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偏远地区旅游管理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5:38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偏远地区旅游管理论文

  在旅游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偏远地区旅游,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偏于地区旅游管理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偏远地区旅游管理论文

  论文1:浅议农村旅游地区生态化管理的内涵与对策

  乡村旅游是众多旅游形式的一种形式,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发展乡村旅游,虽有先后之别,但规律是一样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一样的。

  因此归纳总结乡村旅游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素对各地发展乡村旅游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本质性特征

  1、乡村旅游是新时代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乡村经济发展是乡村发展的硬支撑,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乡村的发展,尽管乡村的发展还要依靠政策,但经济的发展是硬的,没有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不可能有农民致富的可靠保障,而政策的立足点也要求发展,求可持续发展。

  乡村经济实际上是两个部分组成:一方面要发展好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好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个体经济。

  两种经济形式都非常重要,所以也就出现了乡村经济不同的发展模式。

  旅游经济是一种完全可以依赖“三农”资源发展的经济,既可以以集体经济的形式出现,这也可以以个体经济的形式出现。

  而个体经济的形式对乡村旅游而言,是更普遍的形式,是直接引导农民走向富裕道路的形式。

  所以搞乡村旅游一定要以农民为经营主体,让老百姓直接从中受益,也是乡村旅游的意义所在。

  搞乡村旅游不能否定农业,完全否定农业的乡村旅游从总体上说不是乡村旅游。

  虽然我们在乡村旅游类归上包涵了景点式乡村旅游,交通式乡村旅游,乡镇式乡村旅游,但无论如何最主要的是要发展以农业为发展背景的,以农村为发展文化的,以农民为发展主体的乡村旅游。

  这既是我们的初衷,也是乡村旅游最大魅力所在。

  2、乡村旅游是新时代城乡互动的重要形式

  城乡差异创造了旅游市场,但这一市场能否持续存在是每一个从事乡村旅游的人都需要认真考虑的。

  一般地说城乡差异越大,乡村旅游就越有市场,越有前途。

  不断缩小的城乡差异,实际上对乡村旅游而言,是在不断地缩小它的魅力。

  所以当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候我们要适时的调整乡村旅游的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的产品结构,适应变化了的城乡结构。

  乡村旅游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的背景是拥有巨大的城市市场。

  这一需求市场的存在,造就了乡村旅游的火热。

  凡是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大多都搞得比较好,因此我们考虑乡村旅游发展,就一定要考虑寻求城乡互动的发展模式,旅游实际上就是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一种互动。

  这种互动,最初可能是市场的互动,最终可能是情感的互动。

  只有互动起来,市场才能活跃起来,市场活跃起来,才能产业活跃起来。

  产业活跃起来,乡村旅游才能最终在取得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走向繁荣,走向发展。

  3、乡村旅游是新时代改变“三农”现状的重要突破

  “三农”问题是令人困扰的问题,在我们国家总体走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非常关心的大问题,有人一提起“三农”问题,总是和落后、贫穷、愚昧相联,总是头疼。

  觉得“三农”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实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把“三农”当作宝贵的资源来对待,利用需求的反差,创造需求的市场,把我们传统的心里负担转化为和需求市场能够对应起来的资源,这样我们就开辟了新型产业,就开辟了最大化利用“三农”资源的途径。

  这一新型产业就是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休闲产业、旅游产业,这样做不仅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特别是在那些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不这样做反到使人感觉有浪费资源之嫌,有闲置资源之嫌。

  有了思想上的突破,就一定会有实践上的突破,目前在世界范围,在中国,这样的成功实例实在是太多了。

  二、乡村旅游的资源利用

  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

  1、风景资源

  乡村旅游的风景资源可以细分为自然风景、农业风景、村落风景,这些风景作为景观的存在,不一定非是奇景、绝景。

  也可能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生态景观,但由于处在乡村,就有了其景观的意义。

  就产生和城市景观截然不同的感受,就种感受对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就变成了他们心中的奇景、绝景。

  对景观的感受,虽然也有很多专家从品质上会做出品级的裁断,但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所以不要瞧不上那些非奇景、绝景的景观,瞧不上非专家裁断的景观。

  只要有市场,这些景观也都是好景观,也都是足以发展乡村旅游的风景资源。

  2、历史资源

  乡村和城市一样,也有自己的历史,也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在利用这些历史资源时,我们特别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乡村的环垅变迁。

  第二,本乡村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不一定非要指那些彩响世界,影响中国历史的事件,我们更多追求的是本乡村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

  也许这些事情是大事情,但也许这些事情是小事情。

  只要它对本乡村的发生、发展有意义,它就是历史事件。

  第三,本乡村的典型人物。

  包括从本乡村走出去的名人,曾经生活在本乡村的名人,曾经来过本乡村的名人。

  所谓名人应该包括本乡本土的名人,那些对本乡村的发展变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也同样可以视作名人。

  还有一些是本乡村的奇人奇事,虽非名人,但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效应。

  第四,有些乡村至今还保存了一些历史遗存。

  这些遗存是区别本乡村和其它乡村的重要证明。

  可能这些遗存不具备文物价值,但作为历史遗存,它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3、文化资源

  在乡村文化中,有很多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这些文化对发展乡村旅游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正是有了这些文化,才使乡村旅游变得有活力,有魅力。

  另一方面有了这些文化,才能促进旅游者和当地民众的情感交流。

  这些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是三项:首先是思想信仰类文化,其中包括宗教信仰、民间崇拜,也包括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信仰。

  其次是农业文化或叫作农耕文化,农业文化一般地说包括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有点历史性的味道,而农业文化也应该涵盖农业的科技文化。

  农业的品牌文化,农业的经验文化和农业的规模文化。

  最后应该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范围很广。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民俗文化更多的要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旅游者而言,特别感兴趣的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活动。

  其中,那些具有可参与性、可体验性的民俗文化,更会引发旅游者的兴趣和喜好。

  4、物产资源

  乡村的生活和城里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主要的不同是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带来的生活的方式不同。

  但对生活所需要的资源追求,大体上是一样的,所以城里人对产生于乡村的物质资源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特别对于亲眼看到、亲手章到、亲身感受到的物质资源更是一喜爱倍加。

  所以,谈到三农资源应该说最能够调动旅游热情的是物质资源、物产资源、是在旅游体验要素中和生活连接更紧密的那些要素。

  这些物产资源主要指的是农副业物产,手工艺物产和乡镇工业产品,乡镇_I几业产品中的农副加工产品和生活性用品,更受欢迎。

  山于乡村物产并不都是以购物的形式出现的,老百姓朴实的悄感也会产生以愤赠的形式出现。

  所以乡村物产又增加了许多悄愈的色彩,让人回味无穷。

  论文2:铜仁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

  前言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部,是省内6个特色旅游区之一。

  境内风光旖旎,聚集了80多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6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文化也十分发达,区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28项,还拥有1个国家艺术之乡和10个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但由于历史、交通、地理及气候等原因,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量,铜仁地区在全省排名都在后列。

  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与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2009年,国务院提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协调渝鄂湘黔201四省市毗邻区域,铜仁的一区一州包含其中。

  2000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种类型。

  铜仁最负盛名的梵净山自然生态区就处于限制开发区内。

  显而易见,生态和民俗是铜仁地区的品牌、财富及优势,但却并未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及发展进程中体现出来。

  如何既能充分利用铜仁得天独厚的生态和民俗资源,又不违背国家及政府的发展规划,一方面我们必须放弃将生态资源产品化的老路,而应走生态资源资本化之路;另一方面在将旅游业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基础上,寻找旅游业发展路径,改变以往的观光旅游为主,转向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一、文化旅游在铜仁地区旅游业中的战略地位确定

  民族文化旅游作为铜仁旅游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取决于以下几方面:

  (一)民族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助推性。

  民族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和地域性、艺术性和魅力性、渗透性和研究性等特征,决定了民族文化既是旅游资源构成的重要元素,又关系着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旅游活动、经济社会发展及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存在互动关系。

  (二)民族文化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具备较高的旅游品位,市场前景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旅游目的从观光游览转向休闲,对于民族文化的追寻和体验自然成为旅游开发的主要潮流。

  (三)铜仁地区旅游资源现状所决定。

  铜仁地区最核心的旅游产品就是梵净山,周边县市风光绮丽,如沿河的乌江风景长廊,江口的太平河风景区、思南石林等,但这些风景景观具有地理分散、发展点状,即只适合观光旅游,难以适应旅游市场需求。

  而因地处限制开发区域,难以对这些景点的自然景观进行扩建开发。

  但铜仁地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则是很好的待开发资源:一是佛教文化。

  梵净山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佛教历史源远流长;二是少数民族文化。

  铜仁地区多民族杂居,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形成了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如寨英滚龙、松桃苗族绝技、铜仁傩文化等;三是红色文化。

  周逸群烈士故居、印江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木黄红三军政治部旧址、江口磨湾宿营地旧址等。

  此外,还有建筑文化和服饰文化。

  土家族建筑是正屋配单转角楼和正屋配双转角楼,如铜仁市东山古建筑群、思南县思唐古建筑群。

  苗族建筑是吊脚楼,如松桃县寨英村古建筑群、松桃苗王城等。

  松桃的苗族传统服饰和印江的土家族传统服饰极具特色,如苗族男子头包布帕,大如斗笠;穿对襟衣,裤短而大。

  二、铜仁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一)铜仁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梵净山资源开发不足

  一是佛教文化未得到充分开发,文化悬空。

  梵净山虽为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并没有形成佛教氛围。

  其他佛教名山,仅山上的寺庙就达几十座,甚至上百座。

  而梵净山虽然曾香火旺盛,周边寺庙多达上百座,但目前开放不足10座;二是梵净山最富有的生态优势。

  其境内适宜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仍仅仅是一个旅游产品的背景,未被深度开发利用,未能打造出类型各异、富有内涵的生态旅游产品。

  2、村寨旅游条件具备,发展不足

  从铜仁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对象来说,梵净山周边分布着众多的特色乡村和村寨,如寨英、苗王城、太平乡、黄板等。

  这些村寨大多是传统的自给自足式农业耕作,未形成乡村旅游产品。

  已开发的也大多属于新兴热点型和待开发型,如江口云舍村、寨英古镇、松桃苗王城、寨沙侗寨等,经济带动作用并未显现。

  从旅游开发项目来看,民俗文化未充分体验。

  大多只限于参观寨容寨貌、民族歌舞表演、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属于浅层次旅游开发,游客不能观赏体验到真正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目前,铜仁地区村寨游更多的流于“农家乐”形式,对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深度体验不足。

  从民族文化旅游客源来看,以国内游客为主,且又以周边地区和县内游客为主,说明远途游客大多只把铜仁地区作为过境旅游点,缺乏成为旅游目标城市的吸引力。

  3、红色文化未得到充分开发和保护

  没有形成红色旅游的知名度,未打造出负盛名的红色旅游路线和品牌。

  (二)铜仁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的单一性,未形成成熟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

  (1)观光旅游仍是主打产品,层次低、构成单一,缺乏能发挥游客主体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旅游项目,且未能针对客源市场进行细分而开发专项旅游项目;(2)现有文化产品缺乏传承性和创新性。

  作为“土家第一村”的江口云舍村,仍以传统低价的观光旅游和休闲为主,缺乏民族民俗性,创新不足,缺乏让游客回头的魅力。

  一些非物质文化缺少传承,如土法造纸技艺,现在大多村寨只空留下造纸的作坊和为数不多几位能娴熟操作的老艺人;(3)产品缺乏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品位不高,缺乏个性,这体现在村寨旅游、旅游商品营销乃至政府所组织的节日庆典、大型民族演艺活动等。

  大多数村寨表演都是自发的,缺乏组织性,民众参与度不够高;(4)产品的生命力不强。

  还缺乏将民族文化同自然生态资源紧密结合的观念,未能具备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理念。

  将生态理念纳入到文化旅游产品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延续了旅游产品的生命力。

  2、区域旅游要素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区域间及内部的精品旅游路线,联动开发不足,地区整体竞争力不够。

  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位于大武陵文化旅游经济圈内,提升自身的优势,与周边的凤凰、张家界等景区展开竞争和合作,形成跨县市的成熟旅游产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出路。

  而区内各村寨之间缺乏整合,不仅不能发挥民族村寨群的优势,反而还会因为产品雷同而形成不良竞争。

  3、营销力度不够,营销理念缺乏。

  铜仁地区坐拥梵净山如此优越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却长期未能树立自己的品牌。

  营销手段和策略的缺乏,不仅体现在政府当局和管理部门,也体现在村民自身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营销技巧,再加上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自身发展不成熟,导致梵净山系列文化旅游产品缺乏高水平的营销策划和包装,营销思路保守,营销手段有限,严重制约了梵净山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4、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经营上缺乏规划和管理上不足,导致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的不规范和不科学。

  三、铜仁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科学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并有效实施引导和管理。

  由政府主导,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研究中心,建立跨行政区划的工作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制。

  对铜仁地区旅游景点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规划等进行科学策划;在旅游业标准化建设、旅游业质量管理和监督方面发挥作用;做好旅游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工作;与地方高校、省外知名高校和研究中心形成合作,保障人才建设。

  此外,政府还需从国家政策解读和实施、地方旅游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结合地方特色创新管理体制,真正理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及地方管理机构的关系,将旅游业纳入市场化运作,提升效率。

  (二)旅贸结合,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

  地方名特产品和民族民俗手工艺品的开发和销售应当是地方旅游收入的一大支柱。

  应当通过引导和有序组织管理,帮助村民建立营销合作组织,为地方特产和工艺品生产的微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推进特色旅游商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精品生产。

  (三)转变营销理念,加大营销力度。

  营销策略上,要迎合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主题,打“生态”牌,打造属于铜仁地区特有的生态品牌和民俗品牌,走绿色营销之路;运用整合营销方式,整合区域内资源及区域外资源,形成拳头型旅游产品,广泛参与各类旅交会;运用事件营销,利用主题游、假日游、节庆游等提升本地旅游品牌知名度。

  营销手段上,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平面广告营销之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社交工具及网络,如网上营销、手机短信促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营销。

  此外,可通过在各大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设立旅游服务站或旅行社,或与当地旅行社合作,开展直接针对游客的面对面营销。

  (四)秉承精品建设理念,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和创新。

  一是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参与度。

  从供给方来看,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其不仅提供食宿、导游、信息等有偿服务,还从民族文化(含民族歌舞表演和各种工艺技能)展示、民俗物品展览、技能传授等方面创收。

  如对于土法造纸技艺,可以通过作坊实地演示,让游客有偿参与其中的工艺流程,体验生产过程;从需求方来说,依据旅游市场游客对于休闲旅游和学习旅游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体验性旅游项目。

  如针对梵净山游客的年龄特征,对于20~40岁年龄段的青年游客,可以开设野外探险、攀岩、户外运动旅游路线打造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创体验性旅游产品。

  佛教文化的开发则需要进一步修复、开放寺庙,并开发素食、佛教饮食等配套旅游产品。

  二是从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来说。

  依照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在铜仁地区打造特色农业,推广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并在家禽家畜养殖、林木及粮食作物、渔猎文化、水产养殖、中草药及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方面做文章,形成有规模的有机农作物养殖场或种植园,形成观光农业,也是当地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

  (五)实施大旅游和区域联合战略。

  突破当前区域旅游要素整合不足、缺乏品牌、缺乏联动开发和整体竞争力的局限,一方面充分考虑各区县的资源特点和竞合关系,整体策划,避免区域内民族民俗文化的过度重复建设和竞争,打造联动性产品和环形线路,建成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并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另一方面要跳出地方旅游,真正做到大旅游,融入“大武陵文化旅游经济圈”,并与“湘西旅游圈”及“黔南旅游圈”等形成有效互动,制定跨区域的精品旅行路线,打造铜仁地区特色旅游产品,留住游客,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

  参考文献:

  [1]汪小波.从产业反梯度扩张、经济反哺生态岛区域反辐射———共建武陵山生态经济圈[J].科技和产业,2011.12.

  [2]陈光炬.生态协作: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的新思维———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

  [3]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3.

【偏远地区旅游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旅游管理专业论文10-01

旅游景区资金管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09-30

旅游景区危机管理-旅游管理论文09-30

电大旅游管理教学论文10-08

旅游管理论文11-28

旅游管理实践论文10-08

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论文10-01

旅游管理专业法制论文10-01

文化旅游管理专业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