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10 09:41:4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赕佛”为中心的南传佛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佛寺的翻修或新建上。时至今日,西双版纳、德宏一带的佛寺几乎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或新建。这一过程无疑对佛寺壁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论文

  在对诸多南传佛教壁画的考察中,均能看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原有的壁画被涂盖或重画,一些年代较远、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被新的壁画所替代;新的壁画在表现形式、技法和工艺材料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传统的矿物色颜料逐渐被广告色、油画色、丙烯颜料所代替。虽然画面新了,色彩鲜亮了,但从艺术品质来看,许多壁画偏于媚俗、水平不高,失去了传统壁画中质朴、稚拙、自然、率真的特色。虽然就装饰美化佛寺、增加宗教场所气氛而言,这样的壁画一样能得到群众的接受和认可,但从文化和民族绘画特质的角度看,失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使人感到可惜。

  如同画家高金龙所说:“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傣族佛寺壁画的继续发展逐渐停止。并且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消亡,甚至你都来不及为它扼腕叹息。”

  一、佛寺壁画保护与发展的尴尬。

  在面对佛寺壁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文化部门大多是从历史和遗产的视角,希望能多保存一些古旧寺庙和壁画,即便修缮也应注重修旧如旧,尽量保存原有的风貌。但是,作为佛寺使用的主体的僧人和广大信徒,却较少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他们更希望将佛寺修缮一新,或建造更大、更漂亮的佛寺。

  事实上,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富裕,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地居民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如景洪市的曼景兰,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美丽的傣寨,竹楼映衬在大榕树、棕榈树、黑心树、香蕉树及稻田鱼水池中,在外人眼里别有洞天。但城市化进程使其过去的木构杆栏式民居建筑变成了砖混建筑。又如勐海县城周边及勐遮镇、大勐龙镇的诸多村寨中的民居也大都如此,原来灰黑色平板瓦构成的屋顶,皆被红、橙、赭、蓝等色彩鲜艳的筒瓦所替代。过去院子的围墙是篱笆或仙人掌等构成的生态植物墙,现在变成了与内地并无差异的砖砌院墙。橄榄坝傣族村寨,因为被作为西双版纳的重点旅游区,为了供游人参观体验,才保留一些傣族的竹楼。

  与之相比,佛寺作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自然也是被重建的重点。以勐海县勐遮乡为例,几乎所有村寨里的佛寺,都是推倒式的重新修建。如勐遮县的曼宰龙佛寺也新建了主殿,旁边的僧房由于壁画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州文物局颁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得以存留下来(图1)。对此,从寺里的僧人到村里的管理者及村民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寺庙太陈旧,完全应推倒重建。这种现状一方面是他们对古旧遗迹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同时也缘于在佛寺修建上的一种攀比心理。认为旧寺庙丢人,会使本村人颜面扫地。

  南传佛教宣扬善恶因果报应说,主张以“赕佛”积个人的善行,修行来世。不管家境如何,无论贫贱还是富有,只有多“赕”才会有福。如果村民的住房都盖得新而漂亮,佛寺却陈旧不堪,势必反映出该村民众对佛的不敬。而佛寺建得好,自然也是大家虔诚“赕佛”的一种体现。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壁画的保护与传承很难用文化或艺术尺度来把控,除了极少数艺术价值较高的壁画可以依据文物法进行保护外,其他也只能顺其自然。

  二、本土画工的缺失与壁画“外来化”倾向。

  从国内南传佛教壁画的历史考察看,新中国成立前,壁画的绘制者中虽然没有进入过美术学院学习的专业画家,但各个村寨都有民间画工,专门从事佛寺修缮和壁画绘制活动。老百姓很尊敬这些艺人,称他们为“萨拉典”,即画师。然而,由于“文革”时期的宗教活动受到禁止,僧人被迫纷纷还俗,致使佛寺和大量的壁画被毁,本土画工也严重断层。

  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从事壁画绘制的傣族画工到今天已屈指可数。西双版纳州的傣族画工刀署明是当时擅长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刀署明目前已60余岁,是勐海县景龙村人,11岁入佛寺当小和尚,15岁开始学习绘画,24岁时他还俗回村务农,同时从事民族工艺品制作和傣族佛寺壁画绘制。1958年10月,勐海县文化馆根据刀署明的特长,将他吸收到县文化馆专门从事美术工作。1980年起,他带领多名徒弟为勐海县一带塑佛像多座,并绘制了大量的壁画和金水图案。杨八是德宏地区较为知名的民间艺术家,据说他的代表作布画《公郎巴体》,画一妇女化装外出寻夫,后得仙人帮助而出征获胜,终得复仇的故事,表达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是绘画作品中的精品。可惜这些壁画作品现今已不得见。因而,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过去水平较高的画工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新的自学成才的画工也寥寥无几。这样的情况使得国内佛寺壁画绘制不得不依赖于信奉南传佛教的泰缅画师及其“粉本”.

  从诸多寺庙的考察中不难发现,目前的壁画绘制主要有四种途径:第一,直接聘请缅、泰等境外的画师绘制。这种情况一般在较富裕的地区盛行,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佛寺多选择这种途径(图2);第二,有一些绘画基础的僧人和还俗的村民,依照外来的样式进行绘制,或者参考一些资料并依自己的想法进行绘制(图3);第三,请受过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具有良好绘画功底的专业画家,依照国外样本进行的临摹绘制;第四,各种“赕”的布画、幡画,多为傣族业余绘画爱好者绘制,水平参差不齐。

  壁画的形式风格在当下盛行对外来现代壁画样式的模仿是一种无奈之举。虽然模仿行为可解决一时之急,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壁画传统被消解;同时,也导致有本土特色的、水平较高的画工继续缺失,不利于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良性发展。

  三、佛寺功能的世俗化与壁画创作心态的变化。

  壁画是宗教活动中的重要赕品,是信众虔诚敬佛心理和宗教情感的产物。南传佛教认为,以个人的纯洁劳动进行准备的赕品才是至上的赕品。因此,从专门的壁画画师,到具有一定佛画基础的还俗僧人或民间艺人,再到制作纸扎、幡画(包括剪纸、刺绣)的信众,自古以来都怀着虔诚的敬佛之心来进行“赕品”的制作。这种具有明确宗教信仰的艺术创作活动,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平和有序的运作。然而在今天,南传佛教本身经历了一个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求变的过程,其中变化最大的方面就是在原来傣族宗教世俗化的基础上,又急剧加速了这种世俗化的程度。例如,神圣的佛殿更加走向世俗人间,变得更加宽容、更加富有人情味,对信众投射更多人性的关爱。而佛教作为信众精神文化的支柱,人们不仅对物质方面的欲求更加强烈,这种结果使人们对赕佛及其仪式投入更大的消费;同时由于商业文化的影响,在“赕佛”消费中,世俗文化也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在赕佛仪式中增强娱乐性、趣味性等。从“赕佛”消费为特征的各种仪式上,可以看出神圣与世俗的交融已达到空前,南传佛教的神圣与现今的世俗交织在一起,促使佛寺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佛寺的这种变化在壁画绘制中也有所反映。如在不少佛寺壁画中都开始注意签姓留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自己画完后的签名;另一种是出资人所“赕”壁画要留下其名。按理说在寺庙里绘制壁画或出资人请人画的“赕”画,都是一种“赕佛”行为,是一种敬佛、积公德、做善事的好事,不留名在过去是一种共识或习俗。然而,现今的签名留姓,反映出宗教活动世俗化的一些特点:前者如同画家要留名签字盖章,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后者表示由自己出资出钱绘制,以体现某种功利意识。

  当然,傣族佛寺的修建和壁画的绘制,历来都不是政府出资,而主要靠信众捐资。“赕”佛捐资绘制壁画也是傣族的惯例,如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时,画工会将墙面分成若干块或分成大小不等的格子,并计算出每一大小面积所需的费用,谁出资画了这一面积,那么画师就会在这幅画的下角写上出资者的名字和所“赕”的钱数。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出于全体村民的捐资“赕”画行为,是一种傣族集体意识的反映,也是无可非议的。不过,由于功利思想的影响,目前一些富裕的村民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意识,他们以自己或家庭的名义来“赕”画,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由个人捐资修建主殿或整座寺庙并留下大名以彰显个人功德的情况。此情形使佛寺修建和壁画绘制罩染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这对傣族社会所形成的和谐融洽、淳朴善良的民风和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是不利的。

  结语。

  在商业大潮特别是佛寺功能极度世俗化的影响下,绘制壁画的画工无疑也会受到现实的影响,在意识上染上某种功利的色彩。那么,作为凝结和传递着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作为构成南传佛教文化和信徒精神家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壁画,又会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情状中得以绘制,这也是我国南传佛教壁画发展所将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金龙。谈傣族佛寺壁画[J].美术丛刊,1984(2)。

  [2]岩峰。傣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安佳。傣族佛寺壁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田玉玲。“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关系解构[J].思想战线,2009(5)。

  [5]龚锐。圣俗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赕佛世俗化的人类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分析我国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论文10-13

关于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10-26

我国各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10-26

我国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及展望论文10-17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论文10-12

关于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精选12篇)12-03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11-15

高校计算机应用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07-12

商业建筑中蒸汽系统现状与节能分析理工论文10-12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