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一”将在太空飞行33天举行航天员见面会

来源:实时热点 时间:2017-10-17 编辑:杨洁 阅读: 手机版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即将发射,入轨后将与天宫二号在高度为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交会对接,构成组合体。

  2名男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组合体运行第30天,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分离,航天员乘返回舱返回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神舟十号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根据任务和产品研制需要,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达33天。

  今日上午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举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新闻发布会,10时30分左右将举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

  交会对接全过程

  1、交会

  航天器的交会对接,第一步要让两个飞行器在彼此距离相隔上万公里的太空能互相找到。

  所谓交会是指两个航天器接触之前,慢慢接近的过程。

  要求两个航天器在同一时间到达轨道上同一个位置,而且是要一个近似相同的速度。

  飞船入轨后,地面人员将根据两个飞行器轨道的偏差来控制飞船变轨,经过若干次修正之后,飞船将一点一点接近天宫,直到相距约50公里的位置。

  神舟飞船经过2天的飞行,最终与天宫相见,接下来则要进行对接。

  这个过程需要两个航天器自主完成,所以需要不断地确认位置关系,调整自己的姿态和速度,做到步调一致才行

  2、对接

  所谓对接,简单来讲就像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连接。

  航天器之间的对接,也需要这样的过程,要保证两个重达8吨多的飞行器严丝合缝地对接到一起,对精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在对接过程中,两个航天器的相对速度要从之前的每秒7.8公里降到每秒0.2米,飞船上有像手一样的捕获装置,会先伸出手来把天宫二号紧紧抓住。

  通过飞船上交会对接的测量敏感设备,主动捕获天宫二号,然后逐渐靠近。

  对接过程中,小到指甲大小的齿轮和针头大小的接口,都要严丝合缝对在一起。

  顺利完成对接后,二者开始在太空中连体飞行

  “对接天眼”全新升级

  此次任务中将使用全新升级的“对接天眼”——光学成像敏感器(CRDS),它由位于运输飞船上的相机和位于目标飞行器上的目标标志器组成。

  升级版的CRDS产品在太阳杂光抑制能力、识别目标敏感度上有了大幅提升。

  敏感器首次捕获时间也由原来的约十秒缩短至不到几百毫秒

  太空“两居室”如何分配?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合体后,这个太空“两居室”被紧凑地隔成了多个功能区

  为何只带2名航天员?

  神舟十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航天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受生命保障系统能力限制,为延长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只能减少人数。

  多余的空间可以用来搭载更多的物资,如多带一些实验物品

  为何没有女航天员?

  据介绍,我国女航天员已有2人到过太空,已经实现了飞行体验的目的。

  这次载两名男航天员飞天,也是考虑三人组已经飞行过多次,同时也考虑到空间实验室还要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空间有限

  舱门快速检漏仪

  航天员在舱里生存,维持其正常生活的气体不能泄漏,因此精准快速检测舱门的密封性至关重要。

  舱门快速检漏仪自动完成全部检测时间小于8分钟,可实现对舱门和对接面的快速、准确检漏

  降落伞

  据此前神舟飞船的报道来看,主伞面积约1200平方米,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三个篮球场。

  主伞重量不到100公斤

  返回

  组合体运行第30天,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分离,航天员乘返回舱返回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神舟十一号飞船主要任务

  为天宫二号在轨运行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特别是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技术

  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后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试验,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飞船并非只是睡安稳觉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成功后,将由天宫二号掌握所有的控制权。

  从飞行器的供电管理、姿态和轨道的控制,到地面的通讯全都由它说了算。

  在这期间,神舟飞船一直处于停靠状态,相当于是在太空中睡觉,但是可别以为这是个安稳觉。

  一旦天宫二号出现问题,飞船就要立即启动,帮助航天员紧急撤离。

  这时飞船主要承担了救生艇的角色

  智能太空APP

  为天宫二号研制的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不仅汇集了天宫二号13个分系统的所有数据,而且能够显示与天宫二号和航天员相关的52幅页面图,通过这一个APP,航天员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自己和天宫二号的所有情况。

  神舟十一号飞船也将使用这款智能的太空APP

本文已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