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的论文1
一、“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数学并不是“要么枯燥;要么深奥;或者是晦涩的”。其实学数学的过程可以是做游戏的过程,如魔方、七巧板、对弈取胜……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学生十分欢迎,兴趣很浓,教学效果也很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开展开火车、夺红旗、找朋友、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又如,三年级数学课本上有一道题,给出了足球场地的长和宽,问:沿着足球场边线跑两圈,一共跑了多少米?好多学生不知道这道题如何计算。此时完全可以找两名学生沿着教室墙壁跑两圈,学生一看就能理解,跑两圈就是跑了场地的两个周长。这样学生通过直观“游戏”很快就能找出答案。这样的数学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玩中爱上数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靠学生自己积极探索,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到数学,爱上数学。
二、创设主动参与情景,让学生“做、演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需求,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手脑并用,理解知识,通过自身的积极实践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让学生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课堂上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动手实践,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通过实物演示进行教学,但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解决问题。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因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就准备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讲台上操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学生常常把课堂作业视为负担,我们可以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让学生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将书本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帮助他们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练习拓展所学知识:配制含糖20%的糖水,你能做到吗?配制好后,让老师和同学尝一尝。学生一听,积极性很高,都跃跃欲试,果然都配制出了糖水。又如,在学习了“年、月、日”课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精美的新年历。这样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将书本中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但潜移默化中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维,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肯定,对于好胜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要“蹲下来”把学生当做平等的朋友对待,循循善诱,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教材中有很多竞赛设计,如“小动物比赛过河”,鼓励学生分别扮演书中的小动物,代替它们进行比赛;还有“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准又快”,比赛后对全部算对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有进步的学生奖励小红花,对没有得到红花的学生,鼓励他们加油,下次争取好成绩;在“夺红旗”等游戏时,将做好的小红旗放在黑板前,谁做得又对又快,就可以到前面亲手夺取小红旗。这些竞赛小游戏,给予了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使他们树立了信心,一次次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此外,我还适当地开展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快乐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教给学生知识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部分,而带给学生快乐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快乐思考,自主学习,燃起学生心中对数学的喜爱之情,感受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教给学生知识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积极思考、快乐学习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是愉快数学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愉快数学课堂的主体。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友爱、合作、竞争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
数学的论文2
寒假,我参加了数学兴趣班,教我们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陈老师。
陈老师教我们的第一节课很独特,首先她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着奥秘,我回答不出来,但是也有很多同学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数学是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知识”“数学是我们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数学是……”陈老师似乎比较满意,说:“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但是,还不完全正确,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额一门学科。通过抽象画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陈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数学,数学存在的意义,她说,数学不是烦躁的拼命做练习,而是锻炼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越来越强,使我们对于某一件事时,可以迅速的判断。数学是一门学科,如果你对数学有兴趣,那么你的思维已经很强了。
没错,通过陈老师的教导,我们已经渐渐懂得数学的含义,数学题目中,也许有些很难,但是每解一道题,就能锻炼我们的思维。比如,陈老师让我们花半个小时去做一道题,这道题是一道初三的题目,即使你会做,也要做到半小时:
某同学在A、B两家超市发现他看中的随身听的价钱相同,书包单价也相同。随身听和书包单价之和为452元,且随身听的单价比书包的单价的4倍少8元。
求该同学看中的随身听和书包的单价各为多少元?这道题虽然很难,但是只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也可以。我们要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浙江湖州安吉县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初一:康渝涵
数学的论文3
暑假里,我到外公家玩,受到了外公的热情招待。外公家如今仍烧着大锅,他每次都用很多木材来烧。一天,外公将一大堆木材抱出来,笑着对我说:“小亮,外公考你一个问题。”我信心十足的答应了。外公说:“我手里这根木材大约3米长,我想把它锯成20段,你看我要锯几次?”听完问题,我心里乐开了花,太简单了。我从外婆那要了一把皮尺,先算好每段的长度(3米=300厘米,300÷20=15厘米)于是我拿着皮尺一段段的量,忙活了很久才知道要锯19次。
站在一旁的表哥着急地说:“你这么算多费时间啊。如果我要把3米的木头3段,需锯几次?”我想了想回答两次。表哥问:“你如何算的?”我答道:“用段数3减去1就等于要锯的次数啊。”表哥笑了笑说:“对呀,要锯4段,5段,6段······依次类推啊。这么算不就节省了很长时间吗?爷爷给你出的这道题,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但你要善于找到最简便的'方法。这就需要你开拓思维,从智解题啊。”我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我从这件事中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勤思勤问就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数学的论文4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孩子形成并保有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帮助孩子拥有一双能发现数学美的眼睛是很重要的。本文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由浅入深地加强数学审美教育,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美,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展开一些讨论。最后,提出了几点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兴趣 数学美 审美教育
一、问题提出
一提起欧拉、欧几里德、费马等著名的大数学家,人们往往在仰慕之余还有一丝敬畏,仿佛数学是阳春白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我也曾经对周围的成人进行过一个小调查:“你喜欢数学吗?”结果回答喜欢的人寥寥无几,问及原因,大多是觉得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下来,数学是越来越抽象、枯燥和乏味,慢慢地也就不喜欢甚至是有点害怕了。所幸的是我了解到我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还是喜欢数学的,我也很希望他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继续保有这种对数学的喜爱,长大后做一个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而对于如何培养并保持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教师更多关注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赏识化等,而对于通过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不多。而我认为,要使学生真正迷上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渐拥有一双能发现数学美的眼睛,用这双眼睛去寻找、体会数学由外至内的美,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并引领自己步入数学的瑰丽殿堂。
二、概念界定
美是指由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完美性、和谐性、最佳状态等审美属性所引起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数学美的内涵和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不仅包括符号美、数字美、简单美、构图美、格式美、对称美和统一美、静态美和动态美等这样外延,更包容了知识的严谨美、逻辑美和思想美等内涵。我们的数学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这些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更加浓厚和由内而外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实践
数学的美就蕴藏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隐藏在看似繁多的各知识点的后面。我们的孩子也许最初还无法将数学和美联系在一起,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渗透,我发现他们还是有这个能力,有这样的眼睛去发现数学的美的。因此,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数学中的各种美。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1、初次接触数学,就开始数学美的渗透教育
一年级开始的时候,我成了1班的数学老师,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欣喜之余也有担忧,那就是我认识到,数学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对于刚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一片空白,他们这种对数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还是发自一种天生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也许随着年级的升高,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就会象很多人一样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我则由衷地希望他们能一如既往地保有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怎么做呢?一方面,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以及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方式上下功夫,如努力创设积极的情景,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积极的、鼓励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我也在思考,要使学生长久地、真正地热爱数学,从小开始,对学生进行数学审美教育,让他们能体验、感受数学的美,从而由内而外地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做是很有用的。于是我就尝试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工作。
一开始,学生对于数学的美是感受不到的,需要老师的引导。在0-9的数字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数字和其他的学科,如语言文字等进行比较,发现数字简单又可以表达很多很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数学所体现的一种数字美和简单美。又如我们在学习平面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等时,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抽象成我们所学的平面图形,而且通过动手操作还发现了很多的平面图形是可以对折的,这就是数学的图形美和对称美。再如小学数学的计算主要有横式和竖式两类,这些式子的书写都有一定的格式。为了使作业看起来更美观,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怎样的书写是美观的?”,讨论结果是普遍认为在列竖式的时候,横式写一行,竖式列在横式的下面并居中,做到左右对称、上下对齐,这样的格式显得大方、美观、整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数学的格式美。
数学的论文5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 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 的问题,影响了其重要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 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 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 、加减法、 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 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如中班讲了5 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 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 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 以内的数的认识。大 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 “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 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 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 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 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 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 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 。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 时, 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 ,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 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 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 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 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
(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 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
(2 )相邻数 :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 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
(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 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 并会判 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
(4 )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 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 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 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
(1 )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
(2)培养幼 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4 )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 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 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 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 面提高。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 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 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 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 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改进教学方法
应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变为“操作式教学”,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从活动中体验知识的演变过程, 从而获得知识结构与知识结果。在活动中可把美术作为辅导手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操作获取知识 。如在画“日历”、“时钟”中感知时间所具有的特性,促进幼儿的认识。特别是在空间教学中,美术更有着 极其独特的作用:在泥工活动中感知体验几何体的特征和守恒;在折纸活动中感知体验图形转换;在涂色、粘 贴中感知形体分割和学习分份等。在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的教学中也应与美术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图多 式”、“多式一图”、“一式多改”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育中还应注意几种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使幼儿从 中体验某一概念的内涵和运算规律,并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从而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符号化并形成一定的体系
数学的论文6
1.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1.1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整合。将数学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教学,重视数学中的思想情感教育。
1.2基础性与智力性的结合
小学生基础存在差异,在数学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在这一特点下,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数学内容基础性和智力性的区分和结合,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
1.3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通过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教学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尝试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理论和时间的完美结合。
1.4形成了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考试随着数学教学变革而发生了改变,逐步形成了适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改变了传统的只以考试分数为定论的模式,增加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平时成绩等方面的评价。考试的形式和类型也在逐渐多样化。
2.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2.1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性情不拘一格。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注意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小学生的各种学习潜能才能开发,从而被教师挖掘。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注意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压抑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活跃数学课堂的整体氛围,如通过提问问题的诙谐语言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的良好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数学学习动力。
2.2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科在做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时才能够发挥出它的作用。在进行课堂、课外练习时,数学教师要尽量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的应用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有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学习内容,以此更好地体验数学学习。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各种与数学有关活动,发动学生搜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如数字游戏、数学教具的制作、数学故事会、数学黑板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增强,从而锻炼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3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的学习重在逻辑思维的建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建立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下慢慢形成。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各种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意识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数学思维方式的锻炼。另外,在数学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比如假设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等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一个问题时,如果有多种方法就要尽量全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基础,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最简方法。
2.4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和自身提升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得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各种学科资讯和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适应当代的优秀人才。数学教师要在新课改中与时俱进,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知识,紧扣时代脉搏和数学教学的实质,同时,数学教师的个人素养也极为重要。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很容易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知识储备,还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小学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反思总结,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
3.结语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教学包括“教”与“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结合讲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多学习,多总结,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数学的论文7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圆无处不在,但是,关于圆的知识你们有知道多少呢?如果不知道的话,就跟随着我的脚步,到圆的王国一起去看一看,瞧一瞧吧!
NO.1 关于圆的基本知识
圆是一个由曲线组成的封闭图形。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点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而这个定点叫做圆心。而且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哦!圆是不是很神奇呢?
NO.2 关于圆面积的推导及公式
任何平面图形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面积公式,当然,圆也不例外。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由长方形推导出来的,所以,我们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并把它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当我们拼好之后,我们发现: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份数越多,就越近似于长方形,而且,我们把原来的圆形与所拼的长方形作比较,圆的面积没变,只是周长和形状变了。还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圆的周长=πd=2πr,所以圆周长的一半=πr,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05。字母表示就是S=πr05。怎么样,圆面积的推导及公式够有趣吧!
NO.3 关于对圆的疑问
学习完圆的知识后,我对圆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通过查电脑,我终于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一、因为圆具有容易滚动的特征,所以车轮采用圆。二、因为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使车能保持平衡状态,所以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正如古希腊一位数学家说的:“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没错,圆是美丽的,它因平凡而美丽。它用自己平凡而又美丽的身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方便!
数学的论文8
【摘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班级的学困生已更多地得到关注与重视。如何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教师可从情感、教法、帮扶、作业等方面着手,促使学困生得到有效转化、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
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困生,他们需要教师从情感、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关心与帮助。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平等互助的帮扶小组,设计个性鲜明的分层作业,都能有效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与快乐,笔者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相关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主动拉近师生距离
“和、爱”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构建和谐、愉悦的数学课堂,是促使学困生不断前行的动力。作为教师,需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给予学困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与同伴的爱与关注。事实上,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激发学困生不竭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单元第二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小船先向()平移了()格,再向苦()平移了()格。学生高高地举起手,看着小军同学举起的手又悄悄收回去了,似乎想要回答,我微笑地对他说:“没关系,你试试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他轻声地讲述了小船平移的过程,介绍了数平移格数的方法,尽管还不是很有条理,声音也不够响亮,但同学们马上给以热烈的掌声,使他获得了自信与快乐。
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困生接受知识有些缓慢,思维能力也不够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灵活多变,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关注到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学困生对如何画图表示有很大困难。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而是采用及时提问的方法:“长减少是什么意思?”长减少就是将原来的两条长变短了,面积自然就会比原来的减少。所以我们画图时先要找到长,想想变短了的意思,再动手画。这样教学方法的改变唤醒了学生的无意注意,难题就顺利而解了。又如,为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先读题,圈出关键字、说出关键字的意思,简要复述题目,再分析数量关系。如求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可自行提问,由平均每个季度想到一年有几个季度。这样坚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帮扶互助,提升辅导实效
实践表明,儿童之间的交流有时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他们以儿童特有的对话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疏导思想上的困惑。在班级中,我们让每个学困生自行找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同学做自己的师傅,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予以表扬奖励。课堂上的小组探究,课间、放学后的悉心辅导随处可见,帮扶效果显著。如在教学“认识角”这节课时,在动手创造角的环节,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的材料创造角,师徒动手。小组内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用吸管做出了个角,你来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对,指边的时候要从顶点开始,汇报时,不要紧张,声音要响亮,你一定行。”这样的对话,无疑是师傅对徒弟的一种鼓励与肯定。果然,小组汇报时师徒两人,一人展示,一人能说,配合默契,精彩纷呈。
4.布置弹性作业,体验快乐学习
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更多地考虑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完成能力,布置作业时突出分层,通常可设为基础练习题、综合运用题和挑战自我题三部分,难度逐步增加,采用闯关或夺星等形式,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对多数学困生来说,他们完成基础练习题就算过关了,教师可根据基本题的完成情况,予以辅导,对完成不错的学生可自行挑战下面两关,体验“跳一跳”就能成功的感觉。例如,在学习了“相交与平行”后,我设计这样一组练习。基本题:利用掌握的知识直接判定下面几组直线中哪些相交,哪些互相平行。综合运用题:在图形中或字母中找出互相垂直或者互相平行的线段。挑战自我题:在长方体的面上找互相垂直或者互相平行的线段,画出从喜羊羊家到河边挑水的最短路线。学困生多数能顺利完成第一关的基本题,不少学生还顺利进入第二关、第三关,在充满趣味的闯关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数学的论文9
一、数学建模思想与大学数学类课程教学的融合切入点
1、从应用数学出发数学建模主要是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要让数学建模思想与大学数学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最佳切入点就是课堂上把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以应用数学为导向,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去刻画实际问题、提炼数学模型、处理实际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和爱好。授课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纯地进行课堂灌输的行为,多引入应用数学的内容,通过师生互动、课堂讨论、小课题研究实践等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应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2、从数学实验做起要加强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行为,笔者认为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当前的大学生数学实验基本上是应用数学软件、数值计算、建立模型、过程演算和图形显示等一系列过程,因此进行数学实验的全过程就是数学建模思想的启发过程。但是我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针限制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能够进行数学实验的条件还是有限的。即使个别有实验能力的学校,也未能进行充分利用,数学实验课的内容随意性较大,有些院校将其降格为软件学习课程或初级算法课。根据调研,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未开设此类课程,这是数学建模思想与大学数学教学课程融合的一大损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各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实验课设为大学数学的必修课,争取设立数学建模选修课,并积极探索、逐步实现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的主干课程。
3、从计算机应用切入数学是为理、工、经、管、农、医、文等众多学科服务的基础工具,它在不同的领域因为应用程度不同而导致被重视的程度不同。但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学计算和数值模拟已成为绝大多数学科的必要工具和常用手段。数学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了共同的主题,即应用数学建模,通过计算机对各自领域的科学研究、生活问题等进行模拟分析,这成为数学建模思想在跨学科领域交流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每个领域的教学可以计算机应用为切入点,让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授课无缝结合,在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挖掘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增加了大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实用性,促进教学手段变革和创新。因此,大学应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和学生将来的需求为契机,加快改进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方式,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技术和计算工具尽快融入大学数学的主干课程当中。
二、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建模教学内容
大学数学课程是大学工科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数学素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数学建模课程的必修化,要从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日前独立学院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涉及内容较浅,缺少相应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方而的教材。笔者近几年通过承担此类课题的研究,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内容的建设:
1、加强对计算机语言和软件的学习,对数学原理进行剖解分析,多分析运行数学解决的社会生活问题,多设定课程设计工作。学生通过对科学问题、生活问题的深入研究,结合自己的课程设计,建立数学建模,让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对非数学领域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建模解决专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通用的CAD等基于数学理论,解决不同领域的数学建模问题,以便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2、开设选修课拓展知识领域,让学生可以通过选修数学建模、运筹学、开设数学实验(介绍Matlab、Maple等计算软件课程),增加建立和解答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技巧。比如以前用的“文曲星”电子词典里的贷款计算,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数学模型方便百姓自己计算的应用。这个模型单靠数学和经济学单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把数学与经济学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或是参加数学建模大赛比赛是各个选手充分发挥水平、展示自己智慧的途径,也是数学建模思想传播的最好手段。比赛可以让各个选手发现自己的不足,寻找自身数学建模出发点的缺陷,通过交流,还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因此,有必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入初等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的数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指派问题模型、存储问题模型、图论应用题等方面的模拟竞赛,通过参赛积累大量数学建模知识,促进数学建模在教学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对历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真题进行认真的解读分析,通过对有意义的题目,如20xx年的《葡萄酒的评价》、《太阳能小屋的设计》,20xx年的《交巡警服务平台的设置与调度车灯线光源的计算》、20xx年的《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等,与生活相关的例子进行讲解分析,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和对模型应用的直观的认识,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加快教育方式的转变高等教育设立数学这门学科就是为了应用服务,内容应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等在生活中的应用上。而传统的高等数学,除了推导就是证明,因此,要对传统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情况推陈出新,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方法的介绍,对高等数学精髓的求导、微分方法、积分方法等的授课要重点放在解决实际生活的应用上。要结合一些社会实践问题与函数建立的关系,分析确定变量、参数,加强有关函数关系式建立的日常训练。培养学生对一些问题的逻辑分析、抽象、简化并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逐步将学生带入遇到问题就能自然地去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行处理的境界,并能将数学结论又能很好反向转化成实际应用。
三、注意的问题
21世纪我国进入了大众教育时期,高校招生人数剧增,学生水平差距较大,需要学校瞄准正确的培养方向。通过对美国教学改革的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数学建模思想与大学数学教学课程融合必须尽快在大学中广泛推进,但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数学教学改革一定要基于学生的现实水平,数学建模思想融入要与时俱进。第二,教学目标要正确定位,融合过程一定要与教学研究相结合,要在加强交流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第三,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举办和参入,要给予正确的理解和引导,形成良性循环。要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注重个性,不应面面强求。第四,传统数学思想与现在数学建模思想必须互补,必修与选修课程的作用与角色要分清。数学主干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具备数学建模思想是理工类大学生能否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我国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数学的论文10
学前班教育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也是幼儿接受数学知识(“数”和“形”)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老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寓教于乐,使他们在玩中认识最简单的“数”和“形”的概念,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现结合我在学前班数学教学中的经验,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1.要善于运用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由于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问、好说、模仿性强等心理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简单采用“填鸭式”方法组织幼儿进行单调枯燥的学习,而要利于他们好奇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他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素材融入教学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动力。如在教学中讲“6”的时候,首先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让孩子们说出我们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像“6”。孩子们会很快说出像口哨,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2.要善于设置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现实生活的生动情景,有助于幼儿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到使用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幼儿在玩中轻松学习。特别是现在的教材,有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了这些教师们还不能简单的使用图片来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是要让幼儿学会看图、用图、讲图。我在教学中组织幼儿进行动手、动口设立一个个生动的情景,让他们看到,摸到,更快进入学习角色,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还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作的动物头饰编制儿童故事领着幼儿创设情境,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如:在学习1O以内的组成时,我创设了猪八戒给小猪分西瓜的表演,让孩子扮演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两份,在游戏中使孩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
3.要善于引用辅导手段组织教学
喜欢画画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幼儿喜欢动手画画的特点,把美术中的画画作为辅导手段,组织进行教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认知性。如在学习“时钟”中,让幼儿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钟”、“手表”,把“钟”、“手表”画出来.经过他们画画来认识时间所具有的特点,从而认识时间,了解堂握时间,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时钟”的认识。
4.要善于采取游戏方式组织教学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这说明了游戏对幼儿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巧妙地将教学寓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游戏来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中采取“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等游戏都是借助儿童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做游戏,不仅让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而且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5.要善于运用手工活动组织教学
幼儿在学习数学时,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来支持。并且他们对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这样才能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较快地进入角色,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让他们利用手工活动组织进行教学,让他们学会动手动脑。如:在认识“三角形和圆”时,给儿童5个圆、5个三角形(各3红2绿、4大1小)纸板,让其进行分类的操作活动。结果:①按形状分得:5+5=1O;②按颜色分得:4+6=10;③按大小分得:2+8=10。开展这个活动让他们记住了三角形和圆,学会了分类。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到了新知识10的加法运算。这样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代替了枯燥的写、算、读,排除了幼儿的厌学情绪,减轻了学习负担,真正达到玩中学、学中乐的效果。使幼儿从不自觉的死记硬背,转变为自觉的理解记忆。
总之,无论采取任何一种数学教学方法,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重点是要调动起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厌学。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不会辜负家长的殷切期盼,一定能够培养起幼儿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起幼儿们喜欢学习的信心,一定可以开创出学前班的数学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数学的论文11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教学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判断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学校的概念课教学研讨中,笔者教授了七年级下《9.1.1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课,探讨了概念课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谈谈她对概念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情境,注意概念的引入
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新概念课,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到创设情景、设计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学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教师要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帮助学生去体会概念的形成、发展和概括的过程。此外,概念的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平常的教学实际来看,对概念课的教学产生干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心理抑制。教师方面,会因为概念单调枯燥而教得死板乏味;而学生方面,又因为不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及作用,缺乏接受新概念的心理准备而产生对新概念的心理抑制。要解决师生对概念课的心理抑制问题,可加强概念的引入,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产生的背景及解决的方法。由于形成准确概念的先决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密切联系数学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模型,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对图形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的比较分析,在具有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入概念。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生的概念学习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概括又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概括,学生就不可能掌握概念,从而由概念所引申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就无法被学生掌握;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评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灵活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能实现思维的“缩减”或“浓缩”,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无从体现。学生掌握概念,只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的制约,要实现概括,学生必须能对相应的一类具体事例的各种属性进行分化,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再概括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类化,即把概括而得到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既是一个概念的运用过程,又是一个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过程;然后,还要把新获得的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即要建立起新概念与已掌握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概括的高级阶段。从上所述可知,对概念的具体例证进行分化是概括的前提,而把概念类化,使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又成为概念学习深化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应该把教会学生对具体例证进行分化和类化当成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掌握分化和类化的技能技巧,从而逐渐学会自己分析材料、比较属性,并概括出本质属性,以逐步培养起概括能力。另外,数学概括能力中,很重要的是发现关系的能力,即发现概念的具体事例中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运用变式,寻求概念的本质
变式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句话,变式是指事物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变式是概念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过程中,为排除一些由具体对象本身的非本质属性带来的干扰而提出来的。一旦变更具体对象,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联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而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概念就是通过对变式进行比较,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建立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变式不仅可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概念的应用中使用。因此,我们既可以变更概念的非本质属性,也可以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既可以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也可以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总之,就是要在变化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这里,变的是事物的'物理性质、空间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事物在数或形方面的本质属性。变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机会亲自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使学生所掌握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避免把非本质属性当成本质属性。
变式的运用要注意为教学目的服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是变式的依据,即利用知识的相互联系,可以有系统地获得概念的各种变式。另外,变式的运用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而这种理解又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时候运用变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如果在学生没有对概念建立初步理解时就运用变式,将会使学生不能理解变式的目的,变式的复杂性会干扰学生的概念理解思路,先入为主而导致理解上的混乱。
四、精心设置课堂练习,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概念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再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对新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多次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概念的学习,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概念的题目,让学生在多次的课堂、课外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
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意图所解决的概念问题,是为了使得教学发挥更高的效率。数学概念实际上反映了数学的思想,数学最深刻的东西实际上是概念的体现,把握了相关概念,就拥有了整个课堂。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考试也好、作业也好都是以习题的形式来做的,结果就造成对概念不重视,靠大量作题来弥补,其实这反而是一个得不偿失的事情;相反如果概念很清楚的话这个题目就能认识比较清楚,所以我们要重视数学的概念教学。
总之,概念的学习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应该加强对思维过程的教学,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进行科学的引导,艺术的描述: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动活泼的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教师都能在日常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充分挖掘概念的本质,揭示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便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进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数学的论文12
我们的学生喜欢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学生喜欢形象具体的学习知识;我们的学生喜欢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学生喜欢与自己生活有联系的学习渠道。这正如我们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具体感知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这说明学习数学是一种体验、一种理解的过程,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数学,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和巩固原有的数学知识。
一、生活化:体验学习的前提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蕴含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易感受。
1.观察身边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身边到处有数学,如果能根据儿童的年龄、兴趣、认知等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的存在魅力。例如,在教学“可爱的'校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边看,边数;让学生自主体验,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高,学习起来也轻松多了。
2.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兴趣。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兴趣。例如:认识了人民币后,创设“小小商店”让学生当小小售货员和顾客交易;认识了钟表,让学生自己拨时间,表演一天的作息安排。这样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也是充分的。
二、实践: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
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是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体验各种探索活动。
1.开放情境,引导体验。例如,一年级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有一学生说:“我试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这就是学生对事物探索体验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了认识事物的主体。
2.组织实践,解决问题。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堂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我们可用实践性作业安排课后任务,例如,学习了“分类”,我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要求整洁美观,学生兴趣很高。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三、合作: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
合作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人人参与学习,人人有表现的机会,人人有尝试成功的喜悦。
1.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学中,教室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思想,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让1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快乐。;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平行四边形纸片,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让他们利用剪拼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学生方法各异,互相讨论后都归纳出自己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是修正,补充。在交流中学会合作,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的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体验。
2.合作中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设计的学习材料如果太难,学生的学习往往不能成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就不会有愉悦的体验;如果过易,思维的强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愉悦的体验不强烈。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易于交流的开放话题,人人都能参与讨论,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挥。交流中,教室要采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例如学习了分类后,要求学生将教室里的人分类,这是个开放的问题,方法很多,孩子们踊跃发言,个个不甘示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依据性别分,有的依据职业分…学生个个都有自己的方法,脸上洋溢着快乐。
数学的论文13
摘 要:数学是一门内容丰富且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对影响高中数学学习的因素及对策进行浅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 因素 对策。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已成为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大多数同学在数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许多初中成绩突出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1 影响高中数学学习的因素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浅谈如下:
1.1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与初中数学知识相比,在深度、广度,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都不一样。高中学习对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更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数学学习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成绩的分化,如不采取补救措施,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1.2 学生自主性学习没有落实
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性学习,但是教师担心学生的自觉性不够强或学习效率不高,还是会使用传统的方法教学。
导致许多同学在学习上无法独立自主,习惯性跟随老师的节奏,放弃学习主动权。表现在没有课前计划,坐等上课,没有课前预习,不熟悉上课内容,课堂上慌忙记笔记,而没有理解课堂内容。
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数学学习的主动性。高中阶段,考试频繁,课业繁重,基本上没有体育运动或娱乐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及时的放松和调整。在较难的章节学习中遇到困难,如果得不到老师、家人及朋友的正确疏导,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
1.3 不重视基础
一些同学,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忽视认真演算书写的重要性。但对难题很感兴趣,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经常演算出错。学习数学同掌握其他技能一样,应该由易到难,从最简单、最基础的知识一步一步学起,循序渐进地增加知识总量,提高知识难度。只有把基础打好,才能有更广阔的拓展知识的空间。了解清楚基本的概念,是学好数学的第一步,因为它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数学是一门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学好数学。
1.4 学习方法没有与时俱进
学习方法已经形成定式,即使了解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开展。学生很少关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的来源,理解概念的内涵,分析重难点,总结思想和方法。课后学生不会巩固、总结、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的概念一知半解,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对于学习方法,有的同学奉行“拿来主义”,对于别的同学的方法照搬照抄,没有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2 提高高中数学成绩的策略
2.1 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考试的成绩、数学素养、学习态度和整体能力,在参考学生意愿的前提下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每个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都有所不同,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并灵活应用,按照学生需求进行备课。
首先,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的设计要分层次进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并掌握知识。其次,作业的布置也要体现分层。按照中等层次学生的水平布置作业,这样低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也能够完成这些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其它层次的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层递进式教学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数学水平的提升。
2.2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后,还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高中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针对探究性问题进行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种高效的学习途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质疑能力。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加强学生的思维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反复推敲、演算、论证的过程,必然能够实现有效教学。
2.3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深入探究问题、系统总结等方面。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可行性,既有长期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学生应及时与教师或同学探讨不理解的问题,取长补短。课堂学习提高效率,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并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此外,要养成纠错的习惯,提高自我评判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提高知识水平,而且养成了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
引导学生反思,提高学习效率。高中数学的知识点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要引导学生不断复习学过的内容,提炼反思的结果,使数学的学习更加科学且高效。这样,数学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才更加有条理,应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另外,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还要反复运用学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加强对数学的感悟。归纳、总结、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升灵活运用的能力,让教学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2.4 运用多种方法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兴趣的培养,要提高学习兴趣,首先要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数学是工具学科,是学好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其次,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性、应用性和灵活性较强的高中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教学。多媒体应用到课堂,不仅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而且可以将枯燥、静止的数学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接收信息,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的效率。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推导定理或概念的过程,解题过程等,不仅能够避免教师板书的时间过长,为学生赢得更多的学习时间,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老师要与学生进行思维、语言、兴趣、思想以及情感的交流,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让学生对上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轻松学习。还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陈景润、华罗庚等数学家的事迹,让榜样的力量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3 总结
综上所述,影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很多,解决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从高中学生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自主性学习没有落实、不重视基础、学习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四方面分析了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提出了进行分层教学、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运用多种方法辅助教学四种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成绩的策略。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求知,希望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潘荣。浅谈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xx(9)。
[2] 郭宗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xx(5)。
[3] 邹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xx(20)。
[4] 杨 海宁。高 中数 学常用数学思 想 方法的 应用[J]. 考 试 周 刊 ,20xx(71)。
[5] 傅祝秀。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创设情境[J].教育,20xx(33)。
[6] 马启银。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尝试---自主探究两圆方程差的几何意义[J].中学数学杂志,20xx(1)。
[7] 王光明,刁颖。高效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研究[J].数学教育学 报,20xx(5)。
[8] 汪国华。新课程 理念下 数学教师能力的重新 诠释[J].数 学通 报,20xx(7)。
[9] 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xx(6)。
[10]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数学的论文14
1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地解决小学生学习时的实际问题,小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元素,组织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过程必须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本质,才能加强数学教学和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1.1促进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
为了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中体现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把理性的数学概念转变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元素,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并开展相应的数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做到寓教于乐,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加减乘除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教学中。例如,一个背包50元钱、一个文具盒5元前、一支笔1元钱,妈妈拿出100元,买了1个背包、1个文具盒和4支铅笔,问最后会找回多少零钱。这个例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同时也蕴含着数学运算。这样的例子既贴近生活,又能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体现数学生活化。小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就会主动去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从而一步步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1.2运用简单的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
事实上,现代数学中一些数学知识是小学生难以掌握的,所以教师应该灵活运用简单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方便学生更快掌握知识要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时间计算可谓是一大难点。如果不能对时、分和秒之间的转换进行准确的掌握,就会在时间计算时出现各种问题。利用简单的生活元素,能够使复杂的`时间计算简单化,从而更好让学生掌握。例如,在表示1小时10分10秒时,教师可以将树叶、花朵和小草分别对应秒、分和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六十片树叶可以换一朵花、六十朵花可以换一棵小草。如果有10片树叶、10朵花和一棵小草,相当于多少树叶?”树叶、花朵和小草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比较吸引小学生眼球。所以学生会根据树叶、花朵和小草之间的关系,得出树叶的总数。教师在得到学生给出的答案后,可以将例子中的元素转变为秒、分和时三个单位,最后使学生掌握时间计算这一教学知识。
2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组织学生掌握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体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具备的生活价值,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对于现代数学教学而言,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新的方向。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元素,并将现实生活和数学元素相互联系起来。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和数学课堂相结合,同时有助于学生面对社会需要和提升理解数学的能力。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元素,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生活元素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方法并加深和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数学的论文15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实际上质疑就是实现这些目标和目的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质疑教学是新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质疑活动,就谈不上问题探究,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谈不上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激发学生质疑热情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信心。质疑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中,理应造成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进行无谓的指责,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学习的向导,生活中的朋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参与性,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
2、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质疑的自由度。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探讨教法,给学生留有质疑自问的空间。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只有提供亲身体验的空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留出一定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探究,去探索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构建有效质疑情境,诱发学生质疑欲望
1、激发问题意识,构建质疑情境。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效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很多学生提出了质疑,这时,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作图,教师辅助,加以引导,叩开学生疑问心扉。
2、设置教学障碍,构建质疑情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有兴趣和动机是不够的,必须磨炼意志,增强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教学障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上课时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教案,定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变换教法,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三、精心设计质疑方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有关因素去设计问题。这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从质疑中享受到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
1、设问质疑,吸引学生兴趣。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数学课堂的设问要和课堂具体环节的目的、时机、作用相结合,讲究设问的方式的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疑,启迪设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启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
2、讨论质疑,调动学生思维。讨论是学生学习新知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个人不易解决的问题,在论中展现自我,在议中获取知识。小组讨论是集体探究最基本的单位。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把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挖掘出来,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归类质疑,提高学生能力。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探索愿望。在课堂上,可采用归类、联想质疑,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和理解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技艺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禁锢的思维与行为带来了冲击。在开展质疑式教学的过程中,应逐步建立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评估体系,由此探索出一套具有特色的“质疑式”教学模式。
【数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论文11-03
数学小论文11-07
数学教育论文02-21
关于数学的论文12-19
数学小论文05-26
数学论文05-15
数学建模论文10-01
数学小论文10-01
小学数学的论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