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太极文化起源

时间:2022-10-05 23:00:01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太极文化起源

  太极文化起源是怎么样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一支奇葩,其文存于心、武表于形,文涵武达,自然相通,理论根基坚实,实践丰富,显现出了中国特有的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拳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当我把这个题目放在这里时候我的心变得十分忐忑,因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了!但是我自从接触了太极拳以来就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太极拳?太极拳从哪里来?为什么说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由于本人太极文化功底有限,太极拳功夫也不高,那我就把我对太极文化的理解和探究跟大家做一个简单分享。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

  太极思想最初讲的就是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揭示出物质和精神世界里正反、强弱、生死、前后、虚实、难易、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既是对立的,矛盾的,又是统一,最终达到和谐,这种关系就是太极,其内涵外延无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太极拳就是依据太极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和谐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性命双修等一整套拳理拳法。

  由此,古老的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个招式和动作之中,使太极拳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为完美的一种运动。

  我们练的太极拳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本人认为,太极文化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太极拳艺术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而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文化,物质文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拿来就用,而思想文化必须要从根上来寻求。

  因此,练拳须明理,太极拳是哲学拳、是君子拳、是文化拳,其文存于心、武表于形,文涵武达,天人合一、自然相通,其理论根基坚实,实践丰富,显现出中国特有的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拳核心是技击,本质是修身养性;其宗旨以修心为本,练体为用,强调的是松空虚无,心物一元,修得神明(道家说);佛者,觉也,即‘觉性、觉他、觉性圆满’(佛家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说),三者何其相似。

  可见儒、道、释三家皆是修身养心之学,殊途同归。

  因此,我们习练太极拳就是很好的学习、实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不断的修身养性,不断的精进,最终到达我们理想的彼岸!

  感恩古圣先贤给我们的智慧,感恩天地万物给我们的滋养,感恩一切!

  渊源流变

  春秋战国时,中国武功已经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进展跟时代、经济、文化等等时空背景有极密切的关连。

  春秋时代,各国相互征伐,战争用车用马,崇尚车战、马战,而步战却很少。

  汉以后车战已然绝迹,而只盛行马战,再往后,武功才真正发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长枪作战。

  原始作战,取材简易,故兵器中,棍称“百兵之王”。

  以后在前端套一利器,演变成长枪、大刀等等。

  因之又转以枪为“百兵之王”,而称剑为“百兵之贼”。

  因为用剑对敌全赖巧劲,亦近于取巧。

  从人类文化在这方面的演变,就可看到武功进展的轨迹了。

  迨至两汉以后,兵器已由棍棒发展到长枪、大刀,此亦时代之趋势使然。

  而作战时采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后之事,较早的南北朝时代,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自印度来到中国,息隐专修于少林寺,直传心法,尊为禅宗之初祖。

  而他在当时曾否谈及武功方面的事实,现在已然无法考据,凡找不到证据的,难免有被后世的人假托附会的嫌疑。

  佛教早盛于印度,然在印度先于佛教的宗教还有婆罗门教;打坐行功方面,则有瑜伽,讲究练气修脉。

  印度之原始文化与中国道家修炼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达摩祖师来自印度,当亦可能精于这类武术。

  至于瑜伽之练气练脉,动作极为简易,只有几个基本扼要的动作,明白了以后即会做,但是易学而难精。

  如果与中国道家的功夫比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仅呼吸一法,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种,瑜伽则可分类成数十种。

  一般人认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治瑜伽、道家于一炉,融会贯通而传下少林武术。

  如传说中或许可能有此一举,但这只是强健养生之道,并未涉及到禅的内容。

  而纵观少林一门的诸多武术的创始来源,有的类同中国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于佛,或入于道。

  有的是触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后,政府则不加深究,可获逭贷。

  总之,出家人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江洋大盗,亦有百战将军,纷纷退隐佛寺道观之中,闲来无事,舒展拳脚,授徒开班,于是逐渐形成少林门风,亦并非不可能,故不必视后来少林的诸般拳术,尽是创自达摩祖师一人。

  内家

  如一般所谓的“内功拳”,历来的说法亦是传自少林。

  我国武术的内外之别,武术上有两句成语。

  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说是言简意赅的说明,如南宗的白鹤拳,即是内家(内功拳)的一例。

  这是武当拳术,根据少林的演变,而衍成南宗诸拳,南宗即“内练一口气”,亦即练气,动作不能粗猛,此亦渐渐演变而来,不是一开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张三丰这个人,史上记载未详,且有矛盾,究竟有无其人?近世考据学家,颇为怀疑,但据我的研究应该是确有其人,且为道家。

  因为历代作史书的人,多为儒家,儒家的习性往往排斥释道两家人物,尤其在武术上有成就的人。

  或许因此在历史上就起了争论,也未可知。

  然而张三丰究竟是不是太极拳的创作者,则不必多言,试观历代道家有一种倾向,如老子所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从不爱为人知,不喜出名。

  不像西洋人,一有所得,即急于发表而公诸社会,或造福大众,或为利一己。

  中国人的习性则相反,学养愈深,武功愈高,即隐姓埋名,隐迹山林,不愿为人所知。

  这种对于“名”或“利”的不同观念,正可诠释中西文北的根本差别,而中国文化中尤以道家最为明显。

  明白了这个关键,也就可了解无由考证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授、少林拳是否为达摩祖师所传的道理。

  另者,明朝永乐以后,少林寺成为一大丛林,张三丰为明代道教新兴革命的一派,当时天下的各路流派,都归向他,拳术内功,有一得之长的,咸归功于张三丰,好像今日的种种创见,皆亦引证国父言论,天下之名也都归之于国父相似。

  所以如今欲寻流穷源,追究根由,恐亦难获结论,徒耗精力而已。

  长拳

  少林与武当两派有什么不同呢?最基本上是因南北地理环境迥异及生活方式不同而来。

  北方多陆地,南方多河川。

  北人善骑马步行,南人好驾舟游泳,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别,于是影响武术的型态也有所不同。

  以我个人所知的经验,少林多大架式,长拳远打,大开大合,正如北方的文化特质一样。

  如北方黄土平原,地多泥沙,我曾经见过北方有一种练腿术,一步一跨,大步踢腿,练功夫走路,都要踢脚而行。

  原来是因为争斗一旦落败时,必夺路而走,此时把泥沙踢起则烟尘滚滚,犹如现代战争中的放烟幕弹一样。

  短打

  而南方拳也因地理环境不同,多在船上施展,所以注重于短打。

  好像在广东,就流行一种“船夫拳”,实际即是少林五种拳中之龙形拳的综合。

  练时两腿下蹲,死死板板。

  盖在明朝时代,倭寇骚扰我国海疆,我国训练船卒,以御倭寇,(北拳则为在陆地上使用的武术,陆地平稳,但波船动荡,不宜使用。)得先拿稳身桩,才免受海浪摆动颠簸。

  所以就另创招式,如此渐渐形成闽粤间短打之风尚。

  天下万事,其最早的源头都非常相近,而流行到后来,则因地域及时代有所不同而因应演变成不同型态。

  因之武术修为实不必有什么门户之见,倘使徒作门户优劣意气之争,那实在是可悲又复可怜的事。

  因人

  武术的发展,除了时间、空间的影响外,再次个人体形、禀赋。

  更是重大因素。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盛行,为一般大众接受,无外男女老幼欲求健康长寿之道,都可藉此活动筋骨。

  亦因这个原因,男女老幼都练,于是拳势越来越柔化。

  时至于今日,青年人打拳,姑且说句笑话,可以说是在跳中国之芭蕾,甚至真的有配以音乐节拍来练的人,足见时代在变,文化也在随时变易中。

【太极文化起源】相关文章:

欧美家具风格文化起源10-26

中国牡丹文化的起源来历04-23

人类的起源教案11-27

中国扇子的起源11-23

太极扇活动总结04-03

太极拳活动方案11-24

太极服广告词12-30

太极心得体会08-30

如何学习太极拳10-08

太极拳学习总结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