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

时间:2024-11-03 10:24:36 随笔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合集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合集10篇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1

  重视实践教学,抓好实验实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是显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头等大事。然而,在许多职业中学里,实验实习活动似乎只是专业教师的事,不少语文教师,觉得事不关己,对学生的实验实习活动不关心,不重视,不参与。这种态度无疑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明确语文教学为实验实习活动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努力寻找语文教学为实验实习活动服务的种种途径。

  一、认识:必要性与可能性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语文教学为实验实习活动服务,是完全必要的。

  (一)从职业中学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来看。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中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必须是实用型人才。其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技能。而实验实习活动,则是提高他们操作技能的关键。因此,职业中学任何一科的教学,都应该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服务,语文科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从职业中学语文课的性质及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语文是学生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说它是工具,是基础,一是要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服务,二是要为学生今天的专业学习和明天的专业工作服务。既然学生在今天的专业学习中,离不开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在明天的专业工作中,仍然离不开科学实验及技术改造活动,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必然要为它们服务。因此,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必须担负打基础与服务专业课教学的双重任务。

  其次,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语文教学为生产实习及科学实验活动服务,也是完全可能的。

  (一)从语言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来看。语言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也是在生产劳动与科学实验中发展的。现在,职业中学里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语言。进行前,离不开用语言知道、安排;进行中,离不开用语言记录、分析;进行后,离不开用语言总结。这就是为语文教学去为生产实习、科学实验活动服务,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提供了用武的场地。

  (二)从语文与思维的关系来看。一切实践活动,离不开思维,而一切思维活动,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形式。因此,语文教学中对思维的训练,实际上是为生产实习服务的。

  (三)从知、行、情、意的关系来看。知、行、情、意,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语文教学,既可以传“知”,更可以激“情”,又可以励“意”,它势必能对学生的“行”起推动、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完全有可能尽到责任,去提高学生参与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从现行的职高语文教材来看。编者们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既基本保持了教材的知识系统性,又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注重了教材的专业适应性。这给我们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为生产实习服务,也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二、途径:多样性与实践性

  语文教学为生产实习及科技实验活动服务,其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辅导等环节,都可以进行;关键在于每个语文教师,积极地去进行探索,自觉地去进行实践。

  (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中关于生产实习及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的教育因素,

  让学生深刻认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参加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

  在湖南省编的职高语文课本中,这样的课文是不少的。如论说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基本训练》、《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等,记叙文中的《袁隆平细说杂交稻》、《陈章良笑谈“基因”》等,说明文中的《眼睛与仿生学》、《决战纳米时代》等。它们有的阐明了知与行的`关系,强调了加强基本训练的重要性;有的指出:“高分低能,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为入书法”,而“用的透脱,此为出书法”;有的阐明了现代尖端科学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高科技的宏伟蓝图,激励学生去为之奋斗。语文教师在教这些课文时,必须联系学生对待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的各种态度与表现,加以类比或对比,加以称赞或批评。这对学生重视生产实习与实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无疑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写作教学中,要加强对实习(实验)报告的写作指导,同时也要通过作文,大力对各种实践能手进行歌颂、表扬。

  写作实习(实验)报告,实际上是写作程序说明文。语文教师必须在学生开展各种实验实习之前,结合说明文的教学与训练,集中地进行一次写作实习(实验)报告的指导,要求学生明确:撰写实习(实验)报告,必须具有真实性、科学性、研究性;它的写作过程,包括实习(实验)前的准备、实习(实验)中的观测,实习(实验)后的分析。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其格式,要求有实习(实验)的名称,遵循的原理,器材的装置(有的还要绘装置图),实习(实验)的过程(写作这一部分时,必须严格按步骤在时间上的先后为序),实习(实验)的结果,收获与体会等。

  此外,在对学生进行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训练时,也要结合生产实习,命一些题目。如《我班的实践能手》,《他摘取了技能比武的桂冠》,对一些重视实习的学生进行歌颂;也可以命一些如《我会组装电脑了》,《下乡维修小记》之类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写出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与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加实践的兴趣与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写作《下水才能学会游泳》、《高分与低能》等论说文,使其进一步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三)课外辅导,也要为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服务。一是要与专业老师配合,对学生写作的实习(实验)报告进行批阅,发现存在各种语言问题的,要进行讲评,或进行个别辅导,指出他们的毛病,引导他们修改。二是要广泛收集一些关于实践的名言警句,不定时地推荐给学生,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知识的人不实践,好比蜜蜂不酿蜜”等,从而不断鞭策学生认真参加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三是语文教师也可抽时间,适当参加一些学生的实习与实验活动,既可以融洽师生感情,又可以现场了解情况,进行宣传鼓动或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等。这对学校的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活动,也可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语文教学本身,既应该也可以开展一些实习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如,在学了文字知识与语法知识之后,我校曾组织学生上街,清查招牌、广告、横幅、标语中存在的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异体字、繁体字等,清查广告、标语中存在的语法错误等,有的还直接向店家指出,请他们改正。这一活动,不但巩固了学生的文字、语法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培养了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责任感。

  又如,在学了调查报告这后,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活动,对象有乡镇企业、专业场、专业村、乡农校等;还调查了一些优秀的职高毕业生,然后要求他们写出专题调查报告。这一实习活动效果很好,不但让学生实实在在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及调查报告的写法,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与创业意识。学生写的一些关于毕业生的调查报告,还被学校收入了《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集》。

  上述一些作法,是我校语文教师为生产实习服务所作的一些探索,在推动我校的生产实习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我校学生在“边学边干边创收”的“三边”教学模式推动下,涌现了不少操作能手与“边学边干边创收”的典型,还有不少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所写的实验报告,或发表在科技报刊上,或获省、市生物百科竞赛论文奖。专业老师们说:“这里边,也有语文教师的一分功劳。”

  让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为生产实习与科学实验以服务吧,这是职业中学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2

  在珠海容闳学校听了几节语文课,突然想到了语文老师的文气,于是将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作了些修改,在容闳给我的临时平台上发出。我索性“一稿两投”,发回我的“根据地”——金东方。

  老师是文化人,文化人就要有文气,尤其是文科老师,更尤其是语文老师,一定要“文”起来。容闳园的每一面粉墙,每一扇雕窗,每一块顽石,都是用“文”武装起来的,自然更需要“文”人的和谐。

  以前,人们都喜欢称语文老师为夫子,“夫子”在这里似乎成了个不褒不贬的中性词。说褒,他好像与孔夫子有关,自然是有学问的称谓;说贬,他好像又与迂腐有染,不是有迂夫子一说吗?不过,我总认为“夫子”这个称谓不错。夫子者,学者、老师之谓也。我多把“夫子”与儒雅等同起来,我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儒雅一些。当然,时过境迁,语文老师也在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夫”下去,但语文老师应该“文”起来。

  人们常说,语文老师要具备“一笔字、一口话、三百篇”的看家本事,这实际上是“文”的本事。教文而不“文”,这语文课就失去了几分魅力。语文课中美文越来越多,要引导学生鉴赏美文,语文老师的“文”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自然,文绉绉,慢悠悠,酸溜溜,满口之乎者也,如私塾先生般,这既缺少时代气息,也实在让人受不了。但语文毕竟是教文,就必须显露出文气。三百篇要读进去,一笔字要见功夫,至于一口话,那简直就是有声的招牌。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应有诗一般的评点,如果用“两个黄鹂柳树上叫,一行白鹭飞上了天”这样的大白话去解释,虽然也过得去,也说得准确,但全无诗情画意。《苏州园林》是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如果没有诗一样的语言品析那亭台楼榭、花草石山、雕窗粉墙,只是说这里写得美,那里写得好,那作品的文气便被缺文气的品析冲淡了几分。

  老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老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语文老师有文气,学生会佩服:“我们的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妙笔生辉,那才叫学问。”当然,说话不是写文章,不可能也不必要句句珠玑,俗中也能见雅。鲁迅讲课就常常雅俗兼备。“文”起来了,俗也便带上几分雅气。

  使自己“文”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点书,书读得多,才有“文”的气质。苏轼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无根”可以不去“游谈”,伤不了大雅,语文老师不然,他天天与“文”为伍,还要引导学生入“文”,岂能“无根”?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电视节目主持人来。按理说“文”主持比“武”主持应该文气得多,其实不然。你看球赛节目的“武”主持,常常会抛出一连串的妙语来,诸如“穿过人墙”、“先下一城”、“梅开二度”、“自摆乌龙”等,以“文”言评赛事,让人看到主持人的“文”功。而那些主持综艺节目的“文”主持,女的一张婆婆嘴,男的一股娘娘腔,开口“好棒噢”,闭口“好开心”,不是“耶耶”就是“哇哇”,节目姓“文”,主持却无“文”。看人家,想自己,语文老师还是“文”起来好。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3

  时间总是飞快地在我身边流逝,一如沙漏,虽然一端我无法抓握,但另一端则在不断的积累,流逝的快慢与积累的多与少而已。虽然在我面前的是一群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对幼儿园有着好奇和陌生,正如我一样。我们彼此迎接着对方的到来。新学期的前几天,孩子们对幼儿园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他们用哭来宣泄他们的情感。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孩子们玩,吸引他们的注意;用双臂来拥抱他们,擦去他们腮边的泪水;不断的点头回答他们:宝宝吃完午饭睡一觉,醒了以后玩一会爸爸妈妈就来接了。“用话语给他们安慰。

  当傍晚孩子一个一个接走,关上教室门才发觉,手臂有酸胀的感觉,喉咙不太舒服,一股疲惫感涌了上了。不禁反问自己,为什么和孩子一整天我不觉得累,孩子走了反而觉得累呢?一段时间以后,我找到了答案:孩子们是一群幼苗,在我的注视和影响下成长;我的教育生涯也像一棵幼苗,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听音乐。孩子们很喜欢听着钢琴声一起唱歌,听着音乐一起做动作。看着他们点头拍手若有其事的唱歌;伸胳膊伸腿跳着自己的舞蹈,才知道他们是这么喜欢音乐,音乐让他们自由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才知道音乐是他们的摇篮。出于孩子们的热爱和自己的喜好,我和孩子们一起做着和音乐有关的事:游戏中一起拍手打节奏,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活动时随着音乐一起快乐的舞蹈或进行表演;打击乐中和孩子们一起聆听各种乐器的声音……虽然知道这些事情我做的是对的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但我还不能将这些事情系统的组织起来,希望孩子们能够支持我的探索。美术活动中的快乐。美术活动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每次一到美术课,孩子们总是集中精神看着老师手中的画笔绘画出色彩斑斓的图画。他们总觉得画笔的神奇,它可以在自己的手里变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两个月的绘画学习,你们从开始不会使用油画棒到现在熟练地运用油画棒,亦或者从你们手中画出很多美丽的作品时,老师真的为你们感到骄傲。所以每次的美术课总是你们最快乐的。数学活动中的闲暇。数学活动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是严谨的。

  尽量让每个孩子有一份学具,给他们平等的机会锻炼。当孩子们一起体验或评价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边的小朋友在操作那边的小朋友在说话,那边的小朋友在操作时这边的小朋友又在说话,显得整个活动有些杂乱。分析原因:孩子没有错!不是他们不想听老师说话,而是老师不和他们说话,让他们有了一段无事可干的时间。问题出在活动结构上,有必要调整整个活动的设计,尽量的面向全体孩子,让每个孩子看待老师的眼睛听到老师说话。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体、智、德、美、劳,学习成长;我也在活动中成长,学习如何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如何对活动进行反思。安静入睡。孩子们在家习惯了有大人陪,有玩具有依恋物,在幼儿园午睡有着诸多的不习惯,没大人陪,没依恋物,因此在睡觉时有的孩子会哭闹着要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慢慢地,小朋友之间都比较熟悉了,开始摆脱手中的依恋物,也能甜甜地入睡了。偶尔会以游戏性的方式哄那些入睡比较缓慢的孩子们。我是孩子的引路人,应由你记得方式引导他们,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游戏化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在游戏成长。而不是用消极的方式呵斥孩子,如,午睡时摆放鞋子跟孩子说:鞋子也要睡觉了,赶快把他们藏到床底下,让他和你一起睡觉;排队时和孩子一起开火车……犯错。在自由游戏时,宇明跑过来跟我说他没有玩具。宇明是个很天真也很调皮的孩子。我让他自己去找玩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和小朋友商量。当我再注意到宇明时,他在和小朋友抢玩具我没有立刻阻止他们,适当的争吵有利于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见宇明生气地把玩具扔远了。过了不久又见宇明在抢小朋友玩具了,心里顿时有些生气:老师的话到底有没有听,怎么三番五次和小朋友抢玩具。走过去教导了一番,把玩具给了另一个小朋友,宇明一声不响的站在那里,脸红红的。

  转身的刹那我忽然意识到宇明抢玩具是因为他找不到玩具,是材料投放不够不是故意要抢。认真的解读了这份错误,我不再埋怨宇明的调皮。宇明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地得到玩具,我从中学到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犯的错,以一种宽容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拿树叶。在一次分辨绿黄颜色的游戏中,邢老师让拿绿树叶的小朋友来排队,拿绿树叶的小朋友都过来了,程晨拿的是黄树叶,他偷偷地来到我身后,从篮子里换了个绿树叶来到队伍中;当邢老师让拿黄树叶的小朋友来排队时,他又偷偷的把手中的.绿树叶换成了黄树叶,两次都成功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只当没看见,试问有几个孩子能有他这样聪明的狡颉呢!这正是孩子的机智呀!这样的孩子很聪明也很让人头疼,因为他们往往很调皮。不过只要他们的举动不影响活动的进行,就让他们的小机智尽量发挥吧。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如果画上了相同的画,那么再漂亮的画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尽量的让他们呈现出不同的图案不同的色彩。因此,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会变得活泼有朝气,为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的我还不能及时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但在我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会将你们的闪光点逐一地挖掘。二个多月的时间,我和孩子们都在适应和探索,孩子们能够愉快的来上幼儿园,在幼儿园快乐的游戏;我似乎懂得了流逝与积累之间的交点,那是一只永远不会停留的沙漏!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4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以前为了上课,总是感到很困惑、很苦恼,也很懊丧。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学生却并不见得喜欢,而且似乎收效甚微,甚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以前为了上课,总是感到很困惑、很苦恼,也很懊丧。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我似乎总是在不停地赶呀赶。可是,一节课辛辛苦苦下来,学生却并不见得喜欢,而且似乎收效甚微,甚至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小声说话、搞小动作、看课外书……做什么的都有。

  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不停地自我反省,找原因,找对策。我设计的课堂问题重点该放在哪里?我真的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了吗?我的教案、我的课件在课堂上真的一定要丝毫不减的呈现出来吗?我给自己的设计安排,课堂教学上留有弹性的时间和空间了吗?我随时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在讲吗?我的课,我的内容在贴着学生的心进行吗?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也许真的是反思才能有所触动,有所改进。慢慢的,我不再盲目的去备课了;不再想当然的认为是学生需要的,学生喜欢的了;而是课前课后多和他们接触,试图去了解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听听他们的`想法,再翻阅大量的教学资料,请教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然后再结合这些真实的信息来收集资料,准备一节课。在这期间,尤其使我改变最大的是,我上课不再就是为了完成教案,呈现完设计好的课件,而是给了自己更多可以灵活变通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我的注意力不再只关注教案进行到哪里,课件展示到哪里了,而是更多关注学生听到了哪里,接受了哪些,还需要些什么。有时,甚至为了解决学生课堂上的疑惑或进行最有效的引导疏导,我宁可删减或放弃本来安排好的内容。尤其有时为了处理学生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比如有时课堂上分心、做小动作、情绪的低靡沮丧等),我会把教学内容及时做个调整,临时增加很多本来没有准备的题外话,比如根据当时的状况当时的需要,我会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他们聊聊。有时和他们说说人生,谈谈我自己的经历,讲讲我的童年我的学生时代生活等等。有时则是选一两个故事来讲。学生们最喜欢听我讲故事了,故事往往都不长,有动物界的,有人类的,有远古的,有发生在身边的。但他们喜欢在小小的故事中去思索,去反复回味,去学会成长。而我发现这个时候学生们的眼神也是最专注的,表情也是最宁静的。

  语文教学也许就是这样,当你不再刻意给自己框一个架子时,你才会更接近真实,更接近语文本质,你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轻松自如潇洒应对,而结果也往往是让自己有更多惊喜的。因为我发现每次再走进教室时,学生眼中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喜悦。

  原来得到这一切其实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并让自己的心贴着学生的心走,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在心的沟通中得到很好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5

  《初中课程标准》与传统语文教学比较,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重视基础功能的人文性,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高尚的美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注重探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努力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唯一,漠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现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谈谈我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深入教材,挖掘情感

  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所谓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描绘的蕴涵深意的艺术形象。催人泪下的《背影》、搏击风浪的《海燕》、生机勃勃的《春》、天人合一的《天上的街市》、稚趣盎然的《社戏》都给人以意境的感染和美景的陶醉。作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情感,深入挖掘意象,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因为教师是作品的欣赏者也是情感的传递者,只有对文学作品进行感悟体验,并通过自己的情感来领悟作家的情感脉搏,引起情感共鸣,才能把学生引入作家描绘的艺术境界,领略艺术风光,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感悟文章底蕴,在审美的娱乐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在《背影》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片段:回忆自己父母一次送行的情景:她(他)是怎样说的?做了些什么?神态怎样?可以看出什么?当时自己感受到什么?于是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对文中情感领悟便水到渠成了。

  二、引情入境,激发情趣

  教师在挖掘语文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语文大多是文学篇章,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它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学生处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与体会,这些体验与体会跟作品中的某种生活相仿或相似时,教师巧妙点拨,引情入境,使他们情感交流,形成非思不行、非说不可的学习兴趣。引情入境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感性入境法。初中学生限于知识与阅历的因素,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地理等方面缺乏了解,使之觉得久远而陌生,难以产生兴趣和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用感性的方法使学生对陌生的生活情境产生亲近感和熟识感。比如《最后一课》,故事发生在法国,历史又久远,学生对人文地理和战争背景知道甚少,于是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普法战争以及当代战争的文献资料,进行交流,使学生对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并以当代战争带来的危机和惨况认识战争的残酷性。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失去国土沦为亡国奴的痛苦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

  2、平移入境法。入选课文的文学作品,虽然大多是时代久远的名篇佳作,但作品人物形象和地理环境,总能从现实生活的身边找到相似的形象和环境,让学生从身边的人物和环境找到情感共鸣处。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写的是新疆的一个仙境般湖泊在逐渐消失,学生体会不甚深切。于是我要求学生搜集身边的环境污染情况,体现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灾难,学生不仅感悟深切,还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情感共鸣。

  3、直接入境。作品中的大量人物就活生生地活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平时不怎么关注而已。对于这些作品,教师就可以直接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认识人物,体味情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的年龄与故事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我直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

  ①为什么其他孩子都能爬上山崖而“我”不行?

  ② “我”在山崖上的心理活动如何?

  ③为什么在父亲的指导下能一步一步的走下山崖?

  讨论时学生发言活跃,只要稍加点拨,就能理解如何化解困难,实现成功的道理,切实地感悟人生。

  4、感悟入境法。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对课文的人物环境、情况等具有深入地认识和体味,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从中感悟人生,从作品中学会认识如何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自己所以我几乎在每一篇课文的讲授中都要求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作用。如学习《居里夫人》后,你认为居里夫人哪一点品质对你最有启发?学生意见很多,但都针对自己的人生实际,入情入境,既启迪了自己也启发了别人。

  三、历练语言、美中含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雕刻描写的。几乎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涵真、善、美的情感,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因为教师的语言可以从不同程度感染学生的感情,特别是教师的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很快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师生一同赞美、一同思考、一同悲愤、一同爱和恨。文体和内容不同的作品,教师的声音语调也要做相应的变化。有的作品高,如同浪中行舟,跌宕起伏,有的作品层层深入,渐入高潮,读时语调要步步上升,如同登台阶,有的作品对比鲜明,色彩斑驳,读时要精心安排。以诗歌为例,绘声绘色的朗读对体会诗人的感情有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情感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丰富多彩。不过我们必须高度认识教师对学生情感教育所起的重大作用,因为教师是指路明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感情,使学生在情感的海洋中获得启迪。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6

  阅读教学中的典范作品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肥沃土壤。我们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反思。在完成了人教实验版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课文的教学后,我针对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让学生反思:题材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地方风俗的。选材有何特点?都是选小事物:鸭蛋、春酒、民间技艺、吆喝等等。表现主题方面有什么特点?都是以小见大。写鸭蛋表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思念。这样,也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也有家乡,家乡也有特色,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写法呀,以小见大。于是,一节"也谈家乡"的话题作文蓄势成型。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谈"家乡府谷",有的同学想到了家乡的海红果、红枣,确实有代表性,说了海红果的酸甜爽口,含钙量高,可作果脯、饮料等等,这一最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有话可说,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而有的同学盛赞红枣加工的精细,以及红枣里富含的纯朴、勤劳等。还有表现家乡风俗的,元宵节的热闹空前。能把着笔点放在秧歌这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上。

  在课堂上,学生对家乡府谷有说不尽的话,诉不完的情,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写起作文来自然也就能有充实的内容。这样,学以致用,让学生带着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益,作文教学中提高,也可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学会谋篇布局

  一篇优美流畅文采飞扬的文章,不仅要开头紧扣主题,引人入胜,还要结尾照应,回味无穷。更要讲究文章叙事主题的一波三折与跌宕起伏、生气盎然、巧妙严谨。这便要将就叙事主体的精巧编排设置艺术,话题作文的写作也要学会在结构文章方面去引导学生的思维。

  (一)虚实相生:实写就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具体直接的描写;虚写就是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借助联想或想象,对梦境、幻想、虚境的描绘。优美感人的记叙类文章是把虚实巧妙的结合起来,即增加所写人或物的真实感,又增加抒情的美感,是文章情趣盎然,空灵秀美。虚实相生的方法常见的有实中有虚,以虚代实。例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的虚写就巧借了想象,以虚写实,凸显了愚公移山持之以恒的伟大精神,给读者心灵留下一片美丽的幻境,表现了作者对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和人类征服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人定胜天思想的赞美。

  (二)对比互衬:就是把对人或物的感情从正反方面进行对照写作的一种技巧。"发乎情,起乎情,也止乎情。"因为感情,所以我们对万物有了不同的.爱好、兴趣、感悟,而这些正好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即生活是一个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诸如美与丑、真与假、乐与悲,它们谱写了生活的乐章,一正一反地表现感情的多样精彩。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运用对比互衬方法,不但可以增强抒情的感染力,而且可以丰富写作的内容。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就巧借对比互衬的方法来展开故事的。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发财了,今也盼,明也盼,但当他们在船上相遇,看到于勒狼狈不堪的情形,却是惶恐不安、恶语相加。这一盼一避的对比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菲利普夫妇的铜臭心灵,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与谴责之情。

  (三)巧设悬念:所谓悬念就是指写作者对所创作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任务感情变化产生关切的心情,常常以疑问的形式出现。如果我们巧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写作叙事类文章,不但能够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艺术效果,而且会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悬念的设置既要根据叙事的需要,又要根据主题的需要。为了使文章引人入胜,一般地说,应该提早设置悬念,迟解释悬念。设置悬念的方法常有倒叙式、悬念相套等。

  (四)铺叙事件:就是为了表现主题或描写,选取几个不同的事件,以时间变化或地点转移或人物感情变化为线索来逐一铺叙开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刻画人物形象,而且使文章的写作内容更为充实,便于感情的抒发。例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为了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就采用铺叙事件的方法,一次讲述了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样,一位工作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热情诚恳,实事求是的教师形象如在眼前。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积累话题作文的布局谋篇方法。

  五、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合理的想象中,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的素材,这种想象力的培养,要借助一些简单的符号。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由"○"展开想象。由圆的符号,你能想到些什么,然后拣最新颖的想法写一篇作文。

  有的同学想到了"月亮",想到了中秋节的团圆,想到了祖国的统一,而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眼前豁亮;这位同学说,她想到了"失学儿童渴望求知的眼睛",此语一出,全班掌声热烈。这就是想象的成果。因为有了想象力,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才丰富多彩。我还尝试着让学生由"1"展开想象,结果也让人满意。有的同学想到了树,有的同学想到了电杆,想到粉笔,想到老师……而有位同学的发言让我茅塞顿开,他说,由"1"想到了枯树,想到了环保,同学们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鉴于此,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获取写作素材。而想象力的培养,就要从简单的符号出发,逐步培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定有大的提高。

  总之,话题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开启就是帮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话题,在反复的比较与推敲中,选出新颖的角度,精心选择材料,进行巧妙布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7

  一堂好的语文课,既应包含着对学生感受的宽容,也应当包含着对作者与编者的尊重。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超越应当是“立足文本”的超越,最终又是“回归文本”的超越,而不是“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远离文本的精神核心”的无根无源的超越。

  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我们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必须首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不仅仅看老师是否有精彩的表现,更要看学生有没有进步性的表现。

  课堂要让学生进入自己的学习节奏,去思考,去组织,去整合,去生长,去慢慢脱离你,远离你。

  曲径可以通幽,善读者要拨开枝叶,方见本根,要告诉学生怎么读,怎么停顿,怎么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论语》中描述孔子与弟子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氛围和情境,是诞生孔门七十二贤的土壤和空气。这种土壤和空气,充溢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8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作文教学呈现出多元、开放的趋势,而话题作文成为作文教学中的新亮点,体现出灵活、现实、发散等特点。灵活是就其选取材料与确定文体而言可以不拘一格,现实是就题材而言,写作时可紧紧结合时代特征,紧紧贴近学生生活,发散是就学生写作时的思维品质而言。怎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写,写真话,写新话,写奇话,关键是要在作文指导中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开启学生的思维。

  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话题背景中挖掘新的内涵

  话题背景涵盖面广,怎样让学生从话题背景中派生出枝节的内涵来,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进行类比分析、归纳推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合理的开发,要把书本与生活结合。在一次作文课上,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话题作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百花争妍……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象,是在告诉你春的脚步向你走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又会使你想到困境中的开朗,你心花怒放,春的脚步向你走来……请你以"我心目中的春天"为话题写作。

  作文题一出示,我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话题背景,然后给了学生5分钟的讨论交流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陈述自己对"春天"的自我认识感受,学生争相发言,多数同学还是局限于"自然之春",写自然界的春天;这时,我让学生想"春"的特点:温暖、绿色、活力。猛然间,有一位同学说,我还想到了心灵之春,当我受到别人的帮助、鼓励、表扬时,我多么幸福;又有同学说,我想写科技之春,如今,科技迅猛发展,不也体现着他的活力吗?又有同学说,我要写"和谐之春",只要我们能平等互利的生存在这个星球,那不也是一种美的境界吗?而有的同学还想到了"环保之春"……这样,从话题背景出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教会学生精心选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周围,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丰富而真实的存在,都有一个广阔无边变化着、汹涌着、激荡着的生活海洋。只要学生能够采集其中的一个涟漪,都会写出自己独特的.文章。但是,为什么学生却常常遇到作文题目的时候难以表达?以致内容不具体丰富呢?不妨,我们语文教师换位反思探究一下:也许是物质的丰富会导致精神的贫穷,舒适的存在可能让心灵空虚、情感模糊起来,过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却使学生淡化了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徘徊在一些教育者的思想深处等等,这些原因错综复杂,生活的平凡给学生的感觉犹如淡水一般。试想,温室之中的嫩苗怎么会感受到风霜雨雪的自然滋味呢?其实,平凡的存在才是生活的海洋,对此的忽视必将导致选材角度的不切题,也就患上了表达内容不丰富的疑难症。平凡的世界是那么地真切,它们演绎着我们的成败荣辱,交织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观察平凡、感悟平凡、抒写平凡,才会塑造自我;叙写真事、抒发实情,方可表现真我。生活中妈妈的唠叨,爸爸的沉默,老师的眼神等等,人生百态,自然风光,感情纠葛无不精彩纷呈。因此,选材好,下笔流畅美妙;角度佳,表达起伏变幻,才能激发学生话题作文写作的积极思维。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9

  教师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教材教参里的答案不相同时,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先看一个案例:我在教《三颗枸杞豆》这课时,我问学生受到的启示与教育时,有一学生回答:三叔的做法是对的,应当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尽管最后没有什么成绩。真是没想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可我的教案里写着: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决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看到还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下课的时间又快到了,我便赶紧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让学生用笔记下,课后,我反复思考,似乎觉得这样处理不妥。

  这个案例,引发了我对课程改革更深的思考,同时对课程标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个层面来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应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

  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思维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

  其次,从教学相长,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角度来探讨,学生说出独特的与教案不同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文化积淀无疑是一个挑战。按着教参讲,照着教案读,自然省心省力,一旦“开放”,一个头脑怎能应对50个头脑?这也是对教师专业功底教育理念和教学机智的考验。它唤起了教师的危机感、紧迫感,教师们沿用了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受到了冲击。所以我们必须继续读书,终身学习,不断发展,充实,提高自己。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对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挑战,如何成功应对这种挑战并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从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复杂性、合理性及实用性的实际看,教师要摒弃备课设计上的拿来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习惯定式和慵懒意识。教学上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严重束缚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思维,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一个缺乏创新思想和精神的的教师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学设计上慵懒的拿来主义更使教师丧失了不断进取不断拓展和积极创新的勇气和信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不尽表现在课堂上,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辛勤的创新设计中。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如果能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就要降低老师自己的身份,和他们交朋友,做平等的伙伴,只有这样,他们有话才敢说,才能大胆地去探讨。

  3、从教学方式看,类似引发思考启迪智慧的教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采取研究型学习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入研究思考,让学生在思考、探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智慧火花。

  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渴望给了我们无限的创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也许并不太难,难得是教师是否有一种珍视的体验、反思、渴望甚至冲动,如果有了这些,我想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就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有了根本,珍视将不再空洞乏味。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10

  新一轮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特,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到达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个人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的.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务必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用心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务必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必须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用心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务必要求有必须速度,务必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必须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的教学随笔05-13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08-14

中学语文的教学随笔9篇08-22

中学语文的教学随笔(9篇)08-10

中学语文的教学随笔(集合9篇)06-21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10篇)05-17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10篇05-17

中学语文的教学随笔汇编9篇09-05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通用10篇05-17