心大型糖业集团[2],显著提升了广西糖业的竞争力,证实有利于产业持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1.3扩大产业规模
糖业规模的扩大,大量的蔗渣、糖蜜、滤泥、蔗梢、蔗渣灰等副产品将成为循环经济中巨大的经济增量。
以广西最近每个榨季总榨蔗量6000万吨为例:第一,每年能产生1400万吨左右的蔗渣,可替代750万吨左右的原煤作为燃烧使用,如作为造纸原料,则可生产189万吨左右的蔗渣浆,相当于945万立方米左右的原木纤维量;
第二,每年能产出180万吨左右的糖蜜,可生产42万吨左右的酒精或酵母等产品;第三,每年能产出156万吨左右的亚硫酸法滤泥,与蔗渣灰、蔗糠及酒精废液混合可制成有机肥108万吨左右。
2从生产领域上推进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坚持节能减排
2.1甘蔗种植方面,推广建立现代化的高产稳产糖料基地
甘蔗是糖厂最大最重要的原料。
围绕现代化的高产稳产糖料基地的建设,要大力推广应用旱地甘蔗高产栽培的科技成果,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服务功能的作用,普及蔗农科学种蔗知识,特别是抓好重点户和专业户的技术培训。
同时,以“吨糖田”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推广以新台糖系列为主的高产高糖新品种、蔗地机械深耕松技术、因土配方施肥技术、秋冬植蔗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及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等多项实用技术,主攻提高单产和蔗糖分,全面推动广西糖料蔗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2坚持节能减排
节约能源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制糖工业能耗大,搞好节能工作是降低制糖成本的重要环节。
甘蔗糖厂节能的措施很多:在压榨工段,一是减少压榨渗透水用量,二是适当降低压榨机的工作压力,三是采用高效率的动力设备。
在澄清系统,主要是蔗汁的加热使用后效蒸发罐汁汽或汽凝水作热源,减少高温热源的消耗。
在蒸发系统,主要是充分利用蒸发罐汁汽,特别是后效的汁汽,将进入冷凝器的汁汽量减到最低和提高糖浆浓度。
在煮糖系统,一是采用低能耗的分蜜机,二是采用连续煮糖设备,三是尽可能减少煮糖的物料回煮。
在动力与设备上,主要是采用压力较高和高效率的锅炉和发电机组。
在生产管理方面,重点是保持均衡生产以及安全生产。
通过这些节能措施,多数糖厂的标准煤耗对蔗比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9%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
在糖厂“三废”的排放和治理上,在生产端主要是实施清洁生产,终端实施综合回收利用,促进糖业循环经济,建立糖业生态园。
具体来说,在减少固体污染物排放上,碳酸法澄清工艺改成亚硫酸法澄清工艺,采用滤泥和锅炉灰渣作为原料生产肥料,蔗渣作为生物质原料发电和造纸等措施;
在减少液体污染物排放上,采用糖厂零取水零排放新技术,采用无滤布真空吸滤机替代滤布真空吸滤机和板框压滤机,废蜜集中作为生产酒精、食品添加剂等原料处理等措施;
在减少气体污染物排放上,采用新型高效燃硫炉替代老式燃硫炉,二氧化碳回收做蔗汁碳酸饱冲工艺等措施。
2.3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
对于产能落后的老糖厂,可通过挖潜改造、扩建、采用新技术新装备等手段改变其产能落后的局面,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糖厂的挖潜改造主要集中在对压榨机进行改进,其次是锅炉。
对压榨机的改造上,加快压榨机线速,能力可提高20%;采用加喂料器、高位槽,并适当增加榨辊直径,换大减速机组合电机,采用藕简辊,对蔗刀机加以改进,提高破碎度等各方面的措施,使压榨机的能力比原设计提高1~2倍。
糖厂的扩建,主要是以增加或更换压榨机来增加生产能力,其他设备相应进行局部调整、更换或补齐,并增加锅炉、汽轮发电机组。
扩建能充分利用原有的劳动组织和技术力量,利用部分原有的公用设施,使建设项目能迅速竣工投产,在经济上较另建新厂节省投资20%~30%。
不断地采用成熟、可靠、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新技术,企业才能永葆青春。
为此,甘蔗糖厂宜采用大容量设备,如体积小、传动功率大的压榨传动行星齿轮箱,引进汤加式重型撕裂机,喷射、淋洒式冷凝器、真空泵(水环式)抽真空方案,自控糖浆上浮澄清器,120立方米结晶罐及其自动抽真空系统;
引进连续煮糖系统、全自动离心分蜜机等;热电站趋向采用次高压(5.88兆帕,485℃)锅炉及高压大容量汽轮发电组;
采用系统、全面的自控及信息化管理技术产品,如糖厂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压榨车间全过程自动控制(DCS)系统、制炼车间自动控制(DCS)系统,锅炉自动控制(DCS)系统,财务管理(ERP)系统。
2.4推广两步法制糖,提升产品档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砂糖的质量也逐步提高要求。
除了必须满足国内广大人民的需要之外,砂糖还要对外贸易输出,这些方面,都要求有高品质的砂糖。
精糖,亦称精制糖,一般是指纯度在99.85%以上,颜色洁白(色值在25IU以下)的高档制品。
精糖的质量,比耕地白糖更好,可供较高的使用标准和制造高级糖果、饮料及医药工业之用。
精糖的生产有榨蔗直接出精糖法和用原糖为原料的重结晶法(即两步法制糖)。
根据我国糖业现状,我国制糖企业宜采用两步法制精糖。
两步法制精糖大都以原糖为原料,经复筛将其表面残留的糖蜜洗去,溶解成为粗糖液,然后清净、过滤、脱色制成精糖浆,再进行煮糖、分蜜、干燥、筛分,得到高品质的精糖。
煮制精糖一般采用四系、五系煮糖系统,才能使最终糖蜜的纯度降至规定的限度。
中间制品如乙糖、丙糖、丁糖等,除部分做种子外,其余都回溶成糖浆,用来煮制较高的糖膏,最后一级糖如戊糖,可作为赤砂糖出厂,或回溶煮较高的糖。
目前国内全部二部法生产精制糖的糖厂均由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承担设计,实现了国内糖品换代,精制白砂糖质量达到世界水平。
3在发展壮大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圈上,做好“甘蔗”综合利用
3.1努力延伸以甘蔗为原料的糖业产业链
甘蔗和糖是典型的可再生资源和生物能源,关联度极广,涉及农业、养殖业、能源工业、造纸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工程、制药和日用化工等,对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日前,广西产糖量占全国糖产量的60%左右,蔗糖深加工在某些项目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蔗糖深加工的品种少,产业化水平不高。
在发展低聚果糖或糖的二次转化等生物、化工领域的开发利用方面,尚属空白或刚刚起步,例如蔗糖酯、甘露醇和山梨醇、三氯蔗糖、黄原胶、异麦芽酮糖、右旋糖酐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糖业综合利用有较好的基础,酒精、纸浆、各种纸制品、复合肥等目前已成为制糖企业综合利用的主导产品。
在这些主导产品形成规模生产的同时,正向多品种发展,重点发展固体蛋白饲料、酵母、味精、文化用纸、生物肥等。
3.2发展制糖企业蔗渣生物质发电技术改造
生物质发电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是国家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制糖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蔗渣资源基地。
近几年,广西年产蔗渣1400万吨左右,除制浆造纸外,约有1000万吨可用于锅炉燃烧发电和供热。
目前,广西103家糖厂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17万千瓦,实际发电20亿千瓦时。
经测算,通过开展锅炉和发电机组改造、淘汰落后技术设备、加强企业运行管理等措施,提高蔗渣发电效率,再以蔗叶、秸秆、木皮等作为原料补充,广西糖业可挖潜和新增装机容量102万千瓦时,每年向社会供电45亿千瓦时[2]。
糖业榨季正直广西枯水季节,充分利用蔗渣和部分蔗叶及秸秆多发电,(2)每次锅炉点火起动之前,工作人员应当首先检查布风床是否具备点火条件,特别是检查风帽,并清理布风床上的杂物。
其次是做好流化试验,确保布风床的布风均匀,并对照底料的流化条件以及厚度符合规定及标准,然后才能点火,避免由于超温而发生结焦。
(3)控制锅炉点火时间不应过长或过短,即升温速度不应过慢或过快,否则均容易出现结焦现象。
当料层的温度上升到规定的投煤时机时马上投煤,待燃烧趋于稳定时,逐渐退出点火燃烧器。
另外,在运行事故中投入燃烧器后,也应根据燃烧情况果断将其退出,减少油和煤的混合燃烧时间,防止结焦。
(4)对于燃用低发热量煤矸石(收到基低位发热量≤12550kJ/kg)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点火期间当床温升至550~600℃时,首先,应该投入挥发份为25%左右的柴煤做为“引子煤”,使床温继续稳步上升;
其次,逐步启动各条给煤输送机,逐渐增加带速,以“脉冲”的方式给煤3~5次,当看到床温升高,同时烟道氧量有所减小时,证明煤已燃烧,此时即可改为较小的给煤量连续均匀给煤,期间必须同时配合调节风量,风量维持在稍高于临界流化状态即可;
最后,当床温达到900℃以上且持续升高,才可逐步减少并停用“引子煤”,单独燃用煤矸石。
所有的调节过程,均应以“先风后煤”和“少量多次”为原则。
(5)关于返料系统,应该根据煤质的不同,控制返料温度为950℃左右,最高不能超过1000℃,否则容易造成返料器内部结焦。
正式投入返料器之前,应该先放除积存在返料管内的冷灰,避免投入时床温波动太大造成调节困难。
投入返料器时,也遵循从少到多的原则,逐步加大返料风量,如有需要可以适当减少给煤量。
另外,为了避免由于出现返料故障,应当在返料系统投入的情况下及时检查返料的畅通情况,避免出现堵塞而导致结焦的形成。
(6)建议启炉时应密切观察回料腿温度、压力的变化,如温度不变,则应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流化,吹扫时应注意防止回料腿内的物料突然大量返回炉膛影响燃烧。
(7)在锅炉正常运行中需要调节负荷时,必须保持适当的煤量和风量配比,也应遵循“先风后煤”和“少量多次”的原则。
(8)更换了锅炉的风帽之后,要重新测量布风板的阻力特性,并让操作人员及时了解变化的情况。
做好检查工作,确保风帽未发生堵塞。
必须做好临界流化的风量试验,并记录好此时的风量,才能正式启动锅炉。
在锅炉运行过程中,应当按照此风量来调整空气量,确保一次的风量大于等于此风量,确保其正常流化。
(9)每次停炉后,均应检查锅炉内部的耐磨耐火层,防止出现点火及运行过程中,耐磨耐火层脱落、坍塌,造成局部流化不良而引起结焦事故。
4小结
综上所言,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出现结焦故障对其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提前做好预防锅炉结焦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必须确保锅炉工人具备相应的操作技术,从根本上降低锅炉结焦故障出现的几率;其次,必须严格按照锅炉操作的技术准则及要求进行,认真做好风量、煤量以及床温等方面的控制。
在出现锅炉结焦时,应当及时找准结焦的原因,尽快处理好,避免对锅炉的运行产生更大的影响。
作者:韦霁 杜立忠 工作单位: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研究循环经济论文】相关文章:
有关循环经济论文10-01
区域循环经济论文10-01
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论文10-08
关于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论文10-08
煤炭循环经济论文范文10-08
浅谈循环经济论文2篇10-08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11-16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论文10-01
良性循环发展水利经济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