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开展情况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是全球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据恶化,长年累积的环境污染已不断显示出对人类的危害,人类意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不能以环境为代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其对环境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波又一波的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环保企业和环保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环境方面有负面影响的企业逐渐失去市场,各国法律法规也对企业的环境责任做出明确规定,企业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开始注重环境问题。要全面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企业必须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又需要环境审计予以监督和评价,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势在必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用以保证企业的运作符合法律法规的环境标准和公司内部政策。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处于落后状态,笔者现就国内外已有的环境审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展开研究,从实际操作层面探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试图为开展企业环境审计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内涵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有关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较多,主要观点如下: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中提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借此,管理部门可确定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在确保组织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
国际商业协会(ICC)把环境审计定义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有说服力、客观的估价,并通过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格兰特·莱杰伍德在其所著的《环境审计与企业战略》书中提出:“环境审计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等各个方面。”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在《开罗宣言》中制定了一个框架,认为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我国学术界有关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观点有:
王德升、杨树滋把内部环境审计定义为:“为达到促进与影响企业环境的各项活动有关的经营管理和评价该企业环境政策遵守情况这两个目标,对该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系统及程序的状况系统地、成文地、定期地和客观地进行评价的管理手段”。
陈正兴提出:内部环境审计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主要是对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系统及程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以达到促进与影响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评价企业环境政策情况这两个目标是一种环境管理手段。
汤亚莉、刘星认为,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应该是:“对企业在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同时不破坏自然与社会环境方面的行为和成效的评价”。
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应同时站在企业和公众利益的角度,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为依据,客观公正地监督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业绩并向相关利益群体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它同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监督环境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工作,为环境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国际上多数组织、学者所讲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事实上是环境管理的一个分支。只是因其在方法和程序上(如取证、报告等)与传统意义的审计非常接近,才将这些内容统称为“环境审计”。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实务开展几乎空白。
二、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产生和发展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不断被破坏,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同时,环境的发展却是由高级走向低级,环境带来的威胁随处可见,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生态破坏加剧、生物物种减少、森林锐减、沙漠扩大、土壤流失、危险废物与有毒化学品猛增、臭氧耗竭等。可见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从企业微观角度来看,传统观念认为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环保投资会增加生产经营成本,加重企业负担,因而不少企业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效益。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绿色经济观念缺乏,认证意识不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的重要跳板,而我国企业对此所做的反应迟钝,因而在国际贸易活动屡屡受阻。我国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量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进而影响到海产品、畜产品、纺织品、食品等国际营销,它们不是被禁入,就是被退货或索赔。工业产品的国际市场也越来越小。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标准偏低,加上未重视产品的绿色标准,在越来越高的绿色标准面前,我国传统国际贸易产品中的机电、纺织、建材、清洁用品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对机电产品,欧盟近年制定了“技术协调和标准新方案”,实行EC标志认证制度,规定其成员国有权拒绝未贴EC标志的产品入关。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德国也相继对电子、机械和电器产品实行认证制度,这对我国电视机、收音机、灯具等出口造成了极大困难。面对高高筑起的贸易“绿色壁垒”,我国企业必须改变经营战略,按照公认环保标准来组织生产,树立安全、健康的环保形象,相应的,企业必须进行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通过开展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价,成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课题中所指出的:“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借此,管理部门可确定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在保证组织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此外,企业在生产、交易或管理等过程中,都有可能遭遇环境风险,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对可能遭受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所以在一些大企业、大机构,内部环境审计就随着企业、机构自己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内部环境审计的产生,不仅能使企业、机构大大降低聘请外部环境审计师的审计成本,又能终年为自己提供环境审计服务。如今,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不仅要求能及时发现企业环境管理上的问题,还需要为企业提供控制或合理规避环境风险的意见和建议。
西方国家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是在比较宽松的空间中进行的,企业自身较强的环境念识使其成为环境审计发展的主导者,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最初是作为企业内部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风险而自发进行的一种环境检查和评价活动出现的,此后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在各种类型的组织中得以推广。我国环境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因此,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也较迟,环境审计实践最初是从国家审计机关对环保资金的审计开始的,国家审计机关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逐步推动了环境审计实践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开展。但由于其职责、权限等方面的限制,这种实践和推动始终没有超出传统审计框架的范围。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仅限于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而且侧重于政府审计,环境审计研究及实务工作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进行的与环境审计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规性审计,即鉴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等,环境审计的作用仅限于消极的防范,未达到审计的促进作用,就如何进行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发现和揭示影响环境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等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方面的实践开展很少,理论界缺乏对企业环境保护审计的系统研究,特别是缺乏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
三、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阻碍及解决思路
内部环境审计具有的监督作用正使其逐渐成为企业环境的重要保护手段,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如企业在开展和维护环境审计计划时对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的花费、聘请外部专家协助审计的花费、审计过程中所需各类资源的成本、内部环境审计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而产生的成本等。此外,纠正内部环境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馈控制的过程亦要增加成本。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工作,所发生的审计成本阻碍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也就是说,环境审计成本与企业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是阻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根源所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标。由于环境审计引起环境管理成本增加而给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造成的损害,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积极性。但是,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又需要必要的监督,否则再完善的系统也将失去作用。因此,如何解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环境审计成本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促进我国企业内部实施环境审计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环境审计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并且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仍比较差,内部审计力度薄弱。政府通过环境审计法律使内部环境审计成为企业的日常行为,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以立法的形式促进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确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此时企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若企业仅仅是迫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压力而实施内部环境审计,那么这种行为是不会长久的,并且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企业观念,使内部环境审计成为企业自愿、主动的行为,才真正有助于内部环境审计在我国更快更好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一是要对企业进行环保宣传,使企业改变观念,自觉地实施环境保护、开展环境治理的措施;另外,更为重要的,要使企业认识到内部环境审计在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这能使企业更快、更主动地去接受内部环境审计,使其顺利地在我国企业中全面展开。内部环境审计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归纳如下:
1、有助于企业进行环境风险管理。企业一旦出现环境问题,就可能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下去,运用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企业潜在的环境风险,识别或发现给企业持续经营带来风险的环境问题。如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使产品生产受到限制,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企业在做重大的资本支出决策时,也需要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如企业为了将废弃物的排放量降至允许的水平需要购买新装置和设备,这种由环境问题引起的大量资本支出如果决策不当就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在这此情况中我们都可以利用环境审计来发现并评价引起经营风险的环境问题,以提高企业的风险预知能力。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进企业的环境管理,降低环境管理成本。通过对现有的产品设计、原料来源、生产流程和废弃物处理等进行评估,节约企业环境成本,最终增加企业收益。如通过节能降耗降低产品成本,减少储存和处理成本。
3、避免触犯环境法律法规所带来的处罚。内部环境审计能有效监督企业遵循应遵守的各类环境法律法规,避免违规所带来的经济惩罚或其他制裁。不管是专门的内部环境合规性审计,还是全面的内部环境审计,都能使企业保持对合规性问题的警惕,严格遵循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并有助于企业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来纠正错误的企业行为。如内部环境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废弃物的排放是否超标,若有超标迹象,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就可以免于罚款或其他惩罚。
4、塑造企业环保形象。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并公布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能够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随着消费者、投资者、贷款人和各种商业债权人及广大社会观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产品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而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企业则会逐渐失去市场,企业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注重自身的环保形象。如果企业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就能够向社会公众表明企业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还可以抵制对企业环境态度的负面宣传。企业的这种报告和鉴定行为可以被转换为更加实际的利益,因为当它被认为是“环境友好型”,就会被众多的关注环境问题的顾客或投资者所青睐。另外,内部环境审计使企业能够自己发现并纠正环境违法问题,也避免了由于环境问题而被提起诉讼导致的不利宣传以及声誉受损。
5、有助于企业制定管理决策。企业管理层需要以可利用的信息及其他可利用资料为基础做出决策,信息越全面、越有效,企业的决策就会越合理。内部环境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能增加管理部门做出决策时使用的信息量,使企业做出更加有效的管理决策。而这此决策又会对公司的财务以及非财务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企业自愿进行内部环境审计既能形成良好环境管理系统,又能改进企业管理决策、提高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
6、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并加强环境管理。企业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就代表企业的董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做出了环保的承诺。同时也表示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将重视环境审计结果,并履行审计人员提出改善环境管理和环境绩效的建议。此外,内部环境审计本身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公司内部的环境意识。而且审计人员的反馈和建议有助于促进整个企业进行最佳的环境保护实践。由上述意义来讲,环境审计有助于改善公司的环境管理并因此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7、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当今社会,消费者、投资者、贷款人和各种商业债权人及广大社会观众的环保意识与日俱增,他们在消费、投资、贷款时都会更多的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一个拥有良好环保声誉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消费市场,以及投资和借款的机会。
如果在促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使企业充分了解内部环境审计带来的利益,使企业认识到在付出内部环境审计成本的同时也扩大了企业收益,就能使企业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被动执行转变为自愿主动实施,进而更好地推广内部环境审计工作。
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
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主要开展合规性及绩效性审计,本文试按照产品生产周期,即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废弃物回收处理开展内部环境审计。
(一)产品设计环节环境审计
企业在产品设计的环节所进行的环境管理,便是设计“绿色产品”,即“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产品是指那些从生产到使用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有特定的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小,并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的产品。一项产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对环境无害,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出判断,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判断某种产品对环境是友好的还是有害的。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标准技术委员会,将环境管理工作纳入国家标准化的组织,颁布了ISO14000管理体系标准,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中,对产品的评价标准也作了明确规定,即依据产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回收利用,有利于人体健康与危害较小等一般原则作为制定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准依据。对环境友好型产品审计的方法一般采用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阶段,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即产品原料的获取、产品制造与生产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产品销售与服务过程、废弃淘汰产品的回收、重复及处理过程。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目的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对产品带来的全部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国际标准化组织将生命周期评价定义为: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产品或服务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与产品或服务系统功能直接相关的环境影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产出进行汇集和测定的一套系统方法。近年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已经广泛用于工业部门的战略规划、产品或工艺设计的决策,也用于选择与环境行为有关的指标及评价环境标志产品等方面。
生命周期评价广义上是对投入产出的简单描述,是用于评价与产品生产过程或活动有关的环境影响的方法。正规的、完整的生命周期评价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它是由4个相关的部分构成,即起始阶段、清单分析、影响分析和改进分析。起始阶段为评价目标和范围,包括系统边界点的界定,用于指导并贯穿于生命周期各阶段;清单分析是对产品各周期各阶段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影响分析则是依据清单分析结果来评价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影响;改进分析则适用于对所研究的系统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削减的方案的评价和确定。
由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产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有:能源和材料消耗的数量和类型;对工作环境所造成的物理的、化学的潜在影响;对外部环境的影响等。根据对上述诸因素确定的结果,我们就可以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产品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并根据分析报告采取改正措施,限制对环境的影响,如重新选择供方单位、原材料、包装材料、运输手段以及住址和运输方式等。采取的具体措施:同时改进产品,使其在生命周期内消耗更少的能量、水和化学品;以安全的方式维护、修理、回收再生利用和最终处置产品;使用其他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使用其他零部件、辅助材料;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采取经济有效的方式,使其对环境影响更小;正确的使用包装材料,回收利用包装材料和通过焚毁等方法加以处理;采取其他对环境污染较小的运输方式等。在检查废弃物的处理排放情况时首先审查单位有关废弃物处理、储放和排放情况的有关文件规定。其次,审查分析各种环境记录,判断环境记录的真实性。另外在审查分析有关环境书面资料后,还应对环境进行实施测量,以进一步检验环境记录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应注意以下问题:对于有毒有害废物是否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后再处置;对于无法无害化的有毒有害废物是否能够放在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容器和设施内,处置系统是否能防止雨水淋浴和地下水浸泡,在任何时候有毒有害物的迁移不致污染水体水质;对一般废物的填埋处置是否能够保持周围环境的一致性,能否防止风化侵蚀、洪水和扬尘。
对上述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论证,其论证的内容主要看是否产生了以下效果:减少污染,并做到了回收利用;有效的回收利用了原材料、燃料、废料或余热;通过重新设计产品,减少材料消耗;副产品和废料重新加工利用或被其他公司重新加工及重新利用;充分利用其他可替代的处理方法等。最后,对评价分析报告中提出的建议进行技术评估、环境评估和经济性评估。技术评估,应考虑产品性能;对使用者的使用价值;相关的适用性、可信性、可服务性、生产能力、产品和工艺的协调性。环境评估,主要考虑环境的影响,具体评估能否用危险性较小的材料来代替有毒的,具有腐蚀性、易燃的化学物质,是否做到了清洁、安全、谨慎使用;是否做到了回收材料、能源再生利用、销毁及处置等。经济效益评估,主要应考虑费用及其承受能力、投资的回收周期等。
在具体应用生命周期开展内部环境审计时,可运用一种半定量化生命周期简式评价矩阵方法。这种方法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及相关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结果较准确,对相似的产品可直接进行比较和判断,而且方法简单,可快速得出评价结果。此评价系统为5*n的维矩阵,其中,一维代表产品生命周期5个阶段:原料获取、产品生产、销售、产品使用、回收或处理:另一维代表环境评价指标四要素:环境状况(质量、安全、寿命)、资源利用指标(材料利用率等);能源利用指标(能源增长率等)、环境状况指标(污染等)。评定者需要研究分析产品生命周期从原料获取、产品生产、销售、使用以及回收处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状况。此矩阵元素的评价值是根据其实际数据与标准数据之比值或定性值,由专家组成若干评定组织进行分析。根据现时数据与标准数据比值,再考虑各种元素在该目标层的权重,按照每一元素所得的数值与权重相乘,并求和值,可作为该层对该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这种将权数应用于矩阵元素而得出定量化的环境影响数据的方法,虽然比一般的产品生命周期定性的评价方法略为复杂,但它更科学、更合理的反映产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环境影响的主要阶段,以及各因素造成的综合影响程度,而且此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生产环节环境审计
企业生产环节主要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它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的,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措施。对其进行审计就是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可能产生的污染的情况进行定量的审定,找出高耗、污染的症结所在,然后提出对策,制定方案,防治污染的产生。对清洁生产的审计内容主要为:① 审查产品是否有毒、有害、有污染,若有则要选择替代产品。② 审查企业所采用的生产资料是否有毒、有害,生产剩余物是否难以回收利用,若存在这样的情况,企业应设法调整原材料结构,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染、易回收利用的材料来生产产品。③ 审查企业工艺、设备、原材料消耗、生产组织调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在就清洁生产进行审计时,通过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发现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审计对象和具体目标。调查内容一般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环境背景、生产排污情况及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排放要求、治污现状等。同时进行物料和能量核算、分析和预测,通过这些调查分析,进行预测,并把结果整理成调研报告,作为审计计划的依据。根据企业现状分析结果,评估企业不同车间或生产线的清洁生产潜力,采用权重加和排序法确定企业清洁生产的审计对象。对清洁生产的环境审计重点包括:对原材料、生产技术、生产操作管理和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等进行全面审核,分析物耗、能耗情况,找出废物产生和排放的原因;根据现场调查和审计对象资料数据的综合分析,绘制审计对象的工艺流程图,并对工艺流程及各操作单元功能作出详细说明;对各阶段原材料、能量和水等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测量,计算物耗及污染物的产生量,绘制物料和能量的平衡图;对物料和能量平衡结果进行评估,分析物耗和污染物产生及排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三)废弃物回收及处理环节环境审计
企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主要为废水、废气及废物。
1、废水
不同的行业以及同一行业不同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在成分、浓度、体积等方面差别很大,所以对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在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有三种方式:
第一,废水先经过工业废水处理厂处理,然后排放到受纳水体中。
第二,废水直接排放到城市下水道中,然后经城市废水处理厂处理(通常指公共的处理设施,简称POTW)。
第三,废水先在工厂中进行预处理,减少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含量,然后排放到城市下水道中,在POTW中进行最后的处理。
2、废气
废气的处理主要为:
第一,利用除尘装置取出烟尘和各种工业粉尘。
第二,采用气体吸收塔处理有害气体。
第三,应用其它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回收利用或使有害气体无害化。
3、废物
我国对工业废物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第一,建立鉴别、标记和登记制度,立档案,由专人管理。
第二,确定安全、经济的收集、贮存、运输方法和制度。
第三,选择安全、经济的处置方法和处置场地。
第三,制定有害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最终处置的评价标准。
关于处置方法,各国普遍采用的有焚化法、填地法、化学处理法、固化法和海洋投弃法。
在审计废弃物的处理排放情况时首先审查单位有关废弃物处理、储放和排放情况的有关文件规定。其次,审查分析各种环境记录,判断环境记录的真实性。另外在审查分析有关环境书面资料后,还应对环境进行实施测量,以进一步检验环境记录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应注意以下问题:对于有毒有害废物是否通过焚烧或化学处理方法转化为无害后再处置;对于无法无害化的有毒有害废物是否能够放在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容器和设施内,处置系统是否能防止雨水淋浴和地下水浸泡,在任何时候有毒有害物的迁移不致污染水体水质;对一般废物的填埋处置是否能够保持周围环境的一致性,能否防止风化侵蚀、洪水和扬尘。
五、开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其他问题的思考
(一)缺乏基本环境会计准则或制度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是实施环境审计的前提条件。但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要求企业必须披露环保信息的规定,更没有对与环保相关经济活动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致使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审计难以开展。
(二)缺乏关于实施企业环境审计的具体规范
我国于今年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和环境标准,但缺乏具体指导环境审计工作的法规及统一的环境标准尺度,这也是环境审计无法下手的原因之一。
(三)政府及审计界对实施企业环境审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国近几年主要致力于宏观上的环保资金审计,企业环境审计目前多处于试点阶段,如杭州从2004年开始试点开展企业环境审计,至今只有45家企业接受审计。由于企业环境审计没有成为在实务中推广的重点,由此导致企业环境审计的实施无法取得大的突破。
(四)缺乏国家立法机关对环境审计的法规支持
我国法律法规一直未能明确审计机构在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使得企业审计部门在开展环境审计时缺乏基本的法规支持。
拓展:优秀内部审计师应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要知道合格的内部审计师需要掌握那些知识?
1、具备一定的内部审计的知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掌握一定的审计知识是关键,就像医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医术一样是最起码的要求。
2、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财务作为企业核心,除专门的信息中心外,归集的信息最为全面,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能使审计人员通过财务系统了解到很多的业务轨迹,为审计工作提供线索。
3、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在面临各种风险的条件下,内部审计师必须理解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和控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风险而无控制就可能出问题,只将控制而无风险是在浪费资源。
4、公司治理。因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参与者之间存在着报告关系,掌握公司治理知识成为内部审计师的必需,将公司治理作为审计对象,能够促进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的整合。
5、信息技术。内部审计师必须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要了解本单位的信息系统和各种审计软件,通过审计软件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6、单位的经营业务。熟悉本企业的经营业务对内部审计来说至关重要,若不懂本单位经营业务,就不能深入企业内部,去发现单位须改善的问题。 以上知识通过多看相关方面书籍就可以掌握,但是,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具备一定的能力才是关键,
内部审计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1、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末,从制定审计计划、分析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等都需要内部审计师具备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一个陌生的组织中如何发现问题,是内部审计着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发现问题是审计人员的天职,也是内部审计师的立身之本,如何发现问题需要内部审计师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发现问题显然不够,还要与被审计单位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把问题解决掉才有可能是被审计单位和管理当局接受审计意见,合格的内部审计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表达能力 不管有多么重大的审计发现,也不论有多么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如果不能把问题和方案表达清楚,会使你的审计成果大打折扣,合格的内部审计师需要具有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人际交往技巧 由于内审人员经常发现被审者工作中错误或低效率的地方,所以内审人员经常会存在潜在的人际冲突,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运用人际交往技巧可以有效解决人际冲突。
知识掌握相对比较容易,而对于能力的提高不是只靠看书学习就能见效的,怎么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呢?要使知识转化成能力,要在平时做到“三练”:
1、练思考
作为内部审计师,一定要锻炼自己的思考性,敏捷的思维非常关键,我们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意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要勤于思考,遇到一些事情和案例就主动去思考,思考时注意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通过思考,把实践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做到“学为我所用”,通过思考,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处理好人际交往。
2、练观点
凡事不仅要多思考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还要通过理性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观点后要与他人的观点相比较,找出自己观点与他人观点的不同,必要时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找出自己观点与他人观点的不同的根本原因。参与相关专题讨论也是锻炼观点的有效途径,我们应把握好讨论问题的机会,主动发表发言,来锻炼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3、练表达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认真把一件事情表述清楚,表达后要问听者是否听明白,有些人平时能把要说的事情表达清楚,可是一遇到一些事情可能由于紧张,总表达不清,这类人应多利用机会锻炼在公众场合发言,以摆脱怯场的心理,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平时多练笔,写出自己做过的事情和想法,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参与网上专业论坛讨论、多向报刊杂志投稿都可以提高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写作时应注意尽量将专业语言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以使自己以后撰写的审计报告能让报告接受者看明白。 相信,通过学习以上的审计相关知识,平时注意“三练”,培养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合格的内部审计师将触手可及。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开展情况】相关文章: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审计报告02-04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03-22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11-09
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03-31
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情况报告(通用18篇)05-04
审计整改情况报告03-16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模板02-11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范本03-23
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范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