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8:0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

  【1】矿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与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过去那种高强度开采、高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被反省,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资源等都是有限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或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绿色消费,应该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美国、日本、欧洲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当前,学界大多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有2个:一是生态学,二是经济学。

  “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既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涉及广泛的大文化现象,即广义的生态文化现象,既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经济模式是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环式、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其结果是极大地破坏和浪费了自然资源,一方面导致资源快速消耗殆尽,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大量污染。

  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循环发展理论为基础,由传统的“开环式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反馈式、闭环式循环过程,是一种最大化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模式强调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互相和谐,在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与传统经济理念相比,循环经济的特征在于“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也有学者以“4个可”或“4R原则”概括,即“可回用(Reuse)、可循环(Recycle)、可回收(Re-covery)、可再生(Renewable)”,我国循环经济理论还坚持了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2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过程当中,资源约束趋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宗、战略性矿产资源铁、锰、铬、钒、铜、铅、锌、铝、钾、镉等严重短缺,对外依存度很高。

  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从2000年的2.22亿t增长到2012年13.1亿t,进口铁矿石产量从2000年的0.6997亿t增长到2013年的8.19亿t。

  我国自产铁矿石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左右,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高达80%,铅锌矿已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我国锰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大部分含铁、磷高,优质锰矿约占总储量6%,2012年我国锰矿进口量1349万t,比上年增长20%。

  钒、铬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及社会的发展,对钒、铬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2012年我国钒产量(折合V2O5)约为6.8万t,约占世界产量的52%。

  目前我国铬盐产能已达35万t/a,约占全世界的1/4,但我国铬矿资源极为紧缺,90%的铬资源依赖进口。

  我国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煤炭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17%、28%、67%。

  金属矿产资源禀赋复杂,埋藏深、品位低,开发利用难度大。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赋存环境恶劣、复杂难处理,许多大型露天矿山逐渐进入极深部开采阶段,开采深度高达1000m。

  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消耗和枯竭,我国已开始向地下深部获取资源。

  深部资源开采条件复杂,选矿难度大,导致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国家低10~15个百分点。

  铁矿采选综合回收率不足60%,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不足35%,大量境界外矿、残留矿、驻留矿尚未被充分利用[2]。

  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矿业开发产生的大量尾矿、废石及渣、尘、泥、灰等固体废物未得到有效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仅金属矿山堆存的尾矿就高达100余亿t,并以每年10亿t以上的排放量剧增。

  大量固体废物排放与堆存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矿业固体废物污染生活用水的事件已屡见不鲜。

  大量矿业固体废物的排放也造成大量有价金属与非金属资源的流失,成为矿山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而大部分建成于20世纪50—60年代、部分70—80年代的国有矿山多数面临着资源危机[3]。

  据不完全统计,有3/5的矿山因资源枯竭而接近尾声或已闭坑,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保障能力。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已有69个资源枯竭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我国矿业及其加工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少循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是,大量开发、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导致土地、空气、地下水等严重污染的事件频发。

  2010年我国资源产出率只及日本的1/7~1/5,2011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但能源消耗量却占全球的20%左右,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1.6%,但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以上。

  我国矿业城市万元GDP碳排放强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至少20%[4]。

  因此,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通过节约资源和提高生态效率,推行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发展绿色矿山,推进矿业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是解决资源紧缺、能源紧张、污染加剧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发展进展

  坚持工业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日益成为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瓶颈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自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初,开始重视循环经济工作。

  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正式施行;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还颁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工业领域的各项任务。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耗大幅度降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产出率有所提高,初步扭转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

  “十一五”时期,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进展,由表2可见能源的产出率提高了24个百分点,水资源产出率提高了59个百分点,工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也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主要再生有色金属(铜、铝、铅)产量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比率提高了7.4个百分点。

  在黑色、有色、黄金、煤炭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并涌现了一批典型。

  鲁中矿业有限公司在推进矿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5]。

  该公司对下辖小官庄铁矿表外矿进行回收,每年多回收原矿9万t,可选出TFe品位64%的铁精矿2.28万t,不仅提高了铁矿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对下辖的张家洼铁矿残留矿体进行开采,每年增加铁矿石原矿产量15万t,采用细筛分级—强磁选—浮选—再磨—强磁选—重选工艺,以强磁选代替原来的重选作业,将尾矿品位由14.5%降低至11.79%,回收率由76%提高到80%以上,同时铁精矿品位也由63%提高到65%以上。

  原工艺选铁尾矿中丢弃了大量的铜、钴资源,为回收这部分铜、钴精矿,对选矿工艺流程进行了技术改造。

  改造后,按选矿厂年处理原矿230万t计算,铜精矿品位可提高至20%、回收率达到13.5%,钴精矿品位0.38%、回收率53.54%,每年可增加品位20%的铜精矿800t,钴精矿5.07万t。

  此外,还对矿山废水、浓缩池回水、尾矿库回水进行循环利用,节约了用水量,仅此1项,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是我国特大型国有工业企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高开采、低产出、高排放—环保末端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5个阶段。

  “十五”期间,该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3大挑战:一是资源严重短缺,到2003年,已有4座矿山因资源枯竭关闭停产;二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以及国内先进矿山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三是环境问题,该企业是铜陵市大型企业,但污染贡献值也位于第一。

  在挑战面前,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将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步入“主业内循环”、“改造提升现有系统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相结合”的发展轨道。

  为了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公司利用下辖的冬瓜山铜矿矿石中蕴含有丰富的硫、铁等资源,新建了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园区功能配置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延伸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使上游生产的副产品或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利用产业间的代谢和共伴生关系,达到资源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的目的。

  园区综合回收利用伴生硫铁资源,相当于开发一座年产硫铁矿石150万t的大型矿山,利用余热每年发电约2.4亿kW;SiO2转化率提高到99.8%以上,每年可减排SiO21260t;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96.67%。

  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地处河南省中部的灵宝市,有着丰富的金、铜、铅、硫、铁等矿产资源,盛产黄金。

  但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和高度依赖,灵宝市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产业单一、环境污染、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为了摆脱陷入的困境,当地政府和企业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地方政府鼓励企业继续加强黄金资源勘查的力度,增加矿产资源的储量,同时深化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的技术研究,对尾矿及贫矿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加强技术攻关,对伴生金属的冶炼和副产品加强开发和利用的力度,

  使该市由单一的黄金采选业发展成为黄金采选—深加工—多金属回收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链条,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从而逐步扭转因黄金资源枯竭,黄金企业经营困难的不利局面。

  2010 年,灵宝市又通过综合开发利用,拉长壮大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为平台,形成了四大矿业循环经济产业链[6]:黄金产业链、铅业产业链、硫铁化工产业链、铜产业链,形成了金、铜、铅、硫铁等矿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4我国矿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方式的转型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克服积重难返的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困难,挑战巨大,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这对于矿业而言,更具有针对性。

  我国矿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保障措施在于:

  (1)紧紧围绕“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作为中心任务,高效开发、循环利用矿产资源,推动矿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立足我国国情及矿产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勘探程度低,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的特点,把握资源勘查、采矿、选矿、烧结、冶炼产业链条工艺中的资源走向和能源利用。

  从源头做起,贫富兼采、综合回收、清洁生产、保护生态、循环利用,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冶综合回收率。

  积极实施矿产资源企业内部循环,使矿业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

  加强矿业企业自身延伸,延长产业链,构建矿业群体资源及利用、产业群体横向耦合生态工业型网络模式。

  (3)以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积极营造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努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部门要创造有利于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的监督管理,促进矿山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要在政策、税收上,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强矿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吸引力,使之充满生机活力。

  同时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明确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在资源勘查、工艺流程设计、采矿、选矿、冶炼及深加工等各个环节,把绿色发展和综合利用落到实处。

  对于边角矿、残留矿、境界外遗资源、表外低品位资源、共伴生资源及长期未能开发利用的复杂难处理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尾矿、废石、冶炼废渣等矿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

  (4)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研究实现矿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解决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扩大可工业利用的资源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利用矿产固体废物。

  按照“产业聚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的原则,加强矿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加强矿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5)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发展绿色矿业,积极开展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示范,研究并提出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瓶颈问题、关键科学技术和保障措施,实现矿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和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协调发展。

  作者:常前发1,2 工作单位:1.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2. 国家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一、循环经济及其主要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从广义来讲,循环经济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从狭义讲是指通过废物再利用、再循环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来发展经济,包括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其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它既要求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进入系统的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达到生产和消费的“非物质化”,尽量减少对物质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消耗;又要求经济体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可以为环境同化,并且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循环经济实现“非物质化”的重要途径是提供功能化服务,而不仅仅是提供产品本身,做到物质商品“利用”的最大化,而不是“消费”的最大化,并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大幅度地减少物质消耗。

  同时经济体系各产业部门协调运作,将一个部门的废弃物用作另一部门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社会。

  总之,循环经济物流模式可以认为是“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运行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二)循环经济主要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循环经济的实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即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相应的对应有如下三种发展模式。

  1、小循环模式———企业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微观层面发展模式可称之为小循环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其研究对象为单个企业,手段表现为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

  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的关键是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现有技术改造,设计新的工艺流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原材料使用,减少甚至放弃使用某些化学污染物质,达到污染物少排放或者零排放。

  但是,由于各个行业之间技术差别较大,普遍适用技术较少,所以要加大个别技术和特别工艺的研发力度,企业积极性可能不会太高。

  2、中循环模式———区域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中观层面发展模式可称之为中循环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其研究对象为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共生组织,手段表现为生态工业园区。

  在一定区域内,企业之间基于产业链而形成上下游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在该区域内,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换使用原材料与可再生利用废弃物,从而减少了污染物的最终排放,这种企业共生组织即生态工业园区。

  3、大循环模式———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宏观层面发展模式可称之为大循环模式。

  在该模式下,其研究对象为社会整体,手段表现为发展静脉产业。

  从社会整体的宏观角度强调废弃物的处理,通过发展静脉产业,加大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与能量闭合回路,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循环经济的现实运行中,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种模式分别在企业内部、工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展开。

  三个层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必备的基础条件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不同于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它是在工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是一种把清洁生产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的实施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3个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3个层面的物质循环流动,形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从企业的小循环到区域的中循环,再到社会的大循环是依次递进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平台。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是属于区域层面(中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是园区内各个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根据工业生态学的设计,各个企业之间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把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通过互换副产品和共享资源形成企业共生体。

  园区内各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最大程度地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和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以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发展中,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结合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产业行业的整体优势,提高重大装备自主化生产的比重,

  满足其他制造业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的要求,为下游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加大技术攻关和改造力度,根据市场对产品功能需求来设计制造产品,有利于物流高效利用和减量化,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应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三维统一。

  经济效益方面主要体现在:物质减量、再用循环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污染减排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促进园区本身经济总量增长,同时带动园区所在地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吸引投资力度的加强。

  社会效益方面主要体现在: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园区教、科、文、卫软硬件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强园区活力,提高园区综合竞争能力。

  生态环境效益方面主要体现在:园区及周边地区水、大气和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能源消耗;改善生态质量,树立生态景观形象。

  三、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的作用

  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各级政府制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规划和加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管理的依据。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和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依此开展评价,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评判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工业共生群落,是由物料网络、能源网络、水资源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组成的复杂系统,是追求经济和环境双赢的产业社区。

  这个社区的发展状况如何需要有一套评价体系来评判,客观地反映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状况,综合测度园区各系统的协调性,发现园区既有的优势和劣势。

  同时,通过评判确知园区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鉴别其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从整体上对园区作出动态客观评价,为制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2、监管对于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所处的区域来说,生态环境的可承载力都是有限度的。

  通过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评判园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是否超出了可承载的界限,为园区的发展运行建立一个预警系统,有助于管理部门及时发现问题,适时采取调控手段,使园区在安全区域健康运行。

  3、导向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引导园区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同时,通过开展综合评价,可以宣传园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形象,展示产业共生、废料资源化等优势,引导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化升级改造。

  (二)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发展区域经济和保持区域的生态平衡为基础,同时,将区域的资源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融合,来构建其衡量指标。

  因此,在构建园区的循环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3]:1、3R原则循环经济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它是将企业中的资源转变为产品之后,废弃物实现再次循环利用的闭合经济系统。

  投入的原材料和物质的能量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物产生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的时候,应着重突出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2、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设计评价指标应该建立在对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全面、科学、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指标能够体现园区的目标、内涵、主要特征、运行规律以及业绩效益。

  评价指标还应有利于有效交流,应简单明了,指标含义明确,容易理解和获得,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尽量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或容易从有关部门获取。

  3、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是多个企业共同生存的复杂系统,包含的要素多而复杂,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反映单个要素的特征,又要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以便反映指标体系的完整。

  从指标体系的数量与结构上看,要简单明了,要避免因指标过少而遗漏重要因素。

  具体设计时,可以将总指标进行逐层分解,构成梯次阶梯结构,指标之间进行有机的组合。

  4、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原则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所以衡量园区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应具备动态性,体现出系统的发展趋势。

  同时,在一定时期里,园区的组织结构、基本特征又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既需要动态指标反映园区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演变趋势,又需要静态指标反映园区存量状况。

  5、政策相关性与区域差异相结合原则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与所在区域的政策是紧密相关的,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体现政策相关性。

  具体的指标应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既体现出宏观性,也要结合实际。

  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决策应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客观地评价园区的社会、经济、环境状况。

  同时,一个区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区位特点、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等,不同的区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园区也是如此,所以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具体情况。

  四、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作为第三代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把不同的企业耦合链接在了一起,形成了资源共享、副产品互换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工业共生体。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较全面衡量园区的经济效益水平、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生态环境效益和循环经济特征,建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及资源的有机联系。

  根据前述的指标体系设计原则,这里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等级。

  其中,目标层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代表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运行情况和效果;准则层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园区经济效益与发展、生态效益与控制、物质减量与循环、园区管理与能力;指标层用来表述准则层的具体变量,对其状态的数量、强度等进行度量[4]。

  这里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来确定所选择的指标,再进一步咨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综合调整的结果,最后综合考虑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独立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等等,确定所选择的指标,共设计基本指标33项[5]。

  指标体系建立以后,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可以评估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效益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效益与控制能力、物质减量与循环特征以及园区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建立园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有机的联系,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7]。

  作者:夏青 工作单位:湛江师范学院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基地

【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相关文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10-01

煤炭循环经济发展论文10-01

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论文10-0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10-01

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论文10-09

循环经济发展的体现运用分析论文10-09

循环经济发展方略探讨论文10-12

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论文范文10-01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论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