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侗族的一些礼仪习俗文化
以下关于侗族的一些礼仪风俗文化,希望可以帮助你了解它!
侗族的敬老习俗
贵州南部地区侗族的老人节定在春天。
过节时,寨与寨之间的异性老人们相约到坡上过。
节日早上,甲寨男性老人吹着芦笙向乙寨出发。
乙寨女性老人们陪甲寨男性老人们上“老人坡”,他们各自寻找自己过去的相好,谈论往昔友情,倾诉当家后的苦衷。
到了中午,集体进餐,食罢尽兴地唱歌。
侗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侗族民俗——听大歌、看斗牛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黎平及与之相临的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聚居区,尤以黎平的岩洞(被当地誉为“侗族大歌之乡”)为核心。
我先后两次到岩洞听侗族大歌,但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对歌。
对歌是大歌的一种主要演唱形式,当地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对歌,春节对歌是最隆重的一次,每个部落一个对歌点,全村共设7个。
腊南部落的对歌点是全村最大的,参加对歌的男女歌手有七八十人。
男歌手主要来自本部落,女歌手都是从外部落请来,当地称之为“请姑娘”(各部落之间常常交叉互请)。
请来的女歌手们大都衣着华美、年轻活泼,都穿着崭新的民族盛装。
对歌点被设在“卡房”(“公共房屋”)一层的吊脚楼内。
吊脚楼中间生一个巨大火塘,火塘上支一个烤有粑粑的铁架,吊脚楼一侧是摆有水果和糖块的方桌,那些粑粑、水果和糖块都由部落村民自动捐献。
对歌开始,男女歌手分坐在火塘四周的长凳上。
外部请来的女歌手先唱,接着本部落的男歌手接应。
歌声跌宕起伏,朗朗上口。
在整个对歌过程中无人指挥、无人伴奏、一领众和,却能唱出多声部。
据说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对歌要持续一周(正月初一—初七)。
对歌期间,本部落的许多中老年群众和孩童也来看热闹或帮唱,卡房内外被围得水泄不通,整个村寨都沉浸在一片大歌声中。
侗族专家吴定国介绍,侗民对大歌十分痴迷,民间素有“苟偿唢,嘎偿赛”之称,侗语意为“饭能养气和身体,歌能养心和灵魂”。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县里正将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牛场选在村庄附近一片河边洼地里。
斗牛的时候河边各处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观众。
参加比赛的斗牛共有20多对,这些专门饲养的斗牛个个膘肥体壮,无不长着一对匀称锐利的大角,大角顶端还有用铁皮做的护角。
斗牛要持续3个多小时。
斗牛开始前,先进行一个简要的踩堂仪式,即有10多人组成的乐队围着斗牛场转一圈,边走边敲打锣鼓、吹奏芦笙。
踩堂结束,随着三声铁炮的响起,斗牛便开始了。
每次出场的斗牛有两三对,一对结束,另一对就补上,场上终始保持三四对。
听说斗牛的配对是经主人同意自愿结合的,一般强与强、弱与弱结合,每次只斗一场,最后的冠军往往要经过几年的打斗才能产生。
我发现,许多斗牛就在出场的那一瞬间,即向对方发起猛烈的攻击。
实力相差悬殊者,一方很快败下阵来;而势均力敌者,却互不相让,要连续打斗多个回合。
最有特点的是势均力敌者,它们打斗时,不仅经常发生“叭……叭”的撞击声,还经常出现双方相持的场面。
每当这时,牛主人包括群众都要发出欢呼声和助威声,整个斗牛场犹如杀声震天的战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双方斗牛不分胜负需要重新拉开时,双方牛主人要同时用绳索去拉对方的牛,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牛并体现公平原则,
如果因拉对方牛不慎造成对自己牛的伤害,对方不负赔偿责任。
岩洞距县城28公里,坐落在一条呈“C”字的溪流两岸及山坡上,全村共有9个自然寨,近3700人,岩洞镇政府也设在这里。
这里还设有一处侗文化家园,是一位叫邓敏文的先生开办的,我吃住就在侗文化家园里,非常方便。
侗族男女社交“行歌坐月”
在美丽的侗乡,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社交,“行歌坐月”了。
“行歌坐月”就是谈情说爱,一般都是农闲季节盛行。
很多侗寨有专门的“月堂”,即吊脚楼供年轻人聚会,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与姑娘对 歌交游。
夜幕降临了,寨子里的小伙拿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 一面哼唱邀约歌,从喜爱的姑娘吊楼下走过。
琴声歌声拨动了姑娘的心弦,于是,她们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推开窗子往吊脚楼下窥视,见是自己喜欢的人来了,就打手势,示意他可进楼。
如果是自己不喜 欢或不认的人来邀约,她们就急忙将窗户关起来不去塔理。
假若那小伙子不肯离开她的吊脚楼、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
耐性好的姑娘虽然不做声,但她的家人便出来干涉,如果还不走,一瓢冷水从窗子上泼下来,意思是叫你快走开。
行歌坐月”爹妈是不阻拦的。
因为他们觉得儿女谈情说爱是有人看得起,脸上光彩。
对歌时,小伙子弹琴,姑娘仍在做手中活,但她们都在仔细听,并且心中在想以什么歌来答最好。
在不同的季节要唱不同的歌,在问答式的对唱中,最容易看出谁懂得的事理多,见识广。
许多青年就是在这种“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推荐阅读:塔塔尔族礼仪习俗
侗族传统民俗文化
侗族新婚习俗
新晃侗族婚姻史经历了从血缘、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社会演变地处边远山区侗寨长期受封建社世俗的影响,加上人际信息闭塞,“姑舅表通婚”是血缘婚姻的残存表现。
自新社会后,一夫一妻制婚姻已成为侗族的主要婚姻形式。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中,侗家人具有纯朴、自主、恩爱、文明、崇尚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
恋爱:
侗家男女青年性格开放,喜欢唱歌,有着传统的谈情说爱方式。
男女之间通过赶集“抢带子”和“赶坳对歌”互相了不解,女方如看中男方,就把随身的一件小礼物送给男方,称“送带子”,作为交上朋友的依据。
从而约定日子,通过“玩山”或叫游“花园”,互相对歌谈爱,加深了解和增强感情,由朋友变成情人。
直到双方都认为对方可以信赖,愿意结为良缘,男方再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
玩山,即男女双方共同选定日期和地点,进行思想探测和感情交流。
时间一般选文王掌推算的“燕子飞去又飞回”的夜晚,即“开”日或“成”日,地点一般选在离女方寨子不远的山上,细草坪或溪边,风景优美而又比较隐蔽的地方。
玩山很讲文明礼貌和规矩,双方必须邀至少二人以上的朋友陪伴。
在约会的地点或三岔路口做有标记或打草标,确定在一定的位置。
一般女方先到,放好标记后就在附近的树林里躲藏起来,男朋友如约而至,他们一路吹木叶或学鸟叫,装着悠闲自在的样子,边走边寻找女友留下的标。
找到标记后认定女友已到,就高兴的唱起邀请歌,请女朋友出来。
女朋友听到是自己约定的朋友声音,才唱歌出林,然后互相请坐。
玩出对歌一般不准男女坐一堆,应相隔一丈远以上。
很少对话,约定下次会面的日子或确定双方爱情的程度完全用歌表达。
约会到三次,朋友进化成恋人。
女方带粑,男方带糖供宵夜用,感情逐步加深。
通过一年半载的“玩山”,了解到一定程度,恋爱成熟,两厢情愿,男方才可托媒到女方家说亲。
说亲:
今称“求婚”,实则为男方托媒人带礼物(糖果)到女方家求亲。
若女方家同意就收下礼物,若不同意则婉言谢绝。
如果家中不答应,而女方和男方生死在一起,男方家会请媒人第二次到女方家说亲;女子主动请支持她的族里人去跟父母做工作。
女子当面接糖果交给父母,大部分父母只好依从。
这样,说亲就算成功了。
相亲:
又称“看屋”。
婚姻是人一辈子的终身大事,马虎不得。
特别是女方,为防止男方花言巧语的诱惑而上当受骗,要对男方进行全面查访、衡量门户、比较人品,落实言行是否一致。
女方在姑嫂和婶婶的陪同下到男方家走一趟以探虚实,因为她们有眼力和经验。
此行极为关键,弄不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男方早有思想准备,多方迎合,家里扫得干干净净,并设宴款侍。
女方通过亲眼察看,便与姑嫂和婶婶商量,思想统一后,如女方满意便入席吃饭,并接受男女的馈赠。
不满意,无论路程多远,滴水不喝即转身回程。
煮小篮子:
相亲后,男方这时要准备一桌酒菜和礼物,由媒人、家族长辈和兄弟一起去女方认亲。
女方把很亲近的叔叔、伯伯、堂兄、堂妹请来,双方介绍相认,说明来意,得到女方家人的认可,称“开口礼”。
同时征求女方父母意见确定煮大篮子的日期。
煮大篮子:
叫“讨八字”,又叫“定婚”。
这天可热闹了。
一般男方要杀一头猪(备八桌酒菜的肉)、一担酒、两斗米、一担“家媒酒菜”、一担开礼的肉和糖、鞭炮等,还要送去4至8件衣料,同时备有一份“鸾书”,
“鸾书”上写有男方年庚,到了女方寨子开始放鞭炮,要让全寨的人都知道今天某家女孩定婚。
这时,女方的家族老少、亲戚朋友,早已在家门口迎候,放炮迎接。
开始操办酒席。
酒席过后,男方拿出“鸾书”,文房四宝,放在桌子上,请女方哥哥或弟弟,堂兄提笔,把女方的年庚写在“鸾书”上,男为干、女为坤。
这叫“合八字”、也叫“发八字”,写完,兄弟还要讲几句吉语祝贺。
男方叩头拜谢用茶盘接过“鸾书”。
从此定为亲家,女方就是男方的人了。
第二天或第三天酒醉饭饱回家,相互来往也慢慢的多起不。
报日子:
煮大篮子定亲后,男方拿着双方的年庚八字找预测先生择定结婚日子。
由媒人拿着结婚吉日“课单”(上面写有成亲日子时辰)和礼物到女方家通知成亲的具体日期,同时把“花园酒钱”交给女方的父母,叫“报日子”。
哭嫁:
侗族婚礼隆重而有特色,当成亲吉日选定后,姑娘在出嫁前就开始“哭嫁”。
一到晚上,寨上姑娘们就去陪嫁(伴嫁),互相用歌倾诉情怀。
嫁娘(新娘)唱的多是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离别之情,姑娘们唱的多是对嫁娘的祝福和思念。
嫁歌音调低沉,如诉如泣,情真意切,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在场的人们也难免要流下串串热泪。
尤其是屈从父母的嫁娘,心想要与心上人永远离别,歌词更加辈切,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哭嫁人。
如果恋人在场(部分地区允许恋人在女方出嫁前见面),但家里人必加提防,不使意外发生。
男方在婚前几天就要作好新房布置及洒席等准备。
出嫁:
嫁娘出嫁当天,新郎家要派出十多人的迎亲对伍(称“官亲郎”)到新娘家接亲。
女方待迎亲对伍到达屋边时。
便将大门掩上,以歌盘问。
如“官亲郎”对答不出,就不得从大门而入,但迎亲人员中都有熟练的歌手,是不会被拦住的。
进到新娘家后,便享受丰盛的酒肉款待。
当晚,举行歌会,称“嫁歌”,伴嫁的男女青年可以嬉戏“官亲郎”,用锅底灰拌水抹“官亲郎”的脸等,以试探其机敏和歌才。
嫁歌往往都是一唱一和,对答如流。
“嫦娥奔月”唱到“昭君出塞”,歌声不断到通宵达旦。
一般嫁娘于“卯”时出门。
新娘在“官亲郎”和“皇客”的簇拥下,穿着“露水衣”,顶着布伞(也有坐轿者)上路。
出大门时,由其兄弟背过门槛或背上花轿。
“女官亲”提着火把或马灯走在前面,唢呐在后,紧跟着新娘和皇客,后有嫁奁,一路上吹吹打打,迎亲对伍十分状观。
躲喜:
当迎亲对伍行至新郎家门时,男方全家都要回避,叫“躲喜”。
此俗风趣而又诙谐,平淡而又奇巧。
在新娘进门时刻,作为新郎家的亲人却悄悄的躲藏起来。
这个神秘而隐蔽的地方谁也找不到,只有主婚人心中明白。
按照侗家婚俗,男方的父母和新郎是不能过早的和新娘见面的。
侗家人认为,新人过门时年青气盛。
如果过早见面,一来冲了喜气,对新人不利,二来新人与公婆过早见面,以后公媳、婆媳之间会经常发生口角,伤一家和气。
新郎和新娘过早见面,会感情平淡、阴阳相冲。
只要躲过一阵喜气临门的高潮,就会化解矛盾,洪福齐天。
接亲:
迎亲队伍来到新郎大门前,由接亲婆上前收合布伞或启开轿门,将新娘和皇客迎进中堂或火铺上,打出一盆热水(内掺有甜酒汁,含甜密之意)给新娘洗脸。
换上男方备好的新装,待皇客吃完甜酒各油茶后,迎新娘和女皇客进洞房挂帐子,取出娘家送的被子铺床。
还要讲吉语祝福“天长地久,早生贵子”。
挂帐毕,全家人便和新娘皇客见面。
拜堂(也有不拜堂的),尔后新娘进入洞房。
当晚,大摆宴席款待宾客,酒歌唱到天明。
男家众亲一般要设宴三天,第一天为“迎亲下马酒”,第二天为“家族迎亲酒”,第三天为“皇客上马酒”。
三天酒宴新郎新娘不能同房,新娘由女皇相陪。
宴毕,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转脚”,在娘家住一宿,第二天回到婆家,炖一个猪肚子共餐,叫“合肚”,象征全家和睦团结。
新娘回门后,新婚夫妻才可入洞房、共度蜜月。
【侗族的一些礼仪习俗文化】相关文章:
壮族的礼仪习俗文化09-27
满族的礼仪习俗文化10-26
布依族的礼仪习俗文化10-26
侗族“舞春牛”文化生态的变迁10-08
论侗族起造祭典歌的文化内涵10-07
侗族的葬礼风俗10-26
日本的礼仪与习俗09-30
关于日本的一些礼仪09-30
临沧佤族礼仪习俗集萃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