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侗族的葬礼风俗

时间:2022-10-26 04:07:59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侗族的葬礼风俗

每个民族都有其葬礼风俗特色,下面为大家介绍了侗族的葬礼风俗。
  
侗族的葬礼风俗

侗族的葬礼风俗

  一、侗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侗族的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悬葬等形式,各种葬法都有一套不同的程序。

  黎平、从江、榕江一带侗族,老人去世,一切后事均由娘舅家亲戚办理,家族的人一律不得挨边,有的甚至回避,吃饭也在亲戚家。

  在亡人未入土之前,家族的晚辈忌荤食,但可吃鱼。

  侗家中若有老年人,多准备有腌过一、二十年的腌鱼。

  这种腌鱼被视为丧宴中的珍品。

  人死后,先沐尸,再穿寿衣。

  寿衣为一、三、五件,忌双数,以布带或麻线束腰,由四人抬到堂屋或鼓楼装入棺材中,殉葬品忌铜铁器具。

  出殡时,长子端灵牌走在前,次子以下各执一根蜡烛跟随。

  棺木由众人拥抬,用白布牵引。

  众房族、亲属哭送门外,妇女送到半路返回。

  到了墓地,吊棺入坑内,孝子跪地大哭,左右盖土,由一亲戚扶起孝子,并互为鞠躬为礼。

  男性坟墓,右边略高于左边,女性则反之。

  坟垒好,鞭炮、铁炮大作,众人离坟地。

  晚上举行丧宴,孝子可以吃晕食,所有参加料理丧事的亲友,均请入席。

  饭后,娘舅亲戚回家,要割一腿猪肉给带回去,如有双方适龄男女者,必从猪腿肉又割下一片肉,谓之“留亲”表示今后姻亲不断。

  黎平、从江两县部分村寨,有“停棺待葬”的习俗。

  死者生前患有不吉病状(如麻疯等)或属非正常死亡的遗体,不能直接土葬,入棺后,抬到山上放在指定地点,搭棚遮盖,待来年或秋后择“吉日良辰”,再埋入土中。

  侗族火葬多是用于非正常死亡人的葬礼。

  侗族古习有“凶死”必须火葬。

  火化后,用骨灰再土葬。

  火化一般用木材焚烧,有连棺火化和直接火化两种。

  悬葬是处理未满月死婴的习惯,也称“婴孩挂葬”。

  二、侗族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文章以黔东南侗族地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地区丧葬仪式的描述和文化解释,从宗教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该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简要分析,归结出侗族丧葬习俗所蕴涵的宗教文化意义。

  丧葬习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的行为模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黔东南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程序繁多,礼仪有简繁和轻重之分,整个丧葬礼仪不但反映出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宗教生活和民族习俗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意识,

而且反映出侗族习俗、信仰、宗教、血缘关系和经济文化状况,本文从宗教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黔东南侗族地区及文化特质简介

  (一)黔东南侗族地区简介

  “黔东南”——顾名思义,指的是贵州省东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连接的地带。

  该地区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山区面积广大,峰峦起伏,具有明显的高原地貌和山区特色。

  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林木郁郁葱葱,是全国主要林区之一。

  这一地区是我国侗族的主要聚居区,1956年7月成立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现居住着苗、侗、布依、汉、水、瑶等33个民族,共有人口444.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64.01万人,其中侗族有141.63万人。

  该地区少数民族大多为古“獠人”与“五溪蛮”的后裔。

  侗族属于古“骆越”的一支。

  历史上该地区居民的祖先与汉民族的交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从秦朝开始,中央政府就在该地区设郡置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赢政33年)略南越置象郡”;从隋朝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在该地区开郡置州;宋朝以后,汉族大量迁入该地区,“宋以后,汉族流寓渐繁,时势所趋,

不得不避为疆土”(《贵州通志·宦迹志》);从明朝开始,中央政府开始直接管理贵州,“洪武11年(公元1378年)置贵州都卫所,开设屯堡”(《明会典》)。

  永乐14年(公元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立行省;清朝的“改土归流”运动,使得更多的汉族进入该地区。

  “特别是‘改土归流’,清除了关卡障碍,汉人不断迁入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汉族与贵州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联系。

  以上这些运动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加大了汉文化对该地区的影响。

  (二)黔东南地区区域文化特质

  从上所述,侗族自身的文化必然会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但侗族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

  至今,侗族地区仍然保留着古“骆越人”的一些习俗,如侗族人的住所仍然保持“杆栏式”的楼房,这与越人“巢居”之俗相似。

  又如“人死后须浴尸剃发,并将剃下之发藏于死者肩旁同葬,反映了骆越人‘文身断发以避龙’之俗”。

  侗族大多以姓氏为单位世世代代聚居在崇山峻岭、层层叠叠万重大山的峡谷中、山腰间、平坝上和河溪旁边,侗族人民这种独特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风俗习惯。

  侗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有约束作用的至高无上的“侗款”。

  人们依据议定的“款”,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经营农业生产的同时兼营林业。

  在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中,侗族人民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即一元文化母体所衍生的复合式文化,其表现出相应的文化特性:经济上小农经济主导性、文化模式的主体性以及文化发展的滞后性等等,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对该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考察。

  二、黔东南侗族地区的丧葬习俗

  (一)古代葬俗

  1 岩葬。

  岩葬的形式主要有洞葬和悬棺葬。

  (1)洞葬。

  是一种将尸体放入棺材后抬至村寨附近的山洞里存放的丧葬方式,大多一穴多棺。

  关于洞葬的记载,见于明代《贵州图经新志·卷九》,其曰:“镇宁部民曰康佐苗者……有丧则举以杵击曰,更唱迭合,三五日方置尸穴间。

  ”《炎微纪闻·卷四》载:“人死,以杵击椎(碓)塘,和歌哭,椎(碓)棚者,臼也,葬之幽岩密而无识。

  ”古苗族、古侗族、古仡佬族、古土家族都曾流行过洞葬。

  (2)悬棺葬,又叫崖葬。

  是一种将尸骨放入棺材之后,将棺材高置于临河的高崖之上的丧葬方法。

  “唐张篙《朝野佥载》卷之二,‘五溪蛮条’说:‘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同其尸,三年而葬……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白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孝。

  ’”“元周致中《异域志》卷下说:‘五溪蛮即侗蛮,遇父母死……临江高山,凿龛以葬’。

  ”历史上所谓的“五溪蛮”始用于汉代,指生活在今湘西、黔东、桂北一带的少数民族。

  2 树葬。

  即置尸于树上的葬俗。

  在古代贵州一些地方使用过这种葬俗,如今黎平县境内古时的居民。

  3 火葬。

  古代侗族有过将尸体进行火化之后再埋葬的行为,使用火葬是在死者属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下,以求除凶辟邪、使死者的灵魂得以顺利升天而使用的。

  当地古时居民认为非正常死亡者只有进行火化才能顺利升天,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在阴间找到归宿、驱除凶神恶煞以求人间安宁。

  当地侗族的火葬是着眼于灵魂福祉的丧葬选择,并在尸体火化后,仍然要用棺木盛好骨灰,按照比正常死亡但多一道辟邪超度的程序进行安葬。

  这一葬俗在今天侗族地区中仍然流行。

  (二)当前葬俗

  当前该地区主要盛行土葬,问有火葬,还将死亡分为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两类。

  正常死亡是指已经有了子女的成年人及老年人的死亡,非正常死亡包括凶死(成年人、有了子女的成年人使用)和夭折(夭折不能进入宗祠和上神龛供奉,更不能进祖坟)。

  正常死亡一般用土葬,非正常死亡则用火葬。

  土葬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葬式,指用棺材盛放死者的尸体,放人事先挖好的坑里的一种葬俗。

  三、黔东南侗族地区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

  黔东南侗族地区的葬俗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涉及到儒、佛、道等宗教文化内容,而起支配、主导作用的还是侗族所信仰的原始宗教遗迹。

  我们知道,“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侗族先民同其他民族一样,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也产生了最原始的宗教观念。

  “所谓原始的宗教观念,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就是‘万物有灵’,即将人与自然现象和外部力量视为一体,混为一谈的观念。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和认识能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力和自然物感到惊奇和畏惧,对支配和影响自己的外界现象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这种“万物有灵”观对后世侗族的信仰始终有着影响,因此,黔东南侗族地区一直流行着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而这种信仰又深刻地影响了侗族的丧葬习俗。

  (一)万物有灵与多神信仰

  在原始社会时期,侗族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他们认为天地间的一切都由鬼神主宰,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神灵。

  侗族所信奉的神灵可分为保护神(善神)与邪神(恶神)两大类。

  祖先神、土地神、山神、水神等为保护神;瘟神、妖、魔、鬼、怪等为邪神。

  侗族对各保护神的祭祀有一定的仪式,其目的是祈求平安、消灾减难;对邪神通常是采取先礼后兵的办法,先请法师作法供祭,若无效,则采取驱、打、撵等法与之斗争,如丧葬仪式中的开路。

  侗族人“对自家成员的鬼魂既是当成祈求保佑的对象,同时也是惧怕的对象,表现出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比如对死人,一方面通过祭典、葬礼来安抚死者,使其鬼魂‘安居乐业’不来扰乱活人,并保佑全家。

  另一方面又十分惧怕鬼魂回家作祟扰乱”。

  因此,家中有人死了,必须请道士来超度死者。

  (二)自然崇拜

  基于“万物有灵”观念,侗族人民又渐渐产生了自然崇拜思想。

  “正是从这种‘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中,产生了最初的原始宗教崇拜,即自然崇拜。

  ”我们知道,“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

  侗族大多聚居于崇山峻岭之中,土地是侗族人民赖以生存、生产、生活以至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土地是侗族人所崇拜的对象之一。

  在侗族地区随处可见的“土地公”以及丧葬活动中送葬时所撒的“买路钱”和下葬时所烧的纸钱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灵魂不灭观念

  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侗族先民又认为人有灵魂,并且人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恒存在,自己的始祖和列祖列宗的灵魂都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一阴间。

  因此,丧葬仪式中的点青油灯、开路、引魂幡等一系列仪式就是为了达到避免死者的灵魂四处游荡而与祖先团聚的目的,这些都是灵魂不灭思想的体现。

  “既然灵魂不但不死,还可以左右活者的生活,出于敬畏心理,因此就要愉悦它、讨好它,致使整个丧葬活动都围绕着‘灵魂不死’观念而进行。

  ”侗族人认为,对死者只要虔诚崇敬和经常地祭祀,死者就会保佑子孙幸福,于是产生了祖先崇拜。

  (四)祖先崇拜思想

  侗族在丧葬仪式中还体现了浓重的祖先崇拜的观念。

  侗族人民崇拜的对象除了全民族共同信奉的女祖先——“萨神”外,每个家族和家庭还各自奉祀自己的先人。

  如侗族人家的堂屋都修有一个神龛,以祭奠祖先之用,而丧礼中屋堂神龛上祖先的牌位用纸贴上,表示死者的灵魂不与祖先神灵冲撞,这就是祖先崇拜的直接体现。

  (五)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易·乾》则提出了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侗族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难以全面把握和认识,但汉文化对侗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侗族人认为,入土为安、叶落归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土“(《礼运》)。

  ”人死日鬼,鬼者归也。

  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

  “(《韩诗外传》)笔者认为,这是侗族实行土葬的认识论根源。

  (六)其他宗教的影响

  ”道士“这一职业,是道教传入侗族地区后与侗族原始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黔东南侗族地区丧葬礼仪受道教的影响比较大,丧葬礼仪中开路、超度亡灵等丧葬仪式都是道士在组织就是最好的例证。

【侗族的葬礼风俗】相关文章:

侗族的春节作文10-11

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10-08

侗族的一些礼仪习俗文化10-26

论侗族起造祭典歌的文化内涵10-07

葬礼的作文04-05

葬礼的过程11-13

《特殊的葬礼》教案10-05

在葬礼上的悼词11-07

葬礼致悼词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