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伦理学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09 11:30:4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伦理学分析论文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感恩是重要的伦理规范。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对国家的感恩之心,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漠视亲恩,在校园学习中表现出漠视师恩,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漠视友恩。大学生之所以感恩意识缺失,是因为社会功利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感恩文化的断层,家庭中爱的错位和感恩教育的不作为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学校教育手段和评价体系单一化引起感恩行为缺失,学校道德教育的僵化反衬感恩实践的欠缺。为了重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应当从五个方面入手:加强道德教育,弘扬感恩文化;开展责任教育,树立感恩意识;构建评价体系,督促感恩行为;实施“五爱”教育,丰富感恩实践;整合育人资源,营造感恩氛围。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伦理学分析论文

  何谓感恩?感恩即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1]。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伦理规范,是社会情感调节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核,亦是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最具活力、最有时代价值的内容之一。就中国传统感恩伦理观解析,感恩包括一个人对先祖、父母、师友的敬重,对兄弟姊妹的关爱,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等等。感恩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所谓德性,诚如江畅教授在《德性论》中所言,“德性”是人的道德品质,是指人们为谋求更好的生存而运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培育的,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从而使人的活动成为善的品质[2]。感恩正是一个人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善品质,是一个人心灵中情感、能力和品质的集中体现。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对于一个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来说,其意识的缺失更是关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大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感恩可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知恩,即心存感恩之念,对他人的帮助心存善念;二是报恩,即尽最大努力去回报恩人,反馈社会。不否认,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不讳言,有不少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因而造成了诸多不良社会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

  1.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对国家的感恩之心。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国家给予了全力支持。仅经济方面,国家每年给予奖、助学金的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例就接近40%,同时还设立有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等等。国家做出的承诺是,不让一名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是,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关爱表现出冷漠,甚至有学生认为获得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还有极少数大学生毕业后拒还国家贷款。部分学生缺乏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命感,片面看待社会现象,在就业和择业方面仅考虑个人的利益和前途,没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他们选择工作单位的标准是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轻松、发展前途大等,祖国的需要、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渴望并没有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回报国家的感恩意识。

  2.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漠视亲恩。“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常言父母恩重如山。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却不理解这一点。就此,易信于2016年10月发布的一项“亲情沟通调研”大数据显示: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新生会每天往家里打电话,不到三成的大学生会想家。其中关于“与父母电话沟通频次”的数据显示,44%的大学生会与父母保持每周一次的通话频次,26%的大学生每周会打多次电话,仅有7%的大学生每天给父母打电话。大学生不感父母恩,首先表现为不珍惜学习机会,诸如抄袭作业、沉迷网络、上课玩手机、旷课等现象较为突出;其次表现为不珍惜生命。大学生因情感、学业、心理压力等问题而导致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令父母痛心;最为严重的就是不少大学生有事无事伤害父母,如2016年2月,北京大学学生吴谢宇弑母案便是特例,吴谢宇成绩优秀,曾是北大自主招生第二名,其中浸润着父母的辛苦培育。但吴谢宇却因钱物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这一典型事例折射出的大学生伦理道德缺失现象令人痛心。

  3. 在校园学习中表现出漠视师恩。中国传统伦理讲究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师长的尊重相等于父母。近年来,大学校园中师生关系越来越淡漠,当我们试图从道德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会遭遇“权利义务式”的质疑。很多学生认为,老师教学是自己用学费“购买”的“服务”,因此不尊重老师,与老师见面不问好、不遵守课堂纪律、考试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不懂得尊师重道,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学校制定的学习纪律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因而将老师置于对立面,甚至对对自己要求严格的老师怀恨在心。近年来,媒体报到了多宗弑师案,如2012年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因挂科残忍杀害任课教师事件,引人深思。众所周知,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校中心工作,但较多大学生对老师的培育之恩并不感激,不少学生对老师,甚至整个学校言之以怨、施之以恨,以致于毕业生离校时破坏学校设施、损坏学校声誉等行为屡禁不止。

  4.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漠视友恩。友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纽带,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需懂得感恩朋友。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年代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他们独立自主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较强自我意识。因而他们在行为处事时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凸显“我”的地位与价值,“我”成为道德认知、批判和选择的“原点”。这种自我意识、权利意识广泛渗透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批判中,表现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不懂感恩,对需要帮助的人不懂施恩。且普遍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明显,以“利”来衡量朋友交往,表现出对友恩的漠视,甚至由此导致恶性的事件的发生。2008年,武汉某高校“一双臭袜子”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宿舍投毒”案、2014年广西某大学曹某投毒案等案例,即属此例。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与其生长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主要原因如下:

  1.社会功利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感恩文化的断层。急剧的社会变迁正改变着传统的感恩文化。尽管传统伦理观念对感恩意识非常强调,但是现代很多人却将传统的人伦道德视为彻底的封建意识,使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优良传统受到了极大冲击。中国传统美德的感恩观和感恩教育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了很大影响。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间,我国市场机制尚未健全、法制法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营私舞弊的现象屡有发生,加上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片面强调从而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因此导致传统伦理道德的没落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状况的滑坡。这些负面效应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最终形成了他们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人生观。可以说,正是社会的功利化导致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逐步缺失。

  2.家庭中爱的错位和感恩教育的不作为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家庭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千年流传的“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教即说明了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是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学校只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然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短视行为,因而忽视道德教育。虽然很多家庭摒弃了“戒尺”教育等落后手段,然而语言戒尺、冷暴力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更为严重。这些偏失的教育、功利化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此外,独生子女在成长中,容易受到家庭的溺爱和纵容,家庭无原则的给予恰使孩子人格扭曲,长大后其感恩意识自然淡漠。自然而然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看成是天经地义,自然难对父母萌生感激之情,甚至堕落成“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对己不严格”的情感荒漠一族。

  3.学校教育手段和评价体系单一化引起感恩行为缺失。在高唱“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进入大学仍然仅靠标准单一的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性的评价模式让学校在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道德培养。“五育并举,道德为首”并未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道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学生的道德教育被忽视,从而导致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伦理道德。在“你应该或必须怎样做”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势话语模式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不知情感和责任为何物,再加上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作用,从而加剧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方式包括“自律”和“他律”,就是说,一个人善的德性形成,除了自我养成教育外,还需要制度与机制的约束。但在目前,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评价机制是不够完善的,比如没有设立奖惩机制,学生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等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感恩意识淡漠的形成。

  4.学校道德教育的僵化反衬感恩实践的欠缺。在当前大学道德教育中,传统伦理中的孝敬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采取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不注重道德意识的内化,将道德教育只作为一种工具,以知识考试代替精神升华,将价值教育简化为“知识的记忆”,只注重道德认知的教育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培育,使感恩道德教育越加僵化。然而道德修养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倘若人为抽掉了这个基础奢谈道德教育,那么,这种道德教育无疑成了空中楼阁。随着高校逐步走向社会化,大学生价值观日益走向多元化和相对化,由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僵化,导致教师们不能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道德困惑,也就难有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这些都使得大学生道德虚无感由然而生,进而使他们感恩观难以养成。

  三、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感恩意识的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冷漠,把人引向是非不辨、善恶颠倒的深渊。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知恩、感恩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塑造完美道德人格,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1. 加强道德教育,弘扬感恩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求善”“践仁”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类无法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正是传统的一切造就了今天的我们。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是要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高校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对广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应开设“传统文化大讲堂”,引导学生学习和品读中国传统文化,互爱互敬,修身养德,努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同时还要组织开展道德教育系列活动,通过举办诸如读书征文比赛、志愿服务活动、道德知识竞赛、道德先锋人物评选等活动,在校园中弘扬感恩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能够知恩、感恩、报恩。

  2.开展责任教育,树立感恩意识。高校要开展大学生责任主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活动的开展明确大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让他们更深刻领会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给予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比如有的大学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责任主题教育”活动体系,这主要包括“五个一活动”:算一算感恩帐,测算学校、父母为教育培养学生的投入;写一写感恩话,写出对学校、父母的感情;做一次家务活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付出;在校园做一次义务劳动,通过自己的打扫创造漂亮的校园环境;参加一次志愿服务,以已之力反馈社会。类似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如何去感恩、报恩。

  3.构建评价体系,督促感恩行为。道德教育的评价不同于一般知识教育的评价,高校应将感恩素质量化为可考核的指标,将其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的要素之一,以此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作为升学就业、竞选干部、评优评干的考核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在学生道德培养中的作用,要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感恩行为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校构建了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如武汉工程大学构建了诚信评价“十要素”体系,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给出评价、划分诚信等级,以此作为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环节,并纳入个人征信体系[5]。个人的感恩与诚信在表现上有相似性,如大学生借国家贷款逾期不还、借人财物不归还等,既是不懂感恩的表现,也是缺乏诚信的表现。因此,高校可以将感恩行为作为一个要素纳入诚信评价体系,也可以独立构建感恩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的约束和引导,将学生的感恩行为变成自觉的行动。

  4.实施“五爱”教育,丰富感恩实践。感恩的核心是“爱”,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很好地去理解他人,感受幸福。高校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爱”的意识和能力,在校园中开展“爱祖国、爱学校、爱学院、爱班级、爱自己”的“五爱”主题教育活动。以“五爱”教育为核心,积极开展各种感恩实践,例如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中秋节号召学生感恩父母家人,开展以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为平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开展丰富的主题班团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感恩情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感恩教育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社情,从而感恩现在,珍惜未来,奋发图强,以所学回报学校、家庭和社会。

  5.整合育人资源,营造感恩氛围。首先,高校要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示范作用。师德师风是学校风气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首先要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严于律已,率先垂范,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要营造一个充满感恩素养的校园氛围,校园内要多树立包括感恩父母、师长、朋友等感恩教育的名人名言标语,树立感恩典型人物的塑像,让学生知恩、识恩、感恩、施恩。最后,感恩教育也是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工作。要注重家校结合,形成合力。感恩意识需要教育和培养,如果社会上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那么高效的教育工作将更有成效,社会也将更和谐。

  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恩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规范,感恩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断传承发展,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承担着兴国之重任,因此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做一名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大学生要心怀对社会、父母、朋友和一切关心爱护过自己的人的感恩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忠心、孝顺父母之孝心、关心朋友之爱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才能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为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伦理学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当代观念变革分析论文10-10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10-12

当代文化建筑设计问题分析论文10-10

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报告06-18

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报告12-12

分析师生交往中理解关系的缺失与重建论文(精选7篇)07-13

国族、种族意识纠结下的《新史学》分析论文10-10

体育旅游文化缺失与补偿论文10-11

现当代论文选题10-17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论文范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