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毕业论文

现代青霉素生产工艺论文

时间:2022-10-09 00:48:00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现代青霉素生产工艺论文

  现代青霉素生产工艺论文【1】

现代青霉素生产工艺论文

  摘要: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本文以青霉素发酵生产为主线,简单论述了从种子的制备到扩大生产至发酵罐这一流程,说明了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各工艺点的控制,以及培养基的灭菌工艺。

  关键词:青霉素 灭菌 生产流程 过程控制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它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除用于治病的抗生素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在众多抗生素类群中,青霉素以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成为人类治疗疾病的首选。

  1、青霉素的概述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1941年前后英国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实现了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为今后青霉素的大量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青霉素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用于临床是四十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化学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

  根据青霉素菌种的不同,生产能力也有所不同,目前青霉素的生产能力可达66000-80000U/ml。

  2、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过程

  2.1 青霉素生产流程

  原料→培养基配制→蒸汽灭菌→一级种子罐←米孢子←斜面母瓶←青霉素菌种

  ↓

  原料→培养基配制→蒸汽灭菌→二级种子罐

  ↓

  原料→培养基配制→蒸汽灭菌→ 发酵罐 →发酵液

  ↓

  带放罐 →发酵液

  2.2 发酵工艺过程

  2.2.1 生产孢子的制备

  将砂土保藏的菌种孢子用甘油、葡萄糖、蛋白胨组成的培养基进行斜面培养,经传代活化。

  最适生长温度在25~26℃,培养6~8天,得单菌落,再传斜面,培养7天,得斜面孢子。

  移植到优质小米或大米固体培养基上,生长7天,25℃,制得小米孢子。

  2.2.2 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工艺

  青霉素采用三级发酵。

  一级种子发酵:发芽罐接入小米孢子后,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充分搅拌250-280r/min;pH自然,温度25±1℃。

  三级发酵罐:生产罐。

  培养基成分:花生饼粉(高温),麸质粉、玉米浆、葡萄糖,尿素,硫酸铵,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磷酸二氢钠,苯乙酰胺及消泡剂等。

  接种量为12~15%。

  青霉素的发酵对溶氧要求极高,通气量偏大,通气比控制0.7~1.8;搅拌转速150-200r/min;要求高功率搅拌。

  2.2.3 培养基的灭菌

  在青霉素生产中一般发酵培养基灭菌方式有连续灭菌和实罐灭菌两种。

  连续灭菌是将配好的培养基用泵打入连消塔,通过高温蒸汽直接接触灭菌,在进入维持罐维持5分钟左右,然后进入冷却器进行冷却后进入发酵罐。

  在实际生产中实罐灭菌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它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用泵打入发酵罐,通入饱和蒸汽加热,达到灭菌温度(121℃)后,保温灭菌约30分钟,灭菌完毕通入无菌空气维持罐压,然后由内蛇管和外盘管通入冷却水,冷却到接种温度,保压待移种。

  2.3 发酵生产过程控制

  2.3.1 培养基的组成和补料控制

  青霉素发酵中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对葡萄糖、铵、苯乙酸进行缓慢流加,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碳源:通常采用葡萄糖和乳糖。

  氮源:玉米浆是最好的。

  无机盐:硫、磷、镁、钾等。

  铁有毒,控制在30ug/ml以下。

  流加控制:补糖,残糖在0.6%左右,pH开始升高时加糖。

  补氮:流加酸酸铵、氨水、尿素,控制氨基氮0.05%。

  添加前体:合成阶段,苯乙酸及其衍生物,苯乙酰胺、苯乙胺、苯乙酰甘氨酸等均可为青霉素侧链的前体,直接掺入青霉素分子中,但浓度大于0.19%时对细胞有毒性。

  策略是流加低浓度前体,一次加入量低于0.1%。

  2.3.2 温度

  前期控制在25-26℃左右,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生产阶段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合成。

  2.3.3 PH

  控制发酵液的PH是很重要的。

  青霉素发酵也只有在合理的PH和溶氧下,生产和发酵才会达到最高效率,前期pH控制在5.7~6.3,中后期pH控制在6.3~6.6,通过补加氨水进行调节。

  2.3.4 溶氧

  青霉素发酵属于好氧发酵。

  从葡萄糖的氧化的需氧量来看,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需6mol的氧,所以不能低于30%饱和溶氧浓度。

  通气比一般为1:0.8VVM。

  在罐的夹层或蛇管中需通冷却水以维持一定的罐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并不停地搅拌,以维持一定的罐压或溶氧。

  2.4 菌丝生长速度与形态、浓度

  对于每个有固定通气和搅拌条件的发酵罐内进行的特定好氧过程,都有一个使氧传递速率(OTR)和氧消耗率(OUR),在某一溶氧水平上达到平衡的临界菌丝浓,超过此浓度,OUR>OTR,溶氧水平下降,发酵产率下降。

  在发酵稳定期,湿菌浓可达15~20%,丝状菌干重约3%,球状菌干重在5%左右。

  2.5 消沫

  青霉素发酵过程中,由于通气搅拌、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及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分解等都有泡沫产生,过多的持久性泡沫对发酵是不利的,必须补入消沫剂。

  通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天然油脂:玉米油;一种是化学消沫剂:泡敌。

  需少量多次滴加。

  在前期不适多加入,以免影响呼吸代谢。

  2.6 取样

  青霉素的发酵过程控制十分精细,一般2h取样一次,测定发酵液的pH、菌浓、残糖、残氮、苯乙酸浓度、青霉素效价等指标,同时取样做无菌检查。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总产量的75%,居世界首位。

  随着对青霉素发酵过程和代谢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能够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青霉素合成过程中的阻遏因素,从而大幅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曾衍霖.生物转化研究与新药开发[J].中国新药杂志,1998,7(5):338.

  [2]庄毅.菌质-中药的一个新领域[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2,3(2):49-51.

  青霉素生产工艺论文【2】

  [摘 要]从医药的种类上看,其属于抗生素的一种,因此,进行青霉素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其他抗生素的工艺相类似。

  本文主要介绍了青霉素的发酵和生产工艺,详细地介绍了其生产制备的流程,同时介绍了青霉素发酵生产中的各个工艺点,希望能够给青霉素制备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进而提升我国药品药物制备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青霉素;灭菌;生产流程;过程控制

  对于抗生素来说,其发展的过程中比较复杂,最开始人们都称之为抗菌素。

  主要是由微生物和动植物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就是某些微生物或高级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效物质形式,可以提取其中的抗生素物质,然后经过人工合成等方式提炼而成。

  在众多的抗生素药物中,青霉素比较常见,而且应用范围较广,普及程度也比较高。

  而且这种药物的副作用较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实际的应用中,人类主要采用青霉素来作为抗菌药物,治疗疾病。

  1、 青霉素的概述

  青霉素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这种药物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多年之后,药物学家对这种青霉素药物进行提纯和制取,进而实现了青霉素的分离,然后将其进行制取。

  这一研究为青霉素以后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的依据。

  具体来说,青霉素主要是从青霉菌中制取而出,其中含有大量的青霉烷,这种物质对于细菌的繁殖有极大的抑制作用。

  因此,这种物质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作为一种常见的抗生素。

  不久,青霉素药物应用到了临床的诊疗中,为了将药物的效果最大化,在实际的应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提纯和改造,完成化学的改造。

  由于青霉素的种类不尽相同,所以,杜宇不同的青霉素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生产和提纯。

  2、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过程

  2.1 青霉素生产流程

  从其生产流程中可以看出,首先要准备好原料,然后进行培养基的制备工作,采用蒸汽法来进行灭菌、杀菌,然后采用一级种子罐。

  将其作为主要的原料,采用同样的方式获得二级种子罐,继续制备,指导产生发酵液为止。

  这就是青霉素的生产流程。

  2.2 发酵工艺过程

  2.2.1生产孢子的制备

  菌种孢子需要采用砂土的形式来进行制备,同时需要用甘油以及蛋白胨等成分来进行培养,保持菌种的活化性。

  具体来说要对保存的温度进行控制,通常情况下常温即可。

  培养时间通常要控制到一周到10天的范围内。

  经过传斜面,得到斜面孢子。

  可以随意将其移至到谷类的培养基中,就可得到谷类的孢子。

  2.2.2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工艺

  对于青霉素来说,其发酵过程中可以采用三级发酵的形式,第一级就是种子发酵,将一级种子罐接入到小米孢子中,经过萌芽可以得到菌丝,然后要对其进行均匀的搅拌,大约每分钟150-180转,要将酸碱中和指数控制在平稳的状态下,要保证室内温度在25℃之内,对于温度来说可以存在着误差,但是上下不能相差1℃。

  三级发酵罐就是指生产罐。

  其中主要的培养成分中包含柠檬酸、白砂糖以及硫酸镁等等成分。

  标准的接种量主要为20%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青霉素的发酵过程对于氧气的需求量相对较高,所需的通气量逐渐增大,因此,相应的培养工作人员需要控制好通气的比例,同时还要控制好搅拌的速度,这样才能保证高功率的搅拌。

  2.2.3培养菌灭菌

  在实际的青霉素生产中,培养菌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有连续灭菌和单批灭菌等形式。

  所谓的连续灭菌就是将在准备好的培养基中打入连消塔成分,然后经过高温或者是高压的作用进行灭菌,要将这种状态维持在5分钟左右,最终将成分放置到冷却器中进行冷却,最后将其放置到发酵罐当中。

  这种方式由于在制备的过程中比较简单,所以,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

  此种方法对于设备和人员操作要求较高,故在实际生产中单批实罐灭菌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它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用泵打人发酵罐,通入饱和蒸汽加热,达到灭菌温度(121℃)后,保温灭菌约3分钟,灭菌完毕通入无菌空气维持罐压,然后由内蛇管和外盘管通入冷却水,冷却到接种温度,保压待移种。

  2.3 发酵生产过程控制

  青霉素发酵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具有高度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很难通过数学解析或实验法得到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

  就补料过程而言,随着发酵的进行,微生物的生长和生物代谢都要求连续不断地补充营养物质,使微生物沿着优化的生长轨迹生长,以获得高产的微生物代谢物。

  2.3.1培养基的组成和补料控制

  青霉素发酵中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对葡萄糖、铵、苯乙酸进行缓慢流加,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碳源:通常采用葡萄糖和乳糖。

  有机氮源:玉米浆是最好的。

  无机盐:硫、磷、镁、钾、钠等。

  铁有毒,控制在30ug/ml以下。

  流加控制:补糖,残糖在0.6%左右,pH开始升高时加糖。

  补氮:流加硫酸铵、氨水,控制氨氮300~800oom。

  添加前体:合成阶段,苯乙酸及其衍生物,苯乙酰胺、苯乙胺、苯乙酰甘氨酸等均可为青霉素侧链的前体,直接掺入青霉素分子中,但浓度大于0.19%时对细胞有毒性。

  策略是流加低浓度前体,一次加入量低于0.1%

  2.3.2温度

  前期控制在25~26℃左右,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生产阶段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合成。

  目前工业上使用的意大利菌种温度全程控制在25±0.5℃。

  2.3.3pH

  控制发酵液的pH是很重要的。

  青霉素发酵也只有在合理的pH下,发酵生产才会达到最高效率,前期pH控制在5.7~6.3,中后期pH控制在6.3~6.6,通过补加氨水进行调节。

  2.3.4溶氧

  青霉素发酵属于好氧发酵。

  从葡萄糖的氧化的需氧量来看,1to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需6ml的氧,所以不能低于30%饱和溶氧浓度。

  通气比一般为1:0.8WM。

  在罐的夹层或蛇管中需通冷却水以维持一定的罐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并不停地搅拌,以维持一定的罐压从而保证溶氧满足生产需求。

  2.4 菌丝生长速度与形态、浓度

  对于每个有固定通气和搅拌条件的发酵罐内进行的特定好氧过程,都有一个使氧传递速率(OTR)和氧消耗率(OUR),在某一溶氧水平上达到平衡的临界菌丝浓度,超过此浓度,OUR>OTR,溶氧水平下降,发酵产率下降在发酵稳定期,湿菌浓可达25~35%,丝状菌干重约3%,球状菌千重在5%左右。

  2.5 消沫

  青霉索发酵过程中,由于通气搅拌、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及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分解等都有泡沫产生,过多的持久性泡沫对发酵是不利的,必须补人消沫剂。

  通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天然油脂:玉米油、大豆油;一种是化学消沫剂:泡敌。

  泡敌消沫作用明显,但是多加对菌丝体不利,故生产上多使用植物油和泡敌混合方式来消泡,需少量多次滴加。

  在前期不适多加入,以免影响呼吸代谢。

  2.6 取样

  青霉素的发酵过程控制十分精细,一般6h取样一次,测定发酵液的pH、菌浓、残糖、残氮、苯乙酸浓度、青霉素效价等指标,同时取样做无菌检查。

  3、结语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总产量的75%,居世界首位。

  目前国内青霉素发酵水平比国际水平略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设备条件不能完全满足高产菌种的需要。

  随着对青霉素发酵过程和代谢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能够找到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青霉素合成过程中的阻遏因素,从而大幅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参考文献

  [1]庄毅.菌质一中药的一个新领域[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2,3(2):49-51.

  [2]杨海龙.利用药用真菌深层发酵加工中药[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1):1717.

  [3]王斌;脂肪醇类溶剂对青霉素的萃取[J];过程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4]张卫东;中空纤维更新液膜传质性能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5]任钟旗;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技术处理含铬废水[J];电镀与涂饰;2006年11期

【现代青霉素生产工艺论文】相关文章:

青霉素皮试论文10-09

金属镁生产工艺进展分析论文10-10

头孢唑肟钠生产工艺分析论文07-12

数控切割机生产工艺改进及应用论文10-11

单相智能电表生产工艺流程分析论文10-10

现代教育论文10-01

现代企业审计论文10-01

现代多媒体技术论文09-30

现代汉语语法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