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论文【优选】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企业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企业管理论文1
摘要:现如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颇深,但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也要迎合时代特点,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因此,本文将对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和创新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影响与创新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与人们生活和工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现代化企业中,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未来发展具有很深的影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管理将电子商务理论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这对企业管理来讲试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实时掌握市场最新动向,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是指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以说是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内采用电子交易的方式展开交易活动和附属服务活动,有效实现了商业活动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个人对消费者、企业对政府、线上对线下(O2O)、商务机构对家庭消费(B2F)、供给方对需求方(P2D)、门店在线(O2P)等,其中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消费者是时下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模式,也是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主流。
3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供应商、产品以及营销六个方面,这也是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影响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抑或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其实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国家在提出科技兴国战略的同时,对人才强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想要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吸纳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为企业未来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对企业长久发展尤为关键。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应构建集招聘、培训、管理于一体的一整套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2],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想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智能化和信息化,就要依靠电子商务这一主流技术,以便实时掌握行内最新动态信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有力依据,不仅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更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更快发展。电子商务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以电子交易形式进行的商务活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以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人力资源招聘可以有效提高招聘效率,获得更多的招聘渠道,使招聘活动便捷、高效、透明,同时大大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电子商务的.出现,从根本上优化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以及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使企业财务活动更加行之有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电子商务也在影响着企业管理理念和思想,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思想中融入了智能化、信息化元素,极大地丰富了企业管理者的传统认知,打破了传统管理的“怎么管、管什么”的僵局,使企业管理更加灵活和具有时代感,弥补了传统营销管理的不足,使企业管理焕然一新。
4电子商务应用在企业管理中的创新策略
4.1正确看待电子商务发展,更新管理观念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更是兴国强民的必备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秉承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才能长久立足于知识经济社会中,这就要求企业应正确看待电子商务的发展[3],并分析电子商务市场,以发展的眼光,抓住电子商务这一契机,为企业未来长久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2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优势,优化企业软硬件设施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想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就要不断引进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着力建设更加高端和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提高计算机网络覆盖率,在硬件设施建设上要求采用高性能的服务器、网络硬盘以及其他网络设施等;在软件设施建设上需要管理人员构建符合企业特色的电子商务网站以及联系客户管理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保证线上和线下交易的快速和便捷,以适应企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4.3加强人员培训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济济的时代,想要保证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与教育,不断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形势下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企业和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4],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基础知识培训,包括企业发展目标的统一、工作职责的落实、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等多方面内容,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和能力。另外,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拓展招聘渠道,吸纳更多高标准、高水平人才,丰富企业人力资源,打造一支精良的员工队伍和管理队伍,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的出现,为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企业管理者应正确看待电子商务的发展,转变管理理念,加紧建设企业软硬件设施,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凤英.论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创新[J].中国商贸,20xx(16).
[2]叶春炜,陈培成,章志祥等.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管理及其创新[J].西部皮革,20xx(22).
[3]孙霏.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东莞市中小企业管理及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4).
[4]刘爱芹.论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影响与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xx(7).
企业管理论文2
摘要:开设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是培养既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新型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前沿学科,应尝试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切实掌握现代企业运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并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训练
一、重组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教学用书上的语言表达方式大多是说教式。如在介绍管理概念时,许多教材都是按照什么是管理、管理包括哪些内容、管理有哪些类型等来编写的。这从理论编写角度看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按这种程序教学,学生因为没有实践管理经验,就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只能被动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住重点基础理论的讲授,首先用系统方法组织教学内容,然后讲其基本点、发展过程及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组教材内容是一项工作量较大、较复杂的工作,要求教师平时多注意知识的积累和素材的搜集,所举实例越现代越好。为使教学内容精练和新颖,在不断收集资料的同时,还应积极投身科研,编写新教材。如在工业经济管理课程的讲授中,笔者以2~3个最新软科学成果充实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后,耳目一新,既学会了工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又掌握了很多分析方法。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采用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等因素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讲授、引导以及诸多教育影响是外因。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对所授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提问、设问、反问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尽量采用多种形式,将看、听、议、讲、练有机结合。
启发式教学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资料显示,73%的创造者所需知识的来源主要不是教科书,而是现实生活和课外书籍。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几本一流的课程参考书,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目前的发展动态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案例教学力度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选择地把反映企业客观实际情况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思考,认真分析,以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在经过论证和判断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从而提高管理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目前的企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至少具有如下优点:理论联系实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实用性强;了解行业知识,有利于扩展知识面;互动性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和合作意识;教学方法形象、生动,记忆深刻。
四、运用情境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情境模拟教学是一种适应企业管理专业学科特点的教学艺术,它的目的`就是尽量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管理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的模拟情境训练,无疑是一种经济、实用、效果良好的“准实践”,可以有效消除脱离实际的教学弊端。模拟情境教学法强调培训学生的应用能力,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是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某种实际角色,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从中感受其内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切身体会,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会更透彻。
五、改进检测方式,探索教学反馈新途径
传统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作业与考试,大多是解释概念、简述问题、论述观点等,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对现成概念、观点的解释和死记,缺乏对全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忽视归纳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尝试采取新形式进行作业的改革,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著名企业作专题社会调查,在调查研究中得出课题答案。教师也引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案例,让学生运用企业管理常识进行分析。学生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出来。在考核上,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模式,可以采用综合测评手段,即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出勤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则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第一部分为口试或讲求速度的闭卷笔试,主要以量大面广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综合性的案例分析、情况处理之类的考题,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把理论考试成绩、实际调研能力和研究成果评价相结合,评出学生该门学科的学期成绩,在评分标准上力求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成绩分数的比例要向实际能力及调研报告水平和对实际单位的参考价值大小倾斜,尽量调动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开设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是培养既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新型综合性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前沿学科,应尝试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切实掌握现代企业运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并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祖兴.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方论刊,20xx,(S2).
[2]潘云国.通过教学学习 管窥企业管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xx,(07).
企业管理论文3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企业的规模、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财务管理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脱胎换骨,逐步演变。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企业经营信息的传递方式、速度与准确度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为了适应企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财务管理也要再次面对职能的调整。笔者以此为出发点,简要阐述现阶段财务管理职能在哪些方面有提升的可能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职能提升
财务管理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产生;在上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在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的同时,财务管理也得到了全方面的提升。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得到了更系统的完善和深入的发展,逐渐从单一地负责筹集资金,发展到资本投资与资金筹集并行,保证了维持恰当的营运资金和合理分配利润成果等管理目标的实现,更是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现代企业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已经离不开财务管理,其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财务管理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身能力呢?接下来就从财务管理的现状说起,并提出相关的改善提升方法。
一、现阶段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面对的数据不断扩大,增加了管理难度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所面对的消费者已经呈现全球化趋势。企业在生产经营规模得到不断扩大的同时,涉猎的经营模式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尤其近些年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多变的经济环境,集团公司应运而生,这样的企业涉及到的数据愈发呈现多样化,甚至是跨行跨界的。如果按照传统的理念去管理企业,比如仅仅反映财务状况、计算投资收益,不用统一的核算方式与口径进行分析,那么管理工作将无法解决集团的各项问题,最差的结果将是由于无法管控企业资本,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和企业的破产。尤其是新兴企业财务管理要面对的数据,与传统企业相比,会以几何倍数增长。面对数据量增大化、涉猎范围扩大化、内容复杂化的现状,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捉襟见肘”,管理难度不断增大。
(二)财务管理一直被“误解”,无法发挥其真正职能部分企业的管理者一直将财务管理工作与财务核算工作同等对待,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强调核算的准确性和监督的完善性,从而保证数据可以准确地提供给信息的使用者,为其决策和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信息。但是财务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侧重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对资金流的筹集、投资、分配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财务管理是在一个统一确定的目标下,对企业资本的筹集、资产的投资、营运资金和利润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的管理工作。从其产生到现在,其基本理论十分丰富,例如: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等,从这些内容就能看出财务管理工作与财务会计工作的本质区别。但是很多人对于其两者的本质区别却视而不见,总是将财务管理等同于财务会计,从而造成了财务管理职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甚至出现被人误解的情况。很多企业领导甚至也将财务人员当作财务管理人员使用。领导层对财务管理工作有认识错误,也给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士增加了工作的开展难度。
二、财务管理工作如何完成升级
(一)完善企业基础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快速、畅通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幅度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度。信息网络的这种优势对于需要大量数据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说,正是其现阶段所需要的外界工具。前文已述,很多企业已经呈现集团化、跨国化、经营范围多样化、系统化等特征,为了更好地管理、控制企业,就需要完成大量数据的产生、传递、分析等后续工作,而完善的基础信息系统就是解决这些数据整合工作的必要工具。我们应该摒除传统的、旧有的、落后的管理思想,寻找适合本公司的管理软件,建立属于自己公司的信息系统,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准确度,从而增加企业对经营管理风险的应对时间,提高反应速度,这也是现代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所以基础信息系统的完善,虽较为繁琐,但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有效数据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完整度。
(二)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加快业财融合进度现今是数据共享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理念都是建立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的,依靠数据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企业建立基础信息系统是为了进一步进行数据共享做准备。首先,财务共享中心的存在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目前国内外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的企业包括大型集团企业、跨国企业、金融企业及服务企业,其原因是这些企业每天需要应对庞大的数据量,财务共享中心不仅能提供财务数据,还能提供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非财务数据,如销售数据、客户信息、供应商信息等,在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分析数据的同时,也会降低信息成本。其次,加快业财融合的进度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相分离,由于技术所限,很难将两者融合。但是企业的管理工作并非单方面独立存在、互不干扰的,企业的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应该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这也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大力数据支持。
(三)多培养具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国内,很多企业都会将财务会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相混淆,从而误以为会做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就一定会做财务管理工作,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企业如果希望运营管理工作能够变得更好,就需要更多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因此,首先企业管理层要从思想上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做到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寻找专业人员,具体来说途径有三:一是本企业自己培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筛选出学习能力较强、具备基本的管理意识的人员,方便后续培养工作的开展。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员工了解公司的体系与架构,且忠诚度较高;劣势在于时间花费较长,且失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二是从外招聘,这种模式下所花时间较短,人员专业能力强,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解决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可能因招聘员工不太了解公司架构与前期经验问题造成分析与决策的侧重点不同,且成本较高,其对公司的忠诚度也有待考量。三是与相关高校进行密切沟通,加强合作,由高校为公司培养具有专业财务管理知识的学生。这样有针对性的培养是最有效、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在于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能力完成公司的工作。综上所述,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化,企业要建立健全基础信息网络,逐步地完善财务共享中心,加速业财融合,使得数据量庞大、数据内容复杂的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数据。二是培养人,技术在与时俱进,那么做管理工作的人也要与时俱进,要及时关注社会前沿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综合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祥.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提升的相关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06).
[2]叶阳,张严,田洁萍,刘霄明.关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提升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xx(12).
[3]李昕.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职能的提升策略[J].知识经济,20xx(04).
[4]张宇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与方法优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12).
[5]王国柱.强化企业财务职能——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J].中国外资,20xx(08).
企业管理论文4
前言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当前社会的主旋律,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企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建设和谐企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物质基础的建设,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有利的外部环境,挖掘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加强企业文化管理的工作,以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与建设的必要性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就是一個企业的存在形态。它是企业所有成员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适应外在市场变化中形成的一种产物,由于外在社会需求的力量是巨大的,企业只有顺应了人们需求的发展才能存在.
(2)中小企业创建优秀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优秀企业文化具有多种功能:
一是约束功能。作为一个组织,企业为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在生产经营中的行为,进行“硬”约束。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除了这一方面外,更强调以一种无形的精神、价值、传统等因素,形成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对职工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这就是软约束。
二是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这种强有力的文化,能够对企业整体和企业的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导向的作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对企业成员个体思想和企业整体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发挥导向作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心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来实现的。
三是凝聚功能。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成员的习惯、知觉、信念、动机、期望等微妙的文化心理来沟通企业内部人员的思想,使人们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和观念的认同感,使企业人员乐于参加企业事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群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企业群体对企业成员进行鼓励和认可,又会大大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对群体的归属感,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管理文化的创建策略
(1)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要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
企业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自觉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同时,企业在投身公益事业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形象,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也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了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必将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2)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企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所以,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社会的发展,强化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自身的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加宽松的环境。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改变以前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切实增强企业科技水平,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加强文化建设,为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中形成的良好整体精神风貌,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团结、激励、鼓舞员工积极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构建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推进和谐企业建设的有力保障。严格的管理是企业高速运转的内在需要,保证人、事、物到位,保证竞争能力增强。以严格文化来影响整个企业,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为推进和谐
企业建设提供内在动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必须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努力营造团结、协调、有序的氛围。而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企业前进的主要推动者,协调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员工与员工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调动员工积极性,要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经营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要仅仅把员工看作是企业的雇员,而应该把员工看作是企业的资源,要尊重他们、善待他们,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调动员工积极性,还要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要在员工之间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保持员工利益关系的平衡与稳定,以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企业就像一台运转的大机器,只有每个零件在控制范围之内正常的运动,企业才能生产出竞争力。而要众多的零件都能按照总体要求运行,惟有规范的企业制度才可实现。
[1]成树军.浅论企业管理文化对国有企业发展的意义[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24):227-228.
[2]闫勃.推进“五精”管理文化创建新型高效能化企业[J].现代企业,20xx,(1):43-45.
企业管理论文5
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运作、发展的核心要素。运用科学的手段,采取先进的理念突出企业文化管理。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生成经营模式,让企业员工的个人奋斗目标与整体企业规划步调一致,从而产生最大值的效益。一个企业运作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企业的管理制度,而制度的先进性体现在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根植于心。文化的内涵体现在语言、行为、道德标准的层面上。和谐的语言、文明的行为、良好的道德标准是企业员工之间建立彼此信任关系的基础。企业文化的焦点是对个体的研究,个体价值的体现与运用。每个员工的价值与整个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价值观的认同是企业员工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准绳。文明的语言和规范的道德行为是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体的自律性的体现,为企业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石。
“文化”的定义目前已经达到200多种,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着人类学之父称号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做出文化定义的第一人。在他的《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这样阐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这个定义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从物质需求到精神探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就其本质而言,文化当属精神层面。在企业内反映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企业领导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为企业员工带来轻松、愉快的工作场所,降低员工的消极情绪,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利润。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用来约束员工行为的准则。一个优秀的企业,其制度的制订并不是建立在“敌化”员工的基础上,而是通过制度要“同化”员工。这样使员工懂得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体现卓越的管理风格,不仅是企业制度的作用,更代表着以员工为构成要素的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使企业在同行业中树立光辉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前进的起搏器,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进步的决定因素。在企业文化中,语言的使用尤为关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意识的表征形式。谦虚的语言表达不仅能体现企业领导者的风范,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员工的认可程度和信任度。恰当、礼貌的语言不仅能让员工有尊重感,更能够让员工把自己的得失利益与整个企业的发展壮大联系在一起,使员工有一种使命感和任务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
企业管理文化策略除了语言策略之外,还包括环境策略、奖励策略和科学技术策略。企业应运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环境策略为员工提供健康、温馨的工作场所。员工的工作不仅是经济效益的体现,还应该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心情愉悦的工作场所会降低员工紧张、焦虑、急躁等消极情绪,能够更主动、积极地把精力投入到生产工作中,为企业实现较大利润。
奖励策略更是激励员工的标志性体现,是所有策略中的重中之重,除了常见的奖金、分红等物质奖励之外,非物质奖励的力度越来越受到员工的重视,也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依据。企业是否给员工创造自我提升、自我学习的平台和交流的机会是企业保持自身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渠道和方式。一个优秀的企业绝不会闭关自守、墨守成规,更不会把员工禁锢在自己的模式内只进行简单劳动力的创造。通过学习和交流,员工会更新理念、革新技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使企业在同行内占据绝对优势。
科学技术的策略使用更是企业立足于瞬息万变、更新换代时代的魔棒。企业运用设备更新、新技术引进带动效率的提升,员工在配合企业运作时不断提升自己,学习使用新技术,符合时代要求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文化策略是企业的软黄金,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占主导优势。在现代的企业生产模式中,管理文化策略是企业的生命力和整体素质的体现,把企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中,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企业管理论文6
一、对标管理
1.对标管理的定义。对标管理也称为标杆管理,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首先企业需要确定标杆的企业,然后参考其成功的经验,同时对照标杆企业与自身所存在的管理不同找出差距,最后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企业情况的改进增强措施,最终达到一个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结果。再具体可以表现为参考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或者竞争力最强的企业的管理经验、业务流程等方面,通过与自身企业进行比较,树立一个具体的学习与竞争目标,具体采用收集资料、学习借鉴等一系列企业行为进行规范化界定,帮助自身企业达到提升的一个管理活动。对标管理主要是通过实践来达到最终目的,但是其本身具有十分强大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对标管理中蕴含的管理知识都是十分积极、实践性较强的,因此不管当下的时代怎么变化,对标管理依旧是目前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之一。
2.对标管理的类型与内涵。对标管理的类型可以按照比较范围划分为四种:内部对标、竞争对手对标、行业外部对标、类属或程序对标。企业想要利用对标管理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前提就是需要对自身价值进行一个正确、客观的衡量。需要将企业自身的产品与服务与同行业最强的企业进行细致的比较。这样一来就能够充分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加强,企业通过各种积极途径将自身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加强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向标杆企业靠拢。由于当下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层人员对对标管理越来越重视,不同行业都在不断的进行着对标管理工作,具体的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确定目标。第二,比较目标。第三,确定标杆。第四,最后评价与总结。只有按照这样一个步骤进行,才能够保证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国际对标
将对标管理放在国际化的视野当中,部分跨国企业进入到我国之后可以发现其在国内的发展更加趋向于我国的市场。出现这个局面主要是因为是一方面为了迎合我国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同样需要实现经济效益。因此,跨国企业在进入我国市场之后,会采取一种聘用当地人才、采用当地原材料、符合当地特色的营销方式,进行产品的营销,最终逐渐发展成为开发、科研、运营、管理等一体的企业。另一种就是我国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再结合自身企业特点进行适当的改变。将国际对标引进我国当中,并不是完全照搬过来,而是需要进行弹性的改变。最佳的方法就是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融合,紧接着从小范围的区域环境,到大范围的行业环境中思考企业的发展。由于将国际对标理念进入其中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需要从战略视野对其进行分析与实施。因此,企业在进行国际对标的期间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三、我国企业管理国际对标期间遵循的具体原则
1.充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避免盲目。企业在进行国际对标期间,不能打乱了自身的定位,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在国际对标的过程中充分保持理性,不能因为看到标杆企业的成功就全部将其管理经验、经营策略照搬过来,而是应该站在我国的国情去考虑。特别是由于部分行业其中的标准不同,因此在实际的对标过程中需要做出适当的改变。例如,我国企业想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时,在美国其适用的电压是110V,而我国的标准电压是220V,国情的不同导致了这个差异化现象的发生,因此我国不能完全按照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在尽心对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避免出现盲目性。
2.扩大对先进管理思想的吸收利用。当一个企业需要确定一个国际性质的标杆企业时,该标杆企业的成功必定不只是依靠某一方面的技术或者是经验,肯定是结合了各种十分重要的管理思想与理念,因此企业想要向着标杆企业发展,不能够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深入到其内部当中进行研究与学习。同时还是需要吸收国际中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扩大前瞻性目光面积。在经营方面,应该将视野放在国际层面,全面化构建一个安全的、多元化的经营体系。参考国际的大型企业,我国企业在跨国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随着整个全球一体化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更好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当中,不断扩大国外的业务市场,提高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与经济效益。
3.充分认识自身企业优点。企业在与国际标杆企业进行借鉴的同时不能完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同时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优点。加大对技术方面的创新力度。技术作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想要与标杆企业发展在一个水平线上,就需要加大对技术的创新。由于是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考虑,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紧推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通过与国际科技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国际技术并购。在技术方面,注重加强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在不同专业技术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与融合。针对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要进行重点的研究与开发,组成专业的科研研发小组,将多领域的技术进行融合提升,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开发,保证企业能够配备一套专业的技术,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同时保持自身原有的发展计划。企业在进行国际对标项目时,最初的模仿可能会带给企业一定的市场份额与经济效益,但是企业不能在短暂的利益下就打乱了原有的发展计划,模仿只是对对标管理的表面理解,深入理解就能够发现只有进行创新才是企业获得长久利益、稳定立足于市场的根本途径。企业应该从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作为出发点,在思想上树立全球化的理念,目标设置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根据原有的发展计划结合企业发展,从技术与服务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特别是在国际市场当中,由于各个方面都是出于起步阶段,此时需要充分考虑经济、政治、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将发展技术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中去。
5.客观理性保持发展进度。在看到标杆企业取得了成功时,企业此时应该稳住阵脚不能急功近利。由于大部分标杆企业所运用的管理标准是其已经处于一个稳定发展阶段使用的标准,而我国企业之所有会运用对标管理方法主要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瓶颈,两者之间的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发展的计划与战略意图也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标准也不同,因此企业在进行对标管理时要充分保持理性与客观。企业在评价自身发展时不能与自身以往的业绩进行比较,而是应该将目光放在企业外部当中,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的同时又了解具体的发展方向。
6.同时密切关注国际新形势。可以发现,对标管理是一个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当中,特别的国际对标,整个国际形势的不稳定会导致对标管理也发生改变。当企业确定了一个标杆之后,这个标杆不代表就是一成不变的。另外企业在实行对标管理时,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在完成了某一阶段的对标管理时,需要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客观的审视,在需要的情况下对目标进行转变,同时再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密切注视国际形势,保证企业的发展稳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管理国际对标期间,需要充分保持理性与客观,必须站在全球化视野的角度下全方位的考虑问题,充分保证对标工作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国内市场中保持稳定,同时又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真正做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周峰 王斌 于海涛 赵猛 杨鹏 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企业管理论文7
摘要:结合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其管理创新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
引言
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电力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均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保证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及时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从实际操作层面分析,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合理规划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模式落后
一直以来,电力企业都是出于垄断经营模式下,基本上不存在竞争压力,因此在管理中往往只是单纯地强调生产安全,缺乏对于市场的调研和信息收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采用的是条块分割管理模式。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电力企业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导致企业与时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此,企业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树立成本意识和竞争意识,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1.2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得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备受关注,作为企业发展中异常宝贵的战略资源,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稳定发展,而想要对信息进行合理应用,需要强化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整合。但是就目前而言,多数电力企业并没有制定出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缺乏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更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规划,各个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存在着信息孤岛、信息重建以及系统兼容性等问题。同时,在企业信息编码方面缺乏规范性,没有可靠的系统技术标准,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因此,电力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特点,构建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1.3综合管理系统不完善
现阶段,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和控制自动化系统已经趋于完善,但是综合管理系统仍然欠缺,不同的系统处于一种相互分离、独立运行的状态,缺乏管控一体化,导致数据信息难以实现集成和共享。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生产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上数据信息的高度共享,保证良好的企业管理效果。
2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措施
从上述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管理创新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针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进行重组。在开展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时,为了保证良好的创新效果,需要坚持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与市场经济接轨,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确保企业管理能够适应市场发展,提升经济效益;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管理方面,企业必须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提升其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起完善可靠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三是认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市场经济为依托,以企业发展为导向,提升企业管理效果[1]。
2.1管理理念创新
电力企业管理层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树立服务型管理理念,对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明确,强化员工培训,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考虑到服务水平对于企业品牌形象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影响,电力企业应该树立服务第一的理念,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电力产品,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另外,电力企业还应该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需求,树立知识型管理理念,体现人本管理思想,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具体来讲,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将企业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转化为生产力,构建学习型管理模式。一方面,应该结合企业的岗位及工种设置,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划分,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实现各个团队组织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技术、形象、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增强企业的智力和科技优势,逐步推进企业的管理创新。
2.2管理制度创新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电力企业应该立足市场经济背景,对自身的主体资格进行明确,对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健全和完善,结合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相互制约的管理格局。二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的完善,人力资源作为决定现代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制定完善的开发管理制度,将提高员工素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结合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另外,可以引入竞争上岗制度或者末位淘汰制度,对员工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三是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这也是控制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发挥核算及监管职能,提升资金的使用率,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真实性。
2.3管理组织创新
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企业应该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多元化的经营管理,使得组织结构逐步倾向于决策分散化,立足企业发展情况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或局部或整体的调整,利用企业所处区域的管理政策,吸收资金的投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同时,企业应该结合市场需求,构建相应的组织管理结构,实现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与岗位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推动电力产业的升级改造,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
3结语
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势,电力企业应该加强管理创新工作,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环境,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市场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莫冬燕.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5(3):66-69.
[2]梅华.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要点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7):160-161.
企业管理论文8
[1]杨薇红.试论企业应收帐款的风险管理[J].改革与开放,20xx, (11)
[2]黄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研究,20xx, (8)
[3]陈阳.应收账款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5)
[4]刘会元.风险管理在应收账款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xx,(8)
[5]宾义祥.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时代金融,20xx,(8)
[6]张丽.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抒、评估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xx
[7]蔡长术.基于供应链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xx
[8]苍盛.基于 SCM的.船柴采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xx
[9]胡永强.物资贸易企业供应链管理浅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xx, (4)
[10]赵剑飞.基于AHP和ABC方法的XTCM供应商管理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xx
[11]姜耀程.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以D集团为案例[D].北京交通大学20xx
[12]陈文俊.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评估与处理[J].财务与会计,20xx,(5)
[13]周爱丽.企业财务风险浅析[J].财会研究,20xx, (3)
[14]黄惠琴.对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20xx,(3)
[15]俞芝瑜.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当代经济,20xx(1)
[16]李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xx
[17]李天庚.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xx
[18]李梅,刘豪:虚拟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设计[J].经济问题,20xx, (12)
[19]黄惠琴.对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探讨[J].财会月刊(理论),20xx, (3)
[20]俞芝瑜.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当代经济,20xx(1).
[21]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2]陈仲秋等.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M].统计与决策,20xx,(4)
[23]彭韶兵.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企业管理论文9
一、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建立
1.财务观念渗透在企业管理当中
最后是物资管理统筹到位,谈到物资,大部分企业认为就是库存,讲究储备充足,不考虑采购成本和资金流动产生的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市场需求和物流成本以及储存成本和资金占用等因素,要求在库存和物流以及采购成本上下功夫,按照需求货比三家。认清楚现代市场已经成为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时刻,在物资管理上一定要树立低价少储、零库存观念,这个对企业的采购部门和市场管理部门来说要求就高了,不但要求对市场比较了解,还要有效把控。
2.生产技术管理要树立财务管理观念
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效益”的现象,必须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特别在产品开发上要树立按需开发,有效占领市场,不断增加收入为基本思想,要求企业要广泛进行市场调查,不能闭门造车。不但在产品的功能和质量设计上要树立效益最大化观念,还要早制造成本上深入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质量才是立足市场的唯一要素,根据市场需求树立效益观念,生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各工序的配合上要做到均衡协调,不能只讲各工序开足马力生产,不讲半成品资金占用。要认识到提高质量的目的是增加收入,而不是为质量而质量。还要树立合作意识,不能搞孤立,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改造中,一定要进行财务分析,坚持效益原则。
二、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管理
首当其中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品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也是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企业在不断进步和扩大生产的同时,在资金筹集,资金投资,融资等方面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能力,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不断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筹集资金,因为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石,无论是在那个企业,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数量作为保障,但是筹集资金和资金使用以及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资金的缺少,使得生产、销售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企业不得广泛开展筹资活动,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合理安排资金结构,并且加强筹资活动管理,合理利用资金需要量,正确运用财务杠杆效应,使得企业资金应用良性运转。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当营收比较富裕的情况下,在得到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可以对企业存量资金进行投资,选择好的投资方式,掌握一定的投资方向,通过投资,企业应将取得的一定收入在利益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在企业投资的过程变化中,我们更要加强财务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的决策。还有一点,就是企业融资部分,随着企业市场销售业绩的不断提升,企业效益不断提升,企业为降低资本收益成本,增强企业的财务提升能力。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按照保持与公司资产收益相平衡原则,来进行融资活动,但是融资必须维持合理的企业资本管理和财务会计融资决策的基本准则,需要制定合理的资本政策结构,并使资本结构处于最佳状态,使融资成本达到最低,超过企业当前的收益规模方可实施,融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主体组成部分。
三、企业管理中的效率管理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会出现不同的中心地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严格意义上来讲,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全过程中,是一个时期性的选择,伴随着这个选择,我们分解出一部分关键环节就是,一个是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而且是阶段性的,是为解决目标矛盾焦点所提出的。另一个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则要以成本管理为中心,是当市场经济发育成熟,运行有序时方可体现出来的。目前从整个市场经济角度看,市场竞争实质上企业成本竞争,并且成正比。可见,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首先是必须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行意识,有效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率,让企业员工必须面对成本关和效益观。员工的工作时间和闲置时间要合理分散和有效利用,财务会计中心通过协助企业成员的资金调度,协调企业管理人员针对这个时间安排来协调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促使各企业成员提高对资金的利用现状,增强员工对成本的认识,加强财务管理中心与企业的联系,发挥了有效整体优势,共同维护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其次是努力降低财务费用,企业财务会计中心可以通过内部企业成员之间的资金利用情况,可以融通存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制定资金使用有偿支付额度,促使企业成员之间的资金有效利用,同时减少对银行的借贷资金压力,降低信贷风险控制,增强企业的活力,团结力,责任感,整体上市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打造了一个强有力的企业团队。
四、企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新举措
财务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很少有企业把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可以把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控制功能,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功能,可以从以下几点抓起。
1.权威性
有些企业只是把财务当成一个报账支付的部门,没有树立财务部门的权威性,而且从领导角度没有让财务部门成为一个有权威的部门,按照命令执行即可,已经是财务管理的弊病。财务部门应该是权威的,更应该是领导和财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必须给财务部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方可树立威信,支持财务部门工作,真正把财务工作放在首位。
2.决策性
既然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的经营管理应当按照财务预算、财务状况、财务风险等因素共同来制定,让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决策权,赋予它相应的权力,保证它顺利履行职责。让财务部门讲清财务制度,把全部成本按项目纵横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头上,明确每一个人所应担当的经济责任,阐明企业领导的决策是有依据的,保证企业管理的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3.深入参与
参与有一个前提就是其他不部门的配合和财务工作的切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让财务部门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范畴和工作权限,让其他管理者了解财务工作的涉入深度和可控范围,做到合理把控,相互渗透,双向把控,共同提高企业效率。利用财务指标和工作流程,进行量化考核,按照指标综合考量原则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4.提高责任公信力
财会部门有责任将他们自然、有序地贯穿起来,围绕中心高效运转。所以财会部门要自觉地协调,主动参与,互相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作者:刘长宝 单位:江苏海达管件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管理论文10
现代企业往往被一些既定的管理信念左右着企业的运行,管理制度与体系的条条框框束缚着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使企业员工之间、部门之间被一道无形的墙阻隔,企业的执行力大大降低,资源更多地被浪费。企业的经营其实是一连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员工是否具有执行力,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王育琨所说“答案永远在现场”,企业大部分的问题都出现在现场,所以员工即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我们所说的地头力,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1 地头力的内涵
在中国,管理大师王育琨先生最早提出用“地头力”来概括企业经营管理论。“地头力”是山东农村很流行的一个口头语,指嫩芽拱开土壤露出尖尖角的力量,也指头拱地往前走的力量。引申开来,意为不受条条框框束缚,不找借口,遇到问题就着手解决。
在日本,地头力的概念也十分流行。它是指不靠记忆或经验得来的知识,是一种现场瞬间反应的能力,一种从零开始的思维突破能力,一种对现地、现场、、现时找到解决办法的能力。企业认为当面临从来没遇过的新挑战时,如果一个人能够快速反应,清楚说出自己的逻辑和假设,言之成理,并具说服力和沟通力,就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本文中主要研究企业中员工的地头力。这里所指的员工是企业里面所有的员工,不分层级、岗位。
2 员工地头力在企业管理中作用
2.1 有助于激发企业活力与员工开拓能力
员工地头力,讲究的是企业员工的一种头拱地往前走的魄力、韧劲和创造力,思维不僵化,不找借口,不拘泥于框架的体系流程的力量。拥有了员工地头力,就如一个强心剂,注入到企业内部,使机械化式的流程模式逐步走向如经脉疏通活络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氛围搞活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开拓力也被充分地调动,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软实力,这也是员工地头力的重点所在。
可以说,地头力是一种有效率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一种在行动中开辟道路的力量。对于这种力量,中国管理者都不陌生。中国不少第一代企业家创业时,都有着超常的地头力。
2.2 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与降低资源浪费
员工地头力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执行力,当某些企业因为过分强调体系和流程而陷入为了管理而管理的困局时,员工的这种现场具有自律与自发性的即时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开拓思维的地头力在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与降低资源损失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企业的一线或者“现场”出现问题时,员工的惯性行为往往是先界定责任后讨论改善策略。而员工的地头力会引导着以现场解决问题为第一要务,后界定责任和讨论改善的强有力的行动力。“现场有神灵”的地头力赋予了员工的“敢突破、敢做、敢行动”的权力和执行力。在企业问题一冒出头就立即打掉,及时将隐患扼杀在摇篮中,对企业资源也做了及时的减损。这种力量抓住了企业经营的重点。
2.3 有助于提高企业应对能力与员工能力建设
企业的经营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数据,开会就能解决的,或者是通过严格的制度与体系划分的责任制和事后的分析工具来找谁负责来解决,而是要通过员工的地头力,及时深入一线,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力求做到最高的管理效率与质量。这样使企业管理变得灵活多变,凡是遇到小麻烦亦或是大危机,都能凝聚人心,开拓思维。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与应变能力大大提高。
同时,员工地头力也是一种管理权限的“下放”,在这种力量的引导下,每位员工都是管理者,它赋予了员工独立思考和追求最佳的权力。它使许多问题在变成可调控的分析数据之前就被解决掉了,管理的职能直接进入了“一线”,因此员工作为“管理者”,其能力水平相应大大提高。
3 以“油瓶倒了谁扶”为例思考员工地头力
3.1 案例介绍
一位CEO看到一个油瓶倒了,他是第一时间把油瓶扶起来呢,还是等着相关责任人来扶?或者说公司的员工看见满满的油瓶在漏油,该如何处理呢?
3.2 案例分析
这道题的答案很多,每种答案都能自圆其说,但细究起来,哪种是最有效最具有管理思维的答案呢?
激发斗志,于企业更富有激情与创造力。相应地,员工的地头力文化也使其更具有直面问题的智慧与突破性开拓的思维,使企业的经营运转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让企业管理的整体环境融入到这种头拱地地往前走的魄力、韧劲和创造力的劲头中,组织文化随之应运而生。
3.3 员工中的高层管理者需要走向一线,走到“现场”
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必定有一个庞大体系,层层的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将每个员工的职责具体细化。高管们也由初始的规模较小的事必躬亲发展到在办公室和会议室讨论企业战略和决策。
当初的创业者已经身居高位,离一线越来越远,他们发现自己的方法已经不如以前那么行之有效。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远离现场,这意味着远离问题的本质,也就远离了正确解决问题的道路。绝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从一线摸爬滚打地走过来的,但随着权力的不断膨胀,却忘记了当初自己成功所秉持的地头力。
因此,让员工中的高管们重拾地头力,与地头力强的一线员工充分交流,把握现场一刻接一刻的本真,对现实真问题敏捷地作出反应,这样企业才能取得持续的发展。
4 结 语
企业员工的“地头力”不属于过去和未来,而是属于员工当下的工作现场——在“地头”解决各种问题,将当下的工作做到一刻接一刻的极致,它会发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力量。因此,企业员工的地头力,就如个人和生命力的“代称”,我们没有理由不善待宝贵的生命力,更多地也要开发和培育这种生命力,使之常青。
企业管理论文11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企业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等一些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具体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薪酬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构建
在当前改革开放以及国际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不仅要应对国内激烈的竞争形势,还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就越来越大,所以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使企业能够逐渐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重要意义
当前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变化,例如,市场的变化,客户需求的变化,竞争性的变化,资源调整分配的变化,政策的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的不断调整等。这些变化对于一个企业主体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要想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积极调整和改善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将陈本的效率进行改进,企业还要做到依法行政,在企业人才的招聘上要提高成功率,要尽力留住关键位置的员工。可以使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现代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可以使企业进一步加强科学化的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柱,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二)建立科学薪酬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当前社会,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核心就是人才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企业要想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企业的竞争说白了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就当下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在管理的方式以及理念上还是非常欠缺的。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
(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充分发挥薪酬待遇的激励作用
从经济学的理论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经济性的刺激是人们所受到的最基本的激励,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否努力最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薪酬和金钱的奖励,所以作为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快速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最重要有效的实现的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经济性报酬。随着现在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薪酬激励和物质之间的变化趋势也逐渐弱化,所以在管理体制创建的时候要将内容不断进行丰富。
(二)要注重对于关键性人才的薪酬激励
要符合人才管理上的二八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告诉我们,对于企业内部的关键位置的人才要特别关注,虽然他们的总数只占五分之一但是给企业创造的业绩会占五分之四,关键性的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企业对其进行长期培养,关键人才所负责的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的,在市场的竞争中也是非常激烈的,所以企业在薪资上面要对于这些人进行倾斜,才可以留住他们。
(三)要符合公平性的原则
在企业构建薪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在这种相对的公平之下,企业的员工才会更加满意、安心地工作,薪酬体系的构建才能产生更好的激励作用,让员工觉得薪酬的水平与自己的付出是成正比的,才能使员工更加满意自己的工作,从外部来说,员工们的薪资水平还应该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留住更多的职工。
(四)要给员工开辟更多的竞争的渠道
在传统的薪资体系的构建中,在思想上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要通过人的行政级别来划分薪资和待遇的等级。以这样的规则来划分员工们的薪资等级,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们都拼尽全力地往上爬,但是不管自己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去胜任那份工作,有的企业还会错误地认为只要是能在低一级的岗位上做得很好的员工,升级之后他照样可以干得很出色,所以就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竞争激励的方式--晋升制。
但是领导的职位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说单一的行政方面的晋升渠道就会使一部分的员工失去积极性。所以作为企业来说,就应该形成一种多渠道、多角度的晋升机制,对于人才的选拔要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培训、开发、设计技术以及营销等多个方面都会得到升职的机会,让员工们可以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岗位,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
(五)根据员工的表现适当拉开薪资的差距,坚决杜绝平均主义
如果在薪资的水平上没有一定的差距,就会使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没有目标性,反正干多干少都是一样的,工资都是平均分配的,这样的话,薪资的管理制度也是形同虚设的,所以在科学合理的薪资管理构建中要让薪资待遇与员工的绩效相挂钩,产生一定的激励效果,逐步拉开收入的差距,体现出激励的导向作用。
提倡按劳分配,是企业在构建科学合理的薪资管理体系时所要遵循的非常重要的原则,在确定每个岗位的薪资水平的时候一定要考察出该岗位的价值,要对不同的岗位的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再根据相应的市场的物价水平,确定出薪资的水平,从而区别各个岗位的工资。
岗位不同,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同的,但是在相同的岗位上,由于工作能力和动作态度的不同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同的,所以说将绩效考核和工资的水平挂钩可以很好地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
结语:
面对当今社会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形势,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企业来说,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使企业能够逐渐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强.外资代工生产企业薪酬风险评价及管控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xx(3)
[2]刘全成.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薪酬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xx(10)
企业管理论文12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
新政策的出台是相关部门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是科学的、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推动企业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接下来我将从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激发企业制定新的管理体制三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首先新的会计准则使得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更为可靠。在20xx年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地反应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是可靠,内容完整”。而且公允价值的引入充分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其次会计新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财务报告者的经济决策有联系,因此这一方面的规定充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相关专家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对比结果表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就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更具有公开性与透明性。而且可以做到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对称,提高了工作效率。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应收账款台账、账龄分析制度、应收账款坏收制度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这一规定的制定,促使企业对自身会计管理系统与经济管理体制进行逐步完善。除此之外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众多环节都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联系,先前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不符合新政策的要求,因此在这方面也需要做出改动。
(三)促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能力的提高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公司运行的过程中发挥的是引导与决策的作用,他们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出台以后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在决策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旧会计体制运行期间,企业在预算管理体系方面讲究的是利益的最大化。现如今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新对预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以及对企业的激励作用进行考虑。除此之外,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不同财务处理方式对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此就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企业管理体制的转变
新政策出台后,企业要想跟紧时代的发展步伐就需要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在本行业内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一方面企业需要树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另一方面需要对自身的会计系统进行调整与升级。接下来我将从这两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希望能促进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在新形势下改变管理体制适应政策的转变
新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并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因此企业在新形势下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贯彻落实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政策内容。并且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对自身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譬如在员工薪资、会计核算等方面制定新的制度,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对会计系统进行升级
通过对现如今各大企业的会计系统的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现如今使用的会计核算系统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工资标准核算模块、企业成本核算模块等构成。但是这些模块的核算方式还需要进行改进。譬如在工资模块这方面需要根据新准则中职工薪酬准则进行调整,将职工的工资、奖金、年终津贴、养老、社会保险费等都纳入职工薪酬模块中,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维护员工合法利益的同时也方便企业进行管理。而在企业成本核算中将员工薪酬、材料费用、运输费用、紧急情况处理消耗的资金都纳入其中。会计核算系统的不断调整与升级对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发展速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相关管理人员与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在这一方面的重要程度。只有在多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会计准则才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最终实现保护国内外贸易,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目标。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加入WTO后为更好保护我国外贸经济领域的驱动下,新企业会计准则不断更新与完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促进了企业与金融的改革,推动了现代市场体系与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企业来说,这一准则的出台即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在新形势下企业必须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会计核算系统。因此企业需要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正确、全面的掌握,并能够做到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制定一系列与新准则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相信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将在新政策的影响下取得重大进展。
企业管理论文13
预算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控制模式,为保证企业未来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构建自上而下的预算管理责任网络体系。预算管理是管理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让全体员工明确责任,了解预算和战略以及经营计划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以及现代管理人对预算管理的重新认识;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提出了预算管理编制、执行及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包括在预算执行中多维度的对预算差异进行分析,建立有效的考评制度,构建上下沟通平台,使预算管理成为人人参加、人人有责的动力机制。希望本文在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中对类似企业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预算松弛且预算目标分解不到位。在编制预算时存在简单地采用上年基数加本年调整数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有的甚至抬高支出成本费用,失去了预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预算目标确定后,只是分解到各预算执行部门,并未真正落实到每个员工上,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智力型员工越来越是一个企业组织最核心的资产,战略信息决策不能只属于高层管理人员,而是要通过预算责任的落实,使基层的各类人员了解企业战略并自愿接受控制,让预算目标成为每一个员工的目标。二是预算编制过程沟通不足。虽然在预算编制前,由财会部主持预算工作的人员与各预算执行部门负责人沟通过,但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仍然做得不够,有些部门害怕被考核,人为的将收入少报,费用多报,本应有充分的支持性资料作为编制依据,而有些部门先要预算资金,再具体确定项目是否可行,支出与收入不匹配,存在小项目大预算,甚至是夸大项目要预算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与先进性,不利于盈利部门潜能的发挥。三是各项业务标准建立难度大,编制过程“拍脑袋”现象突出。企业的总承包业务具有动态循环性和期间跨度长的特点。科研项目具有随机性和长远性及高投入无效益风险,这些因素将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二)全面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主要是由财会部对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分析进行汇总,由于财务人员对各部门的具体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总是站在纯财务的角度谈数字,而各预算编制部门总是站在各自业务的角度谈问题,可能形成了“两张皮”现象,不能起到有效的事中监控;因预算编制的不细化也带来了一些后果,如有些预算执行严重超支,而有些预算项目结余过大,挤占挪用其它项目资金或不同项目的资金混用等,对此类问题,预算执行部门只做一些形式上的说明,而无严厉的奖惩措施,因此可能造成预算流于形式。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年终没有及时进行奖惩,没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改进预算编制
第一,要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一是要根据企业的特点,用新理念进行编制;完善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强调全员参加、战略统筹的过程,并按照责任和权力相对等的原则,分清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二是要对项目的财务数据进行估算和评价,使其预算具有可追溯性;三是要进行完善沟通机制,及时反馈预算相关信息,调整与控制资金。第二,为保证预算的科学性,认真做好编制前的准备工作,采用支出与收入配比原则,而不能盲目地铺摊子、争项目,对具体项目支出要有明确的可行性数据来支撑。第三,对约束性的固定成本做到统一标准,公开透明,合理配置,公平对待每一项支出,对酌量性固定成本要按照预算调整程序适时地进行预算调整,使预算在刚性基础上具有灵活性。
(二)提高预算执行能力
加强财会人员对各部门业务的了解,以便提高对部门分析的判断能力;将企业预算分析与经营分析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即及时召开预算分析会,以财会人员为工作主力,结合业务计划部门、考核部门组成,要求各预算执行部门对执行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不仅仅是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简单对比,要多维度分析战略实施、适时监控业务战略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财务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这样深层次的沟通既确保了业务预算的协调,又确保在资源分配和调节上能够与资金安排相结合,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运行更顺畅,而且通过不断地总结与反馈,规避各种经验风险和财务风险。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第一,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企业从事工程承包、工程咨询、工程管理、工程勘察、技术研发等领域工作,对于各个领域的成本预算管理办法应求同存异,特别是对于技术研发项目的成本预算,考虑其具有随机性、长远性及不确定性,除了要考虑研发条件成本和人力成本外,还要充分考虑研发的时间成本及投入风险,并将预测的风险合理规避或转移,如何将这些考虑因素制度化、完整化,将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建立有效的考评制度。应出台相应地奖惩措施,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及追踪问效机制,节约奖励,超支惩罚,使预算真正起到刚性作用。怎样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是考评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人认为在激励机制中应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对于智力劳动者来说,有时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励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还要重视团队激励。在现代企业企业管理中,团队的协同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同。企业在预算激励中,应建立团队基础报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即在团队激励中,对整体团队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利润分成或精神激励。这样可以激发员工的团队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内在潜能。预算考评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调动全体员工对预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应建立上下信息沟通机制,把预算管理变成人人管理、人人有责,使预算管理考评制度有效地实施,成为一种动力机制。
企业管理论文14
题目:现代工业工程中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个行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随之增强,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个企业纷纷加大内部管理强度,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企业管理中引入很多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现代工业工程是结合企业管理学和工程学的特点,对企业进行有机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以便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现代工业工程概念作为切入点,浅述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
关键词:现代工业工程;企业管理;应用创新
引言
工业工程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在工业工程理念中,世间所有的活动都可以在工业工程中找到原理,通过工业工程原理进行优化,进而找到达成目的的最佳途径[1]。工业工程学说诞生在20世纪的美国,最初是以工程类学科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工程得到全方面发展,并且在很多工厂管理中普及开来,经过长时间的时间和研究,时至今日,欧美国家的工业工程系统发展相当成熟,协助众多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进行管理和优化。工业工程在其发展情况上又分为传统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传统工业工程是对时间和动作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进行活动优化,现代工业工程是利用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以系统工程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运筹学来进行管理活动的优化。总而言之,现代工业工程是对于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以及工程技术学的高度融合,进而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优化、精简及合并,达到工作简化、多快好省之目的。
1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的关系
现代工业工程和管理学一样,都是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优化,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在本质上,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又存在一定的差别。1.1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之间的差异现代工业工程以系统工程学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带有很强的技术性质,主要目的在于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由于现代工业工程带有的技术性质,因此现代工业工程师也带有一定的技术性,属于技术型人才,服务于管理人员,对其提供企业相关的可行性方案。管理学则是以管理技术为理论基础,对于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决策、指挥和监控,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管理学则属于顾问性人才,接受并参考现代工业工程师提供的`建议,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员工等方面进行控制、管理和领导。1.2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相辅相成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之间联系相当紧密,管理者听取现代工业工程师对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优化建议并加以实施,现代工业工程师的优化建议通过管理者的决策才能加以实施,而且,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对于企业的目标基本一致,都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于企业经营活动加以研究并进行优化,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存在,因此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在企业管理中两者相辅相成。
2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现代工业工程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围绕市场进行的,不论是建设工程项目方面还是开发新产品方面,都是通过市场导向对于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合理化,进而创造更高的企业收益,这恰恰是现代工业工程的工作基本原理,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投资前阶段、投资阶段、生产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现代工业工程都可以对其进行优化,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投资前阶段中,现代工业工程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和市场情况进行合理化分析,帮助企业合理规避投资风险;在投资阶段,现代工业工程为企业设计谈判方略、拟写生产合同等等,在生产阶段,现代工业工程协助企业进行项目各个环节设计,通过对于企业自身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优化,达到产能最大化,为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资本,可见现代工业工程对于企业工程项目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现代工业工程进行项目建设优化不仅能够节约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帮助企业合理规避竞争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2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作用
在现代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人员管理成为最为核心的问题,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进行改革和结构调整[2],因此会出现员工管理上的不稳定因素,员工流动性增大,对于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使得很多企业在日常经营上出现了种种问题,诸如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产品生产效率受到影响等等,这是很多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通过现代工业工程体系进行企业生产活动研究,对于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优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之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控制,有利于企业的定岗定员,减少人员流动情况的发生,降低企业员工的心理波动。一般而言,现代工业工程系统中控制企业生产成本主要分为两种。2.2.1作业指导来控制企业生产成本作业指导主要是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时间进行研究,在操作上,作业指导对于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员工抽样结果的调查研究,确定员工工作的标准,制定员工工作的标准时间,以此来对员工进行培训,减少员工在生产时间上的浪费,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量。2.2.2工作研究来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工作研究主要是针对员工的工作方法的改进,通过对于员工的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最合理、最高效的工作方法,进而得出工作标准时间,利用工作研究法来进行企业生产成本控制能够节省企业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消耗,并且有利于企业的定岗定员,合理进行员工安排。
2.3现代工业工程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现如今,很多国外的优秀企业管理理念逐渐被国内的企业管理人员所接受,现代工业工程一般在国内企业中普遍认为可以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企业采购环节等等,企业的现代工业工程意识越来越强大,国家推行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就是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成产质量管理的体现,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使得企业生产活动有规则可依据,通过最合理和高效的方法来改进生产工作,同时产品质量也得到了管理和保障,能够稳定企业生产产品品质,提高企业竞争力。
2.4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工业工程与传统工业工程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方法和理念上的改进及完善,现代工业工程已经具备完整的思维模式和理论基础,具备极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能够对于企业情况和需求进行整体把握和研究,对于不同企业、不同生产情况下的生产效率进行研究,优化企业的生产工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现如今的企业普遍采用人机一体化生产模式,现代工业工程对人、机器、环境之间进行优化与重组,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企业内部营造出高效、平衡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企业实施现代工业工程中的问题
现代工业工程作为一种优秀的企业管理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国内很多企业也进行了现代工业工程研究并实施,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了解和实施现代工业工程的时间还比较短,对于现代工业工程的认识不够充分和全面,国内的企业管理专家对于现代工业工程的研究也不够,导致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理论依据不够充分,同时在专业人才方面,由于现代工业工程管理体系专业人才不足,以至于企业实施现代工业工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国内的理论支持和相关研究比较少,一些国内企业选择照搬国外现代工业工程理论和研究,但是国内外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现代工业工程体系的侧重与要求也不尽相同,导致企业在实施现代工业工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打击了企业管理人员的自信心,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4.1培养现代工业工程相关人才
通过现代工业工程相关的课程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由于我国目前的现代工业工程人才缺失,导致现代工业工程体系在我国的发展缓慢,因此应根据企业不同的规模和需求,制定相关的现代工业工程课程,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现代工业工程理论[3],通过多种培训手段和方式,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了解现代工业工程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找到适用于企业自身的现代工业工程方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2准确分析企业的相关需求
在进行现代工业工程体系构建之前,要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找到企业的需求并加以分析,了解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并展开调查;了解企业的发展需要并给予建议;了解企业组织结构和员工安排情况并进行调整;了解企业业务开展流程并给出创新性建议等等,通过了解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分析,给出不同的建议和意见,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4.3企业与高校共同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进行现代工业工程体系建立缺乏一定的相关理论人才支持,而高校中的科研人员又缺少实践现代工业工程体系的机会,因此企业可以与高校之间联手发展,高校为企业提供理论研究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研究项目,两者合作进行发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科学、有效管理成为很多学者和管理者共同研究的课题,现代工业工程对于现代企业的优化和改进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我国在现代工业工程方面发展时间比较短,因此需要借鉴国外对于现代工业工程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找到适合我国环境的现代工业工程体系和方法,与企业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樊乐.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J].化工管理,20xx(1):140.
[2]刘昕.现代工业工程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品与质量,20xx(6):47.
[3]赵晨晨.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华章,20xx(14):73.
企业管理论文15
一、抓源头,强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财务评价指标是源头导向,在指标设计上,以国网公司资产经营同业对标指标为基础,以财务绩效与财务能力指标为提升,以辅助决策指标和定性指标为深化补充。建设后的财务评价体系加强了集约化管理导向,实现与企业管理目标的有效联动。
1.丰富指标体系的设计目标。指标体系设计上坚持提升集约化和精益化管理水平原则:一是提升财务评价与公司目标的联动性,促进向集约化运作转变,发挥源头导向作用;二是提高财务评价对公司战略的敏感性,突出财务评价对生产经营的导向作用;三是从多个角度设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满足公司经营绩效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需求;四是夯实财务基础工作,提升公司财务专业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为提升集约化管理水平提供根本保障。
2.分类设计财务评价指标。充分考虑指标设计的时效性、易观测性和可考量性,确保所设计的指标便于操作和管理。具体在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对指标的内容、层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再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构建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指标方面,以国网公司资产经营同业对标指标为基础,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针对经营管理中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优化完善资产经营同业对标指标,引导基层单位从片面的财务绩效考核向提升财务管理整体水平方面转变。定性指标方面,以突出财务管理性、提升工作主观努力性、减少客观性因素为原则,修订每年财务管理定性评价、财力集约化管理、资产经营管理对标体系。
3.加强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建设。零散孤立的财务指标分析价值不高,只有将孤立的指标组合起来形成体系,才能深刻、全面地反映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此,财务评价指标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分为纯财务指标、纯业务指标和混合型指标;指标主题则是根据财务分析的目的类型,搭建出相互关联的财务指标体系,深刻反映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各方面的情形。
4.做好指标体系的导向化建设。根据国网公司年度财力集约化考评体系专业分值分布情况并结合当年财务工作安排,公司将对供电类单位纳入评价的预算管理、会计信息、电价电费、资金管理、资产产权、稽核评价6个专业基本分权重设置为:15%、15%、14%、14%、28%、14%;对非供电类单位纳入评价的5个专业(电价电费专业不评价)基础评价得分按实际分乘以100/86的权重调整为100分;年度总分=季度基础分加权平均+鼓励加分;鼓励加分项满分10分,对于典型经验转化、管理创新、人才建设等加分项中不具有对应工作内容的指标不予加分。
二、控过程,多维评价手段并举
建成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仅实现源头导向作用,实施的`效果还取决于财务评价的执行是否到位。为此,公司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引入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借助对标排名、财务稽核、风险监控等多维评价手段,努力践行财务评价过程,确保将财务评价指标源头导向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公司集约化管理水平。
1.实施评价指标动态调整。在传统财务评价工作中,指标体系相对固定,更新速度较慢。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快,公司发展目标的不断调整,传统的静态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为此,公司建立了指标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在筛选、甄别、归纳定量与定性财务指标的基础上,以提升集约化管理水平为目标,实施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调整,从相关性、可管理性两大维度对指标库进行分析,确定每年的评价重点,有效衔接资产经营管理对标体系。
2.实施同业对标排名。借助同业对标排名,实施财务评价,包括资产经营、财务专业管理、财务工作三个方面的同业对标。资产经营同业对标方面,按照国网公司提出的全面拓展同业对标深度广度的要求,深入剖析现状、尊重实际、争取突破,积极发挥资产经营对标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源头导向作用。财务专业管理对标方面,每年根据当前财务管理需要,设定财务专业对标主题,在基层单位范围内开展对标工作,以经验交流会的形式,组织各专业标杆候选单位进行经验交流,通过讲解演示,现场投票的方式决定管理专业标杆,入选公司典型经验库,发挥典型经验的引路作用,在公司系统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财务工作对标方面,加强财务工作精益化、标准化建设,维护财务工作秩序,夯实会计基础工作,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3.实施财务稽核。构建财务稽核规则库和财务稽核专家库,依托稽核“双库”大力开展财务稽核活动,确保财务评价实施。在稽核过程中,公司同时做好把握两个“结合”,即现场稽核与在线稽核、日常稽核与专项稽核相结合,成效显著。其中,在线稽核工作依托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根据稽核规则库所设立的规则,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在线稽核工作机制。通过在稽核系统中设置稽核取数关系及问题判断标准,对各单位的财务和业务信息实施自动过滤、网上查证、在线分析,定期通报在线稽核情况及有关结果,实现了过程、状态的及时分析。
三、重结果,实现评价闭环管理
1.分析结果,持续改进财务评价。重结果分析是实现财务评价闭环管理的前提条件。公司牢牢把握集约化管理“横向融合,纵向集中”特征,在分析过程中坚持做到“两个深入”,即横向分析延伸至业务前端,纵向分析深入至底层责任单元,力求抓住本质,为财务评价其他业务环节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注重将财务评价分析结果反馈至财务评价的各个业务环节,利用分析结果持续改进财务评价体系,实现财务评价的闭环管理。
2.考核预警,确保财务评价落实。根据财务评价的考评结果,公司对财务活动出现异常的基层单位发出预警,对财务稽核中出现问题的单位,下达整改意见书,限期整改并反馈。同时将财务评价结果纳入企业经营责任制、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综合计划和财务预算体系,以确保财务评价的考评结果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并作为年度财务工作评先的重要依据,强化财务评价的抓手作用;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督办,确保财务评价落地。
【企业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企业管理的论文04-01
企业管理的论文05-27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11-03
浅谈企业管理的论文10-08
航空企业管理的论文09-30
企业管理的论文(实用)05-27
(荐)企业管理的论文05-27
跨文化企业管理精选论文10-08
小微企业管理精选论文10-08
茶叶企业管理探析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