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6:1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指的是对包含人所处的外部空间以及人与空间关系在内的系统艺术,其注重的是将人类的自然生存环境与意识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艺术空间,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美好追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

  第一篇: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代设计意识培养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现代意识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新的现代设计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环境艺术设计的现代意识,指的是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结合当前人们的精神需要,开展的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使设计产品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二、我国与国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而且大部分教育成果都是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距离,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环境艺术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视程度很高,所以在相关的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开展也积极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服务;而我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没有形成全面环境艺术设计氛围,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可以从单纯的产品设计上升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层面;而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仅仅是借鉴国际经验,虽然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但是在艺术体系的完整性方面还稍显欠缺。

  第三,在环境艺术设计使用的材料方面,国际上普遍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而且材料的更新速度较快,但是我国在材料的应用方面较为单一。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现代设计意识的培养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人性化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中的根本原则,也是现代设计意识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具有人情味,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需求。

  因此在欢迎艺术设计领域中,要始终尊重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树立人性化设计意识,将人视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才能使设计产品更具有价值。

  2、融入生态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包含了城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任何一种学科的设计理念都需要以整体环境设计为基础,而且要相互适应、相辅相成,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整体性理念,避免因为其中任何一个单体设计而对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破坏。

  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坏境之间构成和谐的发展状态,才能突破传统的设计观念,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持续发展。

  3、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可以使设计产品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可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手段的丰富。

  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以计算机为支撑的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从而缩短产品设计的周期,增强产品设计的特点,在推动环境艺术设计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艺术设计也是一种艺术文化,所以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将民族文化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各个层次,可以为产品设计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也有利于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拓宽道路,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发扬。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将现代设计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可以在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时,坚持现代设计意识,以此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向着人性化的方向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新的精神生态环境。

  作者:秦高峰 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第二篇: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关系

  一、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文化建筑是一个泛指,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宽泛,即人们参与的对素质提高有益的场所,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酒吧等,这些都是文化建筑,此外,著名学府、历史遗迹等也慢慢归到文化建筑的范畴内。

  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建筑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城市的发展不但要保证文化建筑的数量,还要保证文化建筑的质量。

  环境艺术设计以环境为背景衬托,结合一系列物质技术手段、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室内外环境。

  文化建筑能够将建筑的文化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出来,创设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其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视人的实际需求,旨在让人从中得到满足的环境体验。

  文化建筑设计不但要考虑建筑内部的自然环境、人的存在环境和生活质量,还需要考虑环境内部的视觉秩序,使其和谐一致,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在环境设计中,文化建筑环境设计是比较广阔的领域,也是最具魅力的部分,其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中艺术性的层面。

  二、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一)审美心理

  人们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对精神与美的追求,从心理角度来看,人们对美最直观的理解感受无非包括两种,一种是事物引发的感知觉,另一种就是事物引起的心理波动。

  文化建筑体现出的美感并非表面深层次的,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矛盾的体系。

  社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对影响、制约,在两者发展的过程中,美学享受以及美学价值的概念也在发生改变。

  由此来看,文化建筑受到审美心理很大的影响,这些感情因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生理机能。

  所谓的审美,指的就是美感的产生和体验,是人的知、情、意的有机结合。

  审美心理学以美感的产生和知情意的体验为研究和阐释对象,并研究其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介乎美学与心理学之间[3]。

  心理学能够更好地将一些涉及创作的理论问题阐明,在一个文化空间中吸引人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在空间活动中怎么更好地通过自身的感觉来反映接触对象,这些都需要心理学予以解释,

  并将这些经验归纳、整理,总结人们对审美心理的共性和倾向,借以对文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指导,并发展多元化的艺术设计语言,将其有效地发展和应用于各种富有时代感的文化建筑,增强人们对文化建筑的审美感受。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审美,都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

  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不但体现出人对规律的把握,还表现出极强目的性。

  正是艺术设计创造这种属性,才彰显出其审美的创造意义,才能创造合乎自然,顺应人性的环境。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里的劳动划为重复、机械劳动的范畴,而应该将其看作有目的、有规律的劳动,其首先是经过优化设计的,其次需要具备创造性。

  越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就越是离不开艺术设计,若是不在艺术设计上下功夫,那么这些劳动也就缺失了审美创造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汲汲于美,是一种有追求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它的灵魂就在于创新,若是缺失了创新,艺术设计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时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十分关注流行性、公众性,对公众流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是十分在意的,这是因为艺术设计必须植根于人,若是缺少了人的认可,那么再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也就沦为了虚妄,不具备了实用价值。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前瞻性是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只有预见公众审美观念以及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推陈出新。

  如意大利前卫设计集团孟菲斯的李特萨斯曾经指出,“当查理•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只是设计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由此可见,对人生存方式的设计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质,这种生存方式包括一切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不但包括工作、休憩、交往、交通,还包括劳动、娱乐、饮食等,这是艺术设计对社会最重要的审美创造。

  (三)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欣赏

  所谓的审美欣赏实际上就是指在对审美受体的体验和感受中获得心理美的感受,包括审美愉悦和享受,这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但包括建筑的色彩、是否符合审美要求,还包括建筑设计与居室是否和谐等,只有将这些方面考虑清楚,才能更好地彰显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意义。

  至于这种意义的大小,和感觉的满足程度一致。

  虽然审美欣赏建立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但是其之所以具有审美观赏意义,直接原因却在于它的形式完善地表现了它的内容,这种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

  (四)环境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

  为了加深人们对环境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关系的了解,笔者以中国首都博物馆为例进行了分析。

  作为文化建筑,博物馆是较为常见的。

  首都博物馆是综合类博物馆,在诸多环境艺术创作语言上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以下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1.设计思维方面

  文化建筑的服务功能是传统设计比较注重的,而具有审美观念的文化建筑则不仅如此。

  其不但注重环境艺术的内涵,而且将审美理念和规范的融合作为一个重点内容。

  环境艺术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性,这不但体现在相反的艺术理念,还体现在不同的艺术情感上。

  故而在文化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融入创造性思维,不断破旧立新。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将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心理相融合。

  首都博物馆展厅宽敞明亮,建筑格局布置和物品的陈列十分和谐,过渡十分自然,不会让人产生突兀的感觉。

  室内的文物,在设计的掩映下更是显出了几分历史的厚重和积淀。

  博物馆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故而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设计环境与文化思想的契合度,要通过设计来衬托出陈列物品的历史价值。

  为此,在主展厅设计上可以加入浮雕、模型等元素,并通过带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因素来表达情感。

  让人们在观看物品、文字的时候,也能有听觉上、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博物馆想要展现的主题清晰地表现出来。

  2.公众需求问题

  物质价值只能满足公众的一部分需求,建筑与思想上的共鸣难以彰显出来。

  为此,在文化建筑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突出的是设计的文化和思想功能。

  只有在设计中融入艺术情感,提高设计本身的精神价值。

  具体来说,就是要让设计贴近公众的生活,使其设计结构能够更好地承担文化服务职能,使公众从中受到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人的思想会影响设计师的判断和设计,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更好的思想传达效果,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将人与环境融合到一起。

  这样不仅可以带给观众更为周到的服务,也能为其提供新的审美角度。

  结合首都博物馆的例子来看,其本身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馆藏也有着很大的文化价值。

  为此,当我们按照时间、类别等对这些馆藏加以分类,并使其有序地陈列在博物馆相应位置的时候,不但能够更好地体现文化的收藏价值,而且能够实现文化效用的最大化。

  从认知角度来看,文物的排放、陈列本身就能给人一种艺术享受,通过不同的专区,公众的思想也会融入到这些文物中去,更好地认识其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3.审美传达问题

  在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融入复杂且简单的设计理念。

  信息具有多样性、延展性、扩充性等特征,依据这些特征,我们不但可以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思想文化内涵,还可以提升文化建筑的价值,将文化建筑交流的意义充分凸显出来。

  总之,设计师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种审美需求和审美习惯。

  结合不同的理论倾向,设计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艺术设计重点。

  一般来说,在现代设计中,审美文化的创造一般都是通过主客体物质性、艺术性的融合来实现的。

  也只有这样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掘创造的逻辑中介。

  环境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空间表达,通过对空间环境的改造,可以加强文物与建筑结构的关联,不但能够满足文物的使用要求,还增加了空间的使用功能。

  博物馆空间功能增加,能够为观赏者带来更加多元的观赏体验,避免单调的观赏空间使其感到乏味和无趣。

  首都博物馆利用璃墙壁建造成的中空墙壁,不但能够增强参观者的感官冲击,也有效地消除了观赏者的审美疲劳,增加了观赏者的思考、情感活动。

  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建筑,首都博物馆是一件艺术品,无论是设计,还是陈列都古色古香。

  在文化建筑中,并没有太多的传统设计理念,设计的时代感很强,陈列方式也别具一格,生活化的排列,不但增强了观赏者的亲身感受,也增添了博物馆的生活文化环境。

  三、结语

  在文化建筑环境设计发展过程中,审美心理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人们的审美往往和现代科学技术、时代发展紧密相联,而这正是文化建筑艺术设计进步的源泉。

  为此,我们在对文化建筑艺术设计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拓展视野,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研究,而应该汲取更多的审美元素。

  如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要真正促进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不是单纯利用高科技手段、借鉴国际风格就能实现的。

  我们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将审美心理与环境艺术相结合。

  大量的实践表明,审美情感不但可以影响信息交流质量,还能提高观众的认知深度。

  为此,在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注重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加强对审美主体大众性的把握。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人们时刻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开放式的艺术形式。

  文化建筑最大的审美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并不是特定的群体。

  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审美主体大众性的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其二,加强对信息传达发散性的把握。

  信息表达的发散性本身是多元艺术需求的表达形式。

  在实际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审美上,人们往往不再停留于特定审美状态的感知,感知方式日益多元化、发散化,这种传达的发散性是文化艺术表现的一种趋势。

  其三,加强对文化传达融合性的把握。

  文化和艺术本身就是水乳交融的关系。

  这种交融不但影响着文化艺术作品,也影响着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融合为人们带来了更为多样化的形象,也使得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本文分析了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阐述了文化建筑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的关系,以期加深人们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了解,并指导人们的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欣赏活动,更好地促进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作者:张雅舒 单位:广州大学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05-15

【优选】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05-15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论文5篇(经典)05-15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革新路径论文10-09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的思考论文10-1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论文03-21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10-08

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建筑的论文10-06

环境艺术设计原则分析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