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

农作物病虫害成灾特点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2-10-05 21:27:29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作物病虫害成灾特点与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成灾特点与防治措施【1】

农作物病虫害成灾特点与防治措施

  摘 要:本文针对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危害此起彼伏,关键防治技术落后,预警能力差,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等现状,分析了我国生物灾害减灾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从加强投资力度,开展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中长期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重视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等角度指出了持续控制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作物;灾害;综合防治;措施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是制约高产、优质、高效益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反常,以及耕作制度变更等原因,我国进入新一轮自然灾害频发期,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高峰期。

  农作物病虫害的成灾频率明显加快,致灾强度逐年加剧,我国农业生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生物灾害威胁。

  一、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

  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

  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所面临的新挑战

  1、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 小种分化与变异。

  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

  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 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 危险性病虫害传入。

  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2、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

  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

  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

  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

  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

  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 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

  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以棉花抗病虫害育种为例,我国虽已通过抗病育种基本解决了称为棉花癌症的枯萎病,但对另一癌症黄萎病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所谓抗病品种只达到高耐还称不上抗病水平。

  国外近年利用生物技术选育高抗虫性的Bt棉、Bt+CPTI双毒抗虫棉,以及抗黄萎病和除草剂的转基因工程棉,抗性水平较高,农艺性状优良,已开始进入田间试种阶段。

  我国已获得Bt棉株系,高耐黄萎病育种也有一些进展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 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

  化学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 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突破。

  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

  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3、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4 基础研究薄弱

  随着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遗传学、现代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有害生物与寄主互作关系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于有害生物防治研究,提高了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保护学科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中最活跃和热门部分,并展示了极其诱人的应用前景,可能导致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目前,基础研究的薄弱已经限制了关键技术开发的后劲。

  三、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

  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

  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

  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 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

  (3)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发酵工程研究手段,研究开发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创制更新生物农药品种,提高发酵调控技术水平,改进后处理工艺流程,推动生物农药的商品化、产业化发展。

  主要开发对象包括农用抗生素制剂、生物杀虫剂、拮抗菌剂、植物性农药和生物除草剂等。

  (4)农药的评价与使用技术近期内需要重点研究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的施药技术,农药药效测定与评价技术,农药残留动态监测与评价技术,病虫抗药性监测技术及农药抗性控制技术体系等。

  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2】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则是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关键。

  病虫害防治需建立一套综合的防治体系,即需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效地结合起来。

  综合防治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培育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

  关键词病虫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发展的程度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作物病虫害不仅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稳产和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病虫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年损失粮食约4 00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8%,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

  我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具体防治措施上要依据作物种类、时间季节的差异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开展综合防治。

  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核心是“绿色、健康、可持续”,即重视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由于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安全等带来严重问题,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

  当前的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综合利用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同时科学使用农药,从而生产高质量和无公害的农产品。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就是以选育抗性品种为基础,利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各种耕作技术和方法,创造有益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生存繁殖,不利于病虫生长和大量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达到作物增产和质量提高的目的。

  1.1选用抗性品种

  根据当地的主要病虫害情况,合理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性品种,是一种高效而又经济的防治方法。

  大量选用抗病虫害的水稻、小麦、玉米、辣椒、果树品种,提高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增强作物自身对病虫害的抵抗力[1]。

  如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可有效降低稻飞虱对水稻造成的危害;使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减轻稻瘟病损失;选育耐番茄枯萎病的番茄,可减少病害发生机率。

  1.2轮作倒茬和清洁田园

  轮作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免除和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草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

  如不同的农作物可实行至少3年的轮作换茬,具有减少和减轻病虫害和增产的明显效果。

  交叉轮换品种,在栽培上配套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长期提高产量。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和害虫残留在病叶或者病果中,将病残体和病果全部清理出田进行销毁或深埋,可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如棉花种植过程中将拔除下来的废、虫、弱苗带出田外,可减少棉蚜量70%~80%。

  1.3深耕晒垡

  大量的病原菌被埋在深土中,运用深耕技术,将土壤中的病原菌或害虫翻到地面,经过严寒或者曝晒可清除病残体和害虫,除去土壤中有害生物。

  如对往年棉叶螨、棉铃虫发生重的田块进行深耕晒垡,可有效压低害虫和病原菌的基数,明显降低来年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1.4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有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作物抗性,还可使受害植株迅速恢复生长。

  根据农作物种类合理配比氮、磷、钾,增施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营养状况,促进作物生育健壮,还可增加产量和提高植株抗病性。

  如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可提高水稻抗稻瘟病能力,增强植株抗倒力。

  1.5合理灌溉

  灌溉应根据天气、作物需求状况、土壤湿度等因素来定,以达到合理适中。

  因此,宜尽量采用滴灌技术,控制大水喷灌、漫灌,否则易造成土壤湿度过大而诱发病虫害发生,遇大雨后应及时排水以免内涝。

  同时要合理密植,注意通风,以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1.6 调节播期

  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有的作物可以晚播或者早播,避开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如春甘蓝选用早熟品种,可避开菜青虫的危害,从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生物类制剂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如天敌、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生物防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自然资源丰富、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等特点。

  除具有一定的预防性以外,有的连续使用后可对一些病虫害有连续持久的抑制作用。

  2.1生物防治病害

  主要利用抗生素、病毒制剂、病原微生物寄生物等防治农作物病害。

  抗生素是抗生菌所分泌的某种特殊物质,可以抑制、杀伤甚至分解其他有害微生物。

  如用武夷菌素水剂防治瓜类白粉病、番茄叶霉病、黄瓜黑星病、韭菜灰霉病;用农用链霉素和新植霉素防治蔬菜、烟草等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宁南霉素对蔬菜白粉病、病毒病表现出明显或较好的防治效果[3];井冈霉素治理水稻纹枯病,弱毒疫苗N14(中国科学院研制)防治由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引起的番茄、甜椒病毒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2.2生物防治虫害

  2.2.1以虫治虫。

  即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

  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生。

  如赤眼蜂寄生害虫卵,在害虫产卵盛期放蜂,可防治棉铃虫、烟青虫、菜青虫;使用捕食螨防治蔬菜螨虫、果园西花蓟马和白蜘蛛;应用孟氏隐唇瓢虫防治柑橘、葡萄蚜虫和介壳虫;以及多种甲虫、蜘蛛、蛙类、蟾蜍等天敌对田间多种害虫起到捕食和杀伤作用[4]。

  2.2.2以菌治虫。

  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

  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

  如利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菜粉蝶、甘蓝夜蛾、小菜蛾、稻纵卷叶螟等多种鳞翅目害虫[5];用白僵菌防治鳞翅目害虫,木霉菌制剂防治蔬菜灰霉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2.2.3以抗生素治虫。

  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放线菌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目前,利用抗生素防治虫害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如使用浏阳霉素乳油对叶螨触杀作用较强,虫螨克防治茄果类叶螨、美洲斑潜蝇初孵幼虫、小菜蛾及2龄菜青虫效果很好;阿维菌素(虫螨克)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等[6];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等。

  2.2.4以植物源农药治虫。

  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植物体内能防病和杀虫的活性物质制成的农药[7]。

  它包括:植物毒素,如烟碱等;植物源昆虫激素,具有抗昆虫保幼激素功能;拒食剂,如印楝素可阻止昆虫取食等活性物质。

  如使用哈次木霉T39防治黄瓜、番茄和葡萄灰霉病、菌核病、叶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3];楝素制剂、鱼藤酮或苦参碱可防治菜青虫、蚜虫、螨类等。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温度、辐射、声波等物理因素来防治病虫害,或者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害虫的趋化性等趋性来提高农作物质量。

  物理防治是一种高效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使用,培育无公害的农作物[8]。

  3.1利用温度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热力学原理进行防治。

  如稻麦的种子在播种前进行温水浸种或温浴浸种,对防止蔬菜传染病毒病有明显的作用。

  豆科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用40~50 ℃温水浸种10~15 min,这样就会杀掉种子表面所带的部分虫卵及病原孢子,能对种子消毒杀菌,预防苗期发病。

  3.2利用趋性诱杀害虫

  趋性诱杀就是利用有些害虫有趋光性、趋化性、趋色性的特点,设置一定的诱源,将害虫集中消灭[9]。

  灯光诱杀,用黑光灯、频振式诱虫灯或者双光雷达自控害虫诱杀灯可以诱杀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红腹灯蛾、棉铃虫、烟青虫、金龟子、蝼蛄、叶蝉等多种害虫。

  趋化性诱杀,利用害虫对某些化学物质的趋性诱杀害虫;如用糖、酒、醋液诱杀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银纹夜蛾、潜蝇等[10];用黄色捕虫板粘住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悬挂蓝色捕虫板防治棕榈蓟马覆盖;银灰色地膜避蚜防病,铝箔覆盖地面可防治西葫芦病毒病,利用银黑双色膜防治萝花叶病[11]。

  性诱剂诱杀是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专用诱芯诱杀成虫,减少害虫交配机会,降低其产卵量,减轻防治压力。

  3.3利用辐射和声波防治病虫害

  利用电离辐射或者紫外线辐照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能够达到杀虫、灭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如欧洲玉米螟卵在发育的前4 d,对紫外线极其敏感,而在卵历期的前4 h内,紫外线照射≥30 min表现100%死亡;对适当发育期的昆虫照射一定剂量的射线使其生殖器官发生变异,最后表现为不育,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利用昆虫对声音的趋避性,发出一定波长的声音,可在一定程度上杀死害虫;如发振28~75 kHz的声波,进行防除嘴壶瘦蛾;以玉米蜓为对象,用与蝙蝠鸣声相同的50 kHz、100 dB(3 m处)的声音,以50 ms的脉冲声波,从17:00发振到翌晨9:00,玉米被害率减少50%。

  3.4人工物理防治

  包括人工直接捕杀害虫、机械阻隔等,是防治病虫害简单有效的方法。

  如红腹灯蛾产卵集中成块,人工摘除卵块或消灭低龄幼虫;斜纹夜蛾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可摘除卵块或捕捉幼虫;小地老虎和蛴螬危害后可于清晨在被害幼苗附近扒土补捉[12];马铃薯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具有假死习性,可拍打植株使其掉落而捕杀。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指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方法,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高效、快速、方便、适用面积大等优点,在过去50多年采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取得显著的成就。

  4.1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最快速和最有效直接大量地杀死病原体和害虫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当病虫害大量集中暴发时,化学防治是最简单、快捷的防治手段。

  化学防治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并且运用不同的使用方法,快速地消灭或减少病虫害。

  但是化学防治同样具有很大的缺点和危害,大量使用农药会使害虫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产生抗药性,其农药防治效果会降低;长时间的使用化学农药会杀死天敌,破坏生态平衡,病虫害会更加猖獗,同时会使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会污染环境,农药残留物超标对人、畜等的健康造成危害[13]。

  4.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4.2.1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首先是要了解农作物种类、主要病虫、次要病虫、天敌组成特点等,其次是根据害虫系统监测与田间调查,时刻监测预报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特点,在病虫害防治初期做好调查,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合理选择专一性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4.2.2使用专一性的农药。

  在使用农药之前,要根据病虫害的监测情况,准确判断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选择专一性的化学农药,对症下药。

  如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可用胃毒或触杀剂农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可选用具有内吸作用的农药;合理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又可以避免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苹果面出现轮纹病斑,就应该用内吸性杀菌剂杀灭病菌而不能用保护性杀菌剂。

  不能够因为快速消灭病虫害而使用高毒、高残留、“三致”毒性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高毒农药。

  使用专一性农药可以防止因为错用农药而延误防治时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且对于培育健康、绿色的农作物品种十分重要。

  4.2.3选择合适的剂量和浓度。

  化学农药的使用应该符合一定的浓度标准,即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科学地配置;如果农药剂量和浓度过高,会造成农作物上残留物增加,大量造成浪费和污染;但是若农药的剂量或浓度偏低,则对于病虫害防治没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还要根据天气情况、温度等条件适当调整浓度。

  4.2.4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正确的用药方法。

  适时正确施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并且还可以减少对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伤害,维持生态平衡。

  合适的施药时间应是在病虫害生活中的薄弱环节和尚未造成严重危害时,而且天敌应处在较少或不活动期。

  很多害虫的防治关键期是在卵孵化盛期。

  抓住这些防治关键期用药防治1~2次即可基本控制病虫危害,发生严重时,应在第1次喷药15~20 d后进行第2次喷雾;雨季喷药时,药水中应加入0.3%明胶(或豆粉汁、豆浆),防止药液被冲洗。

  同时根据注意天气情况,选择适宜的施药时间,提高防治效果。

  喷雾时间应在无风日5:00―7:00或18:00―20:00。

  施药方法同样十分重要,一般使用机械带动的喷施设备及液压式、气压式和熏蒸施药方式。

  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施药方法,如内吸性杀虫剂喷洒叶面残留期较短,对土壤和根茎处理时间则长;对地下害虫,可采用药剂拌种活毒饲法;对作物叶茎部病虫害用低容量喷雾的方法。

  在喷洒农药时,要注意提高农药的湿展性能,如乳油、油剂在植株上的粘附力较强,而水剂、可湿性粉剂的粘附力较差。

  在一些除草剂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铵,可提高展着能力,如二甲四氯加0.5% 硫酸铵后,吸收时间可从24 h减少到10 min[14]。

  4.2.5科学地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

  同一种农药在同茬作物上使用过多,会造成对该药的一种抗性,其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

  因此,不要对一种病虫害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可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或将几种可混合的药剂混配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科学地轮换用药。

  了解不同药剂的成分和功效,根据实际病虫害发生交替使用,可避免产生抗性,提高防治效果。

  例如:爱福丁、虫螨克星、奇螨宝的主要成分都是维菌素,扑虱蚜和蚜虱的主要成分都是吡虫啉,甲基多保安的主要成分是甲基托布津等等。

  因此,了解不同农药的成分,科学地轮换用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和延缓抗性产生。

  一般同一种药剂在一茬农作物上不能连续使用3次以上。

  (2)科学地混合用药。

  混合用药防治效果比单一使用效果好,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混用农药,把2~3种不同作用的农药混合使用,配成复合制剂,可以扩大防治对象,做到一药多治,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

  例如,同期内发生某种病害和虫害,选择可混用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喷,可提高防治效果。

  混用的前提是混合后无物理及化学上的不良现象,如降低药效、产生沉淀等。

  5小结

  病虫害防治是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质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的很多地方主要是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其能够在短时间里控制病虫害,但是却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作物化学物质残留等很多问题。

  因此,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率。

  非化学防治对于病虫害防治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作物品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非化学防治的力度,建立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防治病虫害体系。

  化学防治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必须科学有效地使用化学农药,优化使用技术,提高防治效率,较少施药的次数和用量等。

  任何一种防治手段,单独使用都具有局限性,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

  随着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种、科学研制高效生物制剂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会更加显著。

  6参考文献

  [1] 李晓明,李明.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吉林农业,2010(8):88-91.

  [2] 肖晓华.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92-94.

  [3] 轩永红.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91,201.

  [4] 杨荣明.以色列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J].中国植保导刊,2006(8):44-46.

  [5] 张增为,王志武,刘玉敬,等.黄淮海糯玉米品质、产量和抗病虫害育种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133-136.

  [6] 秦雪峰,孔凡彬.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024,4057.

  [7] 姜春敏,刘连喜,张国华,等.大白菜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84-185.

  [8] 柳弟贵,熊立新,钟国勋.无公害黄瓜防治病虫害生产技术[J].上海蔬菜,2009(3):30-31.

  [9] 朱京斌,陈庆亮,单成钢,等.桔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北方园艺,2010(21):194-195.

  [10] 白伍云.大棚蔬菜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0(8):85-91.

  [11] 李建华.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77-178.

  [12] 张敏,雒新林,邢晓丽.线辣椒苗期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2010(3):44-45.

  [13] 高艳卫.农药残留及其环境污染分析研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4):130-131.

  [14] 杨淑兰.浅谈农药的科学使用[J].南方农业,2010(1):32-33.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3】

  摘 要: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占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但我国也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保证农作物的生产,防治病虫害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阐述了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1 北方薯类作物常见病虫害

  薯类是北方农作物中最常见的品种,其种植面积广,产量大,也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之一。

  薯类农作物一般有马铃薯、甘薯和木薯,不同薯类存在不同的病虫害发病机制,研究原因,主要分为3种:(1)由于细菌的入侵感染,导致薯类作物内部结构损坏,导致其新陈代谢紊乱,出现病害;(2)农作物本身缺乏有机物或营养对,生长环境恶劣,导致其枝叶枯萎、停止发育、发育不良、以及出现早死早疫的症状;(3)薯类农作物本身存在基因缺陷,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病害状况。

  2 农作物病虫害常见防治技术

  2.1 药物防治

  为了预防和治理病虫害,我们通常会使用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使用农药喷洒,可以有效杀死病害原体和各种害虫,从而阻止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的蔓延:(1)对于蛾类病虫害的治理。

  这种害虫是薯类农作物中,数量最大,危害最大的种类之一,蛾类害虫会在薯类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攻击,导致作物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消灭蛾类害虫,一般会在幼虫三龄期之前进行,而且喷洒农药最好的时间段是黄昏,因为此时蛾类飞虫会飞出来,施药效果好。

  我们可以使用20%的杀灭型聚酯油和20%的灭幼脲制剂配制200-500倍稀释液,或者50%的马拉磷硫和40%鱼藤精配制2000倍稀释液。

  (2)甲虫类病虫害。

  甲虫对薯类作为的危险也很大,同时它的生命力强,我们最好在甲虫孵化期和二龄期之前进行治理,在甲虫生病里并不旺盛的期间施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3)不过是不是以上的两种害虫类型,那也应该尽量在成虫盛期或者孵化盛期施药,通常采用18%-21%的双水剂制成2000倍稀释液,或者70%-78%的敌敌畏配制1000-1500倍稀释液进行杀灭。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化学药物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开始也容易对植物本身、周围环境带来污染和危害,这些化学药物中的有害成为会跟随植物进入到人体,给人的健康带来威胁。

  同时由于各类病虫害抗药性、耐药性的增强,化学药物的杀虫效果会逐渐减退,所以我们应该合理用药,并对实施过杀虫处理的农作物进行人为添加富含各类元素的营养液,补充作物缺失的养分,提高植物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

  2.2 物理防治

  采取物理防治,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毒副作用的有效手段。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人力、机械和其他外部设备,破坏害虫的孵化、生长,以此在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

  也有采用维护一条合理稳定的食物链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控制,这样能更环保对害虫数量进行控制,结合这样的方法在大型的生态农场里应用,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等等级有一定的提高,还能降低病虫治理的费用,除了技术上的支持,农作人员也要及时清理田间,减少虫源,定期翻土,清除可见虫害。

  物理治疗效果显著,且符合自然规律,值得我们推广和应用。

  3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3.1 选用抗病品种

  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强化农作物本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因此,选择抗病、抗虫性的农作物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我们也要积极推广抗病品种的农作物,合理规划,在不同的地区种植多抗源的品种,因地制宜,优化生产。

  3.2 建立耕作制度

  我们应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传统的粗放型生产不仅成本高,也无法实现产品质量的高速发展。

  首先,合理轮作换茬,这样可以保证农作物的茁壮成长,还能提高抗病虫能力,对于一些寄生性强、寄主植物单一遗迹能力较小的病虫,还能恶化其食物条件,让它们因为找不到寄主而自身自灭。

  3.3 配方施肥

  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产量,保证农作物质量,还能有效预防病虫害。

  我们要做到配方施肥,改善营养条件,让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增加农作物的面积,减少损失;改善土壤的应养成分,抑制害虫的滋生;好的施肥配方还能直接杀死害虫。

  3.4 清洁田园,减少传染源

  当我们收获农作物后,要将其残留物清理干净,保持田间的清洁,这样可以让病虫没有越冬环境,减少病虫数量。

  农作物一旦发病后,要及时消除病果、病叶和病枝,集中烧毁,以便减少细菌的传播和感染,减轻病害的发生。

  3.5 生物防治

  为保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我们在治理病虫害过程中,应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

  生物防治要求在治理病虫害的过程中,对病虫的天敌进行研究,释放,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用生态学的方式去治理病虫害,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同时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控制环境污染,减少应化学药物带来的隐形经济损失,确保农作物生产能取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国家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积极实现改革,虽然近几年大量推广有机氯农药的连续使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害虫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的害虫出现了抗体,反而迅速增长起来,因为越防范越多,越多越加药量,可越加药量,病虫害的抗药性就越强,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我们可以看到,农药的副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生物防治法就是为了减少这种副作用,以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缓解环境负担,这样一来,病虫害也不容易产生抗性,生物防治还有持续、稳定的优点,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最重要的一环。

  3.6 科学使用农药

  计划用药,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制定完善的用药标准,同时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实现用药规范,用药达标。

  选择农药时,要注意减少对害虫天敌的影响,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农药使用的面积和次数都应减少。

  使用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对天敌的危害,提高天敌的作用,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让病虫害的发生限制在空调控范围之类。

  结语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综合治理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和创新,提高农业技术,实现农作物的高效生产。

  我相信,只有我们不懈地努力,不久的将来综合防治问题才能真正广泛地实施于农业植保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余发根.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的防治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7(9).

  [2]张崇海.皇甫自起.朝天椒病毒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9).

  [3]程亚樵,孙元峰.无公害韭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6).

【农作物病虫害成灾特点与防治措施】相关文章:

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论文10-09

杏树的病虫害防治方法10-26

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10-26

杨树病虫害防治及管理10-05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0-05

家庭养花病虫害防治方法10-01

卡特兰病虫害防治方法10-01

《防治病虫害》教案教学设计10-08

蜂场病虫害防治经济管理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