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缴费基数调低消息

来源:实时热点 时间:2017-12-09 编辑:美斌‍ 阅读: 手机版

  社保缴费基数调低消息,最近国务院说要下调社保缴费,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社保和公积金缴费基数或将调低,这对你的收入有什么影响

  依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纳入缴费基数统计口径范围,形成合理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避免对低收入群体的制度性挤出。

  专家称,扩大统计口径范围后,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将有所降低。

  所以,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好吧,先从现行的社保的一些规定说起。

  中国社保由单位和员工个人共同缴纳,五项社保的具体缴费比例各地有所区别,但大致分别为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个人工资的20%和8%;医疗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10%和2%;失业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约2%和1%;生育保险:单位缴纳约0.8%,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单位缴纳约2%,个人不缴费。

  目前我国的社保1997年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采用了这种混合财务制度,称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制度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个人缴费至个人账户,单位缴费则用于统筹。

  那具体是怎么缴费的呢?则按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分为三档。

  第一档n≤最低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工资是低于最低标准的,那么得按照最低标准来缴钱。

  第二档最低标准

  第三档n≥最高标准,个人的工资大于最高标准,则按照最高标准来缴费,多出部分不缴钱,也不记入计发养老金的基数。

  依据《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劳办发[1997]116号)规定,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上限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下限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加权平均值的60%。

  而医保和失业保险各地则稍有不同,以广州为例,广州医保的缴费基数上下限为广州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和60%。

  失业保险的缴费基数上限为广州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300%,下限为广州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

  所以上文说到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有影响的主要是第一档的人员,因为如果降低标准,对第一档人群的影响是基数变低,每个月上缴的钱比较少。

  根据广东省及广州市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广东省2015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525元,广州市2015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764元。

  按“社保年度”相应做了以下调整: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广州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上限从14958元调高到16575元,下限保持为2408元(暂定,有待省文件确定)。

  职工医保缴费基数上限从18561元上调到20292元,下限为从3712元调高到4058元。

  失业保险缴费基数上限为从18561元上调到20292元,下限保持为1895元(最低工资没有调整)。

  如果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将有所降低那么有可能之后缴费的下限就不是目前调整后的2408元,而有可能是更低,不过目前具体的幅度没有出来,之前一直有呼声应该看起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我们现在按最低工资标准来算一算

  比如小明在广州月收入为2000元,那么就是低于2408的下限,他本来个人应该上交养老保险费为2408*0.08=192.64元(该数目占工资总数的10%),如果缴费标准下调至最低工资标准,那么以广州最低月工资标准1895元/月计算,小明个人应该上缴的养老保险费用则是1895*0.08=151.6,看起来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增加了41.04元。

  但是同时公司上缴的部分同样缩水,广州公司上缴的比例为14%,那么如果缴费标准下调至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那么公司缴费则缩水了(2408-1895)*14%=71.82元。

  社保缴费基数下调个人收入未必会变多

  近一段时间,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基数”和“单位缴费基数”双双下调,虽然两者都是“缴费基数下调”,但是实际的内涵并不一样。

  “单位缴费基数下调”,比较好理解,那就是实实在在地降低原来的缴费比例。

  譬如北京,就将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的比例从20%降到了19%。

  至于“个人缴费基数下调”,问题就不那么简单。

  现在说的“个人缴费基数下调”,实际上是以扩大“缴费基数统计口径范围”来实现的。

  在《国务院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有一个“支撑行动”是“扩大基本保障覆盖范围”,其中提到:“将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纳入缴费基数统计口径范围,形成合理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避免对低收入群体的制度性挤出。”仔细琢磨,这段话的意思中实际上承认了以前的“缴费基数统计口径”中存在“不合理”的成份。

  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自2006年起,参保劳动者的用人单位缴费比例是20%;个人缴费比例是8%。

  2010年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沿用了这个已经约定俗成的缴费比例,并且规定:“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其他的社会保险项目,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个人也是需要缴费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个人则毋需缴费。

  但是,“具体实施细则由各省市自治区制订”。

  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各省市自治区并没有按法律规定的按“本人工资的比例”,而是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为基准来计算个人应缴的保险费金额。

  那么,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又是怎么计算的呢?各地实施细则的规定大同小异,一般是按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可以酌减,但最少不能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60%;工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可以酌加,但不能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00%。

  接下来的问题是:社会平均工资是怎么计算的呢?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因为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并不透明,我们也只能云里雾里。

  虽然国务院的《意见》今年才颁发,但是上海市在2014年为调整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而发布社会平均工资时,有这样一个注释:“2013年起,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包括全部私营企业职工工资。”无独有偶,同年,北京市的注释是:“2010年起,逐步将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

  全市法人单位职工工资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通过对全市法人单位进行调查得到的。

  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工资数据是通过人力社保局人力资源市场薪酬统计调查数据取得。”从以上的注释看,至少这两个城市的社会平均工资早就把“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纳入缴费基数统计口径范围”了。

  有媒体说:“工资低于当地平均工资60%的低收入者,由于缴纳基数下降了,未来拿到手的工资也就有望增加了。”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应该是不对的。

  理由有二:

  首先,拿上面的数字来推算,2015年,上海和北京的社会平均工资是5939元/月和7087元/月,分别乘以60%,为3563元/月和4252元/月;如果乘以40%(有部分城市部分社会保险项目的基数按40%算),则是2376元/月和2835元/月。

  以上的计算结果,就是所谓“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低限。

  如果说,如前所述,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基数是已经调整过的,那实际上就是说,实际工资低于上述“低限”的,还得按“低限”缴纳。

  所以,只要采取按“社会平均工资”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政策,不管社会平均工资怎么计算,都是对工资低于低限的低收入者不利的。

  当然,在上海和北京,工资这么低的劳动者究竟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但两个城市最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2190元和1890元。

  其次,不管是“个人缴费基数下调”,还是“单位缴费基数下调”,都是在用人单位的层面操作的。

  按《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单位缴费自然由单位缴纳;而 “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

  所以,中国的劳动者的工资有两个概念,一是每月拿到手的部分,可以称之为“可自由支配的纯工资”;二是包括了社会保险费的工资,可以称之为“名义工资”。

  单位缴费比例减少,得益的无疑是单位;而个人缴费比例即使有减少,实际上也与个人到手的“纯工资”基本上没有关系。

  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给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减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看国际经验,通常的应急措施是减税而不是减社会保险费,因为从理论上说,社会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是劳动者工资的延期使用。

本文已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